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96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4年3月9日啟講,2017年11月4日圓滿。

    第四回學習,主要是將《科註》訂正,做成圓滿本子,正式流通。經典所說道理,完全落實在自己身心,收穫就大了。生死自在,想往生真能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印光大師全集》跟會集本,一段一段對照,這個功德無量,對夏蓮公信心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我也隨喜學習。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字體大小: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六集)  2014/8/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三百二十四頁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一切修行本,這個一切是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換句話說,無量的法門,修行的根本,不外乎這兩種智慧。也就是說,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兩種智慧。修這兩種智慧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種方法,無量法門也是方法。所以,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真的,不是假的。既然平等,沒有高下,那還有什麼差別?能不能成功,關係在你會不會。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生,問:你會嗎?會了,門門都開智慧。這兩種是智慧,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什麼慧?這個地方所說的如理智、如量智,經典裡面也有很多地方說的根本智、後得智,開啟這個智慧。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根本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教化眾生。

      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與一切眾生相處,圓滿教化的作用,完全在後得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根本智、後得智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智、是起作用。我們講開悟了,開悟是根本智;開悟之後,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差別智。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你沒有學過,你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清楚,那是什麼?那是根本智。有人來向你請教,你講給他聽,向你請教的人根性不一定,不是一定的,什麼樣根性都有,你這一部經,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夠得利益,這是因為你的善巧方便。所以法沒有定法,說沒有一定的說法。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譬如你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子講孝,孔子講仁,弟子們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什麼是仁?孔子答覆的不是一定的,對甲的答覆跟乙不一樣,對丙的答覆跟乙又不一樣。每個答覆都是正確的,適合問的人的根性,讓問的人有所體悟,他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活學活用。這是後得智,這是無所不知。

      根本智,在佛法裡面有很多這個例子。弟子們向老師請教,老師有的時候不答,學生開悟了,這個裡頭讓人看到高深莫測。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說、聽懂了,有人在靜默當中豁然悟了,那不答就是答。師父功夫到家,觀察這個人的根性,在將悟未悟,到門口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一把,他立刻進門。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沒有定法。但是他的基礎決定是禪定,也就是本經上所說的清淨平等,沒有這個條件不能開悟,老師即使是佛也沒有辦法幫助你開悟。定,是你自己修的。什麼叫定?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定。佛法裡面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要有這個條件才能開悟,沒有這個條件,什麼方法你也不能開悟。所以上上乘法、一乘法,上上乘就是一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佛法,成佛的方法,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不行,佛不說,說了沒用。所以佛法有一乘、有大乘、有小乘,向上一著全是一乘法,每一法都如是,平等的。淨土念佛這一法亦如是,這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事一心不亂,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法身菩薩的境界。

      我們看這引用《會疏》裡頭所說的,這個解釋,「何者為二」,是哪兩種?「一謂如理智」,如如之理,這就是自性、本性,前面講法性、真如,講了很多名詞,都是一樁事情。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無邊,這個智慧每個人統統有。《華嚴經》說的是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毘盧遮那如來,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他們是圓滿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這什麼緣故?習氣。起心動念就造業,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境界?無明煩惱沒有了,他不起心不動念,有無明煩惱決定會起心動念。六道裡頭找一個不起心不動念的,找不到;換句話說,雖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但是全不起作用。我們要知道,什麼人起作用?極樂世界的人起作用。記住,極樂世界的人,人是什麼?往生同居土的。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只有兩道,人道、天道。所以他們的凡聖同居土就兩道,沒有修羅,沒有餓鬼、地獄、畜生,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也有鳥,這些鳥都會講經、都會說法,是阿彌陀佛化身變現的,不是真的,所以它沒有畜生。除此之外,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六道大概跟我們差不多,都是迷失了自性,佛菩薩在這個裡頭教化,幫助大家破迷開悟。

      佛教什麼?千經萬論,不只是世尊,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教你看破放下,總的來說就這四個字。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了。怎麼了解的?放下就了解。所以放下重要,不能不放下。學法門,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學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不會學,不聽話。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甚至於當前真正的善友、善知識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怎麼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也聽得耳熟,也會說,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依教奉行,我們還是同時學很多很多門課,學很多經論。這是什麼?貪心,想多學一點。學到沒有?學到了。學到什麼?知識,增長了妄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法,十九歲放下煩惱障,出家,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他出家之後,就是十九歲之後到三十歲,十二年當中參學,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他統統學了。這表演,像我們一樣,廣學多聞,學了許多知識,怎麼樣?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還是煩惱一大堆。這個十二年是做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他覺悟了,這方法不行,放棄掉。放棄掉走什麼路?走戒定慧。戒是他的生活,現在重要是修定,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在入定當中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了之後,沒有人啟請,他就會入般涅槃。凡夫不知道,淨居天人知道,淨居天是四禪五不還天,這裡面的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們結伴從四禪天下來,變化成人,向佛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釋迦佛接受了,這才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個人都是他的親屬,他出家的時候他的父王派這五個人來照顧他,陪他做伴。他一看緣成熟了,把這五個人召集起來,為他們講苦集滅道,講四諦法。憍陳如證得四果阿羅漢,其餘的人初果、二果不定,證阿羅漢就一個,憍陳如。這個世界上三寶具足。畢缽羅樹,以後我們稱它作菩提樹,他在這個樹下開悟的。

      所以開悟要一異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大徹大悟,這兩種智慧都現前。你看,根本智,自受用;後得智,教學,他受用。如理智,這是根本智,這就是定,自性本定。定是自性的體,理體,本具無量智慧,這個不是學的。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你見性,這個智慧就現前。佛看到哪些眾生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得度的,過去生中跟佛都有緣。有跟佛弟子們有緣,這個人老師度不了他,學生可以度他,為什麼?他跟他有緣。世尊在世,這個例子很多,跟舍利弗有緣的,派他去度;跟阿難有緣的,派阿難去度。佛自己去度他的時候,他看到佛來了,躲到一邊,走了,不好意思跟佛見面。這個告訴我們,佛不度無緣眾生。我們現在跟眾生結法緣,法緣結得愈多,將來你度的人愈多。每一尊佛度眾生的人數不相同,有人度很多,有人度不多,與行菩薩道的這個時候跟眾生結緣多寡不相同。所以發的心量要大,要發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心量大。發這個願,天天要發,常常要發,不斷的發,重複再重複,那就是讀書千遍的意思,就變成真的了。遍數少就忘掉了,發過沒有?想半天才想到發過這個願。

      佛給我們定早晚課,就是教我們早晨提醒,晚上檢點反省,早晚課是這個意思。早晨提醒,這一天要真幹,晚課就是反省,做了多少,哪些沒做到,這個早晚課才真有受用。如果不懂得提醒、反省,那早晚課功用不大,沒有辦法幫助你斷煩惱、證菩提。這就是章嘉大師他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表面這個儀規,整齊、莊嚴、肅穆,這是接引眾生用的,舞台上表演用的,讓觀眾歡喜,讓觀眾感動,這個意思。自己提升自己,一定是要提醒、反省,要用這個功夫。宗教裡頭,伊斯蘭教用這個方法用得最熟。他們的祈禱一天五次,時間一到,無論做什麼工作統統要放下,去祈禱。他祈禱的時間大概幾分鐘,祈禱完了之後你再做你的工作,這就是提醒。所以我在新加坡,看到伊斯蘭的一天五次祈禱,我就想到我們念佛,我們用十念,一天九次,比他更密切。九次,早晨起來,晚上睡覺前(我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太簡單,十句佛號,時間二、三分鐘就做完,不妨礙工作),三餐飯的時候做三次,這就五次(早晚加上三餐飯,三餐飯我們不念供養咒,我們就合掌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這十念法),再是早晨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就是說無論你幹什麼,幹之前要做祈禱,做完之後也祈禱。我們就是十念,工作之前念十句佛號,工作幹完了,念十句佛號再收工。一天九次,一次不缺,你要這樣一生下來,必定往生,養成習慣了。

      法門不在多,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專就是專一,真正專一沒有不成就的。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六道眾生好奇,看這個法門想學,那個法門也想學,學了一大堆,到最後一樣不成就,這就是什麼?不會。貴以專,我們老祖宗在遠古時代就知道,你看把這句話編在童蒙教材裡頭,《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古時候學東西,沒有同時學兩樣的,只准學一樣,主要的功課就一門。也有幾種副科,附帶的。古時候這個附帶的,學生除了讀一部書之外,寫字,這附帶,就是書法,各種不同的字體由老師教導。樂器可以附帶學,所以講琴棋書畫,繪畫,這個可以,副科。主科決定是一門,譬如學《論語》的,要把《論語》念上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意思不是說一千,是說多,多到什麼程度?多到開悟。悟後才可以看別的東西,真正開悟了。開悟了的時候,看其他東西是圓滿你自己的差別智,就是如量智,你將來教學用,那是已經開悟。如理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廣學多聞。我們看到印度的龍樹菩薩,這個人非常有名,大乘佛法全通,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認定他是祖師,所以他是八個宗的祖師。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大徹大悟之後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教,三個月就學完。我們能相信嗎?能,有例子。

      我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住在曹溪,法達禪師來參訪。當然跟老師見面要禮拜,佛門的禮拜是三拜,頂禮三拜。他拜三拜頭都沒有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你三拜頭都沒著地,你心裡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是傲慢,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的分量很大,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都很長,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七卷,一部,三千多遍差不多十年,十年專門在一部經上,應該開悟他沒開悟。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什麼(六祖沒有接觸過)?他答不出來,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開悟再拜,頭著地了。我們從這個記載就明瞭,真正開悟的人學東西很快,他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人家學《法華經》學了十年的沒懂,他,你看還沒念完,就念一點點,念到第二品就行了,後頭就不必念了,全懂了。這才曉得一經通一切經通,全通了。這一部《大藏經》,每一本只看個二、三章就懂了,那三個月可以,沒問題,真能通得了。這是東方的學習理論與方法,西方人沒有。西方人的確從小就廣學多聞,在幼稚園就學不少東西,真叫多才多藝,長大之後一樣都不通,就不精通,那就錯了。東方人主張就是一門,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是如量智。所以要好好記住,貴以專。海賢是佛門大德,「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教之道,貴以專」。專就能成功,雜就不能成功、就亂了,特別是年歲大的人,一般指什麼?四十以上。

      李老師在台中開班教學,學生年歲大的,有一位六十歲,參加經學班學講經。老師的方法就是一部經,一個人只能學一部,這一部學會可以學第二部。全都是小部經,從《阿含》、從《大集經》這些典籍裡頭選來的,都不很長。學習的時間,學了要上台去講的,三次到五次。最多的,五次是最多的,一個星期講一次,五次就是五個星期,一個多月。你上台去講,老師在下面聽。上台之前,先要在課堂裡頭,小教室裡頭上課,講給同學聽,老師也在座,講給大家聽,講完之後接受同學的批評。第二次正式登台,講給大眾聽,老師坐在最後一排,那個時候講經沒有擴音器,最後一排老師要聽得見才行;如果聽不見,聲音太小,不可以。這個講完之後再檢討、再改正,這一堂課,這堂課就圓滿了。方法是很笨拙,非常有效果。你在那裡學三個月,肯定能夠學一部經,還講得不錯,所以同學們學得很開心,有成就感。佛學院裡面學了三年畢業,一部經不會講;在台中如果學三年,至少能講六部經。

      我在台中初學的時候,我有兩個能力比較強的,第一個是記憶,第二個是理解力,所以學經教都用上了。我跟老師,沒有出家之前,十五個月,我學會十三部經。十三部經都還講得不錯,所以可以在佛學院教書。佛學院,一個學期只能教一部,教一年才教兩部,我教三年佛學院才用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派上用場,所以我對於佛學院就很傷心,以後不教佛學院了,浪費時間。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李木源居士支持我,辦一個弘法人才培訓班,一期三個月,學一部經。一共辦了六期,我是第四期結束之後,我就移民到澳洲去了,所以前面四期我聽了,第五、第六我沒參加。依照這個方法好,沒有別的,都是個專,特別注重專。

      我們看這裡面的註解,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就是開悟,明心見性,「不一不異」,怎麼不一?八萬四千法門不一;什麼叫不異?統統開悟,無論哪個法門都開悟,開悟是一樣的。開悟證得什麼?「不生不滅」,這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師講的一樣,「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圓滿的智慧、有究竟的德能、有殊勝的相好,用這三樣東西概括一切。所以這個叫做「通諸法性」,就是明心見性。大乘名詞叫如理,理就是性,是體,見到一切萬法的本體。

      第二種叫「如量智」,量是度量、衡量,「能照眾生殊相」,殊是不同,眾生千差萬別,眾生相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頭有迷、有悟、有凡、有聖,「各異」,各個不相同,如量智就是通達眾生相。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你能通達眾生相,你就能度一切眾生,成就自己十力、四無畏,你有普度眾生的智慧,你有普度眾生的方法,你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兩樣。《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兩種智現前就是法身大士。「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根本智自受用,差別智他受用,教化眾生的。這一段,「通達性相」,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供佛度生」,這是法身大士的日常生活。請看經文: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就八個字。請看念老的註解,『供養諸佛』,「供養有二」,兩種供養,一種是「財供養」,一種是「法供養」。財供養裡面有「供養香花飲食等財物」,這屬於財供養。第二種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眾生」。佛是無上的福田,供養佛得大福報,前面我們讀過三種福田。到極樂世界是最究竟圓滿的福慧雙修,緣太殊勝了。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經上說得很好,「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證得三不退的菩薩,太殊勝、太難得了。阿惟越致是什麼樣的身分?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沒有辦法明心見性,生到極樂世界就明心見性,把我們大幅度的提升了。這什麼原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真加上了。所以在極樂世界,雖然是在凡聖同居土,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完全平等,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平等,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化無量無邊身在遍法界虛空界做什麼?接引往生的人。每一天、每一個時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計其數,太多了。每一個人阿彌陀佛都要去接引,如果不接引,他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一定要佛接引。佛的願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發願接引念佛人,所以念佛人一定會跟佛見面。往生極樂世界這些人,也能像阿彌陀佛一樣化無量無邊身,幹什麼?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在極樂世界一天所修的,在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都達不到,都不如人家一天修行。這個事情要搞清楚,為什麼?搞清楚,我們才真正下定決心,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成就太快了,那個快速我們無法形容。證明海賢老和尚一句話,他常常勸人,是他老人家的口頭禪:「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這是他的口頭禪。你真正下定決心,信願持名,我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等於成佛,作沒有多久真成佛,他不是假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智慧、神通、道力,遍法界虛空界哪都能去,沒有障礙,沒有人能限制,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真的得大自在。供佛聞法,還附帶度眾生,因為遍法界虛空界都有跟自己有緣的眾生,有緣才能得度,沒有緣度不了,所以會度與我們有緣的眾生,統統可以得度。這個法門殊勝到極處,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不能改變,不能拐彎。

      海賢九十二年一句佛號,沒有拐彎,沒有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功德圓滿。我們為什麼不幹?聽到這個稀奇、那個稀奇,他老人家也說了,不要喜歡稀奇,喜歡稀奇就是障礙,讓我們分心,讓我們不專,把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完全破壞了。別人修那個法門,讚歎,好。哪個法門都好,只要適合你的根性,你要一門深入都能成就。你不必修我的,我也不必修你的,修成功了都一樣,毫無差別。遇到淨宗法門,真的完全統一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往生,個個都能得到彌陀的接引,淨宗法門真廣大。三輩往生裡頭說了,一共四段經文,前面三段,上中下三輩,後面,修學不同的法門,他把他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阿彌陀佛不拒絕。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得清淨心,心裡妄念少,雜念沒有,心清淨,清淨心生清淨土,有這個條件就能往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修其他宗教法門都行,只要修到清淨心就能往生。這個門真廣大,一點都不假。

      下面也有說三種供養,第一種,「利供養,奉香華飲食等」,與前面的財供養相同;第二,「敬供養,讚歎恭敬」;第三,「行供養」,行是與前面所說的法供養相同,就是如說修行,「受持修行妙法」。我們淨宗修行的妙法就是一句佛號,真信、真願、一句佛號念到底,全傳給你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你看這麼簡單,這麼容易,不難懂。能不能成功?看你堅持,你要堅持專一,很容易成功;你要是修得很雜、修得很多,那就不一定,可能修一生都不能往生,專一重要。下面引「《甄解》」,日本祖師大德所說的:「能遊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云供養諸佛。」真的,極樂世界往生的人都有這個本事,能遊無量佛土,供養諸佛,聽經聞法,教化眾生,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說是多幸運,能遇到這個法門。最難得的是遇到《無量壽經》真正的善本,夏蓮居所會集的,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都是我們比上一代的人幸運太多了,他們沒有遇到,他們如果遇到,對往生的品位會大幅度的提升。堅定信願,專持一句佛號,決定不夾雜,《無量壽經》的善本跟念老的集註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境界。

      後面這一句,『開導群生』,「如《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是名開導群生。」這就是看破,真的看破了,真的放下了。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是看到許許多多眾生在六道裡頭輪迴,苦不堪言,雖然是夢,我們也不願意見到這個夢。夢中還有這麼多苦難的人,要不要去幫助他?應該去幫助他。沒有能力那就不必說了,有這個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就應該去幫助他。我們今天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接受大乘經教,接受黃念老集註的幫助,讓我們對於淨宗有深刻的理解,對極樂世界有深度的認識,這還能不去嗎?不能不去!賢公住世一百一十二年,很辛苦!為誰?為我,為我的信心、願心還不足。他這一百一十二年的修行表法,讓我真信,真願往生,沒有絲毫疑惑,我這一生決定得生。

      甚至於(這是真有,不是假的)臨命終的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幾天,聞到佛法,他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他就真信,真願往生,念個二天、三天,他真往生了。何況我們現前,身體健康狀況都還不錯,這個時候遇到,怎麼可能不往生?哪有這種道理!前些年我們看到山西小院四十多個得癌症的,末期,醫院放棄治療。這些人是佛教徒,有念佛的,有念觀音菩薩的,有念地藏菩薩的,念了二、三個月,病真的好了。那就是什麼?他們還有壽命,一心專念,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可以把我們身上帶病毒的細胞統統恢復正常。就像海賢和尚,他十八歲腿上長了毒瘡,苦不堪言,母親給他找醫生、找藥,都沒用處。最後他自己明白了,這個是業障病,不是普通的病。那怎麼辦?聽說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尋聲救苦,他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念觀音名號念了一個多月,瘡就好了。於是深深相信,菩薩的話是真的,不是騙人的,你有急難的時候求他,他真幫助你。

      這個道理,現在量子力學家也證明了,用意念來恢復自己身體的健康。問題是你要真相信就起作用,如果帶著懷疑就不起作用。疑是包括在三毒煩惱之中,三毒是貪瞋痴。貪欲的核心是什麼?貪欲由它而起的,情執。瞋恚的核心是什麼?瞋恚從哪起來的?傲慢。愚痴從哪裡起來的?懷疑,懷疑的人沒智慧。所以見思煩惱,思煩惱裡面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五毒。我們要想自己身體健康,不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不瞋、不愚痴、不傲慢、不懷疑,一心一意專信阿彌陀佛,完全投靠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的保佑。這邊希望阿彌陀佛保佑,那邊還希望找別的幫助,阿彌陀佛幫不上忙,你的念頭太亂、太雜了,跟佛不能起感應。跟誰起感應?跟魔王、妖魔鬼怪起感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開導群生」,要用《維摩經》上的精神,知道諸佛國土及眾生空,但是怎麼樣?「常修淨土,教化眾生」。用什麼教化眾生?用淨土。淨土法門講得清楚、講得透徹,下手容易,成功殊勝,一生成佛。賢公老和尚的表法,對於淨宗是大有幫助。我提醒同學們,我自己也是這樣做,我把他這片光碟、把他這篇文字(這個文字有一個年輕的居士重新寫了一篇,寫得很好,我們將來印出來成為一個定本),把這個東西當作《無量壽經》看待,認真學習。光碟一天看三遍,容易;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不難!一年根就紮穩了,往生就有把握。如果還有壽命,我不要了,求阿彌陀佛來帶我走,能不能做得到?能。如果有慈悲心,發願像老和尚一樣表法,你壽命到了,阿彌陀佛會把你壽命延長,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多受幾年苦、多度一些眾生都不是難事。這都叫開導群生。

      下面這一段,第三小段,科題,「無住生心」。請看經文: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他舉《唯識論》第十卷裡面所說的,「神力難思,故能化現」,化是化身。法身如來住常寂光,實報土的法身大士能感,跟他起感應道交,所以法身如來在實報土現報身佛幫助他們。住在報土裡面這些菩薩(法身菩薩),他們有智慧、有神通,能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六道裡頭現應身、化身。這是神通的力量不可思議,能同時現、同處現,也能同時異處現,不在一處,一切諸佛剎土裡頭都現。也有能力參加諸佛的法會,到諸佛剎土聽佛講經說法,供佛供眾,所以福慧雙修。「諸大士為度眾生,化作種種身形。行動之速,似閃電光」。實際上比閃電快多了,閃電已經太慢,趕不上,他比閃電不知道要快多少倍。為什麼?只要證得法身,距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遠近就沒有了,沒有遠近十方剎土在哪裡?就在現前;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無量劫前也在面前,無量劫之後的將來還在面前,統統看到了,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都可以同時普度。這些菩薩,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是不是天天這樣做?是的,沒休息過。為什麼眾生還這麼多,還在受苦受難?不是佛菩薩不度他,是他的緣不成熟,這個時候要給他講佛法,他排斥,他不能接受,這就是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相信的人,能理解的人,能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度了。能相信、能理解是有緣,未必能得度;能依教修行的人,這叫根熟眾生,他必定得度。有信有解,不能做到,跟佛法有緣,不成熟,還沒有到得度的時候。什麼時候得度?完全在他自己,眾生做主,與佛菩薩不相干。眾生真正能做得了主,快,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心堅定,很快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他們化作種種身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是把身形分為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頭都無量無邊,行動之快超過閃電。

      「菩薩能於一念之頃」,這一念就時間太短了,一念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鐘已經超過二千兆次的生滅,你就曉得他比閃電還快。「普至十方國土」,普,同時普遍就到了。「上供下度」,對佛,供養佛;對下面,對有緣的眾生是來度他。「平等普照,亦無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這個要知道,法身菩薩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證得法身,他是十法界裡面三乘菩薩,沒有出十法界。見性就出十法界,出十法界才有這個能力;不出十法界,他沒有辦法離開娑婆世界,他的神通道力是在這個大千世界之內,不能超越。極樂世界的菩薩不一樣,他們能超越,因為他們全是阿惟越致菩薩;沒有達到阿惟越致的程度,是阿彌陀佛加持他,四十八願神通道力的加持。這個加持管用,如同自己證得的一樣。所以這個幾句,我們平常要練功,練什麼?平等普照,平等是真心,要用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下面兩句就是平等具體的表現,怎樣平等?沒有優劣親疏,平等了,沒有物我彼此,這平等了。平等普照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平等的,妄心就是有選擇的,有分別,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會疏》曰:電光有四義」,閃電,佛在經上常常用電光來做比喻。這四個意思,第一個快速,「速疾」,快速;第二個「破闇」,雖然很短暫的這一閃,但是在這一閃當中是沒有黑暗、是光明的,這個意思很深。一念閃光我們能不能見到?見不到。為什麼?它太快了,我們的眼根(眼識)反應很慢,跟不上它的速度,所以它一閃,我們完全沒有知覺。閃電的光我們能看到,閃電的光大概是一秒鐘。百分之一秒、五十分之一秒、二十五分之一秒,那就跟過去電影放映機的這個程度,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能看見,只看到光,光裡頭有什麼東西看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秒。現在我們用電視機,是一百分之一秒,一秒鐘它的頻率是一百次,就是閃光一百次。我們看不出它的閃光,看到好像非常穩定,其實它不穩定,是我們眼睛跟不上它的速度,看起來好像很穩定。第三個意思「不住」,就是它是生滅的,前念滅後念生,它不住。尤其是二千兆分之一秒,一秒鐘它的頻率二千兆次,不住。第四個意思「無分別」,真的沒有分別,分別,來不及。

      下面說,「菩薩一念一時」,一念就是一時,一時就是一念,如果要把它分開來講,一念是空間,一時是時間。「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他有沒有出入前後相?有,太快了。這樁事情是現代科學所研究的命題,現在最新的儀器可以能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在這個儀器裡頭觀察清清楚楚看到它生滅,一千兆分之一秒。佛經上告訴我們,彌勒菩薩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人家告訴我的,七次,經上也常常說七是個圓滿數字,再乘七,三七,二千一百兆。一秒鐘生滅二千一百兆次,所以我們的六根六識全跟不上。就在眼前,沒離開我們,我們完全不知道。菩薩,你看,一念一時。所以經教上又說,就在當下。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意思很深。

      在常寂光的法身大士沒話說,為什麼?他們沒有物質的身體,也沒有精神的心理,它是光,叫常寂光。常,它不是生滅法,這叫常,生滅是無常,它有常,它不生不滅;寂,它清淨,裡面什麼都沒有,沒有染污,也沒有動搖;光,平等遍照。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哪裡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楞嚴》上說的,說得好,這是說他們有這個能力。報土的菩薩,極樂世界四土我們可以說都是彌陀的報土。實報土是自然有的,心現心生。方便土、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出現的,所以它也是法性土也是法性身,它所起的作用跟實報土的菩薩沒有兩樣。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這才下定決心,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才會真正快速成就。要不走這條路子,走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真的要無量劫。走極樂世界,是把無量劫縮短,大幅度的把它縮短,一念成就。

      我們再往下看,「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闇,如電破闇」。這是說極樂世界菩薩有這樣的神通道力。下面又給我們說,「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跡,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跡。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別。」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幾句我們留待下一堂課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