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67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六十七集)  1999/10/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6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經文第七行,看第十九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這一願非常重要,「聞名發心願」。我們如何知道它重要?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世尊為我們開示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第十八願所說的「十念必生」,這是一向專念;這一願就是教我們要發心,只有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所以這兩願是相表裡,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就沒有空過了。這個身在這世間,古人所說的最後身,無量劫來到這一生為止,我們畫了個休止符了,再也不會到六道來輪迴,決定往生淨土。下一次如果再來,是乘願再來,決定不是凡夫,不是業力來受生的,下一次再到這個地方來,願力受生的,這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僅是下一次到這個世間來受生,願力來的;如果功夫好的人,現前就能夠轉業力為願力,不需要到極樂世界打個轉來回,現在就轉了。有沒有這種人?有,自古以來,就很多。那我們願力轉過來了,將來往生能不能去?給諸位說,往生那就隨你自己意思,自在往生了!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法門。

      願文裡面我們要特別留意,『我作佛時,十方眾生』。「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世尊在許多經裡面都給我們介紹,他已經作佛了。「十方眾生」,這沒有差別,當然包括我們在內;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分國籍、不分族類,這個族類是十法界,不分宗教信仰,統統包括在其中,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可是我們概念當中多元文化,範圍還是有限,為什麼?因為多元文化沒有把畜生包在裡頭,我們講多元文化只是講人道,不分國家界限、不分民族界限、不分種族界限、不分宗教界限,畜生沒有在裡頭,餓鬼道沒有在裡頭,天道沒有在裡頭,地獄道也沒有在裡頭,所以我們的多元文化跟佛比起來是少元文化,而不是多元文化。

      佛家這個「十方眾生」,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多元文化,我們要能體會、要能認識,你的心量要拓開。處處是個小心量,菩提心發不起來,菩提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提心是究竟圓滿覺悟之心。你發這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同,跟十方諸佛菩薩的心相同,大乘法裡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都能成就。大乘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他出不了十法界,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大家要懂。怎麼個念佛法?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你看末後,「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念佛是一心念。我們現在念佛三心二意,講到後頭我再跟諸位詳細報告,你要曉得怎麼個念法、怎麼個發心,你就決定得生。所以「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裡面,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覺悟?我們肯不肯幹?

      下面說:『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但是經上講的是「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不是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現在我們到中國,中國人對人尊稱,尊敬的某某先生,南無就是尊敬,就是這個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說,尊敬的阿彌陀佛。我們要懂得意思,名號只有四個字。聞名,我們現在都聞名,這個說法含糊籠統,你要認清楚這個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大乘經裡面的「聞」,那個意思就深了,這個聞是菩薩修學的聞、思、修三慧。如果要不是菩薩聞思修三慧裡面的聞,我們今天所有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應當統統往生了,為什麼古德還常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真正往生不過三個、五個而已,那一萬個都是聞名的,為什麼真正往生只有二個、三個、五個?由此可知,這個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那真的是三慧裡面的聞,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人決定得生,決定作佛!

      「三慧」,那個慧是什麼?那個慧是戒定慧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是說大乘法一定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我們有沒有持戒、有沒有修定?念佛的人要不要持戒、要不要修定?如果說念佛人不需要持戒、不需要修定,這個話說錯了,對於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產生障礙。我們要記住,世尊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基礎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就是戒。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國家的變故,真正覺悟世間無常,所以才回心轉意,求生淨土,她有這麼一個念頭。這淨土在哪裡?她不知道,向世尊請教。世尊很慈悲,世尊也不主動勸她,世尊將十方諸佛剎土以神力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她都看到了,看了之後,她選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不是釋迦牟尼佛勸她到極樂世界,她自己選擇的。選擇之後,世尊對她讚歎,她選對了。向世尊求教,如何能夠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沒有講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你們想想看,淨業三福如果不重要,釋迦牟尼佛何必講?告訴你,你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世尊沒有這個說法。我們讀經,這些地方關鍵之所在,非常重要,怎麼能疏忽?

      淨業三福是持戒,尤其是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如果這條沒做到,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三千個大頭,都不能往生,這是跟你講真話、講實話。何以故?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經上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自己要把自己養成上善之人,才有條件跟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做同參道友。他們是上善,我們是上惡,那怎麼行?阿彌陀佛再慈悲,拉著你去,到那個地方,你看到那些人看不順眼,那些人看你也看不順眼,你進不去。不僅僅是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末後告訴我們,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兩句話多麼重要!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這些人都是未來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什麼法門你都學不成就。

      所以淨業三福,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特別把它提出來,來介紹、細講,真正希望這一生當中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不能不認真幹!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看能對得起父母嗎?能對得起老師嗎?佛把這兩句話擺在最前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中國話來說,「孝親尊師」,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所以我為大家介紹,我肯定的說,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孝道、師道,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到這個地方圓滿;孝道圓滿了,師道圓滿了,就成佛了。徹始徹終,佛的教學就是「孝敬」而已,孝親敬師,沒有別的。我們不在這上奠定基礎,這一生勢必要空過了。

      我們今天有把握往生,把握在哪裡?我這個基礎扎實,我做到了。修行修什麼?修正錯誤的行為,過去不懂得孝親,不懂得尊師,現在聽了佛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把不孝修正為孝順,把不敬修正為敬師,根扎到了。以前我們對一切眾生,實在講沒有慈悲心,尤其對於不善的人、不善的事、不善的物,毫無慈悲;現在我們把它修正過來了,不但對於善人、善事、善物,我們有愛心,對於惡人,對毒蛇猛獸,我們也有愛心,這叫修行。如果對於順境還有貪愛,對於逆境還有厭惡,我們沒有修行。天天聽經是一樁事情,行?沒修。信、解、行、證,你只有信、只有解,沒有行,古人說得好,「有解無行,等於不解;有解無信,等於不信」。我們在佛門裡混了一輩子,「信解行證」四個字一個都沒有,依舊是個輪迴心造輪迴業。用輪迴心念阿彌陀佛,也是造輪迴業,還是要搞六道輪迴。

      諸位如果要是看看灌頂法師,這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我過去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他的註解,他的註解叫疏,讀他的註疏,他在末後列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句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那個時候年輕,剛剛學佛,我看了這一句非常疑惑,我向李老師請教,念佛再不如法,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李老師聽到我這個發問,他說:好,這是大問題,我不給你一個人說,我到講經的時候跟大家來講解。念佛人何以會墮阿鼻地獄?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背了佛法,違背佛法,破壞念佛人的形象,一般社會大眾看到這個形象,嚇得不敢念佛,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樣結罪的,我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所以古人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修道的人很容易墮地獄,原因是什麼?他破壞佛法形象,讓人一接觸,學佛原來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佛不能學!是從這個地方結罪的。灌頂法師那一篇開示,非常值得我們警惕,他從地獄道一直講到佛道,十法界,念佛人十法界不一樣,你到底生到哪一個法界?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白。

      三福第二福,小乘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前面這一福,第二福就沒有了。這個三福就好像三層樓一樣,第一層人天福,第二層小乘福,第三層大乘福,你人天福報都沒有,哪來的小乘?三皈談何容易,不是說在佛門裡面,佛菩薩面前念個皈依咒,你就得了三皈,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真的皈依了,皈是什麼?回頭,依靠。三皈,佛法僧三寶,怕你看到這些字起了誤會,著了相,所以唐朝禪宗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三皈,他不用佛法僧三個字,他用「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跟我們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解釋我們就清楚了,不至於發生誤會。

      怎麼皈依?我們就想覺正淨的反面,就是我們現前的狀況。覺的反面迷,我們迷惑顛倒,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是你真的皈依佛。正的反面,邪知邪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六道凡夫知見都不正,不要以為我的想法正確,我的看法正確,錯了。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證得阿羅漢果,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我的意思正確的。阿羅漢證得了正覺,菩薩證的是正等正覺。如果不承認自己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你就沒有辦法回頭。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同學們,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說,放棄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誨,我們依經,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就是回頭,就皈了,回皈了,依靠佛的教誨。我們現在沒開悟,沒開悟我們就離不開佛、離不開法。法就是經論,經上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做,經上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做,依教奉行。

      最基礎的教法,最根本的教法,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奉事師長,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修慈心,我們有沒有慈悲?不殺,不但不殺,絕不惱害一個眾生,如果令一個眾生生煩惱,我們就有過失了。修十善業,十善做了沒有?這是佛教我做的,這是最低的,最起碼的。如果我們都沒有做,我們學的是什麼佛?我們還要想往生,往生是一定的,往生阿鼻地獄也是往生,往生到哪裡去?災難多,迷惑多,我們不能不這樣說,從前老師講經說法很含蓄,點到為止,現在怎麼點都不會覺悟,只有統統說出來;統統說出來你覺悟,那你就很了不起,含蓄誰懂?所以今天決定不可以再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沒救!三途墮進去容易,出來可就不容易了,所以這是不能兒戲,決定不能開玩笑,你要在這上疏忽了,那你將來的虧吃大了。別人怎麼搞法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要把自己照顧好,一定要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我們淨宗在三皈裡面特別著重「淨」,淨是什麼?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什麼叫一心?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事情難!你要問我,我怎麼修的?我怎麼念的?我告訴你,我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法。《華嚴》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差別,我是這個念佛法。蚊蟲螞蟻也是阿彌陀佛,妖魔鬼怪也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都是阿彌陀佛,《華嚴經》上佛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阿彌陀佛。那你問我,我念得錯不錯?我念得不錯,為什麼?我有根據,根據是淨土三經,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西方世界六塵全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佛法,跟你們念的不一樣,你們阿彌陀佛之外還有其他的佛,我沒有,其他的佛都改名叫阿彌陀佛。一心稱念,一向專念,這個我們心覺悟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第三福裡面,第一句「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薩才發菩提心,二乘還沒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今天幾個人懂因果?真正相信因果,決定不會造惡因。我們在佛經上讀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跟眾生就不一樣。菩薩覺,眾生迷;迷的時候敢造罪業,敢造惡因,果報現前,那時候害怕了;菩薩不怕果報,菩薩怕造惡因,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很小心,很謹慎,絕不造惡業,他不造惡業,當然就沒有惡報。菩薩覺悟,我們迷惑,起心動念都是罪業,地藏菩薩《地藏經》上講的。

      空一法師回來之後跟我說,他在中國大陸講《彌勒菩薩所問經》,前面供彌勒佛像,兩次彌勒佛像都打破了,所以他來問我。我說不可以供彌勒佛像,除非什麼?什麼佛菩薩像都沒有,可以;如果你能夠找得到其他佛菩薩像,不可以。應該供什麼?本師釋迦牟尼佛;經是他講的,我們今天升座,代佛說法,求佛加持,一定要供釋迦牟尼佛像。這是你們講經的法師以後要記住,不管講什麼經,統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本師,你怎麼可以把本師換掉?不可以的;我們前面,本師在前面。但是我們這個講台上供養地藏菩薩,為什麼供養地藏菩薩?本師教我們的。世尊滅度之後,到彌勒菩薩降生之前,這一段時間很長很長,沒有佛住世,所以世尊把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這一個時期的代理佛,我們供他可以,他是代理佛。這個事都要有根據,不可以隨便供的,我們一切依教奉行,這才是佛弟子。

      「深信因果」,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是功課。同學們有些人不錯,來找我:法師,你看到我的過失,你要給我說。還很難得,還來說這個話,我跟他講道理。我在求學的時代,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教訓學生,教訓兒女,都在童年,沒成年;男子還沒有滿二十歲,可以教訓他,女子沒有滿十六歲,女子十六歲成年,男子二十歲成年,可以教訓她,成年之後就不可以,成年之後不能講,他有什麼過失毛病不可以說。不可以說怎麼辦?暗示,也就是我們常講點到為止。那他不懂?不懂就算了。四十歲以後就不能說過失了,暗示都不可以,為什麼?人到四十,到晚年了,你要懂得,古人常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以後就是晚年,你們報紙上天天看訃聞,不到六十歲走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人到這個年齡再沒有人說你過失了,暗示也沒有了,我們怎麼辦?有過不能改,將來決定墮三途。唯一的辦法讀經,所以佛教你「讀誦大乘」。

      大乘經怕你念不懂,祖師特別慈悲,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印祖怎麼教我們?教我們念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為什麼他要教我們念這三種書,不教我們讀誦大乘經典?這三種書念了之後,很容易發現自己過失,沒人給我們講了,我們只有自己常常念。所以我過去在台灣,把《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訂做晚課,我勉勵同學們,晚課做完之後,《太上感應篇》念一遍,認真反省,裡面所說的善法我們有沒有去修?所說的惡法我們有沒有斷?

      讀誦大乘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改過自新,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不知道自己有過,總以為自己心善、行善,每天做很多好事,做許許多多功德,都沒有人稱讚我,還有找我麻煩。我對得起別人,所有一切人都對不起我,迷惑到所以然處!究竟怎樣救自己?除了讀經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要多讀,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天天讀,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真讀書的人他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他那些簡短的開示,一再的告訴我們「真幹」!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沒有幹,聽是聽了,學是學了,沒有落實在生活上,沒有把我們錯誤的念頭改過來。改過最殊勝的從心上改,從行為上改還改得不徹底,心上改是徹底改過來了,那就叫真幹。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看不清楚,看到這一面,那一面沒看到,看得不圓滿,看得不完整,所以許許多多造作的時候,惹起後面不好的果報,這些事情太多太多。那用世間話來說,你的學問修養不夠,你的見識不夠,我們自己要不努力怎麼行?是非曲直都顛倒了,所以讀誦大乘就非常重要了。今天我們讀誦大乘,還是要守住印祖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念《了凡四訓》,一定要念《感應篇》。《感應篇》文字不多,一千三百多字,天天要念,《了凡四訓》至少一個星期念一遍,這叫扎根的教育。我們學佛不能沒有根,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不在這兩部書上下手,所有一切修學全部落空。

      「勸進行者」是大慈大悲,幫助別人。我們自己回頭了,幫助別人回頭,這個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世出世間第一等功德的事情,就是幫助別人回頭,幫助別人覺悟。恩德當中也是這個第一大,佛的恩德,世出世間無與倫比。佛對我們什麼恩德?幫助我們覺悟。我們要不接觸佛法,要不讀佛書,我們怎麼會覺悟?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菩提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所以念佛有戒、有定,這是說出「聞」,聞是三慧裡頭的聞,不是我們這裡隨隨便便聽聞的聞,那你就把這個字搞錯了。這一聞就明瞭、就覺悟,這個明瞭、覺悟就用「思」這個字做代表。所以要曉得聞思修三慧,這三個字,三是一,一而三,不能分開,沒有先後,這才叫做菩薩的智慧。你要把它分成三個,聞是聞,思是思,修是修,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聞是代表接觸,眼見、耳聽、身觸,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一個「聞」做代表;這一接觸,你就通達、就明瞭,通達明瞭用「思」做代表;這一通達就不迷了,不迷就是「修」。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一次完成,沒有先後次第,這叫三慧。我們做不到,阿羅漢也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如果將聞思修三個字分開,我們都能做到。所以一定要懂得,三慧那個慧,聞慧、思慧、修慧那個慧,慧是戒定慧之慧,你智慧不開,你決定沒有聞思修,沒有三慧。智慧開了之後,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三慧現前。我們也可以說,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菩薩三慧是後得智,戒定慧的慧是智慧的本體,三慧是智慧的起用,體用不二,這個說法諸位就比較上清晰一點,概念就比較搞清楚了,不可以誤會。這是「聞我名號」。

      聞名之後一定發心,為什麼?三慧起用,決定發心。發什麼心?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他的心覺悟了,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覺悟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這個名號全部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聽到這個名號焉能不覺悟嗎?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搞是非人我,不覺!為什麼不覺?不懂名號的意思;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知道,所以他不覺。這就是為什麼名號功德這樣殊勝,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領著大家念佛?天天講經說法好辛苦。你們想想如果你是釋迦牟尼佛,你怎麼作法?我相信你一定領著大家念佛,不要講經,這多舒服!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要教理搞通才行,不通不行。可是也有不通的人,他念佛也能往生?那是過去生中學過教,學通了,他不是不通,他本來是通的,偶爾一個地方阻塞,搞得現在不通,但是現在教他念念,那個阻塞很容易就打破,他又通了,這樣才能往生。這就是佛法講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雖然不通教理,他也能往生,他是這一生不通教理,多生多世他學過這個教理,所以他能一心稱念,他能萬緣放下。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又沒有好好的學,所以放不下,永遠在阻塞當中,他怎麼能成就?這一些理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還是天天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

      現在還有一樁事情,我聽同學們跟我說,中國大陸有不少的同參道友也都念佛了,說念佛想法師,糟糕不糟糕!這個觀念錯了。大勢至講「憶佛念佛」,你不可以說憶念法師念佛,你這個心有二用,你不是一心,你是二心,這樣不能成功。所以大陸同修回去要勸告大家,專念阿彌陀佛,不要想法師,想法師障礙你往生。我都把話說清楚,將來你不能往生不要怪我,我沒障礙你。我好像是在八五年、八六年,我在香港講經,我母親第一次到香港,我們在香港見面,從解放之後,我們相隔三十六年,第一次見面,她聽我講經。我下台之後,跟她談話,她就講她非常想念我。我就告訴她,從今以後不要想我,想阿彌陀佛,她能聽得進去。想阿彌陀佛好!將來我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就天天在一起嗎?想我還是搞六道輪迴,永遠不能在一起。想阿彌陀佛好!很重要很重要!千萬不要搞錯了,這是真正覺悟。

      菩提心,意思很深很廣,為了介紹方便起見,古人常講兩種菩提心:一種是緣事菩提心,一種是緣理菩提心。從事上講,就是通常所說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在本經裡面,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阿彌陀佛所發的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那個眾生很可惡,那個眾生我討厭他,還度他嗎?可見得我們菩提心是假的。喜歡你,我就度你,其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有能力度別人?全是講假話!這一個心一發,你的心就得平等,所以真正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心就是此地講「十方眾生」,你關懷十方眾生,愛護十方眾生,全心全力幫助十方眾生,這是菩提心發起來了,你怎麼會對眾生有好惡這個念頭?對一切眾生還有愛好、還有討厭,你的菩提心沒發。惡鬼現前,惡魔現前,你也愛他,你也要去幫助他,這才叫菩提心。今天你要看到惡鬼惡魔,都嚇死了,嚇呆了,菩提心嚇跑掉了,不行!菩提心跑到哪裡去了?

      一定要知道怎麼個發法,發了之後要兌現,要把它落實。要落實,那自己一定要修行,修行從哪裡修?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度一切眾生斷煩惱,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斷煩惱不是菩提心,你菩提心量太小了,那是為度自己,不是為度眾生;二乘心,不是菩提心,二乘沒有菩提心。我為一切眾生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我們今天在這裡有沒有學法門?沒有資格學法門。所以我勸同學們在無量經典裡面選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什麼意思,你懂不懂?一門深入是修定,長時薰修是從定裡頭開慧,我們今天走的這個路是戒、定,是從這裡下手。如果一開頭你就學法門,你決定失敗,你決定錯誤,為什麼?智慧沒有開,你所學的那些法門,清涼大師說得好,「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是增長邪見。什麼時候才學法門?智慧開了。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文殊是他的老師,他在那個會下做什麼功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這個工作,他修戒定,斷煩惱。一門就是斷煩惱,一門就是修清淨心。煩惱輕了,我們不能說斷,斷太難了,煩惱輕,智慧長,你再涉獵其他的法門容易了,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佛法修行的祕訣。我為什麼特別感謝李老師,這個祕訣他老人家傳授我的,我在他會下,十年學五部經。你們在佛學院一個學期都不只學五部,我十年學五樣,而且這五部經你們要聽聽的時候,你也許就不以為然了。我第一部學小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學《普賢菩薩行願品》,都是小東西、小分量;第四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部學了個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李老師的教學,一部學會了,才可以學第二部,一部沒有學會,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那什麼叫會?他老人家的標準,上台去講,講的要他認為可以了才行,他要認為還不行,那你還是要繼續學你這一部。方法好!一門深入,讓你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學《楞嚴》是三年,三年腦子裡就一部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能得定,能開慧。《華嚴經》我沒學過,《法華經》沒學過,《華嚴經》是我啟請的,是我們八個同學啟請老師開講《華嚴》,我是其中之一。我只聽一卷,《華嚴經》第一卷我聽完了,我到台北去講《華嚴》,我那一卷聽了,後頭七十九卷我都會講了。《法華經》我沒聽他講,我也會講了。

      這個方法老師教的,我真肯學。他教我讀一部經,我就讀一部經,教我不可以看其他的經,我就不看其他的經,我就學會了。別的同學不相信,表面上跟老師學一部,其他的還搬一大堆,天天在那裡翻,天天在那裡看,不聽話!所以老師不是偏愛,老師教學平等的,我能夠得到,我聽話,我絕不違背老師的教誨。規規矩矩的學就是持戒,一心專注就是求定,你每天在研究、每天在講解那是慧,戒定慧三學這是打根基,奠定基礎。以後智慧逐漸逐漸開了,其他經教可以涉獵了,我講的東西很多,至少也有三、四十種,那些都不是在台中學的,所以扎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決定是先斷煩惱,斷煩惱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布施,一個忍辱。你們讀《金剛經》,《金剛經》我在台中學過,很認真的學過,我記得時間是一年。布施是放下,你要能放得下,它裡頭講六波羅蜜,這兩個講得最多,講得最多就是最重要的。首先你要能放得下,其次你要有耐心,你要能忍得過,然後你才會有進步,才有精進,才有禪定,才有智慧。所以你不能放下,你不能守規矩,持戒就是守規矩、就是守法,你怎麼會有成就?六波羅蜜我們要落實,樣樣放不下,不行!不能入門。老師選學生,實在講就選這兩個條件,你能夠放下,你有耐心,這個人就可以造就,他就要選擇來培養你,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這兩個條件沒有,緣不成熟,他就是想幫助,也不會成就。為什麼?你本身不具備條件,很重要!所以一定是先斷煩惱,六度就是斷我們六個煩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切眾生六大煩惱,佛用這六個方法來對治。布施度慳貪,六道凡夫的貪心重,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捨不得放下,吝嗇。慳貪是?慳貪是餓鬼,古人常說「與鬼做活計」,這話什麼意思?天天過的是鬼生活、鬼日子,慳貪是鬼。現在過的是鬼日子,將來死了以後他作鬼去了。布施度慳貪,布施就叫你一切放下。

      我從小沒有學佛,我喜歡讀書,非常愛書。我到台中去,李老師建一個,剛剛好那個時候,建「慈光圖書館」,還在籌備期間,我到台中去見他,他叫我到圖書館去。我收藏還有一些書,我把我所有收藏的書,全部捐贈給圖書館,我能放下,最心愛的東西我能夠施捨。所以你要落實,要有行動去表現,真正能放得下。李老師見我面之後,我捐獻了那些書籍,在這個圖書館做義工,他就很留意,真正發心想學。持戒,守法,決定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所以我一入門,他先給我三個條件,我確實遵守。第一個條件,我都跟諸位報告過,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出家、在家的大德講經說法,一概不准聽,我奉行。其他的法師、大德講經都不可以聽,那造謠生事還能聽嗎?更不可以聽了,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的書,無論看什麼書,要經過他同意,老師沒有同意的,什麼書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不承認,一律作廢,跟到我從頭學起。這是持戒,完全遵照他教導的方法去做,老老實實,我們才有成就。他教你,你要不肯聽,那就無可奈何,就沒法子了。

      此地演培法師是我的老友,已經往生了。他非常可惜,他在作小沙彌的時候,他童年出家,親近諦閑老法師,這是清朝末年、民初一代高僧,他跟我說諦閑老法師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到以後我們才明白,這三個條件是祖祖相傳,看到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用這個戒律來限制你;至於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沒有這個條件。我在台中同學當中一打聽,老師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他,只對我一個。為什麼不對別人對我?我能守,別人不能守,你要求他,陽奉陰違,他做不到。老師有智慧聰明,你做不到,不限制你,你肯做,限制你!

      諦閑老和尚也要求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在諦老那裡住了還不到一年,開小差跑了,偷偷的跑了。跑到哪裡去?跑到廈門南普陀親近太虛法師,太虛法師在辦佛學院,他動了心,跑到那裡親近太虛法師。太虛法師教學跟諦閑法師完全不一樣,太虛是新派的,採取西方這種教學制度,開很多課程,請好多老師,就是現在佛學院;諦閑老和尚教學,是自古以來師承。所以我是從師承裡學出來的,不是佛學院學出來的。師承,老師對學生決定負責任,只要學生肯學;不肯學,那是沒辦法。肯學,老師對學生負完全責任,這個恩德就大了。

      所以都從斷煩惱下手,煩惱斷了之後,才有能力學法門。我們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戒定慧三學成就了。慧一開,老師就不限制了,出去,趕緊出去,去參學去,什麼人講話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完全開放。為什麼以前不開放?以前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怕你接觸之後,你被人誘惑了。現在你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只要有這個能力,你出去,去參學,古人講出師,你有能力可以,現在講畢業;沒有這個能力,畢不了業。有這個能力才可以畢業,老師就讓你出去,不會多留你一天,為什麼?多留你一天,對不起你。所以在老師會下成就什麼?根本智;出去參學,圓滿後得智,你的智慧才真正圓滿,那個時候才「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智慧沒有開,不能學多法門,學多法門決定有障礙。這是發菩提心,從事上講要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境界,要不斷的提升,所以末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自己不能夠把境界逐漸向上提升,你得不到真實受用;真實受用完全在提高境界,這個時候學佛才法喜充滿。

      今天我收到一個同學給我寫了一個條子,哪個人轉給我的,我也不曉得。他就是講念佛念得非常煩惱,常常聽到我說念佛法喜充滿,他這個法喜就是起不來,天天生煩惱,問我怎麼辦?還是老老實實念下去。為什麼有煩惱?你的妄想雜念太多,你的功夫不得力。念佛要放下,念佛堂法師,領導念佛堂的法師叫堂主,堂主時時刻刻提醒大眾,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這警策的話。一面念佛,一面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妄想,你功夫怎麼能得力?再重要的事情,進了念佛堂都放下,不去想它,等我念好佛之後出來再想,再辦事。你出來就有智慧了,沒有進念佛堂辦這個事情怎麼想也困難,念了佛之後出去再想,一想就通了,事情就辦好了。但是你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你佛也沒有念好,是事情也沒有想好,你兩邊都錯了。所以念佛同修要記住,念佛的時候,天大的事情都放下,都不要理會。佛號一堂功課念完之後,離開念佛堂,該辦什麼事,再去辦事。這個樣子,你佛也念好了,事也辦好了,你兩面都得到。決定不能夠合在一起,辦事的時候又要念佛,事情也會辦糟糕,辦錯了;念佛的時候想事,佛號也念得不得力。所以還是不如法,如法決定得法喜充滿。如果再有疑惑,聽經;聽經是斷疑生信,轉疑為悟,所以經不能不聽。

      我們這個道場殊勝,就是每天有講經、有念佛。講經雖然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對我們現在的根性,確實不夠,我們要想功夫得力,每天至少要四個小時聽經。可是一般人每天要找四個小時聽經,幾乎不可能,每個人有家庭、有工作,哪裡有這麼多時間?盡量找空閒的時間,要多聽經。理不能不明白,事不能不清楚,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才會放下。你現在學不通,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道理不懂,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他放不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很容易放下。你能放下,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還會生煩惱,你完全沒有放下。

      「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有一個講法,專求淨土。這個對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的人來說方便,我學佛求什麼,我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什麼都不求,其他的樣樣都放下,那也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在處處,隨緣隨分,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肯學的人。如何介紹?三輪演法。我們確實有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幫助別人,這個心很重要!我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說給別人聽,還要做給別人看,為什麼?你說人家才相信!你能說,你自己做不到,自己所做的跟你所說的完全相違背,人家不相信;必須把經典上教誨,我們要做到,別人就相信了。做給別人看,這才是真正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就是真正幫助自己;由此可知,愛護別人是真正愛護自己。愛護自己,不愛護別人,真正害了自己。這個道理不深,很淺顯,淺顯的事理,多少人迷惑,多少人都不懂。諸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諸佛菩薩有沒有得到利益?得大利益;什麼大利益?沒有人不尊敬佛菩薩,這是大利益。哪些人愛護自己,不愛護別人?看看中國歷史,古時候歷代帝王,愛護自己,他也愛護別人,他要不愛護這個國家、不愛護人民,人民會把他推翻,所以他也愛國愛民。死了以後,忘記乾乾淨淨,我問你,漢朝皇帝叫什麼名字,你能說得出來嗎?你說不出來。他雖然愛人,他裡頭更愛自己,所以不行,不能跟佛菩薩比。佛菩薩只愛眾生,完全沒有自己,所以一切眾生都尊敬佛菩薩、敬愛佛菩薩,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嗎?這都講得很淺顯。往深的地方講,往真的地方講,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個理太深了,一般人很難體會。

      必須發心,他才能『修諸功德』。什麼是「功」?功夫,就是你很認真去修。「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所謂是一分耕耘則一分收穫,你才能有所得。修什麼功德?下面就舉出來,『奉行六波羅蜜』,具體給我們說出來,知道我們修什麼。佛在一切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的兩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住。六波羅蜜是一法,這一法裡面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佛法,一即一切;無量無邊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在這一法裡頭,這個六度法。

      我們要常常去思惟、去觀察,然後才把自己的根性,根性轉!鈍根可以轉變成利根,小、始根性可以轉變成圓、頓根性。一切眾生根性不是天生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定法。善導說得好,善導大師講念佛往生的品位,「總在遇緣不同」。他的話是個原則原理,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什麼緣故?也是總在遇緣不同,這話是真的。雖然佛在經上講,根性裡頭有不定性,不定性那個遇緣轉變容易;定性的,定性也能轉,不過就比較上麻煩一點就是了。不定性的遇緣他就能隨著轉,定性的那緣要相當深厚,他就能轉得過來,這個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得很多。尤其是世尊給我們表演,給我們做示範,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常隨弟子裡面,我們在經上常常讀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根性不齊,從上上根到下下根全都有。上根的人跟到釋迦牟尼佛,常常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兩、三年開悟的,七、八年開悟的,十來年開悟的,有!中下根人,二十年、三十年也覺悟了。由此可知,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絕了。

      我們今天修學,雖然比不上佛祖那樣殊勝的緣分,在我們這個時代同學當中,我們的緣算是相當殊勝了。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成就?還是在「緣」這個字上。這緣什麼?你要能掌握到這個緣,如果疏忽了,不知道把緣抓住,讓這個機會空過了,那就可惜了!你要是能夠掌握住,緊緊的抓住,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要問怎樣才算是抓住?佛在經典上,這個話說了不只幾萬次,每一部經論裡面都要重複十幾句,大經更不必說了,要重複幾百次、幾千次:「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一念你們都知道,你們也會念,但是你沒有做到。受,接受,能信、能解,這是受;持,永遠保持,不能夠失掉;受持裡面,持還要做到、要落實,把你所信的、所懂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落實到生活裡面,這叫持,那叫受持,你真的做到了。做到還不夠,天天要讀,讀經是親近老師、親近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而不忘失,這樣你天天會有進步。後面「為人演說」,做出榜樣給別人看,這也是表演。別人看了之後,一定有所感動,有善根的人就會感動;沒有善根的人有疑惑,他向你請教,你再為他講解、為他說法。

      佛法是師道,師道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你要是個法師,或者你是大德居士,你有能力講經說法,一定人家來啟請,他不會啟請怎麼辦?有權巧方便,找別人,你去叫他請;總不能自己說,自己說不好意思,這是善巧方便。要他來啟請,沒有啟請,自己到那裡給他說法,自古至今找不到這個例子。雖然經上告訴我們,菩薩為不請之友,不請是個人,兩、三個人,不是團體。團體決定要遵守規矩,要尊師要有禮節,來恭敬啟請,為什麼?那是表演給人看。一定要有啟請,然後才能給他講經說法,這是禮節。

      譬如現在國家跟國家往來派使節,中國派一個大使駐新加坡,一定要徵求新加坡政府同意,如果不同意,另外再換一個人,這是禮節。人家道場向我們這個地方來請求法師去講經,他來請我,我沒有時間,要我派一個法師去,我派一個法師也一定要徵求他的同意,所以預先跟他磋商,他同意了,我們再派這個法師,他正式的邀請函就寄過來了,我要徵求他的意思。這一次「紐約淨宗學會」請法師講經,我得先徵求他們,我派悟本法師去了,他同意,邀請函寄過來,我們這才請人去。絕對不是說沒有禮節,隨隨便便邀請我們就去了,不像話!人家不尊重,這個要懂。兩、三個人說法,那可以作不請之友。正式升台,上講台,決定不可以,要維繫師道的尊嚴。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大道,不是小道。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