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165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4年3月9日啟講,2017年11月4日圓滿。

    第四回學習,主要是將《科註》訂正,做成圓滿本子,正式流通。經典所說道理,完全落實在自己身心,收穫就大了。生死自在,想往生真能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印光大師全集》跟會集本,一段一段對照,這個功德無量,對夏蓮公信心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我也隨喜學習。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字體大小: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往生淨土,即一切志願悉滿足  (第一六五集)  201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1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 ,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三十一面第一行,經文:

      【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是佛陀教導法藏比丘。前面他遵從佛陀的教誨,認真學習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同時佛以神力,將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讓他一一都看清楚,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他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確實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他到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所,向佛報告。五劫修行成就不可思議,佛讚歎他,告訴他現在機緣成熟了,你應該把你學習的,要做一個詳細的報告,這個報告會令大眾聽了都歡喜,更希望的是,法會裡面這些大眾聽了你的報告之後,得大善利,這個善利是『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我們看念老後面的註解,『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幾句經文「表如來勸令宣說」,就是讓法藏菩薩提出報告,「普利大眾」。大眾這兩個字,「廣攝當時會上」,所有來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同時還廣攝,「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括弧裡頭說,「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展開《無量壽經》,就是參加阿彌陀佛這一次在世間自在王佛大會之中。

      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十法界,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知道在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世尊的實報土是華藏世界,彌陀的實報土是極樂世界,在實報土裡面沒有時間、空間限制。所謂時間、空間是假相,不是真的,《百法明門》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它是二十四種不相應裡面的兩種,時間、空間。不相應行法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法不與心法相應,不與心所法相應,也不是無因而起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抽象概念。有沒有,抽象概念,但它不是真實的,它是假的,假相。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是什麼?佛說得很清楚,是自心現量,是我們的真心現出來的。自心現量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前面的相跟後面這個相完全相同,這叫相續。我們前面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完全不相同,而是什麼?相似相續,不斷之無。這個幻相,抽象概念,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其實它根本就沒有,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如果要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有個概念,對我們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幫助我們放下萬緣,幫助我們明心見性。是很不容易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就是四句話,「諸法實相」、「自心現量」、「相似相續」、「不斷之無」,這十六個字好記。

      如何去觀察?我們要記住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佛問彌勒,心有所念」,我們凡夫心裡頭起了個念頭,這個念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佛的話是「幾念幾相識耶」。佛問了三個問題,心有所念,這一念裡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個相分(相分就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就是念頭)?你看佛這一句話問了三個問題。彌勒菩薩的答覆說,一彈指,拍手彈指之間,「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來的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每一個念都有相,相是什麼?就是惠能大師說的「能生萬法」,就是整個宇宙的現相,就那一念當中就圓滿了,沒有先後,它很快就消失掉。你看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現在我們用秒做單位,這地球上科學家用秒做單位,那一秒鐘能彈幾次?我以前那時候想大概是五次,有人告訴我不止,可以彈到七次,我相信。我年歲老了,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量差,年輕人,身體好的,可以彈七次。那三百二十兆再乘七,這就一秒鐘的數字,一秒鐘多少?三百二十兆乘七,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的高頻率,在哪裡?在我們眼前。我們看不到,一絲毫的感觸都沒有,為什麼?它太快了,我們無法感覺到。這是事實真相。宇宙怎麼來的?就在一念當中來的。妄想怎麼來的?也是這一念來的,這一念產生整個宇宙。一念,記住,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我們學大乘的要有這個概念,這是佛說的,決定不是假話。所以整個宇宙是個幻相,不是真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物質現象是虛妄,心理現象是虛妄,自然現象也是虛妄。真相呢?真相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你真正了解這個真相,萬緣馬上就放下,放下立地就成佛。

      我們要問,六祖當年,接受衣缽之後就逃難,躲藏起來,追他的人很多,想把他衣缽奪回去,真的被惠明追上了。惠明沒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古時候的將軍都有武功,完全靠武功取得將軍的資格,四品,高級將軍,不是普通的,品級一共分九品,他是四品,在現在講將軍,真的是至少是少將銜。他把衣缽,追來了,沒辦法,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藏起來。惠明看到衣缽歡喜,去拿,拿不動。這個人也很聰明,立刻就警覺到,五祖不是糊塗人,惠能是真正能夠接受大法的,護法神保佑他,四品將軍居然這個衣缽拿不動,馬上就改念頭,就求惠能大師,請他出來,我是為求法而來的,我不是為衣缽。實際上他真的是為衣缽,為求法是現在、立刻這個念頭動了,我不求衣缽,我求法,請你出來。既然是求法,惠能出來坐在石頭上,他跪在地下,能大師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把善放下,善念放下、惡念也放下,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問他這句話。他立刻就醒了,就真正是我剛才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真把它放下了。這一放下就契入境界,什麼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放下就是。放下,我平常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成菩薩;單單放下執著,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沒有,就是阿羅漢。證果不是說念多少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不是,與那個不相干,與放下有關係,你放下多少。完全放下,絲毫不留,就成佛,回歸自性,自性裡頭一法不立,就明心見性,不難。惠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受他教誨而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惠明是第一個,第一個開悟的。

      所以不能不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我們認真,以為它是真有,不知道是假的。所以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連續不斷的幻相,這就是全宇宙,這裡頭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是假的。海賢老和尚教我們「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成佛就是明心見性,這是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包括佛法,世法、佛法都是假的,都不能著。佛是善巧方便,用佛法來對付世間法,你要執著佛法真有又完了,世間法是病,佛法是藥,藥到病除,病好了,病好了藥要不要?不要了,病好了還吃藥,不又生病了嗎?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想,不能要,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不可以起心動念,佛法都不要,不起心、不動念,何況世間法?這就成佛,你的問題馬上就解決,當下解決。

      我們現在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還差什麼?還差我們沒有真放下,就差這個。為什麼不能真放下?我們對這句話還有疑問,這個疑問很微妙。如果沒有這個疑問的話,我們像惠明法師一樣,馬上就成就。特別是我們現代人,現代人每個人都受科學的影響,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年,哪一個不受影響?什麼影響?懷疑的影響,科學教人頭一句話,懷疑,可不能相信。佛法大乘跟中國傳統的三教儒釋道,都不能懷疑,懷疑你就不能契入,佛來教你,孔子來教你,你對他有一點懷疑,你就不能契入,決定不可以懷疑。我們受科學的洗禮,這個病根如何對治?那就是怎樣培養我們的信心。所以我常常用古聖先賢的方法幫助大家,我們的信心從哪裡建?從中國老祖宗說的「人性本善」,還把這個寫在《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就從這個地方契入。

      我們細心觀察嬰兒,從他出生到一百天,我很認真的去觀察他。這個小孩還不到一百天,大概三個月,在這個時候,你看他的表情、你看他的動作,他雖然不會說話,他也不認生,還不知道誰是爸爸、媽媽,不認生,完全是天真,你看他對一切人那個面孔的笑容,那不是裝出來的,不是從分別執著流出來,那是本性,就是說他絲毫污染都沒有。一百天之後,就會受一點污染,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他認識,他就被污染,他就有分別心,媽媽抱他歡喜,別人抱他,他就拒絕,這就污染,這本性就失去了,用什麼性?用習性。本性善,習性不善,習性有分別、有執著,本性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嬰兒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從這裡觀察的時候,你就相信佛法所說的。我們也找證明,這個嬰兒不滿一百天就是證明,沒人教他,父母對他的愛,真愛,他對父母純真無妄。所以,我們相信人性本善,決定不能懷疑。本善就是佛性,本善就是真心,本善就是佛經上常講的第一義諦,真如自性,能生萬法、能生全宇宙。佛法裡面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從哪來的?一念,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的一念,阿賴耶是妄心,生滅心,所以通過阿賴耶,本來是不生不滅全變成生滅法,有生有滅。十法界裡頭的一切法有生有滅,一真法界裡面的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什麼?它沒有阿賴耶,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明心見性,他們住哪裡?住一真法界。

      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明瞭,時時刻刻要能夠提出觀照,當我們起心動念,就想到佛經上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起老和尚這句話,賢公老和尚(海賢老和尚),只有念佛這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作佛去這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你算是正知正見,你沒有看錯。這一生你去努力,時間沒有長短,你看剛才我舉的例子,惠明法師,就剎那之間念頭一轉,他就明心見性,他就成佛了,多快!那真叫分秒必爭,這是一念之間回頭。所以惠能大師用了善巧方便,提出這個疑問,他馬上就解決了。一個人善念斷了、惡念斷了,正在這個時候就是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明心見性,迷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習氣太重,外面誘惑力量太大,禁不起誘惑,所以煩惱一念接著一念,煩惱起現行,真智不能起現行。要把煩惱斷掉,那個起心動念是真智、是智慧,是自性裡頭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才能徹悟。

      所以在此地我們要肯定,念老的註解沒錯。大眾裡面,包括未來世一切凡夫,那就包括我們在內,這裡頭還有二乘、還有菩薩,二乘,聲聞、緣覺。這括弧,「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當時那一會裡頭,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我們確實是在這一會裡頭。「普令大眾得聞」,法藏菩薩做這個報告,讓與會的大眾聽到了都得受用。像我們現在這學習班,我們《無量壽經》講座這個學習班,每個人把他的學習心得做出報告,我們看到,我們自己學習的成就,同學們聽到之後,互相觀摩,互相提升,皆大歡喜。普令大眾得聞,聞了有什麼好處?發願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逕出生死苦海」,這個逕,快速,一般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真的要經歷無量劫才能成就,這個太快了!惠明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一句話當中他就悟入,他就明白了。當然他有善根,我們聽到這句話,為什麼不能明白?我們看到惠明開悟,為什麼自己不能開悟?這就是說,惠明法師在那個時候真放下了。能大師教他,不思善,把善放下;不思惡,把惡放下。我們這個經上,清淨平等現前,清淨平等心馬上出來了。我們今天念了清淨心,心不清淨;念平等心,心不平等,所以我們不能契入,人家就能契入。問一句「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就覺了,清淨平等覺。他怎麼開悟?就這個開悟的。這個覺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下明白之後,他無量劫的問題、迷惑顛倒的問題解決了,沒有了,馬上轉了個念頭就護法,護持惠能大師,讓他安全,找個地方去躲避,後面追趕的人也追上來,他告訴大家,這個路我已經看過,沒有,我們到別的地方去。讓他平安,脫離這個追趕的隊伍。我們讀經、看經要會看,像這些地方都是關鍵的所在。

      我們為什麼不能開悟?回過頭來檢討自己,我們聽了這麼多經,讀了這麼多經,學佛幾十年,沒放下,還在原地兜圈子。佛沒有過失,經典沒有過失,法門沒有過失,過失完全在自己,疑慮之心放不下,我放不下,念念還有個我。能大師在那裡,不但是我放下,法也放下,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那叫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覺悟,清淨平等覺這是佛法,統統放下了。所以很快,你看,言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脫離六道輪迴,還脫離了十法界。生死苦海一般是指輪迴說的,遠一點就包括十法界。十法界有變易生死,六道除了變易生死之外,還有輪迴、還有分段生死。六道裡頭有分段,分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個階段,死亡之後又投胎,永遠不間斷,所以叫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輪迴。能夠很快就超出生死輪迴,「故令大眾歡喜」。哪個修行人不歡喜?這樣快速成就。

      禪宗那種頓悟,我們沒分。惠明有分,他的因緣具足,當下成就。我們聽六祖惠能跟惠明談話,看這一段記載,我們不開悟,那是什麼?我們不是那種根性,這種根性一般講上上乘人。惠能大師,《壇經》上自己說的,他度的對象是上上乘人,上乘人都不行,要上上根人才能得度。淨宗就殊勝,淨宗是上中下三根統統得度,它用一句佛號,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像海賢老和尚真相信,真相信是什麼?真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間斷,除了睡覺,醒過來佛號就接起來,工作不妨礙心裡念佛,生活也不妨礙心裡念佛,待人接物都不妨礙。我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是持咒,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合,你細心去觀察,他口在動,沒有聲音。他跟我們談話,他開口,那個念咒就斷了,跟我們談話,談完之後他就又接起來,很快、很自然,他成習慣了。海賢老和尚亦如是,海賢老和尚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生活沒有把它丟掉,穿衣吃飯佛號不間斷;工作,他的工作是種田,是利用勞動,勞動那些動作都是熟透了的,不需要用思考,所以他沒有思考,他心裡一樣念佛,無論幹什麼,佛號不間斷。他是默念,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心裡面念佛,口裡不動叫默念;口動沒有聲音,這叫金剛持。九十二年不間斷。他有沒有得大徹大悟?有。什麼時候得的?我的估計是四十歲前後得到的。比不上惠明,惠明是當下,二、三句話就解決,那是什麼?那要上上根人,普通人沒用,像我們這種普通根人,佛號管用。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這句佛號,教他一直念下去,我相信,四十歲是二十年,二十年,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境界跟六祖惠能相同,相等的。也就是我們這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給我們十年、二十年,我們能做到。

      要求往生極樂世界,一般三年就可以,念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會來給你送信息,現身給你看,你見到佛,佛會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久,還有多少年,等你壽命到了,佛說我來接你。你自己知道有把握了,精進不懈,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可以提前,我還有壽命我不要,我求阿彌陀佛帶我去,佛很慈悲,大多數佛都帶走。還有少數,像海賢這種人,他不怕苦,他不怕人家對他羞辱,他能做好榜樣給別人看,這種人佛要把他留住,讓他在世間多住幾年,做好榜樣給別人看。換句話說,他是大乘佛法的實踐者,把大乘佛法做出來,生活當中做出來,工作當中做出來,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做出來給人看,這叫表法。表法的時間沒有長短限制,所以老和尚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麼長的壽命?我不以為然,我認為他老人家壽命應該也是七老八十,不是這麼長。那這麼長的壽命是阿彌陀佛把它延長的,這是佛力加持的,延長幹什麼?做好榜樣給佛門弟子看,給淨宗同學看,做榜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也能發心,發這個心,佛就把你壽命延長。我們不是因為延長壽命而發心的,那個發心是自私自利,得不到佛力加持。發什麼心?眾生太苦、太可憐了,眼看著這些眾生造業、受報,將來到哪裡去?都是三途地獄,這不忍心!我們發願住在世間,做一個好的學佛的樣子,做一個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樣子,讓大家生起信心,都能夠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這種願心是為眾生,是為正法久住,自然就延長。延長多久?與這個世間眾生的緣分,還有緣分應當延長。沒有緣分,什麼叫沒有緣分?這人不聽你的,你怎麼表演人家不理會你,那就緣分盡了,緣分盡了隨時可以走,自在往生。一般功夫成片的人,要真誠心哀求,我捨壽,壽命不要了,我求往生,佛會來接引你。佛不會失約的,你叫他,他真的來,你請他現身,他真現身,真帶你走。這就是淨宗比禪宗殊勝,禪只度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沒有分,淨宗是上、中、下三根都有分,都能成就,而且一生成就。只要你真信,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四十八願是真的,字字句句都是真的,信我們跟阿彌陀佛是同體的,我們不知道,他知道,我們求往生,他哪有不歡喜的道理?他雖然是面對著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一個也不漏掉。不要以為佛把我忘掉了,不會的,人會忘掉,神或者可能忘掉,佛不會,佛與大菩薩絕對不會忘掉。

      經的意思太深,確實不太容易看得出來,尤其心浮氣躁,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清楚,多看,看個三十遍、五十遍,味道就看出來,那個時候你就欲罷不能。像劉素雲居士一樣,她提出報告的時候,那個時候說已經看了一千六百多遍,她告訴大家,愈看愈歡喜,遍遍有感受、有受用,法喜充滿,永遠看不厭。那是什麼?因為是真的,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沒有通過阿賴耶識,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

      我們接著往下看,「亦令大眾聞法得利,普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聽這部經,學這個法門,法藏給我們表法,我們應當向他學習,發心供養極樂世界,所做的一切功德都迴向西方淨土,不求人天福報,學法藏之所行。他行的是什麼?滿足大願,攝取佛剎,我們要學四十八願,我們以四十八願光大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這就是真實利他。我們今天接著要看第六品,就是「發大誓願」,第六品這一品是全經的精華,是《無量壽經》的精華篇。你要想了解極樂世界、認識極樂世界,這一品經學了之後,你就明白了。學會了之後,我們要發願,跟阿彌陀佛同願、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海賢老和尚還有一句話,我們要記在心上,他說:「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根是什麼?命根,我的命根就是阿彌陀佛。肯定認真阿彌陀佛是我自己的命根,你能不到極樂世界去嗎?肯定往生。所以法藏自說己願,幫助一切菩薩同發四十八願,就這個意思。

      「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我學了四十八願,我發這個願,每一個學四十八願的人都發這個願,這真正是跟阿彌陀佛同行之人,阿彌陀佛的事業是我的事業,我的事業就是阿彌陀佛的事業,融成一片。三時繫念佛事,大家很熟悉,這個法本是元朝時候天目山老和尚編的,這法本裡頭有兩句話很重要,他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中峰禪師說的,說得一點都不錯,跟《無量壽經》完全相應。中峰禪師在哪裡?當然在極樂世界。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彼是法藏比丘,我亦爾,他能發,我為什麼不能發?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特別是自己,我學了,我要發,我要滿足彌陀大願,彌陀就是自己。「滿足無量大願,指能滿一切志願」,一切志願就在往生淨土這一願,這一願就是一切願。你不能往生,一切願都不能達到;往生極樂世界,一切願都能圓滿成就,不是假的。

      「又《往生論註》云: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這句話重要,比什麼都重要!我們有很多的願望很難達到,往生到極樂世界全都能達到,你一切願都滿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發個願要想把它做到都不容易。我們發個願,現在人發願都是求名求利,求財富、求高官,都發這種願,能不能得到?能得到的是他命裡有的,他命裡沒有的得不到。命裡面有的是過去生中修的福慧,這一生來享受,大的福慧享天福,他到天上去,小的福慧在人間。福享盡了很少有不墮落的,為什麼?在自己擁有名利的時候,偶爾做了不善的業,到福享盡了,那個不善的業就出現,果報就會現前。所以古人有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慧,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把修福慧忘掉了,造業了,第三世福享完,到三途去了。很多很多這個例子,不勝枚舉。明白這個道理,你能不小心、不謹慎嗎?幾個人大富大貴還行大善,修大德、行大善他可以做得到?太少了!享福的時候人就迷惑,也行善事,善事很小,微不足道。這些道理學佛的同學一定要明瞭。所以我們要記住,《往生論註》上這句話多好,滿足往生淨土一願,一切志願統統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作《論註》」,就是《往生論》的註解,這是《往生論》註解上的話,「和盤托出諸佛心髓」。和盤就是毫無保留,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都拿出來,供養大眾。這是法供養,無上的法供養。

      「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這話什麼意思?原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讓你真正聽清楚、搞明白,你發願求生淨土,就為這個。慈悲到了極處,微妙到極處,殊勝到極處,讓你看到四十八願,你心動了,這個地方我一定要去。十方諸佛世界還都有缺陷,跟極樂世界一比,四十八願一比,四十八願圓滿,其他諸佛如來的願是非常好,但是跟阿彌陀佛一比有缺陷,我們要求圓滿大願。這一願,這一願就是求生淨土這一願,就圓滿含攝無量大願。黃念老這個話說得很好,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

      「故我輩末世凡夫」,底下的話是念老勸我們的,你看念老是何等人物!「但能滿足此一願,即與彌陀大願相應」,彌陀大願,下面講的四十八願。我們怎樣來修四十八願?是不是四十八願每一條、每一條我們要修?每一條、每一條修,要費很長的時間,阿彌陀佛用了五劫的時間,我們哪有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只要一願,他四十八願全得到。哪一願?求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天天跟著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不離開阿彌陀佛,這肯定做得到的,一直到成佛我才會離開佛,沒有成佛決定不離開佛。極樂世界無量壽,壽命無量這第一大福報,有的是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到極樂世界成佛,非常可能像惠明法師一樣,阿彌陀佛一點你就開悟,你就成就,就證得無生法忍,就圓滿菩提,無比的快速!這能不去嗎?你看下面,「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滿足這兩個字好,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叫滿足,往生極樂世界就滿足,見到阿彌陀佛就滿足。「何等方便」,我們就看這六句,「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這還得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是無法想像。

      真方便,一句佛號。海賢老和尚做給我們看,海慶法師做給我們看,海賢的母親做給我們看。他的母親是在家居士,八十六歲往生,走得多麼瀟灑、多麼自在!沒有病苦,沒有死苦,告訴大家「我走了」,她就真走了。海賢老和尚預知時至,不告訴人,為什麼?他不要人幫他助念。這個表法表得非常好,做樣子給我們看,往生,自己有能力往生,何必要別人幫助?他說得很好,「要別人幫助是自己沒有把握」,自己有把握何必麻煩別人?對,我們要學他,自己要有把握,絕不求人助念。能不能做到?今天這一段黃念老的開示,註解就是開示,你真聽懂了,你聽明白了,你依教奉行,你就能做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它是從果起修,阿彌陀佛是果,不是因。直趨究竟,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一直念下去,不換題目,也不必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古人講淨宗有正修、有助修,正修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助修也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蕅益大師教我們的。這就是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我們要真正相信。

      這一遍我們學習《大經科註》是第四次,第四回。前面三回重在解,我們得認識它,這一回我們偏重在行,如何把我們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希望得真實利益,真實利益就是決定這一生要往生,而且希望能自在往生。自在,什麼意思?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去。自己真有慈悲心,真是什麼?絕對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苦難眾生,在這個世間多遭幾年罪、多受幾年苦,不在乎,幫助眾生往生,這就對了。跟我有緣的人都往生了,然後我就去。這是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榜樣。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品,科題「佛令說益」,這裡面分三段,第一段「正具說大行願」,分為三,首先這段「陳說請聽」。法藏比丘在老師面前,教導我們事師之道,對老師的恭敬。聖學、佛法學習的稟性,也就是學習所要求的,是老實、聽話、真幹,這個稟性好,老實人不懷疑,學習的態度真誠,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他能聽得進去,他能保持,他能落實,真正得利益。這就是淨宗學人的條件。這個條件不足,要把它補起來,為什麼?不足,你這一生很難往生,太可惜!所以要學老實、要學聽話、要學真幹,待人接物,生活、工作都要學真誠心。這個年頭用真誠心,老實人吃虧,不怕吃虧。決定不能佔便宜,為什麼?佔不到便宜,要真能佔得到便宜,佛菩薩都會佔便宜,佔不到,結果怎麼樣?吃大虧,佔便宜的果報是吃大虧。這個不能不知道。還是老實好,吃虧是福,不是壞事情,吃虧人消業障,業障消了福報就現前。我們修的福,福不能現前,為什麼?有業障。福沒有丟掉,業障消了福報就現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所以,能吃虧,歡喜吃虧,絕不做佔便宜的事情。能忍,修忍辱波羅蜜。有布施、有持戒,不能忍辱就得不到利益。所以《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不能忍不行,大難大忍,小難小忍。海賢老和尚忍辱的功夫高,什麼都能忍,沒有怨恨心,沒有煩惱,天天法喜充滿。

      這一品是全經最重要的一品,念老在經的前面有介紹品題,就是介紹全經大意。我們看第二行的:

      【發大誓願第六】

      我們看念老的開示,「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這個佛是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導他,「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你把你所發的四十八大願說出來,跟大家做報告,跟大家做分享,現在我們叫報告、分享,讓大眾生歡喜心。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四十八願,願願都具足無量無邊微妙功德,不可思議,真的是大,大到我們無法想像。「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是以《行卷》以卅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下面引用的是文,是《行卷》裡頭的原文,「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至德是講功德到了極處,到了究竟圓滿。「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能出三有繫縛城,乃至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我們就看這段。《行卷》裡面說,敬白,這是祖師開示裡面自己謙虛,對待所有聽眾恭敬。我們應該要學,看古人一絲毫傲慢的習氣都沒有,對人這麼客氣、這麼尊重,聽眾歡喜。不是用教訓的口吻來說,是用恭恭敬敬向大家報告,請教的口吻,這難得。這現在人特別要學的,我們就是缺少這個。弘誓一乘,弘誓,弘是大,阿彌陀佛大誓願,一乘是成佛,成佛才叫一乘,成菩薩叫大乘,成阿羅漢、辟支佛叫小乘,一乘是直截了當成佛之法。下面讚歎,成就無礙,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想做好事的人有,不是沒有,能不能成就?障礙太多。阿彌陀佛他能突破種種障礙,那就是用什麼方法?世尊滅度之前,交代弟子兩句話,你們要能夠護持正法,一定要遵守,第一個「以戒為師」,第二個「以苦為師」,你才能護持,要持戒、要吃苦,絕不怕吃苦。

      戒律指的什麼?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一生沒念過書,沒有學過戒律,沒有一個人不說,「持戒精嚴,以苦為師」,這兩句話,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那戒是什麼?戒是根本,根本戒就是三皈五戒。他在哪裡受的?他受戒的時候,在那個時代(他那個時代),大陸上傳戒是五十三天,肯定把三皈五戒、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都講過,雖然不是很詳細,確實是教導了,一條一條老師都教給你。重點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這是根本戒。

      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學佛學什麼?就這三條,第一條「皈依佛」,第二條「皈依法」,第三條「皈依僧」。大小乘經都這麼說法,可是我們看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出生的那個年代,佛法傳到中國七百年,七百年的時間不短也不長,但是七百年的承傳會有偏差,慢慢流於形式。所以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老人家給人家授三皈,他不講佛、法、僧,他怎麼講?你們看《壇經》,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這個講法。為什麼這個講法?可能在那個時候,佛來的時間久了,七百年了,一般人的概念當中就是,佛就是佛像,法就是經典,僧就是出家人。不過那個時候出家人還很像樣,真的持戒,真的學教,可能就有這些,逐漸逐漸大家概念上都看形式,實質的內容就少說了,那學法就會偏差,所以他講實質。佛是什麼?佛是覺悟。覺悟究竟圓滿就稱佛,覺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稱菩薩。

      所以經上有一句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個術語是可以翻的,為什麼不翻成中國字?叫尊重不翻,為什麼?它是學佛人終極的目標,學佛想得什麼?就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真可以翻,一點都不錯,「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無上,梵文「三」的意思翻成中國正,「菩提」翻作覺,三藐三菩提,「藐」翻作等,三翻成正,菩提翻作覺,所以統統翻過來,無上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這一個名號裡頭三個等級,用現在的話說,好像是學位的等級,這三個名詞是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畢業了,拿到博士學位,沒有比這更高,稱之為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覺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稱菩薩,三藐正等,等於佛,他不是佛;第三個學位阿羅漢,他只有正覺,還不能等,沒有辦法跟菩薩平等,還沒有等,最低的學位,好像學校裡學士,菩薩是碩士,佛是博士。所以佛教裡頭這三個學位,每一個人都可以拿到,應該拿到,為什麼?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是迷惑,迷了自性,顛倒行事,變成凡夫。凡夫就是什麼?不覺,不正,不清淨。佛是覺悟,他不覺就是迷惑;菩薩正知正見,今天講正能量,那你是邪知邪見,負能量;阿羅漢正覺,你不覺,不覺迷惑顛倒。

      所以佛法所修的覺、正、淨,惠能大師傳三皈,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這樣教法,然後再給你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你皈依佛是要念念覺而不迷,這真的皈依佛了,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依靠什麼?依靠正覺,依靠覺悟,不再迷惑了。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經典裡面所說的都是方法,你要依靠正知正見,不能依靠邪知邪見。現在你看這個社會,家家有電視,人人有網路,網路、電視裡教的什麼?殺盜淫妄,全是負面的,全是邪知邪見,這還得了!不教都學壞,還要教他,這就是今天社會為什麼動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變,原因在此地。我們要知道。皈依僧,僧是什麼?清淨,皈依淨,淨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六祖提醒大家,三皈依要講實質,不能講形式,講形式你沒有得到,真正三皈這才是佛的學生,有名無實不算。所以六祖說得好,學佛,人家問你,你為什麼學佛?佛是什麼?你能講清楚,佛是覺、正、淨。你要不要?人家一聽,要。不是泥塑木雕的那個佛,不是佛教傳的這些經典,不是,正知正見。出家人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持戒律。一個出家人一定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吃苦,能持戒,修行十善、修行六波羅蜜,這是僧,出家僧人。你不講清楚、不講明白,那怎麼行?

      學佛這進門,入門先告訴你佛講的什麼,最高的原理原則教導給你,傳授給你。然後怎麼去做,落實在五戒,就是三皈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這五戒。五戒的內容恰恰好跟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五常一個意思,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者不殺,不殺是仁慈;不盜是義,決定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這是義,義是應該這樣做法,它與自性相應;禮是不邪淫,不邪淫的廣義,一切都不可以過分,過分就不好了,要知道恰到好處。禮有節度,有分寸的,過與不及都不合禮,譬如現在的禮節規定,最敬禮是三鞠躬,那你要跟人四鞠躬就過分了,這不合禮。為什麼?巴結人,向人討好,這就不對。那我兩鞠躬,兩鞠躬你傲慢,你瞧不起人。所以禮有節度,規定三鞠躬就三鞠躬,不超過,也不能不到,這舉一個例子。所以禮裡面有不邪淫,淫有過分的意思;不飲酒是智慧,酒醉了就亂性;不妄語是守信,有信。所以佛家的五戒跟中國人講的五常,意思完全相同,這根本戒。然後在家有八關齋戒,出家有沙彌律儀,這是具足三皈五戒之外想再向上提升,這是一個階梯。斯里蘭卡是佛教國家,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的很多、很普遍,每個人一個星期有受二、三天的,非常難得。那邊寺廟多,出家人多,在家居士求受三皈、求受八關齋戒很容易、很方便,你去找出家人,他就會給你傳授。

      所以要持戒,海賢老和尚做得好,基本戒做到了,其他那些枝枝葉葉統統做到,三聚淨戒、一切威儀他都做到,肯吃苦,能忍辱,真正是學佛最好的榜樣。見到人親切、溫和、歡喜,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願意親近老和尚。老和尚非常慈悲,現身說法,真的是身行言教,他是以身教為第一,做出來給你看。你有問題,他給你講解,講解得簡單扼要,讓人聽到容易記住,歡喜接受,所以影響很大。我們淨宗同學,真的要向他老人家學習。

      所以《行卷》第一句,敬白,這個字用得好,實際上這是跟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分享報告,這樣的恭敬,這樣的謙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應該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