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5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2000年4月20日圓滿。
感,古人比喻種植,應,好比開花結果。感應,依自性而起。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是小事,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太上感應篇 (第七十六集) 1999/8/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76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看《感應篇》第三十一節,只有一句:
【受寵若驚。】
這一句跟前面兩句連起來,它是講無痴,所以這三句就是佛家講的三善根。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榮寵,現在人講的榮譽,別人加給我們的榮譽,我們自己要想一想,這個榮譽該不該得?如果不應該得而得到的,決定不是好事情。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伏」,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即使應該得的也要盡量的謙虛,否則的話,也會惹來禍害。什麼禍害?諸位如果冷靜觀察,你不難見到,嫉妒、障礙太多,你是做的好事,你是好人,社會各地方給你表揚,很多人看到心裡不舒服。尤其是這個時代,古時候人心厚道,換句話說,嫉妒的人少一點,不是沒有。現代的人已經完全沒有緣分接受到聖賢的教育,他從小所見所聞,所學習到的,都是爭名逐利,看到別人的榮寵他能放得過嗎?所以在現在這個世間,做好事很難。做好事受人毀謗,受人侮辱,他還可以存在;做好事,常常受人讚揚,恐怕他就不能長久了。你們想想看,現在是不是這個社會?
所以這一句話我們今天看到,感觸尤其是深,我們要懂道理,理明白之後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做。無論做什麼好事,愈是大的好事姿勢愈要低,愈低愈好,做好事愈不讓人知道愈好。《感應篇》給我們講的積陰德,陰德就是做好事不必讓人知道,讓人知道的已經不是好事了。可是今天資訊很發達,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有些新聞記者他們都打聽到,來給你報導,來給你表揚,讓別人看到生嫉妒、障礙,來找麻煩。這些事情我們有沒有想過?壞事決定不能做,好事應當要做,做好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絕不求果報。如果有希求福報的因,不但福得不到,得到的是災禍,古時候有,現在更多。這樣說起來,好事應不應該做?還要不要去做?給諸位說,好事應該做,一定要做。為誰做?為社會做,為眾生做,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決定不是為自己做。
昨天我看了齊居士的錄像帶,她講的是最近真實的事情,一個人在夜晚拉了個車,拉了五個人,結果這五個不是人,五個是鬼,拉到一個人家門口,他們進去,去投胎投豬胎,那個人家生了五個小豬。這個說明了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事情很多,上一次香港雷居士在此地,她也給我們講六道輪迴是真的,親身經歷的,給我們做了一個報導,我們也把它用錄像錄起來。諸位常常看看這些,聽聽這個,這不是假的,不是迷信!所以問題,眼光要看遠一點,我們來生到哪裡去?會不會變成豬?會不會變成毒蛇猛獸?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都在一念之間。佛給我們講,最後一念決定你到哪裡去。
佛菩薩、祖師大德勸我們念佛,好事情,念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還是念佛,這決定往生。如果最後一念變了,一個不高興佛號忘掉,一念瞋恚心就三惡道去了,一念貪愛心,也許你三善道去了,你貪愛人天富貴,決定在最後一念。因此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信的力量,願力要強,無論是順境、逆境,永遠不變,我們才能達到自己希求的目標。所以斷惡修善,積德累功,我們常講以這些功德迴向淨土、迴向菩提、迴向眾生,不為自己。不為自己,我們自己這一生所受的吉凶禍福就無所謂,心地坦然,不放在心上。可是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積德累功,遵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做,一定是正確的,心量一定要拓開。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的罪業從哪裡來的?心量太小,容不得人、容不得別人的意見,那就錯了。
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自己沒有意見,所以能夠容納一切眾生的意見,佛菩薩沒有意見。佛菩薩容納一切眾生意見,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看到佛菩薩說種種經,就是容納別人意見,佛所說的經法就是聽別人意見的反應。他的反應是真實智慧,究竟智慧,圓滿智慧,所以能令眾生聽了之後就開悟、就證果。雖然開悟、證果,改變了眾生對人生宇宙的想法、看法,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他的習尚,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沒有破壞。改變眾生的是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這是佛法的教學,所以佛法能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原因在此地。
話再說回來,總要我們現前能得受用,說得太高、太玄,我們得不到受用,這個話叫廢話,佛不說的。最低的教學,最切實的受用,佛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意思放下。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想想為什麼?阿羅漢是正覺。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雖有聰明、雖有智慧,在佛法裡面講是世智辯聰。這諸位知道,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那是什麼難?所知障。為什麼阿羅漢的智慧算是真智慧,能夠相信自己?阿羅漢已經做到無我,所以能相信自己。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有我,既然有我,當然你那個念頭一動,不知不覺的,不管你有意無意,決定是符不符合我的利益,有意無意這個東西在作祟。
什麼是我?法相唯識經典裡面講的,第七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一分以為是我,相宗解釋得更清楚,「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是我?痴是我,愚痴;見是我,見是什麼?成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外國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你們想想這不是我見嗎?他說得沒錯,我們相宗講的,我是什麼?我是我見,就跟他講的是一個意思。他只講一個,佛講四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慢是瞋恚,愛是貪愛。什麼東西是我?貪瞋痴是我,成見是我,你有這些東西你的思想見解就不會正確。阿羅漢沒有,阿羅漢這個四大煩惱斷掉了。諸位要知道,我見,須陀洹就斷了,我見是屬於見惑,我痴、我慢、我愛是屬於思惑,這經上講得這麼清楚。所以佛法講邪正的標準是正覺,正覺的標準必須這四個煩惱斷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榮譽不好當,世間人看到好事情,大家都要爭;有智慧的人、聰明人總是想盡方法迴避,我們一定要曉得。
註解裡面引用了一段故事,「周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有幾句話開導他,這幾句話節錄在此地,值得我們學習。他說「子無以魯國驕人」,那個時候魯國的文化鼎盛,周公是大聖人,孔老夫子一生最景仰、最佩服的。孔子是魯國人,魯國文化水平在那當時非常高,你千萬不要以為你是魯國人而驕傲,總教誡他。周公則說,「吾聞之,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我們想想這個道理,真正有德有行的人,什麼是德?我們可以說總結佛法的修學,我們寫了二十個字,我相信大家都記得很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德,心裡頭常常有這十個字,這是德;什麼是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行。真正有德有行,那個人表現在外面是恭敬,對待一切眾生都恭敬,這個人是真正的榮耀。我們想想他這句話,孔老夫子做到,學生讚歎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夫子對人恭敬,不管什麼人,絕不敢輕慢一個人,成就他的德行。千年萬世,後人都把榮耀歸於夫子。
第二句說,「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古時候對國家、對人民有功,封賞就封土地。今天我們把這句看作財富,你有很大的財富,很多的財富,你能守之以儉,節儉,你才能得到平安。如果你有財富,你的生活奢侈,禍害就來了。在中國上最有名的石崇,大富大貴,生活享受奢侈糜爛,到最後身敗名裂,他被殺了,財產被沒收。節儉!財富從哪裡來的?過去今生財布施得來的。中國過去供財神,財神是誰?范蠡。現在聽說財神換了關夫子,不知道誰給他換過來的?沒有道理。關夫子講義氣、忠義,這是他名實相符的;理財,沒有聽說關老爺做過財政部長,做過經濟部長,沒聽說過,他理財的能力我們沒聽說過。
范蠡,你看范蠡,幫助越王句踐打敗吳國,他知道越王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忠心為國,不為自己。國家復興之後,他知道辭職辭不了,越王不會答應的,偷偷的溜了、走了,改名換姓去經商、做生意。沒有多久他發大財,發財之後,把他所得的財物統統拿去布施,救濟貧苦,然後從小生意慢慢又做起,三聚三散,自己生活節儉,幫助社會。所以中國後人知道他理財是成功的,是社會的好榜樣,供奉他做財神爺。那個意思是你們想發財的人,要向財神爺學習,向范蠡學習,發財不是為自己享受,發財是為救濟社會的貧苦,這個財值得,有意義、有價值。發財是一個人享受,一家人享受,一小撮人享受,決定錯誤,那會帶來災難。
下面說,「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祿位尊榮是你官做得大、地位高,愈是高官厚爵愈是卑謙,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你這是真正的貴人,你的富貴不會失去。這些教誨是真實教誨。「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這是講國家的軍備武力,雖然非常強大,常常懷有畏懼之心,這是真正的勝利。要以這個強大處處欺負別人,處處壓別人,終歸於毀滅,所謂是「驕兵必敗」。這個在歷史上我們看得太多,現實這個世間,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說「聰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周公教伯禽這六樁事情,金玉良言,這是『受寵若驚』的落實,真正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能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貴,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弘法利生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的福祉,為整個世界和平幸福。諸位要曉得,你一個國家富強,周邊國家不富強,中國古話講「一家飽暖千家怨」,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好,我們這個好是真的;我們一個人好,大家都不好,災難就來了。你是眾人之敵,遭人嫉妒,遭人瞋恨,你還會有好日子過?所以要幫助一切不同的族群,幫助一切不同的宗教,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人,大家才會有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只有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有絲毫私心摻雜在裡面,就把你的功德破壞掉,這是我們要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