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59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字體大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五十九集)  2001/8/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59

      諸位同學,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面,經文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

      【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從這裡看起。『三尊』就是指三寶,三寶為天上人間一切眾生尊敬的,稱之為三尊。『敬歸三尊』就是敬重三寶、皈依三寶,縱然沒有皈依,對於三寶一定要敬重。怎樣才真正表示我們對三寶的尊重?必須要依教奉行,已經皈依三寶的那更不必說了,這是真正拜三寶為老師,向三寶學習。沒有真正正式拜三寶為師的,也應當常常聽三寶的教誨,它這裡含義是這個意思。

      在這裡我們先要把三寶略略的介紹一下:三寶第一個是佛寶,第二是法寶,第三是僧寶。這三種稱之為「寶」,寶是世間人所喜愛的、所珍重的、重視的,為什麼?有了寶就能夠解決生活問題。世間人可以說從相當長久以來,要從歷史的追溯,大概總是有一萬年,至少有一萬年,我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實在講是每況愈下,於是對於生存必需品的取得愈來愈艱難,要以佛法的解說,這事情就很長。在太初的時候,人心淳樸,世間人的數量也非常少,大地上生長許許多多植物、動物,供給人類日常生活所需,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他沒有顧慮。太多了,人少,因此在那時候,人確確實實沒有競爭的念頭,也沒有收藏的念頭,也不分你的我的,土地也沒有界限,誰願意在哪裡住,就可以在哪裡住。

      現在在澳洲內陸,這些土著還是這樣的,他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依舊過著游牧的生活,太初人是過這種生活的,那真是自在。以後慢慢的人多了,人口增加了,於是乎就有了自私的念頭,對於生活所需才有收藏的觀念,逐步逐步形成到今天的狀況,可以說自私自利的念頭隨著時代增長。也難怪,為什麼?現在人口愈來愈多,生計愈來愈艱難,形成了一個競爭。而實際上是不是我們競爭就能夠生存?不競爭就不能生存?這樁事,世間人有許許多多的說法,爭論不休,各說各有理,我們聽起來也好像是有道理,其實佛告訴我們不盡然,仔細想想還是佛說的是真理。

      佛告訴我們,我們到這世間來,這是輪迴,沒有法子,離不開六道輪迴。到這地方來得人身是引業,過去生中有這一份善業。人天是善道,引導我們到這地方來投胎得人身。在這一生當中的生活際遇,屬於滿業。換句話說,過去今生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才是真正的因素。心地善良,斷惡修善,這人有福,有福祿在其中,祿就是物質享受,自然在其中,不是競爭得來的。

      佛法教我們種因,我們種瓜一定有瓜的收成,種豆一定有豆的收穫,不種你想得到,哪裡能得到?不可能,你一定要修因,才能夠得到果實;不肯修因,奪取別人的,這是造罪業。你能夠奪到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但是你的手段方法錯誤,你的福報就打折扣。本來你命裡頭,譬如說現在以金錢為單位,你命裡頭有一百萬的財富,你今天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奪取別人的,你這一生的財富可能只有五十萬、只有四十萬,為什麼?你的福報折損了。那個人有財富的,被你奪去,甚至於你把他殺死,你把他全部的財物都搶得來、霸占來,他命裡頭的財富還在,決不是你奪去他就沒有,他命裡還有。你把他殺掉,他投胎又來了,如果投到你家裡面來,你一生所得,不管是正當不正當手段賺來的錢,到後來遺產都還給他,是他的。

      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決定不敢用不正常的手段去侵占別人的,為什麼?侵占別人對自己的損失太大太大了。福報從哪裡修的?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頭常常提示我們,財的果報是財布施得來的,所以我們要想自己生生世世財用不缺乏,要懂得修財布施,我們有多餘的要歡歡喜喜幫助別人,我們得到的就自自然然,不會受一些辛苦。決定不能有念頭侵占別人的財物,尤其不能有念頭侵占公共的財物,為什麼?公共的財物,折福折得太大太大了。

      我們看到古今中外都有,貪官污吏侵占國家的財物,他用他的地位、權勢侵占了很多很多。他命不錯,他一生享受榮華富貴,他沒有什麼果報。這是我們肉眼凡夫所見的,我們見不到來世。有天眼的人就看出來了,他原來的福報是要享十幾代、幾十代的,福報太大了,但是他在今天一世就把它糟蹋掉了。造作這樣的罪業,他自己命裡頭的福報百分之九十折掉了,他還有百分之十,他那個百分之十,他這一生受用都不缺乏。他如果用正當的手段,不採取不正當的手段,他的福報可以享十輩子、享二十輩子,這是我們凡夫看不到的,他的福報太大了。

      像古時候帝王的福報,建立一個政權,那真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能夠傳十幾代、二十幾代,在中國歷史上看到的,他能夠享福享幾百年。今天的人無知,他有那麼大的福報,一生就完了,底下一代就沒有了。所以你要真正懂得因果的事實,我們看了才點頭,沒錯。我們一般人過去生中修的福修得很少,一點點,這一生勉強可以度過。如果造作惡業,晚年就困苦了;換句話說,一世都保不住,晚年就困苦了。我們也看到不少人,四十、五十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做很大的官,真是一呼百應,威風凜凜,到晚年一退休,家裡頭連個傭人都請不起,逼不得已自己提個小籃子上街買菜,淒涼!想到他有權有勢的時候,家裡傭人多少,幾十個傭人,晚年過那樣悽慘的日子。是什麼原因?福折掉了,得志的時候不知道修福,不曉得幫助人,所以福享盡了。你不幫助人,人家也不幫助你,你不肯施捨,人家也不會供養你,道理在此地。

      聰明智慧是果報,人人都想求,都想自己有智慧聰明,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這佛教給我們的。你要想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種因,你種善因才能得這三種善果。存心欺騙別人,損人利己,只有折自己的福。我們學佛之後,讀經聽老師的教誨,才明白道理。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生活很艱難,所以非常吝嗇,雖然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念頭我確實是沒有,但是自己非常吝嗇,人家有苦難,我們見到是一毛不拔,不懂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念頭轉過來,肯幫助別人,能夠捨己為人,果然沒錯,果報一年比一年殊勝。

      我自己前世沒有修福,換句話說,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當中物質生活非常清苦,勉強活下去。大概是過去生中修一點法布施,沒有財布施。法布施大概總是勸人為善,如果像現在,我們用經書、卡帶、光碟去布施,這裡頭有財,書本是可以賣錢的,光碟也是財物,這裡頭是有財又有法,那果報就不一樣了。我們沒有書本給人,只是勸人斷惡修善,這樣的法布施得一點聰明智慧。也沒有修無畏布施,短命。這一生總算過去有一點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我們聽從教誨,把這一生的命運整個轉過來了,我這轉變超過袁了凡,超過俞淨意。所以我們得了財寶,世間人沒有不歡喜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得以解決。但是世間財寶充其量只能解決你這一生,只能解決暫時的,不是永久的,不是生生世世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法僧三寶是真的寶,他能解決我們生生世世的問題,他能解決我們生死的問題,讓我們了脫六道的生死輪迴,真正得到永生,真正得到不生不滅,這才叫寶。第一個「佛寶」,佛是我們的老師。佛之所以稱寶,他為我們演說正法,演是他表演給我們看。人生於世,純正的思想、純正的言論、純正的行為,他做出來給我們看。思想、言論、行為純正,帶給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的幸福,我們的心是安全的。理明白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就安,心安身安,這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回頭再看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人,縱然是大富大貴,他身心不安,整日生活在憂疑恐懼之中,這是現前的果報。為什麼?心行不善,來生決定在三途,業障深重,他沒有機會聞到正法,聞到正法就有回頭的機緣,回頭是岸。他沒有機緣接觸正法,他所接觸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妖魔外道,這是業障使然。我們仔細觀察都明白了,跟佛在經教上所說的一對照,我們不能不服佛陀的教誨,對佛菩薩他們的心行教訓,自自然然五體投地,佛的慈悲教導我們,這是佛寶。

      第二「法寶」,法是佛所說的,法寶是指經典,佛陀不在世,他的遺教流傳在世間,這些典籍是後世眾生心行的軌範,善惡的標準,得度的慈航,必須仰賴。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老人家,那還得有緣分。佛陀不在世,三寶當中法寶第一,佛陀在世當然是佛是第一。三寶,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寶第一。今天佛不在世,佛去我們已經相當久遠,今天講佛寶只講的是佛像,我們用佛的形像來代表。

      供養佛像是什麼意思?兩個意義:第一個是紀念,這是我們創教的老師,教是教育,現在的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是創始人。我們今天向他學習,念念不忘老師,這是報恩,知恩報恩,這是供養佛像第一個意義。第二個意義是見賢思齊,用這一尊佛像常常提醒自己,佛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是凡夫,他能修成,我為什麼修不成?見佛的像、見菩薩的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發憤、要自強,有志者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

      而真正的學習決定是經典,經典很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多少人向他請教,他為許許多多人解決困難。以後學生們把他的教誨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就是現在的經典。所以我們要曉得,經典不是佛對我們說的。我們讀經先多看看,我們有哪些疑難雜症,看看佛當年對這些人的解答,有哪些人跟我們自己的弊病接近,我們就取這一份資料來學習,這樣就契機。適合於自己學習,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適合於自己的程度,現在講文化水平,適合自己的根性,這樣學習就容易了。

      像這部經,這是基礎的教學,可以說是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利益,我們學佛必須要修學的。小乘經的分量也不少,李炳南老居士為我們這一批學生選擇這一部,以這個作為我們學佛的根基,我們以這個根基再進一步學十善業道,根就紮穩了。但是這部小經,經文雖然不長,內容非常豐富,字字句句也是含無量義,我們如果不懂得學習的話,就得不到利益。

      像這裡「敬歸三尊」,如果含含糊糊帶過去,我們得不到好處。所以法寶、經典是人天眼目,諸佛教誨就含藏在這裡面,我們見到經典就如同見到佛陀,讀誦經典就如同親臨佛陀的開示,要有這樣真誠的心來接受。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同學們在一起同樣在聽經,有得的利益多,有得的少,什麼原因?對老師、對經教恭敬心不一樣,這話是真的,真誠恭敬得佛力加持,天賦差一點的聽了也開悟,天分好的、天才兒童,如果輕慢心、沒有恭敬心,他聽了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他聽了沒有悟處。這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要明瞭。佛的言語都是從自性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從情識,我們今天用情識去理解,怎麼能解得開?怎麼能體會到如來真實義?佛是真的,我們是假的不行,不相應,必須用真心。一分真心,你體會到一分真實義;十分真心,你體會到十分真實義,道理在此地。

      第三「僧寶」,僧是佛的學生,這裡面有菩薩僧。我先講「僧」的意思,僧是團體,我們現在人講社團,這個社團是寶;換句話說,這社團是世間最好的社團,最值得別人尊敬的一個團體。為什麼?團體的分子人人有智慧,人人心清淨,人人心平等,人人心慈悲,六和敬的僧團,人間天上所有一切團體的好榜樣,所以稱之為寶。人是一個群體的動物,不能單獨生活,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夫妻、父子、兄弟組成小的社團,大的社團是國家。所以佛家僧團人數是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修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這小團體就叫僧團。

      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一樣,在家居士一家四個人都能夠學佛,都能夠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修六和敬,他這一家人就是一個僧團,可以說是模範家庭(最小的僧團)。寺院庵堂,這是佛教出家在家修行的一個道場,人數少則十幾個人,多則幾百人、幾千人,人人都能夠稟承佛的教誨,依照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去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比較大一點的僧團。無論團體大小,都是社會各個團體的好榜樣,各個團體的模範。你看社會,實在講人間天上都不例外,團體愈大,分子愈複雜,意見愈多,鬥爭堅固,那不足以為榜樣,唯獨僧團,佛的弟子,可以做一切團體的好榜樣,這團體稱為寶。

      諸位想想,這三樁事情是不是真正的寶?世間金銀財寶不能比。尤其是僧團,無論大小,這地方有一個僧團出現,僧團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換句話說,這個地區的人都沾光了。為什麼?這地方不遭難,天災人禍少。為什麼?僧團是道德之人居住在此地,這世人有福報。他們的起心動念,我們今天講思想波,是最清淨、最善良的,把這地區不善的思想波都把它沖淡了。佛跟我們講,《十善業道經》前面都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天災人禍也是從心想生。惡人的惡念變現天災人禍,僧團裡有善心善念,把不善沖淡了。所以不要看僧團好像看到它沒有什麼作為,它真起作用,無形當中潛移默化,把災難消除了,一般世間人不知道,他哪懂這個道理!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古老的預言,都說非常非常靈驗,一九九九年、二千年有災難,這過去了,好像沒有災難。我還聽到一位天主教學校裡面的一位校長,好像是神學院的院長,非常感嘆說明明有災難,為什麼會沒有了?他說奇怪,必定有真正修行人,大慈大悲住在這地區,用他的真誠、純淨、純善化解劫難,推遲劫難。如果大眾還不覺悟,還不回頭,劫難依舊不能避免。大的災難可以化小,災難的時間長可以縮短,這是肯定的。只有契入佛法、契入佛境界的這些人明瞭,清楚三寶的威德不可思議,怎麼能不敬重?真正想學,怎麼能不皈依?皈依就是正式拜師,有一個很簡單隆重拜師的儀式。「敬歸三尊」我們就說到此地。

      下面『養親盡忠』,孝養父母,這是人倫的大根大本,如果對父母都不懂得孝養,你還會有什麼善心善意對別人?父母都不顧。換句話說,你在世間做人,對人好準是利害,對你有利,你對他好;對你沒有利,你對他就不好了。古時候人講道義、講情義、講恩義,都是從孝養父母發出來的。人要不知道孝養父母,道義沒有了,情義也沒有了,恩義更沒有了,人與人相處完全是利害,這太可怕了!今天的社會已經到這種境界,這怎麼得了!我們要想幫助自己、幫助眾生,要從這裡做起,要懂得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

      父母在,物質生活要照顧周到,盡心盡力,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讓他在衣食住行有所缺乏,這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一定要讓父母天天快樂,不要讓他憂愁。由此可知,我們的心行若善,父母歡喜;我們如果為非作歹,父母憂心,天天擔心,怕出事情。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能不能做到?但是現在做父母,一般對兒女的期望是希望他發財,希望他有錢有勢,這是錯誤的,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做父母的希望子女作聖作賢,作正人作君子,社會大眾尊敬讚歎,做父母的人心裡歡喜。

      為什麼現在做父母的跟從前做父母的人不一樣?古時候做父母的人都受過聖賢教誨。有人告訴我,他說他家裡的老人,他的祖母不認識字,沒有受過教育,但是她教育兒女都是道德。她從哪裡學來的?他問得很好,她是上一輩的老人教她的。你講到你的祖父,大概總有八、九十歲了,我知道,八、九十歲之前,就是一個世紀的當初,一九00年初,不要說他,我也受到了。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如果生長在都市恐怕就沒有了,因為都市的人污染嚴重,所謂文明開通,這通就壞了。鄉下人老實,我們是鄉下人,生長在農村,十幾歲的時候才到都市,我們已經有根,所以在都市沒有被污染,農村裡面種的根。我的母親不識字,沒念過書,祖父母更不必說了,他們這些道德觀念是老人教的,一代一代傳授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大根大本。家裡教、長輩教,叔叔伯伯、長輩看到你錯誤都會教你,在鄉下沒有說是把你看成陌生人。你做事,「孩子過來,教你」,都這樣教的。沒有學校,真的沒有上過學,不是在書本上學的,忠孝仁愛、道德仁義,這樣學的。現在受過教育了,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這些常識沒有,他根本不懂,聽都沒有聽說過,問題就嚴重了。

      所以養親要懂得養父母的志。從前父母對待我們的期望我們要曉得,希望我們在社會上做好人、做君子,絕不希望我們發財做官,沒有這種念頭。學了佛之後,我們更能養父母之志,佛教給我們要作菩薩、要作佛,我們果然做了菩薩、做了佛,我們的親人得的利益就大了。為什麼?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尊敬保佑他,你的兒子、孫子是菩薩,那怎麼會一樣?由此可知,養親之道是認真學佛,真的做了菩薩、做了佛,養親就做到了,就做得圓滿了。我們念佛人真正這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圓滿,我們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一道,緣成熟必定得度。為什麼?我們不會捨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