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二集) 2001/4/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02
諸位同學,大家好!你們同學們在講完《十善業道經》之後,大家啟請講這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啟請是好的,因為與前面《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性質相同。這部經是我在過去學教第一部學習的,也是在佛經可以算是啟蒙的一部經典。我講經第一部也是講這個經。我記得在四十多年前,地點是在台東佛教蓮社,那個時候蓮社的住持是明訓法師,他邀請我,我們一個星期講圓滿的。以後在台北法藏蓮社講過一遍,講得比較詳細,五重玄義、科會都是在那個時候編的。說到這個事情,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現在大家印成這個本子,本子前面有全科,表解是屬於全科,經文裡面這個科會,這也是全科,這把經文全部會起來,我們看起來學習非常方便。
講經為什麼開頭要講玄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但是今天的社會不太適用。「玄義」是在未講經之前,把全經的大意向聽眾做一個簡單扼要的介紹。這個介紹有兩個用意:第一個用意,是讓剛剛接觸到這一部經,或者沒有接觸到這一部經,明瞭這一部經所講的義理,他心裡有一個整個的輪廓,便於修學。第二個意思,是喚起大家的興趣,希望聽眾能夠在講席當中自始至終不缺席,能夠把這一部經聽圓滿。所以它有這兩個意思在裡頭。但是現在比較困難,現在人沒有耐心,好學意願比古時候的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現代講經,一般只介紹經題,經題不能不講;頂多在經題之前面,說一點講經的因緣,這一次為什麼講這部經,把這個緣由跟大家說一說,然後就介紹經題、品題,就直接入經文,就講經文。
古時候講經是有體例的,各家也都不同。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就有十幾家,但是流傳到後世被大眾所尊敬的,大概只剩兩家,天台跟賢首。賢首介紹全經大意講得詳細,它一共有十個科目,「十門開啟」,我們看《華嚴經》玄義,諸位就看到。天台家講得比較簡單,它的科目只有五個,就少了一半。所以後世的人,如果不是學賢首的,多半不採取它;無論是哪個宗派,採取天台方法的佔絕大多數。可是我們看看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他老人家用的是十門開啟;近代黃念祖居士註解《無量壽經》,也採取十門開啟,這裡面的用意很深。佛法在中國,無論是哪一個宗派,沒有不尊重《華嚴》的;公認《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法都是《華嚴》眷屬。我們曉得,祖師大德這種用意,就是把《無量壽經》、《彌陀經》提升跟《華嚴》同等。因為淨宗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非常衰微,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一般人不重視;經過明末這幾位大師的提倡,淨宗才復興起來,所以有這個用意在。
諸位現在看這個本子。本子第一個是「緣由」,這是講五重玄義的緣由:
【全經結晶,宗旨所向,網綱衣領】
這是比喻,玄義裡頭的內容,包括全部經的經義、全經的宗旨,一定要在這裡頭說明,所以它有「明宗」、「論用」。就好比網之綱,網是打魚的,綱是網那個總結的頭,你抓住綱,網就張開了;像衣服領子,拿起領子,這衣服就很順暢。玄義就好比網之綱、衣之領。
【講必先題。】
無論你是教學講一篇文章、講一本書,一定是先講『題』,先介紹這個文章的題目,「題」就是全文的總綱領。五重玄義:
【創自天台智者大師,組織精嚴,講注多遵。】
剛才跟諸位說過,講經的人、註經的人多半都遵守,採取天台家的方法。它的項目一共有五條,所以稱為「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
解釋經本的名稱。
【第二、辨體】
『辨』是辨別。『體』是這一部經的依據,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理論的依據。佛是根據什麼說出來的?這個根據就是經題。
【第三、明宗】
『宗』是講修學的方法,宗旨之所在。「辨體」是明理,「明宗」是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道理、方法來修學,有什麼好處。底下講:
【第四、論用】
然後才曉得我們學習之後,所謂是「功不唐捐」,他學了有用處的,不是學了沒有用處的,所以學以致用。最後這一個項目是:
【第五、判教】
『判』是判別,『教』是教學。就是說這一個教科書,經本就是教科書,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它應該排列在什麼地方;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教科書應當是放在小學,還是放在中學,還是放在大學。判教就是這個意思,辨別它的理論方法的淺深廣狹,應該放在什麼階段來學習。我們用這些話來說,大家就容易明瞭。其實,這種方法也是古人自己立的,當然都根據世尊當年教學,去體會世尊教學的方法,把它歸結成幾個條目,這樣子便利於後學。所以分科、判教,目的不外乎在此。
下面解釋:
【第一、釋名】
解釋經名。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經題有總、有別,「阿難問事佛吉凶」這是別題,「經」這個字是總題。
【佛經別題之建立,由人、法、喻三個因素組成,原則有七,所謂七例立題是也。】
這是佛經經題的依據,我們要懂;如果不符合這個法則,那就不是佛經。凡是佛經,一定符合這個例子;也就是說,一定會符合這個規矩。它有用人作題目,用法作題目,用比喻作題目,人、法、喻一配合,總共就有七種,所以叫七例。
【單式有三:單人】
這個題目裡頭只有人。譬如羅什法師翻的《佛說阿彌陀經》,這裡頭只有人,沒有法也沒有比喻。
【單法】
單法立題的。單法,像《大般若經》,這是法,這裡頭沒有人、也沒有比喻。
【單喻】
單單是比喻。像《百喻經》,只有比喻,沒有人也沒有法。
【復式有三:人法、人喻、法喻】
『復式』就是經題裡頭它有兩個。『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這個題目裡頭有人有法。『人喻』,像《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法喻』,像《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下面是:
【人、法、喻具足者一】
『人、法、喻具足』,這裡頭有人有法有喻,完全具足的,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這個經題人、法、喻三者具足。這是舉這個例子來說,佛經經名非常之多,你仔細去觀察,總不出這七個例子,這叫做「七例立題」,也叫「七例選題」。
我們這部經裡頭有人、有法。
【本經「阿難」是人,「問事佛吉凶」是法,故於七例中屬「人法」立題。】
【「阿難」意慶喜,佛之從弟,出家為佛侍者,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阿難」這個名號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慶喜」。阿難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有兩樁喜事臨門,所以這個小孩出生,就給他取這個名字。一個是打了一次勝仗,捷報傳回來;第二個訊息是人家來報告悉達多太子成佛了,大徹大悟成佛了。所以兩樁喜事傳過來,剛剛好他出生,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這個名字。『佛之從弟』,「從弟」是叔伯兄弟,他們的父親是親兄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兄弟四個。到底下一代,這是從兄弟。底下一代總共兄弟有八個人,釋迦牟尼佛年歲最長,阿難最小。在堂兄弟裡面,他是最小的,以後出家。什麼因緣出家,《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出家之後他做佛的侍者,十大弟子當中『多聞第一』。
在經典裡面,世尊也跟我們透露出訊息,都是再來人,都不是凡夫,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是為自己個人,也不是為我這個小團體,也不是為我這個國家,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看這個心量多大!今天世界的紛爭,每一個人都顧到我自己國家的利益。每一個人都顧自己國家利益,國家與國家當中一定發生衝突。衝突到提升的時候,就是戰爭,多少人家破人亡。這個罪業多重!都是起於一念私心。
佛在經典裡面把宇宙人生真相跟我們講得很圓滿,佛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佛家常說「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證一真法界,這是大圓滿,真解脫,宇宙人生真相你才徹底明瞭,原來是一不是二,這裡頭沒有二,二就是相對的、對立的,決定沒有。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老子》,我們現在一般人講《道德經》,裡面也有這個思想,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哪裡還會有爭論?這是事實真相。儒家也說,孔老夫子作《繫辭傳》,裡面也說到。都有這個思想,都有這樣的見地,我們中國諺語常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
所以,如果不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世間許許多多紛爭,這些問題決定不能解決。解決問題還是要徹底了解事實真相:眾生確實是一體。我們看許多宗教,「神愛世人」,並沒有分種族,沒有分國家。佛家講「大慈大悲」,都是這個意思。這些顛倒是非的人,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看他?要用憐憫心,不能責備他。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憐憫一切苦難眾生。他不知道,他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他就不會了。所以,出自於誤會,出自於不明瞭事實真相。由此可知,聖賢的教誨是多麼的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