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一集) 2001/8/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三面,「光明遍照第十二」。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介紹西方世界的正報莊嚴。經文分兩段,第一段是主,第二段是伴,主是西方教主阿彌陀佛。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三願、第十四願的成就,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世尊在此地叫著阿難,告訴他,叫著當機人的名字,下面一定是很重要的開示,特別提醒他注意。我們知道阿難尊者在法會上是我們的代表人,佛叫著阿難,這個意思就是叫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讓我們感到格外的親切。這一段經文,初學的同修讀起來沒有問題,老修行看到這一段經文難免生懷疑,為什麼?世尊一向教導我們,都是說佛法是平等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智慧平等、德能平等、相好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又變成最尊第一?這個問題問得很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不但現代人有這個問題,古時候就有。所以從前祖師大德們常常講,眾生修行證果斷煩惱相同: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無明煩惱也斷盡,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因此確確實實是相同,沒有差別,佛佛道同。但是相同當中還有不同,什麼地方不同?行願不同,每一尊佛發的願不一樣;由此可知,同中也有異,不同當中也有相同,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都得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才能夠斷疑生信。
在一切諸佛當中,實在阿彌陀佛所發的弘願跟其他諸佛不一樣,這個事情我們並不難理解。譬如我們這個世間人,有一些大富大貴,他們的地位相同,智慧也相同,能力也相同,財富也相同,我們這個世間,這樣的人可以找得到;可是每一個人的願望不一樣。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的智慧德能都相同,他們對社會大眾的貢獻不相同,我們在社會上能看到。當然諸佛如來都沒有自私自利,都圓滿證得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自己,這是肯定都證得的,因此諸佛如來無論他發的什麼願,沒有不為眾生服務的。也就是我們常講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大願,真的是平等沒有差別。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這就是別願,這一尊佛他的特別之弘願,跟其他諸佛小有差異,我們一般人講大同小異。阿彌陀佛這個願發得太圓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都給他鼓掌,於是他就變成最尊第一,就這麼回事情。
那我們要問,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發不發阿彌陀佛的弘願?肯定都發,但是畢竟是阿彌陀佛帶頭,他先發,他第一個發,後面是跟他一起發的,所以他還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在此地。那我們要問,一切諸佛如來給一切眾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說的種種法門,最後是不是導歸極樂世界?我們想像當中,這必然是肯定的,怎麼知道?釋迦牟尼佛就是個例子,世尊在這個世間出現,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到最後導歸極樂。你要問,這個話誰說的?我不敢說這個話,歷代不論是哪一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都公認的,也許你說未必然吧,你要說未必然,那是你學教粗心大意;你要是細心觀察,你就會看到,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的歸宿,大家都曉得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所以隋唐大德做了一個精密的研究觀察,大家公認一切經裡面《華嚴》是第一經,《華嚴》是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枝葉,你們想想哪一片葉、哪一個小枝不歸根本?落葉歸根,自歸根本,都歸到《華嚴》;《華嚴》歸到哪裡?《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看,這不都非常明顯嗎?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統統歸西方極樂世界。那在這裡我們就要明瞭,淨土是直接歸極樂世界,其他法門免不了要迂迴,在枝枝葉葉裡頭拐彎抹角迂迴,到最後還是歸這個根本,沒有例外的。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如是,我們就想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沒有例外的。
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諸佛講的法門當然不一樣。但是無論是哪一尊佛,無論在哪一個法界,對哪一種眾生說法,沒有不講淨土三經的;也就是說淨土三經肯定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肯定要講,這個變成什麼?變成所有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共同科目。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才知道淨宗的殊勝,直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就『最尊第一』,他這個「最尊第一」從哪裡來的?你要說是他自己修來的,他比別人強,那這個話講不通,佛法這個「平等」就講不通。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得到諸佛如來的讚歎,得到諸佛如來的擁護,所以他的光明威神是諸佛加持給他這麼來的。像世間一個好的領導人得到全國人的擁護,他的威德從哪裡來的?全國人擁護他威德才有,要不然他跟普通人一樣,他有什麼兩樣?
阿彌陀佛的威德光明是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擁護,我們怎麼知道?因為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擁護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念他的名號。我們為什麼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體會,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的,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歡喜你聽話。你要是偏偏跟釋迦牟尼佛鬧彆扭,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本師,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是他方世界的,跟我們距離遠,我們為什麼不拜自己老師要拜別人的老師?這個話我聽得很多,不是居士跟我講,法師給我講的,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他的佛堂裡面供釋迦牟尼佛像,供阿難、供迦葉,他不供西方三聖。確實有這一等執著的佛弟子。那我們在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看到這種學生,一定也皺眉頭,對他也沒有法子,那只好隨他去。但是我們曉得,他走的是一條迂迴的道路,看他到什麼時候落葉歸根。如果迂迴的圈子很大,這種堅固的執著而不能夠放下,他也能成就,他最後生到一真法界、生到華藏世界,時間很長,不是短時間。
生到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初住菩薩入法界了,入了一真法界。從證得初住那一天起,在華藏世界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諸位同修要記住,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是從你生到華藏世界證得圓初住那一天算起,我們現在修行不算。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賢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第二個阿僧祇劫就是華藏世界的地上菩薩,證得初地,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滿是法雲地的菩薩,修滿了就證得等覺,還沒有成佛。
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華藏世界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他落葉歸根了。始是初地,終是等覺,這十一個位次,華藏世界從初地到等覺沒有一個不念阿彌陀佛,要拐這麼大的彎,要這麼長的時間才找到根,要知道淨宗是根。人修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智慧開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再不會懷疑,這個時候真正念佛往生淨土了。誰領頭?普賢、文殊,普賢文殊帶頭,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兩位大菩薩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給華藏海會法身大士們看的。這些法身大士們,從初住菩薩算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根利的,根利看到文殊、普賢立刻就接受,換句話說,他生華藏就是生極樂;菩薩根性鈍的,看到文殊、普賢往生極樂世界,他還沒有動心,還沒有起這個念頭,那慢慢的等到他修行一個阿僧祇劫,到第二個阿僧祇劫他證得地上菩薩果位,必定覺悟,他已經破了三十一品無明,行!文殊、普賢勸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沒有問題了。
這些大經大論我們細細的去參究,你才會了解、才會清楚,斷疑生信。今天我們是薄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可是我們的緣分好,那真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九品,有上上品往生的,那個人上上品,這個人下下品,為什麼不同?遇緣不同,不是別的原因,我們今天遇到的緣無比的殊勝,說實在話,大家要認真努力學習。我們遇的是什麼緣?上品上生的緣,不是上品中生,無比希有的因緣!只要你把這些大乘經教真的聽懂,聽明白了,真正肯發心,佛教給我們要放下的真正放得下,然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就取上品上生,這個機緣要珍惜。
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宣講是第十一次,過去我講過十遍,這第十一遍了。這一遍因為沒有時間限制,我們採取細講,諸位同修也歡喜這樣的方式,不趕時間,「好,那就慢慢來」。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記住,《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傳授給我們的保證書,保證你在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保證書!保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我曾經說過很多遍,你能夠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道理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百分之百,把佛在經上所說的教訓,那就是哪些事我們應當要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佛教給我們要做的全都做到,佛說不可做的我們一條都沒有犯,那你是上上品往生,保證書,上上品往生;如果你煩惱習氣還沒有能斷得乾淨,這個經裡面的理論、方法、教誨我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不錯了,你往生什麼品位?上品中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能做到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三十做不到,中品上生。按照這個標準往下降,下品下生做到多少?可以做到兩成,還有八成做不到,你能做到兩成,下下品往生。兩品都做不到,你就不能往生,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跟《無量壽經》結個法緣,決定不能往生。
因此我們同學應當有高度的警覺心,我們不能把標準訂在二十,訂在二十很危險,萬一做不到那不就完了,這一生空過了。那個標準最好要訂到八十,打個折扣還有四十,你還可以下品上生,四十是下品上生,最低的標準我們要訂到八十。怎麼個修法?經天天要念,經天天要聽,三天不聽經,你就不知道退了多少步,為什麼?煩惱習氣重,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大,你不可能不退轉。過去這邊許哲居士給我們講了一句話,我們普通人發一分鐘的脾氣,這個身體要三天才能夠復原,一分鐘的脾氣對我們身體傷害要三天才能夠恢復正常,她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三天不讀經,隨順這些煩惱習氣,恐怕三十天都回轉不過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平常功夫得力了,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得力,心地清淨;把修行的功夫放下三天去度假,去度了三天假,你不相信,你回來,你看看能不能一個月恢復正常?我說的話不是假話,修行人不能度假,一度假就完了。常常去度假,一輩子也恢復不過來。不用功的人不知道,用功的人曉得。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的示現,一生當中沒有度過假。什麼時候可以度假參學?那個還不是度假,是參學,《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出標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這個時候可以參學,為什麼?你去度假也沒有關係了,你決定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他有這種本事,有這樣的定慧。這是什麼地位?剛才所講的圓教初住的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現在年輕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我在年輕時候也不懂,我在李老師會下求學的時候,大概是五六年的樣子,我出家三四年,有一個機緣,道場裡面有一位居士,他有一個別墅在山上,沒有人住,是個日式的房子,第二次大戰時候建的,建在鄉下的山上,房子後面是防空洞,那個時候是躲避盟軍轟炸的,因為還是在日本人統治的時代。戰爭結束之後,他們這個地方就沒有人去,房子建得很好,他要拿這個房子來供養我,我們有幾個出家人,我就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我說:我們去住山,像住茅蓬一樣住山修行,環境很清淨,現在有這個緣。李老師也不給我說什麼話,講經的時候跟大眾宣布,實際上那就是對我講的,說什麼?說閉關跟住山,在佛法裡面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閉關住山那多好,享清福。他就舉古人的例子,「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上一次淨慧法師到這邊來,淨慧法師道場就是趙州創建的白雲寺,趙州和尚八十歲他為什麼不去閉關?他為什麼不去住茅蓬?不夠條件。什麼條件?李老師說了,參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有資格住茅蓬,才有資格閉關;教下研究經教的大開圓解,這才有資格;淨土宗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行,還不夠資格。老師這麼一說,當然我們沒有資格,那差太遠了。老師接著告訴我,自己成就之後就要教化眾生,哪裡還有時間去閉關住茅蓬?那你違背了自己的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不度眾生了,你跑去自己享清福去了。
那到底什麼條件才能閉關、才能夠住山?徹悟之後、大開圓解之後,沒有法緣,換句話說,沒有人請你講經說法,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就閉關住茅蓬。天下參學的學人,所謂是尋師訪道,「誰是真善知識?」這些人打聽,哪個人住茅蓬,哪個人閉關,那個人是真善知識,去親近他,到處打聽哪個地方有人住茅蓬。如果親近他,他不是真的開悟,沒有能力教你,你把他關門打開,「出來出來,跟我一道參學」,你還沒有資格閉關!閉關住茅蓬是天人師,這就是向社會大眾宣告,他的道業成就,已經明心見性了,向大眾宣告:你們如果想求法,到我這兒來,我在這裡等你,等待時節因緣成熟,是這麼回事情!要不然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閉關?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去住茅蓬?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以後在李老師面前不敢再提這個話了。
現在年輕人沒有親近善知識,沒有人教導他,年紀輕輕出家還沒幾天就閉關,就去住山、住茅蓬去了,他會有什麼成就?聽經沒有明白經典裡面的意思,白聽了。過去我在台灣參加李炳南老居士的慈光大專講座,李老師要我代他一門課,為同學們解答問題,每天兩個小時答問,講座有一百多個同學。我還記得很清楚,有六位研究所的學生,我每天在講台上讓他們問兩個小時,不過不要緊,我要答不出來,有李老師在後台撐著,我代老師來解答,我能解答的就答覆了,我不能解答的留給老師。我們學習的時間四個星期,這四個星期一百多個人每天問我兩個小時,居然沒有把我問倒,一個問題也沒有難住我,我很感嘆!古人常講「後生可畏」,我說:看看你們也並不可畏。有一次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也是與我們這裡都有關聯的,初學的同學總是避免不了,尤其是知識分子問題特別多,有些問題我們想不到。因此疑一定要斷,要問,學問!斷疑生信,堅定自己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
信心從哪裡建立?一定要親近真善知識,才能夠斷疑生信。淨宗法門為什麼被一切諸佛稱讚?就是它不必斷煩惱,帶業往生;要是一般的法門,不斷煩惱決定不能成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塵沙煩惱不斷,決定不能超十法界;無明煩惱不斷,決定不能生一真法界,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斷煩惱,你的自性般若智慧怎麼能夠現前?我們今天智慧不開,為什麼不開?煩惱蓋覆了心性,煩惱迷惑了心竅,就這麼回事情。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辦大專佛學講座目的何在?只是給同學們種一點善根而已!善根如果深厚,這一個機緣把他的善根引起來了,他的善根增長,有沒有這個同學?有,人數不多,比例不多,百分之二、三;大多數不行,只給他種善根。四個星期結業的時候,也舉行一個結業典禮,李老師在這個結業典禮很感慨的說:你們到這邊來四個星期,每天密集的上課,確實改了樣子,不像剛剛來的時候心浮氣躁,是有一點規矩、有一點樣子了。李老師說:如果今天畢業,明天上街看幾場電影,完了,四個星期全泡湯了。真的,不是假的,兩場電影我們就完了,完全退失,道心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事情放不得假。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頭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懂不懂?相繼就是不間斷,淨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念佛夾雜妄想就把念佛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最可貴的就是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不成就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對於社會帶來的確實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關鍵就在我們怎樣去利用。經要能夠透徹的了解,真正做到沒有疑惑了,煩惱輕,智慧長。如果還有疑惑、還有懈怠、還有懶散,這問題嚴重了。什麼人天天給你講經,你有多大的福報找一個善知識天天能聽他講經,不容易!但是現在有錄像的這些設備,這給我們方便多了。法師講這一部經,我們把錄像帶拿回家,天天可以重複的聽,這是從前人沒有法子想像得到的,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有福,古人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我們今天得到了。那你今天是在家裡頭用這些先進的設備,你是聽經?你還是去看電視劇?你還是去聽音樂?這就在你自己掌握了。如果你把這個時間統統拿來聽經,你成就了。家裡面人口多,現在雖然是小家庭,夫婦你還有兒女,有的時候還有親戚朋友來,所以現在一般都市裡面的家庭,不只一台電視機,我去參觀很多每一個房間都有,很可以用一個房間專門聽佛經。你天天聽,不聽他們那一些,聽得很有趣味,慢慢他來問你,你那個真好聽嗎?不妨來試試看。你慢慢就會把你一家人都度了,把你的鄰居也都度了。你要有長遠心,你要把修學的成績拿出來給大家看,這樣才行。
諸佛菩薩念念都為別人著想,這一個原則一定要記住,不為自己著想。你在家裡每天聽經八個小時,不是為自己,為家裡所有大眾,潛移默化,自度度他,不是自私自利。只要功夫深、時間長,一定能夠感動人,這肯定的。所以我們明白這些道理,記取古大德修學的經驗教訓,不但要學習,而且還要發揚光大,利益社會大眾。要把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在我們的身上表現出來,看看我們在社會上是不是受到社會大眾尊稱「這個出家人第一,這個出家人最尊」?到哪一天我們在社會上被人家稱為最尊第一,我們才對得起阿彌陀佛,才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佛,在諸佛裡面最尊第一;學生,在所有一切學生裡頭也應該最尊第一,我們有沒有想到?有沒有認真努力去做到?
這個地方「十方佛讚」,『遍照東方恆沙世界』這一句說得具體,下面『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四維: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方,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這些經文都非常重要,我們念的時候不能夠疏忽。佛有身光、有放光,我們講佛光通常有這兩類。身光是常光,佛頂上的圓光這是常光,佛的身體也放光,這也是常光。釋迦牟尼佛的光,經書裡面所說的八尺身光;如果放光,那就不一樣了。諸佛所現的身不相同,身光也不一樣,實實在在說佛佛道同,哪有不一樣的!眾生不相同,眾生業障不一樣,業障重的人見不到佛光,業障輕的人能見到,更輕的人他就見到佛的光明比較大,業障很重的人見不到佛光;佛放光亦復如是。這是就眾生業力來說。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從眾生的緣分來說,我們這個世間人也一樣,遇到有緣的人就很歡喜,沒有緣的人就不想跟他見面,緣也是光。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與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緣最深,為什麼?他放的光更大。這一樁事情諸佛不一樣,有些人在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當中,很少跟眾生結緣,只顧修自己,確實他成佛了,雖然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完全相同,但是跟眾生結的緣不廣,結的緣不夠深。我們又常常在佛法當中聽到,「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眾生跟佛沒有緣,沒有法子。
世尊當年在世,城東老母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釋迦牟尼佛度不了她。佛做一個試驗給弟子們看,城東老母從這邊來了,佛迎面走到那裡去,她馬上轉彎,從別的路走了,絕對不想跟佛見面;佛有能力化身,到那邊,她又拐彎;到最後佛現的身,四個身體把她包圍了,她低下頭來痛哭,也不看佛一眼,沒有緣!佛叫他的學生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他有緣就度了她。誰跟誰有緣,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
『諸佛光明』,這是講放光,『頂上圓光』放光。或者是『一二三四由旬』,由旬是古印度長度的單位,過去古大德翻譯,由旬有三種,有大中小。大由旬合中國古時候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說實實在在的話,中國古時候所講的這個里比我們現在都短,周朝時候用的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一般的市尺六寸。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古書裡面,人的個子都是一丈多高,實際上跟我們現在的個子還是差不多高,他尺小,我們現在尺大。
一由旬,我們怎麼講應該也有十里路這麼長,光明有這麼大。佛與眾生的緣愈深,他的光就愈大,或者『百千萬億』。這以上講身光,都要講有緣,沒有緣就不行。因此我們學佛要記住,佛法當中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走。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什麼也沒帶來;我們將來走,什麼也帶不去,這一樁事情許多同修都知道。可是佛法裡頭還有一句「唯有業隨身」,那個能帶得去,你的善心善願善行能帶去,你的惡心惡願惡行也能帶去。你帶去的是善業,你來生感得善的果報;你要帶的是惡業,來生是三途的苦報。六道輪迴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六道輪迴什麼人在那裡掌管主持?給諸位說,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也不是佛菩薩,什麼人來掌管?自己的業力,這個要知道。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應當要幹帶得去的,帶不去的事情不幹、少幹,帶得去的事情要幹、要多幹。
諸佛菩薩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他們是專幹帶得去的,帶不去的他們想都不想。幫助苦難眾生這個事情是帶得去的。六道眾生都有苦、都遭難,什麼難?沒有智慧,愚痴,如果你聽了不高興,你很生氣,馬上來反駁,那我笑笑,為什麼?我說你愚痴,你果然愚痴,你已經表現出來了,你不承認也不行,說幾句不好聽的就生氣,說幾句恭維好聽的你很開心,這就叫愚痴。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沒有放下,六道凡夫都是這樣的。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在《地藏經》上講得好,「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一生得人身,死了之後到哪裡去?自己有沒有想想?絕對不是說死了就沒有了,死了就什麼都了了,果然死了什麼都了了,我就不會在這兒講經,何必找這個麻煩?死了就了了,講經很辛苦很累,幹這個事情幹什麼?事實真相告訴諸位,死了就不得了!麻煩大了!
所以要學佛菩薩,我們幹帶得去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是勸人為善,講經說法就是第一大善。幫助你斷惡修善、幫助你轉迷為悟、幫助你轉凡成聖,這是大好事,這一樁事情是大智慧、大福德,要用善巧方便把它完成。怎樣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一定要懂得眾生的心理,要懂得眾生的艱苦。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當年到處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沒有要學生報名參加,佛多慈悲,什麼人都可以來參加,佛在那裡上課,什麼人都可以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多自由多自在!沒有問人要一分錢,個個都歡喜來。要收學費,有很多人生活很清苦,繳不起學費,就沒有法子來學。不收學費。在中國孔老夫子也是一生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也沒有聽說孔老夫子那裡要報名參加的,沒有聽說過;也沒有聽說孔老夫子教學收學費的,沒有聽說過。孔老夫子的學生,一直到民國初年,那些秀才們,教私塾都還不收學費,難能可貴!學生只要有人介紹都收,老師的生活費用,學生們家長是供養的,供養隨意,沒有限定的。佛法裡面更是如此。我們真正的佛弟子要記住,世尊這些風範我們一定要學習,你才能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心量要大,量大福大;心量小,哪裡來的福報?
佛教,我們在新加坡,跟新加坡九個宗教往來都非常密切,現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這些人常常到居士林作客,常常在居士林吃飯,他們覺得很好吃,有的時候還打包帶回家。現在有不少印度教、回教,他們也很喜歡喝中國茶,我們這裡茶葉很多,常常供養他們。他們對居士林的看法都說佛教太有錢了,你們居士林的錢摸不到底,每天供齋,我們供養大眾吃飯,每天平均吃飯一千多人,星期假日吃飯的差不多有三四千人,一年到頭每天五頓,不是三餐,三餐當中還有兩道點心,你半夜去吃都有,都有麵包牛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供應,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不缺。這錢從哪裡來的?那些道長們問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笑笑說:我們後台有個大老闆,所以財源真的摸不到底。他們就打聽你們大老闆是誰?李木源告訴他:「我們的老闆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古德說的這一句話:「量大福大」,你愈怕人吃,你就愈窮;愈歡喜人吃,你就愈富,就這麼個道理。
居士林自從開辦供齋以來,真的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因為我們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大家輪流去念。晚上念佛的人想吃點心,二樓都有供應,而且都是熱的,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感應不可思議。居士林沒有買過米,米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鹽,全是一些佛菩薩送來的。送得太多了吃不完,幾千人吃,吃不完,這些東西不能放,放了就壞了,所以一個星期總有兩三天,我們把這些堆積如山的米、麵、麵粉,這些菜、油、鹽,裝上小卡車,送給其他宗教所辦的養老院、孤兒院,每一家宗教的養老院、孤兒院都接受居士林的供養。所以真正學佛不要怕,要有這個度量,佛菩薩會保佑,要利益社會,要利益眾生,要多做好事。
居士林播放講經的錄像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最初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要求的,鬼神聽。播放這個錄像帶白天人聽鬼也聽,晚上人不聽,鬼還是在聽,說老實話,很多鬼比我們人精進,我們人將來會墮三途,那些鬼都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鬼太苦了,急著想離苦得樂;人為什麼不想去往生?人現在這個生活,尤其在新加坡過得還不錯,還不想走,所以將來的結果人不如鬼。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想廣結法緣,現在是真能結,如果你家裡面條件許可的話,你的家裡頭專門用一台電視機,二十四小時播放講經的錄像帶,為什麼?供養虛空法界一切幽冥界眾生,你的法緣就廣大了,你跟人沒有緣,跟鬼有緣,他們都來看都來聽。你用一個錄音機或者現在的,現在有念佛機很好,那個念佛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念佛,許許多多幽冥界的眾生跟著你念佛。你不要怕,「這樣一來的時候,我不是把鬼都找上門來了?那還得了?」沒錯!鬼會很多很多都在你家裡,都是你的護法神,為什麼?他受你的恩德,你不播放講經的時候,他沒經聽;你不播念佛的念佛機,他會把念佛忘掉。你這樣做,你是幽冥界鬼神的大恩人,他們知恩報恩。現在每一個人家庭都做得到,不過你在家裡做,你要徵求你一家人同意,為什麼?免得晚上這個念佛機、錄音帶在那裡開的時候吵得你家裡人不能睡覺,他們提出抗議,這就麻煩了,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家庭裡面房間多,用一個房間做佛堂,你開放的時候聲音小一點沒有關係,一定要有聲音。
我們將來成佛,那個光明就不亞於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希望,阿彌陀佛決定不希望我們的成就不如他,那你就錯了。正如同父母對兒女的期望一樣,哪一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兒女將來的成就超過自己?你們去想想。現在的老師那我就不曉得了,從前的老師唯一的一個希望,希望學生成就超過自己,那是老師的成就。下一代要不能超過我們自己這一代,什麼成就都談不上。中國有一句諺語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你有後代,不是這個意思,後代要超過我們這一代,這叫「後」,這是大事。所以對於後代全心全力去教導、去輔助,他們的成就超過我們自己這一代,這是做父母的心、做師長的心。所以為什麼師長大家那麼尊敬,尊師重道,把師長的恩跟父母的恩看成平等,道理就在此地。
可是今天的社會,念聖賢書的人少,做父母很可能希望兒女超過自己,榮宗耀祖,一般老師未必有這一個心量,師道沒有了,非常非常可悲!師道要是沒有了,一切眾生慧命就斷絕了。佛門裡面講經說法是續佛慧命,不是續釋迦牟尼佛的慧命,不是續阿彌陀佛的慧命,是續我們自己的佛慧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做佛!所以續佛慧命是有雙關的意思,最重要的意思,續我自己的佛性慧命,唯有我自己佛性慧命得續,諸佛如來的慧命才真正繼續下去;我的慧命要斷了,我有什麼能力續釋迦牟尼佛的慧命?這個道埋大家要好好想想,要把它想通。我們這一生認真努力真幹,決定不要讓這一生空過,那就太可惜了!
說到阿彌陀佛身光、放光,一定要懂得他真正的因緣是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非常深廣的緣分。我們不結緣怎麼行?自己在一生當中,時時刻刻記住世尊給我們做的典型、歷代高僧大德給我們做的模範。我們的物質生活要簡單,愈簡單愈好,愈樸素愈好。要知道從前佛門裡面吃飯,過堂吃飯一個菜。世尊當年出去托缽,別人供養布施裝在一缽,這一缽叫袈裟味。袈裟是梵語,混雜在一起叫袈裟,袈裟是混合在一起。我們穿的這個衣服,衣服叫袈裟,為什麼?很多顏色染成一色,染色衣,衣稱袈裟;佛托的那一缽飯也叫袈裟,飯跟菜統統合在一起。現在吃飯擺上很多碗碟,我們的福報超過釋迦牟尼佛,超過祖師大德,祖師大德哪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福報都享盡了,沒有修福,來世就沒福了,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如果想過這些問題,你就不敢吃飯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古大德這一首偈子也都是說的老實話,決非妄語!絕不過分!我們要想到。
出家人在現前這個社會,開發國家地區,人民都相當富有,供養多了能享福嗎?不敢。信徒都是他們自己的血汗錢,賺錢不容易,供養給我們出家人,出家人要拿這個去享受,我想,要不了幾年福就享盡了,災禍就來了。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也是講經說法,他是居士,他一生不接受人一分錢的供養,無論哪個地方請他講經,時間約好了,他會準時到達,路費他自己出,他不接受人家的。到那個地方去講經,所有一切招待統統不接受,連茶都自己帶,茶水都自己帶,毛巾也自己帶,不麻煩任何一個人,所以大家對他尊敬,真正做到圓滿的布施。他講:如果講經說法要收人的錢,嚇得許多人下一次不敢來聽,你豈不是把人家學佛法的緣斷掉了?這個罪過太大太大了,而且還有影響,為什麼?他會告訴別人,那個地方講經不能去聽,要收費的、要錢的,一傳十,十傳百,沒有人敢來了。那誰到這個佛堂來?富人到佛堂來,窮人就不能來了,佛家普度眾生就被你破壞了。
這些道理我們要想,有意無意當中我們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自己完全不知不覺。信徒供養的那些錢財,一定要替他做好事,替他種福田,我們希求他能夠開智慧得福報。怎樣做他才能夠得智慧得福報?你有沒有去做?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印祖,所有十方的供養,他統統拿去印經布施,在那一個時代,可以說只有這一個方法能夠把佛法擴大影響。在現在這個社會方法多,效果更殊勝,我們利用網路、利用衛星傳播。網路的效果,我們現在在此地跟諸位同學解釋這一段經文,美國的同修他們看到了,澳洲的同修他們看到了,在台灣地區、在香港地區、中國大陸地區,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網路上聽經,比印祖當年那個年代進步太多太多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在做?點點滴滴都用在弘法利生上。
在新加坡,現在在澳洲,還有一個機緣培養年輕的弘法人才。我們這邊的培訓班四眾都收,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真正肯發心來學的,都可以參加。澳洲我們「淨宗學院」現在在籌備,將來開學的時候,我們也是四眾都收。新加坡培訓班是短期的,每一屆六個月,澳洲那邊是長期的。我們分三個班,普通班兩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如果三個班都參加,總共是九年畢業。我們的要求沒有別的,就是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上課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其他一般學校有假期放假,我們這個學校不放假,沒有假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上沒有看到過放假,所以不要希求我們將來那個地方也會有寒暑假,沒有!剛才講了,一放假就完了,就大幅度的退轉,沒有放假的。九年畢業出去之後,弘法利生,出去教學也用這一套辦法。學院在每年四季當中也可以開特別班,便利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或者是沒有法子長期間來學習的人,我們可以辦短期班。像有同學到我們這邊來參學,他來兩個星期,我們特別辦一個小班、兩個星期的班,為他辦的,這個我們可以做到,為什麼?報施主之恩。我們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我們拿什麼報答他們?他要到學院來參觀、來看看,我們特別開一個班供養他。他要願意念佛,我們有念佛堂,願意聽經,我們有講堂。他喜歡聽什麼東西,我們可以特別為他開班講哪一個課程,知恩報恩。在家這些大德居士出錢出力滿出家同修的願,出家同修也要知道報在家居士大恩大德,也要滿他們修學的願望。所以我們學佛要向佛學習。下面這一段經文說明這個道理:
【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
這個意思我剛才已經透露了。我們要向佛學習,《無量壽經》上也沒有說放假。現在有不少好心的同學,在家出家對我都不錯,「老法師!你累了,你該休息休息吧!」你們很好,比佛都好,佛沒有叫我休息休息,你們都勸我休息休息。經本上找不到休息兩個字,所以我們還是要跟佛學,還是聽佛的話,不能聽你們的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