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431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4年3月9日啟講,2017年11月4日圓滿。

    第四回學習,主要是將《科註》訂正,做成圓滿本子,正式流通。經典所說道理,完全落實在自己身心,收穫就大了。生死自在,想往生真能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印光大師全集》跟會集本,一段一段對照,這個功德無量,對夏蓮公信心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我也隨喜學習。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一集)  2017/4/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4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六頁第一行看起,科題,「約三業端正勸」,三業,身、口、意,三業都要端正。佛是勸導我們,我們要非常認真的學習。請看經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經文很短,但是關係我們修行人一生成敗。如果這段經文我們真的聽懂了,聽明白了,認真的奉行,字字句句把它做到,這一生就圓滿成就。如果疏忽了,滿不在意,一定把這一次修學得度的機會喪失了,那就非常非常的可惜。前面我們學過,念老引經據典告訴我們,三途一墮五千劫,時間不是論年月日算的,是論劫數。就怕是小劫也苦不堪言。佛經上常常告訴我們,通常講小劫,一增一減,一個小劫。人的壽命最短的十歲,平均年齡,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是平均人壽最長的,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人墮落在三途,要多長的時間才有機會再得人身?要五千劫。多長的時間,多可怕的這樁事!佛生生世世老老實實絕不騙人,絕不嚇唬人,換句話說,佛生生世世沒有妄語。我們要相信,不能把它當作耳邊風,要非常認真的信受奉行,這個才是佛的學生,跟佛修行決定有成就。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次勸端正身心」,接著前面,前面一大段是教我們依教奉行,這一段是教導我們三業端正,心與善相應,「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作善,淺釋為行善,究實則為是心作佛也」。這些字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學佛能不能成就,全在這幾句經文,所以決定不能看輕它。『若曹』就是現在說你們大家,你們大家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第一善?第一善是『端心』,是『端身』,身、口、意三業都善,這叫修行。修行怎麼講法?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起心動念,妄想雜念,不善,要把它修正過來。言語,說是說非,也是不善,身體造作,都與善不相應。善指什麼?平常學佛同學都能夠說出來的,十善業道。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善。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說了四樁事情,為什麼?口是最容易破戒的,所以佛把口業說了四條。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三條。總共十善。這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不能往生,如果十善還有功,功德,十善的功德幫助你生天。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三善道裡面有修羅道,修羅道是修下品十善,實際上他十善修得不錯,但是貪瞋痴沒斷,變成阿修羅。貪瞋痴的習氣不好斷,不可以不知道。

      『作善』,念老的註解,「淺釋為行善,究實則為是心作佛也」。行善就是專門指十善業道,剛才說的。從早到晚,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這一年,念念不捨十善業。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十善學到了,你自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淨業三福。修福,行善。淨業三福是大乘,修行入門最高的指導原則,不是小事。

      今天學佛難,難在什麼地方?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根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想成就,要重新去扎根,根要扎得穩,根要扎得深。從哪裡開始?從孝養父母開始。父母生育你,父母把你養大,父母愛護你無微不至,怎麼能不孝?中國傳統文化為全世界學過漢學的這些漢學家所稱讚,認為這是人類五千年歷史當中最優秀的文化,最優秀的核心是什麼?一個是孝,一個是敬。把孝順父母的心慢慢擴大,能孝順一切眾生,那是圓滿;尊敬老師的心展開來,尊敬一切眾生,孝敬做到圓滿。孝敬達到圓滿是什麼人?在佛教裡頭就是佛菩薩,佛陀。在其他宗教裡面,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每個宗教的創始人,你去查查經典,哪一個不是大孝?哪一個不是尊師重道的?我們就明白,這兩個字太重要了,大根大本。如果不能做到,你的修行就落空了。為什麼要修行?就是為孝親尊師。為什麼?你學佛有成就,最歡喜的是誰?是你的父母,是你的老師,父母、老師歡喜,父母老師感覺到自己有成就。所以不能不孝,不能不敬。記住,把孝順父母的心,尊敬老師的心,要光大到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大乘教上佛常說,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說到圓滿,所謂說到究竟,是心作佛。這句話說得好,是為了我作佛孝順父母,換句話說,不孝父母的人作佛沒分,作菩薩也沒分,作阿羅漢還是沒分。甚至於說在三善道裡頭,你往生天道都沒有分。經上講得很清楚,修上品十善生天。所以孝敬兩個字沒有,三界二十八層天沒你的分。你怎麼辦?不能不知道。

      註解下面,「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淺釋則為身端心正」,把耳目口舌都放在身上去了,身就包括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自己要管住,言語造作自己要留意,話該不該說,怎麼個說法,希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沒有過失,都能與十善業相應,這是佛弟子。下面舉例子,儒家的例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些是聖賢的教誨。「深析之」,要是詳細解釋,「耳當自端,即為觀音大士反聞自性之耳根圓通」。「大士」,觀音菩薩,他「不逐聞塵」,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耳不受外面音聲的影響,不隨順外面影響去造業。觀音菩薩聞什麼?反過頭來,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成佛了。觀音菩薩,這叫端耳,「返聞自性,是為端耳」。「如是演申」,把這意思引申你就懂得了,「不逐色塵」,眼看外面這是色,眼對的境界,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逐色塵。如果眼見色,心動了,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個我想擁有,那個我想遠離,這就造業,業就有善惡。真正修行在哪裡?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學觀音菩薩看得清楚,學觀音菩薩聽得清楚,鼻聞得清楚,口說得清楚,樣樣清楚明瞭,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人?這是佛陀。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是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執著,菩薩沒有分別,佛陀沒有起心動念。這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真修。

      我們修行功夫不夠,會受外面誘惑,會造罪業,什麼原因?禁不起考驗。我們修行的功夫,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在考我們,時時刻刻在考,分分秒秒在考,考不過就被淘汰掉,依然是六道凡夫。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學佛學什麼?學如如不動,不受外境干擾,叫真學佛。起心動念有標準,十善業道是標準。十善業道相應,善行。善行好,但是著相就不好了,就是有起心動念就不好了,起心動念是善業,善業也不好,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三善道而已。惡,偏於十惡,十惡是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與這個相應的,三惡道。你說多可怕!

      我們看念老下面選的,都是《楞嚴經》上的,「不逐色塵,返觀自性」,反聞聞自性,反觀自性,「是為端目」,眼睛端正了。「如是六根,不逐六塵」,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能守住自己的本位起作用,不逐六塵,就對了,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處修。如何能夠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了。不分別不執著,菩薩,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執著不造業,所以他不在六道裡頭。六道是要造業,墮六道,阿羅漢不造業了,雖分別,沒執著。我們最起碼的要守住不執著,你的功夫才得力。否則的話,你這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憐,跟著外頭色聲香味觸法在打轉,妄想雜念一個接著一個,止不住。這是多麼可怕的一樁事情。學佛學經教講給別人聽,自己還在五欲六塵裡頭打滾,這不是真修。真修怎麼樣?不逐六塵,六塵擺在面前,不是不在,不理會它,若無其事。或者像菩薩一樣大慈大悲,六塵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你要去度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你要去度它,那行菩薩道了。

      「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第一大善!第一善是修心,心清淨,身口自然清淨,沒有染著了。所以下面講,『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亦同具上之淺深二義。淺言之,即身心離垢無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都是善。想什麼?想三福,想六和,想十善,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想世尊教導我們,好好念佛,求生淨土,是為大善。這一段說得好。身心離垢無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覺智妙契本覺理,才是與善相應」。為什麼?儒釋道都講,這一點很重要。儒釋道是在同一個境界。孔子,如果他老人家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佛陀。孟子要在印度,古印度稱他作菩薩。佛陀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稱他聖人。稱呼不一樣,他們地位是平等的,同在一個階層。這個我們要知道,不能疏忽。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這樣?迷了。迷了怎麼樣?把六根、六塵當真。覺悟了,知道是空無所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經》上講得多清楚。這一個「色」字就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就是講的六塵。六塵有沒有?沒有,是真的。我們現在怎麼?迷了,迷了才出現。雖出現也不是真的,為什麼?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真心不生不滅。念念生滅,這心是妄心。一定要知道,時時要記住,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樣樣都是善,與十善業相應。這善怎麼講法?與十善業相應。深言之,往深處講,始覺智妙契本覺理,這個意思就深了,才是與善相應,這就是本性本善。你看《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話誰說出來?佛說的,不是佛說不出來。儒家的聖人就是佛,儒家的賢人就是菩薩,儒家講的君子,聖賢君子,等於佛法裡面的阿羅漢、辟支佛。這樣我們才能把外面境界,聖賢境界,看清楚看明白了,不再迷惑了。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但應諦知」,諦是真的,不是假的,實實在在,真正知道,「此第一之善,究竟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是總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才叫與善相應。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是大乘教上說的,美國的科學家他懂得。我記得是二O一一年,這些科學家們在悉尼開會,他邀請我參加,我沒有時間,我沒有過去,我派了八個學生去參加。他們回來告訴我,他說化解的方法,幾句話跟經上講的一樣: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就化解了,是美國的一位量子力學家。說得好!為什麼?外面的世界隨著我們念頭轉,我們的念頭善,統統變善;我們念頭不善,統統變惡了。所以善惡不在外面,善惡在你念頭,念善多麼重要。最後念老在這裡總結,教我們應該諦知,諦是真實,真實的知道,這個第一之善究竟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真正明白了,你不會造惡,你起心動念善,你的言語善,你的造作善,沒有一樣不善。

      下面,「更就本宗,第一之善」,我們淨土宗,以淨土宗的標準來說,第一之善是什麼?第一之善,「實即」,實是真實,實實在在的就是,「大勢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究竟圓滿的大善,我們淨土宗的,殊勝到極處,再沒有能超過的了,就這一句佛號,大勢至的念佛法門。海賢老和尚一生專修這個法門,真正是達到善中之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法。「一聲佛號,六根俱攝」。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還加上念頭,六根全部包括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六根自端」,自自然然就端正了。

      「又靈峯大師」,靈峰是蕅益大師,他住在西天目山。靈峰,後人對他老人家尊敬,不稱名,不稱字,稱他修行的道場,靈峰大師。「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心裡念佛,心裡頭生起這個佛號,口裡頭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是念佛的方法,巧妙極了。你用這個方法念佛,這個亂心不得不佛,心什麼?心歸佛了,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心。好!「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一切法不離心念,所以心裡面是阿彌陀佛,眼耳鼻舌身自自然然都是阿彌陀佛。甚至於說,我們今天用量子力學家說,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佛法的術語,每一個粒子都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自端者,一聲佛號,六根自然端正。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那麼這個善,善是什麼?「是心是佛也」。善講到極處,沒有不善的了,佛。所以海賢老和尚教給我們,這是什麼人?大善根福德人。什麼人是大善根、大福德?老實,聽話,真幹,具足這三個條件,是大善根、大福德。他要遇到淨宗法門,他決定往生成佛。要記住,這個善根福德是平等的,他有我也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念佛成佛的,他有,我也有。不一樣的,他真幹,我們今天不如他的是沒真幹。所以念佛人,佛菩薩所尋求的,菩薩到處去找的,祖師大德也是時刻在留心的,找什麼?找有大根器的人,所謂大根器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傳戒老和尚找到一個人,找到了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二十歲跟他出家,海賢老和尚沒有念過書,生在農村,父母都是種田,不認識字,他所具備的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二十歲出家,跟傳戒老和尚出家,老和尚就看中他,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叫他一直念下去。還告訴他一句話,明白了,不能隨便說,不能說。明白是什麼意思?明白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有沒有做到?真的做到了,他老人家的境界,跟六祖惠能沒有差別,這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師父叫他不能說,為什麼?明哲保身。你今天要是講經說法,人家不相信,你沒有學過的,你胡說八道,會帶來很多是非,帶來很多麻煩,不如不說。學佛的佛門裡面老和尚,雖然沒有徹悟,有大悟有小悟的,這些人知道,知道也跟你配合,也不給你宣傳這些。我們要知道,要明瞭。所以要做到六根自然端正,身心自然潔淨,自自然然與善相應。

      「善者,是心是佛」。什麼叫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是心是佛,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你用這個眼光來看世界,你就見到佛了,你就入佛境界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佛怎麼胡說妄為?他迷了,對迷的人來說他迷了,對覺的人來說他覺了,所以想法看法不一樣。明白人看海賢老和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凡夫看老和尚,凡夫,種田的出家人,於老和尚絲毫障礙都沒有。老和尚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老和尚這些故事多聽聽,認真學習,利益太大太多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