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71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七十一集)  2010/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十一面,第四行,「七、部類差別」:

      在前面第六大段的最後講到判教,黃念祖老居士引用古來祖師大德的話,這個意思很深。沒覺悟的時候,我們看的是平等中的差別相,哪些人?十法界有情眾生,沒有例外的。覺悟之後,在差別當中就見到平等相,這兩句話是佛經上說的,《金剛經》上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確實是平等的,體是平等的,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所顯現的,相也是平等的,作用也是平等的,千差萬別當中看到平等相。正如同彌勒菩薩所說的,講一切現象,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從這個裡面,如果你要看每一個念所生的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幾乎都是生滅同時。換句話說,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體、相、作用皆不可得,這不可得是平等。

      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當中有二十二年講般若這個大單元,二十二年。般若是什麼?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真說實,那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才是真實,有生滅現象的不是真實。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般若就是智慧,《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沒有例外的,有情眾生具足,無情眾生也具足,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些大自然的現象沒有一樣不具足。這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所以祖師大德在判教當中,這部經《大乘無量壽經》,在天台的四教,藏通別圓,祖師把它判作圓教;賢首的五教,小始終頓圓,也判為圓教。不但是圓教,它還是頓教,為什麼是頓教?一生成就,他不要等到第二生,一生當中你就能證得究竟圓滿,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接下來,我們就看概要的第七大段,「部類差別」。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一段,理由就是「為深究本經」。你要想認真去研究它、去了解這部經,那你就應當要知道同部、同類的經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有哪幾部經跟這個是同部的,有哪些是同類的,還有「傍及帶說淨土之典籍,以便參研」。在大乘教裡面習慣叫參究,研就是研究,實際上這兩個字可以通用的,說參究行,說參研也行,是一個意思。世間人要是深入研究一種學術、一門學科,通常我們都是研究。用什麼去研究?當然得用心,這個心是意識心,這個心我們一般講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叫識心。識心在大乘法裡面說它不是真心,但是它的功能很大,用識心,第六意識它相應的心所,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是有五十一個心所,它都相應,幾乎沒有一法不在它研究的範圍之內,它都有能力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看現在世界上科學家、哲學家,他們研究的範圍、研究的結果也有相當可觀的成績。可是,研究就是沒有辦法緣到自性,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這個是緣不到的。所以本體究竟是什麼,到現在還都是個問題。佛法有辦法探討到本體,為什麼?它用真心,它不用妄心,真心叫參,參研。

      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裡?研究剛才講了,它沒有離開心意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意,第六是識,它用這個東西。而參究,參究不用心意識,這方法是完全不一樣。不用第六意識就是不分別,不用分別心,不用第七識就是不用執著的心,不用阿賴耶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統統都放下了,這時候真心現前,佛家講真如本性就現前。如果用心意識,自性就不會現前,佛家講「隱現」,自性隱了,宇宙現前,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能量、物質、信息,這現前了。宇宙非常複雜,歸納到最後不外乎這三樣東西,能量、物質、信息。能量就是阿賴耶,業相,阿賴耶的業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也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相分,這是精神現象。所以這裡參究跟研究差別很大。

      佛法裡面通常,過去祖師大德常常提醒人,「離心意識參」,這叫參研,決定不能用心意識。那我們就曉得,古往今來,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大科學家、大哲學家,他們有沒有離開心意識?沒有,全都是用心意識,能夠發現宇宙之間的奧祕。你看科學現在向兩個方向發展,這都發現宇宙奧祕,宏觀的世界,這講宇宙,無限大;另外一個反方向,去研究微觀世界,微觀的宇宙,量子力學,研究最小的,原子、電子、粒子,現在量子力學裡面講的光子大概是最小的。這些現象從哪裡產生的?我們也不能不佩服這些科學家,他所講的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的,波動。波動是能量,極其微弱而快速的波動,在佛法裡面講「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動,覺心不動,這個諸位要知道,覺是不動的,動就不覺了,一念不覺,阿賴耶就出現了。中國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跟佛家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你看一念不覺就是一,一變成二,二就是陰陽,陰陽就變成四象,四象就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道家講的;佛家講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面變出一個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就出現宇宙。從這些地方你細細去觀察,平等差別,差別平等,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深入一部大經,真正深入之後,一切經裡面所講的同一個原理。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得真正開悟的人才行,不是真正開悟,有差別,不過這個差別,研究得愈深入差別愈小,走到最後、走到頂點是一個。就好像走路你走到圓心,圓心是一個,沒有達到圓心的時候有差別,愈接近圓心差別就愈小。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性德圓滿流露。性德的核心,古今中外的大聖大哲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那個核心就是愛。我們中國人在五倫裡面講「父子有親」,親就是親愛,這是性德的核心,一切眾生統統有;人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山河大地都有,你用真心去愛它,它用真心回報你,這一點都不錯。可是人有了自私的念頭,愛心就沒有了,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不見了,為什麼?迷了。迷的頭一個,執著有個我。迷從哪裡迷的?從迷在我上,以為那個我是真的,我是自己,錯了。佛告訴我們有真我,但是真我不是這個身,真我也不是妄想,真我是什麼?真我是真心,真心是真我。真心是什麼?真心在佛法裡面叫法性,有時候我們講自性,那是真的。一切萬事萬物依它為本體,都是它變現的,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阿賴耶是妄心,妄心能變,真心能現、能生。

      所以,真正的我是什麼?法身!你看佛法裡面講,佛有三身,第一個是法身,法身是真我,報身跟應化身都不是真我,真我是法身。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真我。佛法裡有講到真我,「常樂我淨」,叫四淨德,這是自性裡頭有的,常樂我淨。我是什麼意思?意思很多,有兩個最主要的,一個是主宰,一個是自在,能現能生是主宰,能隱能顯是自在。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己一體,這是真我。誰承認?法身菩薩承認,為什麼?他證得了,他為什麼會證得?他六根對六塵起作用,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證得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放下,六道凡夫,全迷了。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放下執著,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這個人叫阿羅漢。他覺悟了,但是有差別,他覺悟的是少分,真覺悟了;這一覺悟,六道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像你作夢一樣,夢裡有六道,醒過來之後六道沒有了。六道雖然沒有了,你見到的是什麼?見到的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現前,這還沒有真的醒過來,還在夢中;換句話說,六道是夢中之夢。醒過來了,四聖法界現前,四聖法界是怎麼來的?還是迷,是起心動念分別來的。起心動念是無明,《華嚴經》上講妄想。你能把這個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四聖沒有了,從四聖法界又醒悟過來了。醒悟過來之後是什麼法界?叫一真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家講真假的定義,是講只要是有變化都不是真的。不再看到變化,譬如一個人,這人身永遠不老,是真的,如果一年比一年衰老,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樹葉永遠是綠的,永遠常青,這是真的。

      有沒有這個世界?有,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裡就這個樣子,它裡面的人永遠不老,它裡面樹木花草永遠常青,它沒有變化。為什麼?那是自性所生所現,它沒有阿賴耶,阿賴耶會變,它沒有阿賴耶,所以它不變。那個世界是真的無量壽,不是假的,人無量壽,花草樹木也無量壽、山河大地也無量壽,它永遠不會變遷,所以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什麼人證得?剛才講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的人證得。所以十法界是個有變化的世界,因為它有阿賴耶,阿賴耶是能變,我們身體跟我們的環境統統都在變,剎那剎那都起變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就生到一個自性能生能現、沒有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美好。這個世界是什麼?《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極樂世界,永恆不變的。世間很多宗教,他們講的天堂,伊斯蘭講的天園,跟佛講的一真法界很相似,為什麼?他說那個世界的人永生,永生就是不生不滅。他們知道,可是能不能進入那要看各人修養了。修養裡頭最重要的是定功,佛法裡面講的是三昧,要定功。也就是說要清淨心、要平等心,後頭最重要的是覺心,覺而不迷,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開悟,就能入這個境界,然後我們才曉得,原來這許多高級的大宗教,最後終極的目標是相同的。只是我們講實報莊嚴土,他們講的是天堂、講的天園,是同一個地方,沒有兩樣。

      所以這是深入經藏幫助我們,其他一切經教確實能幫助我們,佛門裡面釋迦牟尼佛說的同部、同類。如果我們把佛陀的教誨不斷向外擴張,然後你就知道,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學,再包括科學,跟我們不是同部它也是同類的。你真正深入才真的徹底明白,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你只一個在佛法講「大慈大悲」去對它。慈悲就是愛心,無條件的愛心,對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為什麼?它是同一個根,老子所講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就是《華嚴》境界,這是《無量壽經》的境界。老子講這兩句話的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跟佛經上講的無二無別,佛經的好處是說得詳細、說得究竟。

      為深究必須有參研,這才能深入。下面第一部分先說同部的,「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本經吳譯本」,這個吳是三國時代的吳國,就是東吳。東吳那時候有個居士叫支謙,他翻譯的。「曾亦名《阿彌陀經》」,他翻譯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種翻譯,他就用《阿彌陀經》做經題。「與秦羅什所譯之小本同名」,姚秦時候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小本《阿彌陀經》,跟支謙所翻譯的《無量壽經》,它也叫《阿彌陀經》,名稱相同。「故世稱本經為大本,秦譯之《阿彌陀經》為小本。《疏鈔》謂」,這個《疏鈔》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這裡面說,「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這兩部經確實說的是一樁事情,一個說得詳細一點,《無量壽經》說得詳細,《彌陀經》說得簡要,完全是相同的,同一部。

      「現小本彌陀,共有三種」,這是講現在,「《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第二種「《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第三種是「《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這是「現代菩薩戒居士夏蓮居會集」。所以夏老居士給我們會集了《無量壽經》,他同時也會集了《阿彌陀經》,大小二本他都會集了。這是同部。下面有簡單的介紹。「秦唐兩譯,大體相同」,這就是跟我們介紹的《佛說阿彌陀經》,這是小本經,羅什翻譯的,唐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這兩個本子《大藏經》裡面都有,大體相同。「稍有出入」,就是翻譯的方式不一樣。「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羅什大師翻的這個本子確實精彩扼要、文字流暢,讀起來很舒服,所以流通很廣,修淨土的沒有不讀這部經,把它做為早晚功課。唐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這個本子沒人念它,不是研究經教的人幾乎都不看他的。他翻譯得是很好,「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就是它的本來面目,梵文。羅什大師翻譯是意譯的,不是直譯的,完全依經裡頭的意思,用中國口語語言來把它說出來,所以中國人讀起來就像念自己的文章一樣,通暢。玄奘大師翻譯的完全是梵文,從梵文直譯過來的,所以原來的面貌完全保留,可是我們念起來很不順口,是外國的文法,念得不順口。他的東西是好、是很準確,一點錯誤沒有,可惜外國文法我們中國人不太容易接受,所以多半都念羅什的本子,原因在此地。

      「先師會集兩譯,擷其精要」,先師,這個註解是黃念祖居士註的,他的老師,夏蓮居是他的老師,會集這兩個譯本,就是羅什跟玄奘的,這兩個本子把它會成一本。「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六朝這是概略給我們講的年代,這個年代從三國開始,三國的時候東吳建都在現在的南京,以後東晉的首都,再往後宋齊梁陳,這個四代都城都是在南京,所以南京稱為這六個朝代的京師。這六個朝代大概是在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我們講公元概念比較清楚一點,現在公元是二0一0年。應該是公元三百年到六百年,這三百多年的時間在中國,這是南北朝的時代。南朝這六個朝代都是在南京建都,所以稱之為六朝,六朝在此地意思是時代的意思。石經,底下講到「按襄陽石經」,在襄陽出土的,這個經就是《阿彌陀經》,刻在石頭上的。這個字是誰寫的?六朝人寫的。哪個人寫的不知道了,他也沒有留名字,無可考,只曉得是在那個時代,刻在石頭上,這石經。

      他說「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它還有二十一個字,現在這個經本上沒有。可是出土的石刻的《阿彌陀經》多了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很重要,這個地方給我們寫出來了。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這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確實是很重要,現在《彌陀經》上沒有這二十一個字,但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上有,他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我們要問,「一心不亂專持名號」行嗎?能滅罪嗎?古大德曾經說,這一句佛號,「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想這很多我們淨土宗的佛弟子都聽說過,這祖師說的,這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們想想,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我們看這句經文,這裡頭有門道,為什麼?那個念佛一聲怎麼念?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今天念佛,這心妄念很多,夾雜著妄念,我們功力就被破壞了。如果念佛的時候,誠心誠意的念,一個妄念都沒有,力量真是像這個地方所說的「諸罪消滅」。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說,說了一個原理一個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造作罪業是不善念頭生的,我們今天念一句佛號是善念,而且這句佛號是圓滿性德的流露,那什麼罪滅不掉?在以前,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念這句佛號力量就很薄弱。為什麼?我們對它打了很多疑問,懷疑它,懷疑也把你念佛的功德破壞了。

      所以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有道理,那個一聲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都攝六根」,我們眼見色、耳聞聲,第六意識在六根往外頭跑,都攝是拉回來。怎麼拉?眼見色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叫都攝六根。這個人還得了嗎?這人是聖人,他不是凡人,凡人怎麼能控制得住?心就是往外跑。所以我們今天用什麼心?散亂心念佛,我們要能一心念佛那還得了嗎?念佛是一樣的,用心不一樣,所以它效果不相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學教學這麼多年了,對這個了解,不再懷疑,這個一心念佛功德真不得了。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相應,與誰相應?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怎麼個相應法?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能做到這四個同,你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你說什麼樣的罪不滅?

      所以稱名,就是我們今天講執持名號,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在行門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無盡法門裡面,念佛是第一德。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真如自性的德號,它不是別的,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我們的自性。這個名號可以翻成中國的意思,不翻是為了尊重,翻出來是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是性德,就是我們諺語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名號裡就是這個意思,自性才能夠真正稱得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天天念這個,念茲在茲,念久了不知不覺就明心見性,你說這個功德利益多大,不知不覺就見性。到什麼時候見性?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見性。我們今天念佛效果不大,那就是我們不是一心,雜心念佛,我們是亂心念佛,不是一心。問題出在這個地方,不是佛號不靈,是我們自己不會用心。

      我們的業障很重,不要說過去,這一生所造的業,我們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消除。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知道造多少業,肯定是造的善業少、惡業多。為什麼?你看一個現象,你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人學好難,學壞很容易。你從這裡你就能覺悟,我們無量劫來造的善業惡業哪個多?肯定是惡業多。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百法明門論》裡就告訴我們,我們阿賴耶裡面相應的善,善心所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超過一倍還不止。所以起心動念當然不善的念頭力量大,善的力量薄弱,沒有那麼大,又何況我們外面環境在誘導我們。學聖賢、學佛菩薩這個緣很殊勝,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環境,能夠引發你的善心所;離開佛堂,走進社會,那個染污是引發你的惡心所。你惡心所有二十六個,你要曉得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哪個力量大?學佛的人在佛堂還不錯,兩個鐘點來聽經,可是一走到外面二、三分鐘,我們這兩個鐘點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後你才真正相信,不懷疑了,念佛功德無比殊勝,你真相信了。

      古德有句話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有道理!為什麼念經不如念咒?經長,咒很短,短容易攝心;念咒不如念佛,咒也很長,這一句佛號就四個字,沒有比這個更短的,愈短愈容易攝心。你看佛教給我們淨念相繼,特別是臨命終時十念必生,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十個念頭,這十個念頭時間很短,一分鐘的時間足夠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分鐘足夠了,這裡頭確實不會有一個雜念。你從這些方方面面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特別給我們介紹,一生當中多次宣講這部經,真正是慈悲到極處,讓我們諸罪消滅,成就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

      「宋代元照師,載入《靈芝疏》」,元照法師有《阿彌陀經》的註解,《大藏經》裡頭有,叫《靈芝疏》,他這個疏裡有這二十一個字。明朝蘧庵法師「亦推崇石本」,就是石經,都指這二十一個字。「幽溪大師於《圓中鈔》」,這是《彌陀經》三種最重要的註解之一,《彌陀經》古大德,祖師大德的註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學習《彌陀經》不能不讀的,這三部古註。《圓中鈔》裡頭也說,「今傳訛說,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他有這個建議,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鳩摩羅什大師的《彌陀經》本子,裡面少了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應當把它補進去,就這麼個意思。「會本依先德意,補入此廿一字」,這個會本是夏蓮居老居士《阿彌陀經》的會集本,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於是會本,既備兩譯之長,復補秦譯之佚。聖意備顯,易啟正解」,這幾句話是念老對老師的讚歎。老師這個會本,兩種翻譯的長處都保留,又把六朝石經這二十一個字也補進去。「聖意備顯」,聖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的意思就圓滿了,都顯示出來,讓我們後學的人容易得到正確的理解。「於是秦譯原文」,這是念老提醒我們的,我們現在《彌陀經》的原文應該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他還特別註了,這八個字要一氣念下,「一心不亂專持名號」。「正同於唐譯之『繫念不亂』」,繫念不亂,你看羅什大師翻譯的是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譯的是繫念不亂,這兩句差別很大,一心不亂不容易做到。所以有很多初學的人看到《彌陀經》這一句,都想到我做不到,信心就沒有了。如果看到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那是梵文的原本,梵文原本不是一心,是繫念,繫念不亂我們想想努力一點還可以做到,確實是幫助初學人建立信心。

      「亦復與本經之『一向專念』同旨」,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不是一心不亂,講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跟繫念不亂的意思很接近,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常常變化,常常變化功夫全丟掉了。「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議」,這幾句話說得好。執持名號這個方法妙,它是從果起修的,果是什麼?稱性,果是自性,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所以它不是從因,它用果做因,直接從真心本性,賢首國師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果覺因心,以果覺做為我們修行的因心。因果是一體,不是兩樁事情,跟其他修行方法不一樣,其他修行是修因證果,它因果是一個。這真正是無比的殊勝,還得到「他力冥加」,這個他力實在講就是性德。

      你看最近這幾年,我們淨宗同學一些超度佛事,我們提倡的是三時繫念,元朝時候中峰禪師作的,這個繫念法事。中峰禪師在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兩句話是根據佛經上所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果同時,因果不二,這樣殊勝的法門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所以你念這句佛號,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你,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加持這樁事情,現代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這是近代量子科學家他們發現的。發現我們的念頭,這叫心態、意念,念頭,不論是善念是惡念,不論是有意無意,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它這個波動立刻整個宇宙就像電波一樣全部接通了。這是科學家為我們做證明,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很小心、很謹慎,希望念念都是善念,不要有惡念。不要認為我們動個念頭沒有人知道,那就錯了,你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全都知道了。只是一些業障重的這些眾生,他雖然接觸到,接觸到了他沒有感覺,不是沒有接觸到,接觸到了。可是心地清淨的人,那完全明瞭,我們可以說阿羅漢以上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還有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知道。正是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說的三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就是那一念,一念起來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三種周遍被今天量子科學家發現了,他說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跟虛空法界、跟諸佛如來、跟不同維次空間,我們發出去的信息為什麼不發善的?我們這個身體起心動念就是個發射台,同時也是接收的,我們不但能發射,也能夠接收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我們有能力接收。因為接收得多了,把我們自己的磁場搞壞了、搞亂了,我們如何能保護自己的磁場,那就是正念。念阿彌陀佛比什麼都殊勝,阿彌陀佛念的功夫都得力的話,十方世界那些不善的磁場,我們不會受它影響。善的磁場我們都能接收,不善的磁場不受影響,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功夫。所以佛門裡面修行理論,可以用現在科學來證明,它一點不假,這就是我們講佛菩薩威神加持,他力冥加,這個事情今天科學證明了,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世界,人家常說地球病了,病得很嚴重,怕它崩潰。許許多多的人提出怎麼樣拯救地球,怎樣恢復社會的風氣,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西方許多宗教用祈禱,祈禱,集體意識能夠產生很大的能量,這樁事情科學家也肯定了,給我們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第一個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他們在全世界的信徒大概接近二十億,這麼多的人;第二大的是回教,信徒他們說大概有十五億;佛教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六億多,不到七億,這是排名第三。這些宗教的宗教徒,回教一天五次祈禱。我在六月初訪問梵蒂岡天主教的教宗,他們發動全世界的信徒要每天為世界和平祈禱。好事!我們佛門裡面這些經懺佛事、這些法會,包括我們三時繫念,都是屬於祈禱這種形態的。有沒有效?有效,心地愈真誠,效果就愈大,確實可以能夠化解災難,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化成無災難。這個世界上很多預言家說,我們地球會有大災難,正不正確?我們可以說他說得很正確。是不是將來會如他所說的發生?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現在心都是往善的想,不向惡的想,那個預言就不靈了;不是預言不靈,我們把它改變了,要懂這個道理。一個人命運也是如此,命運可以轉變,世運也能轉變,你的家運也可以轉變,沒有一樣不能轉變。從哪裡轉?從心行上轉。你懂得這個道理,不難轉變,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轉變了,壞事就變成好事。如果沒有這麼多善心人士在真正求懺悔,真正斷惡修善,那就如同預言家所說的那個結果。但是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界上的人善心人不少,知道這個事情嚴重的人很多,大家都是真心在求懺悔,好事情,我們看到很歡喜。

      我跟他們往來很密切,我們也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這一類祈禱的行動好,值得讚歎,但是它是治標,它不是治本。為什麼?如果說三個月、半年停止不再祈禱,麻煩就出來了,它不治本,治標。治本是什麼?治本是教育。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那完全是治本,「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看教一個人,現在什麼?現在不教了。從前小孩一出生,父母就有責任去教他,這是教育。古人有兩句名言,「教兒嬰孩,教婦初來」,你娶太太、教媳婦,一進門就得要教她,初來;教小孩、教兒子是嬰孩,一出生就教。你可不能大意,小孩一出生,眼睛睜開他會看,耳朵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所以父母、大人在嬰孩的面前,一舉一動都得規規矩矩,讓他學都學正的,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古諺語說「三歲看八十」,有道理!他這一千天統統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善的,他全學會了,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根紮得穩。

      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疏忽了,小孩沒人教,所以現在小孩難教。你看這個一千天,最重要的關鍵時刻,誰去教他?現在電視教他。天天看電視,電視裡演的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他全學會了,你怎麼辦?這不是天性,這是習性,大人疏忽了。我們學習聖賢教育稍微好一點,天天讀聖賢書,小時候雖然疏忽了,現在慢慢在補習,還能回得了頭來。那我們想到,沒有緣分接觸到聖賢教誨的人,他變得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些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行決定不能怪他,他沒有過失。這個因素太複雜了,我們要是怪他們,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在佛法講,佛菩薩憐憫他們,不會責怪他們、不會責備他們,只有生憐憫心,為什麼?他造的這個業他將來要受果報,業因果報誰都逃不了。要幫助別人從哪?從自己開始,先把自己做好,你才能影響別人,自己沒有做好,勸別人,別人不會相信的。所以今天在這種社會,好事多磨,好人難做。好人真是處處都是障礙,做壞事有人幫忙、有人贊同,做好事障礙太多了。可是障礙多也得要做,堅定信心,活一天幹一天。為什麼人幹?為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對了。做人這一輩子來世不要往下墮落,要往上提升,這就對了。清淨身心,親近佛菩薩,日常生活當中要把佛菩薩、聖賢人教導我們的都能夠落實,從生活上做到,從工作裡面做到,從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做到,他力就冥加了,就會加持你。所以這不可思議。

      下面說,「《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是蕅益大師講的。我們念佛,執持名號,念佛,見思煩惱沒斷,念佛或者是散念,或者是定,定是早晚功課,你定了功課,散是平常,有時間就念佛,這叫散念。但是見思煩惱沒斷,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講的執著。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還是執著,執著沒有放下,這樣念佛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凡聖同居土。隨著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跟你對執著放下的多少,分三輩九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認真去做,提升自己,這是帶得走的。諸位要曉得,世間名聞利養帶不走,你再多的財富,你走的時候一文都帶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帶不去,再親的親人也帶不去,古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念佛的功夫能帶去,幫助我們在極樂世界提升品位,能夠帶得去的事情多幹,認真去幹,帶不去的事情不要去幹。

      我這幾天在印度尼西亞訪問,參加他們一個也是世界和平宗教的論壇。我就向大家報告,也勸導大家一定要真幹,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因為我在印尼還遇到一些佛門的弟子,出家人。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這個要知道。佛在世天天講經教學沒有課本,這個大家都知道,經典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學生們大家集合起來,從自己記憶裡面把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講的這些教訓寫出來,留下來了,這叫經典。他老人家一生教的什麼東西,現在經典記載就是的。所以,經典不是叫你念的,教你怎麼樣生活、怎麼樣做人、怎樣去做事,教你這些,不是叫你去研究,沒有什麼好研究的。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他是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就做國王。捨棄了王位,從事於職業教師,世尊在世的身分是職業教師,教了一輩子,三十歲開悟,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教了四十九年。當時沒有記錄,佛沒有講義,也沒有筆記,同學也沒有筆記,結集經藏是阿難尊者,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每天跟在身邊的,佛講的一切經他都聽到。這個人記憶力非常好,他聽過一遍幾乎就不會忘記,所以結集經藏流傳後世,阿難就當了個主角。他複講,同學們大家聽,沒有一個人反對就記錄下來,有一個人反對,這句話就得減掉,取信於後代。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經典,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跟大家講的一些東西、教的一些東西,這就是教材。我們要依經典來學習就對了,依照經典裡面來修學,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兩樣!

      釋迦佛一生沒有建一個道場,他老人家走的時候是在樹林裡面,不是在房子裡面。為什麼?他要建道場不困難,自己的俗家是帝王,建個道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同時他在教學期間,印度有十六個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教學也很活潑,他沒有固執,有些國王大臣他們有別墅、有花園,請佛帶著他們的弟子,這些人願意供養,佛也接受。像這部經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這就是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那是個大富長者)他們提供的場地,佛接受了。接受,像現在人所說的,佛接受使用權,不接受所有權,你說我這個東西要是送給佛,佛不要。佛可以在這裡住個幾年,在這裡教學幾年,然後他走了,物歸原主,還給你。為什麼?沒有爭執。只要有財產就會引導人起惡念,想佔有這些財產、想控制這些財產,那就造罪業了,佛怎麼可以讓別人造罪業?所以他一生不要財產,一無所有。住在哪裡?住在樹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過這樣的生活,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多自在!他給我們做的示範,最圓滿的典型,最好的榜樣。我們要這樣才能真正學到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如果有了財產的話,學不到了,學歪了、學偏了,肯定造業。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這些道場誰建的?最早是帝王建的,財產屬於國家的,不屬於哪個私人的。以後有大富長者護持佛法,建的這些寺院庵堂叫十方道場,不是歸哪個人的,提供給出家人、佛弟子有個修學、成就道業的場所,叫十方叢林,出家人沒有私財。現在變質了,現在出家是出自己的家,入了一個家,入了比自己家更大的一個家。這個環境當中怎樣修清淨心,怎樣修平等心?我從羅馬回來,看到一個現象,這也是事實,現前的事實真相。在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年年減少,不信仰宗教的人,人數年年在增長,我就想,如果像這樣下去,三十年之後這世界上還會有宗教嗎?年輕人不相信,年輕人相信科學,說宗教是迷信。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宗教真的是迷信;不是宗教本身是迷信,是現代從事宗教工作的人迷信,宗教本身不迷信,它要迷信怎麼能傳到現在?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經典,他當年天天講學,這是迷信嗎?迷信的人能講得出這麼好的道理出來嗎?所以,這給我很大的一個啟發,宗教如果不回歸到教學,大概三十年以後就沒有了。

      我這次到印尼去參加會議,主要我講了個講題,「宗教教育拯救地球」,我講這麼個專題。希望宗教都能像最初宗教創始人,那些人用現在話說,是社會教育家。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耶穌教學三年,被人害死的,摩西,你看他們哪一個不是在教學?經典都是他們當時所講的、所教的。所以,仰慕的人那麼多、追隨的人那麼多、跟他們學習的人那麼多,世世代代傳到現在。現在我們拿到經典會念經,不會講經,經裡什麼意思不懂,這就是迷信,不能把經典的道理變成我們正確的思惟,正知正見,不能把經典的教訓改變我們錯誤的行為。這與釋迦牟尼佛、與耶穌沒關係,與傳留下來的典籍沒有關係,我們自己搞錯了,是我們這些宗教徒,特別是從事傳教的這些人,我們搞錯了。尤其是現在名聞利養,這還得了!宗教裡面爭名奪利,這種行為不亞於世間人,世間人講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宗教還能存在嗎?所以我這次就是特別提醒大家,回歸教學,每一個宗教都是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正好是現在社會教育裡面所缺乏的這一塊,宗教教育把它補起來。這個社會就能恢復到安定、世界會恢復到和平,這是宗教對社會的貢獻。除這個之外,宗教對於這個社會、對人類有什麼好處?所以天天叫祈禱,祈禱一般人不知道,認為這是迷信行為,幸虧好現在科學家證明,祈禱真有用處,給我們做了證明,可是大多數人還是不相信。一定要教學,要恢復到教育,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我們這些年來都在做這個。我出家算是很幸運,章嘉大師教導的,學釋迦牟尼佛,我這一生就走這個路子,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是三十歲開始的,我是三十三歲出家,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講到今年五十二年了。學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一無所有。這個小道場是香港一些居士們自己發心建的,他們有個董事會來管理,我們住在香港,就借用這個地方講經。我住的地方在跑馬地,是一個陳老居士,也是我們這邊發心,十一樓的道場是他買的,供養出來。我住的房子是他的,他借給我住,就是我有使用權,他有所有權,我不住了,還給他,很自在!釋迦牟尼佛有智慧,我們跟他學也就享福了。我住他的房子,他只給我一把鑰匙,所有一切開銷什麼都是他負責,我都不管,我也不曉得一個月什麼開銷水電錢,什麼都不知道,好!出門就門鎖起來,回去門打開,你說多自在!要是他房子送給我要不要?不要,為什麼?累贅,你有房子要不要開銷?多麻煩!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高明到極處。所以,千萬不要被世緣所累,那就錯了,要跳出,這是火坑,自己要能跳出,不被它干擾。我們的心定在經教上,天天學習,天天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們把底下這幾句念下去,「可見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決可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實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這段話很重要的,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煩惱斷了,理一心不亂,無明斷了。這個不容易,我們只要做到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所做的,這是決定可以能得到的,信願持名,我們真信,我們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得生。「持名法門妙用,和盤托出。足證會本實大有功於聖教也。」聖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個會本是兩種會本,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最大的貢獻,小本的會本跟大本《無量壽經》的會本。我們依照這兩種本子來學習、來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我們錯誤的言論、行為,我們這一生就決定得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