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2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集)  1998/4/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倒數第四行。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經開三分,我們也把它省略掉。過去講過很多,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們要在經文裡面,學習的是哪些?這是這一會,我們特別著重之處。

      佛經一開端,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含義,非常深、非常廣,實實在在說之不盡。什麼叫做「如是」?古大德給我們說明的,最簡單的說法,「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這個是最簡單的講法。「我」是誰?阿難尊者自稱。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記錄,跟中國孔老夫子當年在世講學一樣的。佛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們、學生們,覺得老師一生所說的,對於一切眾生實在是太重要,不能讓所說的,就在這一代當中淹沒了,不能再傳下去,多麼可惜?所以學生們開會來討論,怎樣把佛所說的一切經流傳永遠,於是才有集結這個作法。

      在集結經藏的時候,完全要依靠當時人的記憶。諸位曉得,佛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有哪一個人,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你能夠記得住?尤其是四十九年前講的經,你還能記得嗎?恐怕在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一個人。別說四十九年,九年前講的東西,恐怕你都忘得乾乾淨淨,都記不住了。好在佛弟子當中,記憶能力特別強的阿難尊者;阿難確實這個能力很殊勝,聽一遍之後,永遠就不會忘記,所以集結經藏,大家就推選阿難出來複講,把世尊一生所講的經,重複再說一遍。就好像我們現在複小座一樣,複講一遍。聽眾都是這些大阿羅漢,都是佛的大弟子們。他們這些人來聽,聽阿難說,給阿難作證。第一次集結,五百阿羅漢,五百人來聽阿難複講。五百人當中,有一個人提出意見說:「阿難,這一句話,好像佛不是這樣說的。」那就要刪掉,就要刪改,不是多數贊成就通過了,不是的。五百個人全體通過,這個才可以記錄下來,成為經典,傳之於後世,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這是取信於後世。後世人得到經典,起尊重之心,阿難複講,如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經的一開端,「如是我聞」。這個裡面還有很多的意義,諸位可以參考古大德的註解。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本宗來說,「如是」的密義。「如」就是真如本性。世尊一生所說,就是說明自性的體、相、作用,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佛就說的這個,用一個字來代表,「如」字。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是從理上講的,相是從事上講的;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理事不二。佛給我們說明這個大道理,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經文一開端,就用如是,真的是把總綱領提出來了。如果有人問:你們佛教經典那麼多,釋迦牟尼佛到底說了些什麼?你就給他說,「如是」而已。你要問「如是」這兩個字,要詳細的解說,這一部《大藏經》就是講這兩個字,確確實實沒有一句話、沒有一個字超越如是以外,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無盡的深廣。

      就本宗來說,古德也有這麼個說法,「如」是講「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明淨宗依據的原理。確確實實,淨宗基本的原理,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句話說,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個人沒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說本來成佛?是心是佛。宗門的話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見性。見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為什麼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說兩個字?兩個字當然有兩個說法。通常講,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們心,心有體、有用,從體上就叫它做性,從作用上就叫它做心。有的時候這個體用,用一個字說,說心也可以,說性也可以;兩個字合在一起,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用。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那現在不是佛,為什麼不是佛?我們把心性迷失了。這個經上講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決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縱然你變餓鬼、變畜生、墮阿鼻地獄,你的心性還沒有失掉,還在,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覺之,不能夠覺察,是這麼一回事情。迷了以後,我們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麼?在佛法裡面叫做識,叫做情,情識。情識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換一個名詞叫它做情識;覺悟了叫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它?佛告訴我們,心性之體是空寂的,它不是一個物質,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心性變出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這是我們真心所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境界,為什麼這麼複雜,有這麼多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變的,迷了才有這麼多變化。十法界裡面,從上面說,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淺,都是迷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裡面也叫凡夫,佛經裡面稱為外凡;六道裡頭是內,六道裡面凡夫,通常稱凡夫,也不加內;但是六道以外,十法界這四聖法界,我們稱為外凡,還是凡夫,沒見性、沒恢復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淨宗成佛、修行,這一生成佛的理論依據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本來是佛。

      現在我們迷了,如何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所以淨宗的修學方法妙絕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以這一個法門最究竟、最圓滿、最奇特、最直接、最穩當、也最快速。這個方法是什麼?是心作佛。怎麼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教給我們「憶佛、念佛」。口裡面念佛,心裡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怎麼個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莊嚴,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想佛在果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眾生,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常常想這個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因此,《無量壽經》不能不熟。我教給諸位的方法,一開端,我們就把這個經,用一年的時間念三千遍。如果一年的時間不夠,兩年、三年,足夠了。三年的時間足夠了,念三千遍,念熟。念熟了之後,你就能夠做到憶佛,你才真正能作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不要想別的,完全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怎麼個想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你就是在真修行,你就把這部經理、事、性、相、因、果、依、正,種種功德,全部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都做到了,那你怎麼不作佛?這就是「是」。完全與「如」相應,也就是完全與是心作佛這個原理相應。你看,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念佛成佛,是有理論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這樣殊勝的法門,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如是」兩個字,我們要這樣學習,要把全經的道理、方法、境界,都落實在我們的心想之中,這個是千經萬論,信解行證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經文一開端,就提示出來。

      下面這個『一時』,是講時間。沒有寫上年月日,寫「一時」,一時有味道,你要能夠進入一時,給諸位說,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都明瞭了。我們一般俗人說:神通廣大,知道過去、未來。他為什麼知道過去、未來?他生活在一時裡頭。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過去、未來?我們生活在三時裡面,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三時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事情忘掉了,未來事情一無所知,現在也糊裡糊塗、也搞不清楚。我們想學佛,怎麼辦?學佛要過一時。「一時」怎麼過法?我們要懂得、要明瞭,雖然做不到,理跟事實真相不能不曉得,要曉得。

      「一」就是如如不動。佛法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一了;一是真的,二是假的。《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二就變成十法界了。一是覺,一就是如;二就不如,二就迷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語。什麼叫三心?把一變成三,一心變成三心。一心是真心、是真如。三心是什麼?心意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意,前面六個稱識。本來是一心,現在變成八識,八識也叫做三心。為什麼有二意?二意的作用最大;八識裡頭八個心,二意作用最大。二意: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是執著,堅固的執著;第六是意識,意識是分別。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這個東西在作祟,這是迷了。怎樣才能夠恢復到一?你看禪宗,禪宗明心見性,那就看到一了。宗門裡面常說,「識得一,萬事畢」。你哪一天入了一的境界,什麼事都沒有了;六道的事情沒有了,十法界的事情也沒有了。只要你能夠證得一,你就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裡面,給諸位說,時間就是一時。

      我們現在的時間也是一時。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就說過,他的著作裡頭有。愛因斯坦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這個說法了不起,他怎麼會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我們不曉得他是從什麼地方發現的。當然他沒有見到,可能是他從理論上推測出來的。科學最基本的理論依據是數學,所以「數學為科學之母」。高深的數理上,推理出來的時候,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東、西方,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都有一些預言推測未來。預言怎麼產生的?預言是推理,多半從數學上推理。推理未必完全正確,但是如果你人能夠入定,真正得到定,在禪定境界裡面,突破了時空,也就是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統統見到,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未來的事情,你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樣說出來,一點差錯都沒有了,這是最正確的預言。

      一時,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一時才是真的,給你講出年月日是假的,那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給你講真話。經典,雖然佛是依二諦而說,這個二諦就是,真諦是佛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諦;隨眾生知見而說的,這叫俗諦。一部經裡面,這兩種意思統統都有。大概在小乘經,俗諦講得多,真諦講得少;大乘經裡面,真諦講得多,俗諦講得少。愈是往後面,佛完全講真實語。所以,這個一時是真實語,真諦,以佛境界而說的,我們決定不能懷疑。

      『佛』是這一次講經說法的主講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當年講經的處所,經典上也都有記載。給我們證明這個法會的殊勝,有時間、有地點,還有聽眾。『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法會非常莊嚴,有這麼多的聽眾。諸位要曉得,通常我們讀經,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佛法會的聽眾,多半是說「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這一會比平常聽眾增加了十倍,一萬兩千人,再加上後面給我們說的,有比丘尼,有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總共合起來兩萬人,這樣殊勝莊嚴的法會,證明這個法會不可思議。我們在法華會上,看到《法華經》一開端也是萬二千人,這個暗中的意思,這是古德說的,經裡面含的密義,本經跟《法華》一樣、跟《法華》等齊,說明它是不可思議的一乘圓教。我們從這些地方,要認識這一部經典,這些理論方法它的價值,不是普通的經典,無比的殊勝。

      下面經文這是歎德,讚歎與會大眾,不是普通人。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講聽眾當中,不是普通人。這一句專門讚歎與會大比丘這一萬兩千人。這一萬兩千人是大聖,不是小聖。大聖跟小聖的說法,小聖是指小乘阿羅漢,四果羅漢是小乘的聖人;大乘的聖人,那個地位就高了,我們一般常說,三賢、十聖。什麼時候才能稱聖?菩薩的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位;初地以上才叫聖人。十聖就是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稱為聖人。聖人當中加個大聖,那又不是普通的聖人。大聖是指誰?法雲地的菩薩與等覺菩薩,這兩個位子可以稱大聖。

      由此可知,與會的這一萬二千人,不是普通人,至少都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倒駕慈航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我們來替你唱配角。配角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些資格比主角還要老,甚至於主角的老師,替他跑龍套、替他唱配角,這是我們在舞台上常常看到的。這個世間是個大舞台,釋迦牟尼佛來唱這一場主角,所以許許多多的古佛、等覺菩薩再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把這一場戲表演好、唱好。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諸佛的本願。

      我們前面在經題裡頭,給諸位提到,現在佛與這些大聖,看到娑婆世界有一類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世尊無比的高興。這一些大聖來唱配角的,也是無比的歡喜、高興,接引根熟的眾生,一生當中平等成佛,所以這些人不是普通人。你看此地,沒有把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這些人列在此地。為什麼?那些人是凡夫,不是大聖。這一些大比丘萬二千人,這些人是大聖,那麼世尊這一會,自然就無比殊勝莊嚴了。

      照例,經文開端必須列幾位代表的人物,古德稱他們作「上首」,列幾個名字。本經從漢朝一直到宋朝,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列名多寡不同。有的本子,列名列有三十多個人;也有的本子少了,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一些人,為什麼要把他的名字列在此地,給諸位說這是表法的。世尊講經說法,哪一會他們統統都參加了,為什麼在這一會,結集這一部經列這些人,結集另外一部經,又列另外一批人?要懂得它意義之所在。他們這些人,從名號、他們的德行,足能夠代表這部經的意義。看了這些人,就知道這部經的內容,知道這一次法會重心之所在,它這個列名就有意義了。所以名不是隨便列的。

      就像我們現在一般社會開會一樣,看看參加會議的是哪些人?你就曉得,這個會議是什麼性質?他們談哪些問題?佛法這個法會,上首的列名也是這個意思。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典,他在上首裡面,省略了很多人,只是把最重要的列出來,這幾個人也足以將全經的義趣,統統都能夠表達出來。這是會集人手法高明之處,讓我們後學,省了許許多多的時間、精神,我們得到《無量壽經》的精華。十二種譯本,這麼多年來有七種失傳。現在《大藏經》裡面,還有五種原譯本,夏老這個會集,可以說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讀這一本,等於五種本子統統都讀到,文字、義理完完整整,絲毫沒有欠缺。當年夏老在世的時候,慧明法師讚歎,慈舟法師讚歎,梅光羲老居士更是沒話說,序文裡面、跋文裡面,我們都看到,會集得太好了,會集得太圓滿了,比過去三種會校本殊勝太多了。這是簡單給諸位介紹。

      現在我們看它幾位代表的德號。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這是大阿羅漢,只給我們列了五個人,真是簡單、明瞭。第一位『憍陳如尊者』,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上首代表很少看到有他,而是『舍利弗、目犍連』常見、常聽,我們很熟悉,憍陳如倒很陌生,很少聽到他的名字。實在說,哪一會也沒少掉他,為什麼不提他?他在佛的弟子當中,代表什麼意思?代表第一個證果,第一個開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度這五個人,五比丘,這是第一次講經說法,聽眾只有五個人。你們現在來學講經,聽眾有五個人就很滿足了,我跟釋迦牟尼佛沒兩樣,釋迦牟尼佛初次講經五個聽眾,我現在初學講經還不只五個,比釋迦牟尼佛殊勝多了。所以度五比丘,這五比丘裡面,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的是憍陳如。

      憍陳如有許多故事,我在此地也不講。我們在此地要相信,他代表什麼?代表這個經,是第一開悟的經;這一個法門,是第一證果的法門,它代表這個意思。與本經後面「非是小乘」,在我們這個經,在哪一面?好像是在九十四面,諸位翻開九十四面,對,九十四面,流通分的第一段,勸信流通。你看科判第二段,丁二第一弟子。我們把經文念一念,「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前後相呼應。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用他擺在第一,就是說明這一部經,是令一切眾生第一平等成佛的法門。你要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一個經第一?這不是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經。千經萬論,我們今天能選上第一經,這要沒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你怎麼會碰到?我們今天遇到的是,一切經中的第一經,憍陳如代表第一。

      他擺在第一,下面全都是第一了,從這個以下,一直到這一部經的圓滿,字字句句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在一般經裡面看到,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憍陳如擺在前面,那舍利弗的表法意思就提升了。「舍利弗」在此地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在此地代表神通第一。神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通是通達的意思,沒有一樣不通達,毫無障礙。神是神奇,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想像。他有這樣殊勝的能力,能力第一。

      一切經當中,都有這兩位尊者,那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智慧德能,從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裡面流露出來的。在此地,我們要把它加上第一,智慧是第一,神通能力是第一,絕不是其他經能夠相比。為什麼?任何經典,不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唯獨這一部經、這一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諸位要記住,我們在這裡建立信心,學這一段經文,就是建立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心是佛;相信自己,是心作佛,決定成佛。我們在這段經文,要緊的是學這個。

      下面也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決定不動搖。『迦葉尊者』代表禪宗,禪宗的初祖。『阿難尊者』代表教下。宗門跟教下合起來,就是整個的佛法,一樣都不漏。禪宗以外,統統叫做教下,這兩位代表,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宗門、教下,最後統統會歸淨土,你說淨土多麼殊勝。

      宗門是不是真的歸淨土?真的歸了。最明顯的例子,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建叢林、立清規,提倡共修。百丈大師清規所訂的「禪門日誦」,它是禪宗的課誦本,晚課都念阿彌陀佛,晚課讀誦《彌陀經》,豈不是會歸淨土嗎?並沒有輕視淨土。顯示出千經萬論殊途同歸,歸到哪裡?歸到無量壽、歸到這部經、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選擇淨宗法門,專修專弘,決定不會再被其他法門,動搖了我們的意願,這個意思在此地。

      再看法會裡面,還有菩薩眾。菩薩眾裡面,給我們列了三位菩薩,第一位是普賢菩薩。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個意思好。『普賢菩薩』代表什麼?代表淨密不二。我們曉得佛法裡面,十個宗派裡頭有密宗,密宗在近代弘傳很廣。密宗的祖師是誰?普賢菩薩。密宗的承傳是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他是初地菩薩,他在南天開鐵塔,打開之後,見到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把這個密法傳給他,他以後就傳下來了。金剛手菩薩,也就是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在密宗裡面,就稱為金剛薩埵。他在此地代表密宗到最後也歸淨土,這個意思在本經裡面,顯示特別清晰。為什麼?第二品裡面「德遵普賢」,《華嚴經》裡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密宗哪有不歸淨土的道理?這個意思要懂。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禪淨不二。禪宗達摩祖師傳來的,不是六度裡的禪定,是六度裡的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壇經》,六祖一開口就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文殊師利菩薩代表,這是宗門裡的本尊,普賢是密宗裡面的本尊,統統導歸淨土。那我們修淨土,人心就定了,看到禪、看到密,很好,我是「密中之密,禪中之禪」,不會被他所動搖,你的信心、願心才堅定。菩薩在此地列名,你要懂得這個深深的義趣,這個地方真正幫助我們建立無比的信心、無比的願心。

      下面一尊『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當來承傳。我們這一代,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大時代;這個大時代一萬兩千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這個大時代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其他諸佛弘揚什麼法門?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弘揚這個法門?沒錯,彌勒菩薩就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所以是當來承傳,也承傳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第一法門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對象,它接引的對象,就是世間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作佛,這就是《無量壽經》的對象。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接觸到這個法門,萬一不能往生,那又怎麼說法?不能往生,不是經有過失,是我們自己沒有依教奉行。你要好好的記住,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決定在這一生當中作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遇到根熟眾生,都要講這個法門,都應當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這個法會之殊勝,確確實實空前絕後。

      末後這一段,『及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一切菩薩專指賢劫千佛,那這個時代就更大了。在這一大劫當中,佛家講的這個大劫,這是講時間最大的單位,這個大劫。這個大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在娑婆世界出世,娑婆世界是我們現在這個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大千世界裡面一顆小星球。

      在從前一般人多以為,佛家所講的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銀河系,這是佛家講的一個大千世界。可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不一樣。他在《無量壽經》註解末後有一篇文章,這是他最後寄給我的,我在台灣,他從北京寄來的,告訴我希望我把這篇東西,附在這個註解後面,因為他講經的時候把這一段漏掉了。他是一個科學家,他在大學裡面教無線電學,在天津大學,他是天津大學的科學教授。根據他的看法,現在我們所講的銀河系,實際上只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也就是說,這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上講,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太陽也是圍繞須彌山轉的。須彌山到底是什麼?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能把這個事情講清楚。黃老居士說:「須彌山,應該是天文裡所發現的黑洞。」他講的也有道理。黑洞,那就是我們今天講,是宇宙的中心,銀河系的中心,太陽確確實實是圍繞這個來轉的。假如他這個說法能成立的話,那麼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

      諸位要清楚、要明瞭,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滅度?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滅度了,可能在別的星球,他又在那裡示現,沒有滅度。佛是哪個地方緣成熟了,就在哪個地方現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應」,《楞嚴經》上所說,「隨類化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一定的身相,哪裡有緣哪裡就現身,哪個地方緣沒有了,身也就沒有了。所以沒有生死,隨類示現,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賢劫,在這個大時代裡面,有一千尊佛在娑婆世界,就是這個大千世界;我們要以黃老居士所說的,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一個範圍之內,來示現成佛,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第四尊,彌勒佛是第五尊,往後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他們現在是菩薩的地位,在這個賢劫裡頭,將來陸續統統要成佛的,這一些人都來集會。這個意思明顯的告訴我們,千佛,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經,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覺悟,要真正把握到,我們現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元老、老資格。因為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才十劫,十劫在無際的時空裡面來講很短暫,我們今天到極樂世界,是很早到達,千佛以後去的,那都是我們的後輩。所以你現在往生,將來都是那些人的老學長。要快點去,不要再搞輪迴,一輪迴、一墮落,現在去的人都成佛、成大菩薩了,我們就落後太多,我想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事情。真的不願意見到,那就要認真努力、精進的學習。由此可知,真的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僅僅是賢劫千佛,無一不以此經為第一,無一不以念佛法門為第一,這是我們在第一品裡面,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再繼續看第二品,第二品是第一品的連續。為什麼夏老居士,不把這兩品合成一品?實在說,最初的會集本,這兩品的確是合在一品裡面。我們看慈舟老法師的科判,就看到了。夏老最初會集出來的,慈舟法師給他作了個科判,而且慈舟法師將這個會集本,第一次講過一遍,在濟南。那個時候,本經一共分成三十七品,不是現在的四十八品,在我們想像當中,大概夏老是按三十七道品分的,他分成三十七品,後來不斷的再訂正、再修改,修改了十次,才成為定本。把這個全經分成四十八品,四十八品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依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用四十八來分,於是把第一品就分成兩品。

      那麼兩品,為什麼不把在家菩薩分在第一品?在我們看到,應當是合理的,因為他都是表法的。為什麼他要在這個地方分段?一定有他的用意。沒錯,確實是有很深的意思,意思在那裡?特別把在家人這一段,另外分成一份,就是提醒我們,這個法門、這一部經,主要就是度在家同修。不要以為修行,當生成佛大概只有出家人才有分,我們在家人業障深重沒分。他在這裡分,就是這個意思,叫你不要懷疑,在家人可以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與本經的教義、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確確實實相應。這是夏老居士獨具的慧眼,讓我們一看到這個段落,就警覺到、就體會到這個意思。

      此經確實以在家人為主,為什麼?在家菩薩有十六位之多,而且這十六位在家居士,是什麼身分?統統是等覺菩薩現的在家身,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沒有兩樣。在我們佛門,佛示現的大多數是出家的形像,菩薩所示現的多半是在家的形像。在我們中國,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這是大乘法裡面的支柱,大乘法裡面的中心。四位菩薩,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唐朝的時候,高麗的王子出家,來到中國九華山,以後我們知道,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所以地藏菩薩的塑像,就塑成出家相。南海觀音菩薩是在家相,五台的文殊菩薩也是在家相,四川峨嵋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連彌勒菩薩,你們要是到北京雍和宮去看看,彌勒菩薩也是在家相。

      但是在中國習慣,塑彌勒菩薩是塑布袋和尚,出家相。布袋和尚出現在五代後梁的時代。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完他就走了、就圓寂了。這是佛門裡面,也有這麼一個規矩,佛菩薩化身來,絕不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決定就走了,如果身分暴露還沒走,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在很多地方聽說,哪一個法師是什麼佛再來的,哪一個居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個不可靠。說了就走,真的,不是假的;說了不走,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這十六位菩薩,實際上與會的菩薩人數,超過一萬二千人,來的菩薩太多太多了,此界他方。此界是娑婆世界,不在我們地球,其他星球的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他方世界不是娑婆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都來參加,菩薩眾就太多太多了。特別提出十六位,十六是表法的,十六代表圓滿。我們佛法有顯、密這兩個系統。顯教裡面的表法,《彌陀佛經》裡面用七,七代表圓滿,不是數字。七是指什麼?東、南、西、北,這四;上、下,這六;中間,中,這就是七,它表圓滿,不是數字。《華嚴經》裡面,用十代表圓滿,也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在密宗裡面,常用十六,十六是密宗裡頭代表的圓滿,它也不是個數字,處處顯示佛法的大圓滿。這十六位他的名號也是表法,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習,不能夠錯過。

      這十六位等覺在家菩薩,第一位『賢護』尊者,此地稱為『正士』。「正士」是菩薩別稱。菩薩通常稱大士,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稱大士;也稱正士,正是正覺,正等正覺,是這個意思;也稱開士,開士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稱他作開士。開士、正士、大士,都是菩薩的尊稱。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記住,不可以稱大師,老師這個師,稱大師,不可以的。大師是對什麼人稱的?對佛稱的,等覺菩薩只能稱大士,不可以稱大師。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出家人,都稱大師,這個稱呼不好,古人講僭越。你成佛了嗎?你不成佛,不可以稱大師。佛是天人導師,你自稱大師,太過分。觀音菩薩都不敢稱大師,文殊、普賢看到大師,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你有那麼大的福報,你能消受的了嗎?這是普通的常識,我們要懂。

      我們尊稱人,是對他尊敬,但是過了頭就變成不尊敬。譬如我們尊稱人,見到人稱你先生,這很尊敬,如果見到人,稱你總統先生,那豈不是罵你嗎?是不是?你不是總統,我見到你,總統先生你好,過了頭。這個諸位一定要懂。你見到出家人稱大師,過了頭,就等於我們稱人家總統先生一樣,名分不相符。常識我們要懂。現在人無知,連這一點佛學常識都沒有,以為稱大師是尊敬,哪裡曉得真正的意思,這不應該的。

      你看印光,我們稱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圓寂之後,他不在世了,我們這樣尊稱他,可以。他在世的時候,你看看,當年在世的時候,印光法師他流傳什麼?《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們才《印光大師文鈔》。你看看早年的,最初出來的,《印光法師文鈔》。印祖自己沒有稱過大師,人家在他面前,也決定不敢稱他大師,他要罵人的。

      所以,在我們佛門裡面,一些習慣的稱呼。在過去歷代,各宗的稱「祖師」,這是某一個宗派的祖師;稱「法師」,翻譯經典的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三藏法師;通達經教的,「經師」、法師;通達律藏的,稱「律師」;通達論藏的,稱「論師」,這些都是常見的,哪裡聽說有大師的?誰也不敢用這個稱號。在過去,做皇帝的老師稱「國師」,我們現在讀《華嚴》,清涼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稱國師,也不敢稱大師。

      但是諸位要曉得,唯獨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這是歷代公認的。其他各宗派的祖師,都不能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為什麼?淨土宗是教人一生平等成佛,一切諸佛用這個法門,你今天也用這個方法勸人念佛,也是平等成佛,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只有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

      賢護這十六位尊者,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覺菩薩,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下面所講的十五位在家等覺菩薩,都是他方世界來的,這個很有味道。賢護是主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主人,東道主;其他的是客人,示現的。佛說這個法門,震動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你講其他的經,沒有這個力量,唯獨講這個經,震動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十方世界的菩薩,自自然然就到這個地方來,擁護道場、莊嚴道場,道場來的菩薩是無量無邊。

      賢護菩薩做東道主,其實東道主不只賢護一個人,娑婆世界菩薩也很多,為什麼用他?用他這個名號來表法。在家,第一個使命是護法;出家菩薩,第一個使命是弘法。弘法當然也要護法,弘、護這兩種任務,出家是以弘法為主,護法為輔助;在家菩薩是以護法為主,弘法為輔助,弘、護都要兼顧。兼顧裡面有賓、主之分,四眾同修要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要四眾密切合作,不能分家。今天佛法裡頭不團結,我們的人力、財力,統統都分散掉,對自己有莫大的損失,對一切眾生更不必說了。

      如果真正有心,要把佛法弘遍全世界,能夠普度世界一切有情眾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到?團結就能做到。我們的人力集中、財力集中、力量集中之後,就能做到。所以今天大家都分散了,把力量都分化掉,非常非常的可惜,做什麼事情都受很大的限制,人手不夠、財力不夠,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佛在此地用賢護菩薩,把他放在第一位,就是提醒我們這樁事情。

      「賢」是講德,有智慧、有德能;「護」是護法,護持正法。護法的功德跟弘法是同等的,或者我們可以說,護法的工作超過弘法,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就了解。弘法的人才不是沒有,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要想發心弘揚佛法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有沒有一個得力的護法。有一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如果有很多護法,那你的弘法事業,絕不在諸佛,這些大菩薩示現,那個所作所為,不在他之下。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在這一生當中,親身經歷的,我也在此地講過幾遍了。我年輕的時候,在李炳老會下學經教,學講經。學成之後,如果沒有遇到已經往生,去年往生的韓館長,你們同學當中還有人見過她,她到此地來過很多次。沒有她的護持,我們也就一點能力都沒有。要沒有這個護法的人,最後只有兩條路走,一個就是趕經懺,不甘心趕經懺就還俗,就這兩條路,無路可走。遇到這麼一個護法,她發大心,想方設法。沒有道場,租地方、借地方,讓我每一個星期講經,三十年不中斷,她的功勞。每一個星期至少講五天,多的時候七天都講,所以我這個三十年,講台沒有中斷過。不是說我講經講得好,別人不如我,沒有這個道理,比我好的人多得太多,沒有人護持。換句話說,他沒有機會在講台上練習,他的才幹淹沒而不張,你說多可惜。

      我們在國際上弘法,都是緣分。我在台北講經,有幾位香港的居士,一位法師、兩位居士,在台灣遇到,聽我講經。那時候我記得在善導寺,講《普賢行願品》,一共講了八天,他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邀請我到香港,我跟香港就結了法緣。香港有個雷太太,聽經聽得很歡喜,年年邀請我。所以在一九七七年,大概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一九七七年、八七年,對,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每一年我都會到香港去一兩次,最長的在香港住四個月,最短的都不少過一個月,年年去講。雷太太往生之後,再沒人請了,這個緣就斷掉。一個人,沒有這一個護法的人,我們想弘法,沒機會,沒人請。你才曉得,護法的功德有多大。沒有護法,那一方人就沒有聞法的機緣;有這麼一個護法,請一位法師來講經,這一個地方人得到佛法的利益。誰的功德?護法的功德。所以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講經法師弘法的功德多多。

      一九八七年我在香港講經,新加坡三個居士,聽了之後也很歡喜。聽完之後,一定要把我拉到新加坡來。好吧!新加坡沒去過,就跟你們來玩玩。就頭一次到新加坡來,來的時候住了十天。我記得來的時候,我住在雙林寺。那時候我在居士林講過一場,在雙林寺好像講過三場,在青年弘法團講過兩場。那時弘法團是老道場,不是以後建的新地方,地方很小。好幾個地方講了好幾場,跟這邊同修們結緣,認識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年年找我,到第二年,他就作了弘法團的團長,新團團址建好了,請我,我就給他講《無量壽經》。以後他到居士林來作司理,我們就又到居士林,年年都來講。他一個人,沒有他,諸位想想,誰請我來講?沒人。

      你才曉得,全世界任何地方講經,佛法能夠發揚光大,得力於一、兩個護法,他們做了真實的功德。等於是他們在這裡辦學校當校長,開店當老闆,我們是伙計,給他請來的,幫他幹事情的。所以護法是老闆,護法是主人,這一方的教化主,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古時候,護法的工作誰做?寺院裡面的住持。住持是一方的教主,寺院就是學校。住持是校長,校長可以不講經的,可以不說法的,邀請講經法師到這裡來講經。就好像當校長,校長可以不上課的,辦行政的,他可以聘請好的教師,幫助他教化學生。所以住持是弘護,那個責任,護法的責任超過弘法的責任。他底下作弘法,他最重要是作護法,沒有他的護持,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

      我們今天在賢護菩薩名號裡面,我們懂得護法功德不可思議,要學護法,全心全力。特別是年輕的法師,要沒有大力的護持,他怎麼能夠長成,怎麼能夠成為一代弘揚佛法傑出的法師。法師講經最重要的,講台上的鍛鍊,要幫助他天天上講台,這就是督促他。我們大家這麼多人喜歡聽經,喜歡聽你講經,那你只好天天講,你要天天講,天天都不能睡覺,好好去準備,逼著你成就。如果我們大家不請他講經,他學得再好,三個月之後忘乾淨,六個月以後,他就不能再上台了。你才曉得護法的重要,護法成就法師,護法能令正法久住。

      諸位出家的法師,將來有機會作了住持,你就要明瞭,住持要作賢護的工作,要知道禮請法師。請什麼樣的法師?與我們修學本宗相應的法師,對我們同修大眾,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這個法師所修、所學的,跟我們不同的法門,所依據的不同的經論,這個我們就不能請。這個並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個地方已經選擇念佛法門,專修專弘,他們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我在這裡講禪、講密,就擾亂你們的清淨心、擾亂你們的功夫、破壞你們的修行,這個就有過失,不但沒有功德,有過失,決定不可以。

      但是對法師恭敬供養,決定是相同的。這一層,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當中我觀察他老人家,在台中弘護淨宗,外地法師經過台中,李炳老的禮數、禮貌,非常周到。到車站迎接、歡迎,歡送,他一定親自率領大家,接到道場,向法師禮拜、供養。也有的時候,舉行宴會,請法師吃飯,但是從來不請法師講開示。我觀察很久,就覺得奇怪:「你老人家為什麼不請他講開示?講經當然不可能,因為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應該給大家講講開示。」他笑笑:「你不懂。」說我不懂。說明這個道理,這個法師參禪的、這個法師是研教的,他的理路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好不容易帶大家相信了淨土法門,老實念佛求生西方。他這一說參禪好、一說學密好、即身成佛好,我們這些人心馬上就動了,馬上就被他牽跑掉了。諺語說得好,「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天天在一起的不希奇,外來的好希奇,天天在那裡教你,教了你十年,外來的人幾個鐘點就把你拉跑掉了。為什麼原因?我們自己沒有定、沒有慧,沒有能力辨別,一聽說那個不錯,真好,心馬上就動了,結果是我們自己吃虧。所以李老師要護法,保護這個道場大眾,正知正見,保護大眾的清淨心,所以決定不能請人來講開示。

      哪些人可以講開示?這個法師修淨土的,老實念佛的,念得很好的,這樣的法師到台中來,他一定要請他講開示。如果不是跟我們學同一個法門,同樣依靠淨土三經的,決定不請,這個裡頭不是有分別心。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那是個行家,真正有智慧,護持大眾的正法,賢護他真做到了。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所以主持一個道場,那是這一個道場眾生的眼目,你帶頭,你是領路的,後面這些人跟你走,你走錯了,這些人統統都走錯,你要負責任。所以你的道路一定要純正,決定不能差錯,還要防護旁人來打閒岔。

      我們這個道場,真正有信心、有願力的也不少。可是這個信願堅不堅固?不見得。也許遇到幾個人,給你甜言蜜語一番,你的心就動搖,你就跟他去了。我今天跟李木源居士談到這個事情,李木源舉了個比喻,他說:「那些人是來釣魚的,把我們的魚都釣跑了。」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我們這個道場,像一個魚塘一樣,我們的同修都像小魚,那個來釣魚的人,這個護法的人要防範,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

      同修們,你們要有一個理念,我們淨宗,不但在一起共修,同心同德共修這個法門,我們希望將來同生淨土,蓮池海會大家還在一起。我們的信心、願心,決定不能動搖;我們的人力、財力、一切力量,都要集中到居士林。居士林有歷史,六十多年的老道場。李木源居士,在今天講是大家公認的,不是我讚歎他,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沒有一絲毫私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為佛法、為眾生。這樣的一個領導人,這樣一個善知識,我走了許許多多國家地區,也看了許許多多道場,沒見到過,所以他來找我,我不能不來。像生意買賣,這好老闆,有道義,不來對不起他。他如果是有私心,如果是有目的、有企圖,我決定不來。純粹為佛法、為眾生,為安定社會、為祈求世界和平,這樣偉大純淨的心願,我們要不盡一點綿薄力量去幫助他,我們對不起他,也對不起這個道場、對不起社會大眾。

      他是個領導人。特別是最近三年來,辦這個培訓班,這是他找我的,他發這個願,我就非來不可,把其他地方道場弘法的工作,全部放下來,一切都停頓,全心全力在這個地方,幫助年輕的法師,這是我應當盡的義務。但是得要有校長才行、有老闆才行,我們是來當伙計、當教員的。我年歲大了,佛法一定要後繼有人,佛法才有前途,眾生才有福報。我這麼大年歲,要交棒了,弘法利生的工作,要交給年輕的法師,他們能夠接棒,我就可以退休了。我到哪裡去退休?當然你們曉得,到極樂世界去退休,這個地方事情做完,「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以今天我們晚年,唯一的一樁事情,是教學、寫書,幫助後學,這是我們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任務,賢護這兩個字才能做得圓滿,真正落實。

      賢護菩薩名號的含義很深很廣,我略說了這一點,下一個星期六再說,還沒說完。為什麼?它很重要,我們要學習怎麼學賢護,從他的名號裡頭,怎麼樣學賢護?把賢護落在自己肩膀上,那我們自己就是賢護正士了。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