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49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4年3月9日啟講,2017年11月4日圓滿。

    第四回學習,主要是將《科註》訂正,做成圓滿本子,正式流通。經典所說道理,完全落實在自己身心,收穫就大了。生死自在,想往生真能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印光大師全集》跟會集本,一段一段對照,這個功德無量,對夏蓮公信心不足的人有很大幫助,我也隨喜學習。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九O集)  2017/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4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O七四頁,倒數第三行看起:

      「心不住相」。這一段很重要,修行能不能得到真的利益,這一句的關係非常之大。「《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下面為我們舉例子,「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幾句話說的,什麼叫不住相?大師為我們解釋,要離凡夫煩惱境界。凡夫的六根緣六塵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不著相的;不著相,他是菩薩,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著相決定是凡夫,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眼見色,耳聞音,鼻聞香,舌嘗味,身體覺觸,法,第六意識起心動念,這就叫著相。

      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上說的。二十二年所說的《大般若經》,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這八個字,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對了,跟佛沒有兩樣了。凡夫是有所住,有所住,我們平常換句話說,大家容易懂,把它放在心上,叫有所住;不放在心上,就是無住。眼見色,佛陀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最高的境界,真的是應所無住而生其心,佛境界。在大乘教裡面,法身以上的菩薩,證得法身,《華嚴經》上講的十地菩薩,七地以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換句話說,七地以下的還不行,他還有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這已經了不起了。

      凡夫修行,沒有不著相的,錯就錯在這裡,功夫為什麼不得力?著相。不著相,難!在淨宗有一個方法,對治這個辦法,用什麼?淨土宗是住相。住什麼相?住阿彌陀佛的相,住極樂世界的相,經上所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我們常常想念,這就著相,想,著相了,念,著相了,不同於其他大乘法門。其他的,除淨宗之外,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不能著相。難易從這裡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淨宗只要你對極樂世界真正相信,絕不懷疑,你要問我有沒有極樂世界?我告訴你,真有,確實有極樂世界,佛不妄語。那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著了相為什麼還能去?著相只能去淨土,去淨土之後,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威神加持,幫助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淨土的方便在此地,淨土的殊勝也在此地。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說是住相能成就的,沒有。

      經上告訴我們,甚至於菩提涅槃,可不可以著?不能著,菩提涅槃的境界才會現前。如果著相,菩提涅槃是口上的名詞,真正菩提涅槃你沒有辦法證得。所以何況世間夢幻境界。大乘法裡面說,佛有沒有法度人?佛沒有法。人是怎麼成佛的?自己成佛的,只要他放下了,他什麼都不執著,那就是佛境界。凡夫境界,著,佛境界,不著。

      所以心不住相這四個字很重要,我們時時要記住,住是凡夫,不住是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不住相,起心動念,著了,著了相;不起心不動念,這對了。世間夢幻泡影,《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世間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生心可以,只要不住就沒事,生心有住就有事,不住沒事。不住是佛法,住,世間法,世出世間就從這裡分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得無住心,即契圓覺」。契是相契,相應。你真正無住了,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與大圓覺,圓滿的大覺相應,圓滿的大覺是佛境界。法身雖然也是圓覺,但是還沒有圓滿。法身菩薩,最後一品無明還沒破,無明破了,無明習氣還在。所以到等覺,菩薩最高的一個階層,真正得無住心,往生極樂世界生常寂光淨土,不是實報土。實報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能生到實報土,在實報土裡面再去提升到常寂光淨土,就契圓覺了。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裡面說,經裡面講得好,「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這句話是佛勉勵我們。二乘有什麼不好?二乘也不退轉,只是進步緩慢。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如果不能夠把小乘捨棄,他就不能提升到大乘,《華嚴經》上講得最清楚。二乘是自利的心,希望自己成就,真的,成就了,脫離六道輪迴,得大自在,不能證菩薩,原因是他沒有大乘心。大乘是普度眾生,沒有條件,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小乘是只求自利,沒有發度眾生的大願,差別在此地。

      「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這些句子,經句,在此地做個總結,「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壞見是見解錯誤,「雖不壞行」,知見不正,戒持得很好,有,有這些人,我都見過。不是菩薩知見,二乘的見。不壞行是依照經的方法修行,他做到了,但是他的見解有問題,我們常說他的想法、看法有問題。修行外表上很如法,你看不出他的問題,但是問他對大小乘看法,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見地、見解重要。

      「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為什麼?我們是凡夫,我們希求的,善知識來指導我們,如果他把路指錯了,我們就很冤枉。現在這些知識們,外面外相是善知識,內裡面心住相,真正是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翻過來,他知見很正,但是他的行為不正,他沒做到,你向他請教,他給你講得沒錯,但是他自己沒做到。這個善知識可以親近,可以向他請教,解門你向他請教,行門不學他。我們今天解門跟行門都很單純,解門,一部《無量壽經》,遵守黃念祖老居士的講解,就不會錯。這是近代我們曾經親近過的一位大善知識,知見純正,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每天念佛十四萬聲,可以說日夜不間斷,求生淨土,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解行都正。

      這樣的人,尚且一天十四萬聲佛號,我們凡夫怎麼辦?起心動念都是妄想,起心動念還是煩惱習氣,這多可怕。就怕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不能往生,錯過了這次的機會,下一次還會碰到,時間很長,不是來生就能遇到的。來生還不曉得到哪一道,如果到人道來,有可能,到天道也有可能,其他的四道不能保證你會遇到佛法,縱然遇到,未必能接受。我們在現前境緣當中遇到過,我們苦口婆心勸導他,奈何他不相信,或者是表面上答應了,好,他做不到,疑心沒斷,願心不足,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由此可知,學佛成就難,真難!下面這句說得好,「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見比行更重要。

      「又《大論》」,《大智度論》上說,「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這一句很重要。這些年來,我常常提醒同修,當然也是提醒自己,對於善知識要像對佛想。我們遇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真正是末法稀有難逢的大善知識。兩位都走了,他們的著作在,甚至於還有錄像、錄音帶,留傳在世間,要把它看作經典那樣的尊重。對這些善知識的行誼,常常記念著,依教修行。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今天修行向他學習。像不像?如果像,好,如果不像,要知道改正。讀這個註解,就是聽黃念祖老居士講經,化解我們對極樂世界的疑慮,堅定信心,願生極樂,我們就有成就了。所以對這些人要盡心敬之,不念餘惡。有人造謠生事、毀謗,不能聽,聽了你就上當了,聽了,你離開善知識,就大錯特錯了。

      《大論》裡頭有兩個比喻,很容易懂,總結,比喻裡頭也是如是,這些事情古時候比較少有,現在社會常常遇到。如果我們聽信這些話、這些謠言,這一生當中跟善知識的緣就斷了。一定要有智慧,要時時刻刻求三寶加持,讓我們有緣遇到真善知識,這比什麼都重要。要親近真善知識,怎麼樣才能遇到?真誠,恭敬。為什麼?真誠、恭敬心與自性相應。善友,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會照顧你,他不會把你漏掉。如果你不是真實的誠意、真心,遇不到佛菩薩,你遇到的都是假的。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的心不真,你不誠懇、不恭敬,你遇不到善知識。善知識不是不照顧你,你自己有個障礙,把自己跟善知識隔開了,過失在自己,這個自己是什麼?不敬、不孝。我常常勉勵同修們,一個孝、一個敬會保佑你一生。真正孝順父母,真正敬事師長的人,有護法神保護他,他不會遇到這些磨難、魔障。能夠遠離假善知識,常常親近真善知識,這一生當中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就是圓滿成就。

      底下這一段,「《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這是感應。明師就是善知識,怎麼樣善事善知識?依教奉行,老師所講的,我聽懂了,我能做到,這就是善事明師。明師必定臨事指示,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愈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感應很明顯的現前。下面舉了個例子,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請教菩薩怎麼修行。文殊菩薩沒有具說,具說就是詳詳細細的說明,沒有具說,只教他親近善友,介紹他一個德雲比丘。五十三參從這開始的。

      五十三參說明這個世間各行各業,你用佛眼去看,全都是菩薩。菩薩在那裡表演,有表演正面的,你要認識,有表演負面的,你也要認識,正面的依教奉行,負面的一定要離開。這個五十三參讓我們想到中國古人,「三人行,必有吾師」。有這個本事,善知識就太多了,滿街都是善知識,到處都是善知識,你有慧眼,你能認識是非善惡。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一看就明白了,正法學習,不是正法,放下,你看,你不是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嗎?

      《華嚴》的修行,善財五十三參把它表演出來了。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各行各業,裡面有佛,有外道,指其他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自己日日高升,最後圓滿成就,修淨土、求往生更重要。你只要用一個意念,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他們表演的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正面的,想想自己有沒有,沒有,趕緊糾正;如果有,歡歡喜喜認真的奉行。人人都是善知識,五十三參是告訴我們這麼一樁大事。善知識在哪裡?到處都是,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反面的,你全認識,遇到一切人都得利益,法喜充滿。

      又說,「復云: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你看,「父母、眼目、腳足、梯橙、飲食、寶衣、橋樑、財寶、日月、身命等」。後頭做總結,「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於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不但人是善知識,事也是善知識,乃至於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你六根所接觸的,哪一樣不是善知識?這個人什麼?這人煩惱放下了,心開了,原來心閉塞的,現在心打開了,看到一切諸法,萬事萬物,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只要你心不住相,就是的,心一住相,全變成煩惱,變成恩怨,變成好惡,這種對立的念頭馬上就起來。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有什麼感觸?

      後面還有,普勸我們,真難得,「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這教我們求善知識。這段經文如果真的搞明白,搞清楚了,功德利益無比殊勝。為什麼?你真正有慧眼,有真誠心,認識善知識,奉事善知識,這是對善知識的恭敬,他時時刻刻在指導你,在幫助你。迷惑顛倒的凡夫,他不認識,真正覺悟過來,真正回頭了,才曉得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幫助他,都成就他。我們讀了之後很感嘆,善財好運,怎麼遇到這麼多善知識?沒有想到,我們比善財更幸運,他才五十三,我們不止五十三,從早到晚你看到多少人、多少事?你就想到,不止五十三,就是不認識。你要認識,他都是現身說法,給我們做榜樣,好榜樣要學,壞的榜樣要反省,我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個奉事善知識才叫圓滿。

      下面告訴我們,真正「恭敬善知識者」,怎麼恭敬,是不是給他行禮?不是的,「首在如教奉行」,後頭這句話,「此亦甚難。故云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聽懂了,聽明白了,真幹,這就是聞法能行。真幹就是真修,真修後面就是真的證果。難是什麼?煩惱習氣放不下,知道錯了改不過來,原諒自己的過失,依然如故,回不了頭,統統在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一切法,包括淨宗在內,都是建立在看破、放下的基礎上。看破比什麼都重要,看破你才能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什麼叫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看破了。別當真,當真就錯了。為什麼錯了?它本來是虛妄的,你怎麼能當真?

      今天,我們得力量子力學家的幫助,讓我們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上所有物質現象統統是假的,根本它們就不存在,它們只是一個幻相,我們誤以為把它當真。什麼是幻相?佛在經上,換句話說,三千年前佛說法就說出來了,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跟佛說的一樣,那就是佛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相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這個相的心想多長的時間?是一彈指的,不是一秒,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哪一個相是真的?你要說真的,它沒有了,它消失了。像燈,電燈一樣,閃了一下就沒有了。第二個念頭不是第一個念頭,第三個念頭不是第二個念頭,每一個念頭生就滅了,我們可以說生滅同時。

      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次,哪一次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的只有法身,法身沒有相,如如不動它不現相的時候,那是法身,那是真的,真的什麼都沒有。假的呢?假的雖然有,它根本不存在,它壽命太短。一個念頭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個百千,我們把它算出來,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哪一個生滅是真的?我們才動念頭,念頭沒有了,不在了,念頭是假的。所以物質現象,萬事萬物不是真的。這是看破,看破之後再也不想這個事情,假的,你還會放在心上嗎?不會了。心上放這些妄相,其實是你自己以為放在心上,心上可真沒有。

      「善知識難遇難識」,在一O七六頁。「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蓋善知識難遇難識。今幸求得」,這真的,真的是難遇難識,不認識。我們很幸運遇到了,遇到了他走了,他不在了。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黃念祖老居士,我第一次認識他的時候,他在美國。他一生只去過一次,在美國住了一個月,那時候我們沒有見面,他忙,我也忙,我們只通電話。回國之後,在那個時候我每年會看三、四次。到國內去幹什麼?就是看善知識,學習《無量壽經》。善知識走了,今天我們遇到的是他的遺教,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大經,念老為我們詳細註解。他知道,這部經、這個註解,會留在末法最後一百年才會消失,使命重大,晚年一心一意把這樁事情完成。蒐集的資料非常豐富,我在他房間看到過,真正是感應不可思議,我說這些書,將近兩百種,你從哪裡找來的?感應,不可思議。

      所以下面說「今幸求得」,非常幸運,我們求得了善知識,「倘於彼善知識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如是則遇同未遇。故於善知識教,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是為甚難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