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五十四集) 2001/8/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54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十八頁,經文倒數第二行:
【斷絕道意。令不得行。】
修道正確的目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這是修道正確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佛告訴我們「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換句話說,就必須要從斷惡修善下手。斷惡修善是持戒,破迷開悟是定慧,我們才能夠達到目標。但是末世比丘,他的思想、他的作為,與目標恰恰好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他『斷絕道意』,把入道的門徑關閉了,令一切眾生長淪苦海,沒有機會脫離六道輪迴。
這一類的比丘都是魔子魔孫,在末法時期混進佛門裡面來,他的目標是破壞佛法,佛清楚、佛明瞭,佛能不能防範?不能防範。世俗人跟這些人合在一起,也參加了破壞佛法的工作,所以佛子不可以不護持,而護法必定有真實智慧,有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能防範,否則的話,發心出家都是善心、善願、善人,出家之後因為環境的關係,他要不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不可能不受影響,不可能不受污染,因此好心出家的人多,真正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我們要曉得這兩句話意思的嚴重性,這是這一小段的總結。比丘的造作,破壞佛法、消滅佛法,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幹這個,自己有沒有好處?我們不能不問,自己真有好處,那做得還有話可說,如果自己沒有好處,那就冤枉了。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比丘損自」:
【貪欲務俗。多求利業。】
我們一句一句講。我們想想,別人不要去管他,最重要的是自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管別人我們就錯了。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念念要設身處地為自己想。古大德跟我們講出家,先說什麼叫「家」,佛在經上講有三種,第一種是眷屬家,也說田宅家,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觀念當中的家庭,我離開我的家親眷屬,我離開、捨棄我祖宗的產業,到一個寺院裡剃度出家了,形式之家。第二種家,佛講五欲是家。第三種佛說六道是家。五欲六塵真正放下了,你就出了五欲的家。對於三界六道再沒有一絲毫貪戀,絕對沒有分別執著,你就出了六道之家。這三種家我們要分別出來。於是,出家就變成四種:「在家在家」,那就是社會上一般人,絕對沒有求解脫的念頭,沒有,他不想出三界。「在家出家」,這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們身雖然在家,心出家了。心出家是什麼?五欲六塵、三界六道他放下了,他不沾染,念佛決定往生西方,出家了。第三種是「出家在家」,經上講的出家在家,身出家了,心沒有出家,他的心行無異於俗人。第四種「出家出家」,這是真正精進善學,「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有沒有?有,不是沒有,少數。
末法時期多數是「出家在家」,是屬於這一類,所以『貪欲務俗,多求利業』,他沒有放下貪心,他沒有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享受,他不信佛法,他不讀佛經,他不求佛理,他求的是什麼?名聞利養,多求利業。利業是利益的事業,哪些利益?五欲六塵的利益,名聞利養的事業,他搞這個。如果是與名聞利養不相干、與五欲六塵不相干的,他決定不幹,這是身出家了,心、行為都是在家。這個做法縱然是世間好人,他沒有害別人,也沒有破壞別人,他有沒有罪?跟諸位說有罪,什麼罪過?破壞佛教形象,破壞佛教形象的罪比破和合僧還要嚴重,讓社會大眾看到這樣的出家人,產生疑惑、產生排斥,誤以為佛教是欺騙眾生的。用共產黨的話來說,剝奪人民的利益,是屬於資產階級的、不勞而獲的,比不上工商界,是迷信的、是消極的,是不容許存在現在社會的。他造成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誤解,他怎麼沒有罪?罪過大了!再看底下這一句:
【積財自喪。厚財賤道。】
『積財自喪』,我們常常聽說,我因為常跟李木源居士往來,他常常到中國大陸去參學,消息很靈通。告訴我大陸上確實有一些出家人攢積錢財,信徒們供養多了,錢他也不想存在銀行,裝在自己箱子裡面,放到床鋪底下。大概裝了十幾二十萬被人發現了,於是就有人來謀財害命,把他殺了,錢財被人家奪去了,時有所聞,真的「積財自喪」。出家人,自古以來是「貧僧」、「貧道」,一無所有,他有這麼多財物,這還得了!「厚財賤道」,真的,今天跟他講經講道,沒有看在眼睛裡頭,「說這幹什麼?錢要緊。」一切都向錢看,道沒有了。佛這部經是在三千年前講的,跟現在社會一對照,佛的神通廣大,他怎麼那麼清楚?後面這一句是果報:
【死墮惡趣。】
『惡趣』是惡道。
【大泥犁中。餓鬼畜生。】
『泥犁』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間地獄,大地獄。無間地獄,間是間隔,無間,他在地獄受苦沒有間斷的。一般的地獄受苦是有間斷的,無間地獄受苦是沒有間斷的。我們想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這是無間的罪業。我在過去講經,曾經多次提醒出家的同修們,佛門這一碗飯不好吃,「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碗飯你以為好吃?信徒們的供養不容易消化,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我說比討飯還困難,討飯施主給我們的,絕對不求回報,他給我們可以吃得很安心。出家人這碗飯不行,施主供養有要求的,你是福田,他在種福,希望將來他能夠收到福報,三寶是福田。為什麼來種福?希望能夠獲得福報。如果將來我們不能夠讓他得到福報,那事情麻煩大了。「披毛戴角還」,現在享受容易,將來還債就難了,就痛苦了。你欠的一身債務,你能了脫生死嗎?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嗎?不能不多想想。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相不相應?果然相應,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要能夠證入,開示悟入。我們能夠悟入,那是真正的福田。「悟」是覺悟,「入」是過諸佛菩薩的生活,幹諸佛菩薩的工作,那是世間真正的福田,能夠接受大眾的供養。你要不能夠悟入,問題嚴重了,悟入是一定要聽開示,所以不聽經怎麼行?
我跟同修們說得很清楚,我們在圖文巴建那個道場,我有一個目標。現在道場在加緊施工,應該在這一兩個星期可以完工。我們有一個正式的講堂、念佛堂、一個圖書館,現在住眾不多,出家在家四眾大概二十人左右,我們每天八個小時聽經,研究討論,八個小時念佛,這叫道場。學院裡面瑣碎的雜事,我請當地人來替我做,我們雇人來做,讓裡面各個做清眾,不管事務事情,衣服都不要自己洗,有人替你照顧,一天十六個小時不能鬆懈。為什麼?我知道將來還債苦!「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僧團決定要修六和敬,你有意見、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可以離開道場,歡歡喜喜的離開,把名額讓給真正修行的人,也是你一樁功德事情。每一個人都能常常反省自己,不見別人過,專見自己過就對了。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過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左」是往下墮落。每一個人每天聽經、研究討論是解門,念佛堂八個小時念佛是行門,解行相應,我提供大家這樣一個修行的場所。我們也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有信心,能信能解能願,歡迎你到這邊來,接受大眾供養,你好好的認真努力修行。自己道業成了,煩惱輕、智慧長,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就有能力教化一方。這是佛弟子本分的事情,應當做的事情,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無間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詳細,五種無間,所以叫五無間。第一是「時無間」,從墮地獄到離開地獄時間很長,論劫數算,你受苦絕對沒有一分鐘、兩分鐘的休息,沒有,最苦了!第二個「形無間」,形是你身體,你受刀山地獄、油鍋地獄,那一下不就死了?死了之後馬上又恢復身形再受。如果是死了就好了,死了就離開地獄,那你罪就受滿了。死不了!地獄裡有風叫業風,風一吹又活過來了,接著再受,一日之中萬死萬生,「形無間」。第三是「苦無間」,地獄裡頭種種的刑罰一起受,不是說一種刑罰受過再受另一種,不是的,地獄裡頭有多少刑具你同時都要受,你的身形,地獄多大你就感覺到你身多大。第四種是「果無間」,苦果。第五種是「命無間」,就是你死不了,死了立刻就活過來,你再受罪。諸位細細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佛沒有妄語,不能不信,不信將來自己受罪過的時候,你不要後悔。
再看底下這一大段,我們學佛「應何所求」?這裡頭分兩段,第一段「報佛恩」,第二段「改舊習」。我們看這一段:
【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
這裡佛教給我們,第一句承先啟後,『未當有此』,「此」是指上面所說的,不可以有這些惡心惡行,不可以有!『於世何求』?我們生活在世間,到底求些什麼?果然覺悟過來了,確實如世尊所說,『念報佛恩』。真正覺悟的人,我們每天在「迴向偈」裡面念的「上報四重恩」,我們這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念念希求報恩感德,這才是個人,是個真正覺悟的人。報佛恩,為什麼?不是佛的教導,我們怎麼能回頭?佛在經上講的「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厚財,我們都認為這是正常的,哪裡知道這裡有過失?看看社會大眾不個個都如此嗎?我為什麼不能做?所以,不是佛的教誨,我們不知道那是錯了,這是佛的大恩大德,我們明白了。
我們承受佛的教誨,我們知道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不是佛陀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我們哪裡知道?現在才真正覺悟,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德,朋友有恩、同學有恩。你再要仔細去思惟觀察,一切動物、一切植物。我們現在學佛吃長素,這些蔬菜都是生物,它生長目的是來供養我們的,我們怎麼能不感恩?感恩就要知道報恩,怎樣報恩?自己修行成就是報恩,它們對我們一切供養沒有別的,希望我們成就,希望我們悟道,希望我們證道,我們不負它們的期望,果然開悟了,果然證果了,我們對得起它們,它們的供養,我們才真正能消化。我們不能夠悟入,這一筆債是決定要償還的。
所以頭一個是「念報佛恩」,「念報佛恩」這一句包括一切眾生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做法?佛在這裡教我們「當持經戒」,先要自行,然後才能幫助別人,我們沒有到成佛,等覺菩薩都不例外,每天都要真幹。「持」這個字是保持,守定。「經、戒」這是佛的教誨,經是印心的,戒是正行的。我們起心動念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我們言語造作跟佛的戒律相應不相應?所以我們必須用經戒的標準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與經戒相應的思想行為是正確的,不相應是錯誤的。經論正知見,戒律正行持,正就是修正,心心相印,行行相應,這是以佛菩薩作為標準,這是最高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我們要自勵。
為什麼我們要想到一天要用十六個小時修行?這不是我們創造的,是百丈大師立的清規。唐朝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兩位大德提倡依眾靠眾,提倡的是一門深入,密集薰修,絕不讓自己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打妄想太可怕了,打妄想就是造業。所以我希望同學們每天能有四個小時聽經,四個小時研究討論。可以聽一個小時,第一個小時聽經,第二個小時研究討論,大家聽了之後,把自己的心得感想向同學們報告,互相吸取經驗教訓,討論如何將我們所聽聞的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去做到。每天上午兩堂課,下午兩堂課。早晨四個小時念佛,晚上四個小時念佛,這是早晚課,不要讓頭腦去胡思亂想,不要讓嘴巴去胡說八道。這種道場去薰修,我相信三個月就有成果可觀,你自己真的會改變。如果能夠有三年五年不間斷,我相信就會有不少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成就了。我這估計很可能,三分之一的人成就了,得清淨心,煩惱輕、智慧長,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真的他想走是真能走。但是我不希望他走得那麼快,希望多住幾年,給苦難眾生做個好榜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後學,帶他們一起到極樂世界去,這有意義。我們念佛堂念佛就是戒,定共戒、道共戒。
『相率以道』,這一句是利他行,「率」是率領,我們今天講的領眾,領眾行道,教導大眾以道,所以道場天天講經說法。佛在經論上所說的,全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這是真正的大道。
『道不可不學』,這一句是講修道,道是佛道、是菩薩道,道就是理體、方法、解脫,記載在佛教經論之中,不能不學,學習不能放鬆,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投入。今天有一些人為什麼不能投入?沒有嘗到法味,好像吃東西吃得不香,為什麼?味道沒吃出來,囫圇吞棗。必得細嚼慢嚥,滋味才出來,嘗到這味道,那是世間所有一切味道都不能相比,自自然然就投入了。
『經不可不讀』,這一句是研經,經是成佛的道路,讀經認識路,經開智慧,智慧開了什麼事情都能辦,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要開智慧,智慧不開怎麼行?『善不可不行』,善是福,行善是因,福德是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希求善的果報,那你不修善行怎麼行?可是你得曉得,如果沒有智慧,決定就沒有真正的善行,真正的善行是以智慧為基礎,所以先解而後才行,信解行證。先要研經,「經不可不讀」,然後才有「善不可不行」。研究經教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這才是真正斷煩惱、開智慧。修善則培福,福慧二足尊。
『行善布德』,這是化他,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行善」,我們就知道是佛跟菩薩講的四攝法。「布德」的「德」是什麼?菩薩的六波羅蜜,這一句就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眾生哪有不感恩的道理?他受到真實的恩惠,得到真實的利益,佛法決定是從恭敬當中求。唯有行善布德才能夠啟發眾生的真誠心、感恩心、恭敬心,有這三心,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器,《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把他的本善發現了,本善喚起來了,他本來迷了,現在覺悟了。後面是總結:
【濟神離苦。超出生死。】
對眾生,幫助他這才叫究竟。『神』是神識,『離苦』是脫離三界六道苦海,超出六道輪迴的生死,超出四聖法界的變易生死。我們自己修行,我們幫助別人,目的都要證成正果,不能達到這一個目標,我們自己沒有成就。超越六道十法界都能辦得到,何況其餘的?其他世間事情不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哪有不能解決的道理?這一段是佛這麼明顯教導我們,佛弟子應當求的。人家問我們,你學佛是為了什麼?這一段的答覆最好了,我學佛就是學這個,頭一個就是報一切眾生恩,我知道一切眾生對我有恩,唯有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那才是真正報恩。如果沒有成就,講報恩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