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5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淨空老和尚於1999年5月11日啟講,2000年4月20日圓滿。
感,古人比喻種植,應,好比開花結果。感應,依自性而起。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以為是小事,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
太上感應篇 (第一八四集) 2000/4/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84
請看《感應篇》第一百一十二節: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
這些事情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見到的。『越』是跨越。『井』,現在的井跟古時候不一樣,現在的井多半是深水井,用電動馬達來抽水,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古時候的井都比較淺,我們用水桶去打水。遇到井,井水利益眾生,在中國民間也用這個水供奉鬼神,供奉佛菩薩;換句話說,是眾生的受用,我們對它應當有尊重心。所以井不能夠跨越,遇到有井的地方繞過去,不可以跨過去,跨過去這是不敬。『灶』,現在的灶跟從前也不一樣了,以前是燒柴、燒草,可能在中國大陸鄉村裡面還能見到。「越灶」,跨越灶比較少,不是沒有,有小灶的時候,確實他也從上面跨越,這都是不敬。我們知道恭敬是性德,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教人都把這個當作第一堂課,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你看儒家教學,諸位翻開《禮記》頭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從哪裡做起?從恭敬做起,你沒有恭敬心,你什麼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常講對人要恭敬,對事要恭敬,對物也要恭敬,這是對事物。
人要把恭敬心疏忽了,不但道業沒有指望,世間事業也一事無成。你們看看凡是有成就的人,不要說在佛法裡的修行人,就是世法裡面,他們的事業有成就的人,都懂得恭敬。他能夠敬人,人會為他盡忠,會為他負責辦事。如果常常擺上一副居上位的那個架子,對底下都是命令呵斥,這個人的福報決定不久。為什麼?在你有權勢的時候,大家畏懼你、怕你,不能不服從,為了討生活。你的權勢一衰的時候,不會再有人理你了。尤其是現代的社會,道義沒有了,所以這是自取失敗。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是恩義。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一人辦事情,高聲顯示他的威德,指著人、命令人去辦事,我們一看就知道這種人是薄福之人,沒有福報。福報厚重的人不一樣,事必躬親,他自己去辦;指使屬下去辦,態度也非常溫和,也非常謙虛。老一輩裡面,我們看到長官對部屬,這個文件交代辦下去,人家寫「某某兄辦」,對他這些部下稱兄。我的先父是公務員,職位不高,他的長官交代他去辦事,都是寫「我兄」,那麼客氣,所以辦事的人感恩,一定盡忠負責,把事情辦好。動不動用權勢壓人,他心不服,辦事敷衍塞責,出了亂子,你負責任,他不負責任。古聖先賢教人,教什麼?就是教你怎麼處世、怎麼待人,你能夠把人際關係搞好,世出世法都會成就。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不可以無禮。『越井越灶』引申出來,就是對事對物不可以無禮。
『跳食跳人』,這都有罪過。諸位讀《禮記》,古時候講禮,現在不講禮了。中國的習慣,吃飯是共席,不像西方,西方自助餐分開來吃,有好處。中國大家在一起吃,一盤菜擺在上面,你要懂禮的人就知道,他取哪?取靠近自己邊上的,擺在遠的菜,決定不拿,這是禮節。吃東西不挑,挑食是喜歡吃的他就多吃。尤其一盤菜決定不可從中心拿,這是非常不禮貌,要拿靠自己邊上的,你坐在哪一邊,靠你邊上拿,絕不取中間的。現在這些小的禮節已經沒有人講,也沒有人知道。「跳人」,跳人就是對人輕慢的意思。在佛法裡一切眾生是平等的,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高級的菩薩們,他們修行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沒有分別執著,普賢行就是平等行。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也修平等,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平等。為什麼?妄想未斷,就不能夠達到真平等;妄想斷盡的時候,平等心才現前。所以我們現在學,妄想是沒斷,學,盡量的學,往平等上接近,這樣就好。不能不學,學,多少總會有進步。這一句裡面講的這四樁事,總而言之,就是我們所謂的失敬,你的「敬心、敬意、敬德」失掉了,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小不敬,大的災難就來了。所以聖賢人都從很微細之處,小心謹慎,從這個地方修起。再看底下一段,一百一十三節:
【損子墮胎。行多隱僻。】
這是在我們這一節裡面最後的一句,在這個段落裡面,這是屬於家庭生活裡的這些過失。『墮胎』是殺人,不是殺別人,是殺子女,子女至親,這個罪過極重,現在人往往都疏忽了。這個冤冤相報,不得了!子女到你家來投胎,佛法裡講得很清楚,四種緣來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要是報恩來的,你把他殺掉了,變成將來仇了,恩將仇報;報怨來的,這個怨就更深了,以後這個毒害沒有法子想像;他還債來的,你把他殺掉了,從還債又結了怨仇;從討債來你殺掉他,怨中又加上了仇殺,不得了!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見不到,不曉得因果通三世,不知道一時所造的罪業,會招來生生世世的後患,這個事情怎麼能做?
『行多隱僻』,這句話的範圍包括得非常之廣。「隱僻」是什麼?你所作所為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可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信佛的人知道,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你能夠隱瞞世間的愚人,世間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你就沒有辦法隱瞞他。何況天地鬼神?你隱藏得再好,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都不會暴露,沒有人知道,你要曉得你逃不過天罰,惡因惡報的這個結果,你沒有辦法逃避,你一定要承受。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所以佛教人發露懺悔,發露懺悔是什麼?絕不隱瞞,做錯事情向大眾懺悔,向大眾道歉。所以我們前幾天看到報紙上登羅馬教皇公開向世界人懺悔,求上帝赦免天主教徒所犯的罪過,尤其是對其他宗教的過失,這個很難得。中國古人所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宗這個舉止,無量無邊功德,教人不怕做錯事,怕的是做錯事情不知道懺悔,不敢面對大眾懺悔,那個過失才重。所有宗教裡面教人修行,你要把它歸納成一個總綱領,就是「懺悔」兩個字。普賢十願裡面「懺除業障」!懺悔過失你能夠向大眾宣佈,大眾責備你,這就報掉了,所謂是重罪輕報。如果做的惡事隱瞞,這個惡事愈積愈厚,將來的果報就不堪設想。
反過來,《感應篇》前面教導我們,所做一切好事別叫人知道,叫積陰德,陰德的果報厚。好事都宣揚,都讓人知道,人家見到你,恭惟你,讚歎你,報掉了!世間愚人才幹這種事情。有智慧的人,絕不是這個作法。我們在居士林,在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做好事,真正在做好事,絕不宣揚,默默在做,沒有人知道。你要給他宣揚的時候,他就不幹了,這種人很可愛,他明理。所以真正懂道理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所有一切過失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別人責備你一聲,「原諒你!原諒。」這都報掉了。惡報趕快把它報掉,不要等來生。善的報最好不要現前去報掉,留到後世,你的前途就一片光明,這是聰明人做的。
這一段註得不少,由此可知,過失的嚴重性。你看「隱僻」這裡面註解的,「非止一事,如奸盜邪淫等類,凡不可與天知,不可對人言者皆是也」。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都是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是我們隨順世間人說的,不是真的;損人決定不利己,這個才是真的。損人害己,害自己墮三途,害自己墮地獄,哪裡是利己?眼前得到什麼利?真的所謂是「蠅頭小利」、「刀頭舐蜜」,這是佛經上常常舉的例子,禍患無窮。這誰知道?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佛慈悲為我們說出來,勸勉我們決定不能犯這個過失。已經犯了,要懺悔,要改過;沒有犯,決定不可以犯,要知道這個事態的嚴重。眼前無論什麼利益擺在面前,都不可以做,要知道禍患比眼前利益,要多過億萬倍都不止,怎麼可以貪圖小利?做這種缺德之事,做這個惡事。
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從下一段起是講不敬天地神明的過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