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5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2000年4月20日圓滿。
感,古人比喻種植,應,好比開花結果。感應,依自性而起。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是小事,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太上感應篇 (第一四二集) 1999/1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42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七十六跟七十七這兩小節,總共四句話: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這都是一般人認為是小事情,微不足道,最容易犯的過失,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道節儉。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食存五觀」,每天吃飯用齋的時候,都要有觀想。觀想的內容,就是讓我們知道愛惜物力人力,生起感恩的意念,一絲一縷,一茶一飯,得來都相當不容易,要知道農夫、工人他們的辛勞,我們才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便利。今天雖然是科技發達,人工大大的節省,利用機械來種植,產量增加了,可是還是一樣要懂得節儉。節儉是美德,節儉是性德,我們看看諸佛菩薩,看看許許多多宗教的聖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安貧樂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示現,我們要多想想,要細心去體會,有此必要嗎?冷靜的觀察思惟,我們就曉得,他不是為自己,是為苦難眾生。科技縱然高度的發達,眾生還是敵不過業力。每一個人,說實在話,如果不能夠轉迷成悟,一生都是被命運所拘束,就如同法國預言家所說的,人逃不過命運的主宰,人的一生都是受命運的安排,好像演戲照著劇本來演。
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改造自己命運的?那是每一個宗教的真正修行人。修行人不管是哪個宗教,總而言之,都是教你斷貪瞋痴,都是教你念念行行為一切眾生造福。真正修行人,必定歡喜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這在佛法裡面講叫「真實功德」。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節儉,日常生活一飲一啄懂得節儉,他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決定不會浪費,決定知道愛社會、愛眾生,幫助他們惜福、培福、造福。眾生得福,修行證果的人歡喜。眾生在受苦受難,他們看到難過,但是也無可奈何,為什麼?一切眾生一生的際遇都是自作自受。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們能夠幫忙的,是教學、是指導。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夠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命運就轉過來了;不肯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轉不過來。會轉的人,從念頭上轉,永遠保持一個善念,這個人是真正會修行。眼不見邪色,盡可能的避免;耳不聞惡聲;口,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我們修學的原則,「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業障深重從什麼地方看?我們的念惡,古人常講「意惡」,從來沒有把人看作好人,這個就是意惡。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過失,聽到的,你傳說的,皆是是非長短,我們不曉得這是大惡。再仔細觀察,他們那些修行人,為什麼能作菩薩、能作佛?實在講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一句話,「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把它當作座右銘,真正放在心上,認真學習,「不見世間過」,我們就會成就。縱然世間人有過失,過失是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干?我要把他的過失放在我的心裡,就是我的過失了,為什麼做這種傻事情?
我學佛四十八年,在佛法裡得到一點利益,也就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有人來告訴我,我不聽,「不必說了,我都知道,不要再講了」;甚至於文字拿來給我,我把它丟到字紙簍裡;還有人送錄像帶給我,我把這個錄像帶退回去,我不聽,我不看。為什麼?心裡面永遠保持人最好的印象,這樣我們自己心才善,絕不容許心地裡有絲毫惡印象落下去。我知道阿賴耶識落的惡印象,將來果報是在惡處,我為什麼這麼做?別人毀謗我,我絕不毀謗別人,我對別人讚歎;別人侮辱我,我感謝他替我消災,替我消業障,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絲毫惡念、惡意?我懂得我們的修學方向、目標,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天天培養這個。喜歡聽這些是非人我,喜歡打聽這些事情,這五種心破壞了。誰破壞的?不是別人能破壞的,自己破壞自己,你怎麼能怪人家?我懂得守護,別人破壞,我一概拒絕。有人來給我說:「法師,某人說你的壞話」,我能夠不聽,我能夠用其他的話把他岔掉,不讓他再說下去,這是什麼?這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覺。不會的人,傷害自己,聽到別人說,「某人說你壞話。」「你說,你說給我聽。」聽完之後,我想辦法報復他。你看看,這是造作罪業。人家傳來的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加思索,不加考慮,全盤接受,你說這個人愚痴不愚痴?毀棄自己的道心,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輕易的毀棄掉了。魔來破壞,魔的能力也不過就這麼大,你要不接受,他一點能力都沒有。你歡喜接受,你跟他合作,他的能力才顯示出來。你不跟他合作,不聽他的,不理會他,魔的法力再高,對你也無能為力。這一點世尊在八相成道降魔,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我們為什麼不記得?為什麼不學習?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境界現前,想一想佛遇到這個境界,他怎麼處理的?我們向佛學,不能向魔學。
諸佛如來永遠生活在慈悲之中,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無私無條件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念念為別人利益著想,為別人福德著想。自己能忍受,忍受就示現的忍辱波羅蜜。佛是最完美而沒有缺陷的德行,都在經教之中。我們每天讀的《無量壽經》,我說過很多很多遍,能夠把《無量壽經》上的教誨,依教奉行,百分之百做到了,這個人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能做到一半,雖做不到圓滿,這個人真正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決定得生淨土。他要不生淨土,願意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一定也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個一定的道理。佛力加持是好事情,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縱然加持,還是一樣會退轉,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真誠心發心的時候,得佛力加持;這個心退了的時候,佛加持的力量也不見了。必須我們自己有一分的功德,佛就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的功德,佛就加持十分。什麼時候我們的功德消失了,佛力的加持同時消失。
功德相當不容易保持,佛在經上多次給我們警惕,「火燒功德林」,不同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住。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功德沒有了;你心一散亂,定就沒有了;一迷惑、愚痴,慧就沒有了,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惡道裡除了地獄之外,餓鬼、畜生裡還是能享福。但是要記住,福德不能幫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幫助你修行證果,所以我們修行人,鎖定自己的目標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什麼?守法、守規矩,而不是死在戒條之中。《無量壽經》從翻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持戒。三學裡頭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把佛陀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持戒。在這個同時能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這是修定。《金剛經》上講修定的原則要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話要用我們現在白話說,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禪定。
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見色聞聲馬上著相,這一著相定沒有了;不但定沒有了,心裡面生起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隨之生起,戒沒有了,全都破掉了。所以你的戒定慧被外面境界干擾破掉了,外面境界叫魔,魔境。如果外面境界不能破壞你,你堅持戒定慧三學,外面境界是佛。所以佛境界跟魔境界是一,不是二。你用戒定慧的心面對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你用貪瞋痴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從你心裡面生的。一念覺,都是佛境界;一念迷,佛也是魔,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真正才能夠做到至善,真正做到愛人愛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那個善心生起來了,善念天天增長。對於陷害我們的人,我感恩,消我的業障,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成就我禪定波羅蜜,成就我般若波羅蜜,六度全了,也成就了持戒波羅蜜,也成就了布施波羅蜜。怎麼布施?無畏布施,他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我以感恩的心對待他,他不恐怖,他不報復我。否則的話,他天天提心吊膽,「這個人將來要報復」,他心不安。沒有報復,反而有感恩,這叫無畏布施,六度圓滿了。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諸位同修的,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起心動念,無一不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的心行,這個人是菩薩。菩薩待人接物,永遠是慈悲,永遠沒有傷害,絕不『勞擾眾生』,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找眾生的麻煩。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