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太上感應篇

    第101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2000年4月20日圓滿。

    感,古人比喻種植,應,好比開花結果。感應,依自性而起。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是小事,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字體大小:

    太上感應篇  (第一0一集)  1999/9/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0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二節: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彙編》裡面將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也舉了不少的例子,說明這裡面的業因果報。又引了一節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與朋友相處,這一段經文不多,實實在在是我們必須要記住,而且要落實。「佛言,人處朋友,彼此皆有五事」。儒家的教育重視倫常,中國人講五倫: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所以朋友在五倫之中,跟我們本身的關係非常密切。如何能夠盡朋友的道義,佛給我們說了五樁事情。第一是「彼此若作惡業,當遞相勸止」。所以朋友有互相規過的義務,如果看到朋友做錯事情,不說,這就不夠朋友了,這不是朋友。但是規勸有禮,所謂一定要守禮,懂得禮節,規過絕不當第三者之面,私下勸勉,這是朋友。父母的教誨,可以當兄弟姊妹眾人一起教誨,這是勉勵自己的子弟;而有外人,父母也不會說,總是要顧及兒女的情面。老師教學生,在同學當中可以說,為什麼?我們是同學,老師不是教我一個人,是教所有的學生。但是朋友不可以,朋友只能夠私下規勸,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

      「遞相勸止」,相互的,我自己有了過失,我的朋友會幫助我、勸勉我、提醒我,我也要幫助我的朋友。特別是在佛法裡頭,佛法真正明瞭因果通三世,所以規勸比什麼都重要。造一念惡,好像眼前覺得無所謂,將來的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對這些事理不明白,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瞭。惡習氣很重,《論語》上講,《論語》是孔夫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所以在現在比什麼都困難。勸過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以上那就變成惡人了,彼此疏遠,不但疏遠,還結了怨仇,由此可知,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人情,所謂「做事難,做人更難」。真正通情達理,在儒家稱為君子,真正叫通達人情道理,通情達理到究竟這是聖人,在我們佛法稱佛菩薩。我們今天一身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善,佛菩薩為什麼不來規勸我們?為什麼不能來教導我們?我們自己想一想,佛菩薩來教導我們,我們能接受嗎?不能接受,三遍以上就厭煩了,也把佛菩薩看作怨家。所以佛菩薩慈悲不來,不來是慈悲,跟你保持好關係,不要好朋友變成怨家,跟你疏遠。等到你真的覺悟,真的想回頭,六道裡頭吃盡了苦頭,有一念覺悟、一念回頭,好朋友就又來了。諸佛菩薩這種作法,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不聽忠告,不聽善言,暫時離開,一定要等他想回頭,再接近,這是感應道交的大道理。這是規過,佛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第二條,「彼此若有難疾,當看顧調治」。我們遭遇到困難,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這時候朋友有義務應當要幫助。其次有疾病,疾病做朋友一定要照顧,也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尋求良醫,幫助他調理。可是現代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太難太難了,古人講的「天下大亂」,究竟亂在哪裡?我們一般人講社會沒有秩序,社會治安不好,人與人沒有善意往來,充滿了欺詐,深入一層我們沒有觀察到,深入一層的觀察倫常道德破壞了。父子不親,朋友不信,夫妻無義,這還得了嗎?這是真正之亂。稍稍不如意,馬上就翻臉,這是亂世!太平盛世,絕對不會有這種情形。我們想想,治亂的根源在哪裡?在教育。現在大家不講古聖先賢的教育,不但是遺棄,還要極力把它消滅,這是反常,《左傳》裡頭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棄常是放棄倫常,放棄倫常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佛家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這話說得好,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發明的「百界千如」,就是從這個意思發揮的。人要能接受聖賢教育,人中的天人,人中的佛菩薩;人如果捨棄聖賢的教育,人間的餓鬼,人間的畜生,人間的地獄,人間的妖魔鬼怪,關鍵都在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所有的行業,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一切諸佛如來都作斯示現,我們才曉得,這個事情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佛所做的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別人不能做的,別人做不到的,別人做不好的,他來做,我們要能體會得到。我們今天發心學佛,做佛的弟子,續佛慧命,在這個時代擔當起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就是教學,如何幫助眾生真正覺悟,這是如來家的事。

      所以朋友有困難,朋友有疾病,就跟自己有難、自己有病一樣,全心全力去照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這裡頭所用的方法很多,例子很多。《了凡四訓》裡也講到,如果朋友惡習氣太嚴重,用惡的手段來對待他,希望他多受一點苦難、多受一點折磨,最後他成就了,這也是對待朋友之道。等到他覺悟之後,才感激「這個朋友不是惡意,成就我」。惡習氣有時候實在難改,養成習慣了。所以教學一定是在童年,中年以上沒有辦法教,也沒有辦法勸,為什麼?已經養成習慣。說了,他自己想不想改?想改,想改也改不掉,沒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是凡夫。聞過能改,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克服自己的習氣,這個人不是凡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有大成就的人,多半是這種人,克己復禮,聖賢君子,在佛法裡是佛菩薩。

      第三是「彼此有家懷語,不得為外人說」,這是家裡面有些不好聽的話,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朋友有一些惡行,可以規勸,不可以對外人說。我們看看佛所講的這幾條,現在這個社會,朋友之間幾乎完全都違背了。

      四者,「當各相敬歎,不斷往來,不得記怨」。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常常往來,記恩不記怨。尤其是新交的朋友,佛法裡面常說「只論現行,不論以往」,他以往做這些壞事、惡行,但是他今天,他回頭了,他覺悟了,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年輕時不懂事,造作許許多多惡業,只要他能夠接受聖賢的教誨,喜歡聽經,能夠信解,能夠奉行,他就是好人。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過去沒有遇到善知識,遇到些惡知識。人,決定大多數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的所謂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跟哪一類的朋友往來,他就學他的樣子,回頭就好。哪個人沒有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不是聖賢人再來的,決定有過失,回頭就好。祖師大德往往都做這些示現。我們淨宗的祖師,諸位最佩服的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年輕的時候都謗法,這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給我們做示現的。年輕的時候讀儒書,排斥佛法,到以後接觸、聽到了才後悔,懺悔,改過自新,而成為佛家一代祖師。看看他們二十歲前後,我們在現在眼睛看那是魔,反對人學佛的。為什麼會反對?這是他示現。所以今天社會上多少人反對佛法,為什麼反對?沒有接觸過,不知道佛法是回什麼事情,只是聽別人說,人云亦云,人家說它是迷信,我們跟著說迷信,人家說它是消極,我們以為它真的是消極,沒有接觸過。縱然接觸到,我們知道佛家的經典,最晚也是南宋時候結集的,雖然翻經的一些法師,已經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是那個時候最淺顯的文字,我們今天讀這些經文,依舊還有困難。何況佛在大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要想理解佛法,一定要遇善知識,有人給你講解,幫助你學佛,幫助你讀經,你才會懂得。我們現在學佛明白了,我們有義務幫助我們的朋友,把佛法介紹給他,以善巧方便消除他的疑惑。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我們只記人家的恩德,絕不記怨恨。我們知道恩德是真實感情的流露,怨恨都是種種誤會,不是真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

      第五,這是講共財,「彼此貧富不等,當用扶濟,不得互相誹謗」。人在世間,由於過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樣,所以決定不是平等的。有財富的,要懂得幫助朋友,常常周濟他、扶持他,決定不能毀謗,不可以輕慢,這是教給我們與朋友往來之道。與這個相反,就是『誑諸無識,謗諸同學』。朋友,在儒家講同學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比朋要親得多,友是同志,志趣相同,朋是同學,同學不一定志趣相同。朋友在五倫之內,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夠欺誑。欺誑不可以,毀謗更不可以,學佛也就要從這些地方落實,從這些地方學起。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