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103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三集)  2000/10/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3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二行,從小科「直心敬事」看起: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經文雖然只有三句,這三句話是整個佛法修學的中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為我們講的修學的基礎,三世諸佛共同的基礎,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就說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法從這個地方開始,最後圓滿也是這一句。要怎樣從開始達到圓滿?這就是今天經裡面講的這三句,徹始徹終我們一定要遵守的。

      第一句話,『恭敬三寶』。三寶是我們的老師,如果不能夠恭敬三寶,孝親跟尊師都沒有了。所以古德測驗學人(來參學的人),看看這個人能不能成就,以前人所說的「這個人是不是法器」,也就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具不具備學佛的條件」,如果具備學佛的條件,這個人叫「法器」,他在這一生當中可能成就,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他就不可能成就。三寶是佛、法、比丘僧,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首先要從恭敬三寶學起。

      可是現在有許多人提出質疑:「有許許多多比丘僧尼他不如法,我們對他還要恭敬嗎?」恭敬心不但沒有了,輕慢心、毀謗甚至於侮辱統統都來了,這是我們在今天社會普遍看到的事實。沒有錯,出家人做的是不如法,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想成佛,我一定要恭敬。「他是惡人,他天天做壞事,天天破戒,天天犯規,我對他還要恭敬嗎?」沒有錯,我對他還是恭敬。我這個說法懂得的人不多,大家聽了都感覺到茫然。為什麼要恭敬?他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是看在佛性上恭敬他;他所作所為自有因果報應,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並沒有說破戒的比丘、比丘尼可以不要禮敬,沒有這個說法。既然沒有,就要平等的禮敬。為什麼?禮敬是自己的性德,它不是別的。

      我們修行修什麼?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修掉;修是修正,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個都不是好東西,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就是禮敬,所以我們學禮敬不是學別的,恢復自己的性德。這個事情多重要!絕不能因為外面的逆境、惡緣,我們就隨著它轉了,把自己的性德永遠埋葬掉了,這個可惜,這是愚痴。又何況你要是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得的好處利益太多了,這是大家都能夠明顯覺察到的。「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敬別人,別人一定尊敬你,你瞧不起別人,人家怎麼會瞧得起你?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愛人者,人恆愛之;助人者,人恆助之」。你種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回報,這是真理,這是定律,永遠不會改變的,佛菩薩也不能改變這個定律。

      佛教導我們是至善的,佛對於一切眾生就是禮敬。不但是教我們恭敬三寶,諸佛如來他們帶頭做,所以佛家常講,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佛經上常講三世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個說法,實在講,是佛的方便說,我們聽了可以接受。如果真實說,我們聽了就不懂了;佛在《華嚴經》、《圓覺經》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就很難懂了。所以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恭敬備至,一絲毫虛假都沒有。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說實在話,就是從「恭敬」學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這一條做不到,其他的全部都沒有了。十願就好像十層大樓,禮敬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你們想想,哪裡還會有第二、第三?全都沒有了。不但佛法從禮敬入門,世間的學問也從禮敬入門。去年我們印過《禮記菁華錄》,《禮記》這一本書是儒家的,等於我們佛教的律藏,那是儒家的律藏,分量太大了,我們沒有辦法完全來讀誦,古人有心,將這個書裡面重要的部分節錄下來做個菁華錄,我們同學們每個人都有一本,你們翻開頭一篇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這一句話跟普賢十願的第一句「禮敬諸佛」意思完全相同,說明世間的學問怎麼成就的?「毋不敬」成就的,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這樣才能成就。

      我們今天學佛何以不能成就?不知道恭敬。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大善知識他們接眾,就是佛家講的「接引大眾」,他並不是有神通,不要都以為「這些人有神通」,哪是神通!他是看你的儀態、言語、動作,人家是觀察這個,看到你這個人有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有恭敬心,這個善知識就特別照顧你。為什麼?你有成就;就是說,你是個法器,你具備了學習的條件,教你不會白教。如果你對於人事物沒有恭敬心,你雖然親近,他不會教你,你只跟大眾隨著聽就好了,不會單獨特別來關照你的。為什麼?你不能成就,他要把這個精神、時間放在你,那是浪費。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學會,怎樣去認識一個人?認識一個真正能有成就的人,就觀察他對於一切人事物有沒有敬意、有沒有恭敬心。

      「三寶」,這個地方的三寶非常簡單,所指的就是「住持三寶」。第一個是「佛寶」,佛今天不在世間,早就離開我們,但是佛的教化依舊流傳到今天,這個教化是經典,我們接受佛的教化,對佛表示恭敬、感恩戴德,所以我們造佛像來表達我們的敬意。佛像有一定的規矩,這個規矩在《大藏經》裡面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經》,這裡面說明造佛的形像、菩薩的形像、阿羅漢的形像、護法神的形像,很多很多,照這裡面的方法去造;造像的種類很多,有泥塑的、有木雕的、有石刻的,還有金屬鑄造的,乃至於彩畫、繪畫畫佛像的。這些佛像大致上是相同的,面貌當然不一樣,不可能使每一尊佛像面貌完全相同。這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因為佛沒有一定的相,不但佛沒有一定的相,阿羅漢的相就能隨眾生心起變化的作用,《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像我們上一次在馬來西亞,我們訪問了一個緬甸的佛寺,見到他們用緬甸石雕的,這一般稱「緬甸玉佛」,我們同時見到了二十多尊釋迦牟尼佛像。釋迦牟尼佛的面孔,第一尊印度人,印度人的面孔,第二尊好像是尼泊爾人,一尊一尊的看,就是東南亞各個民族的面孔;我們中國人的面孔是擺在倒數第三尊,下面就是韓國、日本。才知道佛菩薩相貌多麼親切,你是哪裡的人,他那個相貌就跟你一樣,跟你同一個種族,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種族。所以佛菩薩的相貌是會變化的,讓你見到了生歡喜心。這一組像非常非常難得,我讓他們把他照相照出來,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確確實實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並不是不會變化的,千變萬化。

      我們對佛,佛是我們的老師,對我們的恩惠最大,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我們得到他的教化,才能夠在一生當中永脫輪迴、永脫生死。現在這個世間苦多樂少,大概百分之九十是苦,樂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這是講我們東南亞這個地區。有許許多多貧窮落後的地區,他們只有苦沒有樂,我們要常常想到。今天還有同學來告訴我,許哲居士還照顧十幾位非常貧窮的老人,這些老人很可憐,每天在小攤裡面吃一餐飯,兩塊錢都付不出,許哲居士幫助他過日子,每天供養他們兩餐飯,中午飯、晚餐,一天四塊錢,在新加坡地區還有這樣苦的人。養這一些老人,十幾個老人,他們告訴我一年要三萬多塊錢,我們聽到了,怎麼能不伸出援手?世間苦人還是很多很多,我們要知道,要去打聽,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我們自己生活上能夠節省四塊錢,就能幫助他一天的生活。常常存這個心,你就有福;浪費是造罪業。想想看我用錢,我能夠省四塊錢,他就能過一天,一天溫飽,我們怎麼可以浪費?

      這個世間還有比他們更苦的人。前兩個月,天主教的修女來告訴我,非洲那邊的人很苦,比我們新加坡的老人還要苦,不但貧窮,而且還有許許多多的疾病產生。我們對於天主教的這些修士、修女,我們很尊敬,他們在那邊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工作,救濟這些苦難的人。我們聽到這個消息,他們在那邊去做,我們也送一些錢去幫助他。有一些佛教徒看到我們這個作法不以為然,認為什麼?「法師,你的錢是十方供養來的,你應當用在佛法上,你怎麼可以去幫助外道?」我聽得很多,你說我應當用在佛法上,我是用在佛法上。「你把錢給其他宗教,怎麼是用在佛法上?」四弘誓願你們都念過,『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話怎麼講法?其他的宗教是不是眾生?你念這個四弘誓願還得要加註解,「眾生無邊誓願度,其他宗教一律不度」,是不是這樣子?哪有這種道理!他是眾生,既然是眾生,我們就要幫助他。

      你再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他不是一個地區人物,不是一個國家的人物,他是世界人物。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國王皈依護法,那就是告訴你是十六個國家,它不是一個國家。所以世尊幫助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的關心、愛護、幫助他們。而我們實在叫迷惑顛倒,心量太窄小了,門戶之見太深了,死在佛教裡面,這個圈圈裡面,都沒有辦法超越一步,你還能出得了輪迴嗎?錯了!大錯特錯!這是真正不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造釋迦牟尼佛的像,念念不忘他老人家,時時刻刻用這個形像來提醒自己。我們見到佛像要頂禮三拜,古時候禮還右繞三匝,現在我們這個沒有了,只頂禮三拜,表我們的真誠恭敬。可是更重要的意思,要把這一分真誠恭敬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對佛同樣的真誠恭敬,這叫學佛。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輕慢,這不是學佛,所以你的道業不能成就,學了多少年,別說大悟了,連小悟也沒開。

      何以古時候的大德,我們看《高僧傳》、看《比丘尼傳》、看《居士傳》、看《善女人傳》,古時候人修行,三年到五年開悟的太多太多了,十年、八年證果比比皆是。為什麼那個時候人能,現在我們不能?我們要多想想這個原因。原因到底在哪裡?佛的法沒有錯,這是說佛所講的理論跟方法都沒有錯;那一邊沒有錯,錯一定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佛菩薩慈悲,怕你找不到,在經教裡面時時刻刻提醒你。我們也每天都在讀誦,甚至於一天重複好多遍,但是依舊是麻木不仁,這就沒有法子了。這種麻木的現象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業障太重」,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自私自利的心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不肯幫助眾生,這就是常說的沒有菩提心,這怎麼能成就?

      沒有發菩提心,天天跟著佛也沒有用處,也不能成就。不必說佛了,我們去看《六祖壇經》,這是祖師,多少人親近他老人家,一輩子在他身邊都不離開,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也有人真正成就的,一生當中只跟他老人家親近一天的時間。永嘉禪師,他到曹溪去參訪六祖一天,一天還是六祖留他的。他跟六祖見面,一問一答,答完他就走了。六祖把他叫回來,他說:「你走得太快了,住一天,明天再走!」所以禪宗裡叫「一宿覺」。由此可知,真正成就的人要不要跟在老師面前?不要;身不要,心要,心跟老師的心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是真正跟在一起。天天跟在老師身邊,思想、見解、言行完全不一樣,一輩子也沒有辦法成就。永嘉禪師是一個好榜樣。

      現在我在新加坡講經教學,我知道也有許多人不在新加坡,他們學得真有成就。他從哪裡學起?從網路上學。我在新加坡每一場的講演,他們都在網路上收聽,他們有成就,這些人真幹。何以他有成就?他有恭敬三寶的心,關鍵就在這一句,恭敬不是掛在口上的。什麼叫恭敬?真正恭敬是「依教奉行」。這個「佛寶」今天是佛像,佛在世三寶是以「佛」為中心,佛滅度之後三寶是以「法」為中心。

      我們對於「法寶」有沒有恭敬心?這一點李木源居士跟我講過,他說他沒有去中國大陸之前,認為新加坡學佛的人都很不錯,對三寶都相當恭敬,到大陸上一參訪之後才知道,我們要跟大陸同胞去相比,天上、天下,不能比!人家看到一本佛經,頂在頭上、雙手捧著,法寶對他們來講,太希有、太珍貴了,他們看得重。我們這邊是印刷印得太多,得來太容易,沒有把它看在眼裡,沒有恭敬心,所以我們的成就比不上中國人。

      這也難怪,有一年我在美國聽人說的,說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給他們的學生講經的時候提到:「台灣沒有佛法,佛法在中國。」「台灣佛法挺盛,怎麼沒有佛法?」「台灣佛法是形式的,真正修行人在中國。」他說這些話。李木源居士每年都要中國各個地方去參訪,每年都要去六、七次,他給我們證實了,他說:「真的。」前些年,那時候我剛剛到此地來,他從五台山回來。那個地方貧窮落後,物質生活非常艱難,但是送錢給他他不要,送物質給他他也不要,他們願意過最苦的日子。他要什麼?他要法寶。所以你送經書去,送錄像帶,現在送VCD,他們是頂戴接受。看到他那種真誠恭敬,我們生慚愧心。往年送到那邊的錄音帶、錄像帶,他們反覆的聽,那個帶子會磨損,錄像帶的影像都很模糊了,聲音幾乎聽不見了,他們還是跪在那裡專心在聽。我們外地人看到這個現象,心裡難過、流淚。想想我們自己得到太容易,毫無珍惜的意念,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

      法寶決定要流通,法寶不可以積在那個地方。我自己不讀,趕緊要送給別人去讀,這是無量功德,不能收藏。財物也不能收藏,今天天下有很多在饑餓邊緣之中,我們的財富太多,攢積在那裡,人家在那個地方受苦受難,應當把我們多餘的去救助他們。可是我們要能體會到佛陀真實的教誨,救苦救難最徹底的方法、最圓滿的方法是教育。人要不受教育,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他就永遠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再慈悲的人救他一生、養他一生,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一定要教他,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獲得技能,他不但能夠改善他的生活,同時他也能夠對社會、對眾生有真實的貢獻,這才是徹底的救濟,佛家講「慈善救濟」。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是慈悲救世圓滿的典型,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最近這將近一個世紀,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一般的國家地區都鎖定一個目標:追求財富,追求科技。沒錯,這些年來科技發達,有若干地區財富獲得了,我們要問:他這個作法是不是真的正確?追求財富他就得財富?如果是真的,自古以來不僅是佛教,幾乎所有的宗教、古聖先賢的教誨,給我們講的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所以現在這個世間人不相信有因緣果報,認為什麼?財富是我們創造的,科技是我們發明的,因果報應這個說法那是古人欺騙眾生的愚民政策,一口把它否定了。我們聽聽他們的話似是而非,怎麼說似是而非?如果說這個財富能追求得到,有人經營發財了,為什麼有人經營失敗?同樣有這個聰明智慧,同樣從事於這個行業,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如果財富是我們創造的,應該每一個創造的人都成功,不可能有一個失敗的,畢竟成功的少,失敗的多。

      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是美國,美國還有乞丐,我們在美國還遇到乞丐布施過他們。所以我們細細去觀察,依舊逃不過因果定律。你發財,你命裡頭有財富,絕不是你自己創造出財富來的,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跟你幹同樣一個行業,你幹成功、他幹失敗,命裡沒有。你從事任何一個行業那是緣,你命裡面有這是因,因跟緣結合,果報現前。命裡頭沒有財富,你雖然緣具足,還是不行,還是得不到。所以他們說的話似是而非,聖賢人幾千年傳下這個大道理正確,決定沒有錯誤。

      佛教給我們怎樣去修財富?命裡頭沒有財,命裡頭財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修的,你修因你才能得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因是什麼?因是布施。佛講得好,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喜歡以財物布施一切眾生,這個人命裡有財,愈施愈多,財是這麼來的。命裡有財,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發財;你發財還肯財布施,你這個命裡面的財就太多了。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歡喜以世出世間法教化一切眾生,這個人有智慧,得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所以人只要肯修這三種因,你一定會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的果報。

      過去生中沒有修,現在修還來得及。諸位細細去看看《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你就明白了,那是事實不是騙人的。了凡這三樣都不足,財有一點,不多,聰明智慧也不大,壽命也不算長,五十三歲的壽命,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把這些大道理講給他聽,他懂了,認真的幹,所以他應驗了佛家所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得的財富超過他命裡注定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統統超過。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多歲,多活了二十多年,這一生修的。所以你真正明白、真正知道,你曉得怎樣去修因,如何獲得果報。

      果報現前,說實在話,也不是個好事情。為什麼?許許多多人被果報把頭腦沖昏了;沒有發達的時候做的壞事少,發達之後做的壞事就太多太多了,福報享完了,惡的果報現前。所以佛教給我們「捨得」。「捨得」的意思很深,你布施不是有得到的嗎?得到之後把你所得到的再捨掉,捨「得」,這是聰明到絕頂。能夠把自己所得到的也能夠捨掉,你才能成佛、成菩薩,你才能超越三界六道。天人比我們聰明,根性比我們利。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世尊常常在天宮接受這些天王禮請去講經說法,佛常常勸導他們「大喜大捨濟含識」。天人的福報大,大在他修大因,我說他們修大因比我們修得大,我們看他們的修行真的叫修大因,「大喜大捨」。

      我在這二十多年來念念想著幫助老人,因為現在社會的趨勢,真正修行一定要退休之後。為什麼?萬緣放下了,你的心是定的。年輕時候你有工作,你的顧慮很多,你的思考很複雜,不利於修行,修行一定要退休之後,你的兒女已經成立,男婚女嫁了,事業也都有人繼承,統統放下了,這個時候好修行,這個時候要認真努力。所以我在美國看到美國的老人公寓,我非常欣賞,看到澳洲的退休村,所以我就有彌陀村這個想法。諸位要知道,我只是想,空想而已,我不可能去做,我一生還是追隨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弘法教學,其他的事情一概不聞不問。要一問別的事情,我的弘法教學工作一定就受到障礙了。

      如果這個世間弘法教學的人多,我就會去辦彌陀村去。為什麼?有人幹。現在弘法教學沒有人幹,我不幹找不到人,這是逼著沒有辦法,只好走這一條路子。搞彌陀村是護法,我常常講,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我講大家未必相信,後來我在《涅槃經》裡面看到,佛果然是這個說法,我沒有說錯。我說這個話的時候,我還沒有看《涅槃經》,以後看《涅槃經》上佛也是這個說法,我沒有說錯,護法大過弘法的功德。沒有人護法,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佛法能住在世間,一定要有護法的;弘護是一體,比什麼都重要。

      尤其在末法時期,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要想弘揚正法談何容易?嫉妒障礙太多太多了,你在精神上種種的打擊,你怎麼樣去承當?還有人惡意的來破壞,你如何去招架?沒有護法,那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常常做比喻,護法的人好比辦學校,他是學校的董事,學校是他們辦的;弘法的人員是這個學校裡面的教員,教員是他們聘請的。這個教育辦成功了,董事長、董事的功勞,不是教員;國家獎勵,獎牌發給他們,不發給教員。我們出家講經說法是當教員,不是當董事、不是當董事長。

      在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他是董事長,他是護法;我們是他聘請來教書的、來上課的。所以這個教育的成功,能夠讓大家得到殊勝功德利益,李木源教化的,我們一定要懂得。決定不可以說,這是淨空法師在那裡教導的,不是!李木源居士教導的。我跟你們說的話都是真話,我這不是謙虛,這是個道理,總得要明白。沒有他主持這個道場,他不邀請我們到這兒來,我們怎麼可能到這個地方來弘法?怎麼可能到這兒來教學?這個「弘法人才培訓班」也是我在講經裡面偶然提到的,所以我只會說;他聽了他就真幹,他就真辦一個培訓班來。好了,我就被他栓牢了,只好在這個地方長住一個時期來幫助他,這叫隨緣而不是攀緣。如果我們自己到外面去經營籌募來搞這個培訓班,那我們就是攀緣了。攀緣很辛苦,隨緣很自在。

      我們說說彌陀村,他真的搞彌陀村,搞得很辛苦。三個機會我們都沒有能夠得到,現在最後一個不得已的辦法,你們看到今天你們從一樓來,一樓那個空地方原來堆的那些麵粉的地方現在都搬開了,準備在那裡建。我聽說要建七層大樓或者八層大樓,建上來,我們這個講堂上面再加兩層,他的估計將來可以能夠住四、五百人。新加坡的地不容易找到,找了一年多,到處去找,最後都談不成功,土地很不容易得到。這是不得已的辦法,把居士林再加高,往空中發展。二十六號開工,很快了,今天二十幾?今天二十一。二十六號,再有五天就開工了。

      所以我今天進門來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提醒一下,因為下面這是貯藏米跟麵還有蔬菜,一定要好好的把它隔開。因為開工之後,灰塵決定難免,要防止這些灰塵。因為它都是吃的東西,要特別注意到。二十六號就開工了。將來建到五層,我們這個講堂就會受一點影響。李木源居士也想到了,將來建到第五層,我們講經就到四樓去講,念佛就到下面那個大殿去念。等到他建到七樓的時候,我們再回到這個地方講經。這是一個權宜的辦法。

      所以對法一定要重視,佛滅度之後,三寶的中心是法寶。這些年來我們培訓班的教學,實在講,我們跟任何一個佛學院都不能比,比不上別人,可是同學們對我們這個班還挺愛護。別人家的佛學院都有一大套的教學計畫,什麼教學方針、文件一大堆,我們什麼都沒有;人家問我們要資料的時候,我什麼都沒有。你說我們怎麼教的?我們也不曉得,我們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老辦法。這個辦法從誰開始的?阿難尊者開始的,我們是這個方法,複講小座,我們是這個辦法學成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小座。所以「複小座」是佛教代代承傳培養弘法人才,從阿難尊者那裡開頭,幾千年沒有改變過,我們學的是老辦法。

      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複小座。李老師每一個星期講一次經。星期三講一次經,星期五講一次古文,儒家的東西。我跟他學經,所以每一個星期我也複講一次,把他老人家所說的,我們絕不能夠更改、絕不加自己的意見重複講一遍,我們是這樣學出來的。學古文的人要重複講古文。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教私塾的方法,窮秀才教私塾的方法,不是新方法,老方法。這個老方法比新方法有效果,這個大家現在體會到了,老方法有效果,有非常殊勝的效果。

      學經教只能學一門,叫「一門深入」,一遍一遍重複的去修學。嚴格的說,什麼時候你才可能涉及其他一切經論?標準是開悟,沒有開悟不可以。沒有開悟,你涉獵得愈多,你的心思愈雜亂,你所學的,佛學常識,不是智慧。標準在開悟,悟了以後,你什麼法門都可以學,什麼經典都可以看,什麼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為什麼?你有智慧,你多聽、多讀,增長你智慧,絕對不會產生副作用;智慧要不開,聽聽這個法門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於是樣樣都學,就學亂了,最後一門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家是任何一部經論、任何一個法門,決定是一門深入。深入的標準是開悟,大徹大悟,教下講的「大開圓解」,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悟後起修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了。沒有開悟之前決定是「一門深入」,悟後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次第我們要懂。不要小看一部經,一部經悟了之後,古人講的話,「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十年只學了五部經,那算是很特殊了;別的老師是不答應的,我還學了五部,五部分量都不大。第一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好像常普在講,這是我學的第一部經典;第二部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一卷,別行流通的這一卷;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第五部學的是《楞嚴經》。我的根底是在《楞嚴》上,用的功夫最深。這是在台中十年。

      《華嚴經》我請李老師講,那是我們八個同學發起,請他老人家講這個經。講這個經是什麼因緣?有一次他在中興新村講演,我們是常隨眾,老師到哪裡我們都是跟到哪裡,一步都不離開的,他在講演當中說他生死自在,想多住幾年他可以做得到,想什麼時候往生他也能做得到,我們聽了很驚訝。為什麼?如果他沒有這個功夫,他說這個話叫大妄語,大妄語是墮阿鼻地獄的,這個話不可以隨便說的。我們聽了之後,我就找幾個同學商量,老師有這個功夫,我們要叫他常住世間。常住世間怎麼辦?找大經,哪個大經長,讓他慢慢講,反正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所以我們八個同學聯名請他講《華嚴經》。那個時候我手上有一套《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線裝書四十冊,我把這個書供養老師,請他講這部經,是希望他常住世間。他每一個星期講一次,旁邊還有台語翻譯,他講經是一個半小時,台語翻譯佔去一半時間,一次只有四十分鐘,一個星期講四十分鐘,我估計他那一部經要講五十年,所以目的是要他常住。

      我去聽經,我聽了一卷,《華嚴經》我聽第一卷,後面不要聽了,我都會講了;所以他在台中講,我在台北講。這就說明一經通,樣樣都通。我聽一卷,聽聽老師怎麼個講法,我就明白了。因為《華嚴經》的開頭很不好講,一開頭經文不是短,一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這個經文實在講毫無意義,講得會把人睡著了,念的時候都會把人念疲倦了,講怎麼能講得好?所以聽一卷,聽他怎麼講法,我聽了他之後我懂了,原來這一部分經文裡面全是表法的意思,全部都是意在言外,活的不是死的。你們現在聽我講,我現在講到第幾卷了?你們知道嗎?講到第幾卷?五卷是吧?七卷,我現在講七卷,十一卷半的經文現在才講到七卷,這個七卷講了不少時間,還不錯,還沒有把大家在講堂睡著了,後面就有味道了,這一個階段過去,「解分」那就很有趣味,那些東西好講。

      最難講的是開頭,學華嚴宗的大德都感覺得非常困難。我當年在台北講《華嚴》的時候,台北有位老法師,華嚴蓮社的南亭老法師,這個老法師非常難得,是個長者,對我也非常愛護,我在初學佛作居士的時候就常常親近他老人家,聽他講經。我那一年在台北市講《華嚴經》,他曾經問趙默林老居士,趙老居士天天來聽我講,他問趙老,他說:「《華嚴經》前面,淨空法師怎麼講法?」真難講。所以好學的精神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南亭法師那麼大的年紀,我過去在大專佛學講座講經,他常來聽。他是我們長輩,是個大德,我們見他一定要頂禮的。所以他很技巧,我上了台,他才進來;我講經的時候一下台,他就走了。他始終不讓我去給他頂禮,所以這是對於後輩愛護備至,我們對他非常的尊敬。

      這是說這個法寶我們要重視,要認真努力學習才叫真正恭敬。當然我們對於經書、法物要愛惜,珍惜它這是應當的,更重要的,是要妥善的去運用它,成就自己的智慧,這個不能不知道。

      第三「僧寶」,僧寶是出家人。出家人的形象很可貴,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去看他做些什麼,不必去問這些,只看到這個外表,剃了頭穿上圓領大袖服,我們就要想到,「僧」是什麼意思,如何把它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裡面。諸位在受三皈的時候都念到,「皈依僧,眾中尊」。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團體」。人不能離開團體獨立生活,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夫妻、兒女,小家庭;大家庭裡面,還有父母或者有祖父母、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那是一個比較大的團體;國家,這是世間最大的團體。眾是團體的意思,「眾中尊」就是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一個團體。為什麼?它是和睦的團體,叫「和合僧」,這個團體遵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六個戒條,叫「六和敬」。這個團體,佛在經上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恭敬擁護,所以它是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最尊貴的。我們對它恭敬,就是要向它學習。

      我們家庭要和睦,我們今天或者經營一個公司行號,我們的公司行號老闆跟員工要和合,大到一個國家,這一個國家領導與被領導和合,「恭敬僧寶」就落實了。所以不要看出家人他幹的什麼,那個與我們不相干,我們看到這個相,提醒自己要修六和敬。出家人身心清淨,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效法的。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著重修行,修正我們自己一切錯誤的思想行為。我們從經論裡面節錄五個科目,不能太多,太多了記不住,記不住等於沒有用處,所以我們現代人修學科目愈簡單愈好。

      這五個科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這是基礎,這裡面說了三條,必須要做。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你把這一條做到,人天福報你得到了,這是人天福報的修學方法。第二條是從這個基礎上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福,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的福報,從這裡扎根的。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的福報。所以有人要問的話,佛法到底叫你們修學的是什麼?你把這三條說給人家聽就對了。所以大乘菩薩,這三條十一句是圓滿的。我講經也常說,如果我們具足第一條,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生凡聖同居土;你具足兩條,一共有七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你三條都具足,總共十一句你都做到,生實報莊嚴土。這是佛法的基本教義。

      我們學佛學不好,就是把這些事情疏忽了。我們在家庭裡面,能跟父母處得好嗎?能有那一份孝順心嗎?如果嫌隙老人思想腐化、陳舊,跟不上時代,這不行,這是大不孝!換句話說,佛門你永遠走不進;你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也不會來接引你。為什麼?不孝父母。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都是大孝之人,沒有一個不孝順的人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佛教導我們沒錯,一開頭就把這個事情教給你了。所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念佛不能往生。這個話到這個地方來還是『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總是念念不忘,知恩報恩,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孝順的,沒有一個是忘恩負義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三寶裡面,三寶的形象,佛寶跟僧寶完全是提醒我們,見到佛就要想到佛的恩德,見到僧就要想到佛所教導我們的六和敬,至於法寶,不但要尊敬,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佛家的經論太多了,從哪裡學起?一定要有老師教導,老師教導一定是循序漸進。所以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第一部教我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是小乘經;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教你沒有學,你怎麼能學大乘?這一部經典不長,是個小部經典,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教導我們「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就教這兩句,『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三句都在這裡面,《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講這個;教我們要親近明師,佛說明親近一個好老師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向老師學習,學習的時候應當注意哪些地方,都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沒有學過,不懂得奉事師長。你沒有學過。

      古時候,從小父母教,現在這個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夫妻都要上班、都要工作,對於兒女的教學疏忽了。兒女的教育交給誰去教?交給家裡佣人去教。自己成就了,底下一代毀掉了,細細想一想,得不償失,到你以後後悔,太晚了、來不及了。你要想底下一代好,底下一代比我們這一代更好,你就要很認真的負起教化子女的責任,這裡面道理大,影響也非常之大。黃念祖老居士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裡面幾句話,說:「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這是講世出世間老師重要。父母生我們,老師教導我們,但是學生怎樣懂得尊師重道,這個一定是父母教導的。

      學生為什麼會尊敬老師?我明白,現在的人不懂了。我還記得我七、八歲的時候,第一次上私塾念書,我念私塾大概只念了兩個多月,時間不長。這個私塾是在一個祠堂裡面。我們是住在農村,但是我們那個地區文風很盛,諸位都曉得,中國古時候有一個「桐城派」,我們就是屬於桐城派的,所以在這幾個地區大概有三、四個縣:桐城、舒城,我們是廬江巢湖縣,這幾個城市農村裡面都念書,沒有不念書的,文風很盛。私塾先生大概都是前清的秀才,藉祠堂這個地方來收幾個學徒。學生人數不多,只十幾個人。年齡參差不齊,年歲小的像我們六、七歲的,大的有十幾歲的,有十五、六歲的,都在一個課堂上課,每個人念自己的書。

      我們進學,頭一天上學,父母帶著我們去見老師。我是父親帶的,母親沒有去,帶了禮物,這是供養老師的。進到學堂這個祠堂,在祠堂大殿供奉著有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牌位供在那邊,先向這個牌位行禮。那個時候是古禮三跪九叩首,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先拜孔老夫子的牌位。拜完之後,我父親恭恭敬敬的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帶著我,也是他在前面我在後面,就跟拜孔老夫子牌位一樣,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你想想看,我們作小孩的人看到爸爸對老師這麼恭敬,還能不恭敬老師嗎?這父親做樣子給你看。父母這樣恭敬送上禮物給老師,老師要不好好的教學生,你能對得起人家家長嗎?真負責任。

      不像現在,現在老師要是管學生的話,學生家長還會去告狀,這怎麼辦?師道沒有了,學問怎麼會成就?學問從哪裡來的?從恭敬心裡頭來的。印光法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現在對老師,這一分恭敬心都沒有,怎麼會得到利益?我們之能夠對老師起恭敬心,父母教的。父母不是嘴巴說說的,是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我們跟在後頭拜。老師講的話,怎麼會不聽?自然是依教奉行。古人懂得,現在沒人懂了,現在教學艱難。所以想想,實實在在悲哀,佛在經典上常講「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憫。不懂禮義,禮是禮節,義是道理,怎麼能成就?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也辦了一個佛學研究班,它叫「內典研究班」,招收了八個學生。這八個學生都是大學畢業,參加過慈光講座,從慈光講座裡面選拔出來的八個人。他們在這個研究班裡面接受四年的教學,老師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將來能夠弘法利生。八個人當中有兩個是女生,女生老師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一定要發願終身不結婚他才收你;不要求你出家,一定要求你不結婚,這一生奉獻給佛教,替佛教做事情,或者做護法、或者是做弘法。這個班開學,學生八個人請了六個老師,六個老師李老師自己是一個,其餘五個老師都是他的學生,我也是其中之一。

      開學的這一天,學生家長哪裡懂禮節?李老師在前面,八個學生在後面,我們這五個學生,李老師的學生上座,因為我們是老師,李老師帶著這八個人給我們磕三個頭;他代表家長,代表家長的這個身分領導八個學生,我們是用佛家的禮節不是三跪九叩首,恭恭敬敬頂禮三拜。我想這個表演大概是在這個世間最後的一次,可能以後就沒有了,不容易,他還能做到。我們同學們看看,要不要表演給大家看看?這個培訓班在開學的時候,你們這十個人都是老師,我代表家長,請你們上座,我帶著學生來給你們頂禮,你們要不好好的教,你們就對不起人。常禮應當是這樣作法。

      什麼叫「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話不是這麼隨便說的,一定要懂得它精粹的意義,如何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淨宗的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老實念,「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才老實。「虛偽」,虛假的,「諂曲」,我們一般人講,巴結、逢迎、心術不正,他怎麼會有成就?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絕不是幾個鐘點能講得清楚的。所以學佛要用真誠心,真誠心裡面決定沒有諂曲、沒有虛偽,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正覺、慈悲,這是我們從許許多多經論集結了十個字。

      平常大乘佛法裡面常說「發菩提心」,這一句話不好懂,我們把它換一個說法大家就好懂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無上菩提心。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都是從這個地方學起,沒有這個心你就決定不能夠入佛境界。不但是入佛境界,連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都達不到,這才知道發心的重要。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真誠心向道,這是菩薩修行的大根大本,世尊在一切經論裡面,以無比懇切的言詞來教導我們,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知道這一生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