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274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七四集)  2011/2/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三十二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名慧也。」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對於我們無論是修行,或者是世俗不是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因為經上講得清清楚楚,雖然說的是出世間法,世法也不例外。世出世間法要真正能夠滿我們的心願,這是總的來說,都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我們的願總不會圓滿。縱然有成就,裡面的副作用非常之大,表面上成就了、成功了,如果往後一看,確實有不少留下來後患無窮。那什麼原因?就是沒有真實智慧。所以你說真實智慧多重要。世出世間無論事業大小,凡是事業有成就,那是他的命。命是過去生中修積的,他有這個命,所以他會有成就。成就有多大,成就有多久,什麼時候會衰,什麼時候會敗,什麼時候會滅亡,都有一個定數。世間法裡頭沒有常住不滅的,羅馬一千年也都亡國。在中國,朝代最長久的是周朝,八百多年,它還是亡了,八百六十七年。如果有真實慧,後面衰、滅亡就不會發生,這在我們歷史上找不到。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諸佛如來的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有興有旺,沒有衰、沒有滅、沒有亡。為什麼?因為他有真實慧。真實智慧圓滿他的弘誓大願,圓滿的成就。什麼樣才叫真實智慧?世間沒有真實智慧,世間只有知識。真實智慧,你看這一句就是說了個標準,這是真實智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八個字,這叫真實智慧,這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看這四個字的頭尾,明心見性,這是真實智慧。

      我們的心、一切眾生的心,本來就是光明的,本來就是清淨的,清淨光明並沒有失去,只是當下迷了而已,心性沒有絲毫改變,佛看見了,法身菩薩看見了,所以讚歎你本來是佛。你跟諸佛如來同樣的具足空寂心、妙圓心,無礙、無住、無作、無外、無內、平等、慈悲,菩提心,我們這個經題後半段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大覺心,只是迷而不覺。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對六道眾生,非常感嘆的說了一句話「可憐憫者」,他不是沒有,有,沒有丟掉,只是一念不覺,這就迷了,不認識自己的心性。可是自己心性依然起作用,覺有覺的作用,迷有迷的作用,全是自性起用。覺了起用清淨光明,現出來的是極樂世界。迷了起作用,那就看迷的有淺深不同、有染淨不同、有善惡不同,這就造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覺了的受用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密宗講的密嚴世界,名詞不一樣,其實一樁事,自性真實受用。迷了亦如是,你迷的淺深不一樣,迷的大小不一樣,迷的真妄不一樣,迷的淨穢不一樣,迷的善惡不一樣,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看起來很複雜,出生無盡。其實再怎麼複雜,源頭是一個,像一棵大樹,非常豐茂,無數的枝條一點都不亂,條依附枝,枝依附幹,幹依附本,本依附根,一點都不亂。這什麼?這是性德,性德在覺的時候不亂,在迷的時候還是不亂,妙!真不可思議。你把迷理順了,它就覺悟,你不理會它,那就是一個亂象,理會它,它就變成很有秩序,向著回歸本覺的這個方向走,那就好。

      佛教導我們,讓我們回頭,回頭就是遠離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盡了,本心本性就現前,真實智慧就現前。智慧做為你的導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順從,這個就是佛菩薩。這個順從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也沒有起心動念。自性就是覺,自性就是智慧。本心就是覺,本心就是智慧。妄心沒智慧,妄心只會變成煩惱。所以大乘教常說「煩惱即菩提」,這個話我們能懂,煩惱跟菩提是一體的兩面,智慧用它,它就是菩提,痴迷用它,它就是煩惱,它是一不是二。正是《還源觀》上所說的「出生無盡」,智慧用它,它出生無盡的清淨莊嚴,痴迷用它,它就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就這麼個道理。修行沒有別的,叫你持戒,叫你修定,教給你八萬四千法門,不會用的把它用錯了,依舊是世間法。為什麼?痴迷不破。痴迷是愚痴,愚痴心裡面長什麼?長貪瞋慢疑,長這個。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他還是開不了悟,因為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把貪瞋痴慢疑放下,所以他不能成就。

      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念老在此地說得非常好,他所憑藉的是什麼?「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這句話,他心裡是真實智慧,依真實智慧勇猛精進,他成就了。我們今天不肯放下煩惱習氣,真實智慧有,不能現前。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偏見(就是見惑)。頭一個要放下身見,這是最困難的,頭一關,頭一關是最難破。這還不是放下我,放下「我」,你就成佛了。放下身,知道身不是我,不要執著身是我。接著放下對立,你看身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沒有對立的。我們看到好像是對立,實際是一體,像我們看一棵樹,你從樹葉上去看,好像每個樹葉都是對立的,這個樹葉不是那個,那個樹葉不是這個;你看枝,這個枝跟那個枝是對立的;你看幹,這個幹跟那個幹是對立的,你再慢慢往下看,看到根,看到本,原來是一體,沒有對立。我們一個人也是如此,你要不看到整個這個人身,你看到眼跟耳對立的,耳跟鼻是對立的,頭跟手足是對立的,右手跟左手對立的,都對立的,你看到全身,原來是一個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看到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是根。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是能生能現,法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能所不二、性相一如,它是一體,你為什麼要對立?所以對立是絕對的錯誤,對立是一切衝突的根源,錯了。沒有對立就沒有衝突,宇宙是和諧的,生命是和諧的,大自然是和諧的。

      我們人迷了,迷得很重,甚至於比畜生還厲害。我們細心觀察植物,孔子在《易.繫辭傳》裡面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看樹木、樹林,如果這一片是杉樹,它沒有雜的,它全是杉樹,這物以類聚,這是示現什麼?和諧。這個族群,你看一片森林,跟那邊森林它不一樣,雖不一樣,它們互相沒有鬥爭,互相沒有侵犯,和睦相處。你看花草樹木,在小範圍就像一個家一樣,和睦;大的範圍,你看一群一群的,就好像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它也和睦,體現出一個和字,和為貴。一切眾生之類,迷得最嚴重的是有情眾生,六道裡頭有情眾生迷得最嚴重。人是六道裡頭迷得最重的,但是他也最容易覺悟。他的住處是染淨的臨界點、善惡的臨界點、迷悟的臨界點,所以他很容易迷,他也容易覺悟,人之可貴在此地。

      佛法知道一切法有因、有緣、有果,但是關鍵還是在緣。所以佛家常講緣生,它不講因生。緣,中國古人常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環境對你決定有影響。孟子的母親教他的小孩是孟子,我們知道歷史上記載的「孟母三遷」,為小孩搬家搬了三次。為什麼?鄰居,小孩跟小孩玩,他就受了染污。第一次居住是在農村,農村小孩學什麼?學埋葬死人,孟子母親看了,這個不適於小孩。第二次搬家,搬到靠近一個市場,正好這個市場裡面是個屠宰的、賣肉的,孟子又學會了,天天在殺畜生,在做買賣,孟母覺得這個也不行。第三次搬到私塾旁邊,小孩都在念聖賢書,孟子也學會讀書,學會了禮敬,這地方好。這就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要給他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沒有辜負他的母親,真的成為聖人。孔子、孟子的母親都是典型的人物。做母親最偉大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子女教成聖賢,在出世間法裡面就教他成佛、成菩薩。母親的偉大,偉大在此地,不是別的。

      經典上我們前面念過的,「廣普之緣,自制其心」,這句重要。自己要克服自己,克己是世出世間聖人所講的真實功夫,在佛法講,時時刻刻要知道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順境、善緣克制自己的貪欲,逆境、惡緣克制自己的瞋恚、怨恨,要能克服住,永遠保持平和,這個與道就接近了。道就是性德、就是明心見性,智慧就生起來了。「欲拯群萌」,這句話是教化眾生、度化眾生,先要度自己,先要成就自己。

      「住真實慧」,什麼是真實?「真實者,《大乘義章二》云:法絕情妄為真實。」念老用很簡單的話來解釋,「故即離妄之本真,亦即自性清淨心」。「法」是一切法,這個裡頭沒分別,這個法字沒分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總代號稱之法,「絕」是沒有,根本就沒有情沒有妄,所以它是真實的。情妄從哪裡來的?情妄是從人來的,人有情,人有妄,所以法失掉了真實。是不是真失掉?沒有。如果真的失掉,佛菩薩看這個法純真無妄。法性身、法性土,他在諸法裡頭見性,在諸法裡頭明心,這個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看得太多。所以你離開情妄,你就看到真的法,所謂諸法實相你就看到;你帶著情妄,你就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你看到一切法是幻相。譬如我們戴一個有色的眼鏡,看到一切法全帶著顏色,我戴的是綠眼鏡,看的全是綠的,我戴的是紅的,全看是紅的。這個眼鏡就是情,這個眼鏡就是妄,眼鏡拿掉之後才看到本來面目。

      我們今天戴的是什麼眼鏡?七情五欲、貪瞋痴慢疑,戴的這麼多東西,所以把宇宙之間一切萬象全都看錯了,智慧沒有了。這些眼鏡統統拿掉,你用真眼見外面的真法,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不放下,永遠見不到真實,自己欺騙了自己。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自己迷了,自己製造虛妄的見解、錯誤的思想,自作自受!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最重要的是離妄。經上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執著、分別、妄想。執著裡頭又分很多類,最嚴重的情執。情是什麼?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欲又分五類,財色名食睡,大乘裡面講七情五欲。能不能享受?能,菩薩也享受,佛也享受,凡夫當然能享受。凡聖不一樣是用心,用心不相同。凡夫有染著,就是他享受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享受,心上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的享受是清淨的。凡夫的享受是染污的,為什麼?他帶著有貪瞋痴,有情愛、有怨恨、有愚痴。佛菩薩沒有,佛菩薩對於一切法清淨平等,自他不二,佛菩薩認知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個不一樣!一體是真的,對立是假的,對立是錯誤的。所以時時刻刻要能夠警惕自己離妄,離妄就是離妄念。如果這個外面境界對我誘惑很嚴重,我沒有辦法抵抗它,那就離相,我離開這個境界,不受這個境界的干擾。一般在初學要這樣做法,真有功夫的人不離,他是心離、身不離,事上不離、理上離,相上不離、性上離,這叫真離。那就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著相!如果著相就得要離。要練,練到即相離相,就在相裡頭不執著,這個功夫成就了,這就沒障礙了。要會修!要懂得修。

      最討厭的人,最怨恨的人,在他身上修什麼?修離瞋恨心、離怨恨的心,修怨親平等,一般這都是最初入門的時候要修的。最親愛的人對你是個麻煩,你這種親愛要不能放下,你輪迴就不能放下,你說多可怕。怨恨不能放下,來生來世的報復就放不下。六道是什麼?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沒有別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佛在經上說的。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所以佛教我們要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還願意幹下去嗎?真覺悟了,放下。這一放下,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你那種恩怨的心,那是情執,那種心起作用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就是七情五欲,它生這個東西。生七情五欲,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不能幹了,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恩愛要放下,怨恨要放下,這兩個是最嚴重的。沒有怨恨,沒有恩愛,清淨心就現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因,心淨則國土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念佛往生的,他那一念的心是清淨心,他十念的心是清淨心,如果這個裡面還有親情、還有怨恨,千念萬念都不能往生。他一念憑什麼往生?他一念清淨,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那是淨土。清淨心往生清淨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佛在經上常說。我們把這個疏忽了,將來不能往生,你要說是佛經不靈,那你造的罪業就重了,你會墮阿鼻地獄。佛沒有這麼說,你自己把佛的話聽錯了,會錯意了,那是怪你自己沒智慧。

      「《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名詞?這裡頭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叫你不要執著名相,名相不是真的,你要體會名相裡面的義趣,這個重要,不要執著名相,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恆順眾生。確實有一些偏執的這些眾生,你說自性清淨心他很歡喜,你說個如來藏他就迷惑了,什麼叫如來藏?什麼叫法界?什麼叫法性?愈說愈糊塗。所以佛一樁事情說很多名詞,你喜歡哪個名詞,你就用哪個名詞,一樣的,一樁事情,這叫善巧方便。佛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不是用一個方法,用多少方法?八萬四千法門。所以《般若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幫助你回歸自性,就是幫助你明心見性的。大夫看病,藥有八萬四千,藥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對症病就治好了。對症是什麼?契機!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佛施設的法門就不相同。哪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都能幫助你圓成佛道,也都能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個經上就有,念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三輩之外還有一個,過去慈舟老法師判的一心三輩。那一段講的什麼?不是修淨宗的,修其他宗派的,也就是修另外八萬四千法門的。能不能往生?能,他修成了把功德迴向,最後臨命終時我想到極樂世界,我把我修學的功德迴向給極樂世界,全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心量多大,不是說你不修我這個法門我就不收你,沒這個道理。條件是什麼?只要你修到清淨心,只要你能夠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他就能往生,無論修什麼法門。念觀音菩薩能不能往生?能;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能。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真修到了一心不亂,煩惱習氣都放下,心地清淨,與極樂世界就相應,只要你想去,佛都來接引你。

      所以這個心,離妄之本真,妄不離,真不顯,妄離開了,真就顯。真心就是清淨心,真心就是自性,也叫真如。「真」,就是不假,不是虛妄;「如」,真所現的一切法。法跟性是一不是二,法如性,性如法,這叫真如。中國過去古大德用黃金跟金器做比喻,金是真,金器是如,把黃金比喻作真性,它能現能生。用黃金做個手鐲,用黃金做個項鍊,用黃金做個茶杯,用黃金做個飯碗,茶杯、飯碗、鐲子、項鍊不一樣,全是黃金。黃金就表示真,那些都叫做如,它就是金,器如金,金如器,一樣的。所有一切法相都是自性變的,哪一法不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在哪裡?我這個念珠比劃比劃,有沒有錯?沒錯!這串念珠,這就是它的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得要懂。性在哪裡?這放大鏡行不行?行,都是的,全都是,隨拈一法,無有一法不是,你就開悟了。悟的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體,叫你從這裡開悟。悟了之後,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就用一個清淨心對待了。為什麼?你不分別、不執著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不就成佛了嗎?你要還分你我他,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他,那就又迷了。

      人真正悟到一體,性德就全都顯露出來了。性德是什麼?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自然出來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要學的。在佛法裡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彌陀四十八願,自然是這樣的,哪裡是學的?唐朝時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沒學過,他只懂得上山砍柴,賣了柴買一點菜米回家去供養老母親,沒念過書,什麼也不懂。這一開悟之後,樣樣都懂,全都通了,沒有一樣他不懂的。為什麼?性德法爾如是。他放下了,很厲害,他能夠把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這個在大乘法叫頓捨,不是一樣一樣的捨,全捨了,捨得那麼乾淨,所以頓悟。頓捨就頓悟,頓悟就頓證,沒有經過菩薩這個階級,一下就成佛了。這最明顯的例子,能大師一個,釋迦牟尼佛是的,頓捨、頓悟、頓證。能大師所教的學生有頓悟的,永嘉禪師那是頓悟的,見六祖,幾句話當中他就開悟了,轉身就走,惠能大師說:「別著急,住一晚」,就住一晚。所以他是開悟同學當中有名的「一宿覺」,他在這裡住了一晚上。你不放下不行!你看開悟就那麼快。

      我們為什麼這麼難?我們的執著太堅固,就是不肯放下。死都不肯放下,好,輪迴,來世!來世還不肯放下,好,後世!在輪迴劫裡頭無量劫,我們在輪迴已經幹了無量劫。唐朝時候的人,也還有一些現在還在人間,六道裡頭又到人道來了。在畜生道有,在餓鬼、地獄也都有,也有在天上的。我們這個同時代的人,同時來到這個世間,走的時候去向不一樣,各有各的去處。有人到極樂世界去了,有人到天堂去了(天有二十八層天),有人又回到人間來了,有人變畜生、變餓鬼、變地獄,不一樣!變來變去,出不了六道輪迴。凡是不能出去的,這佛經上肯定的告訴我們這麼一句話,你在惡道的時間長,你在善道的時間短,肯定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你過去生中有沒有做過天王?有,肯定有;有沒有做過人間的國王?有,鬼神裡面的龍王、閻羅王、羅剎王、修羅王,你全做過;有沒有墮落過餓鬼、畜生、地獄?統統都有。你真正覺悟之後你才曉得,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緣眾生無法計算,互相有恩、有怨、有債務、有糾紛的太多太多了,所以才曉得自己業障重!知道了,不懷疑了,完全明白了,這些事怎麼處理?我們今天無比殊勝難得遇到這個法門,諸佛如來普度眾生的第一經我們遇到了,第一法門持名念佛,依照這部經老實念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宿世今生一切有緣眾生,我們一起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大家統統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我們有緣,我們還得集合起來,依舊在一起,我們發這個願,像釋迦佛一樣,我們在無量苦難眾生世界裡面應化,普度接引大眾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把極樂世界看作是我們自己的中心點,阿彌陀佛在主持,我們到十方世界去接引眾生,就像釋迦佛一樣。

      善導大師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前面念過,「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還得了!意思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八相成道,修行成道度眾生,用什麼方法?無一不是用淨宗持名念佛的方法。最後成就的,最後真正成佛的,全是這個法門。善根沒成熟,對這個法門不相信,那學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裡隨便去挑,學其他的。學到最後真正開悟了、覺悟了、明白了,統統回歸到這一門,都在這一門上成就。你要不相信,你讀《華嚴經》看看,《華嚴經》上那些菩薩不是修淨土的,修種種法門最後成就都到華藏世界,往生在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不就講清楚了嗎?到華藏之後,還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教誨。善導那句話就是說這個現象,同歸極樂。所以我們對任何宗教都頂禮、都恭敬。為什麼?我們知道,就跟華藏世界一樣,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宗教,最後都回歸常寂光淨土,都會通過極樂世界。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是一個自性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真的是一體。明白這個道理,侮辱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甚至於殺害我的人,我對他都恭敬、都頂禮。為什麼?我們是一體,他不知道,我知道。他要是知道了,就像我對他一樣的愛護,沒有絲毫怨恨。我知道你跟我是親兄弟,你今天不知道,忘掉了,你加害於我,我歡歡喜喜承受,沒有絲毫怨恨心。到你明白了,恍然大悟,那個時候你懺悔,我對不起你,我糊塗、迷惑,一笑了之。真正覺悟了,你說加給你的羞辱、毀謗,是不是真的?假的,哪有這些事情!你清淨心已經不會受外面影響,不會受這些東西染污了,殺害你都染污不了。世尊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殘酷無道,暴君,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沒罪,仙人被凌遲處死。他問仙人:你恨不恨我?仙人說:我不恨你,我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你。這是菩薩!這是佛的本來面目。

      我比喻說人跟我是親兄弟還隔一層,佛給你直截了當說我們是一體。一體,譬如,在不小心的時候,我們自己一生都有好多次,不小心牙齒咬到舌頭,把舌頭咬到出血,舌頭要不要跟牙齒算帳?要不要跟它打一架?它為什麼不報復?一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什麼關係?一體的關係,肯定是互相敬愛。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敬愛,對自己的關懷,對自己的照顧。諸佛如來看待一切眾生是一體,法身菩薩亦如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永遠還有個心,跟外面境界對立,你永遠不能成就。不但佛教不同宗派、不同法門,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全是一體。不是佛教,其他宗教呢?也是一體。我們六根能接觸得到的全是一體,怎麼能不尊敬?一體!怎麼能傷害?所以你記住,這經上說的,損人就是損己,愛人就是愛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法門無量無邊,要學。我們今天的學院,初初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了就幹,對不同的宗教認真的禮敬、學習。我們從一九九九年住在新加坡,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不同宗教互相往來,像兄弟姐妹一樣,不再有宗教之間的衝突,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互相學習。去年,我們的學院正式開《古蘭經》的課程,我們要認真的學。為什麼?體現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我們學《聖經》,這一部《聖經》是三個宗教奉行,猶太教他們奉行《舊約》,基督教他奉行的是《新約》,天主教《新舊約》他都學,這三個宗教一部經。不僅三個宗教是一家人,他跟我們還是一家人,跟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跟不信宗教的也是一家人;不但跟人是一家人,跟一切畜生是一家人,跟餓鬼、地獄也是一家人。所以我們現在曉得,餓鬼、地獄、畜生那是消業障的處所,那是幫你消業障的。你造了一些業,你沒有辦法消,那些地方是替你消業障,去消業障。許多天堂,二十八層天,那是叫你消福報的。你看你修的福,你福報總得要消,不消不行,那是叫你消福報的。三惡道是消業障的。統統消掉,你就成佛了。你要不消掉,出不了六道輪迴。禍福全要消掉,恢復自性清淨心,這就對了。所以三惡道、三善道都是好地方,諸佛菩薩常去,去幹什麼?關懷你,去照顧你、去慰問你,到你消除了,再給你講佛法,再幫助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所以大乘教裡頭佛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三輪體空的道理,造惡不執著惡相,修善不執著善相,無論是染淨善惡都保持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他真正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那五十三個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個個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如來,都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為我們所示現的,清淨染污、善法惡法統統都有。示現出來這叫什麼?這叫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沒有一樣不是菩薩道,沒有一樣不是一乘法。六道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五十三參是華嚴境界、是極樂境界,同時也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境界,關鍵就是覺跟迷。覺了,無有一法不覺,無有一法不淨,無有一法不善,迷了一切迷,迷悟只在一念。所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學。讀明白了,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沒有白讀。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佛道、行菩薩道,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你依舊還是迷在六道,不是三善道就是三惡道。

      下面說「佛性」,佛性是覺性,佛是覺的意思。迷得深的人,覺性透不出來。迷得淺的人,也就是說,對於七情五欲淡薄的人,容易覺悟。對於自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看得太重的人,不容易覺悟。業障淺深從這個地方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放下的人有智慧,很難放下的人就比較愚痴,那叫業障重,就是貪瞋痴嚴重。「法身」,法是一切法,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身,統名為身。誰的法身?自己的法身,因為從自性生的。這樁事情很不好懂,這一切眾生是我生的嗎?我為什麼會生一切眾生?花草樹木是我生的嗎?山河大地是我生的嗎?這虛空也是我生的嗎?是的,一點都沒錯。你要不相信,問你,你做過夢沒有,有沒有作夢的經驗?你在夢中有沒有很多人?有沒有樹木花草?有沒有山河大地?有沒有虛空?有!那不是你生的誰生的?現在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夢中叫下意識。醒過來之後我做了一場夢,夢裡清清楚楚,全是自己心變現的。意識能在夢中發現,你就曉得,自性在一念迷的時候也發現,那什麼?作夢!我們今天在夢中,沒醒過來,夢裡頭還在作夢,六道是夢中之夢,六道這個夢醒過來,六道沒有了。

      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是在夢中,「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覺悟,六道沒有了。覺悟是什麼法界?四聖法界出現了,聲聞、緣覺、菩薩、佛,出現這個法界,這個法界還是夢,可見得六道是夢中之夢。聲聞、緣覺、菩薩夢醒了,那是什麼法界?一真法界出來了,那不是夢,那是真的。那什麼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真的夢醒了。夢是怎麼發生的?執著、分別、妄想。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決定不會作夢,你不可能作夢。所以我們晚上會作夢,還是分別執著做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心,分別執著心還在活動,它沒有休息,休息是我們的身休息,夢很多的人他並沒有休息。夢少的人精神一定很好,夢多的人精神就差一點,為什麼?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充分休息沒有夢。我們中國古書常說「至人無夢」,也就是講聖人無夢。我們就知道了,佛菩薩不作夢;應該說,阿羅漢以上的就不會再作夢,阿羅漢是正覺。

      「如來藏」,藏是含藏的意思,這是妄心。如來藏從哪裡來的?一念迷,它出現了,真心迷了,真心是如來,如來藏在這裡面。迷悟是一體,覺迷不二,它是一體。可是它起的作用不一樣,體是相同的,從體上講覺迷不二,從用上講,覺迷作用完全不一樣,相也不一樣。覺悟的相是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迷了的相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不一樣,那是迷的輕重不相同。十法界愈往上去,迷的成分愈輕,愈往下面迷的成分愈重,阿鼻地獄那是純迷,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是純覺,他不迷了。

      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的方向目標就正確。我們的道場在外面名氣很好聽,實際上是什麼?一團散沙,沒組織。需不需要組織?不需要。為什麼?極樂世界沒組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組織。沒組織為什麼會有秩序?自動自發,他全都覺悟了,人不要人管,個個人都能夠自制其心、自制其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能管自己,諸佛道場是用這個。你要不相信,你看連世間人,胡小林居士,你們很多人都認識,他在北京,他搞企業,經營一個公司。從前用法令規章來管公司,不勝其煩,遇到我之後,我就告訴他,你去試驗試驗,用一年的時間做實驗,看有沒有效果?用儒釋道的三個根來發起,讓你所有員工,從老闆到員工都能夠自制其心、自制其行,不需要管理。他真幹,有膽量。先自己做,然後一家做,最後整個公司做,把所有典章制度以前的東西全部不要了。用什麼東西把公司管得那麼好?一部《弟子規》,裡面講的一百一十三條原則,人人都懂,人人都遵守。沒事情幹了,公司裡頭秩序是井井有條,一點都不亂,比以前定的那些制度還高明,每個人都自動自發。他能做到了,何況如來道場!

      中國這個道場,古時候是有制度化的,那是什麼?佛教到中國來,中國給它做了一次革命,把它制度化,這個制度叫叢林制度,有法則的,就是有規矩的。唐朝時候建立的,六祖以後第二代,也就是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這兩位禪師。他們是六祖的徒孫,「馬祖建叢林」,硬體,「百丈立清規」,軟體,所以分工合作。叢林就是大學,也就是世尊當年教學,一直到佛教傳到中國,都是中國古代私塾的制度。孔子教學、孟子教學,中國世世代代私塾制度裡面沒有這些規矩,沒這些章程,全是自動自發,老師做表率,學生跟著學。經律論就是依據,學了之後照做,而不是學了不做的,他用不著這些規矩。所以到中國來,也是祖師的慈悲,馬祖、道一這些祖師大德們,看到中國佛教衰了,衰在哪裡?肯學不能做,所學非所用,這就不行了。從前佛只教,修行在個人,個人幹個人的,都能依教奉行,所以沒事。現在大家學是在一起學習,學了之後不幹,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煩惱習氣很重。這就是要把它規範,規範叫什麼?叫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學習,互相監督,你不能偷懶,你不能懈怠,所以起了很大作用。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這些名字不一樣,實際上一個意思,也就是校長,現在講校長。你看他把他的行政分作三個部分,一個首座和尚,現在學校的教務長,首座管教學;第二個維那,維那管訓導;第三個監院,我們一般稱當家師,管總務。你看現在大學裡頭也是這三個執事,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叢林是大學,裡面它的單位總共是一百零八單,從最上面到最下面,一百零八單。這是百丈清規裡頭定的,有規矩,很像一個學校。這是佛陀在世,佛有那麼大的德行,可以不需要搞這個東西,人人都能自動自發。以後不行了,以後祖師大德不能跟佛比,學生對祖師也不是真正恭敬,也不是心服口服,那就必須要定規矩。

      早年我跟方老師學哲學,方老師講到佛經哲學,跟我談過很多,中國佛教如果要再復興,一定要走叢林制度,如果不把唐朝時代的叢林制度恢復,他說佛教搞不起來。這個話的用意,用現代話來說,佛教必須要恢復教育,要教學。叢林是大學,不能恢復到佛陀教育的話,佛教沒有法子再綿延下去。這個話很有道理。現在我們要建一個佛教大學,或者是以宗派,每個宗派建立一個大學,或者是全國建立一個大學,每個宗派建立一個學院也可以,因為現在交通方便。這個事情好像在八0年代的時候,我第一次回國,在北京跟趙樸老見面,我就跟他老人家談起這樁事情,他聽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我向他老人家建言,全國所有的寺院庵堂,它都有歷史性,都算是古蹟,全部開放做為觀光旅遊。佛法的道場重建,不要建宮殿那個方式,建學校,建外國的大學城,找一塊新的地皮興建。一個宗派建一個,裡面分兩個部分,一個學院、一個學會。學會是修學的場所、修行的場所,學院是研究教理的場所,解行並進。一個宗派,一個學院,像淨土宗,一個學院,全國學淨土宗的都到這個地方來學。你們在自己的地方做小念佛堂可以,但是都是從這學來的。不是宗教大學各個學院學出來的學生,不能夠講經教學,也不能夠主持大小道場,都不可以。這樣就統一了,完全把它納入制度化,它會起很大作用。觀光旅遊這些寺院庵堂實施機會教育,人家觀光的人來,給他介紹佛教。佛教這些理論,佛教這些經教、宗派、學術,介紹佛教的藝術,音樂、美術、繪畫、雕塑、建築,這裡頭都有大學問在裡面。人家來觀光花了錢、花了學費,真學到東西,可以把佛教弘揚到全世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