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23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三集)  1998/8/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3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倒數第三行: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經文上告訴我們,悟入華嚴三昧之後,這些大眾的生活狀況,文字雖然不多,可是它的含義很深很廣。首先告訴我們第一個大用,他能夠見無量諸佛,「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第二個作用,他有能力在『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一句是給我們說明,他們生活空間是多麼大,由此可知,華嚴三昧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念頃」是說時間很短,在經文裡面有種種說法,都有經典做依據。而古大德採取其中的一種,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念頃就叫一剎那。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也叫一念,這是時間非常短暫。在這麼短暫的時間當中,他就有能力「遍遊一切佛土」。此地的「一切」,不但包括了十方,也包括了三世。「三世」諸位要明瞭,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過去未來一切諸佛剎土,他都能夠遍遊。「遍」是一個都不漏,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一念之間圓滿達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很難想像,難在哪裡?難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看到這些經文都很不容易理解。我們凡夫侷限在一個身相不能分身,侷限在這個身相上,所以就做不到。別說是一念之間你做不到,給你再長的時間你也做不到。

      在大經裡面,跟諸位同修多次的報告過,法身大士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沒有身相,也就是沒有「我」這個執著。無相,他才能現一切相,無相無不相,他能現一切相。無智,他能夠現一切智,無所不知。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能在同時現無量無邊的身相。所現的身相是不是一個樣子?不是的,他能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像大家在《普門品》裡面所念到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的色相,而每一個色相可能都不相同。這些是不是菩薩有意現的?不是的,諸位要知道,有意就不能現了。我們現在不能現,什麼原因?我們有意,有意就不能現,無意就能現。有意,諸位要曉得,那個意是煩惱,不是個好東西,意是執著、是妄想、是分別,所以障礙自性的德用。如果我們把「意」捨掉了,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沒有意思你就自在了,你就能像諸佛菩薩一樣自在示現。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將這些道理、境界、事相,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真的不是虛妄的。

      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有記載,隋唐時代還有這些人,佛家史傳裡面有一部書叫《神僧傳》,這裡面記載也有好幾百人,大概有將近三百人的樣子,兩百多人、三百人在歷史上記載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都有特異功能。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喜歡看這一類的書,而後曉得這些能力都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他們有,我們也有,他們能夠示現,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示現,原因是什麼?他們沒有障礙,我們有障礙,把自己的本能障礙住了,所以這個能力不能顯現。正如同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不但包括我們一切人類,一切畜生、餓鬼、地獄這都是眾生。大家的智慧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大家的德能,這說能力跟佛也沒有差別;「相」是現相,依正莊嚴都跟佛一樣。佛很感歎的說,說這些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業障,你有障礙;如果這個障礙除掉了,我們的智慧能力就現前。智慧不可思議,世間出世間,世人常講天上、人間,過去、未來,你沒有一樣不知道,樣樣都明瞭,這是你的智慧。你為什麼知道?你本來知道。

      現在科學家常常在想,宇宙怎麼來的?生命從哪裡起源的?都在那裡追究,都在那裡探索,能不能有正確的答案?說實在的話,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為什麼?因為他的障礙沒有去掉,障礙障住了他的智慧,所以他怎麼樣去研究、去探索,統統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而沒有辦法了解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如果真正想了解事實真相,不難。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那時候就真相大白。真相究竟像什麼樣子?正如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上所講的就是事實真相。那是佛跟我們說的,我們沒有見到,佛教導我們,去了障礙事實真相就在你面前。然後佛說的經有什麼用處?給我們做印證,看看我們所見的、所接觸的事實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說,這是經典另一個用途,是給我們做證明的。

      由此可知,學佛究竟的目的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而已。再要說得淺一點,學佛的目的就是教你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環境。如果你不認識自己,不明瞭自己生活環境,在佛法裡面講,這叫凡夫,這叫迷惑。明瞭了這叫覺悟,覺悟之後你自然就有這種能力,你的生活空間不是拘束在一個區域,而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諸佛菩薩現身遍遊十方剎土,不是有意去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講的,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這種能力我們把它總結歸起來講,就是他們「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前面說過了,簡單的說,他已經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自己生活環境,這真相明瞭了。

      華嚴三昧也叫做「海印三昧」,海印是比喻,「海」是比喻深廣。「印」,我們平常蓋印用這個做比喻,我們蓋個印章,印章裡面有很多字,有很多文字,我們蓋下去之後,這個文字是同時現前沒有先後。我們寫字有先後,印章蓋下去沒有先後,取這個意思,取「同時」。佛在大經裡頭有兩句話也很著名,許多同修都能夠記得。佛說「三世古今」,這從時間上來說的,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古代今世;「不離當念」,這個當念就是一念頃,所以它一念頃才能遍遊一切國土。又說「十方世界,不離當處」,這個當處佛經上常常講,「微塵毛孔,不離當處」。這是我們凡夫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他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叫華嚴三昧,所以他是同時同處,遍虛空、遍法界。佛說這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不是事實真相?現代人相信科學,實際上科學他真的懂不懂?也未必懂,未必懂而相信,這個信叫迷信。他們說我們迷信佛法,我們說他們迷信科學,都是迷信。搞清楚了才叫不迷信,沒搞清楚相信它,那就叫迷信。

      學佛的人一般頭腦都比較冷靜,都比較清楚,人家說我們迷信,我們聽了也很好笑。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不是迷信?沒錯,是迷信。怎麼說是迷信?佛所講的這些東西,我們的確沒搞清楚,縱然是理論上搞清楚,事實我們沒見到。就是此地這兩句,我們明白了,可是事實沒見到,「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我們深禪定沒有得到,我們沒有見到諸佛,可是我們相信,相信佛不欺騙我們。「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更不可思議,我們更不能夠做到,我們也相信,這個信叫迷信。人家說我們迷信阿彌陀佛,不是罵我們,真的,我們確實是迷信,怎麼可以怪別人?可以迷,可是你要曉得,他說我們迷信,他迷得比我們更糟,你懂不懂這個意思?我們迷是一重迷,他迷是兩重迷,他對於佛法一無所知,就敢說它是迷信,所以他是迷迷信。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可以說他這個信是正信還是迷信,要搞清楚。沒有搞清楚,你說他是信,他也是迷信,你說他迷信,他是迷迷信。佛法唯一的好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以後,教我們自己去證實,你自己證明之後,那個時候才叫真信。換句話說,佛勸導我們一定要入華嚴三昧,這個事情你就證實了,就變成自己的境界,這一點很重要。

      大乘經上常說的,「延促同時,廣狹自在」。「延促同時」是講時間,「廣狹自在」是講空間,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在法相經典裡面,把時間、空間定位,定在哪個地位?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不相應行法就是大家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現在人由於科技發達,逐漸逐漸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你要說時間是假的,很難理解,現在我們說時間是假的,大家比較容易懂得,為什麼?有時差。我們現在此地八點鐘,澳洲現在加兩個,他們十點鐘,現在曉得各個地方有時差,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空間方位,這四方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看你在哪一個點上說話,你這個點移動,你的方位全部都移動。所以時間、空間不是一定的,不是定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換句話說,根本沒有這個事實。

      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他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他知道同時存在,他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也沒有辦法走入未來,他沒有法子。理論上知道,用什麼方法能夠把時光隧道突破,現在還想不出辦法。在佛法裡面早就突破了,所以他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未來,才能夠「遍遊一切佛土」。一切裡面包括著三世跟十方,他能夠回到過去,他也能夠很自在的進入未來。佛家用的方法就是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完全斷離分別執著。分別的意念、執著的念頭統統斷盡,這叫深禪定。所以世間禪定做不到,世間禪定叫四禪八定,他為什麼做不到?他有念頭,他入在甚深禪定之中,他還有個禪定的念頭,那就不行。只要有禪定,就能恢復一部分的能力,不能夠遍一切佛土,做不到這個。如果能有一點小定,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現在身住在新加坡,世界其他各區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不必用電視,你在定中可以看見。不但在定中可以看見現在發生的事情,可以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看到未來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必要很深的禪定,小定就可以做到。但是我們地球以外其他星球,這個定功就要深了,一般小定不行。

      在過去我在講經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他是個軍人,是一位將軍,告訴我一樁事情。在抗戰期間,他們軍隊住在江西,附近有個道觀,裡面有個老道,這個老道很有修行,年歲也很大,仙風道骨,他們對這個老道很敬仰。有一天老道派人來通知他們,叫他們搬家。他說:為什麼?老道告訴他:三天之後,這個地方會被洪水淹沒。他們聽了這個話很難相信,天氣非常好,根本沒有水災的跡象。奇怪,這個老道為什麼會說這個話?老道住的地方地勢也不高,他就派人去打聽,看看老道有沒有搬家?派人去,老道已經搬家了,他們就姑妄聽之。到第三天之後,果然山洪爆發,那個地方真的被淹沒了。老道確實有一點能力,幾天以後的事情他見到了,這是一樁事情。另外有一樁事情,有一天老道告訴他,他在入定的時候看到有一場戰爭,告訴它的方位在中國的東方,距離相當遙遠,這個戰爭非常殘酷。他們聽了之後,因為都是些軍人,高級軍官,對於這些事情消息都很靈通,沒有,沒有這個現象,那麼以後就算了。過了三個月之後,就是老道講的那個方位、那個距離發生事情,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他們就奇怪了,為什麼他在三個月之前看到?這就說明突破了時間,他可以看到未來,未來三個月的事情他看到了,看到這一場戰爭。所以說明時空確實可以超越的,小的超越。

      我們在《神僧傳》裡面,這是哪一位的故事我記不得,這大概總是四、五十年前讀的這些書。有一位印度來的法師,在中國傳道講經說法,回去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平常親近法師,都辦了好的齋菜為法師餞行。這個法師的法緣非常殊勝,這頭一天人家請他吃飯,他都去了。每一家都歡歡喜喜,「法師看得起我,你看多少人家請他,他今天到我家來應供」,那個人講「法師瞧得起我,到我家來應供」。到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行,大家去送他,每個人談起來,「昨天中午法師在我家」,「在我家」,這樣一串連起來,差不多當天請他,有三、四百人家他都去了,才知道這個法師有分身的本事,同時吃午飯的時候,他能分幾百個身,每一個人家都去,記載在《高僧傳》裡面。佛說這些能力我們統統都有,這個法師有這種能力,這是我們通常講的,至少他大概也是小乘三果羅漢。三果羅漢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西遊記》上講孫悟空七十二變,三果就有這個能力,那決定不只七十二變,孫悟空跟阿那含相比差很遠,差太遠了。他同時能夠分身,說明「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是事實。可見得佛法一定要修學,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快樂,只有在佛法裡才能得到,其他法門縱然得到也很有限,沒有佛法裡能力這麼樣的廣大,真正是無有邊際。上面所講的「自利」,你自己得到的好處,你得到的受用。下面這個經文是講「利他」,幫助社會,幫助大眾,這裡面有四小段。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一小段題目裡面講的「妙行顯實」,「行」是他的生活行為,「顯」是顯示出真實的作用。『得佛辯才』,佛的辯才無礙,這是達到究竟圓滿。在佛經上為我們解釋辯才有四種。第一個是「義」,義是理論,佛對一切法的理論透徹。世間人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實在講,佛的辯才真的是全知全能。說佛的辯才,諸位要曉得就是說我們自己的辯才,我們自己因為有障礙,把這種才能障礙住不能現前,所以叫凡夫;如果障礙除掉了,我們的能力現前,那就叫佛。說「眾生」是說自己,說「諸佛」也是說自己,自己迷了就叫眾生,自己覺悟了就叫佛,所以要知道佛跟自己的關係是一不是二。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智慧。我們讀了這個經之後,如何將自己的本能恢復?理論上通達沒有障礙。第二是「法」,法是方法。法是一切諸法演變的過程,都在法裡面,用佛家平常講的話來說,就是因果的變遷,這是屬於法。講席當中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轉變跟相續都是法。佛對於這些通達沒有障礙。第三種「辭」無礙。辭是言語表達,現在我們講的辭令無比的高超,我們常講佛的辯才無礙,現在講辯才多半是講辭令,他很會說。第四種「樂說」,喜歡說。你雖然有辯才無礙,不喜歡說話那也不行,人家得不到利益,喜歡講給別人聽,只要別人肯接受,他喜歡聽,佛就喜歡說。佛的辯才裡面含這四個意思。

      這四個意思,我們有沒有能力學得到?現在有一些在家、出家的同修,發心要來學講經,學講經一定要學佛的辯才。可是你要曉得,佛的辯才是性德的流露;換句話說,不是學來的,學不來的。你怎樣才得到?前面講一定要得定。所以現代教學的方法跟從前不一樣,如果我們真正想開智慧,還是從前老方法有效,現在這個新的方法沒效。老方法為什麼會有效?老方法從禪定教起。譬如說你要學講經,從哪裡學起?先修禪定,得到禪定之後,再來學講經那就很容易,一聽就開悟、就明白了,哪有那麼麻煩。為什麼?定心能生智慧,你有慧解。現在你為什麼學得這麼辛苦?因為你有妄想,你有雜念,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沒有智慧。上台講經講一個小時要預備幾十個小時,好辛苦,到什麼時候,你預備一個小時可以講十個小時,講得很自在,你就快樂了。所以從前學講經先修禪定,現在大家不肯修禪定,一開頭就想研究經典,研究古今人的註解,不行,永遠不能開悟。我們現在雖然沒有禪堂,有念佛堂,念佛堂一樣。所以真正要是學講經,發大心將來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從哪裡學起?最好先到念佛堂老老實實念三年,三年念下來之後,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你一天到晚在那裡一句「阿彌陀佛」,你不會胡思亂想,你萬緣放下,能夠放下三年你的心定了。如果念佛堂住上三年,你來聽我講經,開悟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現在大家學經學得這麼辛苦,道理在此地。這是現代教學的方法跟從前不一樣,現在修行人的成就遠遠不如過去,道理都在此地。

      第二句『住普賢行』。「普賢行」是什麼?實在講,就是前面講的華嚴三昧。我們這一部經這一品,一開端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普賢行。普賢行簡單的說,只有一個念頭,利益一切眾生,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那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做一切利益眾生的工作,這是普賢行。這是菩薩行裡面最殊勝的行門,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是「高級的菩薩行」,稱之為普賢行。普賢行它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現前的工作,現前處事、待人、接物,樣子沒有改變還是照常。事相上沒有改變,心理上改變了,決定跟從前不是一個想法,不是一個看法,你的想法、看法轉變了。從前念念有我,為我,為我的利益,現在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事也沒有了。現在是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社會大眾,世間人講的犧牲奉獻,他所做的確實是犧牲奉獻,但是犧牲奉獻這個念頭他沒有。如果你有犧牲奉獻的念頭,還有這個意識,你還是凡夫,你修的不是普賢行,你還是凡夫行。凡夫裡面修的什麼?修的是善行,善因將來有善的果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的果報不在三善道,普賢行的果報就是前面的四句,我們這個經上前面的四行,那是普賢行的果報。不但不在六道,連十法界也不在,他的果報在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

      普賢行要詳細說,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你展開《華嚴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普賢行。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有這個緣分學習,是大福德。這個福報不是一世的,也就是這個機會不是你隨時能夠遇得到的,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華嚴經》大概最近,至少有兩百多年沒有人講過,我們今天遇到這一會絕不是偶然。這一部大經,諸位要不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就不可能遇到,你遇到了你也不可能生歡喜心,遇到能生歡喜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不是容易事情。我們既然得人身,遇到這個機會就不能放過,雖然不能學得圓滿的普賢行,普賢行裡面學個一條、兩條,我們這一生都受用不盡,這都是事實。《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當然也就是普賢行的綱要。

      請看下面一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是說語言上的障礙突破了。語言我們很清楚,特別是住在新加坡,新加坡這個地方雖然很小,種族很多,連官方的語言都採取四種,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語,都有四種,語文都不同。可是佛菩薩他們的本事很大,「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我們做不到。如果是佛跟這些菩薩們在此地講經,各種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不同言語的人,坐在下面來聽經,不需要翻譯,每一個人都能聽懂,這個很妙。每一個人聽佛講的都是自己的語言,佛有這個本事,這個很不可思議。我們想想可能嗎?現在想一想還真有可能。為什麼?因為現在用電腦可以能做到,既然電腦可以能做到,佛的智慧比電腦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我們現在看電腦的運用操作,想到佛這個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我們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它的道理是如來跟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是真實智慧、無礙辯才,這一種功德力量,所以能夠變現出隨類的語言。他不需要別人翻譯,他能夠在同時同處以一個音聲,叫所有人聽到都聽到他自己的語文,他有這種能力。有這樣的能力,說法利生就沒有障礙了。

      大家都曉得佛法好,佛法非常殊勝,今天佛法在全世界的弘揚,實在講語文的障礙是第一個因素。真正有修行的人,當然這個修行沒有證得華嚴三昧,要證得華嚴三昧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那麼深的功夫,所契入的境界很淺,能入個幾分,功行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就受語文的障礙。對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字的這些人,就不能把殊勝微妙的佛法介紹給他們,必須要通過翻譯。像古時候兩千年前,佛法傳到中國,那個時候的經典是梵文,到中國一定要翻譯成華文,中國人才能看得懂。通過這一次的翻譯,世尊原來的意思有沒有被翻錯誤?這在我們一般常識想像當中來說,一定是有可能,不可能把他原來的意思,一絲毫不錯誤的翻出來,很難。我們普通人自己寫一篇文章,請人家去翻譯外國文字翻出來了,跟我們原來的意思是不是完全相同?很難講。如果把佛的意思翻錯,怎麼辦?那不是貽誤眾生?所以這一點,也引起現代人學佛對於經典懷疑,所以有一些人一定要去找梵文原文的經典,到哪裡去找?原文的經典都失傳了。中國人有沒有盡到責任?在古代大量梵文經典流傳到中國,非常可惜,中國人沒有保存,翻成中文之後梵文經典就不要了,沒有把它保存流傳下來,你說這多可惜。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就這一樁事情請教過方東美先生,我提出這個問題,「這樣珍貴的典籍,為什麼不好好的保存下來?」你看看中國古人,唯恐佛經將來在大災難當中失傳,把它刻成石經,藏諸名山流傳給後世。前些年在中國房山發現的石經,你看古人用心多苦,唯恐失傳,把經文刻在石頭上,全部的《大藏經》分別藏在七個石窟裡面。我到房山去參觀,歎為觀止,那個工程不亞於萬里長城。根據他們的記載,這一部經典總共刻了差不多三、四百年才完工,多少人力、財力來做這個工作,為什麼不把梵文保存下來?方先生聽到我這個疑問,他老人家哈哈大笑,這一笑也把我笑糊塗了。他告訴我,他說這樁事情你不知道,過去的中國人跟現在的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沒有民族的自信心,都覺得不如別人,過去的中國人自信心之強,別的國家民族比不上,世界第一。佛經翻成了華文,不但它的意思一點都沒有錯,就能夠有這麼肯定,意思決定沒有翻錯,而且文字比梵文原文還要華美,那就告訴天下人,以後讀華文經典就可以,梵文用不著讀,不要了。你看看這種氣概,我們想不到方先生說出這個話來,我們想想確實是有這個道理,這中國人翻成華文經典值得自豪。

      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當年參加翻譯譯場這個工作,裡面很多修行證果的人,所以它這個意思才翻得不會錯。佛說的這個境界,他們這些人修行真正證得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他翻譯就沒問題。絕不是像我們現在一知半解自以為是,那不行,那就錯誤百出。所以從前人真的是有修有證,我們現在人是有信有學,那個修都談不上,證更沒有。今天學佛,我們的成果遠遠不如古人,道理在此地。所以經上講的這句話,我們深深相信這個可能,但是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今天還是要通過翻譯,翻譯的工作非常艱難,要真正把翻譯工作做好,還是要靠修行的功夫,那才真正能做得好。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本經總共說了三個「真實」,這是為古大德非常讚歎的。在一部經上講三個真實很少,這種經典不多,我們在此地看到第一個,「真實之際」,向下還有兩句,「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也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總綱領,也是唐朝時代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個經上說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說明諸佛如來,他為什麼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原因說出來了,眾生有感,他就來應。我們心裡面有感,往往自己都不知道,這就像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電波,我們這個電波發出去,這個電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可是這種微弱的波,佛菩薩那裡他已經接收到,他比我們高明太多,我們自己發出去自己尚且不曉得,他知道了,他知道他就來了。他來了反而我們感覺到非常驚訝,佛菩薩怎麼來了?

      這個微弱的波是什麼?能夠接受佛法,就是如果有人說這些東西,我們聽了能相信、能理解,只要你有這個條件,佛菩薩就來。如果你聽到這個法,接觸到這些法,你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他就不來。所以這種波發出去這就有感,他來現身、來說法,這是他來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個強烈的欲望希求,當然這個發出去的電波就很強,我們自己很清楚。像現在我們建念佛堂,我們希望建彌陀村,希望求三寶加持,這個心的力量非常強,這個不是微弱的,我們有感,佛菩薩哪有不應的道理?佛菩薩如何來感應,就看我們發的心是不是真心,如果是真心,反應就非常顯著、非常明顯;如果是妄心,藉著這個來搞名聞利養,來貪圖五欲六塵,給諸位說,佛菩薩就不應,就沒有感應,你這個波再強也沒有感應。為什麼?跟他的頻率不相同,頻率不一樣起不了感應道交;如果你這個心是至誠恭敬的心,就有感應。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但是他們所表現的,總不離這個原則,就是這一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在《華嚴經》上特別明顯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這一句話,在《華嚴經》上用了四十卷的經文,在《無量壽經》上就八個字。

      「開」是開佛知見,「化」是契入境界,佛家常講開示,開就是開示的意思。眾生對於這些事、對於這些理,不明白、不了解,這叫閉塞。你遇到這些善知識,這些明白人,這明白人就是佛菩薩,佛菩薩示現的,他來給你說明、給你講清楚,指示你,給你講清楚,你聽了之後覺悟,所謂是茅塞頓開。他給我們開示的是什麼?給我們說明的是什麼?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後面講的「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他一說我們就明白,這個「化」就是明白,我們就產生變化,原先是迷惑顛倒,現在是恍然大悟,所以這叫做開化。「佛知佛見」,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的知見;知是明瞭明白,見是見解,你的明瞭、你的見解完全正確。正確的標準是什麼?跟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應相符合,這個見解思想才叫正確,正確的標準在此地。所以大家不要以為佛之知見,一定是以釋迦牟尼佛的見解思想做標準,你就錯了。釋迦牟尼佛沒有思想,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見解,這個標準是事實真相,與事實真相相應。

      「顯示」就是示佛知見。根性利的,我們講聰明伶俐漢,這是禪家常說的。根性很利的人,佛一說他就明瞭,這是上根人,他就懂得。中下根性的人還不行,你給他講,他似懂非懂不能夠透徹,所以更進一步要顯示,顯示什麼?做出樣子來給他看,他這才恍然大悟,他才真正明白;顯示要做出樣子,做出一個榜樣來教他。佛法一切經論裡面,佛常常囑咐我們,這個話說了不曉得有幾百遍、幾千遍,甚至於說幾萬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一部經上都有好幾遍,全部《大藏經》上不是有幾萬遍了。勸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說了幾萬遍,這是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受持」,受是接受,佛所講的道理,佛所講的方法,佛所講的境界,我們要接受,我們要相信,這個是受。「持」是什麼?保持不能夠失掉,一定要把它用在我們生活上,用在我們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把他所講的道理方法要用上才行,這才叫受持。

      「讀誦」是勸我們常常要讀經典,為什麼?不要把老師的教訓忘掉,凡夫很健忘,這一部經要常常不讀都忘掉了。我講經常常引用一些經典裡頭,都把那些字都念錯,為什麼?那經不常念,甚至於一、二十年都沒有再溫習過一遍,偶爾想起一、兩句,裡頭還有幾個字搞錯了。所以讀書人,特別是學講經的人,這些參考資料確實不能夠離開。我過去自己的道場這些資料非常完備,到這個地方來我也帶了不少東西,但是搬了幾次家都搬不見了,現在我手頭上什麼都沒有,所有這些經論資料都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以前我住在一個居士家裡頭,搬到這邊來,這一搬都搬亂了。由此地以後又搬到淨宗學會,淨宗學會又搬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聽說現在又給我搬到澳洲去,都不見了,所以在教學上造成很多的困難,許多資料找不到。希望將來我們能夠有個永久的道場,建立一個完善的圖書室,我們參考資料完備。不但是講台上,平常我們跟人家談佛法,引經據典都不可以有錯誤,一定要多讀,所以佛教給我們要讀誦。還要熱心「為人演說」,演是什麼?演就是顯示,也是表演,你所學到的你要做到,你學到的沒有做到不算,一定要做到。所以演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說」是給人說明。

      開化是說,顯示是表演,這是為人演說,演說什麼?「真實之際」。在本經上用的是這個名稱,在《般若經》上佛講「諸法實相」,跟這四個字意思完全相同,一切法的真實相。「際」怎麼說?際是達到極處。我們用佛學的名詞來講,「諸法實相妙理究竟至極」,那就是際的意思;或者說是「實相妙處窮盡其理」,達到極處叫做際;是邊際、頂點。一般大乘經上也說「徹法底源」,這一切法的底,一切法的源頭,也是際的意思。由此可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做到。為什麼?他證得真實之際,你沒有達到你怎麼能說得出來。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一定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因為不是他自己的境界,他也說不出,等覺菩薩說法都要求佛加持。我們看古大德註經,看看古人註解經,前面一定有求佛加持的偈頌,請加。古人講經沒有上台之前在下面拜佛,也求佛加持。我們不求佛加持,上了台就胡說八道,那還得了,所以我們在上台之前,禮佛三拜求佛加持,沒有別的辦法。這八個字實實在在講,圓圓滿滿含攝一切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沒有離開這個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無量無邊眾生所說一切法,也不出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給我們說的是究竟圓滿。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當然之理,不但是「世間」諸所有法超過,「出世間」諸所有法也超過。那麼這一句經文落實在哪裡?落實在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諸佛如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隋唐古大德他們在研究、在探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才算是第一?到最後的結論,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所說的第一經,這是許許多多經論一一來做比較,這個經是第一經。所以這一句話,就落實在這一部經典之中,確實是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特別珍惜,所以每講這一部經法緣特別殊勝。我講經講了四十年,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講任何經典都不及這一部經的法緣殊勝,聽眾多、聽眾歡喜。你要說是我會講,應當我講每一部經人家都歡喜,人都那麼多,可是不一樣,講這一部經人特別多,講別的經人就少一半,這個原因是什麼?三寶加持,不一樣。我很有體會,在這麼多年當中,常常想一想道場裡的狀況,唯獨講《無量壽經》法緣特別殊勝,其次是講《彌陀經疏鈔要解》,聽眾也非常歡喜,比講其他經論那個情況不一樣,證明「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再看底下這一段: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心常常諦住在度世之道,這一句話怎麼講?「諦」是真實,不是假的是真的;「住」是安住;「度世」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要常常安住在大願之中、大願裡面,這就叫「諦住度世之道」。常存這個心,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什麼叫「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幫助,以真誠的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真正做到捨己為人。世間人有這種心腸的人少,諸佛菩薩確確實實都是這樣存心,都是這個心。阿羅漢雖然也有幫助人的心,那個心不熱烈,一定要有人去求幫助,這個阿羅漢看到很順眼他幫助你,看不順眼他未必肯幫助你。不像菩薩,菩薩真的有求必應,甚至於你不求他,他也來了。愈是有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示現的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

      像現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天看到這些消息,各個國家地區傳來的災難太多太多,這些受災受難的,諸佛菩薩有沒有去幫助?有,而且很多。諸佛菩薩幫助,為什麼他還有這麼大的災難?業力現前。佛菩薩能幫助你,佛菩薩不能幫你消除罪業,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個力量是平等的,心的力量,佛的力量,眾生造作的業力。我們在《地藏經》上讀過,經上講眾生的業力,「能敵須彌,能深巨海」,形容眾生造的業力不可思議。你造的業你一定要受這個果報,當你受果報的時候,佛菩薩一定在旁邊照顧,在旁邊幫助你;如果對佛法深入一點會感覺得到。眾生受大災難的時候,佛菩薩哪有袖手旁觀之理?沒有。可是我們自己如果真正要能夠僥倖的免於災難,我們自己的心念跟佛菩薩的心念要相應,就很有可能避免劫難。這也像我們前面所說,我們心裡面發出去的思想的波,跟佛的心波頻率接近、頻率相同,就得到他的幫助,這是我們佛家講的保佑、加持,道理在此地。你不懂,你認為那是迷信,你要懂得,它是思想波的頻率相應,確確實實能幫得上忙。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想到,我們講堂發的是什麼波?這麼多同修在此地,我們很盡心的在聽講,我們在聽講兩小時當中不起惡念,念念都是善念,念念都是與經教相應,這個波好,這個波跟佛菩薩的波相接近,縱然不是頻率完全相同,但是非常接近,就得佛加持。念佛堂大家日夜在這裡念佛,這個力量就更大,所以要曉得這個道場,講堂跟念佛堂就是思想波的發射站。如果我們這個波的力量很強烈,就能把世間這一些眾生,他們那個思想波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我們這個強大的波就干涉他,能夠把他那個波干擾著他不起作用,我們這個起作用,就能夠給世界帶來祥和,就能把這個世間一些災難減弱,把這個世間劫難減緩,時間減短。念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在此地,這不是迷信,真有科學的理論與基礎在裡頭。

      現在這個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承認了,甚至於說,世間根本沒有物相的存在,所有物質現象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他講這個話我一聽就明瞭,我一聽就點頭,說得一點都沒錯,確確實實是波動的現象,是波動產生的幻覺。《般若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話都是講真的,所以說波動的現象。所有一切物質,植物、礦物只要是有現象的,現在科學家分析它,分析為分子、原子、電子,分析到基本粒子,仔細觀察它都是在動,它不是靜止。它是動的,動就產生波,所以哪一個物相沒有波?我們佛家不叫波,佛家叫「光」,都有光;中國內地學氣功的人,他叫「氣」;科學家叫波,都是說的一個現象、一樁事。而且波動是以思想波動最明顯、最顯著,所以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為什麼物質環境會隨著我們思想波來改變?思想波的力量強,干涉它,改變它的波動頻率,所以這個物質的現象就改變了。我們可以改變它的頻率,干涉它、干擾它。

      如果是不正確的思想,干擾就把自然現象破壞,我們就有苦受。現在地球生態平衡被破壞,什麼原因被破壞?氣候也反常,海水溫度也增高,南北極的冰融化,什麼道理?我們的思想波干擾的。這個思想波就是貪瞋痴,發射出來,嚴重的貪瞋痴。貪是水,瞋是火,痴是風,心裡面的不平就是地震,它都有原因的。可是這個深的道理,科學家現在還沒有發現,這才是第一個因素。他們所看到的,沒有看到第一因素,看到第二第三,沒有看到第一,第一個因素,佛經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明瞭。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從哪裡幫助起?從教育。古人懂得,現在人不懂,古人重視教育,教育裡頭最重要就是教你有一個健全的思想,有一個合理的思想。這個「理」就是此地講的「真實之際」,要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這是正確;違反真相,那是完全錯誤。

      所以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真實之際裡頭沒有,這是違反的,這是錯誤的,錯誤就會把自然生態破壞。如果是正確的,自然生態就正常,有大道理在,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典之中,佛講得太多、太詳細。這麼好的東西,學佛的人稱為「三寶」,世間人很輕易的,迷信兩個字就抹煞了,就把它遺棄,不曉得再去研究,不知道這個東西真正能解決現代的危機,真正能夠解決一切眾生的災難,讓我們離苦得樂。所以現在人迷信科學,迷信科學的後果,不如迷信佛學,迷信佛學將來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迷信科學到哪裡去,那我就不知道了。

      底下這幾句就是「心常諦住度世之道」的落實。『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隨意」就是隨緣,就是隨緣自在。這是講我們生活的態度,現在人講心態,我們生活的心態要隨緣自在。隨緣是對攀緣說的,什麼叫攀緣?你心裡面有所希求就是攀緣,攀緣就不自在。為什麼?因為你有「得失」這個心,得失心裡面就生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得失心裡頭生的。如果得失這個念頭打掉了,你就很自在,那個日子好過,你就過你真正的日子,真正幸福美滿的日子。怎麼說?你用盡心機,譬如說你賺錢,用盡心機、用盡手段、用盡方法,你賺的錢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命裡頭沒有的,多一塊錢都賺不到,你看看你操的那個心不叫冤枉?你統統捨棄掉,心裡頭一念不生,你命裡頭這一天該賺多少錢,它自然就來,你說這個多自在、多輕鬆、多快樂。這個道理諸位要參不透,我常常教的,你回家去把《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上三百遍,你就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前生修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你前世不修因,你這一世哪來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通達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的生活得大自在。我不需要求了,命裡有的到時候自然就來了,求它幹什麼?來了也不希奇,為什麼?該來的它要來,不該來的它不會來,沒有得失的念頭。所以生活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是隨順因果的法則、隨順因果的事實。

      我們生活當中要造的,底下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努力修善。譬如說你們要錢,每一個人都要求財,財從哪裡來?布施。我這個財一文都沒有,但是要多少就有多少,你說多自在,隨念就來了,動個念頭它就來了,可是來了之後我馬上就捨掉。為什麼?我要不捨後頭就不來了,我只要這裡一捨掉後面源源不斷而來。所以你要曉得「捨得」,這佛教給我們的,「捨是因,得是果報」,你不肯捨,你怎麼會有得?就沒有法子得,因果違背了。可是你得到之後,你要懂得,得到那個得還要捨掉,又要把那個得再捨掉,你就像流水一樣永遠沒有止盡的;你捨財得財富,捨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所以隨意自在,這個人一生不會生病、不會衰老,我還告訴你,不會死,真的不是假的;統統得到就隨意自在,死了就不自在,不死。所以真正想不老、不病、不死,都在《無量壽經》、都在《大華嚴經》裡面。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講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