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63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字體大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六十三集)  2001/8/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6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二面第一行看起。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

      這是第四個大段:「佛訓道尊」。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都沒有法子避免。人有這個希求,佛對於這樁事情怎麼處理?下面我們聽佛的開示。

      佛陀的教育、聖賢的教育,在古時候帝王時代是無比的尊崇,但是在今天帝王時代被推翻,進化到民主時代,把聖賢人的教誨跟帝王時代同時全部推翻了。人能推翻能否定聖賢教誨,能否定自然的法則,但是逃不了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要把它推翻,要把它否定?實在講是愚昧無知。要推翻它可以,不是不可以,佛也贊同,你先要研究它、要了解它,它所講的道理,所教導人做人做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方法是不是錯誤的?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大聖大賢,都是教人孝親、盡忠、尊師,這有錯誤嗎?有錯誤,那就要提倡兒女殺父母、學生殺老師、兄弟互相殘殺,那就提倡這一套?這兩種方式到底哪一種好?我們要細心去想想,哪一種對於我們的生活帶來安定、吉祥、幸福?哪一種帶給我們的是動亂、禍害、災難無窮?何況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善惡果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太可怕了。

      信奉佛陀教誨的人,我們是說真正的佛弟子,像這部經上所說的標準依教奉行的,決定不敢有一絲毫不善的心待人接物。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不殺生;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不偷盜。有什麼不好?何必要做那些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是違背因果的,實在講傷害不了人,人家有福報總歸是有福報,你把他殺掉了,他立刻去投胎,他投胎還是福報,他的福報沒享盡。你殺了他的命,奪了他的地位、奪了他的財富,你享不了幾天你的果報就現前,得不償失,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世出世法都離不開因果報應,別講世間法,佛法都沒有例外。聖賢的教誨無一不是建立在因果報應的基礎上,這就是事實真相,佛家講的諸法實相,實相如是。

      眾生既然普遍都有希求趨吉避凶的心理,佛在這裡給我們開示佛的弟子、佛的學生,有所作為要依靠三寶。『受佛五戒,福德人也』,這是先說受三皈五戒的人,這個人是世間福德之人。佛經裡有一部小部經,《佛說賢者五福德經》,就是說這樁事情。福我們通常講健康長壽是福、財富是福、相好是福,今天社會上一般講榮譽也是福,中國人還說多子多孫是福,多男女,所謂是五福臨門。但是這都是講的果報,福裡頭不能少因,因是好善好德,是福。我們今天早晨看到早報刊登一個很大的篇幅,中國政府現在提倡學校裡面要教《四書》、《五經》,這是福!

      福是果,德是因,德是什麼?德是智慧,智慧能造福,他不迷。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吉凶禍福,這是智慧,這是德。有德的人他就有福,他有善因,當然他就有善果。五戒是善,五戒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在佛門稱為根本大戒,這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裡面的境界深廣沒有邊際。不殺生才真正能講到愛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講到愛人,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說「神愛世人」,愛世人那還能殺人嗎?所以今天只要在念頭上要與別人作對的,都是違背聖賢的教誨、違背上帝的愛心,學佛的人違背了佛菩薩的慈悲。

      我們曉得,愛心、慈悲是性德,真心本性自然之德,不是學來的。為什麼有些人不懂得愛人?迷失了自性,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迷了。迷失了自性就把自性裡本具的仁愛轉變為仇恨,仇恨跟仁愛是一個體,覺悟了,仇恨馬上就轉變成慈悲、轉變成仁愛。由此可知,凡聖之間只是一念之隔,一念覺,凡夫就成聖,前途無限光明;一念迷,聖人就變成凡夫。世間到底是聖人多、是凡夫多?跟諸位說,聖人比凡夫多,我們講虛空法界。在我們地球上,現在的狀況是凡夫多、聖人少;諸佛淨土、上帝的天堂,聖人多、凡夫少。

      凡夫怎樣能夠轉凡成聖?教育,宗教的教育、聖賢的教育。中國今天能夠提倡孔孟的教育,這是一線生機,非常可貴。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是一類的人,跟一個人學,他們這些人的教誨都在其中,《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學通了是一不是二。向聖賢學習,典籍雖然存在,還要有善知識,要有好老師,你沒有好的老師來講解、來教誨,這些典籍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我們能夠懂得多少?

      佛教到中國來,為什麼立刻就得到朝野的歡迎?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的學生將佛教向四面八方宣揚,為什麼只有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其他的地區除了東南亞,像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還存在一些,往歐洲所傳的早已經連痕跡都不復存在了。何以在中國能這麼樣的興盛?道理很簡單,我們一般人講水土,好像我們移民到那個地區水土不服不能生存;佛陀教育到中國來,中國的環境對它來講非常適合,中國地區的人民早在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前,至少有一兩千年中國聖人在這邊教化。儒是集中國古聖之大成,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中國聖人所講的原理原則跟佛所講的完全相同。中國列祖列宗這些聖賢講的都是些重要的原理原則綱領,佛經傳來之後,佛不但綱領跟我們相同,佛講細則,佛的典籍多,多得太多了,所以他東西講得詳細,這樣一配合,那是個真正圓滿的聖賢教育。所以從漢明帝迎請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到現在將近兩千年,他們兩個到中國是公元六十七年。這兩千年來除了近代一百年不算,這一百年動亂,佛教衰微到谷底;在這一百年以前,確實佛門裡面還有大德教化眾生。佛弟子沒有不念儒書的,儒家的秀才沒有不讀佛經的,真正做學問的人、修養德行的人,在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典籍一定參學,知識分子哪個不接觸?問題是不是真的有心想學習。

      聖人之道,換句話說,我們要想轉凡成聖、轉迷為悟,用現在人的話來說,勢必要犧牲自己一部分,哪一部分?不善的這一部分,不善裡頭最嚴重的是貪婪這一部分,你要能捨棄。真的在佛家超凡入聖,我說了十六個字,必須要捨棄的,現在人講要犧牲掉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一部分東西不肯放下、不肯犧牲,換句話說,聖道對你來講就難了。這些東西眼前有小利益,所以一般人貪愛,後果不堪設想,你知道嗎?後果是什麼?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我們在六道裡這些眾生,無量劫來死生不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斷,佛經裡頭講的話很有啟發性,「生死疲勞」,幹這樁傻事情!這傻事情從哪裡來的?就從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要是犧牲了,把它拋棄掉了,你就有可能跳出輪迴,不再幹生死疲勞的把戲,這一點我們要參透!

      佛法在中國,純大乘法,像讀書讀大學,大學一定要有小學、中學的基礎,你才能進得了學校。所以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個宗派在唐朝晚年就衰微,沒有人再學。唐以後這兩個宗就斷了,中國大乘佛法怎麼學法?是以儒跟道代替,所以中國人不學小乘。中國人修學大乘佛法有儒家的基礎、有道家的基礎,像從前讀書人、學佛的人,哪一個不念過《四書》、《五經》的?哪一個沒有念過《老子》、《莊子》的?都念得很熟。孔孟老莊的學說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中國不需要小乘,小乘經典翻譯雖然相當完備,跟現在巴利文經典比較,我聽說巴利文經典只比我們多了大概五十幾部,小乘經典也將近三千部,他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可見得我們的翻譯相當完備。我們現在讀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在《阿含經》裡頭的,這是小乘經典。為什麼李老師選這部經典來教導我們初學?因為我們把儒丟掉了,道也丟掉了,這才從小乘經典裡面選幾部,他為我們大概選了十部,有十種,這是第一種,來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有儒跟道的基礎,確實就無需要讀小乘經。真正做學問的人,小乘經還是值得瀏覽,但是小乘經在翻譯上確實沒有大乘翻得那麼好。

      佛在此地說,『有所施作,當啟三尊』,這就是你在平常要有所作為的時候有疑惑,有疑惑怎麼辦?一定要求三寶幫助你斷疑生信。三寶怎麼依法?第一個依佛的教誡,你想做的這些事情,佛有沒有這樣教導過我們?佛教我們怎麼做法?順從佛的教誡。

      像總的綱領上來講,原則上來說,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初,我們在緣起裡面寫了五門功課,這是戒律,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違背。第一個,《觀經》裡面講的「三福」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佛特別講了一部《十善業道經》,現在我們有光碟流通。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條裡面,我們現在有《三皈授受》,講過好幾遍都保留著錄像、錄音,「具足眾戒」,這裡面我們曾經介紹過《沙彌律儀增註》,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特別節錄出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部分經文是詳細說明五戒十善,應當要熟讀,要依教奉行。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包括了所有的大乘經教。這是根本的根本,福,你要修福,這三條十一句都是修福報,福慧雙修,真實的福德。我們取這個作為我們修行的準則,這是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導我們的「六和敬」,六和敬主要是與大眾相處,我們怎樣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佛教我們六條:「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我們能夠把這六條守住,所有一切族類的眾生都會跟我們相處得非常好,像一家人一樣,哪裡會有爭論?一有爭論就不和合,不和合不是僧團,違背佛陀教誨,諸佛菩薩遠離了,我們還敢去親近嗎?這是第二個科目。第三個科目是佛陀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佛教菩薩修行的綱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到普皆迴向。這好記,五個科目。常常記在心上,剎那不能夠忘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與這個相應不相應,這是佛的戒律。或者是理論上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疑惑,讀經,經裡面有指導的原則。《無量壽經》好,很適合於現代人,言簡意賅,分量不大。

      如果你有時間想細心深入探討,《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值得你選擇的,這不是我的介紹,往年弘一大師介紹給知識分子,他老人家就是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還特別介紹清涼大師的《疏鈔》,這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概論。佛法以後演變,大乘十個宗、小乘兩個宗都離不開這部經典,這部經典是大小乘、顯密宗總的綱領原則。這是一部好書,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在這裡頭統統可以得到解決。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適合,三千年後今天二十一世紀還適合,這不可思議。所謂是真理超越時空,不受時空的限制,我們尊稱之為經。我們世間人制定的法律、制定的規約章程,確實它受時間限制、受空間限制,在這裡能行,換一個國家就行不通,現在能行,在古時候行不通,將來再過幾十年可能也行不通,侷限於時空,不像聖賢人的教誨超越時空,這不可思議。

      所以依佛的戒,依經訓,我們依靠經典;第三個依靠善知識。經典如果說是太深了,我們文化水平不夠,可以請教高僧大德,在家出家、有修有學的,向他們請教。在家人也算在僧寶裡頭,「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是團體的名稱,不是個人的名稱,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標準,四個人在一起,四個人不論是在家出家,四個人能夠完全依照六和敬來修學,這團體就叫做僧團,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僧裡頭不侷限是哪一類的。概略的說,我們有菩薩僧團,菩薩僧、聲聞僧,我們一般出家人是比丘僧,居士也能稱僧,向他們請教這就對了。如果你還不放心,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你不是想去問卦占卜嗎?好,佛也教你一個方法,地藏菩薩有《占察善惡業報經》,一共有十九個輪相讓你去占卜,你要是真正喜歡用占卜,這是佛在經典上有的,你先讀《占察善惡業報經》,你先讀這部經,了解經裡面的義趣,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誨去修行,然後你用輪相來占卜。佛門裡面有一些高僧大德確實用這方法,蕅益大師當年選擇法門他就用這方法,蕅益在沒有修淨土之前是學天台的,以後用這方法占卜求佛指點迷津,從占卜裡面占到淨土法門,這方法幫助他斷疑生信,斷疑生信才會有成就。

      『佛之玄通,無細不知』,我們要相信。「玄」是講深、是講極,我們常講深極,通是神通,這地方就是當這個解釋;佛的神通深到極處,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無細不知」,確確實實全知全能,沒有一絲毫缺陷。為什麼?大乘經裡面常說「法身遍虛空法界」,我們在大乘經上讀的太多太多了,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窮究心識之根源,宇宙之間的事他怎麼會不知道?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橫的來講,空間,豎的來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知道的。佛又告訴我們,這樁事情不是只有佛有這能力,不是的,佛講所有眾生都有這能力,平等的。佛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切眾生都有,佛的玄通一切眾生也都有。佛又說他的相好、依正莊嚴,一切眾生跟他也完全相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

      現在我們跟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佛說得好,《華嚴經》上講,「但以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佛是一語道破。你要問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有這些東西,你究竟圓滿的智慧失掉了,無量無邊的神通也失掉了,無量無邊的相好也失掉了。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為什麼?性德是真的,真的怎麼會失掉?沒有失掉,但是你現在得不到受用,沒有失等於失掉。譬如說你有百萬財產,你那百萬之財存在銀行裡,現在身上一毛錢也沒有,肚子餓了還得去討飯,就這個意思,你現在不能得受用。佛菩薩的財產放在口袋裡,用起來很方便,我們也有,不比他差,但是在銀行裡現在沒拿出來,就這麼回事,佛清楚。

      佛陀的教誨沒有別的,佛真的能以什麼東西給眾生?沒有,你所得到全是你自性本來具足,佛只是把事實真相跟你講清楚,你有,你迷了,你要是覺悟你就恢復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教眾生的樞紐是破迷開悟,這是樞紐。悟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全都恢復了,不是佛給我們的。佛對我們有恩德,我們迷而不覺,他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佛之玄通,無細不知」,我們要是覺悟了,就跟他一樣,我們自己的玄通也是無細不知。他過去也曾經迷過,他恢復了,我們現在正在迷的時候,急需要趕緊恢復,就這麼個道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