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5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集)  1999/5/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經文倒數第五行: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禮節,世出世間法都很注重禮節,古人說得很好,人無禮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在佛的經論當中,處處都能看到世尊與他的學生們,乃至於社會一般大眾,他們的禮節多麼周到、多麼誠敬,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今天是佛誕節,有一些其他宗教領袖們,對我們佛誕的祝賀,也有寄卡片來,也有送花、送些禮物來,我們都應當要記住。在古人,不但是個社團,連家庭都不例外,家庭接受親戚朋友送禮,都要登記在一個禮簿上。為什麼要登記?到他們有吉慶的日子,你就知道怎樣送禮,所以這禮尚往來。送禮的時候,總得要比他送來的多加一點,厚道;決定不能夠送得比他送的少,那就不好看了,至少要送平等的,最好是多一點。古聖先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在中國舊社會,每一家都有個禮簿,那個禮簿很重要。我們這個團體更是重要,平常希望同修們對於這樁事情要注意,千萬不能夠疏忽,疏忽之後就變成無禮,我們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很困難了,沒有人幫助你,沒有人擁護你。

      這一段我們能夠體會到,法藏菩薩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能夠依教奉行,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快速的圓滿成就他的修學,達到他的願望,這是真正報恩者。『既攝受已』這一句,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理想、願望接近完成,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前面結論裡面,「所攝佛國,超過於彼」,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了。建成之後,第一樁大事,到老師那個地方去報告。所以再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所』,不僅是禮謝老師,還要求老師指導。『稽首禮足,遶佛三匝』,這是最敬禮,以我們的頭頂,禮佛之足,這叫接足禮。經論裡面跟我們解釋,為什麼要行接足禮?折伏自己的傲慢心。諸位要曉得,傲慢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煩惱不但障礙你證果,連開悟都被它障礙。

      我們今天學佛,天天聽經,天天在讀經,為什麼不開悟?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在古大德傳記裡面看到,人家讀誦聽經,有些人很短的時間就開悟了,有些人十年、八年開悟了,五年到十年開悟的人數最多。不到五年開悟的有,比較少;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也有,也比較少。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說實在的話,他們修學的環境,跟我們現在人修學環境來做比較,可以說各有利弊。在物質這一方面的方便,古人不如今人。諸位曉得,古人在夜晚哪有這麼明亮的燈光?點蠟燭,點油燈。經本也沒有現在印刷得這麼美觀,數量也少,所以一般自己用的經本都是自己手抄的,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買不到經本,只有靠自己手抄。我想諸位沒有念過自己的手抄本,還沒念過。來聽一次經,坐車就來了,很方便。古人聽經,你懂得嗎?走路。要走多遠?受過菩薩戒的人,菩薩戒經上講,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你要不去聽,就犯菩薩戒,就犯戒了。四十里,一個小時走十里,走四個小時去聽一次經。所以在物質這一方面,古人不如我們,我們現在比他方便多了。

      另一方面我們比不上古人,人家心地清淨、真誠,所以他得受用。我們現在心浮躁的,真的是心浮氣躁,所以修行要想成就就非常困難。現在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比古時候不知道要增加幾百倍、幾千倍,從前人沒法子想像的。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環境要想成就,那就是《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超過古人,因為古人要把他拉到現在來,他跟我們一樣不能成就。他在那個環境能成就,我們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就超過他太多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阿彌陀佛求學的精神、毅力,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他認真努力,一絲毫不放鬆,現在人所說的「分秒必爭」,他要滿足他的願望。什麼願望?幫助法界眾生平等成佛,這個願望太大太大了,一般人確實不敢想像。他發這個願,居然成就了,真是有願必成。所以今天到老師這個地方來,給老師行最敬禮,「遶佛三匝,合掌而住」,「住」是站在那個地方。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是對老師提出修學成就的報告。這兩句是總說,『成就莊嚴佛土』是依報,極樂世界,『清淨之行』是正報。這兩句八個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烘托出來了。法藏這樣一提出,世間自在王如來哪有不清楚的道理?立刻就明瞭了。底下這一段,佛就叫他做詳細報告。這個說法佛知道,大眾不知道。

      【佛言善哉。】

      『善哉』兩個字是讚歎他,意思很深。為什麼?極樂世界的成就,正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心願,是他的願望,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願望。諸佛如來為什麼沒做?沒想到。說老實話,不是沒有智慧做,不是沒有能力做,沒有想到,這緣不同。這一樁事情被法藏比丘想到了,他做成功了,諸佛如來沒有嫉妒。你在這裡看,沒有嫉妒,沒有障礙。不像我們現在社會,好事多磨,你要做一樁好事,人家知道了,想盡方法障礙你,想盡方法攔阻你,不讓你成就。這是什麼樣的心?這是裡面有自他,你的成就不是我的成就,所以就產生嫉妒障礙。諸佛如來沒有自他,你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你的美滿就是我的美滿,那怎麼不歡喜?諸佛如來有一個共同的大願,普度眾生,以種種善巧方便,接引度化眾生。可是眾生剛強難化,《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多清楚,真的是剛強難化。

      所以諸佛如來就開無量無邊的法門,幫助一切眾生逐漸來提升。眾生在修學過程當中,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諸佛菩薩真的他也不怕困難,他有耐心,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不捨一人。諸佛菩薩的慈悲愛護,這種恩德我們凡夫不知道,沒法子體會。他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早一天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而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佛菩薩的願望完全相反,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的恩德。今天法藏菩薩他這個作法,真是暢佛本懷,這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切善巧方便當中它是第一,能令五乘齊入報土,不必長時間的修行,像後面四十八願裡面,十念、一念決定得生。這種方法確實諸佛如來沒有想到,而且方法只用一句名號,真正不可思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佛稱「善哉」,你做得太好了,你這個做正是我想做的,你做到了。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贊助他,都贊助阿彌陀佛,無條件的幫助阿彌陀佛。

      諸佛的贊助,不是說個「善哉善哉」就完了,他有行動表現。什麼行動?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為廣大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落實了。換句話說,眾生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諸佛如來自己的成就。這個人是誰度的?我們今天知道念佛,念阿彌陀佛,知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想誰度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度的。釋迦牟尼佛要不把我們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度我們出輪迴、出十法界,可難了,不曉得要費多少勁,不知道要費多少時間。所以彌陀的成就,就是釋迦的成就,彌陀的事業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是釋迦的成就,是釋迦的事業,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成就,一切諸佛如來的事業。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道理,然後你要體會到,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所做一樁好事,都等於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們看到也稱「善哉」,歡喜讚歎,無條件的協助他。

      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對其他宗教的訪問,也有一些供養幫助,佛門裡面有些同修,人數不多少數,覺得很奇怪,我們為什麼要幫助那些宗教?不知道他們做的那些事情,就是我們想做的、我們要做的,自他不二。我們看到人家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正如同我們自己做的一樣,我們衷心的讚歎,無條件的去幫助。這是我們在佛經裡面學來的,從釋迦牟尼佛學來的,從阿彌陀佛這裡學來的,要學得像,這才是個佛的學生。下面說:

      【今正是時。汝應具說。】

      前面這兩句話說得太簡單了,你應當具體陳述,詳細給大眾做出報告。今正是時候,這一句話含義也是很深很廣。怎麼曉得?如果大眾機緣沒有成熟,說了也是白說,一定是大眾機緣成熟了。這些大眾,是世間自在王佛長時間教導的四眾弟子。法藏菩薩的成就無比的殊勝,這個殊勝超過世間自在王自己,超過自己。世間自在王的教學,跟我們釋迦牟尼佛教學很相似,也是以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導種種不同的眾生。阿彌陀佛的法門簡單,一句佛號,一個法門,一個方向,一條路子,真的所謂是「會多歸一」,無量無邊的法門,到這個時候就歸到一門了。這個事實真相,《華嚴》裡面顯示得最清楚、最明白。《華嚴經》講許許多多的法門,「離世間品」裡面說了兩千個法門,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豈不是「會多歸一」嗎?無論什麼根性,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有成就或者沒有成就,都能叫你平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五乘齊入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華藏會上,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左右助手,這兩個人把大眾統統都引導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了。在我們想想,這成什麼話?這兩個人簡直是背叛老師,怎麼會把信徒全都帶光了、都帶走了?我們的心一定是這個看法。可是毘盧遮那佛跟我們不一樣,毘盧遮那佛看到非常歡喜。為什麼會歡喜?在華藏世界成佛慢,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在華藏世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開始算起,諸位要搞清楚,你沒有往生華藏世界之前不算,生到華藏世界那一天開始算起,圓教初住菩薩。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講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我們沒分。

      我們修行說老實話,無量劫又無量劫,哪只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毘盧遮那佛看到高興,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成佛快,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些法身大士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三大阿僧祇劫他們才能成就,現在需要多少時間?一劫都不需要。諸位看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你就明白,到西方極樂世界幾天就成佛,就成就。毘盧遮那佛看到這個現象,焉能不高興?這些學生在我這裡念書,要多少年才能畢業,到他那邊念書三、四天就畢業了,所以毘盧遮那佛高興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有嫉妒?這就是佛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凡夫這個道場,信徒要被人帶跑掉的時候,那不氣死了。我在這個地方跟諸位同修講經,舌頭都講乾了,諸位都不開悟。如果另外一個道場,有個法師在那裡講經,一聽就開悟了,有個人把你們統統帶到那邊去,我歡喜鼓掌,我不會嫉妒。佛菩薩的心跟我們凡夫心不一樣,凡夫心總是想控制別人,控制信徒,所以自己不會開悟。是非人我、名聞利養沒有放下,那怎麼能開得了悟?這是悟門的大障礙。因為這些因素,所以佛才說「今正是時」,你應該趕快說。「汝應具說」,你應當具體跟大家來報告。下面經文:

      【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我們先講這一句。這裡頭有兩個「眾」,『令眾歡喜』,下面又是『亦令大眾』,這個經文好像是重複顛倒。既然說兩個眾,決定是兩個意思,這兩個眾怎麼講都能講得通。「令眾歡喜」這個眾,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只要宣布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惡道眾生,聽了之後都歡喜,沒有一個不歡喜。為什麼?可以平等得度,快速成就,誰不歡喜。「亦令大眾」,這個大眾就是當時法會裡面的大眾,所以它不衝突;也就是世間自在王佛講堂,聽佛講經的這些大眾們。所以「眾」有兩個意思。

      『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個善,這種利益,是沒有辦法形容的。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縱然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人,聽到這個訊息也得大善利。這個大善利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的業障消除之後,這個善利會現前。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裡面得到這個訊息,不是偶然的,很可能我們在無量劫前,曾經聽到過這個訊息。我們的業障煩惱習氣很重,沒有能認真修學,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了,遇到之後真正生歡喜心,這個不容易。世尊希望我們做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依從他老人家的勸告,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法華經》上所講的六即佛,這是一個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要知道。天台可以說是中國的佛教,印度沒有,天台是我們中國建立的,中國人建立的,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天台智者大師,根據經論他開悟了,他體會得了,說了一些教學的方法,將佛分做六種,叫六即;即,「就是」的意思。第一個「理即佛」,從理上講,從心性上講,大家都是佛。你們有人問我,信心生不起來。信心從哪裡生?就從這三個字生,天台大師講的這一句,啟發我們的信心,理即佛。這個理,《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就是理。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就是佛,真佛;自性變現出所有的現象,也是佛。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從「理即佛」上說的。

      佛在大乘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你就應當要作佛。這些話都是從理上講,我們修行能夠成佛、能夠證果,信心從這裡建立的,這是平等法。正所謂是「生佛平等」,生是眾生,眾生跟佛是平等的,心性上是平等的。諸佛如來一念自性顯現的,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一念自性顯現的,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還是一念心性顯現的,心能現相。現的相不一樣,識能轉變,所以「唯識所變」。相不一樣,識變的,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了。

      可是六道凡夫迷失了一念自性,自性不能作主,誰當了家?八識五十一心所當家,唯識所變。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愈變愈糟糕,它沒有變好,它往壞處變,真的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諸佛如來看到眾生這個狀況,他就來了。他為什麼要來?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他就來了。他來度眾生,沒有理由可說;自己幫助自己,自己度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好講。他來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我們覺悟。諸佛菩薩在覺,我們在迷,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眾生跟佛不同的就是迷悟,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就變成眾生,就這麼回事情。

      佛來教導我們,為我們講經說法,還得示現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慈悲到了極處。這個相,我們在這個狀況裡面,叫「名字即佛」,現在我們的地位。我們現在學佛,什麼佛?名字佛。我們的心不像佛,我們的言語行為不像佛,可是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拜佛,天天在誦經,我們的境界完全沒轉過來;換句話說,有名無實,在名字位中,依舊要搞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名字位中,這個時間可長了,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都在名字位中。怎麼知道?如果不是在名字位中,你就往生了。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也只三個、五個。什麼原因?這一萬個念佛人,只有三個、五個地位提升,觀行位,他往生了;其他不能往生的,名字位。

      所以我們要想想,怎樣把自己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這個問題解決了。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就是觀行位,他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說:五品位。五品是《法華經》上講的五品觀行位:換句話說,他從名字即佛提升到「觀行即佛」。諸位要知道,觀行即佛我們可以做得到,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這個法門能普度眾生。再往上那個位次,我們做不到。觀行位在淨土裡面講是功夫成片,再往上去那是一心不亂,那個難了,那個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要具備哪些條件?天台大師是從總綱上說,先把總綱領抓到。

      五品裡面,五個綱領第一個「隨喜」,我們有了。我們聽到《大乘無量壽經》,真正生歡喜心,這就是說明,你過去生中曾經聽佛講過這部經,你要是沒有這個宿根,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歡喜心生不起來。你不要認為這個太容易了,我一看一聽就歡喜,哪有那麼難?你要以為那麼容易,你再去問問其他學佛的人,他願不願意修?你問問參禪的、學密的、學其他宗派的,你跟他講,他搖頭,他不相信。甚至於還說,這個會集本是居士編的靠不住,要去念原譯本,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隨喜」相當不容易,證明你有深厚的善根福德的基礎。

      五個綱領裡面,第二個是「讀誦」。這是我們真正要用功,天天要讀,對於經典裡面的義理,每天要講解,每天要研究討論。經典裡面的義理深廣無盡,確實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這一部經的意思永遠體會不盡。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念十遍有十遍的悟處,所以念得才歡喜。愈討論愈明白,今天明白一些,明天討論又明白一些,這裡頭道理是沒有止盡的。不要以為我懂得這麼多,大概就行了,差遠了。所以讀誦、聽講、研究、討論,那就是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功課,這些我們現在都做到了。

      尤其難得我們的因緣殊勝,這個講堂天天講《無量壽經》,一年三百六十天沒有一天中斷。這個緣,諸位想想,你到哪裡去找?可是同修們要記住,千萬不要今天星期六來聽了,明天還是講這個,可以不要去聽了,那你就錯了。你明天來聽又有新的悟處,不一樣。不要以為,明天年輕法師在學講,大概沒有什麼,你這麼想全錯了。初學的法師,有時候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智慧,他有一兩句發明,我們沒想到的。你要不來了,不就漏掉,不就可惜掉了嗎?所以無論什麼人講經,縱然在家居士同修道友講經,你去聽都有悟處,都有好處。所以要養成好學,喜歡讀誦,喜歡聽聞。至於發心要學講經的這些同修,無論出家、在家,聽經就更重要了。你學講經,你不聽經,怎麼會講經?你說這個經要講得好,講得好先要會聽,會聽才會講,你不會聽你怎麼會講?會聽經的人聽門道,不會聽經的人在聽熱鬧,那沒意思。所以會聽經的人簡單說,他有領悟,他能悟入。不會聽經的人,像一般講捧場,沒有悟處,所謂「心不在焉」,那個得不到利益的。所以第二個條件是歡喜讀誦,歡喜聽聞,這是五品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是「說法」。你把你自己的悟處,把你自己的心得,把你自己喜歡佛法,喜歡《無量壽經》,喜歡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到的這些好處,喜歡告訴別人,與一切大眾分享,這就叫說法。說法不一定是坐在講台上說法,你要學會一天到晚都說法,碰到人就把這個訊息告訴他。人家說你迷了,迷了好,愈迷愈好,不怕人家說我們迷信,處處給人做一個榜樣。宗教裡面講傳福音,我們是真正傳福音,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上的福音。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場合,給人家打招呼,合掌「阿彌陀佛」。你要曉得我們這一個小的舉動,就度了很多眾生,周邊那些人看到,很多不學佛一看到這個樣子,這個形象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菩薩的形象。這一句彌陀名號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金剛種子種下去了,這就是得大善利,你看我們叫多少人得大善利。

      我們居士林餐廳不斷在改進,大家都歡喜,現在二樓跟樓下都平等了。原來我們吃的東西是平等,餐具不平等,樓上好像比較高級一點;大家看了,好像樓上跟我們不一樣,其實內容完全一樣;現在餐具外表也平等,內外都平等。我常常勸導同修,要請客最好把請客的錢捐到彌陀村,我們到這個地方來請客。你要請你這些親戚朋友,到這兒來請好。請哪些?沒有信佛的人,請他到這兒來。可是我們要想想,想到五品位裡面的「說法」,外面餐館還是要去照顧照顧。去幹什麼?去度眾生,不是真的去吃飯,是去度眾生。你到外面餐館,跟你同時吃飯的那些人,你都要度他。我們的形象要做菩薩的形象,在家同修你們在外面餐館吃飯,手上都拿著念珠人家看到,有些時候念珠也可以掛起來。人家說在家人不可以掛念珠,我就問他:在家人不能掛念珠,出在哪一部經上,找來我看看?經上沒有。經上沒有,在家人為什麼不能掛念珠?掛念珠不知道度多少人,人家一看你掛上念珠,就曉得那是阿彌陀佛。你知道嗎?他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印象又加深了,又落下去了,度眾生。

      我們交談,談佛法。所以幾個人到餐館去吃飯,吃飯是什麼?去演戲。找一兩個人故意發問題,這一兩個人專門來解答,是讓那些吃飯的人聽,你不就是到餐館裡面去說法了。實在問題答不出來,沒有關係,告訴他居士林每天晚上有講經,到那裡去聽不就解決了嗎?就把那些人都找他到這兒來聽經,不管認識不認識統統普度。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這樣去作法,這就是說法。說法的方式很多,特別是要懂得隨機說法,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每一個時刻,每一個處所,每一個人,都不放過。我們旅行,旅行坐飛機,同乘一架飛機,那都是我們度化的對象。帶一些小的結緣品,念珠、佛書、小冊子,他們很多人都歡迎。送的時候不要底下送,拿出來,讓大家都看到,不喜歡的人,那個善根種子都種在阿賴耶識裡面去了。送一串念珠拿得高高的,來給你,方式好多,讓大家都看到。有歡喜的,他就問你要;不歡喜的,也看在眼睛裡面,也落在阿賴耶識裡頭去了。所以你一定要懂方法,善巧方便,菩薩有智慧,有無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眾生得大善利。你沒有善巧方便,他怎麼能得大善利?所以「說法」綱領裡面,內容就非常豐富了,自己要會體會,要能體會,要真正去做。

      第四個綱領叫「兼修六度」。我們學佛,我們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日常生活當中怎麼過日子?學習菩薩行的綱領。第一個要學布施,布施裡面最重要是布施佛法,尤其在沒有佛法的地區,沒有念佛的地區,我們更要認真去布施。從今年開始,我接受香港同修的邀請,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去講三天。我本來對於這個啟請很淡薄,而是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說香港講經很重要,沒人講,應當去講,我才答應。在香港講經的場所是租借的,租尖沙咀街道福利中心,借他們的場所,這個場所可以容納六、七百人,差不多有我們講堂這麼大。那一邊同修們很發心,有人發心出一天租金,這個功德就很不可思議,這就是學布施供養。

      我在前兩個月才知道,租借是租整天的。過去我們在美國租人家場地是論鐘點的,我以為香港還是論鐘點的,香港不是,租整天的。租整天,我們每天只講兩個小時,那麼多的時間不可惜了嗎?所以我就提倡念佛,利用這個場所來念佛。我說大家在這邊念佛,像打佛七一樣,頭一天我供齋,我來發起,我供齋。我們在香港素食餐廳裡面訂便當,在這邊念佛我們招待他吃飯,供給茶水點心。這一提倡,響應的人很多。現在大家都覺得災難很多,那一邊同修告訴我,他說:我們想辦法場所多租幾天,我們來辦佛七法會。我說:很好,我來講三天經,你們老老實實在那邊念七天佛。所以也就有許多同修出錢出力,來成就這樁事情,這是兼修布施,真實功德。我原來以為念佛人,大概只有五、六十個人,原先估計的;沒有想到頭一天就兩百多人,好事。我看到這個現象,香港還是有救,不至於遭太大的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真誠在念佛,非常難得。這是我們兼修六度裡面的布施。

      持戒波羅蜜就是守法、守規矩,決定不做違法的事情。我們在這個道場當中,你能夠愛護道場,能夠遵守規矩,你的功德就很大。你不守規矩,擾亂道場,破壞道場,罪過都在地獄。諸位念念《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明瞭;念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明白。人生在這個世間很短促,為什麼不做好事?為什麼要作惡?作惡,眼前圖到一點便宜,眼前的便宜你能夠享受多久?往後的苦報不堪設想,這個事實不能不明瞭。真明瞭之後,絕對不會做惡事了,就會老老實實守法、守規矩,這是持戒波羅蜜。第三忍辱,忍辱是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毅力,無論世法、佛法,你才會有成就。《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沒有忍耐,你就不可能成就。這個佛號沒有念好,耐心去念,再去念就會念好了。第四是精進,精是精純,一門專修,一門深入,鍥而不捨,長時間的薰修,就有進步了;而不是雜修,不是雜進,是精進。

      禪定,是自己有主張,不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禪定。應當曉得,古人早就說過,法弱魔強。我們很難得遇到正法,但是不相信正法的人多,批評的人多,造謠生事的人多,我們聽了信心動搖,那就非常可惜!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聽人家幾句話,我們就退心,就動搖,你沒有禪定,沒有定功,也就是你沒有智慧,沒有主宰;智慧是一切清楚、通達、明瞭。那什麼叫兼修?兼修完全是自利,修六波羅蜜是為了自利叫兼修,如果是利他叫正修。所以最後一條叫「正修六度」,正修六度是自己功夫已經成就,已經有了把握,這個時候完全是為了利他,不是為自利而修。為自利而修是兼修,為利他而修是正修,那是真正的菩薩行。

      諸位想想,這五條我們做得到。智者大師一生,就是做這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是世尊在《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這是真正如來弟子,是如來弟子裡面剛剛夠水平的弟子,並不很高,剛剛夠水平;但是有這種的功德,念佛就決定能往生。智者為我們示現,我們要留意,要認真的學習。可是有些同修說,我是很想學,我煩惱斷不掉,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伏不住,很想伏住,伏不住。實在說,這一句佛號真的就行了。佛號再要伏不住,煩惱習氣很重,得要用別的方法來幫助;念佛為主。佛號如何能伏住煩惱?煩惱的念頭才動,立刻就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這個念佛功夫就得力。換句話說,煩惱習氣起現行,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是你念頭隨順煩惱,沒有隨順佛號,你不會用功,你不會念佛。會念佛的人,哪有伏不住煩惱的道理?念頭才起來,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佛號就是覺,立刻將佛號提起來。淨宗法門殊勝,就殊勝在此地。

      天台家也有方法,這個方法叫「五停心觀」,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幫助我們伏煩惱的。它有五個辦法,第一個「不淨觀」,斷貪心,這個方法好。不但是觀身不淨,你看看身體,住在新加坡一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好難聞,有什麼可愛?再看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哪一樣不污染?水污染的,空氣污染的,這娑婆世界有什麼可愛的?所以你對於自己身體,對於外面環境,那種貪愛的念頭你就會斷掉了。現在講不淨觀,比古時候殊勝太多了;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不淨,非常明顯的不淨,污染,嚴重的污染,濁惡到極處,不但我們對身體沒有貪愛,對我們的生活環境也不會生起貪愛之心。這個社會這麼亂,我們吃的,我們吃蔬菜,素食,蔬菜都有農藥。聽說米都摻著化學粉在裡頭,那個米好看。李老師從前說,我們現在過的什麼日子?三餐服毒,吃飯是服毒,所以生起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不淨止貪心。

      第二是「慈悲」,慈悲止瞋恚心。也就是說常常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不但是愛人,愛護一切眾生,把瞋恚心換過來。第三是「因緣觀」,因緣觀能破愚痴心,能破痴。佛教給我們觀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確實能夠破我們的愚痴觀念;這是講斷貪瞋痴。第四個是講,教我們「觀十八界、觀五陰、觀十二處」。這些觀法能夠破我執,能夠破我見。但是這一條的觀法,跟前面的因緣觀法很接近,所以天台宗以後的這些大德們,他們把這個觀法換成念佛,就是「觀佛觀」。因為念佛確實能止一切煩惱,是個好方法,改得好,改得沒錯。

      可是這個佛要會念,最好念佛的意義要懂得,方法要清楚,理論要明瞭,境界最好也要知道,你就會歡喜念佛,你知道怎麼念佛,確確實實能得不思議殊勝功德的利益。你念佛沒有得到好處,是你對於理論、方法、境界不明瞭。這個不明瞭,就是有口無心,那個得不到什麼好處。古人講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古人都說過,說這些話的人都是過來人。所以我們要懂得理論方法境界,而這些理論方法境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你念透了,你都明白了,你就會很歡喜念佛。不但這一生你歡喜,生生世世都歡喜,你會覺得念佛才是大受用,念佛是真正的大善利。哪個人不求利益?誰不想學善、學好?善中之善,利中之利,無過於念佛。我們今天念佛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就是因為道理方法境界一無所知,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要想如理如法的念佛,不聽經不行,不學《無量壽經》不行。學《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就是精進,一門深入。

      今天居士林這個緣無比的殊勝,我常常跟大家講,這個講堂有佛菩薩在護念,念佛堂有佛菩薩、有龍天善神跟我們一起念佛,所以它的氣氛不一樣;現代人講磁場,磁場不相同。是不是諸佛菩薩、龍天善神,特別喜歡新加坡?不見得,如果特別喜歡新加坡,他有私心,他偏心,那哪裡是佛菩薩?一切諸佛菩薩、天龍鬼神跟我們是感應道交,我們有感他就應,我們真想學他歡喜,他就常常來照顧照顧,常常來看看我們;我們如果不想學,他就不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諸佛菩薩決定沒有私心,我們有誠心,誠敬心感,一分誠敬,這就有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

      所以念佛堂,有些同修曉得,我很清楚,有的時候佛菩薩很多,有的時候只有一兩尊佛菩薩。為什麼佛菩薩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你們感應的力量,你們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佛菩薩多了;你們念佛的時候,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佛菩薩就走了,少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有時候確實佛菩薩沒有,但是護法神還是有,決定有護法善神在照顧,佛菩薩也常常來光顧,常常來安慰我們,來看看我們。我們體會到這些事,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我們應當要努力,應當要精進,不辜負諸佛菩薩。

      五停心最後一個是「數息觀」,數息是斷散亂心,幫助我們得定。實在講,在念佛上計數,我們計數念佛,你用念珠計數。計數念佛,就是數息觀跟念佛合在一起。古人有不用念珠,用心計數的,也是好辦法,這都看個人自己的方便。用念珠是有很大的好處,念珠,我們不是念一句佛號撥一個珠子,這樣攝心比較困難。怎麼念法?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就容易攝心;不是念一句佛號撥一個珠子,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三聲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說「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那就錯了,那裡面就有夾雜了。數字很清楚,數的念頭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清楚,三聲撥一個珠子,容易攝心。你們現在很多同修,念佛這個心還是攝不住,心還是散亂,你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五停心裡面的數息觀跟念佛結合在一起,你不妨試試看,會有效果。總要想方法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真正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果報就殊勝,我們往生淨土,不只在五品位,還會往上提升,這是決定得生淨土的要素、因素。「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個大善利裡面說不盡的,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講清楚,諸佛如來都說不盡。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能於佛剎』,是講極樂世界。『修習』,是講往生的那些人;『攝受』,這是講阿彌陀佛,彌陀攝受我們。不但是現在攝受,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得彌陀攝受。「攝受」是什麼?用現在話大家好懂得,關心你、照顧你叫攝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照顧你,阿彌陀佛幫助你,阿彌陀佛關懷你,永遠不會衰退。我們世間人關懷一個人靠不住,時間久了,他就討厭了,他就不照顧你。所以世間人往來,大家一定要曉得,「虛情假意」,絕對不是真的,靠不住的。跟世間人往來過一天算一天,別想明天,日子就很好過了,如果你想得長遠,日子就難過了,這是真話。但是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諸大菩薩、諸上善人的那一種關懷照顧,那是真的,永遠不衰不變。你說這個環境多好,這個環境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遇到,要不去,你說多可惜!

      『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句是自在王如來獎勵法藏菩薩,他的願望就圓滿了。彌陀的願望,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願望實在太大太大了。諸佛如來也有這個願望,但是實在講,普度法界眾生願是有,很難做到,做不到,我們世間人所謂「心有餘而力不及」,諸佛如來也有這種感觸。實在講,不是諸佛如來沒有這個能力,是眾生不願意接受,這個難;眾生不肯相信,不肯學習。如來確實是有方法,有理論、有方法,可是一切諸佛如來跟我們講的理論方法,都比不上法藏菩薩。就像我們剛才講,天台大師教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用五停心觀,用五個方法,一個方法對治一個毛病。法藏菩薩的方法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對治了,哪有那麼麻煩?實在是高明。

      往年我在此地講《金剛經》,我想在座有不少同修聽過,那一部《金剛經》講了四個月。《金剛經》裡講什麼?兩樁事,須菩提尊者提出來的,「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就提兩個問題。心是什麼?妄念。怎麼樣把我們妄念降伏住?這第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說那麼多,我們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跟諸位詳細解釋,你說多麻煩!現在有些同修把錄音帶整理成文字,八大本,比我們現在《無量壽經講記》是四大本,多了一倍。有一些同修來找我,希望印書,我說我還沒看,等我看完之後再印書。我得找個時間來看這本,這麼多東西。你要是遇到阿彌陀佛,太簡單了,「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心住在阿彌陀佛那就沒事了。你想想看多簡單,千經萬論,不管什麼疑難雜症,一句阿彌陀佛平等都解決了。你說這個方法,十方諸佛如來疏忽了沒想到,阿彌陀佛他想到了。所以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個個都佩服到五體投地。

      我們今天遇到還猶豫不決,還懷疑,還不想學,你就知道善根福德多薄。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稱的「可憐憫者」,哪些人可憐?這些人是真正可憐憫者。可憐憫者絕對不是指我們世間貧窮,沒有吃、沒有穿,生活過得很苦,不是指那些人,那些人不是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個法門當面錯過;或者是遇到了,也來學了幾天,被其他法門人一勸告,跟別人去了,這才是真正可憐憫者。所以可憐憫者有兩類,一類是世間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報,他有智慧、有福報,這個智慧叫世智辯聰,不相信佛法,不肯修學,死了以後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種人是可憐憫者。有多少學術界的大德們,把佛經當作世間學問來看待、來研究,不能生信心,沒有願力,當然更談不上依教奉行,這也是屬於可憐憫者一類。

      我在早年遇到方東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是從哲學觀點介紹給我,不是佛法,當作哲學來研究。那個時候,方先生才四十多歲,年輕;我二十六歲,他四十多歲。他告訴我,佛教經典裡面,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又說,佛經裡面百分之八十是迷信,百分之二十是最高的哲學。那個時候他是這個觀點,我接受他這個觀點,所以百分之八十就是迷信。佛有十個宗派,他只學相宗跟性宗,這兩宗是哲學,其餘的都是迷信。好在他引我入門之後,我的緣不錯,親近章嘉大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才知道方先生所看到的是佛教的大門口,裡面沒有進去過,沒有契入境界。

      但是方先生不錯,他很認真、很努力,不斷的在讀,所以到晚年他的態度不一樣了。尤其是我出家之後,常常跟他在一起,他看到我真幹,他也很歡喜,非常贊成。我那個時候出家,說老實話,我這些老師、同學、朋友沒有一個贊成,都說我迷信,唯獨方先生贊成。方先生說:你選擇這個路正確。他到晚年才皈依,七十多歲,將近八十歲的時候才皈依。所以學者們他們所知障重,成見很深,往往也當面錯過了。最值得可憐的就是學佛的同修,學其他法門而不相信念佛往生淨土,那是可憐憫裡頭最可憐憫者了。我們實在也是過來人,也是從許多法門到後來才知道自己是可憐憫者,趕快回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