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0集) 2006/2/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80
諸位同學,請看經本,「三輩往生」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念到這一段。古大德對於這一大段,也就是此地講的這一品「三輩往生」,以及下面一品「往生正因」,這兩品一大段的經文,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講得最詳細,也註得最豐富。當中的原因我們可想而知,因為它關係到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首先要斷疑生信,這比什麼都重要。疑情要斷盡,信心才堅定,信心才清淨。堅定的信心,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說「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實相就是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信心清淨,真心本性就能現前,「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哪有不現前的道理!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他講得很透徹,序分裡面有信願行,正宗分裡面有信願行,流通分裡頭還有信願行,所以信心多麼重要。我們今天一般學佛的人,說實在的話,信心不足!就像浮萍在水面隨波逐流,沒有定性。今天社會風氣實在講就是大風大浪,隨著社會的欲求,現在人講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自然然起貪瞋痴慢。對於聖教總有懷疑,科學講拿證據來,聖教拿不出證據。雖然古德有許多文字留下來,現在人看到這些東西,總以為這是勸善的,未必是真的。有這麼一個懷疑,信心就破壞了,信沒有了,哪來的願、哪來的行?所以雖然一生修淨土,最後不能往生,比比皆是。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一萬個念佛求生淨土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你要問為什麼?信願不足。
黃老居士在這個地方舉《報恩論》上一段故事,佛家稱公案,我們講故事大家容易懂,這是過去的事實。「劉遺民三度見佛」,三次,佛的衣服覆蓋著他,佛手摩他的頭頂三次,「自當上品」,如果不是上品的功夫,哪有這種瑞相?「非出家也」,劉遺民居士沒出家,但是他是參加遠公大師的蓮社。中國第一個蓮社就是東林念佛堂,專修淨土。諸位要知道,他們那個時候依靠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無量壽經》是最早到中國翻譯出來的。遠公大師就是依這部經,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他那個時候在家、出家都有,專修淨土,專求往生。下面說「而凡蓮宗諸祖」,我們看淨土宗十三代的祖師、維摩居士、本經前面講的賢護等十六正士,這些「緇素名德」,緇是出家人,慧遠大師,素像劉遺民,這是在家居士,這些大德,名是知名的大德,他們念佛往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例知矣」,這個例是例子,這麼多好的例子,你從這個地方就知道,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這是介紹,「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他是早年走的,往生的。「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遍虛空法界就是一尊佛,這個相很多人見過,我也見過一次,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這個相真是無比的殊勝,這是見佛,西方三聖,這是講遠公大師臨往生的時候這個相現前。
再看極樂世界的環境,「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這個境界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樣。所以經典,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看到這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看了之後心裡頭明瞭,自然生起無限的嚮往;將來臨終現相現前,一定跟經上講的是一樣的,這就沒有錯。如果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不是真正極樂世界,你就不能去。可能是你的冤親債主,或者是魔王變現境界來誘惑你,你看這個境界好,以為這就是佛境界,好了,你上當了。這個事情,諸位要是仔細看《楞嚴經》,《楞嚴經》最後講五十種陰魔,講五十種不是五十個,每一種裡面是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五十大類。那個境界現前,我們凡夫決定沒有辦法辨別它是魔境界,它也有金色光明。
學佛、學道最後到魔境界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學佛最難得的是正知正見,這比什麼都重要。正知正見從哪裡來的?當然你要是開悟了,那沒有問題;你沒有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正知正見完全從經典上來,經典上是佛知佛見。我們自己想的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怎麼辦?要捨棄自己的妄想,接受經典的教誨,這就對了。經念多了,念熟了,自自然然變成自己的知見,這就叫入佛知見。這個入,入得不深;自己真正契入,那就深了,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自己的境界。證得之後才知道彌陀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真契入,那就有深度。契入之後,生西方淨土生實報莊嚴土;自己沒有證得,生凡聖同居土。自己不要分別,凡聖跟實報不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既然不二,為什麼又叫凡聖同居土、又叫實報莊嚴土?習氣沒斷,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二個階級一樣,這我們在大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所以這種階級,西方淨土四土三輩九品也是階級,剋實而論,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你說有,確實沒有,平等法界;你說無,往生西方世界的人程度真的還是有淺深差別不同,那是什麼?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有斷得乾淨,每個人所斷的淺深不一樣,自然有高下的差別。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事上沒有跡象,理上有。所以到西方世界,明心見性生到華藏世界,要不要修?還是要修,那裡面的修法跟我們這個地方的修法完全不相同,我們這個地方一切都落在痕跡,都有跡象,他們修行沒有跡象。到哪裡修?感應道交就是修,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教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定法可說,總得要清楚、要明瞭。
所以看到西方依報的境界跟經上講的相同,遠公見到的時候跟大家講,他也是一生當中見過三次極樂世界,從來沒跟人說過,往生那天這個境界又現前,他才跟大家說:過去我見過三次,現在又現前,我應該要走了。別人問:你見到是什麼樣子?遠公說:跟《無量壽經》上講的一模一樣。確實增長大家的信心。佛告訴遠公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你看,往生前七天,阿彌陀佛來安慰他,跟他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諸位要知道,佛祖沒有妄語,沒有誇大,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如語很重要,如語就是跟事實真相完全相同,這怎麼會騙我們?他能做到,我們人人都能做到,為什麼不幹?不但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是七天之前,還見到蓮社前面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他舉了幾個名字,「佛陀耶舍」,這是印度人,也參加了慧遠大師的蓮社,他先往生的。慧持法師、慧永法師、劉遺民居士,這些先往生的幾個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他們這些人還跟遠公大師問訊,說「師早發心,何來之晚」。你發心比我們都早,我們先來了,你怎麼後來了?還跟他說這些話。
「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往生之後,隨阿彌陀佛來迎接遠公大師,「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這些話都是說明古大德曾經講,上品往生是四地菩薩以上,中品往生是三地菩薩以上,這個說法不正確。善導大師曾經給我們說過,「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證明;品位高下不在出家、在家,不在這個。我學佛當初,沒有出家之前跟章嘉大師,大師跟我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出家是個形式,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實質,實質的出家就是離欲。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有一個放不下,恐怕對你念佛往生會產生障礙,這一次機會你就錯過了。
你要想真的往生,知道往生利益不可思議,你要是不往生,你來生一定又搞輪迴。輪迴很難往上升!那你自己心裡頭要好好的盤算盤算,你這一生善念多、善言多、善行多,你才能得人天福報;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心不善、言論不善、行為不善,那來生肯定是三惡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自己面前,你可以欺騙人,你騙不了佛;你可以欺騙一切眾生,你騙不了法性。這種業因果報,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形成的。所以我看到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很讚歎、很歡喜,佛家講這麼樣深的道理,居然能用科學的方法把它證明。就是說你的起心動念,無論善與不善,你看連水都知道,它的反應結晶都知道,何況天地鬼神,何況諸佛菩薩,你有哪一點東西能隱瞞?說老實話,沒有。你愈隱瞞,實際上是什麼?叫自欺欺人。說老實話,是自欺並沒有欺人,自己欺騙自己,這個人是愚痴到了極處!
學佛從哪裡學起?佛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哪裡學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學起,這四句話就是《十善業道經》。人學佛把這個疏忽了,鬼神重視,鬼神要求我幫助他們,他要什麼?他要《地藏經》、要《十善業道經》。我們用電視播放講經的錄影帶,他們非常歡喜,懂得從根本修。
《十善業道》裡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有沒有把它記住?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我那個時候,當初學佛看到這一句,寒毛直豎,非常的驚訝。這一法我們不能不知道,能斷一切惡道苦,一切惡道是十法界,包括地獄。三途、地獄能斷,這是什麼法?佛說出來了,常念善法,經上是「常念、思惟、觀察善法」,我講的時候把善法串起來,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三業都善。我看到這一句,我豁然想起來,當年章嘉大師寫了三個字送給我,用藏文寫的,很可惜搬家搬得太多,這幅字畫失掉了,很遺憾,可是我記得很清楚,這三個字是「唵阿吽」。
我們常常在彩畫的佛像,彩畫的佛像都在佛的頭頂畫一個圓光,這個圓光上面常常有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唵阿吽」。很多是用梵文寫的,梵文寫得最多,有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這都沒有關係,讀的音都是一樣的,「唵阿吽」。唵阿吽是什麼意思?身口意,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佛的圓光上面就是這三個字。唵是身業清淨,阿是口業清淨,吽是意業清淨,三個字做到圓滿。你看佛頂上這三個字,他不用別的,他用這麼三個字。所以佛教導我們,說得更好的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世尊教我們的。
十善是性德,是自性裡面正常的流露。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十善完全相違背。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佛說得好,一個人身語意都造十惡業,果報在阿鼻地獄。這些話都是事實真相,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自己聽了信不信?如果真的相信,自己好好反省一下我將來到哪裡去。宋朝的瑩珂法師就是聽到這句話嚇呆了,回過頭來想想,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十惡業相應,知道自己決定墮地獄,生起極大的恐怖,問他的同參道友有沒有辦法救我,不要讓我墮地獄。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就是念佛往生的人。他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看到這麼多人念佛往生,自己把寮房的門關起來,一心懇求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念三天三夜。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後我來接你,來接你往生。瑩珂向佛要求,他說我的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誘惑,十年我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業,我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想跟你走。阿彌陀佛聽了也答應他:好,那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聽了很開心,佛走了,他的房門也打開,告訴大家他見到阿彌陀佛,三天之後接他往生。這寺廟的人都不相信,因為他破戒犯規,不守清規、破戒,你這樣的人怎麼能往生?可是聽他的口氣又不是像說假話,反正三天很近,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
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往生,當然也有一些大眾很歡喜幫他助念。念了沒有多久,他就告訴大家:佛來了,我走了。真的就走了。這就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頭第十八願,臨終十念一念決定往生。他這個往生的力量從哪裡來?怕墮地獄!如果不往生,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業力感召必定在地獄。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懺悔,要回頭。黃老居士註解註得很詳細,引經據典,了不起的一部著作,幫助我們後學,應當要多看。
再看下面的經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黃老居士說是全經的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是宗要。「《彌陀經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本註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大本、小本文字雖然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
信願,真信切願就是《觀經》上講的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菩提心之體;第二是深心,菩提心的自受用;第三是迴向發願心,菩提心的他受用。善導大師的註解《觀經四帖疏》,他老人家跟我們講這個三心,這一段黃老居士把它抄在這個地方,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不要去查《四帖疏》。《四帖疏》裡頭說「至誠心者,真實心也;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你要相信無量劫以來造作的罪多,「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緣是機會,沒有機會出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頭,三途叫沒。頭出頭沒,這是佛經裡的一個比喻,人在六道,墮落在三途,就像我們游水一樣,他的頭沉到水底下去了;有一點善念,生到人天,就好像頭又伸出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畢竟是頭露出來的時間少,頭沉下去的時間多,說明六道的眾生決定在三途的時間長久,在人天時間短暫。你就曉得這多麼痛苦的一樁事情,沒有機會出離,這是你要相信自己。瑩珂法師就是有這個信心,真正相信,愈想愈可怕,所以才放下萬緣,一心求佛,你看真的把佛求來了。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深心用這兩句解釋得好,善導大師說的,古來大德沒有這個說法。我常常跟同學們講的,深心,我是用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深心是自受用,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對別人是慈悲心,迴向發願心是慈悲心,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真誠就是此地講的至誠,這是菩提心之體,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至誠;對別人就是大慈大悲,要發這個心。心淨則國土淨,清淨平等覺的意思深!
善導大師這個講法說得淺顯,說得透徹,讓人聽到容易感動。你要想在這一生出離生死,你首先就要深深相信自己在六道輪迴裡頭,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多,你要相信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是惡念多過善念,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墮落在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之中,你還會有好結果嗎?你一天有幾個念頭想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想到正法久住?一比較你就知道,我幾個念頭是為眾生的,幾個念頭為自己的,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可思議。你有這種信心,那你就認真修淨土,依《無量壽經》的教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加持眾生,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這個經典的會集,黃老居士的註解,不可思議!你要能信能解,能夠信受奉行,決定得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還是不能往生,那一定是你業障太重,就是我前面講的十六個字放不下。這個東西害得你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自己是忘掉了,過去不知道多少次墮阿鼻地獄,現在一投胎到人道來,隔陰之迷,前世忘掉了,你還想去?不想去也得要去,由不得自己做主,這就苦了。
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注重在哪裡?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錯了。你看看經上講得多清楚,上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下輩統統都是,這個經上很清楚,我們可不能疏忽。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是講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這兩願同等重要,相輔相成。蕅益大師講得最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功夫的淺深」。《彌陀經要解》講絕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黃老居士解釋《無量壽經》裡面的「發菩提心」。他說「粗釋:首引大經,以明功用」,大經就是指的《無量壽經》。淨影、道綽、善導這幾位祖師大德都稱《無量壽經》為大經,這是淨土宗的大經。天台大師他雖然沒有稱大經,他稱為大本,《彌陀經》稱小本。這些祖師大德們常說「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源就是本源,就是根本。「源者,本也。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這個話太重要!菩提心確確實實不但是往生,凡是學佛,八萬四千法門,大乘法的根就是菩提心。
小乘法,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最高的境界只能證阿羅漢,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在四聖法界裡頭我們稱之為聲聞(阿羅漢)、辟支佛。再往上去一定是迴小向大,就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就迴小向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淨宗是大乘,不發菩提心怎麼行?怎麼能成就?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現在修學大乘的人很多,而成就的人很少?讀了這段開示,我們應該明白,應該覺悟,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發菩提心!換句話說,菩提心是真心,凡夫用的意識心是妄心、分別心、執著心,妄想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用妄心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成就?
我們要問,菩提心經論上講得很多,《觀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於是就有人懷疑,自古至今有不少念佛人不認識字,他什麼也不懂,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叫深心、大悲心,統統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人也能往生?《淨土聖賢錄》裡頭有,《往生傳》裡頭也有,而我們現實看到一些念佛人,農村裡面的阿公、阿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他也沒聽過經,他也沒有念過經,人家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
再像近代的,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的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常常提起,勉勵大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雖然跟諦閑老和尚出家,他跟諦閑老和尚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的玩伴,由於家裡面清寒,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懂。跟諦老出家,諦老也是沒有辦法,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聽話!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了三年,你看站著往生,在鄉下。鄉下人趕緊給諦閑法師去報告,你那個徒弟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諦閑老和尚趕緊趕到鄉下去,一個往返三天,他站了三天,死了以後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
這個人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如果你要剛剛看到《四帖疏》裡面講的深心,深信心,這段話你就明白了。我們要問,鍋漏匠有沒有深信自己業障深重?這肯定有;對於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他有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只要對這兩樁事情有深信心,知道自己罪業深重,除了念佛求生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脫離苦海,深信阿彌陀佛接引,決定沒有疑慮,這就是大菩提心。你看誠心誠意去念,具足了至誠心;有這個信念,那就具足了深心;念佛的效果,三年這麼樣自在瀟灑站著往生,這就是迴向發願心。做給大家看,讓不信的人相信,信的人信心加深。你們想想,他是不是菩提心具足?真具足了。
凡是這一類人往生,你細心去觀察,決定他是一個厚道的人,是個老實人、忠厚人。知道自己苦,苦是自己罪業深重,前生沒有修福;對老師的教誨,佛陀教誨他沒有接觸到,經典沒有接觸到,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成功了。我們自己好好認真反省反省,跟他兩個比一比,他那些長處我們有沒有?我們這一生造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他有沒有?他沒有。他一心一意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沒有絲毫貪著,所以他成功了。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沒有菩提心,就像什麼?樹木花草沒有根,沒有根是瓶栽的,花瓶插的花,幾天就枯死了;沒有源的水,水從哪裡來?枯乾了。菩提心像是泉水、水的源頭,像是樹木花草的根,有這個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這麼多年來,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大家一起來共修,我把菩提心講了二十個字,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菩薩行。我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教人的沒有離開這二十個字,講經、說法也沒有離開這二十個字。誰能夠理解?誰能夠體會?真的,真正理解、體會的人不多!看到這二十個字歡喜讚歎的人有,很多,真正體會契入的人不多。歡喜讚歎得不到實際上的利益,真正體會、真正契入你得大利益。
下面「云何以下,申明其義。蓋菩提者,覺也。無上覺即佛也。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菩提是梵語,古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你就墮落在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在哪裡?沒有差別,覺迷不同而已。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詳細,無上正等正覺印度人稱之為佛,正等正覺印度人稱為菩薩,只有正覺,印度人稱之為阿羅漢。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名號。
「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這段開示非常重要,人應該有這樣的志向,你才會有成就。我過去讀《壇經》、講《壇經》,我的感慨很深,我們細心去觀察,學佛的人很多,你要是問他:你為什麼學佛?絕大多數的人在佛門當中求一點福報,求升官發財,求兒求女,求保平安,求健康長壽,沒有聽說過我學佛是要求作佛的,只有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他到黃梅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直截了當說:我來是想作佛的,不求其他。這還得了!發心作佛,他果然達到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達到了。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要明瞭,我們今天沒有成就,沒有發這個心!出家了,發什麼心?發心做個大法師,甚至於還要發心我生生世世都做法師,做法師不錯,有很多人供養,糊塗到所以然!你這一生做法師,發願來生做法師,你真能做得了嗎?說老實話做不了,為什麼做不了?善惡的業感你有沒有想到?你做法師,你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不要說別的,佛教給我們的淨業三福你做到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多少?「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做到幾條?如果完全都沒有做到,那就太可怕了,那是什麼?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
所以你應當要知道,印光大師為什麼一生不給人剃度、不傳戒、不做住持、不做當家,寺院裡執事他一概不要做,他做清眾,什麼道理?往生之後人家稱他為祖師,他自己在世的時候絕對沒有這個念頭。《文鈔》是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就流通,那個時候的《文鈔》,我還看過那個本子,《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法師。往生之後人家才稱他為大師,在世的時候如果有人稱他大師,他一定把他臭罵一頓,太過分了。大師是對什麼人說的?對佛的稱呼,《無量壽經》講的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菩薩都不敢稱大導師,菩薩稱大士,你稱大師,比觀音、勢至還要高一層,你敢當嗎?不敢當!這都是常識。
想想印祖為什麼不給人剃度?那就是剃度很容易、傳戒很容易,你做不到!出了家,不能為佛爭光,也就是你不能夠光大佛門,你就有罪過,現在講你破壞佛教的形象。你的思想、見解、言論讓社會大眾產生了誤會,「出家人就是這樣子的」。人家瞧不起你,就是瞧不起整個佛法,你這個罪多重,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就是這個意思。你不出家你沒有破壞佛的形象,不會墮地獄;你這一出家,沒有依教修行,你就破壞佛教形象。所以這一點你要真正想想,非常寒心!
今天出家在家的同學們,自己要回頭認真的去反省,我有沒有破壞佛教形象?如果你自己真的破壞佛教形象,那你就要曉得,你跟瑩珂法師一樣,決定墮三途。他知道恐怖,決心求往生,不往生肯定墮三途;你不怕墮落,還是一樣在作威作福,這還得了!佛法的形象是什麼?我們提出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佛法形象。淨業三福你做到沒有?六和你做到沒有?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倡五個科目,這是佛教形象,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我們套一句西方宗教家所說的,「一切榮耀歸主」,這一切的光榮,別人的讚歎,我們歸佛,不能歸自己。我自己守規矩、持戒律,這應該的、本分的,一切榮耀要歸佛法,一切榮耀要歸僧團。僧團不是自己這一個道場,是全世界的佛法,你要有這個大的心量,不能給佛法丟人。當然,這些事情與眾生的福報有關係,與自己的福報有關係。
我們今天講經有衛星、有網路。衛星、網路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思,我沒有叫人去做,是別人自己發心去做的,做得如法不如法,那就是佛家常講的「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我們從來沒有干涉過,我不支持你,我也不干涉你。可是我們也聽到有些人說話,傳到我耳邊,說做這些工作的人對不起法師,我笑笑,與我不相干。剋實而論,對不起佛法,不是對不起法師,對不起佛法。我們是要把正法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個遠程的方法是個好的工具,怎麼樣才有功德?盡心盡力把它做到盡善盡美是功德。雖然介紹,很馬虎,跟其他電視台比較,水平差太多太多了,這就是什麼?你雖做這樁事情,你沒有盡心盡力,你有沒有功德?功德很微薄,過失很多,這要知道。不是說我已經在做了,你沒有盡心盡力做就是過失,就是在造罪業。
尤其是做這些事情,打著這個招牌,這一切的費用十方信徒供養的,你要對得起他們;沒有盡心盡力,你對不起他們。我對於網路、對於電視,我沒有拿一分錢,我也沒有讚歎大家,我常常講的話都很不好聽,我做我的,你們做你們的。這麼多年來我們佛經的教學,真正得力的,早年錄音帶,以後有錄影帶,現在是光碟,還是這個起了很大作用。網路的作用我知道比衛星作用還大,因為它方便。而衛星我們看得很清楚,科技不斷在進步,我的看法,五年到十年之後電視會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網路,網路現在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大的進步,這些事情別人去做。
所以流通佛法,我從來沒有這個念頭。別人喜歡,自己去流通,我們沒有版權。所以書籍你隨意翻印,光碟你隨意拷貝,我們看到了歡喜。怎麼歡喜?總算你看得起,你要是瞧不起,我求你做你也不會做。所以我們對自己來講,要發心作佛;對社會來講,我們要發心做佛事。這是宇宙之間無比殊勝的法門,在書籍、典籍裡面來講,真正名符其實的法寶。
古大德為我們說「世間好語佛說盡」,世間的好話在哪裡?都在佛經上,佛經把世出世間的好話說盡了。所以我自己對於佛法弘傳方面,我重視印經。我懂得印光法師的意思,他老人家一生印經傳法,蘇州的弘化社,四眾的供養他沒有做別的事,專門來印經。我們在這個時代,印刷術發達,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我們才有這個緣分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特別是最近這兩年來,我們所印的四千套《龍藏》,在這個之前,我們曾經印過一千套《龍藏》。好像是一九九九年,我們印過一千套,贈送給中國大陸宗教局五百套,另外五百套贈送給海外。在這個之前,我們曾經跟印刷商合夥印,因為那時候財力不夠,合夥印,印過兩次《大正藏》。那個時候一次我們印四百套,書店六百套,我們印四百套,所以我們兩次印過八百套。在之前,我們零零碎碎買了一些《藏經》送人,跟人結緣,總共合起來超過六千套。其他的這些經論善書就太多了,我們都沒有統計,《大藏經》超過六千套。尤其是最近這四千套印得好,無論在紙張、裝訂、印刷,我非常滿意,超過台灣過去十幾次所印的《大藏經》,這次印的確實夠水平,讓人看到就生歡喜心,比一九九九年進步很多。
古大德跟我們說,這些事情你說傳說也好,你說是事實也好,從前寺廟藏經都是木刻版,線裝書,折疊的經本,所以每年都要晒一次,晒經,以防蛀蟲,能夠好好的保存它。晒經的時候,有一頭老牛經過這個地方,牠轉了一圈,聞聞這個經的味道。這個老牛死了,第二世投胎牠就做人,也成了大法師。有緣接觸經典就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前輩常常跟我們說,《藏經》所在之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所以許多人都知道用《藏經》做為自己寺廟裡面鎮寺之寶,不管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閱讀。我這個寺廟裡頭有一套《藏經》,那在從前不得了!我記得我小時候,我是安徽人,我在十幾歲那個時候,我們安徽,這佛門裡面大家知道的,只有一套半的《大藏經》,有一套完整的,一套不完整的,一個省!所以一個人家裡面有一套《大藏經》,那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我們居然有這個緣分,能夠印送六千套以上的《大藏經》,這在從前連帝王都做不到。所以善導大師講「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要知道。
我們今天曉得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有很多人找我:法師,我們怎麼辦?如何能夠消災免難,保平安?我就想起印《大藏經》,是這麼一個動機。只有這樣的經典,才真正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所以這個地區如果有幾部《藏經》,確實這個地區大災難會變成小災難,小災難就變成沒有災難,能夠化解災難,能夠把災難的時間縮短。所以我住在香港,香港算不錯,這個都市有三十幾套《大藏經》,分送在各個寺廟、學校裡面收藏。
這種事情,佛弟子肯定、相信,一般世間人你跟他講,這是迷信,他不相信;可是在科學裡面講,現在有證據,什麼證據?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是證據。你看用一杯水,這個水擺在經典上,它的結晶非常之美。你就可以說明這個經典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磁場就會改變,科學的證明,無量功德。《藏經》如果有人閱讀,有人受持,有人依教奉行,那個力量更大、更強。這個地區不要人多,只要二、三個人受持《大藏》,功德無比的殊勝,善中之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理太深,我們接受佛法的薰陶五十五年,不是短時間,五十五年的學習,五十五年的經驗,深信不疑;受用也不可思議,把自己的業力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扭轉過來了。沒有接觸佛法之前,造作許多的不善業,那種不善業的果報都非常可怕,學佛之後開始慢慢轉,十年看到效果,我轉的速度慢,也就是習氣很重;二十年之後,那個效果就非常殊勝。這種修學我是得力於《了凡四訓》的啟示。我在還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非常感動。想想自己,了凡先生的毛病我幾乎統統都有,了凡先生的優點我比不上,這是屬於因果教育。讀了之後,這才發心真正做個好人,依照佛陀的經教認真的學習。
好在自己的緣很殊勝,遇到好老師,這是關鍵!你要沒有真正高人指點,那真的是盲修瞎練,很不容易成就。遇到了善知識,成敗關鍵在自己修學的心態,這個非常重要。淨業三福頭一句「奉事師長」,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有幾分的誠敬心,你有幾分的恭敬心,利益、受用都是從真誠恭敬當中得來的。真誠恭敬你要是得到了,他的境界是遍一切法,不是說我對佛恭敬、我對老師恭敬,我對人就不恭敬,那就錯了。對人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就是對老師不恭敬,這個道理要懂。
一切恭敬,對人、對事、對物一個心態,沒有二意,這是真正對佛恭敬,真正對老師恭敬。這個道理懂的人就不多,所以他成就就不大,他不知道一切恭敬。連儒家,你看《禮記.曲禮》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世間法裡頭做人的根本道理,對人要敬,這是性德。沒有敬,你表現就是傲慢,我們講瞧不起人,就是輕視、貢高我慢。要有這種心態,一切善法你都不能接受,抗拒把善法都排斥了,那你所接觸的都是惡法。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而沒有成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經教,怪自己不善學,不會學,學錯了,不但沒有得到利益,還學了一身罪業,什麼罪業?毀謗佛法、障礙佛法;對眾生來講,誤導佛法,這罪多重。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讓人家一看,學佛是這樣子的,人家就灰心了。這個事真有,我就遇到不少,抱著很熱的心到佛門來,看了幾天之後再不來了,你說這個罪多重!你叫一個人退心,你叫一個人懷疑,你叫這個人毀謗,因果責任誰負?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