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七集) 2006/2/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77
諸位同學,請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第二十四品。《無量壽經》從開講以來時間很長了,斷斷續續的也講得很詳細,我們用了不少的時間。這次我們將這部經在圖文巴學院繼續接著講,所以這次我們從「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講起。
這品經非常重要,我們知道淨宗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古大德常講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所以淨宗確確實實是以四十八願為中心。除這段之外,再其次重要的就是二十四跟二十五,二十四是「三輩往生」,二十五是「往生正因」。換句話說,我們要怎樣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方法就在這兩段經文,所以這兩段經文古大德註解的特別多、特別詳細。難得黃念祖老居士蒐集古大德的註解,會集在《大經解》之中,對我們後學來說是便利不少。我們現在就看這段經文。經文第一段,科判裡面,科判是在第四十九頁,「總標三輩」,我們看這段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一開端就說,前面一品是「十方佛讚」,在《阿彌陀經》裡面是六方佛。諸位要知道,羅什大師翻譯的《彌陀經》是意譯,不是直譯,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但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就是直譯。所以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面是十方佛,羅什大師是六方,省略了四維;四維,四方,上下。這是古大德譯經體例的不同。雖然十方跟六方好像在形式上有差別,而實際上沒有,實際上十方就是六方,六方就是十方,並沒有差別。目的,這是十方佛勸導!
佛是已經證得圓滿的果位,他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跟他一樣證得究竟圓滿,這是佛心,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上說得很清楚!為什麼現在變成眾生?變成這麼苦、這麼可憐?原因世尊在《華嚴》上講得清楚,原因確確實實是自己迷失了自性,不能怪別人。佛在「出現品」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知道如來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佛說一切眾生個個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遜色。為什麼你今天智慧沒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變成了煩惱。所以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這個話意思很深,覺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就變成智慧,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體之二面,你能夠轉過來,轉凡成聖,轉迷為悟。
佛法講究開悟,東方聖人的教誨沒有不著重悟性,連儒家也不例外。我們小時候念書,常常聽到老師在討論,老師在談話,我們在外面聽到,某個學生有悟性,某個學生差一點,小時候聽到的。由此可知,學校的老師觀察學生也重視悟性,開悟重要!要怎麼樣才能開悟?那你就決定不能不懂得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東方教學非常重視靜定。儒家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就是智慧漸漸現前。「靜而后能安」,我們講心安,不開悟心怎麼安?「慮而后能得」,那個得就是證果、得道,這個道理要懂,所以知止就是戒律。你看佛家戒律裡面有止持、有作持,先修止持,止持就像十善業、五戒、十戒,都是屬於止持。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就是止持。知止而后有定,你的心才能夠定得下來,定這才有慧。
所以「禪」這個字在中文翻譯翻作靜慮,靜就是定,慮,那個定不是死定,定是活的,為什麼?定裡頭有觀、有照,佛門講觀照,儒家講慮。那個慮就是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所以你看看儒,「大學」裡面講的還是有戒定慧三學在裡頭。由此可知,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你不得定你智慧就不能現前,你學得再多,學得再好,也不過是記問之學;你記得多,讀得多,不開智慧。而儒家說得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你做不到,為什麼?毛病習氣改不掉。所以持戒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講到持戒,那真正是難事一樁,難在哪裡?不善的習氣已經養成,而且這個習氣很深,不容易改掉。這個習氣障礙了定,自然障礙了慧,定慧都受到障礙。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尤其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你要是不如教修行你怎麼能做到?所以今天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能隱瞞別人,要說真話,無論在家出家十善業道做到沒有?沒有做到。十善業道做不到,三皈五戒是假的。三皈是覺而不迷,我們怎麼樣?迷而不覺;正而不邪,我們是邪而不正;淨而不染,我們是染而不淨。這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承認,知過就能改。如果還不承認,你這一輩子永遠沒有改過的指望;換句話說,還得繼續搞輪迴,這就太苦了,所以要覺悟。要覺悟,那就一定要持戒。
為什麼十善那麼難?十善還有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這幾年提倡的《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十善的基礎,有弟子規的基礎,學十善就不難。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要覺悟,無論是初學、是老修。老修功夫不得力,我們來補學弟子規,一定要求自己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不要去求別人。別人做到做不到與我不相干,我要做到,這就對了。
有許多同學問我,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好好的修學。這樁事情是緣分,可遇不可求。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是緣分,好老師得到一個好學生也是緣分,實在講自古以來不可多得。可是我們自己修學要想有成就,關鍵不在此地,關鍵在自己懂得怎麼個學法。特別是我們最近講的《華嚴.淨行品》,文殊菩薩的開示第一句話,「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句話重要!在善用其心,你就能成就。
我們看看儒,這是一個好的例子。孔子當年在世,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三千個學生裡面有七十二個傑出的人物,七十二賢。可是真正傳孔子之法的不是他們,連七十二賢都沒有能夠傳孔子的法,孔子的法被誰傳過去?孟子。孟子跟孔子隔了一代,孟子生的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孟子怎麼樣?善用其心,他學孔子。孔子雖然不在,孔子留下來的書籍在。那個時候的書籍不像我們現在的書本,那個時候用竹簡。孟子讀到了,非常認真學習,有不明瞭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孔子學生那個時候有不少還在世,向他們請教,所以傳孔子之法的是孟子,而不是孔子的學生。孔子在中國被大眾尊稱為至聖,孟子則稱為亞聖,夫子當時的七十二賢都在他下面,這就說明什麼?善學!你會學,你就學會了,不一定要老師在面前。老師所說的你能記住,老師所說的你能夠理解,你理解的有一定的深度,然後你把老師所說的都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你就成功了。今天我們要學佛,說實在的話,一部《無量壽經》就代表全部的佛法,這個事實要懂。
隋唐時代,中外高僧,那個時候從日本、從韓國到中國來留學的高僧很多,有一段時期他們共同來研究討論,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得很多,哪一部經最重要,足足可以代表四十九年佛所說的一切經?研究的結果,幾乎大家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初學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告訴我這是佛經的概論,佛經哲學,佛經哲學概論,講得非常之好,在全世界所有哲學書裡面找不到有這麼好的一個本子。這個本子裡面有圓滿的理論,有精細的方法,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這種編輯的方法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部。他是這樣介紹給我的。所以我最初接受佛法,觀念當中是佛經哲學,以後我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才從佛學轉變成學佛。
方老師走的那個路子是佛學,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以前我們不知道。跟李老師,李老師才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佛學是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並不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不要求,所以於自己實際上的思想言行影響不大。可是學佛那就不一樣,學佛是什麼?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釋迦牟尼佛今天把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他不要我們學他,他要我們學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他把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這個用意非常之深。他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佛的讚歎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讚歎,佛佛道同!這八個字無比的殊勝,不可思議,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記住。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學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面。你要是真正照《無量壽經》學習,你的目標就是將來要成就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決定依教奉行。前面佛教導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善護三業下手。善護三業,他把口業擺在第一,身業擺在第二,這跟一般經論上所講的不一樣。一般經論都是把身業擺在第一,口業第二,意業第三,身口意三業;這部經上不是的,這部經講口身意,用意很深。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口業,中國古德教學也非常重視,所謂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孔子教學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你就曉得他多麼重視,這跟《無量壽經》上的用意相同。聖人的教學,對於言語看得很重。「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弟子規》裡頭講的,說人過就是惡,「道人善,即是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檢點。看到別人有過失不能說,應該怎麼樣?看到之後回光返照,要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要有這個過失,我趕快要改;我沒有這個過失,我要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什麼?自己是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我們向他學習;惡人,我們改過自新。人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很容易看到別人過失,別人是我們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過失立刻想到我有沒有,造作過失的這個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識,我的善友,為什麼?我看到的時候能夠反省,我能得利益。如果我要把他的過失記在心上,還常常到外面去宣揚,那就大錯特錯,那就變成我自己重大的過失。把這條放在第一。
口業,不妄語。菩提心裡頭的真誠,真誠從哪裡開始?從不妄語開始。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裡頭有意無意。我們學佛的同學大概有意的少,不會做,無意的可就多了。不知不覺說人家是非長短,批評別人,那就是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善護身業,不失律儀」,這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善護意業」,不瞋、不貪、不痴,十善業道。所以你要修西方淨土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修起。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十善業要用弟子規來扶持、來幫助,希望我們務必在一年的時間落實十善業,落實十善業就是落實弟子規,我們對於修淨土就有了基礎;換句話說,基本的條件我們就具足。如果我們沒有十善業、沒有弟子規的基礎,求生淨土可不是容易事情。
這個地方一開端,黃老居士說得很好。我們把他這個解釋念一段,重要的地方我們提一提,不重要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他說「今品」,就是這一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這段很重要,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想,我自己的信願能不能達到往生的標準?很多念佛同修信心若有若無,有時候好像信心很強,遇到一點挫折,對自己信心完全喪失掉,這個不能往生,禁不起考驗。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信心堅定,《金剛經》上講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信心清淨,則得感應;不要求感應,感應自然現前,信心清淨,信心堅定。
學習,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善用其心,這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在現前這個時代,你要求個好老師不容易,要求好的同參道友也不容易,要求一個理想修行的環境也不容易,這都是屬於可遇不可求。真正遇到,那你要有慧眼,你要能看清楚,依止。連諸佛菩薩、中外聖賢在這個時代都有很多人毀謗,你聽了之後動不動心?我們親近一個老師,善知識,我相信你也很可能聽到有不少人毀謗你的老師。我的三個老師,我自己是過來人,有經驗。我親近方老師,毀謗方老師的人不少,常常在我旁邊說話,是哪些人?同鄉,家鄉人。我聽了之後,會不會改變我的信心?給諸位說,不會,要是改變信心,離開老師就走了,那什麼都學不到。
我們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古人教導我們的,「士別三日」,讀書人,離開三天沒見面,「刮目相看」,縱然三天前有過失,他現在改過了,改過他就是善人。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些同鄉們講的是他以前在家鄉年輕的時候,有很多不善的事情、不道德的事情。今天人家,我跟他的時候他四十多歲,我沒有看到他的過失,他教導我非常認真,我很感激。你們這些批評他的人,你們最近跟他沒有見過面,沒有接觸過,光是聽家鄉以前人的傳說,那是二、三十年前的,我們怎麼能相信?怎麼能夠為它動搖?這個道理要懂。
善人、好人不容易,自古以來毀謗的人、嫉妒的人、障礙的人特別多!初學如果說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聽了外面謠言就動了心,他自己就毀掉了,與善知識不相干。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地位很高,高高在上,很多法師告訴我,你怎麼去跟他?他是政治和尚。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跟章嘉大師親近?沒有,沒有接觸過。我跟李老師十年,對李老師毀謗的就太多了,造謠生事的人太多了。我們聽了一笑了之,也不跟他辯論,也不必跟他計較。親近善知識,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這都是屬於我們的善根厚薄,我們的用心,我們自己能得多少。
親近好老師的人很多,方老師的學生很多,章嘉大師、李老師的學生都很多,尤其是李老師。孔子有三千弟子,李老師的弟子三十萬都不止。我離開台中的時候,差不多將近五十萬跟他學佛,跟他念佛,聽他指教。他開班教學,傳授講經的方法,我參加他的班,他的班只辦了兩年,二十多個同學。我是這個班上的旁聽生,我最後去的,按照順序先後來教,還沒有教到我,我已經離開了,我到臨濟寺出家。我知道。出家之後我回過頭來再跟他學,這是什麼原因?沒有出家每天工作八小時,不能全心全力的學習,進步很慢。我出家之後工作不要,沒有工作,我每天可以學十個小時至少,多的時候會學到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他那個時候在台中教學十年,我兩年跟上,我有我一套方法。善學是比什麼都重要,你要會學;對老師要尊重,對所學的功課要尊重,對自己學習的態度是更要尊重。
這些年來,我接觸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宗教,我跟他們結成好朋友。新加坡有一位部長,他曾經問過我兩次:法師,你用什麼方法能夠把不同的宗教團結在一起?我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學習。我學習佛經,我也學習《聖經》、《新舊約全書》,我也學習《古蘭經》。我學習絕對不是說那是外道的經典,我沒有這個念頭。我把《聖經》、把《古蘭經》都看作是《無量壽經》,都看作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才能學到東西。如果當中有個界限,你什麼都學不到,你所學到的就是一點皮毛知識。
我告訴他們,我讀《古蘭經》,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我讀《新舊約》,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所以我能講。你們大家聽到有兩片光碟,我在新加坡講《玫瑰經》,是天主教的早晚課誦本。我講《古蘭經》,回教徒聽得很滿意;講《玫瑰經》,天主教的,連大主教都讚歎。真學!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才能得到真東西。只要你有界限,你有分別,你有執著,聖賢人的東西縱然你能得到一點,是皮毛,不夠深度,不能透徹。真正透徹,整個宇宙是一法,心現識變。
佛法講不二法門,用現代的話說,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能懂這個意思嗎?《古蘭經》跟《無量壽經》是二,二不是佛法,不二才是佛法。所以你懂佛法,你什麼都懂;你不懂佛法,什麼都不懂。悟!要記住佛法是不二法。地獄道跟佛道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法不是二法。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不二!二就不是佛法,二就是你沒有覺悟。佛是覺悟的意思,不是佛法就是說你還沒有覺悟,你還在迷。真正覺悟,整個宇宙是不二法。所以入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淨土宗裡面的理一心不亂。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三輩往生」的第一段。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三輩』是略說,也是表法的意思。因為在凡夫之中,這個地方的凡夫包括九法界,乃至於十法界,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內凡、外凡。內外的界限就是六道,六道是內凡,六道之外,他沒有明心見性,依舊是凡夫,稱之為外凡,三界之外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明心見性,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個佛不在十法界裡面,超越了,一真法界,這些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很清楚。
佛告訴我們,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一是真,十就不是真。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指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因為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心想,十法界裡頭有心想。心想愈複雜愈多的,愈往下墜落;心想愈單純愈簡單的,他就往上提升。所以十法界裡頭,佛法界是最接近一真法界,它不是一真法界,很接近。菩薩法界也相當接近,那就比不上佛。佛真是很慈悲,告訴我們這究竟是什麼緣故。
凡夫煩惱習氣深重!總的來說,佛把它歸納為三個項目,就是三大類的煩惱。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跟思想錯了,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叫見思煩惱。譬如在見煩惱裡頭,這是講最粗的,頭一個錯誤,把身體當作我。諸位想想看,六道眾生哪個人不是把身體當作我?身體不是我,我在哪裡?佛說這是頭一個錯誤的見解,你看錯了,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佛說身是我所有的,叫我所,它不是我。就像我們如果把身當作我,我們穿這個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大家懂得,衣服是我所有的;說身體是我所有的,這大家就不懂。
我前天在布里斯本,晚上那邊越南的同修來看我,大概有五十個人的樣子,提了一些問題,我跟他們解答。最後有一位男同修,他告訴我一樁事情,他有一次昏倒,躺在地上,靈魂出竅,我們中國人講他的靈魂離開他的身體。他說看得很清楚,看到他的身體躺在地下,他很想去把他扶起來,扶不動。然後看到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當時情況看得很清楚,他在高處往下看,都沒有障礙。看到護士把他抬到急診室,護士就叫他,醒醒、醒醒,他就又回來,回到身體他就醒過來了。他問我:這個事情好不好?我就告訴他,這個事情無所謂好與不好,但是證明了一樁事情,什麼事情?身體不是我。如果他叫你的時候你不理會他,你不回來,這個我們講死了,就宣布死亡;你又回來,回來你就又活了。中國自古以來這個記載很多,外國也有,外國叫這種情形瀕臨死亡的邊緣。這在我們佛經裡面也證明了一樁事情,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什麼是我?你離開的那個,佛法叫神識,一般人叫靈魂,我們通常講靈性。靈性不生不滅,那才是我。把身體看作我是錯誤。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應當要懂得,人生在世第一樁大事,聰明人才知道,提升自己的靈性。那就要講求道德修養,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提升自己的靈性,這是什麼?你帶得走的!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假的,身體都是假的,這更是假的,你要在這上用了許多時間,用了許多心血,那叫浪費。佛法當中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能帶得走的是善惡業,善業提升你的靈性,惡業使你的靈性墮落,這個道理你要懂,這個事實真相你要曉得。所以他這個境界說出來,我們就告訴大家這樁事實,提升靈性太重要!我們今天求生淨土,就是把我們的靈性做最大幅度的提升。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裡頭最殊勝的法界。此地談到三輩九品,這只是一個提示,就是說往生的人品位不同,是不是只有三輩、只有九品?不止。三輩裡面還有三輩,那就變成九品;九品裡頭每一品還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裡面,每一品裡頭還有八十一,重重無盡,無量無邊。換句話說,每個人層次都不一樣。就如同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他這個工作做到今年十一年,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從來沒有一次兩個結晶是相同的,從來沒有。他把這個現象告訴我,我跟他講對的、正確的。同樣是一個人,同樣在此地做實驗(對水做實驗),我以善心對這個水,它變現的畫面;我再隔一分鐘或者隔幾秒鐘,我再取一個實驗,兩個結晶相似,並不完全相同,為什麼?我前一念的善心跟後一念的善心不一樣,現的現相怎麼會相同?你就知道這是什麼?唯識所變。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沒有見性,它怎麼會相同?
沒有見性是妄心,妄心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念念不一樣。不要說我跟別人不一樣,我自己前念跟後念就不一樣。這是總的說,要是分開來說,我們前面講信心,前念的信心跟後念的信心不一樣,前念的願心跟後念的願心又不一樣,讀經前念跟後念也不一樣,怎麼會相同?所以從這些道理,只要你覺悟,你明瞭,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心上就是執著、就是分別。明瞭就好,明瞭就是覺悟,起了分別執著,那叫妄想,那不是覺悟,那叫打妄想。所以妄想跟覺悟是兩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品位有差別,實在講,這種差別跟《華嚴經》上講到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別,理、現相完全相同。在《華嚴經》上,諸位聽到我說過,華藏世界有沒有四十二個階級?四十二是包括妙覺,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為什麼?你說有,人家那邊的居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已經都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四十二個位次?沒有。為什麼佛要說有?生在那個地方的人,雖然於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的習氣有厚薄不相同。要跟你細說,不止四十二,四百二、四千二、四萬二都不止,為什麼?沒有把習氣統統斷盡,每個人習氣厚薄都不一樣。
所以,你要問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有沒有?我就告訴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但是你要曉得,極樂世界的情況跟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它四土在一起,十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像我們現在居住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四土?有,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是凡聖同居土,世尊有沒有實報莊嚴土?有沒有方便有餘土?有,用現在科學家講的話,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高維次的能夠見到低維次的,低維次的見不到高維次的。
可是西方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得彌陀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時間跟空間突破了,所以它沒有空間維次。這一來它的四土三輩九品統統在一起,得佛力的加持。煩惱習氣雖然沒有斷,他不起現行,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幾乎就像法身菩薩一樣,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所以從見思煩惱的習氣說它是凡聖同居土,其實見思煩惱斷了,他有見思習氣;從塵沙的習氣說它是方便有餘土,從無明的習氣說它是實報莊嚴土,統統是習氣,絕對沒有現行。這個道理,我們在佛經上用了五、六十年的功夫,我們才真正悟入這個境界,真正明瞭事實真相,信心清淨,信心堅定。
後面這句話我們念一念,「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你看往生後,「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蓋此正本經之綱宗,往生極樂之關鍵」,這幾句話重要。所以一定要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是什麼?這不能不知道,《觀經》上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給我們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跟《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直心就是至誠心,深心是一樣的,《經》、《論》完全相同,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這個我們再解釋解釋,不解釋還是不好懂。
為什麼說三個心?心只有一個,哪有那麼多?心是一個,有體、有用,那就有兩個講法。至誠心、直心是菩提心之體,另外兩種是它的作用。作用有對自己的叫自受用,有對別人的叫他受用。對自己叫深心,《經》、《論》都講深心;對一切眾生,對宇宙萬物,大悲心、迴向發願心,他受用。所以諸位要曉得菩提心是一心不是三心,說三心,這個一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佛家講的比儒清楚,儒家只講兩種,「誠意,正心」。誠意是菩提心之體,正心是菩提心之用,他把自受用、他受用合起來,正心;佛把作用分作自受用、他受用。所以佛家講三心,儒家講二心,二、三裡面內容是相同。
現在問題就是深心是什麼?不好懂,古人的解釋也不好懂,所以我們為方便起見,我就用《無量壽經》的經題跟大家解釋什麼叫深心。深心就是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深心。所以我現在講菩提心我講五個,這就更清楚,容易懂,我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講十個字,大家好懂。真誠是真心的體,後面這八個字是作用,作用裡面有三個是自受用,一個他受用。清淨心是自受用,平等心是自受用,正覺心是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對人對事對物大慈大悲。
這幾年我們在多元文化做了不少的工作,多元文化這個工作的核心是「愛」,就是佛法講的慈悲。你為什麼沒有慈悲心?你為什麼不能夠同情人?為什麼不能夠諒解人?為什麼不能愛人?原因在哪裡?你不知道自愛,人不知道自愛他怎麼會愛人?什麼叫自愛?你要知道你自己的心本來是真,本來是誠。真就是沒有虛假,真則不假,誠則不虛。你要能夠保護你的真誠,發揚光大你的真誠,這叫自愛。我為什麼對人虛偽?我為什麼要欺騙一切眾生?這叫不自愛。人不自愛怎麼能愛萬物?怎麼能愛眾生?沒有這個道理。
自愛所表現的是怎麼樣愛自己。你能夠修清淨心是愛自己,你能夠修平等心是愛自己,你能夠修正覺心是愛自己。今年四月中國國家宗教局要辦一個「佛教世界論壇」,也邀請了我。這個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好,這個題目真的是把中心抓到了。下面有一個副題,「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佛經上的一句話),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說得太好!這三句話就是深心。怎麼樣才清淨?修清淨心,真正是自愛;怎樣才心平?平等心;怎樣叫心安?心覺悟就安,迷就不安。
你看看禪宗二祖的故事,中國禪宗慧可見達摩,冬天下雪,站在門外,雪都到膝蓋,達摩還是不理他。他把手臂砍斷,拿著手臂供養達摩,達摩看到這個樣子,這表示他的誠意,問他:你為什麼?到底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法?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一伸手: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提醒他,他聽了這句話,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他回答達摩祖師,我找不到我心在哪裡。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他整個人一下就覺悟,覺悟心就安,迷就不安,覺就安。
你看看它這個副題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平等覺」。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覺就安,心安則眾生安,這叫什麼?自愛。你要能夠常常保持你的心清淨、心覺悟、心平等,這個人叫自愛。自愛而後才能愛他,愛他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悲是平等的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叫做慈悲;有等級,有差別的,就不叫慈悲。你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那是六道輪迴裡面眾生的愛,情愛,有情,情就是分別執著,那個不相應,這是講菩提心。
菩提心,要用現在的話簡簡單單給諸位說,就是自愛、愛他,這就是菩提心。你不懂得自愛,你就不可能愛他,真正愛他的人一定是自愛,真正自愛的人一定愛他。這個他,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不僅是有情眾生,包括無情。愛人,愛一切動物,愛一切生物,愛山河大地,這講到礦物!範圍之大,沒有法子去度量,遍法界虛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這是發菩提心。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阿彌陀佛的心,是我們自己本性、真心,你要把這個發出來,有這個心,想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太容易了。
一向專念,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叫一向;專念,不能夾雜,夾雜怎麼樣?你分心。決定往生。這句是全經的總綱領,總綱領是總的修行指導原則,也就是整個淨土宗修學指導的原則,你不能不懂。開頭修學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什麼時候你才能涉獵其他的經教法門?覺悟了,為什麼覺悟就可以?因為覺悟他不分別、他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這樣才行。你還有分別執著,不行,你要是一接觸你就亂了,你就迷了。
譬如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是一不是二,那你接觸沒有問題;所有一切經典是一不是二,這就沒有問題了,看再多都是看《無量壽經》,看《無量壽經》就是看一切經;甚至於看《無量壽經》也看到世間所有宗教經典,看所有宗教經典也都是看《無量壽經》,這才行,沒有到這個境界不可以,你還得真的是一門深入。所以我遇到不少人問我,儒跟佛不一樣,世間跟出世間不一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學習之初,一定要守規矩,要聽老師的指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之後就活了,活活潑潑,萬法歸一,就活了;你還不能歸一的時候,不行,你得按照規矩去做。
所以發心很重要,這個心能不能發得起來?不容易,心如果一發出來你就不是凡夫。你看《華嚴經》裡面,初住菩薩叫發心住,菩提心一發你就超越十法界。這就說明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為什麼不是真佛?菩提心雖發,還不足,不夠標準。怎麼不夠標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雖然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會起心動念,這就是不夠標準。什麼叫夠標準?你就明白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他只要到這個標準,馬上就超越十法界,就契入發心住,初住菩薩,法身大士。往上去,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是平等法界。起心動念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才真平等。所以不分別、不執著,不錯了,已經算平等,但是起心動念是習氣,習氣沒斷,必須把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斷掉。話說起來容易,契入境界真不容易。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能生淨土,實在是無比的幸運,帶業往生。
下面黃老居士告訴我們,「三輩往生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類別。願行功德,這是我們求往生的軌範。」這四個字要記住,願行功德,要有堅定的願望,我們活著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天上人間的福報,不可以有這個念頭。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天上人間、再好的環境都能夠捨,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你才能去得了。不能有貪戀,不能有瞋恚,不能有迷惑顛倒,這三個東西合起來就是貪瞋痴,這個東西不能有。
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要有能力辨別清楚,能夠提升自己靈性的是善,讓自己靈性墮落的是惡;幫助別人提升是善,幫助別人墮落是惡。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人看,這是善,自己給別人做不善的榜樣是惡。這裡頭差別,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怎麼學?不讀書不行,一定要讀聖賢書。
說到這個地方,有許多同學來找我,有人希望跟我一起修淨土,也有人很希望跟我一起學《華嚴》。真正有心向學,那就請你們要記住,跟在身邊未必有成就。像孟夫子學孔子,不在身邊,他學成了,比在身邊七十二賢超過。所以「善用其心」這句話重要,用什麼心?用菩提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用這個心;用菩薩行,菩薩行是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只要你真正能夠依這二十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二十個字都相應,我們真的是同參道友,不一定在一起,不一定住在一起,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你們個個都會成就,有真實的成就。如果這二十個字做不到,天天跟在我身邊,不能成就。這要懂,要清楚、要明瞭,我們的方向、目標不能走錯。
機緣非常難得,這是經論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最可貴就是聞佛法,聞了你能夠理解,解了你能夠實行,你能夠落實,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你是真的在學佛,諸佛都讚歎你,龍天善神都保佑你,這會使我們感到很大的欣慰。所以信願行,這是往生西方淨土三個條件。此地講的願行功德,當然包括信,要沒有信,你哪來的願?你哪裡會有行?我們要信彌陀之信,我們要願彌陀之願,把經上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自己的願望,行彌陀之行。信願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叫做功德。
黃老後面幾句話是勉勵我們,這是往生淨土的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若真志求往生」,你是真的有志求往生,「則當依之」,你不依這個你求往生,那是隨便說說,不是真的。「猶如明鑒,時時對照,思欲類及」,這幾句話很重要。鑒是鏡子,經典就像鏡子一樣,天天讀就是天天照,每讀一遍要好好想一想,經上所講的我做到沒有?經上所講那些過失我有沒有犯?拿著經典天天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照經教的標準改過自新,這叫真學佛。你去研究裡頭的經文,這一句怎麼講法,古來哪個大德怎麼講法,那個大德又怎麼講法,比較哪一種好,那叫做搞佛學,那不是學佛,與自己提升境界毫不相關,錯了。學佛才能成佛,搞佛學,依舊是凡夫,成不了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下面提醒我們,這個法門在佛法裡面稱為易行道,我們千萬不要誤會這個道很容易,那你就錯了,這個易行道是對八萬四千法門來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來比,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其他的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我們稱它作難行道。為什麼?它要斷煩惱,斷煩惱對我們來講那是真難,你煩惱習氣斷不了你就不能往生。我們這個法門,煩惱習氣斷不了也能往生,所以比較起來這個就容易多了,所以稱之為易行道。你至少要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要具足十善業道。具足十善業道肯定具足弟子規,十善業道包括了弟子規,十善業道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