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72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二集)  1999/12/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第一行,請看第二十一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一願,這一願經文分成兩段,從『我作佛時』到『無不遂者』是一段,『若有宿惡』到最後,這是第二段。上一次我們講到『植眾德本』,今天我們再看末後三句,『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學佛的同修對於「迴向」都非常熟悉,可是迴向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拿什麼迴向?決不是空口說一句迴向就有效果的。我們從此地經文上來看,聞名、繫念、發心、不退、植眾德本用這個迴向,我們想想我們每天迴向拿什麼迴向,這個要清楚。迴向就是發願,此地迴向佛教給我們「至心」,至心是真誠到極處,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世法、佛法都要完全捨棄,這個心才算是至心。如果對這個世間,名利、五欲六塵種種享受還有絲毫留戀,就不是至心了。這個樣念佛求生淨土就很難,只能在淨宗種一些善根,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真正希望這一生往生淨土,必須將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徹底放下。

      這一次我在香港,有一位同修寫了封信給我,他的生活環境非常清苦,晚上做工,所以不能來聽經。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他人很好,待人也很不錯,為什麼一切的災難,他都非常不幸都遇到,問我這些災難要怎樣才能夠化解?我昨天回來之後,此地的同修也有這個情形,跟我談起來。這個情形決不只一、兩個人,許許多多人都有這個問題。我們身也很善,也肯修福,也肯幫助別人,為什麼許許多多災難都不能避免。使我想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一篇文章,我們過去曾經詳細講過,留著有錄音帶流通。俞先生是個念書人,讀書明理,平常也自命為好善樂施,處處幫助別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為什麼也是種種不幸他都遇到了。心裡面免不了怨天尤人,佛菩薩對不起他,老天爺對不起他,還要寫上疏文在灶神面前焚化。沒想到灶神真來了,點化他,說他:你還算不錯,良心還沒滅,不過你造的業障,你自己不曉得,雖然你口能勸善,你身好像也沒有做過錯的事情;灶神說:你的意不善,你的心不善。這就好比一棵大樹一樣,心是根,意就是念頭,念頭是樹幹,身體造作是枝條,口的言語是樹葉,你這樹葉還不錯,枝條也不錯,根本壞了,你還能有救嗎?沒救!

      所以古聖先賢教我們修行,斷惡修善,從哪裡做起?從根本修。我們今天許許多多人犯的過錯,不知道根本,心不善,念頭不善,你身口再善,你抵不過業力。我們從一棵樹來做比喻,大家很好懂,如果你心善、念頭善,身口縱然不善,都有救,樹不會死;你枝葉、花果再美再好,它沒有根本,幾天會枯死,它不能活。所以心善、意善比什麼都重要,《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文字講得太清楚了,凡是遭遇到這一些障難,這一篇文章應當多讀讀,認真反省,依教修行這個經典裡面所教導我們的綱領。

      聞名,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聞」是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是菩薩的三慧。不是普通的聞,我們聽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這麼大的殊勝功德利益。真正有智慧的,聽到佛的名號,他就能生信心,他就能覺悟,他就能回頭;這一回頭,繫念西方極樂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放下了。這個放下,前面要記住,心裡面妄想、憂慮、牽掛統統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利害得失放下,從今而後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讀經,經要讀熟,時時刻刻都會想到經裡面所說的,這就是「繫念我國」。你經文不熟,你怎麼能繫念?

      為什麼勸大家要把這個經念三千遍?你才能繫念,繫念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就是此地講的繫念,你經文不熟,你就做不到。所以覺悟的人,聞名之後他真幹。我們年歲大了,記憶力不好不怕,遍數多就行,過去曾經有人念過六千遍,這一部經才會背。根利的我也見過,念五百遍他就能背誦。天天要念,時時要背誦,背誦就是憶念,就是繫念。菩提心是從這裡發起來的,「發菩提心」,我們一般人菩提心發不起來。當然發不起來,你對於世尊經教一無所知,你的菩提心怎麼發得起來?起心動念都是煩惱,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什麼原因?剛才說的,我們的根本壞了,枝葉修剪得再好,沒有根,沒有本,再漂亮也不過是花瓶裡面插的花而已,死的,不是活的,不能長久。菩提心是從聞名、繫念裡面發的。對於經教理解得愈透徹,理解得愈深,你的心愈堅固,遇到任何境界你都不會退轉,為什麼?順境、善緣不起貪愛,決定沒有留戀,逆境、惡緣不生煩惱,永遠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這才能「堅固不退」。然後你才會全心全力斷惡修善,這就是「植眾德本」。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十願,你才能夠落實。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無不遂者」,當然成就!這是宿世造惡真正回頭了。

      後面一段再勉勵我們,『若有宿惡』。這個「宿惡」是講你現在還繼續在造惡,你還沒有回頭;前面這一段是造惡,過去生中造惡已經回頭的人。我們過去生中惡習氣很深,很想回頭,回不了頭來。那就要問了,我們有沒有警覺心,想不想離開六道輪迴,還是打算繼續在這個世間造業受報?這個要問自己,如果真的覺悟這個世間苦,那就得要回頭。怎麼回頭法?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聞我名字,即自悔過』,關鍵就在「悔過」這兩個字。什麼叫悔過?佛法裡面講「後不再造」,叫做悔過。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明天又幹,幹了再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求佛菩薩赦免,這是假的,這個一點用處都沒有。儒家講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以後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正懺悔。我們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夠懺悔,這一生只能夠在淨宗種一個善的種子;換句話說,還要繼續輪迴。什麼時候你能夠出頭?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哪一天真的悔過,真的回頭,你就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關鍵就在這兩個字,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幫不上忙,自己做自己受,你也用不著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罪上又加罪,於一切人都沒有關係,自作自受,世出世間聖賢都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講得透徹明瞭。

      我們講席當中時時提起,希望我們聽得耳熟,常常能夠記得,不再做錯事。我們錯誤的根是什麼?根沒有辦法拔除,根就是自私自利,根就是無始劫來堅固的我執,起心動念都是為我,我是宇宙萬法的中心。這個觀念大錯特錯,這個觀念就是我們的根跟本有了問題,根本不善。所以我們在佛法裡面無論怎麼用功,無論怎麼修學,都感到功夫不得力,都沒有辦法像世尊在經典裡面所說的殊勝的功用,我們得不到。所以「悔過」這兩個字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讀過,阿闍世王,提婆達多,這兩個人狼狽為奸,破壞佛法,五逆十惡都造盡了;提婆達多這是示現,生身墮地獄;阿闍世王臨命終時至心懺悔,真的悔過,求願往生。他就是得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的加持,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告訴我們上品中生。這個使我們感覺到非常驚訝,怎麼會有這麼高的品位?懺悔的心切,懺悔的心真實。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到,不可以輕視造惡的眾生,他造再嚴重的惡業,如果他臨命終時至心懺悔,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還在我之上,我怎麼敢輕視他?

      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蕅益大師教導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他們兩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一切物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平等,沒有善惡,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好惡。善惡、邪正、是非、好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起來的,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於外面境緣不相干。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幾個人認識事實真相?唯有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的人,徹底懺悔了,真的回頭了。縱然看到別人過失,也合掌令歡喜,決不敢輕易批評,說不定那是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麼知道?肉眼凡夫,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太多太多。道場裡面古德常講龍蛇混雜,道場裡面確實有凡夫,但是也有聖人示現在其中,你知道哪個是聖?你知道哪個是佛?哪個是菩薩?那我們怎麼對待?我們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諸佛菩薩,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養,我們就沒有過失。這是真正懺悔,真正回頭,他的行持決定是這個樣子。回過頭來的人,他的思想變了,行為當然也變了。思想剛才說,他的根本善,心善,念頭善,所以他的言行一定是善。

      『為道作善』,他修善不為自己,為道。什麼是道?菩提大道,成佛之道,為這個斷惡修善。什麼是菩提道?什麼是成佛之道?菩提跟佛是一個意思,都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覺」,圓滿的覺悟,徹底的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所以他修善。世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是學術界一樁大事情。有沒有結論?實在說哲學裡面沒有結論,科學裡面也沒有結論,宗教裡頭有結論。佛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我們的根,識是我們的本,性識是真的,絕對真實。

      印度教、婆羅門教,他說是從大梵天變現出來的,他說的大梵就是佛家講的性識;天主教、基督教講上帝,上帝也是講性識;拜火教講的上帝,他們上帝是智慧,我們佛法裡面講報身佛,報身是智慧身,大乘法裡面講的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宗教裡面講的這些名詞術語不一樣,其實都是說的一樁事情。所以性識、大梵、上帝、神聖、法身,它們是能現、能生、能變,超經驗的真實存在。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佛家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誰要證得這個境界,在佛家就講他成佛了,婆羅門教裡面就是你生梵天,大梵就是這個意思,大乘佛法裡面講你證得法身,法身大士。我們為這個作善,這是道,在佛家講究竟圓滿的佛果。

      他真的作善,決定沒有惡,沒有惡心,沒有惡意,惡的念頭沒有了,純善!身口或有不善,那是手段,它不是目的,那是示現,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一種手段,我們要明瞭。我們在《華嚴經》上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教化眾生種種善巧方便,我們見到了。所以我們對一切人、一切物怎能不恭敬?怎能不讚歎、不供養?我們看菩薩為道,這一句實在講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淨土經典不可思議,我們確確實實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但是我們所作所為等同法身大士。你要真正理解《無量壽經》,真正信奉《無量壽經》,依教奉行,雖是凡夫,你是相似的法身大士,這個經是不思議經。

      「善」這裡面的含義無盡的深廣,決不是我們自己凡夫經驗當中這個善,不是我們凡夫經驗,超經驗!但是我們也能夠體會一些,現在人所講的正面的影響,不是負面的,負面的是惡,正面的是善,影響的面盡虛空遍法界,影響時間的久,盡未來際,影響程度之深,徹法底源,這是真善,這是大善,這是作善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決定不可以做負面的影響,做負面影響就造業了。

      這八個字,前面一句是懺悔,是懺罪;「為道作善」這一句,前面經文世尊屢次教誡我們,積德累功。如何落實?世尊在底下教了我們一句:『便持經戒』,這是落實,「為道作善」的落實。經是佛的教誨,不必多,一生真正能受持一部經,就能成就,任何一部經典,古德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持是受持,受持相當不容易,受是完全接受,怎樣才能做到完全接受?必須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行!我們今天學佛,始終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是不肯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接受佛的經教,實際上還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作主,只不過是拿佛菩薩教誨參考參考而已。

      這怎麼能夠把這個罪業轉過來?轉不過來的!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全是錯誤,沒有一絲毫是正確的,可是我們自己又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甚至於還說佛菩薩講錯了,佛菩薩三千年前的人,所講的東西不合於現在時代。這樣的心態都是以自我,實在講就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做主宰,堅固而不肯拔除,所以對於經戒受持就談不上。你讀誦得再多,聽得再多,甚至於你也會講,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被煩惱所轉,還是造業受報。不是佛在經上講得不夠清楚,是你自己不肯聽,不肯接受。所以我們真正要發心受持,必須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才真正叫受持。

      「經」,在此地說理論、境界;「戒」是說方法,這個戒在此地是廣義的,我們決定要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對於這一句也非常用心,仔細斟酌,因為佛的經戒太多了,三藏十二部我們一生讀一遍都不可能;如果有人說,《大藏經》他從頭到尾念過一遍,我都會懷疑。真正讀過的,他的思想行為決定不一樣;如果念過之後,思想行為還沒變,還是老樣子,念也等於沒念,絲毫不得受用。尤其是現代人,現代的社會,工商業高科技競爭的社會,如果經論太繁雜,分量太多,沒有辦法受持,在現前這個社會,愈是精簡,愈受大眾的歡迎。所以十大宗派裡頭淨宗的經論精簡,總共只有五部經一部論,而且經典分量都不長,五經一論現在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而已,便於受持。經典分量雖然不多,經典裡面的理趣非常豐足,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法,都不出五經一論之外,所以義理深,義理廣。

      淨宗這些經典我們是不是要全部受持?不需要,能夠學一、兩種,足夠了。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建議學三種:第一種《無量壽經》,第二種《阿彌陀經》,第三種《普賢行願品》,選得好!三種如果嫌多,實在講一種也行,一部經深入。先第一步把它念熟,縱然不能夠全經背誦,也一定要很熟很熟,要念得很熟,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佛的教誨你能提得起來,要能達到這種功夫。第二要深解義趣,經文字字句句要深解,解淺了不行,要深解。怎麼樣才能夠深?一定要依教奉行,你不在日常生活實際上去鍛鍊,你的深度是有限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也就是講解行相資,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才能夠逐漸加強你的深度。

      而在實際修行要懂得抓綱領,綱領愈簡單愈得受用,綱領決定不能夠忘記,真的要精熟透徹,對於我們行解兩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選擇綱領,依據經論教誨,選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選《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總共十一句經文,我們要常常念茲在茲,要把它做到。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我們要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師長?佛法的教學,它的根本就是這兩句,從這兩句開始,也在這兩句圓滿,這兩句做到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孝有欠缺,他的敬,對老師的敬也不圓滿。到如來果地上,孝親尊師才做到圓滿。

      所以人家一問,什麼叫佛法?我們可以一句話答覆他:「孝親尊師」,佛家千經萬論沒有離開這個宗旨。千經萬論闡揚孝道,闡揚師道,我們能做到幾成?下面九句就是教導我們落實孝敬的綱領,什麼叫孝?慈悲心是孝,不殺生是孝,「修十善業」是孝;說孝,敬就在孝裡面,「受持三皈」是孝,「具足眾戒」是孝,「不犯威儀」是孝,「發菩提心」是孝,「深信因果」是孝,「讀誦大乘」是孝,「勸進行者」是孝。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無非教人孝親尊師而已矣,我們懂不懂?六和敬是孝親尊師,戒定慧三學,菩薩修學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普賢十大願王。我們選擇這五個綱目,五科,好記!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行行都不違背這五科的教誨,這個人叫行菩薩道,這個人叫學佛,這個人叫受持經戒,這個人可以「至心迴向」,他真有東西迴向;真的回過頭來,真的「為道作善」,決不是空口說白話,認真在做。佛說得很好,誰做誰得利益,諺語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佛法是平等法,我們聽了之後要懂得,要真正明瞭佛的慈悲,佛對我們的幫助,我們要孝敬於佛,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怎麼對得起老師?依教奉行才對得起老師;不肯依教奉行,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父母。也許有人問,我自己這樣修行,甚至於父母已經不在,與父母有什麼相干?你不懂得孝道,你要修行證果了,你的父母也一樣作菩薩、成佛了。你想孝養父母,父母不在你想超度父母,你拿什麼超度?念幾部經、念幾聲佛號迴向就能超度?那只可以說是念比不念好。真正有效果的超度,你們去念《地藏經》,你看婆羅門女、看光目女人家怎麼超度?人家是受持經戒,依教奉行。自己得禪定,自己證菩薩果位,父母在惡道裡面立刻就超度,那才真的是以此功德迴向親人,真有效果。所以自己不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超度的功德不大。你能夠轉惡為善,你的家親眷屬不墮惡道,可以從地獄裡面超升;你能夠轉迷為悟,你的家親眷屬就可以到天道去;你能夠轉凡成聖,你的家親眷屬就可以永脫輪迴。所以自己要真正修行,這才是盡孝,你圓滿成佛了,你的家親眷屬也成佛了。要報父母之恩,要報老師教誨之恩,究竟圓滿就是自己圓成佛道。所以經要熟,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持戒。

      『願生我剎』,這一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只有發願求生彌陀淨土,我們圓成佛道的時間縮短。不求生淨土,那你必須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再斷塵沙煩惱,你才能超越十法界;再破四十一品無明,你才能圓成佛道。斷見思、塵沙那個時間我們不算,單單算破四十一品無明,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佛家常講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對法身大士說的,從破一品無明那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道,你看時間多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間大幅度的縮短,縱然是下下品往生,《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人,要經過十二劫花開見佛。十二劫的時間太短了,要跟阿僧祇比,簡直不能比,這是講下下品往生。上上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正因為不可思議,所以華嚴會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為什麼?縮短時間;他們在華藏修行,要證無上菩提時間長,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所以哪一個菩薩不希望到極樂世界去?問題就是他有沒有這個緣分?

      我們今天因緣殊勝,緣分具足了,問題是我們想不想去?想不想去,大家都想去,要問一個你是不是真的想去?真的想去就要依教奉行,就要放下萬緣。這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聽說在中國大陸有不少誤會的人,他把事放下,工作也不做,到最後變成是沒有收入,吃飯都成問題了,這個錯誤的。不是說事上放下,事上要放下,釋迦牟尼佛也不講經,他也放下了,他何必辛辛苦苦,每天七、八個小時跟大家講經說法?事上不能放下,心上放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境緣不要放在心上,是叫你放下這個。對於事會做得更積極,做得更認真、更努力,為什麼?淨業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意思就是要度化眾生。這個度就是幫助別人,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大眾,這個事怎麼能放下?幫助大眾不能著相、不能居功,我做了多少事情,我有多少功德,那你就錯了。你要把這個念頭放下,要學諸佛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做,非常認真的做,為什麼說無作?心裡面清淨,一塵不染,做了就像沒做一樣,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是叫你放下這個。心裡面繫念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心希望親近阿彌陀佛,這叫「願生我剎」。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這一句話我們要了解它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你過去造的罪業太重,你一定墮三惡道,因為你懺悔,因為你回頭,你覺悟了,「為道作善」,依教修行,求生淨土,你才不墮三惡道。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非常明顯的看到「帶業往生」。過去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他們找了不少人去查《大藏經》,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於是極力的否定,說淨宗沒有帶業往生這個說法;帶業往生是祖師說的,不是佛說的,祖師說的不算數。這種說法曾經引起整個世界的震撼,許許多多念佛人慌張,我們都遭遇過。

      實在說這一些學人粗心大意,這一段文這不是帶業往生是什麼?佛在入滅之前,特別教誡弟子「四依法」,佛就知道後來有這些人粗心大意,會誤會經義。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決定要以經典所說為根據。第二告訴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依佛經裡頭講的意思,不一定是語言,佛沒有說帶業往生這一句話,但是這個地方是帶業往生的意思,我們依意思就行。前面「若有宿惡」,這不是帶業嗎?惡業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這不是帶業往生嗎?意思多明顯!佛教我們不要執著文字,不要執著言說,要懂得意思,依義不依語。

      我們現在又看到有一些人執著,他是依語不依義,這個沒有法子;否定這個會集本,說會集本不是原文經典,主張一定要讀原譯本,不可以讀會集本。這個問題跟反對帶業往生一個意思,都是依語不依義。《無量壽經》的會集最早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一直傳到今天沒有人反對,偏偏反對夏蓮居的本子,奇怪不奇怪?王龍舒可以會集,夏蓮居不能會集,說夏蓮居是居士,王龍舒也是個居士。蓮池大師大家都尊敬,淨宗十三代祖師裡面,傑出的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善知識,他的《彌陀經疏鈔》對後人影響非常之大,《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三分之二是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為什麼蓮池大師可以採取會集本,現在人要反對會集本?會集本是依義不依語。而且夏老師這個本子,我們將現在存的九種《無量壽經》的本子,我們都印出來了,諸位可以比較看,不勉強。九種本子,你選擇任何一種本子都好,不必勉強。反對那個本子,一定要受持這個本子,這又何必?只要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都能夠帶業往生。

      我們今天特別要著重就是帶業往生,知道我們自己的業障非常重。可是一定要記住,帶業只帶舊業,不帶現行,這一點千萬不要搞錯。不是說我天天造罪業沒有關係,我往生的時候都能帶得去,你要這樣想法,那你就錯了,你完全錯會意思了。帶業往生就在這第二十一願,佛是怎樣教導我們?真正悔過,真正回頭,繫念、發心,堅固不退,積德累功,要緊!要緊!

      尤其是我們處在現前的社會,災難頻繁,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太平無事,那你就錯了。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香港同修告訴我,他說,我說什麼八月間有災難,結果沒事過去了,淨空法師說的話不可靠。什麼八月十大行星排成十字架,不是我說的,哪裡是我說的,我在報紙上看到的。是不是有災難?那真有災難,不是沒有災難,現在災難多頻繁。有很多人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一九九九年還有二十天,還沒到最後那一天,你怎麼能夠說它不靈?很難講!我們知道災難哪一天發生?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敢說。但是你看看現在的人心、現在的社會,我們看到《慕西雜誌》,對於美國現前社會反常的現象那個統計,我看了非常驚訝,我在李木源居士桌上看到的。那個統計可以多印一些,放在外面給大家看看。

      你看看現代的社會,社會造什麼樣的因,它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善因決定結善果,惡因怎麼會沒有惡報?看看現在社會,造的是不善的因。縱然是學佛修道之人,心裡面不平,那一股怨氣,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所以現在修行,說個不好聽的話,人不如鬼。老林長的冤親債主到這個地方來求授皈依,來要求聽經,我們今天二樓、一樓那個電視機為他們放的。他們還真的懺悔,想回頭,我們現在還是懵懵懂懂,怎麼得了?災難肯定是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我們心裡頭要做準備。災難來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心要定下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不要想著倖免,這個觀念錯誤。不怕災難來,我們也不求倖免,我們求往生,這個世間太苦了,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值得留戀!

      剛才有個同修告訴我,我們以好心待人,人家回報的是怨恨,所以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意思。你以好心待人,人家以為你是惡意,你布施供養給他,他猜疑,你送我這個東西是什麼意思?你什麼企圖?你說你心裡多難過!這是人心反常,叫許許多多真心修善的人灰心。可是學佛要明理,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雖然別人惡意相向,我們還是一味真誠待人。為什麼?前途各人走各人的路,他猜忌,他懷疑,他以惡意相向,他的前途是黑暗的;我們真誠,我們善意,我們前途是光明的。擺在我們面前十法界、十條道路,我們走佛道,我們走菩薩道,他們走三惡道,各走各的道路,彼此不相干擾,我們要懂得這一個事實真相。

      對於淨宗深信不疑,對於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毫不懷疑。夏老居士也不是個普通人,他這個經會集成功之後,在國內流通的量很小,只印過三千本,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夏老往生的時候,告訴他的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又告訴大家,他的本子將來會傳遍全世界。當時這些學生聽了之後莫名其妙,怎麼可能?這個本子弘傳的因緣,是律航法師,他老人家帶了這個本子,帶到台灣。律航老法師中年出家,過去做過將軍,他是中將,以後出家,他親近夏老居士,跟黃念祖居士很熟。他到台灣,到台灣才出家的,我見過他幾次面。他把這個本子送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尤其是這個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是他老師寫的,梅光羲老居士是他的老師,非常親切。在台灣做了兩個版本,但是印的分量也不多。他老人家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遍,那個眉註就是講的時候寫的,那個時候李老居士六十多歲。我親近他老人家他七十歲,好像是第二年還是第三年,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看到老師親筆寫的註子,我非常歡喜;而且註子段落交代得非常清楚,我一看我就能懂。這弘傳的緣分!

      當時李老師講這一部經的時候,有一些老法師們也反對,認為什麼?夏蓮居會集的,大概不太怎麼高明,所以李炳老把這個交給我。我當時在台北講經,也希望講這部經,那個時候韓館長五十歲,我說:五十歲給妳過生日,我們講這一部經,為妳祝壽。她發心印了三千本。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制止,說不行,你現在年歲太輕了,資歷太淺,如果講這個經有人來反對、來批評,你招架不住。我說:那怎麼辦?講別的經。於是改講《楞嚴經》,就把這個收起來了,印的三千本書也就結緣,這麼一放就放下來了。

      等到李老師往生,往生的第二年,我翻舊書翻到這個本子,我一想老師交給我一定有用意。他這個本子的註解沒有人見過,老師往生了,我把這個註解的本子印出來,紀念老師。我印了一萬本,在美國流通,在加拿大流通。那邊同修看了之後非常歡喜,就請我講這個經,我們在海外就開始弘揚起來了。這個經的緣分特別殊勝,講任何經典聽眾都沒有講這一部經聽眾多,非常奇怪!任何地方不管講什麼經,跟講這一部經相比,這一部經的緣特別殊勝,聽眾特別多,特別歡喜。以後我們講經的錄相帶、經書,有許多到中國大陸去就帶回去,就這麼流通開了。果然是從海外又流通到中國大陸,而且在海外真的傳遍全世界。我們這個經本傳遍全世界,我們的錄音帶、錄相帶傳遍全世界,夏老居士在往生的時候都見到了。

      依照這個經本修行,這些年來,我們傳這個本子有十幾年了,十二、三年了,依照這個本子修行,往生的瑞相我們看到很多。我們的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也是聽這一部經。我聽李居士告訴我,他在家裡每天聽八個小時,他整整聽了四年,他往生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我們每一個同修都知道,瑞相希有。所以提出批評反對,實在說無知,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沒有認真去研究,沒有深入去了解,憑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這些錯誤的觀念、行為,自己錯那還情有可原,障礙別人受持經法,那個過失就嚴重了。

      我遇到許多這些事情,也有人來問我,我一概不理會,我也不答覆,我若無其事,我還是講我的經,還是講這一部經,還是依照這一部經理論、方法、境界來修學。你們說你們的,我做我的,決定不妨礙我,我也用不著費口舌跟你辯論,你們大篇文章的寫,我不願意寫一個字,麻煩!世間明白的人還是有,不是沒有;識貨的人還不少,不是完全白痴;識貨的人,對於他們這些言論文字,不值得一笑。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具信心,《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這一段肯定帶業往生,我們決定沒有疑惑。可是能夠消業當然更好,消業是什麼?少帶一點。少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增高品位,圓滿菩提時間就更縮短了。因此我們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應當認真努力,求取高品位。在我們這個世間爭取高品位不是難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過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我們為什麼不在此地幹?在此地認真努力,我們要爭取實報土往生。實報土帶不帶業?還是帶業。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覺菩薩還帶業,他帶什麼業?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業障。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其他統統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不同而已。正因為帶業多寡不同,所以西方世界才有四土三輩九品。諸位想想,如果要不帶業的話,四土三輩九品從哪兒來的?既有四土三輩九品,就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帶業,這都是講依義不依語。

      可是有志氣的人、有智慧的人,應當在這個世間努力消自己的業障,決定增上品位,這是真正有智慧。不要常常是姑息自己,我下品下生就好,這是沒有志氣的人。下品下生就好了,萬一下品下生去不成怎麼辦?不又落空了。我的目標定在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搆不到,也許還中品中生。所以自己要把自己的目標,要定得高高的,「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他真的能去得了。你要目標定到下品下生,就靠不住了。

      一定要真幹,決定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決定遵守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念念要與這五個科目相應,我們就真修行,真幹,真修淨土。天天這樣修,以此功德迴向淨土,我們真有東西迴向。不是念幾遍經文,念幾聲佛號,那個實在講微乎其微。你的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單單是口善,念經是口善,念佛是口善,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一棵大樹根壞了,本也壞了,枝葉還算不錯,沒有用處!修行一定要懂得「從根本修」,純善之心,純善的念頭,然後你身善、口善,這才叫真的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根本善,我們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要搞誤會,耽誤了這一生,去不成了,那就太可惜了!末後這兩句跟前面意思一樣,可以不必多說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