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14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四0集)  2003/2/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4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面第一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從這一句經文看起。昨天講到「得果自在」,世尊在經上跟我們提到小乘的四果。我們再看這一句經文,這是緊接著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這句是說的大乘之果。阿惟越致菩薩,古大德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是七地以上。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大乘,不但是純一大乘,實際上它是一佛乘。

      隋唐時代,古大德判釋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有小乘,有大乘,大乘上面還有一乘。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把諸佛如來,包括法身大士,應化在九法界教化眾生的本願,給我們說出來了。由此可知,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如來教化眾生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大家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為什麼要說三乘?三乘是屬於不得已,方便說。眾生沒有這個根性,沒有這麼大的志向。修行,有人說我只要能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好了,其他的我什麼也不指望,這樣的人佛對他就沒有法子了。他不想成佛,他也不想作菩薩,甚至於你說須陀洹果他也沒興趣,他只希望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就很滿足了。但是佛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令他失望,你希望什麼,他就幫助你得到什麼,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希望做個好人,他幫助你,你希望生天,他也能幫助你,肯定能滿一切眾生的願望,這是佛慈悲到極處。所以,佛的法門就多了,都是為應機而設施的。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這是一佛乘,哪裡還會有小乘?所以,此地跟我們講的也是方便說,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天,也沒有聲聞、緣覺,佛何以在「淨土經」裡面都跟我們講天人、聲聞眾?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絕大多數的人是帶業往生的,這跟其他世界不一樣,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是帶著過去,像我們娑婆世界這些煩惱習氣,帶著去的。帶到那邊去,當然要斷煩惱、要斷習氣,煩惱習氣不斷,你怎麼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的。

      但是西方世界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雖然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能力就是一般講神通),你的受用(我們講福報),都跟阿彌陀佛相等,這個不可思議!你是凡夫,你怎麼能福報跟佛相等?這經上大家讀得很清楚,第一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容貌跟佛一樣,身體跟佛一樣,真金,紫磨金色身!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裡就跟佛一樣,智慧、神通、道力統統都一樣;換句話說,你已經成佛了。但是這個成佛不是你自己本事,不是你修證得到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給你的;換句話說,享阿彌陀佛的福報。

      就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一樣,這個小孩來投生,投生到帝王家。他一出生就是太子的身分,他的受用跟國王一樣,那不是他自己能力得來的,是他老子給他的,這麼一回事情。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福報跟一切諸佛一樣,神通、智慧、能力都一樣,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給的。這很不可思議,這是西方世界唯一殊勝的地方,他方世界統統沒有。雖然佛給我們這個智慧神通道力,我們的煩惱習氣還在,要不要斷?當然要斷。你要不斷的話,永遠享受別人賜給你的福報。到你自己煩惱斷盡了,那個福報是你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況。

      這個地方講天人,講小乘,講阿惟越致菩薩,都是到那個地方自己實際修行斷證的功夫;在西方極樂世界,斷證功夫等於他方世界的須陀洹、斯陀含,斷證等於。實際上,你的智慧神通能力決定不是他方世界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能夠相比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古人註子裡頭也說,實際上每個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都是一向專念,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乘法,一佛乘。所謂聲聞、人天,只是顯示斷惑程度,跟隨順他方比較來說的。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得要留意了,《無量壽經》我們還沒有讀到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是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句話非常重要。你看上品往生的是這個條件,中品的、下品的統統是這個條件,決定不能夠疏忽。

      現在我在香港、在台灣、在美國常常聽到,大概新加坡也有,從日本傳來的「本願念佛」。本願念佛,古時候祖師大德承傳的沒錯,可是傳到今天,我聽聽他們跟我講的,有問題了。他們只重視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他說十八願是本願,其他都不要學了。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所以他每天就念十句佛號就可以了,將來一定往生!「經上講的,十念必生!」到臨終不能往生,還要跟阿彌陀佛打官司:阿彌陀佛你說話不算話,我遵照你的方法,十念,為什麼不能往生?其實這些人自作聰明,投機取巧,對於四十八願的意義他不了解,錯會了佛的意思;佛沒有講錯,你聽錯了,你誤會了,過失在你不在佛。

      古大德、祖師大德講得很明白、很清楚,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圓滿包括了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願,你這一願不圓滿,有欠缺。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怎麼能四十八願執著一願,這個不可以的。要知道古人講那一願就是一切願,那行,任何一願都包括一切願,它是圓滿的,這就沒錯了。

      第十九願「發菩提心」,實在講,四十八願裡頭這兩願最重要。我們在「三輩往生」裡面,上中下三輩都有這一句話;「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你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你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事實真相擺在我們面前。

      早年我在台中學佛,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現前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夠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萬分之二、三。其他的,真的是一萬人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多個人都不能往生。九千九百九十多個人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發菩提心!你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你要不發菩提心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一佛乘,它那個世界是一佛乘的話,那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叫菩提心?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不好懂。《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講三個。何以菩提心說三個?三個實際上是一個。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心起作用,那個作用有對自己、有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對別人是迴向發願心。所以深心跟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作用,一個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作用。實際上一個心,從三個方面來說。這個如果不好懂,我們再去看《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跟我們講菩提心,他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容易懂了,《論》上講的直心,就是《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是一樣的;《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就是《論》上講的大悲心,大慈大悲。這樣我們就好懂多了。可是「深心」還是不好懂,到底什麼叫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起用,自受用。

      所以我在早年,在美國的時候,把菩提心寫作五條十個字,好像是在這邊。真誠,真誠就是至誠心、就是直心;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深心,這樣大家就好懂多了;慈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對人的,對自己要清淨、平等、正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個字相應,你就真正發了菩提心,這是無上菩提心。所以既然真正發心,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果然你有這樣的願望,從現在起,你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心,不可以再用妄心。

      也許有人說:我用真心待人,別人用妄心對我,那我不是吃虧太大了?這個時候,你就要問了,你是想繼續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到極樂世界?如果到極樂世界,你不真不行!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的。你還不肯用真心,還以虛妄心處事待人接物,你這一生念一輩子佛,不能往生,你是屬於那一萬個人裡頭,九千九百九十幾個裡面的;你要肯用真心,你就是一萬人當中兩、三個的。這個道理諸位要懂,事實真相要明白。

      所以我們真正發心行菩薩道的,決定要見阿彌陀佛的,我們不怕別人騙我。別人騙我、侮辱我、欺負我,實在講我都恭恭敬敬的感激他,念阿彌陀佛迴向他。為什麼?消我的業障。好!他自己造罪業,替我消業障,他真是捨己為「我」,我的恩人!他自己不知道,我清楚、我明白。我跟他走得不是一條路,他走得是六道輪迴,走得是三途惡道;我走得是一乘佛道,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也不是菩薩,我走得是成佛之道。希望大家有這樣的認知,我們的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決定不貪圖這一生的名聞利養,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

      我離開新加坡到澳洲,寫了一副對聯,勉勵自己,也勉勵我們的同學。這個對聯的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逆境是我們的環境不好,處處都有障礙;人事環境不好,毀謗我們的人很多,造謠生事的人很多。處在這樣環境裡面,決定沒有一念瞋恚心,「無瞋恚,業障盡消」。有一念瞋恚心,你的業障現前,那個果、結果,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可以。所以在這一方面,我們受委屈,受人陷害了,立刻要想到釋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遇到的歌利王。我們想到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樣的災難都能夠承受,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我們要學!沒有一絲毫報復心。

      沒有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沒有報復的念頭,不殺生這一條戒圓滿。所以歌利王有很大功德,成就修行人兩樁大事。等於說你修行,人家來考你,考驗考驗你,看你功夫怎麼樣。我們不能說一下就被人考倒,那就完了,那還要搞三途六道。要考不倒,我統統都能夠承受,歡歡喜喜的承受,沒有瞋恚、沒有報復,而且是感恩戴德。這一個測驗,知道自己修學的功夫、修學的境界。所以對於逆境、惡緣,我們確確實實是倍生感激,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

      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好環境,一切都很如意的,「無貪痴」。最怕的是在這個境界你起了貪心,你被境界迷惑,那你就完了。決定沒有貪、沒有愚痴,「福慧全現」,福慧就現前了。這是我們自己勉勵自己,也勉勵一切同學,在順境、逆境離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起心動念要跟三毒煩惱相應,這是造的餓鬼、地獄、畜生的業,將來果報在三途,所以決定不可以。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決定不去管別人,把自己管好,別人怎麼做與我不相干,那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一定要隨順十善,要隨順三皈(三皈是覺、正、淨),要隨順六度,隨順菩提心、大菩提心。這樣「一心稱念,求生西方」,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古時候祖師大德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能如理如法的修學,各個往生。所以,一定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特別是慈悲心,對什麼人?對你的冤親債主。你能夠對於陷害你的人慈悲,你就會對所有一切眾生都慈悲。對三途六道,地獄眾生,無惡不作的,都要大慈大悲,他們可憐、愚痴!造作的罪業。他要有智慧,他絕對不會造罪業。所以我們對人、對一切有情眾生,看法裡面最重要的,要肯定「性本善」。

      所有一切眾生的真性,真性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本善。他為什麼會造惡?因為他迷失了本性。迷失本性,隨順習性,習性不善!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怎麼看?看本性。所以一切眾生都值得我尊敬,都值得我供養,都值得我全心全力的來奉事,道理在此地。佛看的正確,我們凡夫把人看扁了,不從正面看,從邪面看;不看他的本性,看他的習性,就錯了。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的本性,不看習性,所以他的心永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是成佛之道。

      今天講這一句「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在《彌陀經》上叫阿鞞跋致。因為它是梵文的音譯,音差不多,所以是一樁事情,一個名詞。它的意思,古德說「不退轉於成佛之道」,就是走成佛這條路,他一直往前進,他不會往後退,阿鞞跋致是這個意思。小本經翻作阿鞞跋致,古德有從經文上來翻,「阿」翻作無。

      我們這個「阿彌陀佛」,頭一個「阿」也翻作無;「彌陀」翻作量,無量;「佛」翻作覺。所以阿彌陀佛的意思,要整個從中文翻過來是無量覺,佛是覺的意思。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它的意思,一個講的是無量光,一個講的是無量壽,這兩個字的意思也非常好。光是光明,光明遍照,我們現在講空間,無量的空間。壽是講壽命,壽命是時間。現在人講無量的時空,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是無量時空,無量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樣都不漏。所以這個名號意思不可思議。

      「阿鞞跋致」,「跋致」翻作退轉,「阿」翻作無,無退轉。古德這個解釋很清楚、很明白,「無退轉於成佛之道」,這個意思翻得很好。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三不退,阿鞞跋致裡頭有三個意思,就是三種不退。第一種「位不退」,轉凡成聖,不會再退轉為凡夫,這是阿惟越致裡面最淺的意思。昨天我們談到,須陀洹就不退轉了。你要問他為什麼不退轉?他見解裡頭沒有錯誤的。也就是說,他對於世出世間法,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他的看法正確,沒有錯誤,所以他不會退轉。我們為什麼會退轉?我們對於一些人事物的看法錯了。錯在哪裡?錯在感情用事。一定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好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不行!喜歡、討厭本性裡頭沒有;本性裡頭沒有愛,也沒有厭惡,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菩薩、修行人隨順法性,隨順真性,真性裡頭沒有七情五欲,要懂這個道理。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是從無明裡頭生出來的,識心裡頭生出來,妄心;真心裡頭沒有,真心裡面只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真心裡頭有的。妄心裡面才會有煩惱習氣,才會有好惡,才會有貪瞋痴,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第二種叫「行不退」,這是說一般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發願度眾生,四弘誓願裡面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說到他做到,決定不會退轉做小乘。小乘是自度而不度他,只顧自己,他不顧別人。這個話要說清楚,不講清楚,怕大家聽到誤會,小乘人真的不度人嗎?也度人,他度什麼人?我看你順眼,我就度你,看你不順眼,我就不度你,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跟他有緣的,他就度你,沒有緣的,他不度你。而且你要去找他,向他去請教,他會教你,你不去找他,他再不會來找你。這跟大乘菩薩不一樣,

      大乘菩薩教化眾生沒有條件,用現在講,那是多元文化,他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也不分信仰,他沒有任何條件。而且是主動來找你,不一定你去找他,他會來找你,這是大乘菩薩。大乘法裡頭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佛會不會找那個無緣的眾生去幫助他、去度他?佛找。佛找怎麼樣?這些人不肯聽佛的教誨,這就跟佛無緣。你要明白這個意思,那你就細心去觀察、去思惟,現在現前許許多多受了三皈、受了五戒,甚至於受了出家的三壇大戒,他聽不聽佛的教誨?不聽!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那都是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佛也照顧他。

      所以佛照顧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學不學佛、聽不聽佛的教誨、依不依教奉行,那就一個有緣、一個無緣。有緣的真聽、真信、真正依教奉行,這有緣的。有緣是他這一生肯定成就,這就叫有緣就得度,無緣就不能得度了。我這個講,大家聽得就容易明白,絕對不是說無緣的,佛理都不理他,沒有那個佛;有那個阿羅漢,沒有那個佛,菩薩都不會的。菩薩對於沒有緣的,沒有佛種性的,給他下佛種子;有佛種子的人,幫助他增長,這都是這一生不能得度的;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成熟就得度了。

      我在此地跟大家所說的,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心,決定遵從佛陀的教誨。我們以真誠心待人,決定沒有虛偽。我們以清淨心接物,決定沒有污染。清淨心就是剛才講的,在逆境惡緣不起瞋恚,在順境善緣不起貪痴,你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染污,不會為境界所轉,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高下,絕對不會「我比別人高,那個人不如我」,這叫高下心,這個不平等。真心是平等的,不但對一切人平等,對一切動物也平等,對一切鬼神也平等。

      現在這個世間很亂,妖魔鬼怪很多。鬼神,要知道即使是天神,天神還是凡夫,跟須陀洹差遠了,須陀洹入了聖人,真的聖人。天神,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凡夫,這個我們要曉得。他的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跟我們沒有兩樣,只是福報比我們大,他升到天上享天福去了。因此他雖然有五通,五通有什麼用?貪瞋痴慢沒有斷,名聞利養沒有斷。這些天神鬼神,現在在世間很多,我遇到的就不少,決定不能被他騙了。你要被他欺騙,那你就上當了,你的路是走鬼神路,不是走佛菩薩的道路。你將來的一生,死了以後就入鬼神道,虧吃大了。

      你入鬼神道,鬼神瞧不起你,我們走菩薩道、走佛道,鬼神尊敬你,鬼神擁護你,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有些同學來問我,為什麼?他們經常跟這些靈媒接觸。中國有靈媒,外國也有靈媒,美國有幾個靈媒是國際上承認的。他們知道許許多多我們人間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解決的方法,這就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決的方法還是要到佛門當中來找。所以鬼神來找我的很多,我給他們做三皈依,他有疑難雜症的時候,我替他解決。確實有很多鬼神很聰明,跟他一說他就明白了,他就懂了。所以千萬不要被鬼神騙了,人被人騙還情有可原,被鬼神騙了,不能原諒,太愚痴了。所以鬼神遇到我們,我們要教他一招,我們是他的老師,這些道理跟事實都要通達、都要明瞭。

      世間還有些聰明人,利用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很多,相信鬼神,害怕鬼神的,就故意裝神裝鬼來欺騙社會上這些善良的信徒。目的是什麼?目的在求自己的名聞利養。我在二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在香港講經,第一次到香港,就聽到香港那邊的同修告訴我,有一位法師喜歡用神通來接引眾生。他的神通怎麼來的?他找一些新聞記者,找一些雜誌上的編輯,送錢,請他們在報紙、在雜誌上去刊登,說這個法師有神通。這樣一渲染出去之後,法師的名氣大了,這個法師不是凡人,有神通。他神通是製造出來的,新聞製造出來的。

      以後麻煩大了,這些新聞記者都不是好惹的,常常來問他要錢,你要不給,我就把你這事情揭穿。搞得那個法師在香港不能立足,到美國去了。離開香港,在美國他還是搞這一套,搞得名氣很大。這是聰明人,我們世間法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聽說這個法師現在也不在了,有人告訴我,他走的時候相很不好。當然不好,想盡方法造謠生事欺騙眾生,哪裡會有好結果?種善因得善果,你的因不善,你怎麼會有好果報?這些事情多了。

      我常常聽到「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是什麼佛再來的」。有很多同學來問我:法師,你的看法怎麼樣?我說我沒有看法。我說我只聽古人講的,身分暴露他就走了,那是真的;如果身分暴露了,天下人都知道他,他還在,這個很奇怪,我只感覺得奇怪。所以現在利用記者、利用傳播、利用靈媒來製造這些新聞,欺騙眾生,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我們學佛同修心地都是很善良,但是缺少智慧,很容易上當,很容易被矇騙。這些人確確實實他們最大的長處是口齒伶俐,會說話,他有邪知邪見,有邪智慧。實際上,我們冷靜去思惟,大概都是魔王的子孫,到這個世間來擾亂佛法。把這好心念佛人,看著他這一生會往生,趕緊把他拉回來。這是他們到世間來的任務,魔王派遣來的,這在經上有記載的。

      他們造這個罪業,果報都在阿鼻地獄,不是一樁好事情,這個就叫破壞別人的法身慧命,比殺他的身命的罪過還要嚴重。殺身命無所謂,諺語常講過四十九天又來了,他又投胎來了;所以身命事小,慧命事大。一個人能夠遇到佛法,遇到正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機會太難得。他遇到了,你忍心把這個機緣把它打斷掉,這個罪過太重了,阿鼻地獄的罪過。所以我們要曉得。

      菩薩,真正是菩薩,肯定是成就眾生、愛護眾生。我們常常講,他愛護他的冤家、愛護他的對頭、愛護他的敵人、愛護嚴重傷害他的人,他不會起一個瞋恚念頭,這是菩薩。還有瞋恚念頭在,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自己也要以這些境界來勘驗自己、測驗自己,我們修行到底有沒有上軌道?有沒有一點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還會不會有瞋恚心?有一念瞋恚心,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瞋恚心起來,立刻要覺悟:我錯了!我學佛怎麼學的,怎麼學到這樣子!

      念佛人,立刻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瞋恚心打掉。在順境裡面起一念貪愛心,錯了,這都是煩惱起現行。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都是煩惱起作用、起現行。只要這個東西一冒出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斷,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就是覺。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就在此地,因為你很容易提起來。你要把這一句佛號念熟,什麼時候起作用?就是在你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你能提起它來,你的功夫得力了,起作用了。

      佛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好,煩惱現行還是照樣現行,那你的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你根本沒有功夫!你天天在念佛,像讀書一樣,天天在讀書,考試都得零分,沒有成績可言。學佛的人功夫在哪裡?功夫就是煩惱才起現行,立刻就把它壓住了。壓久了(久,在現在這個環境,至少是十年),一起現行你就能夠覺察。這樣的功夫,你用上十年之後,自自然然煩惱不起現行了,那個時候往生就有把握,隨時都可以往生,生死自在了。

      這個世間還有緣分,緣分是什麼?還有很多人願意接近你,你還能夠勸很多人念佛往生,你就可以多住幾年。生死自在,就是壽命自在,想住多少年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立刻就走得了。功夫到得力的時候就能做得到,功夫不得力不行,不得力的時候隨業流轉,這個很可怕。我們學佛至少要學到這個程度。我們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但是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沒有問題,肯定可以往生的。

      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一場夢,要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說不理會,不理會,那學佛就學得不近人情了。一樣跟大家生活,心裡頭決定沒有牽掛,形式上決定沒有兩樣,和光同塵。用心不一樣,放下是在心裡放下,不是說事上放下。有很多人聽話聽錯了。我前年好像遇到中國大陸有個人寫封信給我,他說他聽我講經,聽到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放下了兩個月之後,他沒有錢,沒有收入,他寫信問我怎麼辦,現在沒有辦法生活了。這個錯了,放下是心裡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心地要清淨,只有一句佛號。日常生活照常,工作照常,應酬照常,都不礙事,《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事的是什麼?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你徹底放下,你就入了無障礙的境界。如果說事上也放下,那諸佛如來何必到這個地方來度眾生?這不是找事嗎?這不是無事生非嗎?找事做嗎?沒有妨礙,事沒有妨礙,理跟事都要明瞭,學佛才會學得圓滿,學得幸福,學得自在、快樂。所以菩薩他要實現他的本願,他發的誓願不是說假話,不是欺騙人的,說到做到。真的要成就眾生、幫助眾生,哪裡會去障礙眾生的道理,決定沒這個道理。這是行不退。

      第三個叫「念不退」,這是大乘菩薩。念不退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念念與菩提心相應,念念他向的是成佛之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使剎那那麼短暫的時間,他也不會離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念與這個相應,這叫念不退,這個不容易!

      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修懺悔法門,普賢十願裡面教我們懺除業障。懺悔就是反省檢點,什麼時候求懺悔?不能定一個時間,時時刻刻反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我們是凡夫,這個自己一定要肯定,我們不是聖人。既然是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起心動念並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覺,怕的是你隨順你的妄想念頭去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你自己。

      我起這個念頭,我的言語,我的行為,與菩提心相不相應?與十善業道相不相應?與六度相不相應?與普賢十願相不相應?果然相應那就行了,你是在菩提道上精進。如果不相應,趕緊回頭。一定要相應,不相應一定就跟貪瞋痴慢、跟自私自利、跟名聞利養相應了,跟那個相應是造三途業。擺在我們面前十法界,十條道路,我們到底走哪一條?要把方向目標定準,決定不能有絲毫偏差,這樣才能夠做到念不退。

      念不退是念念都與無上菩提相應。古德講「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一切種智,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這個字。佛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有兩種,一個是智慧,一個是覺悟,智是體,覺是用。智裡面有三種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念不退是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是三種智裡面最高的、最圓滿的。一切智是聲聞、緣覺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它與這個相應。所以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證得了念不退。當然有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統統都有了。

      證得位不退的,不見得有行不退,行可能退,念可能退,他的位不退。證得行不退的,他念會退,他的位不退。所以,證到三不退,這才是真正的「阿惟越致」,真正阿惟越致。圓教初住菩薩,剛剛證得,念不退。但是阿惟越致菩薩,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真的不退了。但是七地以下的這些菩薩,念還是會退,進進退退。但是他退得最低,不會退到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是他的底線,不會再退出來。肯定就是他是法身大士,他不會把法身都退出,不可能的。這是大乘經上佛常常教導我們的。

      古來祖師大德註解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三經,都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諸位將來在古德註疏裡頭看到往生經,你就曉得這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都叫做往生經。註解裡面註阿惟越致都是講到七地以上,所以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

      淨土法門妙了,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極樂世界裡面的事實。所以,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我們一定是非常尊重他。為什麼?他要是一旦覺悟了,臨終的時候,真正回過頭來懺悔自己的業障,一心求生淨土,十念真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品位還在我之上,我要是瞧不起他,到極樂世界見面了多不好意思!

      這個有例子,阿闍世王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壞佛法,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到臨命終時懺悔,知道一生所作所為錯了;臨終後悔,發願求生淨土,他往生了。佛的這些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阿闍世王五逆十惡,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世界,他是什麼品位?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上品中生!這個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所以我們才曉得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的覺悟回頭,他是好人當中的好人,不能小看他。

      我們今天學佛明白,像提婆達多、阿闍世王,都是諸佛如來在那裡演戲,演給我們看的。不是凡人,他是來教化我們的,讓我們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修十善,持五戒修十善,一生做好人,念佛也往生了;你是示現正面的,教人行善。那個示現是無惡不作,到臨終能夠回頭改過向善,也難得,也能夠啟發許許多多作惡的人:造惡,你看他回頭了,他果報不錯,我們趕緊回頭!度那一批無惡不作之人,那個功德一樣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作略,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無論他從哪一方面來示現,都是利益一切眾生。

      在《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頭,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作惡的人,臨終往生瑞相都非常好。宋朝的瑩珂法師,出家人當中一個好例子。破戒,不守清規,寺院裡面大眾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發覺了,但是他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所以,想想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肯定是墮阿鼻地獄。想到這個事情,他就恐怖、就害怕了,向同僚、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方法救他。

      有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他念了之後非常感動,念阿彌陀佛可以能求生淨土,那就不會墮地獄了。他相信,他也真有勇氣,就下定決心念佛,求阿彌陀佛。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在房間裡面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飯、不睡覺、也不喝水,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心,真誠心!真誠求懺悔!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從今之後好好的去修行,十年之後,到你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

      瑩珂法師一想,不行!十年,他自己禁不起誘惑,不知道又造多少多少罪業。他跟阿彌陀佛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心懇切!阿彌陀佛聽了之後,就告訴他: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開心得不得了,三天之後他要往生了,阿彌陀佛當面答應他的。所以到第二天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要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人相信:你這種人,關了門不曉得幹什麼事情,還說三天之後你要往生淨土?但是三天時間不長,好,等到三天之後,等著瞧就是了。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寺廟同修大家念佛送他往生,這個大家歡喜:我們大家念佛來送你,看你走不走。念了不到一刻鐘,果然他說了:阿彌陀佛來了。跟阿彌陀佛走了,他也不生病,就這樣往生了。

      這是懺悔往生的,平常沒有用過功夫,他不過就是三天三夜,念三天三夜。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相信得過,經上講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那要怎麼念?誠心誠意念,像我們這個有口無心,不行!哪有這麼大的效果?像瑩珂法師,那真的,他那個三天三夜,聲聲佛號,每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他誠心。他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萬緣,他真放下,他一心求往生。我們雖然口裡念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電話鈴一響,趕緊去接電話,佛也忘掉了,這怎麼行?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消不了那麼多罪業。所以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他有效,我們的效果很差,看不到效果。有原因的,心不一樣!雖然口念佛,心不相同。

      古德講的,我們這些念佛人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屬於這一類的。都要曉得、要明白,我們要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我們的功夫就會得力。功夫得力之後,情形不一樣,你就是不求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你現在在這個世間,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每天自己念佛聞法,為人演說就是教化眾生,演是表演,做樣子給大家看。所作的表演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對治,對治眾生煩惱習氣。

      眾生在現在這個世界,普遍的造業,我們示現不造惡業。無論在什麼時候,有人看到、沒有人看到都一樣,沒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起惡念。現在人自私自利,這是病根,我們要示現大公無私。現在世間人不孝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養父母,做樣子給社會大眾看。現在人不尊重老師,我們要表現尊重老師,這就是教化眾生,用行為去教化。

      現在人不相信人,對人都懷疑,我們對人要相信,他騙我我也信他,他害我我還是信他。為什麼?我要教一切眾生信任別人,我不怕陷害,我也不怕毀謗。為什麼?我這樣做,若干年後,你會回頭。為什麼?我相信你的性本善,你會有良心,哪一天良心發現了,你才曉得我不是壞人,我是好人,你跟我交往沒錯,我沒有害你。你害我可以,我不會害你;你欺騙我可以,我不會欺騙你的。所以,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能跟社會大眾一樣。人家這樣做我也這樣做,人家入三途你也跟著入三途,你就錯了,你沒有智慧。

      所以倫理、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一定要做出來。佛教導我們的三福、三學、六度,我們也要做出來。六度,實在講就是對治眾生六種大病。布施是對治慳貪。眾生不肯修布施,吝嗇貪財,貪而無厭,我們要做出來給他看。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歡喜布施、歡喜供養,愈施愈多,愈供養愈豐富。真正肯學的人,你就能夠明瞭了,這個效果你自己得到了,你才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不是假的,句句真實。

      你得來的這些福報,你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得來的時候,絕對不是自己享受的,得來的時候,一定要幫助貧苦眾生,這樣的福報愈來愈大,積功累德。無量無邊的福慧現前,自己還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福報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這個學佛的我要布施他,那個不是學佛的、排斥佛教的,還要想消滅佛教的,我更要布施他,更要照顧他。為什麼?讓他把那個念頭轉過來。

      所以說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度他?不相信佛的人、排斥佛法的人,那是我們第一個要照顧的。他為什麼排斥佛法?為什麼不接受佛法?他對佛法不了解、不認識。過失不在他,過失在我們這些傳教的人,我們這些學佛的人,沒有做一個好樣子給他看。所以真正能夠做到十善五戒,就是很好的樣子。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我相信佛教在這個世間,會令許許多多誤會佛教的人統統都回頭來學佛。如果我們所作所為還是十惡,還是不善,人家看到:佛教不是好事情,不能學!自自然然他產生誤會、產生排斥。所以說過不在他,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修得不好,弘揚佛法不得力,才產生這些弊病。

      下面黃念祖居士引用蕅益大師的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在《要解》裡頭,說得非常好。蕅益大師講「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是講到得阿惟越致,確確實實這樁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往生就得到。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知道珍惜。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講我們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遇到淨宗法門,那又要加上「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真是希有的因緣,我們今天能夠遇到。

      我們要往生,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才叫究竟真實的成就;你在世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成就都是假的。世間無常,太陽有冷掉的一天,地球有毀滅的一天,你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沒有!所以,真正的永恆是往生西方淨土,這是永恆的。我們修學為什麼不得力?說老實話,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試問問,你世出世間一切這些塵緣你會不會放下?當然放下,不會再去搞這些東西了。不但是年歲大的人放下,年輕也要放下了,為什麼?來不及了,這個才是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自己在平常隨分隨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這是我們本分的義務,應當要做的,這個心跟佛的願完全相應。

      阿彌陀佛的弘願是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所以在西方淨土建立這個道場,來幫助一切眾生。最難得的是幫助業障還沒有斷的這些眾生,這是無法想像的一樁事情,帶業往生!這些人到極樂世界都能成就,還有哪個不能成就的!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佛的心一樣。願,跟佛的願一樣,佛的願,在這經上說得很清楚,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普度眾生。我們以四十八願做自己的本願,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然後自自然然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自己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而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凡夫能不能做到?古德有說,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去往生的,方便有餘土是小乘羅漢去往生的,像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只有凡聖同居土。這是古時候有些大德他們這個說法。但是這個說法被善導大師否定了,諸位去看《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你就知道了。

      善導,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麼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怎麼說法?他說「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我們聽了之後無比的興奮!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博地凡夫也能生實報莊嚴土。縱然是菩薩,菩薩要遇不到殊勝的緣,可能也會生到同居土,或者是方便土。所以這個說到「總在遇緣不同」。緣是什麼?第一個是經教。你有沒有遇到(特別是《無量壽經》)善本,這個很難。

      《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很不幸,這十二種裡頭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每個人翻的不一樣,能有十二種我們來參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我們就瞭如指掌了。古時候不容易,經本是手抄本,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手抄本,所以很容易失掉,於是才有會集本的出現。第一個會集本,宋朝時候王日休居士(王龍舒)他做的,他這個本子現在收在《龍藏》,《乾隆大藏經》裡面收進去了,這是《無量壽經》第一個會集本。但是會集得確實不能叫人滿意,缺陷很多。龍舒居士實在是很了不起,他只看到四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連唐朝《大寶積》裡面這一部分「無量壽會」,他沒看到,所以他的會集依據是四種本子。

      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魏默深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當然他的會集超過了王龍舒。但是取捨還有欠妥當,這古人講的,取捨不當,另外有少數的字他改動了,這個都是會集的忌諱。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批評,不是批評會集的錯誤,是批評他取捨不當,在於改動了經文的原文。這是怕開這種例子,以後別人讀佛經,覺得這個字不太順,隨便改。每個人都隨便改,往後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不可以開這個例子。是反對這兩樁事情。

      正因為這個緣故,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把前面兩種會集本的弊病都改正過來了,這是一個最完美的《無量壽經》的本子;可以跟五種原譯本對照起來看,你才曉得他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我們深深相信,末法九千年,將來依靠淨宗得度的就是這個本子。我在講經前面開講的時候,跟諸位做了詳細的報告,非常希有難得。所以我們認識清楚了,才會下定決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心專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這一品末後: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這一句是總結,「法喜自在」。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無論是生在哪一土、哪一種品位,各個人都法喜充滿。所以我在此地是告訴同學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是一對一的,不是大家在一起上課的,肯定是這個樣子。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分身,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他就變現多少身,一對一的教學,契機契理,所以成就那麼快。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