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2001年4月4日啟講,2001年8月16日圓滿。
凡夫為什麼凶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凶?禍福根源就是善惡業習。吉凶是從果上說,因是善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在臺中學習講經的第一部,出家後正式對大眾講經,第一部也是這一部。全經大意,第一是生正信,第二是起正行,第三是求正解,第四是利自他。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五十八集) 2001/8/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5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面,經文倒數第四行,從這裡看起: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
我們從這裡看起。『受佛禁戒』的大意已經略說過了,接著講『誠信奉行』,佛的這些話非常重要。誠是真誠心,沒有一絲毫虛偽,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的「真幹」,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這都是真的。如果心不真誠,學佛學得再好,變成了福德,三界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我們今天看到社會上,得到地位非常崇高,受到社會群眾的尊敬,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這些人過去生中三寶裡修的福。為什麼他沒能證果?他的心不誠,真誠裡夾雜著妄心在裡頭就不行,不能夾雜。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頭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換句話說,我們有毫分虛偽、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裡面,就把我們這一生修學的功德轉變成福德了。因為夾雜一點點都是輪迴心,總得要明瞭。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果報都在三界六道,更大的福報到天上做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三界裡面福報無比殊勝的,第一殊勝的,出不了六道。
學佛的人,覺悟談何容易!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天親菩薩兄弟三個人,師子覺、無著是他兩個哥哥,都是修彌勒淨土的,師子覺往生的時候,兩個弟弟跟他講,你去了之後馬上回來告訴我們兜率天的狀況。他走了、死了,消息渺茫,沒有消息,這兩個弟弟懷疑。等到無著菩薩往生了,天親菩薩一再囑咐他,一定要回來說一說。無著菩薩往生之後,第三年回來了,告訴他彌勒淨土的狀況。他就問:「我跟你講你去了就回來」,他說:「是,我是去了就回來」,他說:「怎麼三年?」才曉得時差不一樣,彌勒菩薩淨土那個地方,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到那裡去打個轉回來,我們人間三年,這我們能想得通。他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真的是在那裡見了彌勒菩薩,打個轉回來告訴兄弟。他就問:「哥哥呢?」哥哥到兜率天,他先從外院走到內院,外院許多天女包圍著,他已經墮落了,已經流連忘返了,現在還在外院,你就曉得難!不摻雜毫分不善不容易做到。無著菩薩做到了,所以他通過外院,沒有受到干擾,他心是清淨的,他的哥哥就不行了,看到那麼多的天女就動心了。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緣比他們是殊勝一點,為什麼?那些都是自力法門,淨宗法門有佛的弘願加持,有護法神保護,不遭魔難,這叫「易行道」。可是自己還是要練功夫,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決定要練,練什麼?不動心,我們往生才真有把握。而且往生一定要求不生病。現在人一生病,馬上把你送到醫院,醫生給你這裡插個管子,那裡插個管子,把你折磨死,你能不能生瞋恚心?一念瞋恚心墮三途,多可怕!所以現代人,說老實話,因為造業多端,不得好死,這是真的。臨終在醫院受折磨,就是不得好死。我們看醫院害怕!怎麼樣才能夠不通過醫院?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我們才真正得到安全感,但是要到這個境界,必須把現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定要放下,不能夾雜絲毫,我們真誠要到這個程度,我們自己才有保障、才有安全感。功夫欠一點,求佛菩薩加持,我們真有這個願望、真有這種行持,佛菩薩肯定加持,我們要有信心。別人怎麼搞,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也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批評。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養自己的純淨純善。
「誠」是至誠心、真誠心。「信」是信受,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奉行」,依教奉行,就如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他的註解叫《四帖疏》,流通得很廣,我們過去曾經講過,也保留著有錄音還是錄像,我記不得了,保留的有。善導大師教導我們,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不但不做,念頭都不生,這樣才叫做依教奉行。我們今天學淨土,我們主要依靠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要念熟,《無量壽經》的道理要明白,教訓要記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我們的補充教材,《無量壽經》沒有講到的地方,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迫切需要明瞭的,這些經可以做補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都是很好的補充教材。
對於現代學佛的四眾同修來說,我們最大的遺憾,就是從小的時候沒有打好基礎,疏忽了聖賢的教誨,我們的根本有欠缺。欠缺一定要彌補,如果不彌補,對我們的修學造成重大障礙,好像植物一樣,根壞了,你在枝幹梢葉上去彌補,怎麼補都非常困難,根壞了。根在哪裡修補?儒家的《弟子規》,儒家的小學,《禮記》裡面有一篇「曲禮」是教小學的,這重要!佛法裡面,《十善業道經》跟這部經,這是根、這是本。我們如果不在這上奠定基礎,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知道什麼念頭是善?什麼念頭是惡?不知道,自己沒有標準,總覺得自己不錯,將來墮落到三途,後悔莫及。所以這部經非常重要。下面具體教導我們,雖然說得具體,還是原則,我們要懂。
『順孝畏慎』,「順」字很重要,聖賢人才能做到,我們凡夫怎麼會做到?順是大德。普賢菩薩十條教訓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兩條,十條裡頭兩條,隨喜也是順,沒有不順的。無理,無理更要順。中國過去講二十四孝,頭一條舜王,舜王從哪裡做起?順。他的父親、他的繼母、繼母生的弟弟,父親老糊塗,繼母歧視他,不是自己生的,虐待他;弟弟傲慢、欺負他。他在家庭,一家四個人,三個人這樣對待他,他順從。他還有個妹妹,妹妹也是繼母生的,一家五個人,還算不錯,他妹妹對他好。他們三個人設計要想謀害他,他妹妹就預先告訴他,教他怎麼樣防範。
有一次他們設計,有一個枯井,故意把東西丟到井裡,叫他到井底去把東西拿出來,等他下去的時候,上面就推石頭把他埋起來。這事情他妹妹知道了,預先通知他,所以他就做了防範,他在井底下挖了個小洞從旁邊出去。所以他的父母叫他拾東西,他下去,上面推石頭壓他,他從旁邊預先挖的小路出來了。多少次的陷害,他妹妹通風報信,有這麼一個好妹妹,妹妹是繼母生的。一切順從,三年之後把一家人感化了。
舜只有一個心,父母的恩德大,雖然不是自己的生母,自己父親年歲大了,需要人照顧,他娶繼母照顧他,感恩,沒有一絲毫怨言,沒有怨恨心,只有孝順心。這是「至誠感通」,中國古人所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總有天良,他天良被物欲蒙蔽了,有這樣的人來啟發他、來感化他,日久天長他被感動。
這就是說什麼?儒家講的,齊家之根本在修身,修身的根本在正心,正心的根本在誠意。舜做到了誠意、正心、身修,感化一家,一家和睦,所以家齊而後國就興旺,國治。堯王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調查清楚了,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讓給他。這是個好人,他能感化一家,他就能感化一國,叫他做國君。他不負眾望,不辜負堯王,他真的做得很好。
我們不懂道理,不懂得順,為什麼不能順?自己有成見,總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所以就不能順。舜王為什麼能順?他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對。父親、母親、弟弟為什麼對我不好?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孟子所說的「反求諸己」,不要怪別人,怪別人永遠是錯的,回過頭來責備自己永遠是正確的。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這幾年來講經教學,我們也受到很多人批評,我們聽到了不怪他,回過頭來自己好好想想,我自己做得不夠好,他們的責備沒有錯誤。通過反省之後,我們再努力,再向上提升,希望做得更好。所以我決定摒棄外緣,在從前方式就是閉關、住山,預定期限五年。現代閉關跟從前方法不一樣,閉關是獨善其身,出關是兼善天下弘法利生。今天我們在關房裡面,利用高科技也能夠兼善天下,這好事情。所以這些人以這些態度對我,那是菩薩化身,如果沒有這些人、沒有這些是非,我不會走這路子,想不出來的。他們提醒我,我應該閉關,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唯有這樣子做,我們的《華嚴》、《法華》、《楞嚴》、淨土五經一論,能夠在五年的時間,我們使用六千個小時完成。這些人就算是毀謗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他是我的恩人,為什麼?他幫助我完成這一樁大事情,我自己把這些經卷好好的溫習一下,摒棄萬緣。
這工作將來在哪裡做,現在還不確定,因為許多地方都要建攝影棚。最後我怎麼決定?我要去參觀一下哪個攝影棚建得最好,所以現在又加上洛杉磯,達拉斯也在做,可能洛杉磯會做得最好,因為他們找到好萊塢的技術人員,洛杉磯淨宗學會距離好萊塢不太遠,好萊塢我去參觀過幾次。哪個地方做得好,有這些設備,我當然到那邊去,那邊一定有網路,我們每一堂課都上網,全世界網路上的同修,我們還是天天見面。
所以我今天這個做法,就是古時候閉關的做法、住山的做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聞不問。隨時歡歡喜喜往生,工作快樂,往生自在,我的事情了了,我這一生對得起佛教、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我的老師、對得起護法,我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快樂?
所以一定要懂得順,逆來順受,我們得益了。如果不順,覺得我被冤枉了,我抗拒,那就造罪業了。罪業的果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是決定錯誤的。所以我今天感激中國大陸跟台灣一些反對我、反對會集本的這些善知識,感謝中國統戰部下達文件,我感謝他們,不是他們錯,是我的錯,他們教我反省,他們教我選擇晚年應該走的道路,修正我的方向,修正我的道路。沒有這些人,我的路子走錯了,《華嚴經》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講圓滿是個問號。
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發願把這部經講圓滿,講到一半他就往生了,這弘願我們作學生的人一定要繼承下來。所以這些大善知識,包括我們新加坡居士林、淨宗學會一些人,我感恩,他們提醒我,把我的方向修正。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比一般人幸福,幸福就在此地,我能夠順從,我想得很周密。我永遠記這些人的恩德,我不會有絲毫惡意。如果我有一絲毫惡意,我五十年的佛是白修了,四十多年在講台上那是騙人。我自己得不到受用,別人還能得受用嗎?首先是自己得受用,自己得無比殊勝的受用。「順」字重要。在家要順從父母,也要順從兄弟,在社會上恆順眾生,隨喜成就自己的功德。
底下一個字是「孝」,孝是根本,世出世間大總持法門。這字是會意,中國古人造字有六個原則,叫「六書」,這是六書裡頭的「會意」,讓我們看到符號體會它的意思。你看這個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這就告訴你什麼叫孝,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能分的,這叫孝。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明瞭什麼叫孝道,在這地方建立正確的理念。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我們講普通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話:生命的共同體。從橫的來講,佛家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生命的整體,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你能夠建立這個理念,這是孝道,佛家裡面講的大總持法門。然後我們才知道為什麼要順,因為一切眾生是我們一個共同體,我當然要順。順是天經地義,順沒有條件、沒有理由,順就對了,性德。
現代人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所以父子有代溝,代溝是什麼?「老」跟「子」離開了,拆掉了,沒有孝。沒有代溝就是孝。佛法裡面講得更清楚,人與人之間沒有代溝,是一體的,族群與族群之間沒有界限,國家與國家也沒有界限,宗教與宗教也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界限從哪裡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生的,本來沒有界限,沒有界限就叫做一真法界。劃上界限就是罪過,就是反常,常是性德,違背了自性!這個道理很深,但是學佛的人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的輪迴心就沒有辦法轉變成菩提心。輪迴心是迷,菩提心是覺,轉迷為覺你做不到。
我們學佛,自己有信心,肯定有成就,能夠契入菩薩的境界,這一生當中有把握證得一真法界,也就是有把握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信心從哪裡生的?理念上產生的,我真懂得、真明瞭、我真做到。放下就做到了,你為什麼做不到?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你怎麼能契入?不要說契入法身菩薩境界,小乘初果須陀洹的境界你都沒有分,這是真的。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在世間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的,沒有一樁事情是利益自己的,自己解脫了。小乘經上常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確確實實入這境界了。大乘法裡面講:「得大自在」,我們提出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往生淨土,這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最快速的成就。不取毘盧遮那的淨土,取阿彌陀佛的淨土,為什麼會有這念頭?因為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求生阿彌陀佛淨土,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這一招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是我們崇敬到極處的華藏世界等覺菩薩,看到他發心求生淨土,那淨土一定殊勝,淨土一定不假,我們要向他學習,要向他看齊。
「孝」這字是真實究竟圓滿的理念,孝的行就是順,也就是孝道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就是順,一切都隨順。日常生活隨順,特別是出家修行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歡歡喜喜隨順,沒有一絲毫挑剔,沒有一樣不隨順,這是孝道的落實。有意見、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隨順,孝道就有虧,就有欠缺。
佛弟子、真正修行人在這世間完全透明,今天講透明化,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點惡念,沒有一點惡行,真正做到「事無不可告人言」,沒有一絲毫隱瞞。善行不隱瞞,惡行也不隱瞞,惡行人家指責,就是消業障,就是報掉了。善行也不必宣揚,宣揚人家讚歎,那我們修的善也報掉了。善,古人常講「積陰德」,做的善沒有人知道好。做的惡人家都知道,惡統統報掉了,善愈積愈厚,這好事情,來生後世報得厚。
「畏」,世出世法不可沒有畏心,畏是恐懼,戰戰兢兢,畏什麼?畏因果。佛教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那我們就曉得,我們要畏因,因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這個念頭一動,立刻回光返照,這念頭是善還是惡?是利他還是損他?這念頭發之於身口,造作的行業對眾生是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影響範圍有多大?影響時間有多長?這裡頭就有果報,怎麼能不畏?凡是有畏心的人,這個人肯定能夠改過自新,肯定能夠做到斷惡修善。他不能做到,他不知道畏因果,他膽大,他不怕因果報應,他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損害一切眾生、損害社會的事情他敢做,到果報現前,後悔也來不及了。這裡頭的理事深廣無盡,一定要好好的去想,仔細去觀察。我們在這地方講這段經文,只能夠點到為止,不能細說。種善因決定得善果,種不善的因決定有惡報,天經地義。古往今來我們細細去觀察,因果報應沒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再慈悲,沒有辦法代替我們受惡報,因果要各人自己負責。
下面還有一個字,「慎」,慎是小心謹慎,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日常生活工作,都要小心謹慎,功不唐捐。在中國歷史上,大家都很尊敬諸葛亮,歷史上對他的批評,「諸葛一生唯謹慎」,他的成功,成功在小心謹慎。我們日常生活小心謹慎,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病從口入,飲食起居小心,減少疾病,把疾病的緣都斷掉了。吃東西要講求衛生,東西要乾淨,量要少,不要暴飲暴食,貪吃是得病的重要因素,不要認為好吃就多吃,不是好事情。
什麼事情都守住一個原則:適可而止,這句話可以用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當中,這也就是儒家講的「中庸」,佛家講的「中道」,適可而止,決定不能夠過分。尤其是佛法裡面,佛常講「比丘常帶三分病」,「三分病」是什麼病?餓病,就是不要吃飽。為什麼?飽暖思淫欲,他就會動壞思想、壞念頭。吃不飽但是也餓不死,穿不暖但是也凍不壞,這樣子人時時刻刻在警覺之中,警覺他就不迷惑,時時刻刻想著佛的教誨,記住佛的教誨,依教奉行。求精神上生活充沛,盡可能減少物欲的享受,這裡頭有大道理在。
生活要小心謹慎,工作也要小心謹慎,待人接物都要小心謹慎,才不會有過失。我們這個字沒有做得好,這是真的,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疏忽了,大意了,所以雖然是善心、善行、善事,還是有人排斥抵觸,不接受,這原因是什麼?我們在「慎」這字的功夫做得不夠,如果做得很圓滿,一定得到大眾的讚歎、大眾的幫助,決不至於有毀謗、有排斥。我們這個字有欠缺,有很大的欠缺,要回過頭來反省,修身補過,希望再好好的做五年,能夠避免這些過失,這就是成績的表現。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