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5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2000年4月20日圓滿。
感,古人比喻種植,應,好比開花結果。感應,依自性而起。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是小事,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太上感應篇 (第七十一集) 1999/8/5 香港 檔名:19-012-007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二十八節,這一節只有一句:
【遏惡揚善。】
註解裡面一開端講得很好,「凡人之惡原非性成,習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誤為,究其成,造下彌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遲」。這幾句話我們要冷靜的去思惟,細心去體會。中國古時候兒童上學,大概第一部念的書就是《三字經》,《三字經》一開端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跟這段話的意思完全相同。人為什麼會造惡?人性本來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之善已經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所以儒家大聖孔子說性相近,而荀子、孟子所講的那就是習相遠。你看孟子主張性善,荀子說性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是習性不是本性。孔子講的是本性,本性一切眾生都一樣,在佛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心性。造善、造惡都是習性,所以這裡講人之惡原,就是造惡的根源不是自性。
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不但決定不作惡,給諸位說,惡的念頭都沒有。不但沒有造惡的念頭,行善的念頭也沒有,為什麼?習氣斷盡了。行善造惡是習氣,我們講習性,習慣成自然,這種習性不是一生培養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養成的,養成一個習慣。不知道的人以為是天性,只有徹底覺悟、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天性裡頭沒有。從哪來的?習性薰成的,習染既深,無量劫起了薰習。凡夫不能夠作佛、不能夠作菩薩,就是被這個習性障礙了。它這裡用的習染用得好,無量劫這種習氣染污自己的真性,於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罪有的時候自己知道,知道就是明知故犯;有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不曉得造作的是罪業。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這裡說如果追究它的根源,一念差遲,一念差遲就是佛家講的一念迷惑。為什麼會迷?習染太深。世出世間聖賢教我們改過,教我們回頭,從哪裡回頭?從習染回頭,這才叫真回頭,徹底回頭。
可是回頭也得有下手之處,《楞嚴經》上所說的「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下手?這四個字就是教我們下手的方法。這四個字淺深都沒有止境,我們初學功夫淺,到菩薩地那個功夫就深了。『遏』是用力制止,也就是說要把它克服,要把它壓住,壓住什麼?『惡』,惡念、惡行。不但是惡的行為我們要控制住,不能造作,惡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惡念,不是無明就是妄想,這些東西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受苦受難。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你自作自受,就是你起心動念與自性不相應;如果與自性相應,自性裡頭沒有善惡,自性是清淨的。所以不但是惡念傷害我們,善念也傷害,佛在經上講得太明白,惡念感得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感得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跟三惡道就是六道輪迴。
禪宗常常教人「莫思善,莫思惡」,這句話意思是什麼?把那個善念、惡念統統斷掉。這個時候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明心見性。菩薩示現在六道度化眾生,確實善惡念都沒有,所以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善惡念都沒有就是不住生死,菩薩度化眾生的手段、方法,善惡事都有,不住涅槃。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兩邊都不住就是兩邊都住。所以教化眾生要看眾生的根性,眾生根性善良就用善法度他,眾生根性不善就用惡法度他。所以菩薩度眾生,善惡事統統有,那只是事,沒有心,事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聖大賢心地永遠清淨平等覺,是非善惡的念頭已經斷盡,不同凡夫。我們凡夫無始劫的習染,一時決定斷不掉,古德常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這道理你要聽懂,你可以很快就覺悟,可是你那個習氣不是一下能斷得了,慢慢斷。
斷的方法,首先要把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控制住,不讓它發生,不讓它起來。念佛人,我們常常說的,念才起,立刻就把阿彌陀佛提起來,第一個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把你前面的念頭換過來,這就是「遏惡」。諸位要曉得,這個「惡」就是指念頭,這是從根本上修。惡的行為,凡是對人、對社會、對眾生有不利影響的,這種行為都是屬於惡的,決定不能做,所謂傷天害理,你要是去做,極重的罪業。人造惡無非是想自己得一點利益,這點利益說老實話很微薄。古人有個比喻,說你冤枉殺一個人,這個人沒有罪,你把他殺掉,殺掉之後你就可以做皇帝。他也不幹,寧願不做皇帝,不肯冤枉殺一個人,這是有智慧。
人有罪了,自然有治罪的人去對付他,國家有法律制裁!我們不是執法的人,不是立法的人,看到人家造罪業,我們沒有權力制裁他,這個道理要懂。立法的人、執法的人制裁他,那是不造罪業的。我們不是執法的人,他有罪我們去懲罰他,我們自己就有過失。在這種情形怎麼辦?看他造作罪業,如果是他個人的,受害是他個人,受害是他的家人,隨他去!如果他造作的罪業很大,受害的是社會,受害的是許多的眾生,我們可以向執法的機關去檢舉,我們不可以去懲罰他,這是對的。佛法是教你用智慧,用高度的智慧,絕不是感情用事,我們一般常說的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佛法,這就是佛菩薩教導我們的。
一個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行為,叫做修行。修行沒有止境的,為什麼?我們行為都有錯誤,有錯誤就要修正。等覺菩薩還要修行,為什麼?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還離不開修行。到如來果地,過失完全沒有,這個修行功德圓滿,沒有什麼行可修了!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還要修行,我們豈可以不修行?等覺以下的九法界眾生,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今天從哪裡修?我們是凡夫,在九法界裡面,我們的地位很低,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從斷惡修善下手。我們善惡還不能斷掉,換句話說,六道還沒有辦法超越。在六道裡面,我們斷惡,絕不落三惡道,修善,可以得人天福報,小果,在佛法裡面講不能比這個更小。
註解裡頭引用的道家講的,這一句話是道家的,《感應篇》是道家的,佛說「止惡行善」,儒家講「隱惡揚善」,這是說三教的聖人,對於這個問題的說法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我們見人之惡,要懂得隱惡,絕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我常講我們的心才會清淨!你心裡有這些東西,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就不生智慧,你的心生煩惱,以煩惱的心來學佛,怎麼學也學不像;以煩惱的心來研究經教,怎麼研究也研究不通。從心底裡面把它斷掉。見人之善要讚歎,為什麼?勉勵大眾行善。
昨天晚上我看到鍾茂森居士,這是個年輕人,才二十多歲,很難得,他是廣州人,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前幾年我在美國的時候,他聽我講經,聽完之後他很受感動,發了九條大願要孝順父母,他寫出來給我看。現在博士學位拿到了,回家來探親,昨天晚上講經我又遇到他,他帶了一家人,他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一個姑媽來看我,他的爺爺八十歲。這個年輕人難得,很不容易!他昨天又把他寫的九條帶來念給我聽,我說好,拿給我,我給你放在我們《佛陀教育雜誌》上發表,揚善,勸大家效法。中國古人常講「忠臣出孝子之門」,他現在在德州大學教書,不容易。他何以有這麼大的成就?從他這一分孝心我們就明白了。了凡先生常常看功名富貴的人,看什麼?看他的德行,德行太難得。知識、技術算不了什麼,德行難得,人有德行,一定諸佛護念,一定善神擁護。這個年輕人值得我們讚歎的,值得我們表揚的,是年輕人的表率,是年輕人的模範。今天晚上講經,他一家人還會來。
所以這四個字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一直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永遠記住,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知道斷惡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