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九集) 2006/2/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79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我們從經文看起,從上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裡頭有三個小段,上一次我們講到黃老居士的註解,引用本經第七品,就是「必成正覺品」的偈頌。這個偈頌很重要,凡是重要的,我們多念幾遍、多講幾遍,準有好處。要知道,我們今天所做的是學佛,不是搞佛學,佛學跟學佛總要記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學佛要像一尊佛,佛是什麼?佛是覺者,學佛就是學一個覺悟的人,明白人,這個意思要懂,決定沒有迷信,迷信那是不學佛,為什麼?他不覺;覺了就不迷,迷了就不覺。我們是個迷惑顛倒的人,現在我們想學一個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就叫做佛。「佛」這個字是印度話,印度人稱佛陀,意思就是覺悟的人,覺者。這些道理都要懂。
這首偈子前面我們也已經說過,但是沒講完。「令彼諸群生」,群生就是一切眾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幾句偈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他的方法,怎麼去?你看他的方法非常善巧,他說我取個名字,我的名字叫無量壽,無量壽是中國翻譯的,印度話就是「阿彌陀佛」。他取這個名號,叫人常常念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什麼?這個名號是我們自己的性德,這個名號是我們的真心。
梵語「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所以這個意思是無量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你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就叫阿彌陀。這個意思,這個世界上其他宗教裡面對於神的讚歎,說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際上,阿彌陀佛裡頭含著這個意思。你覺就能,你不覺才不能,無量覺那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自然就是無所不能。宗教裡面對神的讚美,在佛法裡面對我們自性的顯示。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自己,不是別人,不是外面的。所以這個名號好,叫你天天念,把你自性阿彌陀佛念出來。
自性阿彌陀佛在哪裡?本來就是,現在也沒有變更,問題在哪裡?是你迷了自己,你不承認自己,這就沒法子。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就這麼一句話,我們現在可憐是不認識自己。如果我將來還有那麼長的時間的話,我是預定我們的《華嚴經》再五年,頂多七年,不超過七年,《華嚴經》圓滿。圓滿之後,我想把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再有時間,我一定會把《大佛頂首楞嚴經》跟大家講一遍。那個經好!把這些事實真相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們有這麼多年薰修的底子,來接受《首楞嚴經》,我相信縱然不能大徹大悟,大悟的人應該有一些,聽了之後積小悟成大悟;換句話說,你能夠肯定自己,認識自己,還不能夠完全把境界轉過來,轉過來你就叫佛陀,你就成佛了。所以轉不過來,你能夠認知,能夠肯定,這就相當可觀,接近明心見性的邊緣,那是大徹大悟,所以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現在的人,會念的人很多,到處都有人天天在念「阿彌陀佛」,但是怎麼樣?他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他不是自性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是自性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你們常常做中峰禪師《三時繫念》的法事,中峰大師在《繫念》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此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此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那個心很難懂,可是他把那個心講得也很清楚,心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靈知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是靈知,靈明覺知,《楞嚴經》上所講的見聞覺知,這真心。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體會到,就像宗門大徹大悟的人常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你只要找到了,只要回過頭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圓滿具足,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真的。我們一生能不能做到?大心凡夫就有可能。所以說來說去,心量一定要拓開,與任何人、任何事物不要計較,這一計較怎麼樣?跟別人那種利害得失叫雞毛蒜皮,對自己的損失是太大太大,為什麼?障礙這一生不能見性,不能成佛;你要能夠見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
前面跟諸位說過,善導大師的話要記住,「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殊勝,無比的殊勝。我感激老師、我感激護法,我這種感激在這個世間很難找到第二個像我這樣的,什麼原因?我契入了,我明白了,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感恩。一般人?一般人連心都沒有找到,什麼叫心不知道,多半人都把緣慮當作真心。緣慮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把這個東西當作心,這不是的,為什麼?那個心是有生滅的。執著有生滅,分別有生滅,妄想有生滅,離開這個,那就是真心!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現前。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這個境界裡你才真正得大自在,真實智慧就現前。
所以這個偈頌末後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兩句是果德,你所證得的果報跟諸佛沒有兩樣。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的,黃老居士說得很好,「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圓滿具足」,他說得很好,他說得沒錯,你說這種殊勝的利益你到哪去找去!別說你一生找不到,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都沒有找到。這一生當中,緣生,遇緣不同,你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這個事情就在眼前。可是你的眼睛要放光才行,為什麼?你才能照見;如果你眼睛不放光,在你面前不認識,當面錯過,你說這多可惜。
聽經聽幾十年,你還沒有聽懂,什麼原因?你煩惱習氣沒放下。所以說來說去,還是諸佛菩薩那個老的教學方法,戒定慧三學不能躐等。古時候教學嚴格,成就的人多,大成就的人少,小成就的人很多;現在大成就沒有了,小成就也很少了。科學技術是突飛猛進,可是倫理道德、戒定慧三學是大幅度的衰退,不是三學衰退,是我們自己學習衰退了。這個事實真相總要清楚、總要明瞭。我們應該如何來補救?那就是我們要補習戒定,沒有戒定決定不能開慧,你聽講只能聽個皮毛,只聽到的是言說,言說裡面含的意義你沒有聽到,你沒有領會,所以你得不到受用,你得不到法喜。
戒最重要,對我們現階段,戒最重要。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十善業是戒,高的就不要談了,這是根本的根本,你有沒有?如果你要是有十善業、有弟子規,你就很少犯過失,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工作,你會很愉快、很快樂,很少過失。我們今天生活不快樂,工作很辛苦,待人接物都是滿腔的怨氣,這是什麼?迷!如果落實弟子規,這個現象全部都改善了。然後你聽經你能聽得懂,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聽不懂,你就是跟著我三十年、四十年,你還是聽不懂。你能夠持戒,你能夠依教奉行,那我講的東西你就會懂。一定要真幹!
要放下,放下煩惱習氣,放下一切不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言論、不善的造作,統統放下。十善的反面是十惡,不善,弟子規的反面統統放下,那麼弟子規、十善業道不難修。弟子規、十善業是我們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學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變了質,完全不一樣,迷了,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所以才造作一切不善。由於一切不善,變現出三途惡道。
外頭境界是隨著念頭在轉變,所以佛在大經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頭想的自私自利,想的名聞利養,想的是貪瞋痴慢,那這個一真法界變成什麼?變成餓鬼、畜生、地獄。幾個人念念當中想的是弟子規?想的是十善業?給諸位說,你念念這個思想行為跟弟子規相應、跟十善業相應,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你在哪裡?你在人天兩道,你才真正是個人,你來生不失人身,來生可能比這一生過得更好、更有福報;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它相違背,你就不是人!我說的話很不好聽,但是真話,為什麼?你來生不在人道,在三惡道。這個話絕對不是罵人,說的是事實真相。
從人道的基礎上才建立菩薩道、佛道;菩薩道是大乘,佛道是一乘。《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說的這個意思,一乘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我們這樣的人,這樣的凡夫,罪業深重,能不能契入一乘境界?答案是肯定的,能,就是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緣你要認識,這就是你的善根福德,你要認識它。你把它抓住,福德,認識是善根;你抓住,不把這個機會放棄,這是福德。所以《彌陀經》上常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個條件。
我這一生當中有這麼一點成就,諸位同學要問我,我可以告訴你,我往生有把握,不是沒有把握,要沒有把握,那我這五十五年就白幹了。為什麼有把握?五十五年沒有休息,天天在幹,天天改過,天天自新。改過是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一定要認真,一定要感恩一切眾生、一切環境,它幫助我。善緣順境,我隨順著學,不起貪戀,起貪戀就糟了、就墮落了;逆境惡緣,人事也不好,環境也不好,不起瞋恚,絕對不怨天不尤人。知道什麼?我自己造的惡因不善,感來的這是果報,要不要承受?要受,你現在不受將來還要受,如其將來受,不如現在受。歡歡喜喜接受,業障就消掉了,業障一消掉智慧就增長,福德就現前。
香港有個老和尚,去年過世的,煜明老法師,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好像小我兩歲的樣子,去年過世。他算命看相、看風水,他懂得這些東西。他到我們漢口道來看我,他說:淨空法師,你走老運!實在講,我哪有老運?我這個命他也算過了,四十五歲就死,還有什麼老運。不斷的在改!自己最重要的是認錯,自己有錯不承認,這是最糟糕的,那這個人很難回頭,認錯。認錯你才能夠改正錯誤,才會有進步。換句話說,往後一年比一年幸福,一年比一年有智慧,你說這個生活多快樂。快樂的人就不容易生病,就不容易衰老;不快樂的人很容易生病,很容易衰老。
中國諺語所謂是「憂能使人老」,人有憂慮,老化很快。這樁事情,諸位只要稍微留意一點你會發現,人在有正常工作的時候,每天忙著他的工作,他把那個老忘掉了,勤奮在工作。到退休之後,沒有事情做了,退休想到老了,他就想老,我老了;老人怎麼樣?老人常常會生病,他擔心生病,擔心生病就是想病,於是病就來了;病了之後就怕死,怕死是想死,他就很快就死了。你看我們很多同學、朋友,到退休之後,兩年沒有見面,一見面好像他一下衰老十幾二十年,變化那麼大。他看到我很羨慕,他說怎麼你一年比一年年輕,很羨慕,他不懂這個道理。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為什麼不想佛?你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幹什麼?
所以讀經,讀經幫助我們什麼?幫助我們想佛,佛在哪裡?佛在經典裡面,我們大家在一起天天在一塊研究討論佛法是想佛,這個想是正確的,正念、正思惟,他怎麼會不快樂?除了想佛、想菩薩之外,都叫做邪念、邪思惟。雖然你想天、想神也算是正念、正思惟,它不究竟,不徹底。這都是說遇緣不同。緣具足了,成就與否在善根,善根很重要。第一個講世間法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世間法的善根,包括整個六道。於一切法,包括我自己這個身體,決定沒有貪愛,無貪、無瞋、無痴。菩薩還要有一個善根,菩薩只有一個善根「精進」,六波羅蜜裡頭的精進波羅蜜。精是純而不雜,這叫精,進是絕無退轉,菩薩唯一善根。
世出世間總的來講,善根只有四個,無貪、無瞋、無痴、精進。你只要把這四個抓到,你就永遠往前進,就不會往後退,世出世間的善法你都成就了。很多人曉得也會講,講得頭頭是道,他對於世間法怎麼樣?還是有貪心,那就沒有法子;只要世間法裡頭有貪心,有貪瞋痴在裡面,出世間的善根就沒有了,精進沒分。我們雖然常常提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不到,縱然做到了,他那個不是善根,為什麼?他夾雜著有貪瞋痴在裡頭,把他那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破壞了,所以他不開悟,雖然很用功,天天樣子是勇猛精進,不開悟,依舊是迷惑顛倒。這就是經教裡頭常講的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希望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結果怎麼樣?不解如來真實義,那你就不能夠契入如來的境界,就這麼回事情!總要清楚、總要明瞭,這就對了。
所以末後這兩句話說得好。下面這個偈頌就更有意思了,小科裡頭我們標的是「悲益正念」,大悲心利益正念。「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這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花開見佛,身心清淨,智慧勇猛,大悲無量,自覺覺他,成就菩提」。我們把下面的話也念下去,「是皆阿彌陀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故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智慧清淨,身心如佛。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得無生忍,又何足異」,我們就看到此地。黃老居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正確、非常的真實。現在我要告訴同學的,我們在沒有往生之前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你這才能夠相信、才能夠肯定往生極樂之後的加持。現在我們沒有往生能得到十分加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相信得到一百分的加持。
我們今天的學習,能夠放下煩惱習氣,能夠如理如法的精進,哪一樣不是得佛力加持?最明顯的佛力加持,從外緣來講,那就是生活安定,物質生活需求不操一點心,這不是佛力加持是什麼?我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出家,章嘉大師告訴我,只要真誠發心,依教奉行,放下萬緣,他說你的一生自然佛菩薩照顧,不用自己操一點心。我相信老師的話,這是我一生成就跟別人不一樣的,別人對老師的話未必相信,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老人怎麼會騙我?沒有理由騙我!
我跟章嘉大師那個時候,他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人,對我們年輕人真的像看孫子一樣看待,怎麼會騙我?百分之百依教奉行,雖然是達不到百分之百,總是想提升,所以一生當中我就沒有求過人,餓死、凍死活該,自己前世沒修,沒福!向別人去乞求,這是很難為情的一樁事情,我一生就是凍死、餓死,我不會問人家伸手要一分錢,這是我的個性,全是求佛,佛力加持。我自己不做一絲毫勉強的事情,為什麼?苦!所以有人來問我,他說:法師,如果有人送一筆錢叫你蓋一個道場,這個錢只能蓋一半,蓋不成功,你怎麼辦?我說:我不幹!我不要。我絕對不會說是欠一半,我到外面去乞討,這個我做不到。我會捨得乾乾淨淨,決不能讓自己身心有負擔。
事情我會為大家做,緣成熟了就做,緣不成熟,決定不幹這個事情。年歲愈大,好像緣慢慢愈來愈成熟,愈來愈多。有這個緣分,我替大家做好事,我自己沒做,替大家做好事。許許多多人想修福,不知道怎麼個修法,我給他介紹,我幫助他修,這個行。所以現前就得佛力加持。可是怎樣得佛力?你的心要同佛心,你的願要同佛願,佛的心就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切諸佛之心,我們是不是有這個心?真誠,決定沒有虛妄。起虛妄的心對人,一妄一切妄,對諸佛菩薩也是個妄心,怎麼會有感應?不可能。
你果然用的是真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不但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跟天地鬼神感應道交,自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在裡頭,自然的。願同佛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太多了,如果你沒有法子記住,你抓住總綱領,總綱領是什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有這個願。度是什麼?幫助,眾生無量無邊,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幫助他,不要等他來求。等他來求我們就錯了,我們大意疏忽了,沒有照顧到,他來,一看到他來立刻就要照顧。照顧裡頭最重要的,幫助他覺悟,所以還是教學。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天天教人,教他覺悟,悟了就離苦得樂。在中國你們看到慧可,這是禪宗二祖,他在沒有覺悟的時候他痛苦,心不安,心不安就是有憂慮,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幫助他開悟。一悟之後他就明白了,心裡憂慮就沒有了,憂慮、牽掛、妄想、執著全沒有了。達摩祖師把衣缽傳給他,他就變成禪宗二祖。覺就安了,所以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第一樁大事,如果這個沒有幫助,其他的幫助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實的。
《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得吃,你幫助他,送飲食給他;沒得穿,送衣服給他,你沒有幫助他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所搞的全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幫助他覺悟是真實的,幫助他往生是真實當中的真實。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佛經講得清楚,祖師大德說得明白,你要多看、要多聽。看不明白、聽不明白,問題在哪裡?業障太重!業障總而言之一句話,疑,貪瞋痴慢疑,聽了怎麼樣?半信半疑,這就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給這些人做出好樣子來給他看,他看到了相信,他沒有看到,你講他不敢相信。
所以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雖然沒有看到,經典上有記載,《大藏經》裡面有《釋迦譜》、有《釋迦方誌》,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人寫的。我們讀了之後,對世尊那種敬仰油然而生,你才能生得起恭敬心。再進一步,發願要學他,要跟他學習,這學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出來。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學,待人接物你去看,那個細節是什麼?細節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你看他日常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你拿《弟子規》去對照,所以他的生活紀錄就是戒律,沒有一絲毫勉強,自自然然。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黃老居士的註解:「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兩句。捨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捨也有四種,我們把這個意思要搞清楚。「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翻作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沙門的意思。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沙門一般都是講出家修行人,可是更重要的意思你要能體會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他做到了,雖然他沒有出家,他還有妻子兒女,可是人家真正做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他是在家出家,也就是說心出身不出,在家佛。在本經一開端,世尊給我們說出十六位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示現的也是心出身不出,跟維摩居士一樣,全都是在家學佛,心不染塵欲,欲棄掉了。家在心上捨掉了,形式上沒有捨,在心理上確實捨掉了,心出身不出,他們是不是沙門?是沙門。由此可知,沙門在形式上不一定都是出家身分,在家身分也可以稱之為沙門,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能夠勤學三學、六度、四攝、六和,這稱之為僧。所以僧也不是出家人的專稱,在家人能夠做到,也能稱僧。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跟他十年,他有很多著作上署名「雪僧」,他的別號叫雪廬,署名雪僧。僧是出家人,心出身不出,他真正能夠做到四攝、六和敬。六和敬不容易,從自己做起,不要求別人,天下事要求別人是做不到的,學佛要求別人,你成不了佛;念佛要求別人,你往生不了。中國古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對了,只要能夠反求諸己,什麼樣的障礙都化解了。今天社會衝突這麼多,在一個家庭裡面,夫妻衝突,離婚就是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演變出去之後,君臣衝突(領導跟被領導衝突),朋友衝突,五倫沒有了,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五倫是和諧的社會,五倫沒有了,天下大亂!
怎麼樣叫不亂?反求諸己就不亂了。不要問別人做得對不對,回頭問我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問別人做得好不好,要回過頭問自己做得好不好,問題統統就化解了。我們冷靜觀察,東西方的聖人、聖哲的教誨,都沒有例外,都是教人要反省、要懺悔。所有一切聖賢教誨,自己一定要知道,是教我一個人的,不是教別人的,我要做到,我不必去要求別人做到,要求別人做到,錯了。別人看我做到,他很羨慕來學習,他也做到,這就叫佛度有緣人,這就叫有緣。
我們自己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願心、願力,給別人做好樣子,希望他看到這個形象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不能用任何形式加諸於別人,那你就錯了,為什麼?你會有煩惱。我教他,他怎麼不聽?他有煩惱!你教他,聽不聽隨他,你就很快樂,你就沒有煩惱。他聽,他有緣,我們心裡知道他這一生會成就;他不聽,給他種個善因,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來劫遇緣或許會有成就,所以你就會很快樂、很自在。
眾生根性無量無邊,佛把他大別分為三種,上根人,有緣的人,他看到了、聽到了,他有感動,他有恭敬心,他會認真學習,所以他有成就;中等根性的人,他聽到了,也很喜歡,他做不到,煩惱習氣太重,中根的人;下根人,聽都聽不進去,不愛聽,不喜歡接觸你。那怎麼樣?我們這種形象,見到他們,合個掌,念一聲「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對下根人要給他種善根。所以統統都得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中根的人,要幫助他增長,幫助他提升;上根的人,幫助他成就,也就是要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就對了。這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我們有這個心,時時刻刻做眾生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到,我這個想法、我這個做法,別人跟我學好不好,如果是好的,我們就可以做,不好就不能想、不能說、不能做。這個人是什麼人?這個人叫沙門。沙門實在講,人天師範,這是稱之為僧。所以僧團的建立,我們也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這個團體沒有做到六和敬,我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還沒有感化這個團體,我還要認真、還要努力,這樣就對了。當然,團體愈大愈不容易。
照佛的教誨來說,四個人在一起共修,這就是一個僧團,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你就知道,人愈少愈方便、愈容易。可是話是這麼說,實際上來講也不容易,每個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又何況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對一切眾生布施恩惠太少,而與一切眾生相處,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總是容易跟人發生衝突,原因就是煩惱習氣太重,知道對人布施恩惠太少。這樣的發展當然是每況愈下!是往下墮落而不是往上提升。往上提升那一定要自己煩惱習氣減少,要認真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
處處與人方便,自己才方便,處處不給別人方便,誰會對你方便?所以這裡頭有業因果報的因素在其中。現在很多同修來問我,小孩不好教,不聽話,對父母沒有尊重的意念,沒這個心,不知道尊師重道,這已經形成社會風氣,原因在哪裡?還是我剛才說的兩條,不懂得布施恩德,遠因;近因是從小沒有教好。這也難怪,中國傳統的教誨至少斷了三代,三代就是七、八十年。三代這個時間不算短,但也不太長,所以只要我們認真做,還有不少人聽到、看到會受感動,會覺悟、會回頭。
這樣的為人演說可不能中斷,怎麼樣?中斷之後,那個感動的時間不能維持很久,很快又迷失了,所以不可以中斷。一定要在一個地方長時期的教化,才能真正把一個人喚醒,把一個人喚他回頭,回頭是岸。過去李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勸我一定要住在一個地方,長時期的為人演說,才能收到效果。他說哪有眾生聽個一、二部經就覺悟,就回頭了,在現在這個時代找不到!這是真的。要為人演說,至少相續不斷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才會有回頭的人,才會有覺悟的人。
所以現在做這個教學工作,比從前要困難十倍、二十倍都不止。這是說不是很長的時間,五十年,半個世紀。我們今天教學,跟五十年前教學,就要困難到十倍,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往後再過五十年,那個時候的人要教學,比我們現在那要困難到一百倍,不是十倍。如果我們做不好的話,再過五十年,他們的困難真的是難了!這種社會現象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今天佛門裡面常講「積功累德」,功怎麼積?德怎麼累?沒有別的,就是自己認真的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就叫積功累德。天天改,鍥而不捨,記住沙門這個意思,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認真學習四攝法、六和敬,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這就對了,這就叫做積功累德。
古德說得很多,出家是淨土的正因,原因是遠離不淨,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在哪裡?中峰大師說得好,「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彌陀是我心,我心就是彌陀。」這個話說得真實,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淨土為什麼不能現前?彌陀是無量覺,覺性為什麼不能現前?問題就在這個「欲」,這個東西障礙了。欲裡面最嚴重的是貪,所以無量煩惱,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佛法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大類:第一個是貪,第二個瞋,第三個是痴,第四個是慢(傲慢),第五個是疑,對聖教的懷疑;第六個是惡見,錯誤的見解,惡見也叫邪見,六個。六個再歸納變三個,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三個再歸納,歸納成一個就是貪。為什麼會有貪?因為愚痴你才會有貪,不貪,痴就沒有了;為什麼會有瞋恚?你貪不到的時候生瞋恚,貪到你就生貪愛,得到它生貪愛,得不到生瞋恚。無量煩惱的根本,所以到最後就是一個貪欲。
貪欲害了我們自己,不但不能明心見性,連悟門都堵塞了;不要說徹悟,大悟堵塞了,甚至於小悟都堵塞了,你說怎麼辦。悟門不開,對於淨宗還懷疑,不能往生。也許有人說貪瞋痴慢沒斷,那個念佛人也往生,帶業往生!真的往生了,這是一回什麼事?《往生傳》裡面有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好例子。一生沒學佛,殺牛為業,屠戶,在臨命終之前,他頭腦清楚,他沒有迷惑,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就是他殺的那些牛,這個時候他恐怖至極,叫救命。這個救命的聲音傳到門外,你看就有那麼巧的事情,剛好有個出家人從那裡經過聽到了,裡面喊救命,去看看怎麼?這個人在病床上大聲喊救命,說看到很多牛頭人來要命。出家人知道這是他的業障現前,趕快點了一把香,不是一支,一把香,點燃之後交給他,叫他拿在手上,念「阿彌陀佛」,趕緊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就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幾聲牛頭人沒有了。他很開心,告訴他牛頭人沒有了,繼續再念幾聲,阿彌陀佛出現了,他跟佛走了,真的往生。證明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這樁事情諸位要是讀到了、聽到了,千萬不要僥倖,我現在多幹一些壞事沒有關係,臨命終時我還有救。古大德對這個事情分析得很清楚,張善和臨終時候具足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你在臨命終時候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是頭腦清楚,一點不迷惑;如果你要是病了,得了老人痴呆症,連家親眷屬都不認識,助念都幫不上忙。頭腦清楚,不迷惑。第二個條件,真正遇到善知識,教你念佛求生淨土,你臨命終時能不能遇到這個人?第三個條件,你聽了之後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你就真念,真的祈求往生,這三個條件具足才行。你就曉得這三個條件太不容易了,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是講臨命終時具足三個條件。更遠的因,是他過去生中念佛念得很好,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善友,所以做了一生的惡事。善根很深厚,臨命終時,善根福德都深厚,福德是什麼?臨終清楚,不迷惑,這是福德;一聽就相信、就接受,依教奉行,這是善根;遇到這個出家人是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才能往生。
我們能不能這樣僥倖?肯定不能,為什麼不能?現在在頭腦很清楚的時候聽到佛法都不相信,半信半疑,你臨終的時候會相信嗎?這就說明你沒有善根,你的善根、福德跟張善和比差遠了,他能成功,你不能成功,這我們曉得,你要知道前因後果。凡是這一生這種情況念佛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累積深厚的善根。我們知道縱然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夠,我們這一生補課,行,可以超越,這是肯定的,這是善導講的遇緣不同;如果遇到的緣好,我們的成就很快,大幅度的向上提升。
這一生的善緣,第一個是得人身,這個我們大家都得到了。第二個是遇佛法,佛法當中還要遇到淨土這個法門才有指望,如果不是這個法門,沒指望。有善知識的引導,今天的善知識諸位要知道,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的《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出現了,是末法時期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非常可惜他是居士身會集這個本子,《無量壽經》三種會集本都是居士。第一次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第二次會集的是魏默深居士,是清朝咸豐時候的人,王龍舒是宋朝時候人,夏蓮居居士是民國十幾年二十年時候的人。三次會集,這個本子最完善。你要知道它的好處,你就仔細冷靜觀察,人見人愛,每個人讀到都生歡喜心,這就是緣成熟了。
這麼好的一個本子沒有註解,我過去講了幾遍,都是依據李老師的眉註,註得非常簡單。我在美國認識了黃老居士,在美國沒有見面,我們只通電話,他帶了一部註解,油印的,四本,他就帶那麼一套。我知道油印頂多只能印個一百套而已,因為那個臘紙,再印多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我們有經驗的。分量很少,他只帶了一套到美國,這套趕緊送來給我,他聽說我在講這部經。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馬上打電話問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就算了,如果沒有版權,我到台灣給你翻印。他非常歡喜,沒有版權。所以我們第一次就把他這個註解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一冊印了一萬冊,他非常歡喜。我特地到北京跟他見面,我們真是一見如故,在那個時候講這個本子的人,在海外只有我一個,在中國國內也只有他一個。現在這個流通出去,讀的人多了,學的人多了,講的人也多了,好事情。
「捨家棄欲」這個意思要懂、要透,事相上這個家不重要,棄欲重要;也就是出家,心出重要,身出不出沒有關係。當然,你如果為了弘法方便,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心出身不出方便。如果是要為續佛慧命,正法久住,那一定是身心俱出,你做個好的出家人樣子,這個非常重要,這就很有意義。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大家對佛法認識不清楚,誤會很深,認為佛教是迷信,不知道佛法是教育。我們身心俱出,完全把世尊當年這種學風,在這個時代把它顯示出來,讓大家看到佛法原來是這樣的,這個就有身出的必要。身出不要人多,要把佛法展現出來,做一個好樣子,這樣正法能夠延續下去,傳承下去,這個不能離開形式。所以為什麼有人身心俱出,為什麼有人心出身不出?無非是為了普度眾生方便起見,那就是各人志趣不相同,各人的條件不相同,你具足什麼樣的條件,你應該要走哪一個路子,這個重要。欲能捨、能放下,身心清淨。
大家都知道,佛法修學的樞紐是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統統修的是禪定。我們淨土宗,現在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修什麼?修禪定。怎麼知道是禪定?《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修什麼?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不能不知道,方式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念把一切妄念打掉,以一念去制伏一切妄念,這就是禪定。到最後連這一念也沒有,也放下了,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現在佛要不要念?要念,為什麼?不念你就打妄想,就這麼個道理。我沒有妄想?沒有妄想還要念,為什麼?沒有妄想你是無明,這句佛號破妄想也破無明。無明、妄想全斷了,自性就現前,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
所有一切無量都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別人給你的,十方一切諸佛不可能有一絲毫東西給你,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本來具足。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對我們來說,剋實而論,增上緣而已,這個關係太大,我們沒有這個增上緣,我們怎麼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怎麼知道會把這個障礙去掉,恢復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深知無量劫來我們被這個貪欲害慘了,害得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永無出期,沒有出頭的日子。六道裡面最苦的是三途,佛跟我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沒有離開六道,肯定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這肯定的。為什麼?惡念多,造惡業的多,造善少,善業感得人天善果,惡業感得三途苦報。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我處事待人接物,我的行為是善多還是惡多?你只要想,想一天你就曉得,惡太多了,善太少了,在六道裡頭到哪裡去,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註解裡頭引用元曉禪師的話,元曉大師他是韓國人,是韓國淨土宗的祖師,他也是善導大師的學生。他在《遊心安樂道》裡面說「無量壽經,說三輩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此顯發起正因方便」,顯是顯示,發起正因方便,這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二者發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專念彼佛,是明修觀。四者作諸功德,是明起行。此觀及行為助滿業」。底下是黃老居士為我們加了一個解釋,「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此說未穩,前已於明宗章辯之」,這裡就不多說了。「五者願生彼國,此一是願,前四是行。行願和合,乃得生故」,這是元曉師他對於上輩往生這段的說明,可以值得我們做參考。
這個地方講了個滿業,這個名詞我們要知道。六道眾生所受的果報有兩種業,一種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這叫引業。譬如我們現在都是得人身,六道裡頭到人道,我們的引業相同。可是雖得人身,你看每個人相貌不一樣、壽命不一樣,在這一生當中有人歡樂、有人受苦,所謂是富貴貧賤不一樣,有人有智慧,有人顯得愚痴,這是一回什麼事?這叫滿業,滿業不相同。你如果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到什麼樣的業報,你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知道這是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自作自受!這是世間人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的,一點不假。
我們知道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知道有這個業因果報,但是自己可以改正,《了凡四訓》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你看看雲谷禪師的開示,「改造命運」,所以命運在自己的手上,不在別人手上,你要明瞭,然後你知道應該怎麼做法那就對了。宿命是定數,我們今天的思想、作為是變數,變數裡頭就是有加減乘除,那叫改變命運。至於怎樣改變命運,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我們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