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106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六集)  2000/11/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的第二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是「善護三業」,是世尊在本經對我們初學弟子發心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開示。「二利行」裡面,前面我們讀過「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今天這是第三個小段。這三個小段經文不長,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在心上,時時刻刻用它來做觀照。也就是說,用這一個標準,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這一個標準相應,這就是彌陀弟子;如果與這一個標準不相應,我們就不是真正學佛了。從這個地方觀察,佛弟子特別是彌陀弟子,跟一般佛弟子確實不一樣。世尊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諸佛如來之中,是多麼受大家尊重。這個「大家」,是諸佛如來。因此,彌陀弟子在諸佛弟子當中,同樣受到諸佛弟子的特別尊重。

      人家為什麼尊重你?就是你「二利具足」,你是一切眾生的榜樣,是一切佛弟子當中的模範,當然就受到大家尊重。彌陀弟子意識當中「莊嚴眾行,軌範具足」,他有這個意識、有這個念頭,用我們的話來說,有這一個願心,念念行行都給世間人做好榜樣,這一條非常重要。又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底下這一小段,「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如化」這一句是智慧圓滿,「三昧常寂」是德行圓滿,智慧、福德兩種圓滿,這是我們稱讚佛陀為「二足尊」,就是這兩句。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今天我們讀的這六句,這是落實了,「三業清淨」。如果沒有前面這兩段,沒有「軌範具足」,沒有「觀法、常寂」,只有「三業清淨」,給諸位說,這也算不錯,這是世間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也就是出不了六道;具足前面這兩段,那就不是六道凡夫了。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學佛好處在哪裡?為什麼要學佛?沒有真實的利益,我們何必學它?真實的利益就在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轉我們無量劫的業報身為佛菩薩的願身。

      怎麼個轉法?在念頭上轉!前面四句你要是真正懂得、真正體會到,入了這個境界,你就轉了。凡聖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你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轉不過來,那是凡夫,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也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特別是前面這一小段,「觀法如化」,這是看得破,「三昧常寂」是放得下。寂是寂靜,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絲毫染著,如果有絲毫染著,這個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必須一切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這個「放下」就是不放在心上,佛法也放下,佛法也不可以執著。放在心上就是執著。不能執著,心要清淨,心要虛、要空,虛則靈。

      「靈」是什麼?智慧生起來了。心裡面有東西在就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智慧就變成煩惱;心裡面讓它空空洞洞,讓它乾乾淨淨,這個心就生智慧。所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常寂」,本來無一物。所以他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什麼都不染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金剛經》上世尊明白為我們開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要捨。「捨」是什麼?不能放在心上;也就是說,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你對佛法要起分別、執著,你「三昧」也沒有了,「常寂」也沒有了。

      諸位要知道,心裡頭有東西在,這個心叫「輪迴心」。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是你心裡面有東西,就有六道輪迴;哪一天你心裡頭沒有東西了,輪迴就沒有了。這個話很難講,說出來怕大家聽了產生誤會。你聽說「心裡什麼都沒有了,就可以超越輪迴」,好,你把身心世界東西統統放下了,一切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對不對?不見得。怎麼不見得?你變成「無想定」;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了,這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修到最後結果是在四禪無想天裡面去受生去了,學佛學成外道。所以這個東西很難!「有」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

      你應當要懂得,怎麼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如果他這個地方只有「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沒有今天這六句,他就著了空。你想對不對?著了空。有了後面六句,他就不著空;雖不著空,他又「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他也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所以他是積極的,他不是消極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積極去表演,為一切眾生做軌範,雖然積極表演又不著相,這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一般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有錯誤。唯有菩薩聰明,菩薩行中道。不著空,他隨緣示現,隨機教化,這是不著空;雖然做種種示現,教化一切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有。這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這樣的修學才能入佛的境界,才能跟諸佛菩薩融成一片。

      三業是講身、口、意。諸位在此地特別要留意到的,三業講「身、口、意」,此地經文它「口、身、意」,這是什麼意思?跟平常一般的講法順序顛倒了,不是經文排列錯,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大凡眾生造業,口業造得最多,口業造得最重,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特別提醒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都在造口業。「善護口業」下面這六句,是菩薩修行三大綱領,總言一個「善」字。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最容易犯的是「口業」,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凡夫入門要從這個地方入,必須護口業,不譏他過。在佛法裡面,無論大乘、小乘,不論宗門、教下,也不論顯教、密教,都從這裡下手。

      我們在一生當中要想成就,必須遵守佛陀給我們的教誨,特別是世尊入滅之前教給我們的「四依法」。我們懂得遵守,就如同佛在世一樣;如果違背了四依法,即使佛陀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得不到佛法利益。這一點很重要!四依法第一句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佛法的承傳由後世的弟子,弟子當中的成就有高下不相等,所以佛這第一句教導我們就特別重要。經典是佛說的,佛當年講經說法,諸位要知道,並沒有記錄,佛一生沒有寫過書,佛陀在世是言教。經本怎麼來的?諸位同修都知道,是阿難尊者集結的;跟一些同學們,第一次集結是五百大阿羅漢,阿難尊者上講台複講。你們要曉得,我們今天培訓班裡面訓練同學,讓你們在講台複講,這個「複講」是我們祖祖相傳,阿難尊者傳下來的,這不是我們的創意,不是我們的發明,祖祖相傳的老規矩。複講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加自己意思在裡面,你就錯了。今天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我們在《華嚴經》清涼大師註疏裡面看到,清涼大師說: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也承認,他一生當中沒有說過一句話,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是說佛說法,這是謗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話」?他所說的都是古佛所說的,不是他自己的。跟中國孔老夫子的態度完全相同。孔老夫子說,他自己所傳的,「述而不作」。夫子沒有創作,都是傳說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自己的意思。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我們學佛,要明白這個原理原則。所以這才曉得,《大藏經》是佛佛相傳,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創作,我們才不至於誤入歧途,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錯了,這在現在這個時代比什麼都重要。

      由此可知,我們的修學,必須要依據經典。經典太多了,我們到底依哪一部經?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根性」是佛家的術語,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要知道自己的程度。我們學哪一個法門、學哪一種經典,自己能夠得受用,能夠得真實利益?法門很多,法門要不契機,就等於治病藥不對症,這個道理相同。藥不對症,不但你吃了這個藥,病不會好,可能還會加重,佛法亦復如是。如果不契機,不但不得利益,反受其害。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地方學佛學成魔障,現在醫學上名詞,學成神經分裂,我們佛法講著魔了,很多!什麼原因?藥不對症,法門不契機,學佛學成著魔,最後只有進精神病院,很可惜!

      我就看到很多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在美國拿到碩士、博士。沒有學佛,很好、很正常,學佛學了個半年、一年,就入精神病院,非常可悲!不是佛法不好,他沒有對症,不契他的機,他才會變成這麼一個後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如何選擇法門?假如你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肯接受他的建議,是好事情。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很好的暗示,現在的話來說,也是預言。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給我們指出一個大的方向。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大概不會錯。這是肯接受世尊的指導,大致上不會錯。

      現在我們看社會上絕大多數學佛著魔,多半都是學密、學禪,這兩樣東西比較容易著魔。什麼原因?這兩樣東西,實在講很難適合現代人的根性。現代人的心浮躁,他定不下來。定不下來勉強著定,用方法把它控制下來定,這是不合乎自然法則的。強制的定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毛病就出來了。因此修學方法要順乎我們的根性,那就自然了,自然就不會出麻煩、不會出亂子。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要知道怎樣去選擇法門。

      淨宗的經典不多,所有宗派裡面淨宗經典最少,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門東西,這對現代人來講,確實是方便,尤其是在家同修,分量少,容易學。又何況這六種東西只要有一種就夠了,不必六種都學,學一種就行了。如果自己有時間、有精神,能夠學個兩種、三種,也就足夠,三種以上就不太容易了。而學習的方法,一定是「一門深入」。我只先選一種,學一種,這一種真正學得有心得了,學成就了,我再學一種;如果這一種還沒有學成,決定不能學第二種。你學多了,一樣都不能成就,那就很可惜了。一門東西學成了,是要費相當時間。我們今天一般估計,一門東西學得有成就,至少要花十年時間;十年專攻一門,你這一門有成就。你成就之後再學第二門,一年就行了。再學第三門,大概半年就行了。學第四門,一個月就行了。到以後學《大藏經》,大概不要半年就全通了。這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不能在一門經上用上十年功夫,給諸位說,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得不到。你在一門東西上下十年工夫,這四句你得到了,你才是個真正的佛弟子,你才是真正覺悟的眾生,要用佛學的名詞說,你才是個真正的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你已經轉凡成聖;十年前你是凡夫,十年之後你是聖人。實在說,十年也並不算很長,你要能有耐心,要能夠熬得過,給眾生做個榜樣,做一個修行的樣子,要這樣幹才能成功。你要是貪多,貪多不能成就,每一樣東西只能學一點皮毛,不能深入。這是說明「依法不依人」,那個人說的東西不如法,就是沒有經典、經文做依據,我們都可以不接受,一定要有經典做依據。

      完全這樣作法還不夠,所以佛又教給我們第二個「依義不依語」。最重要的,佛講的義理重要,語言不重要。佛這一個教訓,對我們的後學,解決了許多重大的難題。後人重大的難題是什麼?疑慮太多:「這個經到底是不是佛說的?這個翻譯到底可靠不可靠?」這一種疑惑古時候就有,現在人更多。所以佛這一句就幫我們解答了,只要意思對了,他多說幾句、少說幾句不要緊。所以同樣一部經典,梵文的經典,同一部,傳到中國來之後有很多種的翻譯譯本,像《金剛經》,現在《大藏經》裡面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你說哪個本子對、哪個本子不對?每一個本子都對;裡面翻的字不一樣,意思都相同,這就行,意思對了就行了,不要斤斤計較在文字上面。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

      我們學佛也要懂得,不要過分著重在形式,要講求實質。同樣道理,不必執著在儀式,著重在他的精神,使我們思想行為轉變,這個重要。儀式也不能夠疏忽,古時候做這種種儀式是幹什麼的?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另外一個作用是接引還沒有發心學佛的這些大眾,儀式是這兩個意思。我們自己學佛了,家裡面設個佛堂供養佛像,這不是供神,不是祈求神來保佑,你要是用這個心態去供佛,你已經是迷信。

      供養佛像的用意有兩個。一個是報恩,知恩報恩。這一種圓滿智慧福德的教學,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我們供一尊佛像是紀念他,念念不忘這個老師,是這麼個意思。就如同我們中國人在家裡面堂屋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一樣,「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第一個意思更重要,「見賢思齊」。看到佛像,他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也是凡夫,我應該像他一樣,也要修成佛。看到觀音菩薩,我要學觀音菩薩,我要成觀音菩薩;看到阿彌陀佛,我要學阿彌陀佛,我要作阿彌陀佛。這個意思重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所以供養佛像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就在此地,你要把他當神明去看待,不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罪在哪裡?提倡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的,你跟佛唱反調,你提倡迷信,這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依義不依語」,這裡頭很深的意思。

      第三教導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什麼叫「了義」?了義是對於自己這一生有真實利益的,這叫「了義」;對我們這一生沒有真實的利益,這個對我就是「不了義」。換句話說,你在一切經裡頭選一部經,這了義。你選個幾十部、幾百部經,那就不了義,為什麼?你決定得不到利益。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生活環境,選擇一部最有利益的經論,對我們現實生活有幫助,對我工作也有幫助,我學了真能夠用得上,這個經典對我來說就是了義。而佛法了義裡頭有更深一層意思,就是決定要幫助我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才算是真正了義;我現前得利益,將來不能幫助我在這一生脫離輪迴,這個經教對我就是不了義。這是教我們選擇的標準。

      四依法前面三條教給我們,選擇法門應當考慮哪些條件。我們來選擇法門,佛給我們暗示的「末法淨土成就」,這個法門是好,這個法門不但你這一生脫離六道輪迴,還超越十法界。許多法門可以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權教菩薩果位,出不了十法界,但是那也算了義,了義不能說是究竟了義。

      淨宗法門是究竟了義,這一生當中不但你超越六道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不但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阿惟越致的果位,所以叫究竟了義。這是希有難逢、難信的法門,正是古大德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要認為好像我們得來太容易了,得來實在不容易,「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是淨土法門。果然有這個緣分得到,只要你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教」是什麼?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經,就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無量壽經》,依照這個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誨認真去做,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決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說老實話,這十句沒有做到;你要把這十句做到了,你就肯定往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頭一個,從現在起,很認真的學習『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淨宗的修行從這裡修行起。「過」是什麼?過失。跟《壇經》裡面六祖大師教人的方法完全相同,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天天看到別人的過失;眼睛看別人過失,耳朵聽別人過失,嘴裡頭說別人過失,這叫造業!天天不斷在造業,念佛還想往生,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讀這個經之後,我們曉得為什麼念佛人不能往生。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一、兩個,萬分之一、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你把這十句經文多念幾遍,你就明白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沒有真修,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西方叫淨土,你想想什麼叫「淨」?而且佛在經上又常說:「心淨則佛土淨。」眼睛看的是過失,聽的是過失,說的是過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怎麼能生淨土?所以念佛也不管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心不清淨。於是口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

      我們為什麼會造口業?找它的原因,你之所以會造口業,你就是「見他人過」,你才造口業;你如果是哪一天不見他人過,六祖講的「不見世間過」,你就決定不造口業了。真正修行人跟我們一般凡人不一樣,凡人天天見別人過,真正修行人跟我們相反,他天天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我們凡夫是天天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自己沒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就搞三途,就要墮三途。能夠天天見自己過而不見他人過,這個人水平是往上升的。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不見他人過」?怎麼樣才能做到?要想真正做到,只有一個辦法,明理。你把道理搞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你就曉得,一切眾生沒有過失,一切過失都在自己這一邊,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沒有過失。何以說一切眾生沒有過失?這個道理很難懂,你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前面說過「觀法如化」,它哪有過失?

      這個話還是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想大家都看過電影,電影在放映的時候,只有一個銀幕,這個幕多半是用白布做的。影片放映出去了,影像現前了,你看在眼裡,有的時候看著笑,有的時候看著哭。電影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它什麼都沒有,影像,不是真的人在表演,影像而已!為什麼這個影像就勾引你自己的情緒?你就被它所轉?那你太可憐了。它沒有過失,過失在你自己,它不過是影像而已,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它不是真的人,假的。

      你為什麼會產生妄想分別執著?你著了相,如果你曉得那是假的,那是個影像,完全不是真的,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你心裡就如如不動。這個影像裡頭,決定沒有是非善惡,這才是事實真相。對於明白人懂得,迷惑的人不懂得,上當了。你被它迷惑了,你上當了,你去起心動念,你在那邊造業。真正明白人,這是夢幻泡影,所以他看了、他聽了,他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就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所以你們天天看電影、天天看電視,要懂得看電視修「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們面對著電視修行,修菩薩行,你的功夫從這裡去鍛鍊。那個畫面是假的,那絕對不是真的,你知道這個畫面是假的,然後曉得整個世界這一切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也好,聽到也好,你心地清淨,如如不動,一塵不染,你就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的人不造業了,心地清淨慈悲。

      慈悲從哪裡表現?從底下「善護口業」到「清淨無染」,這六句表現的是大慈大悲;必須清淨才會有慈悲,心不清淨哪來的慈悲?由此可知,前面這四句重要,尤其是「觀法」這兩句,比什麼都重要,能做如是觀的人,就不會造口業,心清淨。知道這一切現相,他示現善的這一面好,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示現惡的那一面也很好,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所以一切示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都是在幫助我精進,都是在成就我的道業。菩薩的心行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

      這六句都是屬於戒行。佛的教學,總綱領只有三個:戒、定、慧三學。這六句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但是戒、定、慧三學是相輔相成的;戒能幫助定、慧,定能幫助戒、慧,慧能幫助戒、定,它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初學的人必須從「持戒」下手。持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誡,遵守佛制定的規矩,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我們心才會清淨,才能夠得定。所以這一段文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千萬要記住,口業是很多,最嚴重的,是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是自己最嚴重的過失,這個要懂得。如何把別人的過失從我們內心裡頭消除,這才是個根本的辦法。

      最近我們每天早晨在讀的《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經文一開端,佛給我們說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教訓,跟這六句相應。他教菩薩,他說,「菩薩有一法」,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個了不起!一切世間包括十法界,不僅僅是我們人道的苦,十法界一切苦都能夠斷掉。這個法太重要了,這個法我們想不想學?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說出來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是這一法。「晝夜」是不間斷,「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此地講的善護口業、善護身業、善護意業,常念、思惟是善護意業,跟《無量壽經》上這六句完全相同。我們能夠真正保持著身口意純善無惡,你就能夠斷一切世間苦。

      由此可知,這一切世間苦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心行不善而來的。心行為什麼不善?不了解事實真相,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造業。惡業裡頭,根本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這是一切惡業的大根大本,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自私自利。你們想想看,哪個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自私自利就不是人,真的不是人,他是佛菩薩;他是菩薩,他不是人。有自私自利的,就是人,六道裡頭人;沒有自私自利的,他就是菩薩。我們要轉凡成聖,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利益,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你就轉凡成聖。

      凡聖,實在講是一念之差。凡夫看到別人都不好,只有自己好;菩薩看到一切眾生個個都好,沒有一個不好。看到惡鬼也好,看到毒蛇猛獸也好,看到地獄眾生也好,他統統都好,那是菩薩。我們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滿意,這個凡夫,這不是菩薩,菩薩看到一切眾生都好。為什麼都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凡夫不知道佛性,凡夫著重外表,那是「相」,那個相好、相不好,他著相,他起分別執著。佛菩薩不著相,看你的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是圓滿的,一切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佛的心平等。眾生的心不平,不平是因為著相才不平,見性就平等了。

      由此可知,佛家的修學,不論是哪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我們要想自己修行早一天達到這個目的,明心見性的目標,我們首先要從「不譏他過」,首先要學著看到人人都可愛,看到人人都是好人。他壞,壞是什麼?一時糊塗,他本來是好人,一時迷惑,你要從這上去想,你就不會去責怪他。本來是好人,喝醉酒了,發酒瘋,亂說話、亂打人,他本來是個好人,他一時迷惑。我們要用這個態度看天下造作惡業的惡人,你就不會怪他,你自然就會原諒他,他是好人,清醒過來就好了。這一生不能清醒,死了以後來生也許會清醒過來。在我們現前的社會,這一個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境界,也可以消除世間的劫難。

      世間劫難是大家共業造成的,許許多多人造作不善業。他們雖然造作不善業,我們能夠回過頭來修善業,我們的善業可以抵消他們的不善業,這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何以能夠消除世間劫難理論的依據。我們明瞭,我們有理論依據,所以不要以為:「我一個人斷惡修善的力量很薄弱、很微小,眾生造作惡業太重,我這一點點善敵不過。」你要這樣想、這樣懷疑,你就真的敵不過。決定不懷疑,要思惟、想到:「我這一點善可以跟世間許許多多的善人相應、善心善行的人相應,可以跟諸佛菩薩的善心善行相應。」這個力量集合起來就很大了。

      這個世間是有災難,許多宗教裡面講的「末日」都講是一九九九年、二千年。九九年平安過去了,二千年也快過去了,沒什麼災難,他講的「末日」是不是有?給諸位說,是有。為什麼平安度過去了?就是這個世間也有一些覺悟的人,真正在回頭,斷惡修善,把這個劫難延後了,把這個劫難減輕了。災難減輕了,災難延後了,不是沒有。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沒有!他們末日講是假的,不要緊,多作惡沒有關係,你看,沒有什麼果報。」你要這樣想法,這個末日很快就到了。所以一定要懂得,確確實實是有一些人他們覺悟了,他們認真努力集合這個世界上善心善行的力量,集合諸佛菩薩眾神慈悲大愛的力量,穩住這個劫難,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是講我們身體一切造作,身體的造作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戒律裡頭有講「三聚淨戒」,律儀戒是裡面的一種。「律」是法律,「儀」是規矩,我們常講的「威儀」,這個在經典裡面有明文規定。但是我們要曉得,經典上所講的律儀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那一種生活狀況之下制定的。律儀戒是應當隨著一切眾生生活環境,可以修定的。最明顯的在中國,唐朝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律儀戒的中國化,我們常講的現代化、本土化。

      律儀戒的現代化、本土化在唐朝時候制定的,它的原理原則不變,就是根本戒不變。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超空間、超時間,無論是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遵守的。其他所制定的那些規矩,一定要依照我們現前生活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改的。就像國家制定的憲法一樣,那個憲法條文過了幾年之後、幾十年之後,一定要重新修定,不修定就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這是相同的道理。

      在《梵網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了兩條戒律,這個戒律也是不能改變的。第一條「不作國賊」,第二條「不謗國主」。你們想想,這兩條是什麼意思?第一條裡面就給我們說,佛的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決定不可以做違背社會利益的事情,不可以。不可以做害社會的事情,不可以做害國家的事情,不可以做害眾生的事情。「不作國賊」裡頭含的意思很廣泛、很深,你要懂得。

      為什麼「不謗國主」?人民的幸福奠定在社會安定的基礎上,社會安定大家就有福了,社會要是動亂,大家就要受苦難。國主是國家領導人,如果全國人民對國家領導人有信心,對他都尊敬、都服從,這社會是安定的。國家領導人他也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佛,你要找個十全十美,找不到。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福報最大的,大家都曉得,乾隆皇帝。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這個大福報歷代帝王都沒有的,他一個人全了。他有沒有過失?過失很多,不是沒有,歷史上都有記載。可是你要想到,那些過失影響不太大,一定要往大局著想,穩定大局,這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學佛的人有智慧,懂得這個道理,不謗國主,他有過失也不說。就如中國的儒家禮教所說的,父母之過,兒子你可以聽,你不能說,你說了就不孝。人民對於國家領袖,就跟對父母一樣,我們要勸導他,要想辦法幫助他能夠改過自新,但是絕不可以說,絕不能毀謗。你想想看,佛這兩條意思多深,這是多麼有智慧。這個考量,是為一切眾生幸福考量的,是為社會安定考量的,是為世界和平考量的。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輕易的、有意無意毀謗國家領導人,不但是自己造的不善業,影響社會安定,影響世界和平,影響人民幸福,這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願意見到的。所以佛在《梵網經》上說出這兩句話,我們要懂得,這個絕對沒有私心、沒有偏心,是真實智慧。

      佛在《瓔珞經》裡面,《瓔珞》也是菩薩戒經,《梵網菩薩戒經》、《瓔珞菩薩戒經》,那裡頭也有兩句。一般在佛門裡面稱《梵網菩薩戒經》是出家人受的,《瓔珞菩薩戒經》是在家人受的,這是一般有這麼一個區別,實際上都能夠互相融通的。在家同修你就可以作國賊了?你就可以謗國主了?不可以的!出家人都不能做,在家人怎麼可以做?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四眾弟子都應當要遵守。

      《瓔珞經》裡面的第一句話,「不漏國稅」。納稅是人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國家的收入靠稅收,國家有錢,才能替人民服務。許許多多公共設施,大家在新加坡,你們都能看到,新加坡的公共設施非常之好。這些錢從哪裡來的?人民納稅來的。所以不漏國稅,漏國稅是犯盜戒,是偷盜。這個盜戒非常嚴重,說起來太可怕了。不要以為想辦法少納一點稅,自己佔一點便宜,不知道自己的損失無比的嚴重,一定要懂得納稅。第二條,「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法令規章不可以違犯,換句話說,決定不做違犯法律的這種行為,這是佛不許可的。

      所以在中國,在外國也有,許多同修要發心建道場,這是好事情,都來問我。我說我一生,這個很多同修都知道的,我一生三不管,現在都快到七十五歲了,我還管這個事情?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才自在。你們要去建道場,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守法,要當地政府註冊。在外國的時候,當地政府註冊,是一個合法的機構,這樣就好。我想在中國也不會例外,一定要得當地政府的許可,決定服從法律規章去做。凡是違法的事情,縱然是好事也不可以做。

      好事要違法去做,你一定要有菩薩的精神,願意接受法律處分,這個行。從前我們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不是禪宗的,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就是幹過這個事情。永明延壽禪師他犯法,他知道犯法,他是國家一個小的公務員,管稅收出納的,管收稅的,當然金錢常常從他手上經過。他就把這些錢裡面拿了一些去放生,常常放生。以後被查出來了,稅收裡少了不少的錢。就問他,他承認這個錢是他拿了。拿去幹什麼?放生去了。按照法律來判刑,他是死刑。所以他敢承當,你敢不敢承當?可是他沒有拿去享受,沒有拿這個錢去吃喝玩樂,他去放生去了。

      這個事情爆發之後報告皇帝,皇帝聽了也可笑,這個世間還有這麼樣一個人。他說:「按照法律去執刑,要殺頭。不過殺頭的時候,」他跟那個監刑的官員交代了一句話,他說:「你看看他,殺頭他害不害怕?他要害怕,殺掉就算了;他要不害怕,把他叫回來見我。」所以他被綁到法場要殺頭,監斬官看他一點都不害怕,就問他:「你為什麼不怕?」永明大師就講:「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命,很值得,我有什麼怕的?我歡歡喜喜的接受國家法律制裁。」監斬官把這個話報告皇帝,皇帝召見。就問他:「你想幹什麼?」他說他想出家,皇帝說好,成全他出家,皇帝做護法,就是永明國師。

      你要做好事犯法,也要學永明大師這樣才行!這是《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偏中正」。「偏」,做的事是不如法,可是事情是一樁好事,叫「偏中正」。我們能夠用合法的方式來做,當然是最好。不合法的事情做好事,不能跟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社會大眾要都學這個樣子,這個社會不就動亂了?法律不受人尊重,這不是一個好榜樣。佛弟子常常要想著「莊嚴眾行,軌範具足」,常常想著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無量功德。所以,我們講堂講經的總題目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實在這兩句,也就是這裡經文「莊嚴眾行,軌範具足」,就是這兩句話。可是佛經上的兩句話,一般人不好懂。這兩句話,大家看了很容易理解。念念之中都要給社會做好榜樣,不可以做個壞樣子。好事情最好也不要這樣作法,也不要違法的去做。

      在過去,我們的淨宗學會跟新加坡居士林,完全遵守佛陀教誨去修行。佛教導我們四攝、六度,我們這一邊同修都知道努力的去奉行。所以在布施,這裡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中醫義診所是無畏布施;我們每天供齋,財布施;我們一些經書、VCD結緣,這是屬於法布施。這個布施我們都是盡心盡力在做,所以有海外同修到這邊來參學,他們要這些東西,我們沒有限制的結緣在做。一般都是你喜歡拿多少,你就拿多少,所以沒有限制的。

      我們這裡沒有限制,可是中國政府那邊有限制。你們如果帶東西帶得太多了,那邊就變成了違法。這些事情你們比我們清楚,我們不在中國住,不清楚這個事情,你們要清楚。所以你們在這邊要帶東西,帶這些經書、光碟、VCD這些東西帶回去,你們一定要遵守國家的規定,決定不能做違法的事情。做違法的事情,總不是一樁好事情。帶的東西是不錯,都是勸善的、講經的,這也是「偏中正」。但是你還是偏,你的方法、手段是不如法的。最好是「正中正」,那就最好。

      我昨天回來,見到我們的林長李木源居士,他就跟我談到現在中國宗教局佛協有個文件傳到這邊來。是新加坡這邊的航空站,聽說有一次,是我們有一些同修,在航空站裡面表現得不好,讓這個地方人起了反感。於是他們就寫信到中國政府,到中國的海關,中國的政府。宗教局就一個文件傳到我們這邊來,希望我們這一邊協助,不要有違犯法紀的事情發生,這個事情會影響到佛教將來在中國的推行。

      昨天我就跟李木源居士商量,這是國家正式傳來的文件,我們必須要尊重,決定要守法。我跟林長還有李文發居士商量,凡是從中國來的同修回去,帶VCD光碟,一個人只可以帶兩片,決定不能多帶。而這兩片,我們決定送給大家《了凡四訓》的連續劇。我們《了凡四訓》連續劇兩片,是雙語發音的,就是普通話跟廣東話兩種語發音的,你可以聽的時候隨便選擇。這兩片東西是在中國大陸拍攝的,我們這裡讓他多多的做,送給從中國來的同修。外國的,中國他不管,你們外國的,你們怎麼帶他不管。每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這些法律、他們的規定,我們統統要遵守。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守法,佛教我們頭一個是持戒,我們都做不到了,我們不是全部違反佛陀的教誨?這是決定錯誤的。所以希望中國同修到這裡來的時候,要原諒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每一個佛教徒在中國都表現得守法、守規矩,我相信我們這個講經的大會,很快就會搬到中國國內去舉行了,你們也不必跑這麼遠,跑到新加坡來了。如果你們做得不如法、不守法,恐怕這個時間就很難了,也許在十年、二十年當中,中國都不許可我們這樣的大規模在一起舉行弘法、講經,或者是念佛的活動。守法就好,這比什麼都重要。「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律儀戒非常重要,除律儀戒之外,還要懂得佛沒有講的、沒有制定的,有「攝善法戒」。譬如說,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抽煙,這個佛戒裡頭沒有。沒有就可以大家大大的抽煙嗎?可是我們曉得,抽煙不是善法,對身體決定有傷害,這是醫學裡頭都有證明的。我們曉得這個不是好事情,我們也禁止,決定不去抽煙。佛雖然沒有制定,這是「攝善法戒」,佛教我們行善,教我們斷惡行善。這個是惡,它不是善的,我們應當斷;是善的,我們應當要去做。雖然佛在戒經上沒有說,我們知道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善,要認真去做,不能說是:「這個佛沒有說,我就不去做了。」這個不可以的。

      第三種叫「饒益有情戒」,這是講利益眾生的事情。眾生有苦難,我們聽到了,我們看到了,一定要伸出手去幫助他,不能說:「這一樁事情佛沒有講,我們就不做。」這個事情很明顯,基督教辦的養老院、辦的孤兒院,在此地回教也有辦的,天主教也有辦的,他們那些老人,有的時候也很可憐,他們教會有時候也照顧不到。我們聽到了,該不該去幫助他?有些人就說:「我們這是佛教,佛門四眾弟子捐獻出來的錢,法師,你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有好多人來罵我,我常常幫助其他宗教。這是「饒益有情戒」,他是有情眾生;而四弘誓願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是眾生。你總不能在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基督教眾生不度,伊斯蘭教眾生不度」,是不是要附帶加這麼多條?你既然沒有加,那就是普度眾生,不分宗教、不分族群,看到人家有苦難,我們馬上就要幫忙,沒有考慮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哪有劃那麼多界限的?

      世間之所以動亂,都是界限劃得太多、劃得太嚴,彼此不相容,所以才產生誤會,才產生敵對,才產生鬥爭、戰爭,天災人禍是這樣形成的。我們懂得佛教導我們真實的意思,我們學佛,大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說這是我們真心,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心量都是包虛空、周遍法界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有一切災難、天災人禍都是從分別執著來的,這個分別執著決定錯誤。因為分別執著,產生誤會,產生嫉妒,產生瞋恨,產生彼此不信任,所有一切惡的念頭、惡的行為都從這裡生的。我們知道,要把這個根拔除,要從我們自己行為裡面去表現,去感化世人,讓世間人看到了、聽到了有所領悟。

      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說得真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原本是一體。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產生恭敬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個世界祥和的,宇宙是祥和。我們明白這個大道理,一定要把這個道理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拓開心量,包容一切。

      今年這一年快過去了,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籌備千禧年的「和平祈禱溫馨晚會」。今年溫馨晚會,我在這裡想的,要送給所有參與的人,送一個禮物給他們,這兩天我在設計。大概估計,今年參加這個法會會超過一萬人。我做一份禮物,每一個人都送,平等的;參加法會的貴賓送一份,凡是來的人都一份,一律平等。至於送什麼東西,現在不說。到時候你們去參與,你們都可以拿到一份。務必要提醒世人,我們要互相尊重,相親相愛,互助合作,來創造安定的社會,繁榮的社會,幸福美滿的人生,和平的世界,這個樣子學佛就有意義了。不但我們自己災難、業障消除了,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品質決定向上提升,我們這一生會過得很幸福、很快樂,花報,來生的果報更殊勝,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這一生過得真正有意義,真正有價值。所以說到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最重要就是決定要守法。「不失律儀」,守法。後面還有兩句。今天時間到了,後面兩句非常重要,我們下個星期六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