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一集) 2000/10/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倒數第五行,看「忍力成就」這一段文: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上一次我們講到此地。黃念祖老居士引用日本古大德在《會疏》裡面講了十種忍,這十種忍是引用《寶雲經》裡面所說的。這一段文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得用今天的一點時間,把『忍力成就』的意思做一個補充。《寶雲經》裡面說菩薩所修的法門各說十種,就像《華嚴經》這一種例子,這裡面講到忍辱也說了十種。這十種所謂的是: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說了這十種。由此可知,我們平常講個「忍辱波羅蜜」,只是說一個大概而已,實在講連大概都沒有能夠說出來,所以「忍」怎麼個修法?可是忍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金剛經》上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忍耐你就不會有成就。所以佛在經典教導大眾修學,沒有一個地方不提到「忍」這個字。聖人之所以能成聖,賢人之所以能成賢,菩薩之所以能成菩薩,佛能成佛,沒有別的,能忍而已。不能忍,這個世間小事都不能成就,何況是大道!
經上說這十種忍,第一種叫「內忍」。什麼叫做內忍?這是說我們對於物質生活環境,乃至於精神生活,遇到苦難的時候,饑寒交迫的時候,憂悲苦惱的時候,自己要能夠忍受,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樂天知命。像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他這一條做得相當圓滿。顏回,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記載,他的物質生活非常缺乏,《論語》裡面說:「一簞食,一瓢飲。」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竹簍來盛飯;喝水沒有杯子,瓢。瓢多半是用瓜,在大陸上用葫蘆最多,把裡面的囊挖掉,做為一個瓢。飲水用瓢,吃飯是竹簍子,貧困到這種程度。夫子很感嘆的說:「這個生活要是在別人非常憂慮,可是顏回不然,顏回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改其樂。」他生活得很快樂,這是屬於「內忍」。
為什麼他能夠忍耐這樣困苦的生活?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一定能忍;第二種是明瞭大道,這是修行真有成就的人他能忍。我們看看顏回,顏回確實是屬於第二類的,在儒家是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儒家的果位也有三種,就像佛法裡面的果位,有阿羅漢、菩薩、佛,這是三個果位;儒家講,聖人、賢人、君子,它也是三個果位。顏回最低限度,他是大賢之位,接近聖人的果位,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通達、明白了,所以不但能忍,而且過得很快樂。
其次一種,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像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早年的袁了凡先生,他的生活不富裕,但是能過得去,所謂是小康之家,他能夠忍。他為什麼能忍?他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一生的命算定了。你每年有多少收入,一定的;你每年,那個時候年輕讀書考試,你考到第幾名,也是一定的。以後你的事業,都給你算得很準確。算他五十三歲壽命就盡了,命裡面沒有兒子、沒有兒女。他自己在前些年,依照孔先生給他算的,仔細去核對,一點都不錯。每年收入果然如孔先生所說,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也如此,「算了!什麼都不想了,一切命裡定的,想也是枉然。」所以他在南京跟雲谷法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人別說三天三夜,就算你在那裡坐三個小時,你看看你有多少妄念?三天不起一個妄念,這是很有功夫的人,雲谷禪師讚歎他;「你年齡不算大,禪定功夫值得人敬佩!」他就說:「我不是什麼功夫,我那個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想就算了。」雲谷禪師聽了之後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賢,原來你是個凡夫。」所以凡夫之人知道自己的命運,妄念也就沒有了;這不是功夫,這是屬於忍辱。他能夠忍,不是禪定,了凡先生能夠忍。這兩種人內忍都能夠做得到。
我們現在上不上、下不下。上,搆不到聖賢;下,比不上袁了凡。可是我們今天因緣殊勝,遇到聖賢之道。我們今天進到這個講堂來,是來學道的,是來修道的。學道、修道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忍辱波羅蜜學起。可是忍辱前面還有兩個階段不能不知道。佛最初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教我們能捨。諸位想想,如果不能捨,忍辱就談不上了。能捨、能放下,這是最初方便,我們從這裡下手。看到世間有苦難的人,他需要幫助,我們是歡歡喜喜幫助他,一絲毫的吝嗇都沒有,能捨。能捨的人自然歡喜守法,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所以作姦犯科永遠就斷除了。有這個基礎,忍辱就容易;沒有這個基礎,忍辱難。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忍辱波羅蜜重要,可是境界現前就是不能忍,諺語所謂:「看得破,忍不過。」忍不過有什麼法子!其實忍不過是沒有看破,果然看破了,那就真的能忍。說看得破、忍不過,那個「看得破」是有問題,決不是真的看破;真看破了,一定能忍。這是屬於內忍。
第二種,叫「外忍」。這個「外」我們就曉得,決定是從外面境界上來的,特別是人事上的環境。別人惡言惡語罵詈,在你面前稱「罵」,背後罵人叫「詈」;或者是侮辱、毀謗對自己,或者是人家在我們面前,或者在背後,毀謗侮辱我們的父母、兄弟、親屬,乃至於我們的老師、同學,這種種毀謗要能忍,不生瞋恚,決定不會起報復的念頭,這一類屬於外忍。人為的毀謗甚至於陷害,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們要想成就,不忍辱不行。不要說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很好的榜樣,諸位讀書都知道,韓信受胯下之辱,他那個忍是屬於這個地方講的外忍,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這些小小的侮辱陷害不加以理會,所以他有大成就。
我們遇到這個情形,行不行?然後再仔細想想,我們有什麼成就?這正是古德所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一點不如意的事情,都不能夠忍受,這種人沒有前途,這是肯定的。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從這些地方看相當準確。回過頭來我們自己想想,我們遇到外面環境的侮辱,我們能不能忍?我們有多大的耐心?也有人說忍辱是有限度的,對!那個限度是什麼?就是他成就的大小。佛菩薩的忍辱是沒有限度的,所以他的成就就太偉大了,沒有人能夠跟他比。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的成就跟忍辱能成正比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歡喜學習,不能忍也得要忍。能修這個因,這是善因,善果自然在後面。
第三種,叫「法忍」。「法」主要的是說佛法,你懂佛法,你也就通世間法。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經,佛菩薩跟我們說他們親證的境界,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說,講個最方便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很多人不能接受;尤其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這是天文數字,現在我們的科技,還沒有辦法突破娑婆世界的範圍。娑婆世界有多大?根據我們佛經上講的,有十億個銀河系。諸位想想,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科技算是相當發達,用無線電望遠鏡,還沒有辦法突破十億個銀河系。
釋迦牟尼佛講十萬億個大千世界,諸位要知道,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銀河系,沒有辦法讓人相信。佛說這一類的話,我們能夠相信,這叫法忍;我們不懷疑,我們相信佛的話。一般人聽了之後,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他沒有法忍。這是大法。世間科學技術發現要跟佛法比,這是小法。但是那些科學家,他沒有「佛法忍」,他有「世法忍」,幾乎用他全部的時間、全部的精神天天在研究。所以他有發現、他有發明,又何嘗不是得力於「忍」的功夫?這個忍就是他有耐心,他能夠忍耐,所以他有成就。佛法裡面修學,確實佛講得一點都不錯,「一切法得成於忍」。
我們想學佛,頭一關要入佛門,說實在話,我們現在沒有入門,在佛的大門外。這個門檻是什麼?我執。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把身體執著是我?《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要破了,這才入佛家的大門。說「我相」大家不太容易體會得到,不但初學你很難體會,老修也不容易體會到,老修行的。我們用現代語來說大家比較好懂,「我執」就是現在人講的「自私自利」,這個大家好懂。哪個人不自私?自私沒有入門。佛的大門就是你要放下自私自利,你才能入佛的大門,裡面還有二門、三門,最後才登堂入室。你頭一個「自私自利」都不能放下,你就永遠在佛門之外,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
佛在經上說我們現前這些大眾,見到佛像都知道頂禮三拜;看到這裡講經,都非常歡喜到這兒來聽。沒有入門,為什麼?還是自私自利。這就是講,我們跟佛有緣,我們接近佛的氣氛,現在人講「磁場」,這個磁場不錯,很好、很舒適,我們到這兒來享受一下,沒有契入;換句話說,佛法真實的受用你沒得到。真實的受用怎樣?跟你講也講不清楚,必須你自己契入你才知道。古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親自嘗到,佛法裡面真正的享受、快樂你才會得到。聽別人講、聽佛親自講,還是隔一層,必須要親證,親證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特別是大乘法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自私自利的念頭是錯誤的,肯定是錯誤的。
你們也許看到我上一次在香港,香港亞視來訪問我。何守信先生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法師!世間人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換句話說,人自私自利為自己是正確的,這有什麼過失?」他提出這個問題。我當時就制止他,這一句話是錯誤的,這一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人不為己就成佛、成菩薩了,怎麼會天誅地滅?哪有這個道理?人要是專門為己,就天誅地滅。這個話講錯了。
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搞輪迴,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得很多,不是假的。昨天晚上有兩位居士跟我在一起吃飯,我們都談到輪迴的事情,許多事情他們一生親自經歷的,決定是真實。前兩天,美國一位同修給我寄了兩本書來,是美國一個教授用了大概是二、三十年的時間蒐集這些輪迴的事實,寫出這兩本書,舉出二十個輪迴的例子、實例。這是英文本的,我交給我們同修來翻譯。因為中國人有個很不好的毛病,中國老祖宗講的話不相信,外國人講的話就相信,外國的月亮圓。現在我們看看外國人講這個輪迴,看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接受?
我們為什麼生生世世搞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自私自利害了。佛教我們把這個錯誤觀念轉過來,起心動念我們為社會想、為眾生想,特別要為那些苦難眾生想,不要想自己,多想別人,多替別人做事,我們非常快樂。我們全心全力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不求果報,果報無比的殊勝,這些例子太明顯了。《了凡四訓》現在有不少人大力在提倡,馬來西亞還用電視劇的方式把它演出來。這個連續劇的錄像帶送到我這裡來,我看過了一遍,大致上還算不錯,當然還沒有演得盡善盡美。聽說他們還需要改進,重新再拍這個記錄片。現在這個片子我覺得可以流通,雖然裡面還有一些錯誤,但是有一些人不願意讀書,看電視劇他行,他就能得利益,所以我主張這個片子可以流通。從這裡面我們了解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真正通達了,我們忍辱的功夫也就提升。擺在我們眼前例子,非常非常之多,只要諸位同修留意,你看看人不為己,天會不會誅他?地會不會滅他?不會!我們要很仔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有心得。
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我第一次到新加坡來弘法認識了他,好像在第二年、第三年,他就得了癌症。他那些診斷的x光底片三十多張,我都看過,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內臟,幾乎每一個部位都擴散到,醫生告訴他只有三個月。他是被病逼著不能不放下,無可奈何;不是他甘心情願放下,是要死了,死了,你還有什麼東西能帶得去的?這是放下了萬緣,到居士林來作義工,活一天替佛教工作一天,為佛教、為社會、為大眾服務,認真努力在做。十年過去了,他的病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所以人家說這是奇蹟。人到不為己的時候,天也不誅他,地也不滅他。他要是為自己,十年前就過世,就不在此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大家要細心去觀察。
至於有一些事情,做得不能盡滿人意的,這個事情很平常。釋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做事情也不能叫個個都滿意。現在外面說閒話的人很多,「你們收了彌陀村這麼多錢,彌陀村為什麼還不蓋?」不是不蓋,找不到地。最初隔壁這塊地沒有談成。洪恭蘭老居士來找他,說他有一塊地在楊厝港,我們也去看了,不錯,很歡喜,非常可惜,洪老居士那塊地租給日本人,租約三十年,人家才用八年,後面還有二十二年,他不肯交出來,我們又沒有辦法。洪老居士聽說是前天往生了,雖然這一樁事情,他獻地沒有獻成,他這個心是善的,他真心想獻出來,他不是妄語,他還是會有善的果報。這個事情沒有談成,往後我們在報紙上聽到唐城經營失敗,關閉了,我們就想,如果把唐城那個地方,我們拿來做彌陀村非常理想,也很認真的談,談了有兩、三個月,到最後又不能成功。所以李木源逼不得已來跟我說,我們把居士林往上發展。他準備把我們這一層大樓往上再去加兩層,我就問他基礎行不行?他說在技術上可以做到。這一次他在北京,過幾天回來之後,恐怕就要準備要開工了。
居士林底下那個舊大殿旁邊,就是靠我們現在的廚房,那個地方好像有個三角形一塊地,把那一塊地蓋成七層樓,將來居士林就蓋滿了。他說七層樓大概可以能夠有三百多個房間,三、四百個房間。將來這個地方住眾,也能夠容納幾百個人,我想五、六百個人是可以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修。這是逼不得已,沒有辦法找到地皮。這個事情一定要做,決定沒有私心,這個錢決定不是自己去用掉的,沒有這個道理的。如果他要有私心,把十方的供養要裝在自己荷包裡面去,那就天誅地滅了。所以大家仔細觀察,很多的例子都在我們周邊,我們仔細去觀察就明瞭。
我本身也是個例子,我過去講經也多次跟大家說過。我在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這過年我都七十五歲了。什麼原因?明瞭之後把自私自利放下,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佛法是教化眾生的。念念為這個世間苦難的人,老人、病人、窮困之人,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常尋求機會幫助他們。特別是人在晚年,現在這個社會,孝順的兒女幾乎找不到了,晚年很苦。縱然你有財富,你的精神生活很苦,沒有人照顧。何況這個世間苦人多、貧困的人多,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不但要安定這些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這些人的精神生活,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一些都是屬於「法忍」。
第四、「隨佛教忍」。隨是隨順,教是教誨;如何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就如同世間求學一樣,諸位想想,我們小時候上小學,你沒有六年忍耐的功夫,你小學就畢不了業;初中、高中合起來又是六年,大學要跟研究所合起來還是個六年。你要沒有這十八年,如果拿博士學位要二十年,你沒有二十年的忍耐功夫,你的學業怎麼能完成?佛法裡面的求學超過世間,世間求學,學校教育二十年還有個年限,佛法裡頭求學沒有年限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般佛經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你能不能受得了?你說:「這個時間太長了,算了,我不學了。」那你就放棄了。你要真正有耐心,不怕經歷長劫的時間,認真努力的學習。這裡頭最重要的,接受老師的教誨。老師教導我們的,有時候他不會給我們說明,我們覺得他很沒有道理。很沒有道理怎麼樣?要隨順;不隨順,我們的學業就不能夠成就。
我在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聽說有這麼一個大智慧、大修行的人,心裡很仰慕,到台中去拜他作老師。還有兩位介紹人,一位是出家的懺雲法師,一位是在家的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跟他同年,很好的同參道友,這兩位大德介紹我到台中。一見面他就開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當時聽起來覺得不合道理。「第一個條件,你到台中來跟我學,從今天起,只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其他的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你看看這是什麼條件!「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文字,」就是看書,「無論看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我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是你過去學的幾年,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他說:「你能不能接受?你能接受,我就收你;不能接受,你就到別的地方去。」
我們當時聽了這個話,確實感覺得很茫然,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怎麼這個老師這麼跋扈,這麼自大,只可以聽他的,不可以聽別人的?但是想一想,既然來了,而且有兩位大德特別給我介紹的,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他老人家說話的語氣,就和藹得多了,跟我講:「五年,我這個條件只守五年。」還有期限的,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情。這個是什麼?這個要「隨佛教忍」。如果當時我們不能忍耐,聽到這個話好像條件太苛刻,我們就離開了,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究竟是什麼道理?我們也不敢問,問了他也不會講。一直到什麼時候才搞清楚?我十年前到新加坡來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才搞清楚。其實演培法師也不清楚,我清楚了。他跟我談學佛的故事,他是從小出家作小沙彌,十幾歲就出家作小沙彌,人很聰明,也很頑皮。演培法師的頑皮,大概新加坡人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他有個老師在此地,廣洽法師。演培法師非常頑皮,廣洽法師打過他。怎麼打法?叫他去洗澡,洗澡衣服不就脫了嗎?廣洽法師把他的衣服都拿走,然後拿著竹鞭到浴室裡去打,所以是非常頑皮。聰明!早年他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他說諦閑老和尚教他也是這三條。於是我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這三條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也不是諦閑法師的,是佛門裡祖祖相傳的。這叫什麼?這叫「師承」,祖祖相傳,我們這才懂得,三個條件完全相同。但是演培法師不服,溜掉了,偷偷的逃出去了;他逃到廈門,廈門那個時候,太虛法師在那裡辦佛學院,他就到那個佛學院去念書。他說他跟諦老法師大概只有一年,一年就逃掉了。可惜!我那時候替他可惜,他要不離開諦閑老法師,他的成就不是這一生我們所看見的,那成就不得了!
所以親近善知識如果沒有耐心的話,那怎麼行!不過我比他幸運,因為他那個時候才十幾歲不懂事,我要是在十幾歲碰到李炳老,可能也像他一樣跑掉了。我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三十歲了,儒家講「三十而立」,畢竟理智能夠降伏感情。所以我沒有跑,我還很認真學習。學習依照老師這個規矩去學,半年之後就有顯著的效果,我才懂得這個方法好,實在是高。為什麼?只聽老師一個人講經,其他都不能聽,等於說是閒雜音聲的緣斷掉;我們接觸的佛法比較純、比較專,趨向這個方向,不像從前那麼雜亂。看書,老師沒有同意的都不准看,半年下來精純,得到一點受用,煩惱輕、智慧長。
所以古大德教學,我們才想到,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用這個方法不准你看、不准你隨便聽,以這個來約束你,讓你的心從雜亂轉趨精純,長時間這樣薰習,不知不覺走入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才算禪定;「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所以古人用的這個方法確實是高明,我們深受其利,不知不覺得利益。老師限定我五年,我五年還不到,大概在第四年我就跟老師說:「這方法好,我願意做十年。」老師笑笑。的確,像我們這種中等根性的人,十年下來我們的根才真正紮穩,沒有十年,我們的根不夠深。所以老師要求五年,這是什麼?看看我們還能夠接受;如果他說十年,也許我們就懷疑、就不學了,太長了。十年是什麼?一定要自己發心,你覺得這個方法好,再延長五年。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有,我們在古人傳記裡面看到的,有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智慧,才能夠展開經卷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經過這個嚴格訓練,怎麼能成功?這個要很大的忍耐功夫。
第五叫「無方所忍」。這個經上說的例子也很好,它說有人白天可以忍,晚上不能忍;有人晚上能夠忍,白天不能忍;有人在這個地方可以忍,換一個環境就不能忍;還有在大威德長者面前能忍,在同輩或者在不如自己這些大眾面前,他就不能忍。這一類叫「無方所」。所以佛教菩薩一切時、一切處所、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統統都要忍。忍耐,決定沒有範圍,決定沒有邊際。對大威德長者或者是真正有修有證的得道的高僧,我們要忍,對一個無知無識、不學無術的人,我們也要忍。
忍的表現在哪裡?普賢行裡面的「禮敬諸佛」。唯有從忍辱,我們的平等心才能夠現前。我們對佛菩薩那一分敬心,對待一切眾生也是這一分敬心,決定沒有差等;如果有差等,「忍」這個字就沒有了。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讚歎,平等的供養,這是大道。佛道是平等道,不平等就不是佛。我們跟佛學,最重要的就是學佛的真平等,以真誠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我決不能欺騙別人;別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別人。為什麼?心地不平等的人,他在迷位,他沒有覺悟。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覺,我們在學覺。學覺,佛是覺悟的好樣子,要向佛陀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要學得像佛,佛沒有一樣不能夠忍耐,這叫做「無方所忍」。
第六,「修處處忍」。這個經裡頭也有一個例子,說有人對父母能忍,對他的老師也能忍,對他的夫妻家親眷屬他能夠忍,但是外面人他就不能忍。佛說菩薩仁者不是這個樣子,就如同對父母邊那一種耐心,那個忍耐的耐心,對於旃陀羅也要有同樣的忍耐。「旃陀羅」是梵語,古印度最卑賤的一個族群,現在我們講「奴隸」,這是最卑賤的,佛舉了這個例子。我們對待奴隸那個忍耐,也像對父母一樣,這佛法講的平等,這叫做「修處處忍」。由此可知,這個「處處忍」是在人事環境裡面。「無方所忍」是主要在一切空間、一切時間,是屬於外面境界的一個耐心;「處處」是對於人事環境上的忍耐。
第七種,「非所為忍」。經上有這個說法:「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我們看了這些經文就懂得,這是說什麼?忍耐是有條件的,有條件就是有所為的。「非所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條件的,這是菩薩應當修的。凡是裡頭附帶條件的,那不是真正的忍辱,是你有企圖,是你有目的在此地,這不是佛陀教導的;佛陀教誨是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我們忍耐不是想得什麼好的果報,所謂是一般人講:「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我希望將來有成就,而來修忍辱波羅蜜,你還是有所為的。有所為,就是佛家講的有為法,有為法最高的成就不過是在相似位中,也算是不容易了,在相似位中;真實位沒有分。這個道理,我們愈想是愈有理。
我們要學諸佛菩薩,這些菩薩叫法身大士,他們是無所為而為。雖然為一切苦難眾生,心裡著不著相?如果要著相了,他又變成有所為而為。為一切眾生示現榜樣,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給我們做好樣子,他是來表演的。這個世間,像演藝人員,他上舞台表演,他是要拿報酬的,如果沒有一份很高的報酬,他就不去表演了。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他不要報酬,名聞利養統統不要,心地清淨,痕跡都不落,這叫做「無所為而為之」,這就是「非所為忍」的意思。確實這個境界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換句話說,六道凡夫不可能。不但六道不可能,四聖法界也做不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通的佛果都還不能做到。誰做到了?法身大士做到。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果然能做到,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你距離法身大士很近了,這是第七種。
第八種,「不逼惱忍」。這一條是我們想像佛教給我們這些戒律,依最基本的五戒十善。我們五戒十善為什麼修不好?不能忍,沒有忍辱的功夫。如果有「不逼惱忍」,逼是逼迫,惱是惱害眾生,不逼惱忍,你的戒跟善就清淨了,五戒十善你能夠修得圓滿。十善裡面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括不惱害眾生;不偷盜,決定不能存一念佔別人便宜的念頭,如果有一念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叫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的盜心動了。小乘雖然不犯戒,大乘已經犯戒了;起心動念之處。由此可知,到下面不妄語、不兩舌,乃至於不貪、不瞋,沒有一條不是惱害眾生;不但逼惱眾生,實在講,是逼惱自己。我們冷靜去思惟,細心去觀察,害自己,自害害人。根本的原因,不能忍辱,不能忍。能忍,十善業不難修,自自然然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不僅是五戒,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誨,都能夠遵守而不違背,它的根就是在這條「不逼惱忍」。
第九句是「悲心忍」。這個意思更深,這是大慈大悲,悲心忍。淨業三福最後一條,頭一句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落實,表現在事相上,就是無條件的愛心,愛一切眾生勝過自己,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心顯示不出來,菩提心沒有發,發菩提心不是在嘴皮上的。我們從經論當中理解佛所說的,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什麼叫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這真誠。這兩句話說得容易,你能夠體會就很難,就不容易;你能夠做到,那就更難。真誠心的自受用,佛學的名詞叫「深心」。深心大家也不好懂,我們要把它意思說出來,「好善好德」。這個「好」是愛好,好善好德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大慈大悲,真誠心落實在事相上,如是如是。我們自己沒有一個好善好德,對別人沒有一個無條件的愛心,就是你沒有「悲心忍」,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
最後一條叫「誓願忍」。這一條難,你所發的願要兌現;你要沒有忍辱的功夫,你發的願不會兌現的。最明顯的,四弘誓願,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有沒有在佛菩薩面前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早晚課天天都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一條都不能兌現。什麼原因?沒有「誓願忍」。
我們看看經上講的這十種忍,說實在的話,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你要果然有一條具足,十條統統具足;一條沒有,那個九條也沒有。這才真正體會得《金剛般若經》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這麼久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消息渺茫,毫無訊息。問你:「有沒有把握?」「不行,沒有把握。」為什麼從前人修個三年五載就真有把握,我們今天搞了三、五十年還是沒有把握。原因在哪裡?沒有忍耐的功夫。這才知道忍耐是多麼的重要!可是「忍力成就」之前,在本經也給我們說了一些先決的條件,頭一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都要忍耐。貪圖享樂,不能吃苦,這個人沒有忍辱;換句話說,他沒有成就,即使有成就,也很有限。這八個字很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看輕。
佛當年在世,快要離開人世間的時候,學生們很多向佛請教:「你老人家在世,我們都是跟你,依你為老師;你老人家不在世了,我們要依誰為老師?」大家都知道,佛說:「以戒為師。」可是佛還有一句話我們疏忽了;「以苦為師」。就是這兩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是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好!為什麼?對這個人間沒有貪戀,容易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容易。如果你的生活過得太富裕,你覺得這個世間不錯,極樂世界光聽說沒看見,那不能作數,還是這兒好,對這個世間有貪戀,這對於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傷害,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機會,錯過了。應該怎麼辦?佛菩薩做種種示現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自己有福報,應當把這個福報布施給那些沒有福報的眾生,給他們去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有福報享福,人家說:「這不是天經地義嗎?」在修道人來說,你錯了,你有福享福就害了你,那個福就是魔,障礙你的道業。你要是一轉過來,把你的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這是真正智慧,遠離一切魔障,你真正超越了。
所以古時候的大德,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的確是富貴人家出身的,是王子的身分,古時候所謂的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這樣的身分,把自己富貴捨棄,出家去修苦行。為什麼?這樣作法是正確的,享受人間富貴是錯誤的。你要曉得,那個富貴不是一生修得來的,多生多劫修的富貴,享福的念頭一起來,迷了,享受人間帝王的福報,迷了。這個福報捨棄掉,更大的福報起來了,作佛了。
諸位同學你冷靜去想想,在咱們中國清朝時代的帝王,福報最大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的福報絕對不是十世所修的,十世修不到;幾十世所修的福報,一生就享盡了。釋迦牟尼佛的福報也是幾十世所修的,他不享了,不享就更大的福報出現,成佛了。這兩個人你仔細去比較一下,還是願意作皇帝,還是願意去作佛?也許一般人想到作皇帝好,作佛天天到外面托缽,過那麼苦的生活。可是你要曉得,作皇帝還要搞六道輪迴。乾隆算是一個好皇帝,一生當中有沒有造罪業?不能避免。你去看看他一生的歷史就知道了,也冤枉殺了不少人。所以作皇帝怎麼樣比,都比不了佛。佛多麼自在,所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得大自在的生活,這是帝王享受不到的。這就是迷跟悟了。
破迷開悟的關鍵在忍耐,什麼都要忍。真正能夠忍耐,然後才懂得『專求白法,惠利群生』,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去為自己。我們修行,修行也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我們自己,常言說得好,我們修學苦行,斷惡修善,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也不是為自己;轉凡成聖,還不是為自己。怎麼知道不為自己?佛在經上說的,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哪裡為自己?由此可知,示現在這個人間是為眾生,轉惡為善也是為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專求白法,惠利群生」。這個地方講的群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是侷限這個地區,也不是講的這個地球,範圍太小了。大乘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末後這一句讚歎:『志願無倦』,「志願」不是別的志願,是普賢十願。真修,不是每天念念就算了。課誦本將普賢十願列入課誦的經文,每天都在讀誦,天天要念,念完了就完了,它不起作用。第一願「禮敬諸佛」,你天天念,你對人是不是有禮敬?沒有做到,念一輩子都做不到。第一條做不到,後面全都沒有了。六度十願都有次第的,後後勝於前前;換句話說,沒有前面這一條,絕對沒有後面一條。像蓋房子一樣,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一層一層往上蓋的。沒有禮敬決定就不會有讚歎,就不可能有供養;沒有布施,持戒忍辱就談不上。
聖人的教誨他有次第的、有層次的,我們不能夠錯亂。普賢的弘願每一願末後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所以菩薩的願也無窮盡。末後說得更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完全落實了。現在落實在我們身上是個什麼樣子?這個最重要。我自己一定想到,我現在是什麼身分?我現在幹的是哪個行業?人貴自知之明,人要不自知,他就是個糊塗人,糊塗人就是凡夫。人有自知之明,這個人覺悟了,是明白人,明白人叫菩薩,轉凡成聖就在這裡。
我們現在的身分,是出家的身分;我們從事的行業,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我有沒有盡心盡力把這個行業做好?像菩薩所說的,「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從事上說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從心上講的。這就是世間人常常說的敬業,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這個「敬」,如何用在「業」上?用在業上,生活、工作行為,敬業,我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我們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總題目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全都包括在其中了,那是總說。別說,我們現在是出家身分,我們從事教學這個行業,我每天是不是很認真努力去讀誦經典,這是自行,是上求佛道。我所讀的、我所理解的、我所學到的,是不是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做到了,有人來問,我也說清楚了,我也說明白了。
「意」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屬於意業,念念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三樁事情我們都要做,但是三樁事情裡有一個重點,重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因為我們這個工作是教學,教學是幫助人破迷開悟,其他的是附帶的。這是我們主要的,主修跟助修要分得清楚。這一切的一切,全都屬於「忍力成就」。我們不能夠不明瞭,不能不清楚,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在經上講的理很深,事也講得很多,在六道輪迴當中,得人身非常非常難得,這個機率太少了。佛說的話我們能相信嗎?只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就會覺得佛的話可以相信。
佛給我們講,得人身具備的條件是五戒十善。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十惡多、還是十善多?冷靜去想一想就曉得,我們惡的念頭多過善的念頭,惡的言語多過善的言語,惡的行為多過善的行為,那這好了,人身就得不到了。要得人身,確實善決定多過惡,十分裡七、八分是善,二、三分是惡,無論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這樣一個比例,那你就很寬心了,來生還能夠保住人身。如果說,我的善跟惡是一半一半,非常不保險,總要到七、八成,這才靠得住,不至於失人身。我們從這個地方冷靜去觀察思惟,就曉得佛所講的話有道理,值得我們相信。
得人身,佛說人得人身可貴。可貴在哪裡?可貴在開悟,可貴在超越六道輪迴。要想開悟、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就只有佛法。聞佛法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得人身的將近四百萬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成比例。得人身者聞法是大幸;如果得人身而不能聞佛法,依舊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這個人身有什麼可貴?轉眼之間三途去了,這不可貴。我們現在確實值得慶幸,我們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不容易。我們這一生有沒有能力超越三界?有沒有能力過佛菩薩智慧的生活?那就完全看自己的「忍力成就」。學佛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而且這個耐心,一天都不能放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什麼是我第一大事?學佛是第一大事,才能有成就,這要沒有相當的忍力,不會成功的。
初學的時候,往往是日以繼夜。過去在台中跟老師學講經,那個時候年輕有體力,每天晚上三點鐘睡覺沒有問題,第二天照樣工作。所以幹什麼都要年少才容易成就,中年以上難了,體力不行了;縱然有願心,體力不許可。三天三夜不睡覺,你還有精神嗎?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三天三夜不睡覺完全正常,什麼工作照辦,絕對沒有疲倦的狀況,有體力,可是現在就不行了。所以必須要把握著機緣,要把握時間,決定要有個成就,一切都要靠忍耐。這一段經文,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