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107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七集)  2000/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第二行,二十八面第二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是「二利行」裡面的第三個小段「善護三業」。這一段經文雖然在前面略略的介紹過,但是它是我們修學的根本。學佛、做人,從哪裡學起?這一段經文是下手之處。因此,我們可以多用一點時間來研究討論。我們在最近這半年來,每天早晨跟大家在一起學習《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內容就是《無量壽經》這六句經文。由此可知,這六句的意思無盡的深廣,讀過《十善業道經》的人,自然能夠體會得到。

      通常我們說到三業,都是講的「身、口、意」,都是用這個程序。可是在本經,世尊將「口業」擺在最先,然後才說到「身業」,最後講到「意業」,這個順序的顛倒,用意就很深,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了。這六句是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是菩薩修行的三大綱領。總而言之,離不開一個「善」字,「善護」。

      什麼叫菩薩?菩薩修學的綱領,我們要不要學?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這總得要搞清楚。「菩薩」是古印度梵語裡面的名詞,它的意思古譯翻作「大道心眾生」。所以菩薩是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他稱菩薩,他發了大道心,我們沒有發心。發大道心的人,這個人就稱之為菩薩。什麼叫「大道心」?世出世間的大道就是成佛、作佛。所以古德常說,常用兩句話來解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人就稱為菩薩。「下化眾生」容易懂,「上求佛道」往往我們就把它疏忽了。菩薩心目當中,他的願望只有一個,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他不是走其他道。換句話說,菩薩必定是心心念念都在念佛,「念佛成佛」,這跟普通人不一樣。

      普通人,即使是念佛的人,我們念佛堂同修很多,在座的諸位都是念佛人。你們是不是菩薩?不是。為什麼不是?進念堂就念佛,出念佛堂就把佛忘掉了。這個不行,常常忘掉。要念念不忘就行。所以我們一般人總是忘不了自己,忘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忘不了自己的分別執著,所以不能成為菩薩。我們要想學菩薩,要想作菩薩,一定要記住,淨宗法門是菩薩的大道,是菩薩的捷徑,希有難逢。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標準的菩薩,我們要牢牢記住,念念不忘,世出世法唯有這個法門殊勝。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錯了。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求得究竟殊勝的果德,這就對了,這一次我們到這個人間來就有意義、有價值了。

      善護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清淨無染。意業要清淨了,身業、口業當然就清淨了。由此可知,在身、口當中修行,只是在枝葉,沒有達到根本,根本是起心動念。可是根本雖然重要,根本難修,所以佛還是教我們從枝葉上下手,這叫方便之門。在佛法裡面,諸位曉得,有所謂宗門、教下。宗門(禪宗),禪宗接引的學人都是上上根人,所以他們不找麻煩,直接從根本修,這是禪宗。但是中下根性的人要直接從心地上修,我們做不到。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沒有法子從根本修。佛也不捨棄我們,沒有辦法從根本,從枝葉上下手也行,這就所謂是「教下」。除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教下是由淺而深,有次第、有程序,逐漸逐漸的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對我們來講就很有用處,我們真正能得利益。

      淨宗法門好!教我們先從「口業」著手。『不譏他過』這一句是總說;細說,《十善業道經》上給我們講了四條,第一個「不妄語」。諸位要記住,「聖賢之道,從不妄語始」,從這個開始,真正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自己完全是透明的,沒有絲毫隱瞞。一般同修說這個不容易,難!難什麼?總有不能跟人家講的話。為什麼不能跟人講?那總是過失,換句話說,總是不好意思見人的。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病根,病根不拔除,你這個病怎麼能治好?

      如何去對治?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過失很多,不妄語從這裡開始,這就是佛家講的「發露懺悔」,絕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可以對人說,歡喜對人說,說了之後不能再犯。再犯,那就錯了。不但佛家如是要求,儒家教學也講「不貳過」,那就是說,過失可以有一次,不能有重複,重複就第二次了。第一次犯的過,這個過不大;第二次犯過,那個過失就嚴重了;如果說第三次、第四次,永遠不斷的再犯,那就沒救了,這個要懂得。

      「修行」這一個名詞的意思: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妄語」就是頭一個錯誤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凡夫確實是很難,為什麼那麼困難?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講我們本人。我們不能夠明瞭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這叫迷惑。迷惑他才會造業,造業後面就要受果報。佛慈悲,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他講的是什麼?無非是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讓我們徹底明瞭,真正認識自己,明瞭生活環境真相,這就叫覺悟,這人就開悟了。悟了之後好修,「悟後起修」,悟了之後,改過就非常容易,迷的時候改過就非常困難。由此我們能體會得到,佛為什麼天天教學,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來研究討論,然後讓我們徹底把人與人的關係搞清楚,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搞清楚,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說老實話,入佛境界不是難事。

      由此可知,研究討論,我們今天大家在一起,你們聽我講,聽講之後,有不明瞭的,或者有疑惑的,你們要問。通常我們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星期六講經這一天,我下午不答覆大家問題,星期天就有。可以說從星期天到星期五每天下午,現在訂的是六點四十五分到七點四十五分一個小時,我在這地方答覆大家疑問。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會在此地,我不在此地,我們有同學在此地代我答覆。這個答覆叫研究討論,有疑一定要問,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疑惑是我們修行重大的障礙。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不妄語?同學們大概就是妄語比從前少了一些,沒有從根本拔除,這就是對於教理不夠透徹;透徹之後,你就會從根本拔除,完全以誠懇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們,我們對他還是真誠,永遠不變;自己得利益。我走的是菩薩道,我發的是大道心,這個人是菩薩。「菩薩」這個名詞新譯,新譯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意思也非常好。有情,我們是有情眾生,我們的情沒有斷就叫「有情眾生」。但是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覺悟,我們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要是覺悟,那就作菩薩了。所以他也翻得非常好。總而言之,我們要發大道心,我們要走覺悟的路,絕不欺騙自己,絕不欺誑眾生,頭一樁大事。

      於是就有不少同學來問我,特別是從事於經商的同學,他說:「在商場上如果不打妄語,就不能賺錢。」這個問題嚴重了。《瓔珞菩薩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不漏國稅。」我們現在總想辦法能少繳一點稅,少繳一點稅也要合情合理,所謂是走法律的漏洞。他有漏洞可走,行,總不能夠說犯法,犯法就錯了。所以有一些同學來問我:「這個怎麼辦?」我就反問他:「你是要作菩薩,還是要作凡人?」你要作菩薩,有菩薩的作法;作凡人,你是用妄語欺騙的手段,錢是賺到了,果報在三途。不值得!再告訴你,你用種種手段所得到的財富,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裡頭沒有,你用這些手段還是得不到,那不叫冤枉嗎?

      絕不是說每一個人用不正常手段都發了財,沒有這回事!一百個人用不正常的手段,發財的不過一兩個,不是個個都發財。從這個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能不能發財,真的是你的命。你命裡頭有財富,你不用這些非法手段,一樣發財;命裡頭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手段,你都發不了財。這是真理,這是事實,非常可惜世間人不明瞭,他不懂得。

      財是怎麼發的?佛,不但是佛,古聖先賢都是這麼教我們,這裡頭有因果,種善因才得善果。所以佛給我們講,你要想發財,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財布施。我用財力去幫助別人,你自然就得財富;你幫助別人愈多,你這個因殊勝,你的果報就愈厚。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那是「緣」。你種的有因,「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所以命裡頭有財富的大富長者,他不管經營哪一種行業,他都發財,他命裡有。命裡沒有的,強求不到。

      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決定就得到,真的是有求必應。求財富,得財富;求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古時候求兒女,決定得好兒女。真的是有求必應,它有道理在。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這個求不得的,這個得不到的。

      所以要想聰明智慧,一定修法布施;要想健康長壽,一定修無畏布施。總而言之一句話,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益眾生、不知道利益社會,那是完全不懂得利益自己。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得很多,命裡有財,發大財的人、億萬財富的人,他生活很苦,一生沒享過福。雖然有億萬財富了,他一毛不拔,不肯做一些好事。自己又怕別人害他,還要請多少保鑣來保著他。自己很節省,都吃的是粗茶淡飯,一生都沒有享受,最後死了,錢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你說這個人活得冤枉不冤枉?真有,而且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常講,你有錢是你的福報,用錢是你的智慧。他沒有智慧,他不會用錢。有智慧,生生世世富足。發財不是發這一生,生生世世都發,有智慧;沒有智慧,發這一生,來生就沒有了。所以佛法重視智慧不重視財富,你有智慧必得財富,有財富未必得智慧;這是佛法重視智慧的因。佛法重視覺悟,重視要發心大,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人一定要有大心量,一定要常常想到社會,要想到眾生,尤其是想到苦難的眾生,我們要怎樣幫助他。

      今天世界上苦難眾生多,他為什麼受苦受難?前生沒修福,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這個苦難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團體來救濟,救濟發不了財;靠人救濟,你的生活依舊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你看看中國外國大聖大賢,他們都選擇教學。釋迦牟尼佛,大聖,他的出身好,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繼承王位,他放棄了。我們想一想,他為什麼要放棄王位?用政治的手段來為眾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嗎?話是說得不錯,一個國家賢明善良的領導者,確確實實能夠造福這一個國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捨棄王位、放棄政治,他去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幹這個事情,走出國界,他的教學範圍不是一個國家,全世界的,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樂意的教導,而且不收學費,義務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覺悟,問題才得到真正的解決,永恆的解決。

      我們再仔細觀察,全世界許許多多宗教的創始人,都是有大智慧、大福德,他們也都選擇這一個行業,搞多元的社會教育。我們冷靜觀察,這的確是一個希有難得、非常偉大的工作,能夠自己刻苦,教化眾生,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這三句話他做得很圓滿,『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他完全做到了,他做到之後,再來教導我們。

      口業第二個,「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過失很重,就看你挑撥的這些事相以及它的影響。小而言之,是挑撥兩個人不合;在甲的面前,說乙怎麼怎麼不好,在乙的面前,說甲對你怎麼怎麼不好,這兩個人就不合了。大的是非,挑撥兩個國家不合;兩個國家不合,就發生戰爭了。所以他造作罪業的輕重,要看兩舌造作的業因。這裡面還有更嚴重的,是破壞僧團、破壞教學,挑撥讓學生不信任老師,老師對學生有疑惑,這個罪過比挑撥兩個國家戰爭的罪還要重。

      為什麼原因?佛常說,兩國交戰死亡的人很多,你是殺別人的生命,傷害別人生命;你在教學場合當中挑撥,你是斷眾生的慧命。斷慧命的罪比斷生命重得太多太多了。什麼原因?生命容易得到,慧命很難遇到。開經偈裡面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好不容易有個機會遇到了,你這一挑撥把他破壞了,信心喪失了,你說你這個罪多重!你殺人一個生命,也許他來生又得人身,所以得人身比遇佛法容易。一個人有機會學佛,你把他破壞了,這個罪重。這個罪業,佛在經上講,墮阿鼻地獄。人往往為了眼前一點小利,或者是眼前一點憤恨,造這樣重的罪業,他不知道。他要知道這個後果的嚴重,我相信他再也不敢造作。如何了解業因果報的可怖?一定還是要講經說法,要把道理、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他真的懂得了、真的體會到了。

      我們在最近這半年多來,我們曾經聽到許多的訊息。我相信那不是造謠,也決定不是宣傳迷信。我也曾經讓同修們,你們要認真發心,把這些事情資料寫出來,做為我們內部參考資料,不向外流通。最近很多鬼神附身,敘說地獄道、餓鬼道,我們科學裡面講,這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也仰慕大乘佛法,也希求往生極樂世界,他們也在聽經,他們也在念佛。我不只聽一個人說的,很多人告訴我。我相信這些人不是無緣無故造謠來騙我,騙我總是有企圖,我什麼也不能給他,我相信他不是騙我,這些都是真的。

      我們自己道場陳光別老居士往生之後,我們念佛堂杜美璇居士,老林長的冤親債主附身,這是大家親眼看到的。那麼多人看見的,這決定不是假的。類似這些事情,其他地方也常常有發生。所以現在我們曉得,鬼神在念佛的很多,在讀《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很多。人有毀謗不相信,鬼都在念,鬼都相信。這些毀謗的人、造謠生事的人,連鬼都不如。由此可知,他將來到哪裡去?他鬼道都去不了,鬼都比他好。所以兩舌的業決定不能造,縱然我們聽到別人毀謗,我們也不能夠傳語。人家來對我們說,某個人對某個人怎樣,我們聽了之後立刻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尚且不能放,何況口裡頭的言語?這樣好,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善業,都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覺明妙行菩薩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教誨好。

      第三種,「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表情很難看。這個有,我常常遇到。我在香港講經,這一次從中國大陸來香港聽經、看我的同修有一百多人,來自各個地方的。很不容易到香港,香港入境也很難拿到,他們很熱誠的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只有四天的法會,看到我了,一個個都爭到前面來。有的送供養,有的跟我照個相,當然大家都希望往前面擠。我們的護法看到就很不高興,那個面孔就很難看:「不要這樣…!」好大的聲音,我聽到好難過,怎麼可以這樣待人?這是什麼?這是惡口。

      所以在這種場合之下,我們總要設身處地替人家想:假如我是他,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應當怎樣對人?擁擠的現象不能有,勸導!和顏愛語,不可以大聲的么喝,不可以板起面孔那麼難看。教人家一看,將來人家回到中國去:「淨空法師旁邊的人都像羅剎一樣,都很恐怖。」這成什麼話!這多難聽!總要教他們回去之後:「法師旁邊、身邊都是菩薩。」你們就好了。所以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修行就在這裡修,要把這個態度改過來。

      所以修行從哪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從這些地方看到什麼?看到修行功夫。決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記住!佛在經上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要教人生煩惱,這個重要!這是機會教育,大家搞成習慣了,都不知道。秩序是要維護,還是要和顏愛語。末後一句,「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這裡面範圍非常非常之廣。口業也是略說四類的過失。

      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法律;「儀」,我們現在講的「風度」。那個「律」就是規矩,決定不違背規矩,決定時時刻刻保持住自己的風度,這裡面的範圍也非常之廣。「律儀」,在佛經裡面講到「三聚淨戒」,也就是說,佛講的規矩大略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有文字記載的,像戒經、戒法,通常我們講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這是屬於「律儀戒」。這個戒條裡面有規矩,也有講到風度的地方;大概講規矩比較少,講日常生活的威儀講得多。

      雖然是文字記載的,我們要記住,佛說的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當時的那些生活規範。現在已經隔了三千年,這個地方是新加坡,不是北印度,因此我們要體會到佛講律儀的精神之所在,不能夠用這些條文,它跟我們不能夠相應。也就是說,不能適應我們現前這種生活方式,所以精神可以不變,條文是要修訂的。在中國唐朝時候,大家都曉得「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是什麼?就是律儀戒的本土化,律儀戒的現代化,它才能適合於現代人,適合於這個地方的生活方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所以戒律的精神永遠不變,戒律裡面所記載的事是可以修訂的。

      只有四個根本戒確實超越時空,永恆不變,古今中外都承認這是善法。第一個「不殺生」,這一條古今中外人都承認不殺生是善;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妄語」,第四個「不邪淫」。這四條古今中外人都承認,你就不必更改它,其他的戒條都可以隨著時代修訂;精神不變,作法可以改變。這四條叫「根本戒」,也有把「不飲酒」也加上去,也稱為根本戒,這個都可以。其他的都必須要因時、因地,知道自己應當怎樣作法。

      還有不成文的,不成文就是戒律上沒有的,佛只講原則,沒有具體說出來的,譬如說「攝善法戒」。這個意思是教我們修一切善法,這就是戒律。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標準一定要清楚。真正的標準,利益社會是善,利益眾生是善,利益自己就是不善。利益自己就是自私自利,這是錯了。所以善惡的標準搞清楚,只要是利益眾生的。所以有人問我,剛才答案還沒說出來,他漏稅、逃稅,想多賺一點錢。我就跟他講:「中國歷史上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國家稅務機構裡面的出納。他常常就偷盜國稅,偷盜國家的錢他去放生。」我說:「你們偷盜都能學到永明延壽那一種心,那種心去偷盜,有功德沒有罪。」

      過去在中國歷代的帝王都學佛,絕大多數都是皈依三寶的三寶弟子,所以國家懂得修福。偶爾有不懂得修福的這些國家領導人,你偷盜國家的錢財替國家修福,這好事情。絕不是為自己享受,如果為自己享受,這個罪過就很嚴重。像永明延壽大師,他盜國庫的公款去放生,這修福,為國家修福。被發現了之後,要不要接受刑罰?要接受。接受刑罰絕不逃避,這是正確的。所以事情發了之後,判了死刑,那個時候死刑,殺頭!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就吩咐執法的人員把他送到法場殺頭,看一看他害不害怕:「他如果害怕,就把他殺掉算了;他如果不害怕,教他回來見我。」

      永明師上了法場,一絲毫恐懼的心都沒有,甘願接受國法的制裁,歡喜接受。那個監斬官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害怕?」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的生命,我值得!我有什麼好怕的?」監斬官把這個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召見就問他,赦了他的罪,問他:「你有什麼願望?」他是願望,跟皇帝講:「我希望能出家。」「好。」所以皇帝成就他出家,做他的大護法,成為一代祖師。所以像他那一種心偷盜,行!沒有問題。你要不是這一種心偷盜,偷盜是為自利,那你這個罪過就重。所以這個偷盜是利益國家、利益眾生,寧願捨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由此可知,就是一個公、一個私。一切為公,就是善的;一切為私,那就是錯的。

      現在我們在新加坡每天讀《華嚴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華嚴經》。《華嚴》的境界太大了,常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入華嚴境界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今天所思考的,我們要利益眾生,絕不是利益佛教徒,當然佛教徒都包括在其中,我們要利益所有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也不是單單想利益我們這一個地區、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我們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突破界限,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的利益,這是華嚴境界。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還是教學。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教育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悟了之後,他自自然然就斷惡修善,不要勸的。我們今天講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我這一次離開我們道場時間比較久一點,好像有兩次兩個星期六,我沒有在這邊講經。第一個星期六我是到澳洲去了。澳洲給我一個永久居留,叫我去報到,所以我到澳洲去報到。拿到這個簽證非常難得,我也很感激,是澳洲移民部長給我的。所以我去報到之前,首先去看看部長。他同時也是澳洲多元文化部的部長,他是兩個部。我們總算是很投緣。去年我在布里斯本講經,他來拜訪我,很難得,當時我送他一部《大藏經》,《龍藏》。以後他把這一部藏經送到國會圖書館,在坎培拉。我去圖書館參觀,看到這個經在裡面。所以今年他親自批准,給我這一個永久居留,非常歡迎我到澳洲去住,幫助他推動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很感激。所以澳洲的緣非常殊勝。

      然後我就回到布里斯本,我們那邊有個道場。我又到圖文巴,給諸位同修說,我買了一個教堂,天主教的教堂。這個教堂買了之後,教堂建築得相當新,年代不久,很新的一個教堂,完全保持教堂的原來樣子,連裡面的門窗玻璃,他們天主教畫的那些繪畫都不要更動。為什麼?紀念他們,尊重他們。裡面將來我們會做一個攝影棚,我們在那個地方也組織了一個機構向政府立案,「多元文化社教中心」。所以我不用寺廟。實在講,大乘佛法就是多元文化社教中心。這個教堂裡面有十字架,有個耶穌、瑪利亞的像,我們就把這個裡面東西拆除,乾乾淨淨,用銀幕。我裡面也不供佛像,這是我到那裡去想的。

      同修們問我,他說:「法師,你將來講經的佛像?」我說:「一講經,佛像就出現了;不講經的時候,佛像就沒有了。用什麼?我們用投影,現在電視幕後的投影。」所以我是蒐集世界上所有好的佛像,我們把它作成幻燈片,用幻燈片來投影。造一尊佛像,諸位想想看,花多少錢!人家造好了,我們去照一下,我們就拿來了,這個便宜。所以我們佛像統統沒有,世界上所有各地佛像都在我們這裡。我們講《華嚴經》,毘盧遮那佛就出現了;我們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就出現了。所以後面用銀幕、用投影。

      將來別的宗教到我們這裡講經,基督教講經,耶穌出現了,天主教講經,瑪利亞出現了,這個好。所以不講經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講經的時候,諸佛都現全身,諸神也現全身,這個好,這個不要花什麼本錢,統統都來了。所以是完全一個很新構想的一個道場。現在是澳洲許許多多的人民都歡喜學佛,好現象。我在那邊還是語言不通,不通有不通的好處,省事;要通的話,我會累死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有好處,不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這一邊的培訓班,我想了,將來我們的培訓班,培訓班有個英語班,英語班搬到澳洲去,在澳洲辦,接引澳洲當地的同修們。華語班我們繼續在新加坡辦。英語班現在大概有十個人的樣子,將來他們到澳洲去。那裡面設備完全是全新的,完全是個新的概念,將來諸位同修有機會到澳洲去,可以到我們那邊去參學,到那邊去看看。我們將來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教中心設一個主任,主任我想請悟琳法師去當主任,你們英語班都到那邊去。所以這是講到「攝善法戒」,那就是善法。所以說善是利益眾生的,特別是對於現前的社會,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我們應當要這樣作法。

      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前年納丹總統就講過。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非常歡喜,拉著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一聽他這個話,他內行他不是外行。所以我們的形式是嶄新的,古老的形式我們一定要有所改變,迎合新的時代潮流。現在我們特別要重視電視,尤其是衛星傳播,我們要重視。為什麼?將來必定走向這條路。所以我現在是絕不主張蓋大廟,蓋大廟那個錢都埋在地下,很可惜!不起作用。現在一定要做衛星發射台。我們希望將來能夠有一個衛星頻道,我們自己有發射台,把訊號打到衛星,二十四小時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收聽,都可以看到,那就真正叫道場。這個理想非常可能在澳洲實現。這是講到「攝善法戒」。

      第三類叫「攝眾生戒」,攝眾生戒也叫做「饒益有情戒」。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益的、有好處的,我們一定要做。所以「攝善法」跟「饒益有情」,我們在底下一個世紀,明年,二00一年才是大世紀真正的交接,真正的千禧年了,希望在下一個千禧年當中,佛教要走向高科技的弘法。現代我聽說,我也想像到,電視機已經做成很小的放在手掌心裡頭,大概三年之後就很普遍了,電視機放在口袋裡,放在手掌心裡。所以衛星傳播就非常重要,網路的傳播跟衛星的傳播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講經說法、把佛法教學送到每一個人手掌當中,不一定要聚集在一個講堂。講堂裡面講經的時代,慢慢會淘汰掉了、會沒有了,高科技取代了。

      今天講堂講經還有這麼多人來聽,只有新加坡。香港聽經的人數,大概只有我們這裡的一半。不過到美國,能夠有三十個人聽經,那就法緣殊勝了。所以演培法師到紐約去講了一個星期,再也不去了。什麼原因?在新加坡講經,他還有幾百人聽,到那個地方三、四十個人,大家都對他非常讚歎:「法師,你的法緣殊勝,今天來了這麼多人聽經。」他一聽,他說身上冷汗都冒出來,「這裡不能住,不能住!」所以趕緊回來。在外國的情形是這個樣子,相當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走向這個時代的前端,把佛陀這樣美好的教學,我們要盡心盡力為大眾傳播。這是「三聚淨戒」裡面的精神,我們要懂得,我們這樣作法是持戒。

      最後這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意」是根本,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起心動念」。凡夫起心動念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都是污染,而且是嚴重的污染。它的粗相就是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都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佛告訴我們,這個想法、作法錯了,真的錯了!錯在哪裡?對我們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必須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真正體會到佛教誨是真實的,佛菩薩對我們是真正愛護。這個愛護超過父母、超過師長,沒有人能夠相比。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健康長壽、自在快樂,這是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希求的,都希望能得到。為什麼得不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不懂得養生之道。佛告訴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精神與物質集合而成的一個現象,佛家講是有色法、有心法,色心二法。「色」是物質,我們身體是物質、肉身;除了這個肉身之外,還有一個靈性。這個「靈性」是心法,不是物質。如果你真正懂得了,物質的身體有生老病死,靈性沒有生老病死;靈性是真正的自己,物質不是真正自己。你果然明白了,佛家講人不死,是靈性不死,所以他才會投胎,他才會到極樂世界,他才會生天。這是常說的。

      如果再給你說真話,靈性也不是真常的。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主宰?真正的主宰,佛家講的「法性」。那個靈性,一般人講「靈魂」,現在的學術叫「靈性」,佛經裡面叫「神識」,印度教裡面叫「神我」,那個真的,它決定不跟這個身體生滅。說這個大家容易懂,容易體會到。如果講到「法性」就難懂了,那是更高一層。這是其他宗教沒有說到的,大乘佛法說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個「靈性」還有來去,它沒有生滅,它有來去;「法性」沒有來去,所以更高了,沒有生滅,沒有來去。兩個部分,它不是一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有密切的關聯。這是佛法說到的,都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是根源。大乘佛法法相唯識對於這個現相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所以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大乘佛法裡面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來源。講得好!講得透徹!很可惜西洋這些科學家、宗教家沒有接觸到大乘佛法。

      體會到這一層,人才肯真正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放下了。知道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追求,求真的,永恆不變是真的;凡是有生滅、凡是有變化的,這是假的,假的應當放下。你能夠放下,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憂慮就沒有了,牽掛也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對於這個色身、身體的修養就如法了。你這個身體自自然然健康長壽,你不會生病。所以講養生之道,佛法也是世界第一。他懂得事實真相,他懂得這些道理。

      養心要清淨,「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心是清淨的,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你要叫心不清淨,那就錯了,你不懂得養心。我們現在一些人,心裡面一天到晚許許多多牽腸掛肚的事情掛在心上,你說糟糕不糟糕!心是「空」的,偏偏一大堆東西裝在裡頭變成「有」了。所以佛家表法用「圓」來表法,這很有道理。圓就能顯出這兩個意思。圓一定有心,有圓心,圓心在哪裡?找不到。現代人都念過書,至少幾何學粗淺的概念都懂得,都知道圓的定義。圓心是抽象的概念,它決定有,但是你決定找不到,所以它是空的,空不是「無」,空是「有」,因為圓是依圓心而成的。

      圓是代表「心法」,心要清淨,心要空虛,心裡頭不能有東西。不能有的,我們偏偏叫它有,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麻煩大了,你的心壞了。心壞了,身就受連累。為什麼?心主宰這個身,現在人講的「心理健康」,心理要是不健康,這個身體多病;心理要是健康,這個身決定不會生病。佛在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兩句總要記住。所以心不能不清淨。

      心要清淨,一定要明理。頭一個,不能有自私自利,《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不染污。要達到真正清淨,那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的心地清淨了。我們常講「萬緣放下」,萬緣放下是講心裡頭放下。身就是物質,身要動。圓最大的功用就是旋轉,它動;它要不動,它就不起作用了。我們今天講社會進步,社會是什麼帶動它進步?圓帶動的。你們看看,所有一切機械不都是在那裡天天轉動嗎?輪帶動了物質文明的進步。輪要是不動了,車也不動了,你就沒有辦法到此地來了,所以它一定要動。我們曉得身是圓,圓周,身要活動。身要不動了,身就壞掉了,生銹了就壞掉了,你身體就有麻煩了。所以你看看名詞裡頭「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活一定要動。問你做什麼活動?活就要動。身要動,心不能動。心要清淨,你這個身雖活動也清淨,它也不污染。所以養心要定,養心要淨,養身要動。

      「動」裡面最殊勝的、最有意義的,為眾生服務,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要幹。有同修問我,他說:「法師,你常常到處去走,坐飛機飛來飛去,累不累?」我跟他講不累,我說:「我也可以教你一個不累的方法,你要學會了,一天忙到晚不累。」「什麼方法?」「把身心放輕鬆,你就不累了。」整個放輕鬆就不會累,緊張就累,人不可以緊張。緊張的時候,一身都不自在,身心負擔很重。心裡頭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身體放輕鬆,他怎麼會累?這不會累,你就會很自在。一般人他為什麼會累?患得患失,得失心看得很重,這個很累,這個生活很苦。所以身心都放輕鬆,生活愈簡單愈好。

      飲食不能多,最好能夠養成一個好習慣,三餐飯之外不吃零食。而三餐的量也不能太多,我們通常講吃飯吃個七分、八分飽,足夠了。不能吃得太飽,吃得太飽容易生病,那是不衛生的。飲食愈簡單愈好,活動的量愈多愈好。諸位要知道,活動消耗能量並不多。消耗能量最多的是什麼?妄想、雜念。這個東西消耗能量在比例上講,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妄念,心地很清淨,沒有自私,念念都為眾生服務,你消耗的能量不多。所以一天有人吃一餐夠了,吃兩餐也夠了,吃三餐分量就很少,決定不要吃得太多,這是養生之道。

      決定不造惡業,惡業帶來煩惱,帶來憂慮,帶來不安。為什麼不安?人不喜歡你,跟你結冤仇,鬼也不喜歡你,佛菩薩也跟你距離遠了,你身心都不得安穩。人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你能夠斷惡,這些冤家、魔王外道就慢慢跟你距離遠了;你行善,諸佛護念,善神、善人天天跟你接近。這個好!斷惡修善要從「起心動念處」做起,不但惡的言語沒有了,惡的行為沒有,惡的念頭都不能生。這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念佛肯定往生。

      如果還是造作惡業,心地還是不善,縱然天天念佛,古大德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這個不善的人跑到那個地方去,就是去了,跟人家也格格不入,不是一類。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基本的條件是修善,「十善業道」是無量法門共同的基礎,這個在「淨業三福」裡頭不是講得很清楚?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這個根本,都是這麼一個基礎。基礎根本不修,或者修不好,你要想把個法門修成就,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今天許許多多修學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幾十年下來,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基礎疏忽掉了。我們要想真正成就,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德能,不能不在基礎上下功夫。過去疏忽了,那是無知。今天聽清楚、聽明白了,就要在這裡下功夫,從今天起,從頭幹起。昨天不算,從今天起,從頭幹起,決定有救。要是再疏忽,那就沒有法子了。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錯在哪裡?過去錯在不平等。我到中國,有一些朋友跟我說,他說:「到一個地方跟法師見面,要有對等的身分。」我聽了搖搖頭,我說:「我上與天神往來,下面與餓鬼、畜生、地獄也一樣往來,一律平等!」我說:「我不是對等,我是平等,跟哪個都平等。對等就不平等了,這是學佛!」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過去在世,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當時印度十六大國王跟佛常常往來,上跟國王平等;下面,釋迦牟尼佛常常跟乞丐也往來。釋迦牟尼佛是平等對待,不是對等的對待,平等對待。不但對於人類平等對待,連畜生也平等對待,這是佛。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清淨的,對等的心決定不清淨。為什麼?他有高下。所以一切要平等。

      對一切法,要學佛無取無捨,這才叫做隨緣,永遠保持無取無捨。「無取」是決定不執著,才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緣來了不拒絕,緣不成熟決定不著急。古聖先賢說得好,所謂「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好!這叫隨緣。「進」是什麼?有機會。有機會,你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機會,就好好修自己。我們這一生守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常常教人,我們這一生當中不攀緣,一生當中不化緣,絕對不問人要一分錢。錢從哪裡來的?他自己送來的。送來得多,多做;送來得少,少做;不送來,就阿彌陀佛,最好了。為什麼?沒有事,可以不要做,獨善其身。

      所以有緣,我們就不能夠貪圖個人的享受,全心全力為大家服務;沒有緣分,安安穩穩自己修行,自己真正享受。所以要懂得這個原則,要落實這個原則。無論在個人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守住這些原則,才真正能達到「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事情做成功了,不居功,眾生有福,他們享福;做不成功,我也沒有過失,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一定是盡心盡力,這樣去做,就是佛經上講的「圓滿」,不但是你一切作為是圓滿的,「行行圓滿」。佛在楞嚴會上講的,講得更好,「念念圓滿」。這是成就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定慧。定慧天天增長,煩惱、習氣天天減輕,這是好事情,這才是修學的真實功德。

      一定要懂得「於一切法無取無捨」,你才真正保持著平靜。於一切法當中決定沒有愛憎,沒有說「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不可以!你有愛憎的念頭,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講到「修行」,修行怎麼個修法?就在這些地方修。對人、對事、對物,「這個人我看到他喜歡,那個人看到討厭」,這就糟了、壞了。這個人要不要見面?要見,天天要見。喜歡那個人,心地很平靜;討厭那個人,心地也很平。討厭的人就不討厭了。喜歡的人不能說不喜歡,不喜歡不可以,是不是?討厭的人慢慢也喜歡了,這樣就好,你的慈悲心就現前,慈悲是性德,自性裡面的大慈大悲就流露出來了。

      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這個「反省」就是佛家講的「懺悔」。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去磕頭,不是這個意思。是在一切人事物當中,喜歡的,這裡面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厭惡的,也要用智慧;都要把一切人事物看平等,同樣的慈悲,平等的對待,我們就入佛境界。

      十法界裡面講因行,佛法界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這一句話我們總要記住。「六度心是菩薩」,用平等心落實在六度當中,那就是如來示現菩薩身,「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決定是平等的。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當中,他的根源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永恆不變。平等心落實在四諦法裡面,那就是示現聲聞身。平等心落實在四無量心、十善業道裡面,這是天人身。總而言之,不離平等,這是佛菩薩的示現;離開平等,就不是佛菩薩。同樣一個道理,以平等心落實在畜生、餓鬼、地獄,要記住「平等心」。這個境界不太好體會,你慢慢去想,想不通,多念大乘經,念多了,你慢慢就會體會到。度惡道眾生,在哪一道,有哪一道的方法,有哪一道的形式,那是不同的,平等心決定是相同的。這個「平等心」就是這裡所說的「清淨無染」,所以清淨無染是佛心。有這一句,你再看前面,善護口業、善護身業,那是佛的言語,佛的行為,所以這是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上面這三段都是講法藏菩薩莊嚴清淨自心的德行,自己成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才能成就眾生。下一段經文就是「成就眾生」,「現生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