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八十五集) 2001/8/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8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第三行看起:
【若時得為人。蠻狄無義理。痴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矇矓不達事。惡惡相牽拘。】
從這一段看起。這是第三個小段,從惡道再轉到人間裡面來,他所遭遇到的苦難。世間像這些事,往往都在我們眼前,甚至於我們自己親身遭遇到。讀了佛經,仔細的去思惟觀察,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前世所造的業因,今世所受的果報。回過頭來再看看這一生所造的業因,來生的果報大概就能夠想像得到。所以這經文意思非常的深刻。
我們看第一句,『若時得為人』。一切眾生八識田中習氣種子無量無邊,種子有善有惡,遇緣就起現行。一切眾生投生的時候,我們講六道裡面的投生,佛在經上講「強者先牽」,你阿賴耶識裡頭的那些種子,哪一個種子力量強,它就先受報。力量弱的,就往後面輪流受報。哪一個習氣強,那一類的種子先受報,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很冷靜的自己細心去想想、去反省、去檢點,我們在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頭?在一天當中,有幾個念頭想作佛?有幾個念頭想往生極樂世界?有幾個念頭想著社會大眾的苦難,發心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做點好事?又有幾個念頭搞自私自利?求名聞利養,損人利己,是自私自利。細心去反省、去檢點,就明白,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
我們在《了凡四訓》講到宋朝衛仲達,這個人的故事,我們相信它是真的,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何以故?我們在古人著述筆記裡面許多地方看到,提起這個人、這樁事情。衛仲達三十幾歲,年紀很輕,被小鬼抓去見閻羅王。閻羅王看到他很生氣,吩咐判官把他的善惡檔案拿出來,判官拿出來之後,惡業的檔案、本子,擺滿閻羅王的大殿那麼多,善的檔案只有一卷,捲起來像筷子那麼一點點大,一張紙,一生當中只做了一樁善事。閻羅王看到當然生氣,然後吩咐判官,把善惡兩個檔案拿到天平上稱一稱,結果惡的檔案那麼多反而輕,善的這一卷、這一張反而重。閻羅王面色也就轉得比較好看了。衛仲達問閻羅王,他說:「我才三十幾歲,年歲很輕,我為什麼會造那麼多的惡業?」閻羅王就說:「惡業不必去造,造起來就太重太重了。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損人利己,雖然你還沒有行為表現,你心動了。陰曹地府,你心一動就有記錄。」我們想想,從早到晚,你動多少個念頭?有一些微細的念頭,自己都不能覺察。
閻羅王這些檔案是不是真的有?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今天我們從科學家發明的電腦,我們就能體會到,自動的記錄,不需要人去管這些事情。尤其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這句話把原理跟我們講清楚了,從心想生。凡夫哪有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聖人,大聖人沒有念頭。孔老夫子常常講「克念作聖」,克服念頭就是聖人。克服念頭就是沒有念頭,在佛法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身菩薩,分證佛果,這種人克念。
六道凡夫念頭的起滅,《仁王經》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粗心大意。極其粗的念頭我們自己知道,殺盜淫妄的念頭,妄語兩舌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很粗的我們知道,微細的自己不曉得。但是,只要起心動念就有記錄,這個記錄,阿賴耶識當中它已經變成種子。所以你要問,閻羅王那個檔案簿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裡面、倉庫裡藏的東西,我們今天講影印本,它都出現了。
衛仲達就向閻羅王請教:「我那一卷善的這一張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力量這麼大,它的功,能把一生過失都超越?」由此可知,衛仲達的過雖然多,不是大過,沒有造什麼大罪,否則的話,他這一念善抵不過惡。閻羅王就告訴他:「這一卷是當時皇帝想動一個工程,三山石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這是你的奏摺,勸皇帝不要興建這個工程。這一念純粹是為老百姓著想的,是純善,沒有邀功的念頭,也沒有利益自己的念頭,完全是利益眾生。」衛仲達說:「我雖然上書給皇帝,皇帝並沒有答應,他還是做了。」閻羅王就講:「如果皇帝接受你的建議,那你的功德大了,你今天不會到這兒來。皇帝沒有接納你的建議,但是你這一念是真心、是善心,所以你這個善蓋過你一生的過惡。」閻羅王派小鬼把他送回陽間,他又活過來了。實在講這也是示現,教導我們惡不能不斷,善不能不修。
斷惡修善從哪裡做起?從心地,從起心動念之處。不能有行為。到了口裡頭說,變成行為;身體去造,那個業可重了。所以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造多少業,自己知道嗎?世間人總以為自己是好人,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只看到別人的過失。我常講,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為什麼?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落在你阿賴耶識裡面了。這在佛法講是愚痴,你沒有智慧,你把別人所有一切過惡變成自己的過惡,這不是愚痴是什麼?不學佛的人天天幹,永遠沒有止境的在幹;學佛的人也不例外,也天天幹。怎麼知道?你看看,閒談的時候都談些是非,我們就曉得,他把所有一切人的惡業、惡習氣、惡行全都藏在自己阿賴耶識裡頭,這個人愚痴到極處!古大德常常教我們,教我們是好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說的。何必把別人那些惡念、惡行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裡頭?沒有必要。
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自己曉不曉得?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那就很難講了,不知道自己修什麼。「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我們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我們把別人的不善收藏在自己心裡,這個錯誤。你有沒有把它修正過來?果然修正過來,那就是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有沒有過失?沒有,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眼不見,是阿賴耶識裡頭不收藏這些垃圾,不收藏這些不善,這樣自己的心才能變成純善,才能變成純淨。
《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洗心易行」。我們怎麼落實?從哪裡做起?從不收集一切不善,從這裡做起。眼見色、耳聞聲,我們要懂得過濾,不善的,不放在阿賴耶識裡。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相當功夫。真的不落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我們今天講習氣,現在人講印象;沒有放在阿賴耶識就是不落印象。我們見色聞聲,能不能做到不落印象?你能夠做到不落印象,你就成功了,你就轉八識成四智,恭喜你,你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這叫真修行,真用功。功夫要在生活當中做,在工作裡面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工作,在應酬裡面做。無論你在家、出家,你不能脫離人群,你要跟人群在一起生活。人是個社會動物,決定不能夠單獨生活的。
如何能夠做到不落印象?「十二因緣」裡面,講現前的造業:「愛、取、有」。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這三條斷一條,證辟支佛果,比阿羅漢高。愛、取、有,「愛」是什麼?分別,「取」是執著,「有」是妄想,就是大經裡面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東西斷掉了,證辟支佛果。再告訴你,那個「有」就是落印象,你阿賴耶識裡頭已經落印象了。印象愈深愈麻煩,我們常講印象深刻。佛教導我們,我們落什麼印象?善的印象我們要,我們阿賴耶識裡頭完全收集善的印象,不收不善的印象。《十善業道經》上佛說得好,佛給龍王講的那一段話,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這個原則不能變更,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你就會修行,你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
《十善業道經》是世尊對龍王說的,龍王是我們的代表。為什麼用龍王來代表?龍是善變的,把牠來比喻我們這個社會人心善變,真的從早到晚千變萬化,自己都做不了主宰,用意很深。龍王是誰?就是我們大眾。他老人家說得好,「菩薩有一法」,諸位記住,唯一的一法,沒有第二法,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我們要重視,「一切世間」是三途六道還包括十法界,一切世間各有各的苦處。這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法是寶,無上的法寶,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說出來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沒有教你念惡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言行善。後頭又說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句話重要!絲毫不善不能夾雜在八識心田裡面。這就是一切不善決定不可以落印象,讓我們的心修成純善、全善,那你就成佛了。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有毫分不善夾雜。
我們今天修行,說老實話,我們修一分善,夾雜九分不善。我這個說法可能還是估計得太高,可能我們只修一分善,九十九分不善夾雜在裡頭,所以不管用,不能成就。成就不成就不要問別人,自己比什麼都清楚,別人哪裡會曉得?功夫真正有進步,天天煩惱輕、智慧長,法喜充滿,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還有煩惱,現在社會一般人講「還有壓力」,有煩惱、有壓力、有憂慮、有牽掛,這個煩惱習氣相當嚴重,這種情形不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來生人天兩道都有問題。為什麼?從這裡你仔細去觀察,這種氣氛跟三途非常接近,修行人要有警覺心。
修行沒有別的,改過而已。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努力徹底做一個改變,我們才能成功。務必讓自己的心清淨,心要空虛,沒有牽掛、沒有憂慮。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心,本來無一物,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虛空裡面沒有東西,虛空廣大沒有邊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裡頭才有一點點東西,就成為障礙,心就變小,就小得很可憐,小得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說實在話,小到什麼程度?小到連自己都容納不下,沒有別人,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都生煩惱。真的,不是假的,確有這種人,這是小得不能再小了。這樣的心量,果報肯定在三途。
諸位要曉得,六道哪一道我們都去過,不曉得輪迴多少遍數了。這一生當中一投胎到人,把過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忘掉了。可是你要曉得,你雖然是忘掉,印象在不在?在。這個遺忘是嚴重的煩惱,它把他障礙了。所以修行心地稍微清淨,逐漸逐漸就發現,等於說恢復了記憶,慢慢發現自己的檔案,知道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講神通,通現前了。通怎麼現前的?清淨心現前,我們佛門裡面講禪定,能夠恢復神通。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都有的本能。我們心不淨。心,佛拿水來做比喻,好極了。水在水瓶的時候,不起波浪,清淨沒有污染,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像我們的心恢復了記憶,無量劫來阿賴耶藏的這些東西,統統看到了,統統見到了: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他心通,知道別人生生世世的事情。
阿羅漢定功相當深,《楞嚴經》上講,他證得九次第定。四禪八定是六道裡頭的,六道裡面的禪定;阿羅漢的禪定比他還高一級,第九定,超越六道了。佛跟我們講,他的宿命通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這個能力還不是很大,知道過去五百世。五百世,六道裡頭多少次的輪迴就清楚了,所以佛在經上講,阿羅漢提起阿鼻地獄,他還心有餘悸,為什麼?以前待過,受過那種苦難,現在一提起,身上流血汗,還嚇得那個樣子。
我們是把過去生中造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忘得乾淨並不是它沒有,它存在,我們不能不曉得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哪一道沒去過?因此,我們今天看到蚊蟲,我們很尊重牠,很愛護牠,不敢輕視牠,為什麼?我過去也當過蚊蟲。看到螞蟻,我過去生中也當過螞蟻;見到餓鬼,我過去也當過鬼,也墮過地獄。《地藏經》上所講的、此地所講的這些苦報,我經過,我今天讀到這些文字,聽到這些話,警覺性會更高,不想再幹了,不想再去了,這一生當中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要知道,世間其他事情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什麼是善?什麼是福?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這是真善,這是真正的福。
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我們仔細觀察他做的是什麼?無論是什麼身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到這個世間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身他都受,我們在五十三參看過。五十三參裡面一共是五十四位善知識,有兩位善知識在同一參裡面,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他們兩個人是一參,所以總共五十四個人。這五十四個人代表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做的是什麼?不管做哪一個行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實在講,總而言之,他們幹的事情,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你得曉得,首先自己要破迷開悟。自己不能破迷開悟,怎麼能夠幫助別人?
我們再想想,我們為什麼開不了悟?用我剛才的話來講,這十二因緣裡面我們有「愛」、有「取」、有「有」,這就麻煩,就開不了悟。佛門裡面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古大德這兩句話是事實真相,很有道理。愛是什麼?貪愛,是煩惱的總根。諸位要曉得,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把貪擺在第一位。為什麼會瞋恨?貪不到才發生瞋恨,樣樣都順自己的意思,都貪得了,那瞋恨心就沒有了。歸根結柢一個字,貪。菩薩修行,也把這個放在第一,用什麼來斷貪?布施,布施是捨。布施度到什麼時候圓滿?貪心沒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能貪,為什麼不能貪?因為它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裡面你去貪,你不叫冤枉?你錯了。所以你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佛法因緣生,也不是真的。所以佛在《金剛般若》裡頭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應捨」是佛法都不能貪,何況世間法?佛法對我們來講是個工具,幫助我們超凡入聖,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它是工具,它不是目的。我們需要它、要用它,但是不能貪著,貪著就錯了。
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貪愛。為什麼?絲毫的貪愛,就是不善。諸位曉得,「愛、取、有」是不善,絲毫貪愛,我們的心就不清淨。清淨心裡沒有貪愛,沒有貪,沒有瞋,沒有愚痴。所以一切順境裡面,我們修什麼?修不貪,保持心地清淨;逆境裡面修什麼?不瞋。我們遇到逆境、遇到惡緣;我們講「境」,就是生活環境、物質環境,「逆境」,不順心,一般人講不好過,「惡緣」,就是周邊都是惡人,都是一些妖魔鬼怪、不懷好意的人;我們處在這個境界裡面,不生絲毫瞋恨心,這就是功夫,這就是真正修行。「順境」,這個生活環境不錯,都能稱心如意,「善緣」,遇到都是好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不生愛著之心,不生貪愛,不生戀著,這叫修行。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抓住這個總綱領,我們的修行大致上就不錯了,功夫焉能不得力?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綱領,怎麼修?自己想想看,今年跟去年沒有兩樣,這就錯了。沒兩樣是什麼?沒進步。果然抓住綱領,認真努力,絲毫不鬆懈,一年跟一年不一樣。要再進一步,月月不一樣。功夫更好的,我們現在講,每一個星期都不一樣,他怎麼會不法喜充滿?他的境界天天在提升,前途,我常講,一片金色光明。造作罪業的人,前途是黑暗的;真正修行人,前途是光明的,金色光明。我們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到底是動什麼念頭,不能不覺察,這個覺察是你真正用功,是你的真實智慧。
初學的人,當然首先覺察的是粗的念頭。微細念頭你功夫不夠,你的心不夠清淨,你沒有定功,你見不到微細念頭。就從粗的念頭上下手,決定斷惡修善。不要把世間一切眾生的惡放在自己八識心田裡頭,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感嘆的「可憐憫者」。什麼人可憐?這種人是世間最可憐的,把別人的、世間所有一切不善、所有一切惡放到自己心裡,這是世間最可憐的。我們要常常想到,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
別人讚歎我們,我們自己要冷靜思惟:我是不是像他讚歎的那麼好?如果沒有,生慚愧心不敢承當,承當就是罪過。如果別人讚歎,跟我們實際的德行修養相符相應,也不能歡喜,我們更加勉勵,還要向上提升。如果別人毀謗我們,我們確實沒有這些罪行,我們聽到了,要生感激的心。為什麼?他在勉勵我,提高我的警覺,我決定不能犯這些過失;這些過失我沒有犯,往後也不能犯。所以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值得我自己尊敬他,我們修行要從這裡下手,要從這些地方真幹,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在現前你還做不到,確確實實你的煩惱習氣太重,冤親債主現前,或者想起,你心裡都會難過,這是錯誤的,你功夫不夠。這時怎麼辦?淨宗法門好,想到這個事情,趕緊「阿彌陀佛」,把念頭轉過來不要想,想阿彌陀佛,這是好辦法。久而久之,到你念佛功夫得力,我們淨宗講「念佛三昧」;雖然不是甚深的三昧,你得到一點三昧的氣氛,就得力了,你跟冤親債主接觸到的時候,確實沒有一點瞋恚心。即使現前侮辱你,現前傷害你,你也不會有絲毫瞋恚心,你會把他看作善知識:他來考我,看看我功夫夠不夠。歡喜接受,決定不會有惡念相向。這個時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得力不得力。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