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429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4年3月9日啟講,2017年11月4日圓滿。

    第四回學習,主要是將《科註》訂正,做成圓滿本子,正式流通。經典所說道理,完全落實在自己身心,收穫就大了。生死自在,想往生真能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印光大師全集》跟會集本,一段一段對照,這個功德無量,對夏蓮公信心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我也隨喜學習。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二九集)  2017/4/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4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四頁倒數第二行,這是第二個大段,「辛二,勸善」,分為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依教奉行免苦」。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這個世間太苦了。佛陀的教誨,其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目的。用什麼方法?方法是先幫助大家破迷開悟。換句話說,迷於現實,苦不堪言,苦。如果對於眼前的環境認識得很清楚,體相用、因緣果了然於心,就能夠免苦了。依教奉行就能夠離苦得樂,這是真的。換句話說,迷了就苦,覺悟了就快樂。佛法的教學,跟世法教學差別就在此地。世法裡頭,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覺悟,知識做不到。

      今天的知識很不容易,進入到量子時代。量子這個發現,確確實實對學佛的人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人覺悟很難,不覺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覺悟就好辦了。怎麼覺悟?覺悟要靠得定,得定要靠持戒。這是佛法講的戒定慧三學。為什麼要持戒?為了得定。為什麼要得定?為了開智慧。智慧開了,離苦得樂,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不是有變化?變化有,不在外在內,我們的心靈產生變化了,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你有了認識,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你就不會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就沒有煩惱,你就沒有憂慮,你就沒有牽掛,你就得到解脫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學佛不能不知道。

      學佛還有一大堆的苦惱,起心動念,錯了。佛法是教我們看破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看破才能放下。可是它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放下要靠看破,看破要靠放下,它是同時的,它沒有先後的。那我們在用功夫,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還是先看破?各人根性不一樣,煩惱障重的人要從放下下手。你沒看破,佛教你放下,我們聽話,佛不騙我,我就放下。你這一放下就看破了,就幫助你覺悟,煩惱障重的。所知障重的人,喜歡研究,喜歡追根究柢,所知障,他沒搞清楚他不肯放下,那就先幫助他搞清楚,用什麼方法?經教,叫他去研究經教,經教研究通了,他自然會放下。

      佛如是,沒想到中國的古聖先賢亦如是。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念的四書,四書上所說的,跟大乘佛法沒有兩樣。孔孟、老莊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他們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傳統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卻完全相同。這是什麼原因?開悟了。他用什麼方法?跟佛用的沒有兩樣,佛叫戒定慧,他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他講這個,然後起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起的作用比儒可大了,佛講到了生死出三界。這段文上就有。所以勸我們要依教奉行。為什麼要依教奉行?脫離苦海。現在的人生,現在的社會,確實是苦海無邊,我深深體會到。我們要脫離苦海,就得要依教奉行。

      請看下面經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經文不長,就這麼幾句,把整個佛法說盡了。人家要問什麼是佛法?這幾句就講清楚、就講明白了,一點都不囉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念老這幾句話講得好,一般人讀經沒看出來。經文確實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其深無底,其廣無邊。

      註解裡面,『佛經語』這三個字,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學佛首先要認識佛陀,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教我,你要不認識佛陀,你會走錯路,走偏差,甚至於走上邪道,那就錯了。怎麼認識佛?讀經。讀什麼經?他老人家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這個經很少流通,《大藏經》裡頭有。我是從這裡入門的。以後這個經在台灣也流通了,現在可以買到這個本子。這兩本小經書,唐朝時代的大德,從經典裡面節錄出,釋迦佛一生的行誼。有一點像《論語》一樣,《論語》是弟子們記載夫子,孔子平常的言行。這兩部書,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也是記錄佛一生的行誼,像傳記一樣,很不容易。它有類似的,都是這些有心人做的,做得好。我們讀了,對於釋迦佛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為它都是從經典節錄的,有憑有據,不是隨便想像的。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經上記載的,也就是《釋迦譜》、《釋迦方志》所依據的,世尊十九歲捨棄王位,他是當年也是一個小國,國王的兒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十九歲,對於人生生老病死苦,他看到了,他想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怎麼發生的,把它的因找來,緣找出來,果報就明白了,因緣果報。搞清楚之後,他教我們捨惡修善,背塵合覺。這就是出家之後,前面一段期間的苦行。我們知道十二年,他三十歲開悟的,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廣學多聞。印度在古代是宗教之國,宗教發達,宗派很多,哲學之國,有智慧的人非常多。他一個都不捨,每個宗教都學習,每個學派都去參學,十二年。十二年大概都看過了,都學過了,覺得怎樣?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的問題是什麼?是生老病死,是六道輪迴。印度確確實實很多宗教,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他們很清楚,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到,解決這個問題。這釋迦牟尼佛最初提出的,如何能夠超越輪迴,這是一般宗教裡頭找不到的,所以他放棄了。十九歲出家,放下了煩惱障,三十歲不再去參學了,放下了所知障。大乘佛法講兩種障礙,讓我們沒有辦法提升,向上提升沒辦法,兩大障礙。

      所以佛法教我們看破放下,放下是放下煩惱障,看破是放下所知障,從這入門。儒亦如是,儒家從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看破,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你要把所有的欲望放下,內心要放下貪瞋痴慢疑,外面要放下財色名食睡。這兩樣沒有放下,內有貪瞋痴慢疑,外還有財色名食睡,讀遍《大藏經》,你沒學佛,佛教你的你沒有體會到,你沒做到。佛的教法,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以後看儒家的書,讀《大學》一開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套原來跟佛法講的一模一樣,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不能不知道。

      「佛經語,通指捨惡修善、背塵合覺」,就這八個字。佛的經教裡頭,初入門的時候,教我們捨惡修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我們向上提升,那就是背塵合覺。塵是迷惑,跟迷惑相背是覺,所以背塵就是合覺,合覺就是背塵。覺是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小悟是阿羅漢,也不錯了,釋迦牟尼佛的目的可以達到了。他放棄十二年的修學,到畢缽羅樹下去修定,去入定,終於在定中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與過去修學的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沒有關係。知道過去所學的錯了,過去所學的十二年,用我們現代話說,依然是背覺合塵,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了。它跟自性不相應,它跟迷相應。迷是什麼?迷的根源是阿賴耶,它沒有辦法轉識成智。阿賴耶是迷惑顛倒的根源,它轉不過來,所以佛放棄是很有道理的。修定,定是什麼?內放下貪瞋痴慢疑,於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貪戀的心。

      我們今天有一點明瞭,世間法是假的,要放下。出世間法也不是真的,它從哪來的?它從因為有世間法,才有個出世間法;如果世間法沒有了,出世間法也不存在,相對而建立的,這個道理要懂。佛法我們要不要?沒有開悟之前要,開悟之後不要了,你要障礙你開悟,障礙你悟門,必須放下。所以佛般涅槃之前,跟大家說一句話,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誰要說佛說法叫謗佛。這話什麼意思?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那是真的。所以大徹大悟的人,他沒有念頭,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來的什麼法?他什麼也沒有。你去問他,你問什麼他答覆你什麼,他一點障礙都沒有。好像什麼都通了,沒錯,是通了。起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一法不立,縱然起用,還是一法不立。難!

      初學的人聽到這個話,愈聽愈迷惑,這到底怎麼回事情?我們再說個現象,佛是什麼?菩薩是什麼?阿羅漢是什麼?人是什麼?其實是一個。一個它所附帶的不一樣。凡夫,包括六道的二十八層天,都叫凡夫,叫六道凡夫。凡夫眼見色,我們舉一個例子,睜開眼睛見到色,有分別有執著,會起心動念,所以見色,他在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種人叫凡夫。那佛呢?佛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什麼?這叫自性見。起心動念了,意識見,給你講八識五十一心所,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見,第六意識是分別。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阿羅漢比菩薩又差一級,阿羅漢見東西,睜開眼睛見東西,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執著,所以是阿羅漢,他能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來?六道從執著來的。那最下面一個,有起心,有動念,有分別,有執著,執著什麼?裡面執著的是貪瞋痴慢疑,外面的執著是財色名食睡。不一樣。耳聽亦如是。佛聽一切聲音聽得很清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沒有起心動念。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沒執著,小聖,他不是凡夫,他超越六道輪迴,但超不了四聖法界,菩薩才超越十法界。阿羅漢在四聖法界,超不出,再向上提升,不分別就超越了,就超越十法界。達到最高峰,不起心不動念,清不清楚?清楚,樣樣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怎麼清楚的?本來清楚,不是學來的。

      學來的不是佛法,這個諸位要記住,自己覺悟的是佛法,佛法是學不來的。怎麼學?我們依照經典,佛經語,首先捨惡修善,這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捨惡不墮三惡道,修善生人天兩道。六道裡頭人、天兩道是善道,其他的,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這四道是惡道。要知道,捨惡不造惡,跟惡道就不相應了,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惡道很可怕。唐太宗有個附體的光碟,我們這有,我們六道凡夫多看看好,把它當作一堂課來上,為什麼?你知道惡道可怕。你不想墮惡道,那你就一切務必有斷惡的念頭,斷惡的言語,斷惡的行為,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不兩舌,這個重要。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不墮惡道。修善,三皈、五戒、十善要緊。

      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句句都是好話,要認真去做到。學了不能落實,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落實得受用,這真的。要真修,修是修正,以前錯誤的,現在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意的行為,就是心的行為,你心裡想什麼;言語,口的行為;動作,身的行為,身口意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裡告訴我們的,捨惡就是捨不善的行為,修善,努力學善的行為,三皈是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惠能大師,怕我們會錯了意思,走偏了,走邪了,所以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他教人,你看《六祖壇經》,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用覺正淨,覺是佛,正是菩薩,淨是阿羅漢,他用這個來做,這個有道理。我們是不是依覺正淨?依覺正淨對了,你真的是皈依三寶。皈依之後要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要能做到,變成日常生活行為。再提升一級就是十善,十善是把口業,從不妄語又開三種,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讓人家聽了不舒服,就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這個要戒。後面加上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阿羅漢所修的。

      我們要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真有受用,什麼受用?得大自在,沒有煩惱,煩惱放下了,樂在其中。這個樂你無法想像,你契入這個境界你就得到,你才會對佛陀感恩,不是佛陀,在這個時代,你的快樂從哪來?苦不堪言,怎麼會有樂?是你沒覺悟,你沒放下,真正覺悟放下了,快樂自在。這不能不知道。所以捨惡修善、背塵合覺的一切法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幹的就是這些。為什麼幹這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己這樣做法,出家修行,都是做榜樣給你看的。你看會了,你走他這條路。這條路是人生最幸福,方東美先生講的,最高的享受,最幸福、最快樂。

      這是通說佛經語,指一切法門,今天講的《大藏經》。「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這還有別說。佛一生講的經太多了,從哪裡學起?直截了當介紹給你的,就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內容把它展開,就是一部《大藏經》,圓滿的《大藏經》。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到今天已經十劫了,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無量諸佛無量劫來所說的法,無量無邊,都沒有超過一句阿彌陀佛,妙!可惜的是什麼?沒人知道,都把這句佛號看輕了,看小了,看錯了。

      像海賢老和尚這種人不多。我們看他老人家的生平,他活了一百一十二歲。二十歲出家,師父就傳他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真了不起,師父把佛經語全部給他了,他就全部接收了。從此之後,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念過第二種佛菩薩名號,也沒有聽過一部經,他不認識字。沒有讀過經,雖然出家,連經懺佛事都不會,連五堂功課都不會,沒學過。做早晚課,大家念經念咒,他念阿彌陀佛,他在旁邊念阿彌陀佛。他的阿彌陀佛不中斷,他的阿彌陀佛念得真靈,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這個祕訣,不是你沒有機會聽到,是你聽到不相信,你沒把它當作回事情。你要聽到真相信了,抱住這句佛號,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統解決了。你說佛法太多了,告訴你,把它簡化到極處,等於一個零。這個零是什麼?零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從這個零展開,衍生出無量無邊法門,收回來之後等於零。等於零,所以佛才說,我一生沒有說過一句法。從展開面來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從歸零的時候,沒說過一句法,妙極了!這個要懂。歸零是成就自己,教學是度化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現在講程度不一樣,所以佛講的經有淺有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應機說法。法無定法,你要真的覺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是迷了,所有的佛經都不是佛法。

      所以這兩句念老講得好,六字洪名的淨土三經,我們要深入,要恆修,有恆心,不要把這句佛號斷掉,口不念心念,口念累了心念。觀想,淨土法門有《十六觀經》,就是十六種觀想的方法,想佛,想佛的身相,想佛的教誨,是佛所說的這一切經。要悟入,什麼叫悟入?這句佛號不中斷就悟入了。斷了,沒入。不斷,入了,入境界了。變成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最後的終結,決定得生極樂世界。比什麼都重要。「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其中第一,即本經也」。《無量壽經》。我們一生受持這一部經足夠了。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濃縮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再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

      『熟思惟之』,熟,不忘記叫熟,念念不忘。「從聞而思也」,這個思,你看心,中國的文字,心裡頭有什麼?心裡面有分別了,有東西了,就是有分別了,畫個田字,有分別了。想,想是有相,心裡想,想人有人相,想佛有佛相,想是你心裡頭有相。思是你心裡頭起分別。從聞而思,我聽到這句佛號思什麼?思阿彌陀佛,思極樂世界,不思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暫時,暫住的,不是我的老家,我現在流浪到這個世界來了,我得回家。怎麼回家?你念老家就回老家,老家是極樂世界,老家是阿彌陀佛,這個要緊。

      「端守不怠,從思起修」。端守,「正守」。端是端正。「如教奉行」。海賢老和尚的成就沒有別的,這個人可愛,就是他具足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而且幹了九十二年。二十歲聞法,聞法那天起就真幹,聽話、真幹。像這樣的人,這樣的根性,我們估計,他什麼時候得功夫成片?我們在《往生傳》,在《聖賢錄》裡頭看到,一般念佛人大概三年,很多,不少。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念到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會送信息給你,你什麼時候往生。就有很多人要求,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往生。有不少,阿彌陀佛真的點頭,就帶他走了。那不是他壽命到了,是他緣成熟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老實、聽話、真幹,一生決定成就。他為什麼不幹這個事情,要幹別的事情?這是對佛沒有信心,還是對這個世間醫生比較有信心,對極樂世界懷疑,還是把這個世間當真,造成嚴重的障礙。所以「端守不怠」,這一句他沒有做到。

      我們總希望我們的同修,能多有幾個要端守不怠。怠是懈怠,懶惰懈怠,又去胡思亂想了,沒有守住這句阿彌陀佛。你要問我,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送你這四個字,端守不怠,你肯定往生。不要再問人,問人你還有懷疑,沒有懷疑了,你問誰?佛也不必問,你只老老實實,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六個字行,四個字也行。

      「從思起修」,思是思惟,正確的思惟,不是邪思,不是妄想,起修是真念,真幹。這句佛號是寶,能幫助你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你身上這些病痛,你只真幹,自然就好了。問題是你不肯相信,那無可奈何,佛來了也沒辦法,所以佛不來,來了不起作用。念到清淨心現前,佛就來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