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8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字體大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八十八集)  2001/8/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8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最後一行看起:

      【世尊為眾祐。三界皆蒙恩。敷動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向下這五首偈是總結,阿難尊者結勸我們要感恩。怎麼樣感恩法?依教奉行,這才是知恩報恩者。第一首為我們說出,『世尊』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為天人導師,受天人的尊敬,我們稱他為「世尊」,要用現在的話,世間最能令人尊敬的。他為一切眾生護佑,眾生都蒙釋迦牟尼佛的保佑。佛用什麼來保佑眾生?教化。這不是迷信,佛不是用神通,佛是用教學,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教化眾生,不受眾生的報酬,過最簡單的生活。

      人為什麼不能夠成道?總的原因就是一個:怕吃苦,你就不能成就了。你貪圖享受,貪圖享受天天增長三毒煩惱,與道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你怎麼能成就?我們看看佛菩薩何以能成就?他能吃苦,他能夠遠離五欲六塵,高明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即使是出家,他也能過很好的生活,他的父親是淨飯大王,他的學生裡面,經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國王都拜他為老師,很可以給他蓋一個大廟,像皇宮一樣。他可以過帝王那種富裕的物質生活,他為什麼完全捨棄,出來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講什麼?為我們,教導我們,那樣的生活方式才能夠得道,才能夠覺悟。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迷,迷惑到了極處,你怎麼能成就?佛的慈悲、恩德在此地,做出示範給我們看。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些地方學,你才能真正學得到。聽佛的言教,觀察佛的生活行持,樣樣都要學。不僅是學言教,要學他的生活方式,要學他敬業的精神,學他處事待人接物,無私無我,清淨平等,慈悲一切,學這些我們才能學到,才學得像。你要不懂得這些道理,不知道這種學法,雖然天天聽經、天天念佛,來生還是三途惡報,免不了。

      本經一開端,我們講名題,就是翻譯的人安世高。《安世高傳記》裡頭記載他的同學,宮亭湖的廟神,我們世間稱之為龍王,那個龍王過去生中是安世高同學,墮到畜生道。為什麼墮落?安世高說得很好,他在世的時候是出家人,明經好施,對於經教通達,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又喜歡布施。這種法師多難得,我們世間人哪個不尊敬?分衛的時候,「分衛」是佛家的術語,就是托缽,每天吃飯都在外面托缽,托缽的飯菜不合自己口味,心裡就難過。就這麼一點點惡因,死了以後墮畜生道。那我們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出家了,在修行上仔細想想不如他。他明經好施,我們都做不到。他一切都放下了,只是托缽托到不好吃的,心裡有點難過,就這麼一點點業障,墮到畜生道。因為他明經好施,他作龍王。作龍王,這個龍王很靈驗,那是他講經的果報;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信徒都來朝拜,那是他布施。但是他是畜生身,死了以後決定墮地獄,同學安世高去救他。我們想想,如果我們善因不如他,我們造的惡因比他嚴重,我們的果報就可想而知。他墮畜生道可以作龍王,我們到畜生道可能是作小蝦米、小魚。讀這一段文字寒毛直豎,因果可怖!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既聞佛法,怎麼能夠不依教奉行?

      佛是用教化對我們的恩德,『三界皆蒙恩』。佛陀教化眾生,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不分國家、不分族類、不分宗教,所以佛的弟子當中,有婆羅門、有瑜伽、有數論,這我們在經典上都看到的,當時印度許許多多宗教的信徒、宗教的傳教師,都拜佛為老師。佛不是宗教,佛是教育。哪個宗教都來接受佛陀的教誨,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經驗的教育,怎麼能不學?「三界皆蒙恩」,三界是講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實際上,十法界皆蒙恩,上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都蒙恩。

      『敷動甘露法』,這是形容他的教學,「敷動」就是展開的意思,展開他教學的活動。「甘露」是比喻他的講經說法教學。甘露,古印度稱之為妙藥,這個藥能夠起死回生,所以佛說法常常用甘露比喻涅槃。印度所有的宗教,他們教學最後的目標都是大涅槃。「涅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生不滅」,這是宗教上的追求。真正能夠做到不生不滅,只有佛法,佛法才做到究竟處,真正得到的是大圓滿、大自在、大解脫。

      『令人普奉行』,令一切眾生普遍依教奉行,個個成就。佛是平等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個個成就。這首偈是讚歎佛的恩德之大,我們要知恩,知恩才知道報恩。怎麼報恩?依教奉行就是報恩。絕對不是說起一個大殿、塑一個金身供養他,那叫報佛恩,錯了,佛對這個一絲毫都不希求。佛希望我們什麼?希望我們覺悟,希望我們解脫,希望我們成佛,這才真正報佛恩。我們看第二首: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開通示道徑。黠者即度苦。】

      這是很具體為我們說出來,依教奉行的人成就了,那是真正報恩。第一句『哀哉已得慧』,「哀哉」是阿難尊者的感嘆,用現在話講:唉!佛啊!您老人家已經開了智慧,已經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還示現在世間,還在修苦行?我們明白了,這是『愍念群萌故』,憐憫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萌」就是迷惑顛倒,不明事理,這就是講一切眾生,為了憐憫他們的緣故,你才做這樣的示現。世間人不都是要爭嗎?爭什麼?爭王位。無論在中國、在外國,自古至今,哪一個人不想作王、爭奪王位?釋迦牟尼佛他是太子,名正言順繼承王位,他不要了,他有非常美滿的家庭,他也不要了,這是什麼意思?地位放下了,權力放下了,富貴放下了,家庭享受放下了,無非是為了「愍念群萌故」,教導我們怎樣才能夠覺悟。

      貪戀五欲六塵,放不下名聞利養,那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真正的業因就是貪戀,貪戀名聞利養,貪戀五欲六塵。古大德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那個愛就是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貪戀榮華富貴,這就是娑婆業因,六道輪迴的根本。你六道輪迴的根不拔掉,你怎麼能出得去?佛菩薩再慈悲來接引你,拉都拉不動,你的根太深了。世尊示現,大慈大悲的示現,他把這根切掉了,他得大自在,他得真快樂,那叫真的出家,沒有家了。心裡得自在,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這叫解脫。他那種生活,那種行持,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過的生活是圓滿智慧的生活。然後你再回頭想想,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他付出多少代價?我們仔細算一算,得不償失,永遠在六道裡頭打滾,永遠不能夠超越。學佛人之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不肯放下五欲六塵的貪戀,不肯放下物質的生活,虧吃在這裡。樣樣都想據有,這還得了!與煩惱相應,不是與菩提相應。

      『開通示道徑』,佛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為眾生開闢通達;「通」就是通達超越生死的大道,超越輪迴的大道,超越六道十法界的大道;指示究竟圓滿大道的途徑,我們才知道這一生方向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我們走成佛之道,這才是真正追隨世尊,這才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黠者』,古時候這個「黠」,是指聰明智慧的人,現在我們一般不用這個字。現在用這個字,這裡頭有貶低的意思,好像指不是真正聰明、不是真正智慧。古時候這個字是可以做真實智慧。真正聰明人,他們一聽到佛的教誨,他就相信,他能理解,依教奉行,這個人得度了,他成就了。我們是不是一個聰明智慧的人?聰明智慧人肯定向佛學習,絕對不怕世間人笑話,笑我們生活得太苦,笑我們消極,笑我們不知道享受,我們不在乎。不管他怎麼笑,我們自己曉得,我走的路跟你走的路不一樣,你的道路是三途惡道,我這個道路是成佛之道,你怎麼會曉得?你們樣樣都想佔有,我是樣樣都放下,放下才真自在。再看下面一首:

      【福人在向向。見諦學不生。自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

      後面這三首偈是勸導我們,這是第一,「初勸」。勸我們既然遇到佛法,一定要有成就,學佛一定要有個結果。『福人在向向』,遇到佛法的人都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缺一個不行。《彌陀經》上講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得人身、遇佛法,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我們是世間真正有福之人。兩個「向」,第一個「向」是動向,也就是目標行動的動向,下面一個「向」是方向。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的動向,知道自己的方向,十法界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見諦學不生』,諦是真理。「見諦」,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現在話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在小乘法裡面講,四諦「苦、集、滅、道」你參透了。我們跟佛學習,學習什麼?學習「不生」,不生不滅。世法是生滅法,我在生滅法裡頭要去求證不生不滅大法。

      『自歸大護田』,「大護田」是比喻佛,佛為三界無上福田,我們要皈依他。「自歸大護田」,就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這一句也就是勸我們一定要受三皈依,要依佛為師。皈依,我們就得佛的保佑。你們記住,沒有迷信,佛的這三條教誨就是保佑我們。

      現在念皈依這個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般人很難理解,而且產生錯覺,所以一般人說迷信。如果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為人傳授皈依,他的說詞就不迷信,就很清楚。六祖傳授皈依,是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就明白了。皈依佛是什麼?皈是回歸,我明白了,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覺而不迷,在一切時一切處,穿衣吃飯,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保持高度的覺悟,不迷惑,這是皈依佛。佛為大護田,護是保護,田是能生長,能生福、能生慧,取這個意思。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染污回過頭來,我要依清淨心。這是真正三皈依。在福田裡面『植種不死地』,了生死出三界,真正證得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這三條裡面都具足「常、樂、我、淨」四淨德,那叫不死地。下面「二勸」:

      【恩大莫過佛。世祐轉法輪。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

      二勸「種因」。先勸我們求果報,確實我們真的希求這個果報,生死太可憐、太可悲,也太可怕了,佛在經上常常形容「生死疲勞」。確實,三界捨身受生從來不停歇,生死疲勞。如何能夠證得不生不死、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希求這個果報。這個果報是能夠證得的,我們一生確實可以成就的。真有這個志氣,有了這個目標,我們從哪裡做起?這裡教導我們,『恩大莫過佛』。我們知道,我們在世間,恩德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父母,我們的身得自於父母,父母對我們養育之恩,這個恩德大;第二個大恩大德的,是老師。佛是我們的本師,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身命得自父母,我們慧命得自於佛陀。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我們在六道裡頭,無論在哪一道,佛菩薩都慈悲照顧,恩德莫過佛,沒有能比佛更大的。唯有知恩才曉得報恩。世間人對佛的大恩大德不知道,報恩的念頭他當然生不起來,知恩才知道報恩。

      『世祐轉法輪』,這是具體說出來,把佛的恩德具體轉出來。這個世間五濁惡世,唯佛能度。濁是染污,今天地球已經被嚴重污染,這我們大家都曉得。科學家說,這個污染如果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於人生存,這問題嚴重了。可是更嚴重的污染是人心,所謂精神的污染。精神污染不曉得超過物質多少倍,你說怎麼不苦?身心都被污染,這個一定要靠佛菩薩保佑。佛菩薩怎麼保佑?為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轉法輪」是教學,說明宇宙人生的究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明瞭,就能夠控制宇宙人生;不明瞭,你就隨著環境去流轉,這個太苦了。《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明瞭才能轉境界,不明瞭你會被境界所轉。佛的大恩大德在此地。

      由此我們要明瞭,我們今天發心出家了,出家對社會有什麼好處?一定要教學,延續釋迦牟尼佛的社會教育,我們要把它承擔起來。我們要不像佛一樣的教化眾生,我們的罪就重了。你說:「我沒做壞事!」你把佛的形象破壞了,佛一生教化眾生,你不肯教化眾生,就憑這一點你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不像佛弟子,破壞家風,這還得了嗎?過去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李老師對人好,非常慈悲,勸人受三皈,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什麼原因?受戒做不到,你犯罪加一倍,罪上加罪,那豈不是害了你?出家要不能弘法利生,你就毀壞了佛教的形象,你將來要墮阿鼻地獄,勸你出家,不就勸你到地獄去了?這個事情,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做。受戒出家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真正覺悟了,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多元文化教學的行業,也要像佛一樣發心義務教學,不收學費,不求報酬,這是替佛增光。處處問人要錢,那不得了!

      佛當年教學,你再查查經典,什麼時候佛收人的學費,佛問人要錢?沒有這個道理!佛連廟都不要,都不蓋。居士們、他的學生們來供養精舍,可以,他可以住,祇園精舍可以住。祇園精舍的所有權是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的,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學生暫時住在這裡使用。我們今天講,佛菩薩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別人的,是護法的、是施主的。我們今天出了家,還要有所有權,那還得了嗎?那成什麼話!出家之後,再有一些產業所有權,你就回家去了,那個麻煩可大了,果報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學佛不能不讀經!遍讀大乘經,你就清醒,你就覺悟,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如法,如法就是與佛陀的教誨相應。

      『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這兩句是講教學的成果。第二句是講佛的恩德教化眾生,教學。教學的目的:「願使一切人」,一切人是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平等的教育;「得服甘露漿」是比喻都能證得無上的真理,都能夠享受到高度的生活,在中國佛教裡面講明心見性。過明心見性的生活,就是世間最高的享受。你不入這個境界,那一種最高的享受你體會不到。

      這種生活世間人有。我們念孔子書,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物質生活真的像苦行僧,「一簞食,一瓢飲」,過那麼樣清苦的生活,真的跟出家人沒兩樣。這種生活在別人,夫子說,如果在別人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一天到晚快快樂樂,這是什麼?精神生活,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孔老夫子、顏回他們這些人的生活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今天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五欲六塵,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沒有五欲六塵,才是最高的享受。「得服甘露漿」,如果不是佛陀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怎能體會到?末後這一首:

      【慧船到彼岸。法磬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第三勸,這是總結,勸「發成佛大願」,這才到究竟圓滿。『慧船』比喻佛的教育,我們聽從佛的教導,開智慧,佛家常講「煩惱輕,智慧長」。我們不是利根,我們是中下根性,所以需要長時間。煩惱一年一年減少,我們不能夠頓悟、頓超,我們是屬於漸悟、漸超,一年比一年多放下一些,一年智慧比一年增長一些,這就是進步。心一年比一年清淨,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決定不能夠退轉,這樣才能夠到彼岸。

      佛家把六道輪迴看作「此岸」,了生死出三界那是「彼岸」。這個東西只有智慧才能解決,世間人福報再大沒有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很感慨的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你的福報再大沒用處;什麼能救?慧能救,真實智慧。這個不是聰明,這個慧是「戒定慧」的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沒有戒定慧,你就不能度。我們學佛要不遵從戒定慧,你就肯定不能成就。

      戒的意思很廣很深,不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很狹義的,這是教初學的。「戒定慧」之戒是廣義的,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有一切的教訓、教誡,都要遵守,都要懂這個意思。定是什麼?定是不染著。《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出世間都不執著,這是定,然後才能開智慧。執著佛法,分別佛法,慧開不了,定也得不到。所以定,簡單的說,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定。再換句話來說,決定不會被五欲六塵誘惑,這是定。對於世出世間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慧,不糊塗,清楚得很。清楚明瞭又不染著,這是定慧等持,這樣才能夠到彼岸。

      『到彼岸』是自度,你自己的功夫成就了,不受誘惑,現在人的話講,禁得起考驗,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不動心。『法磬引大千』這一句是度他,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法磬」在此地比喻引磬的聲音,能夠提醒別人的注意,這是比喻說法、比喻教學,領導大千世界的眾生學習如來的教誨。上頭一句自度,底下一句度他,「自行化他」。這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到,自己沒有得度,就沒有能力化他。為什麼?你會被境界所轉。所以自己一定先成就,不被境界所轉,然後才能幫助別人,你有智慧,你有善巧方便。

      『彼我無有二』,這一句是「自他不二」,這是一真法界,性相一如,自他無二,平等世界。『發願無上真』。四弘誓願裡頭「佛道無上誓願成」,什麼時候你成佛道?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宗門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圓滿成就。我們總結世尊教誨,這是我自己的心得,我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心,真心是真誠心,真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悟的心、是慈悲心。什麼時候你能證得?自他不二就證得了。還覺得我比別人高,他還不如我,你決定這十個字一個字都沒有。因為你不知道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一體、一個相、一個作用。佛家講「體、相、用」,體雖然是一,相雖然是多,《華嚴經》上講得很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性相一如。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能成無上道?

      末後這兩句,這雖然是小乘經,他的境界已經是法身菩薩,這兩句話的境界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所以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我們今天學大乘學不成功,原因在哪裡?沒有基礎。大乘像蓋大樓,香港大樓很多,五十層的、六十層的、七十層的,小乘經是什麼?地基。基礎沒有做好,永遠蓋不成功,蓋個兩、三層,倒掉了。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我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第一門課就開這部小乘經,很有道理,先扎根,先打基礎。基礎不紮實,沒有法子學大乘。阿難的偈頌,他的心得報告,我們就講到此地。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