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577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七七集)  2011/9/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六十四面,我們從第五行看起,這是一個段落,從第五行: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念老很慈悲,將這句經文引經據典,做了詳細的註解,就是「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這三句經文。我們講了六個小時,還沒講完,下面接著還是講這樁事情。說明修行、了解經中的深義,也就是明瞭諸法實相,一定要有善知識,就是好老師。老師的標準一定要求有修有證,真正明心見性,禪宗所說的,教下所講的一定要大開圓解,念佛當中要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用《華嚴經》階位來說,都是圓教初住以上。這些人他們已經超越十法界,不只是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住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那個地方修行人有四十一個階級,也就是說,圓教的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這四十個位次,加上一個等覺,都在這個地方修行。這是人天真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真難遇,不容易。

      不得已而求其次,就遇不到,遇不到怎麼辦?那就找有修有學的,他沒有證果。真正有修有學,學一定有師承,我跟這個善知識,他跟誰學的,一定要知道師承。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善知識最重要的還在行持上,他能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沒證果,這個要注意。證果那是第一等的大善知識,沒證果。對於這些事情比一般人是放下很多很多,所以他的心清淨,他的心平等,他的心慈悲,對於經教他才能夠契入。如果這些沒有放下,他在經教上用再多的功夫,我們知道都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是從真誠心生的,是從慈悲心生的,它生智慧。這個老師確實具備這個條件,我們親近他就沒錯了。

      再其次的,他真有師承,師承重要。他從老師那個地方接受過來的,雖然自己智慧沒有開,他能夠如理如法,把他所學的傳授給我們,不夾雜他自己的意思,這也是好老師。像我們學的這部經,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真善知識。他有沒有證果我們不知道,居士身。我們知道老人當年在世,在中國佛教號稱「南梅北夏」,這就是佛教界裡面所尊崇的善知識。南面梅光羲居士,北面是夏蓮居居士。夏老山東人,梅老是江西人,一南一北,在那個時代佛門的大德。他們確確實實用了很長的時間,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用了十年的時間。會成之後,他三年會成,年年修改,改了十次才定稿,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完全依照古人的方法,不敢更動經中的一個字。因為他是會集,他不是翻譯,會集一定要尊重原文,不可以隨著自己意思改動字,那就是錯誤。古人曾經犯這個毛病,他完全修正過來,絕不犯錯誤。這個經變成《無量壽經》最好的一個本子。他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就是幹這樁事情的。為什麼?末法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一切眾生得度要靠這部經典。這就非常重要,我們就曉得他用意之所在。

      經會集成功了,解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老師交代學生,黃念老是學生,是夏老的學生,老師要他給這部經做個註解。他自己親自聽老師講過這部經,而做註解的確是認真負責。怎麼註?用佛經以經註經。佛在其他經上怎麼講的,用它來說明這個。又用祖師大德,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註疏當中有關於本經相應的地方,摘錄出來為我們解釋。所以,註解也是會集本,經文是會集本,註解也是會集本。會集多少經?經論八十多種,祖師的註疏一百零一種,還有韓國跟日本的淨宗大德,總共一百九十三部。註解是集一百九十三部經論、古大德註疏的大成,貢獻給後代末法九千年的同學,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夏蓮公我沒有跟他見過面,黃念老我們遇到了,遇到是在美國遇到的。這才知道,在國內就是他一個人弘揚這部經,在海外也是我一個人在弘揚,沒有第二個人。

      我弘揚這部經,也是受老師囑咐的。李老師在台灣曾經講過這個本子,就是夏蓮老的會集本,講過一次,這一次講圓滿了,那個時候沒有錄音,當然更沒有錄像,也沒有留下講義,但是他的眉註留下來了。老師的註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老師的註解講過幾遍。這部經在過去講過十遍,這是第十一遍,決定講黃念老的註解。讓我們深入大經,這是淨土的大經,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有更深度的認識。它能幫助我們堅定信心,能幫助我們發願求生淨土,而不會懷疑、不會後悔。信願堅定,那就沒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決定得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品位就下,這麼個道理。我們明白了,最重要的是這一生要得生淨土。

      我回顧出家時候就開始講經,在佛學院裡面教學,到今年五十三年。因為自己沒有道場,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我感覺得也很快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流浪,佛沒有建過道場,居無定所,一切隨緣。確實是好,為什麼?除了念佛、讀經之外沒有任何牽掛,也沒有任何負擔。身心沒有負擔,這個最自在了,無論到什麼地方,隨遇而安。學習不中斷,跟大眾講解、分享不中斷。可是我們看看古今中外ㄧ些大德,他們的成就幾乎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道理我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我就很清楚、很明白。心裡何嘗不想找個地方安定下來,讓我也能夠有個十年八年專攻一部經,真想!但是沒有福報,總有差別因緣住不下去了,不是不想住一個地方,住不下去,住不下去就得要走。所以,想在一個地方多住幾年專攻一部經,這個緣沒有,應該在現在才成熟了。

      我們在此地非常感謝陳老太太,我在香港住這麼多年,她將她跑馬地一個小單位供給我居住,我在那裡住了不少年,應該有十年。但是這十年當中,海外還有許多地方邀請,也不能不去。現在年歲大了,可以推辭,年齡太大,走不動了,不想走了。所以,我還是選擇在香港,我們有個小地方可以安居。我也希望晚年住一個地方,講一部經,其他統統放下。書也不看了,念阿彌陀佛,多念佛、少看書。講什麼經?就講這部經。現在我們估計,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下來大概要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整整三百天,一年講一部。也給後人增長信心,學教一定要一門深入,要長時薰修,至少要十年。十年專學一部、專講一部,這個根基就紮下去了。世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學習的同學,無論你修學哪一部經都好,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夠幫助你明心見性,這是佛法的殊勝處。你喜歡哪一門,一定要專攻那一門。

      現在談到老師,到哪裡去找善知識?老師是我們成敗的關鍵。可是現前我們找不到真善知識,可以找古人。這個方法是早年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的,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他告訴我兩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在世法裡頭孟子,孟夫子私淑孔子。這就是孟子的老師是誰?孔子。但是孟子那個時代,孔老夫子已經過世,怎麼找他?孔老夫子的著述還留在人間,還有跟孔老夫子學的這些學生。所以,他就專讀孔子的書,專學孔子,有疑難的地方找孔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他真學成功了。他的成就超過孔子那些弟子之上,你看後世尊稱孔子為至聖,孟夫子是亞聖。其他人都沒有,稱孟子亞聖,他學成功了。這就是眼前沒有老師,找古人,這個方法好!這就我們可以在正法時代。在佛門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跟誰學?跟蓮池大師。可是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蓮池大師的著作還留在世間,他就私淑蓮池,學得很像。蓮池大師是淨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是第九代的祖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行了。

      大乘經論,古大德有很多註解,可以跟一個人學,也可以跟許多人一起學。但是你次第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跟一個人學。為什麼?因為佛法是求智慧,不是知識。集合許多人在一起廣學多聞,這是知識,不開智慧,這個一定要知道。學一家之言,那會開智慧,為什麼?他心是定的,他守規矩,不亂來。三、四年,一般中等根性的人,三、四年他就得三昧。我們學《無量壽經》得的是念佛三昧,如果你學《金剛般若》,你就得金剛三味,你學《法華經》就得法華三昧,學《華嚴經》就是華嚴三昧。三昧是得定,得到定之後,應該也在三、四年之間就開悟了,不能大徹大悟也應該是大悟,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我們再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怎麼廣學?還是一門。譬如學《無量壽經》,像念老他能夠把經論、祖師大德有關於能夠解釋經文的統統都蒐集起來,這就是廣學多聞,給我們做最好的例子。總而言之,專攻、廣學都是一條路、一個目標,他才能成功。不是學很多經典,那就學亂了。

      那些很多經典要不要學習?給諸位說,不要。那些經典是不是都能通達?都能。為什麼?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全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不相信你去讀《六祖壇經》,六祖是個什麼樣的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你要是想學佛學,他一堂課沒聽過。黃梅雖然住了八個月,講堂一次都沒去過,禪堂也一次都沒去過,沒有坐過一支香的禪,沒有在講堂聽一次經,你看看,五祖把衣缽傳給他。那是什麼?他一生就聽一次經,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肯定沒有經本,因為他不認識字,他不需要經本,也就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大概四分之一,也就是這樣的,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通了,五祖就不講了,為什麼?不需要講,後面全知道了。

      不是《金剛經》呢?你看他在逃難路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每天讀誦,也念得很熟。她在那裡念經,惠能大師在旁邊聽,諸位要記住,惠能大師那年二十四歲。他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之後,惠能大師找這個比丘尼跟她講《涅槃經》。妳剛才念的那個我聽到了,那是什麼意思,意義講給她聽。她大吃一驚:你怎麼講得這麼好!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告訴她,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你為什麼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不認識字不相干。換句話說,與講堂聽課不相干。與什麼相干?放下相干。能大師在方丈室聽五祖講《金剛經》,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用什麼聽?用真心聽。我們今天用什麼心?用妄心聽,分別心、執著心,用這個聽,所以你不開悟。用真心聽那就不一樣了,聲聲流入自性,這一觸動,立刻就大徹大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真正懂了之後,我們就會把廣學多聞放下。廣學多聞實際上很有限,開悟了是無限,開悟之後什麼都懂得了。再告訴你,經典完全懂了,世間法也懂了,中國的懂了,外國的也懂了。你可不能瞧不起惠能,外國東西,科學他懂不懂?他沒有一樣不懂。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只要一徹悟,見了性,心性所變現他怎麼會不知道?哪有這個道理!沒人問他,他不說,你要問他他都給你講,沒有不知道的。這是佛法學習的終極目標。

      宗門說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境界完全相同,都是要從戒得定開慧。教下用的方法是經典,是教科書。教科書能開悟嗎?能。什麼方法?馬鳴菩薩的《起信論》裡頭講得很清楚,教我們怎樣聽課。聽教,佛法講聽教,現在叫聽課,聽老師講課,讀經,用什麼方法能開悟?第一個,聽教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去聽就會開悟。惠能大師就用這個方法聽,不執著言語,不執著名詞術語,為什麼?都是假的。不能聽了之後自己想像這什麼意思,你是用第六意識,這個不行。會聽的人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落印象。離心意識,這是現在人所說直覺,決定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執著它,豁然就開悟了。我們現在聽經是怎麼?我們用心意識,所以永遠不會開悟。不用心意識,這才開悟,你真正聽到,所以說開經偈講的「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能,不是外來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它是向內,不是向外的。真正開悟是大圓滿。

      聽法要這樣聽法,我們讀誦也是要這樣讀。讀誦的時候,第一個,聽經不執著言說相,讀經不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就叫名字相,叫名詞術語。不執著心緣相,決定不要說這一句我是什麼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不能開悟。沒有自己的意思你就會開悟,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意思,才能接受如來真實義。因為如來說法也沒有意思,我們沒有意思跟沒有意思就通了;他沒有意思,我們有意思就搞錯了,關鍵在此地。一悟千悟,一切都通了。這個方法,從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儒也學它,道也學它,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都講開悟,開悟是從大乘佛法裡學的。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

      我們懂得學了,盡量在學習經典的時候、讀誦經典的時候、聽講經典的時候,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有自己的意思,這樣就好,要常常這樣練習。當然它的基礎要持戒、要修定,心一定清淨,心裡一定沒有這些雜念。雜念是煩惱、是習氣,這個東西是我們最大的障礙,障礙我們得定,障礙我們開慧。實際上,我們頭一個難關,這個關不容易突破,所以放下就很重要。《金剛經》上這句話常常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念、常思惟,喚醒自己不可以貪著世間一切法。不但世法不能貪著,佛法也不能貪著,佛說得非常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淨宗的巧妙、淨宗的殊勝,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取代所有一切的妄念。念頭一起,接著第二句就南無阿彌陀佛,統統歸到佛號上,除佛號外沒有任何雜念。這個好,這也能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真信學佛,真心為佛法久住世間,真心為度眾生,一定得三寶加持。所以要會學!

      老師是關鍵,沒有,找古人。李老師當年把這個話教給我,他老人家非常謙虛,告訴我,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找誰?他介紹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已經不在,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那時候《文鈔》只有正編、續編在台灣流通,四冊,正續兩編。老師教給我,要我讀,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你看看老人多謙虛!他教我前半段,後半段的老師就介紹給我了。現在很多佛門同學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可不可能?我們細細觀察印祖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代表智慧。我們修淨土,教,依《無量壽經》、依黃念老的註解;行,依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範。常常讀《文鈔》,你看看《文鈔》裡那些書信,都是當時一些信徒有些疑難雜症,行門的、解門的,向他請教。他很細心、很仔細的,說得非常詳細,說得透徹。常常聽他老人家開示,對我們自己、對一切學佛的同學有大利益。《文鈔》是好文章,可以把它當作古文來念。

      李老師要我們學古文,念一百篇,背一百篇古文,我們選《文鈔》的好,世學、佛學全都學到了。有這個機緣,真正有同學發心,可以有志一同的人組成一個小組,「文鈔研習小組」,專學印光法師,不得了!他距離我們最近,所講的東西完全能契現前的根機。老人所說的,深入淺出,他通宗通教,儒釋道全通,好老師,我們要親近。現在《文鈔》出齊了,精裝本好像有七、八冊,一套,我們一生足夠了。有一部《無量壽經》、註解,一部《印光大師文鈔》,決定生淨土,往生的時候,彌陀、觀音、勢至來迎接。所以,老師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關鍵任務,我們要會選老師。李老師把他的老師印光大師介紹給我,我也把印光法師介紹給大家,我們都是印光大師私淑弟子。

      《大疏》又曰,底下接著講,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了,淨宗的修行總綱領、總原則我們掌握到,也像《華嚴經》上一樣,像善財童子一樣,問菩薩行。這一句是活話,文殊菩薩沒有跟他開示,只叫他去參訪、去參學。真正智慧開了,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得根本智,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之後,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是非、善惡,你有這個能力辨別了。老師對你完全開放,什麼人你都可以接觸,什麼東西你都可以看,不像從前那麼限制、那麼嚴。你有能力了,你不會學壞,好的東西你會接納,不好的東西你會剔除,你有這個能力。你接觸的面愈廣愈好,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一看就會,一聽就會,一接觸就會了,你才能夠度化眾生,度化眾生需要後得智,無所不知。後得智從哪來?從根本來的,像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枝葉是從根本上生長的。你所接觸的人、接觸的事,這是緣,接觸愈多你智慧就愈大。廣學多聞,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所以叫他親近善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去看五十三參,它是這個意思。所以,五十三參在哪裡?就是現前社會從早到晚,你在生活當中、工作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那就叫五十三參。活的!《華嚴》在哪裡?《華嚴》原來就在我們這個世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你全就會了。

      「復云: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這個前面我們讀過,「腳足、梯橙、飲食、寶衣、橋梁、財寶、日月、身命等」。都用這個來比喻善知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離開它。腳足是走路的,你沒有它我們怎麼運行?梯橙是幫助我們升高的、提升的,沒有它我們升不上去。飲食是活命的,善知識是活我們的法身慧命,沒有善知識就好像沒有飲食,法身慧命保不住。所以這些都好懂。寶衣、橋梁、財寶、日月、身命,還沒講完,二十一個,後頭就不需要再說,用個等字。最後總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善知識有這樣多的功德,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要知道親近。

      「大眾聞已,舉聲號哭」,這受感動,聽了之後真正受到感動。「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曠劫是無量劫以來,佛與法身菩薩是我們的善知識,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無論我們在哪一道,無論我們幹的些什麼,他都在守護。你在造業受報,他在那裡看著。看了,為什麼不拉一把?你能回頭他就拉你,你不能回頭他不拉你。為什麼不拉你?要知道,三惡道是消惡業的,佛菩薩不能消我們的惡業,你自己造的自己要承當,這才合理。佛菩薩只能幫助你覺悟,一覺悟那個業消得就很快。但是覺悟要有條件,你要能信,你要能解,你要能行,你沒有這三個條件不行。三善道是消福報的,就是你做了些好事,做好事要消,做壞事也要消。為什麼?自性裡頭善惡都沒有,只要有業那就是染污,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三善道消善業,三惡道消惡業,善惡統統消掉,你就成佛了。可是麻煩在哪裡?消業他又造業,這個事情就麻煩,換句話說,就永遠都消不掉。一個人墮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搞輪迴,原因就在此地。只消不造就好了,消了他還要造,不能不造。

      佛教給我們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講什麼?就是前面所說的,心不住相。這個方法妙,造惡不住造惡的相,修善不住修善的相,永遠讓自己的心清淨,這是什麼人?菩薩!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他也行善,做多少好事,他也造惡。可是你要曉得,人家行善,阿賴耶裡頭不落善的種子;他造惡,阿賴耶裡頭不落造惡的種子。為什麼?他已經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一味真心,他不是妄心。真心不造業,真心隨緣。你看《還源觀》上講得多好,賢首大師給我們講的,隨緣妙用,妙用就是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夫可麻煩了,他著相。我們在現象裡頭學一個什麼?學不著相,善惡二邊都不著。那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可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方便土,那是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你已經成法身菩薩了。

      怎樣學?首先學淡薄,不要太認真,什麼事情隨緣,什麼都好,這是我們回頭,真正回頭就從這裡做起。過去我們對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很計較,非這麼做不行,現在我們提升一步,提升什麼?馬馬虎虎,都可以,不要把它當作一回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只有一樁事情真正了不起,就是念阿彌陀佛。除了這樁事情認真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不要再關心,有沒有統好。跟什麼人說話都是阿彌陀佛,他說得很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他也很歡喜,以為我聽進去了,其實我一句也沒聽進去,全聽的是阿彌陀佛。對他有好處,聲聲阿彌陀佛灌到他耳根裡去。他跟我們說的話都不要緊,都是世間事情,那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我們聲聲阿彌陀佛這是金剛種子。這個道理要懂,這種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功夫慢慢就得力了。

      尤其是現在,我們看看災難的信息,一個月比一個月頻率上升。八月,全世界重大的災難二百一十九起,三、四月之間還不到七十起,你看看,月月上升,九月更多。這是給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咱們要真幹,不能再幹假的,不能再有偏邪,要認真努力。這個世界上許多預言家都說,災難就是明年、後年。我們一定能夠在明年十二月之前,這有一年的時間,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沒把握,功夫成片可以,只要你不要再計較,你就能做到。日常生活得過且過,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一年時間足夠了。也就是我這一年的時間決心取極樂世界,我一定要做到。要發狠心!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宋朝瑩珂法師三天三夜能把阿彌陀佛念來,我們一年時間還不夠嗎?真幹!不幹假的了。蓮池大師晚年,那也是個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的,晚年的時候專門搞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他老人家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不搞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他真捨掉了。晚年就一部經、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了。做給我們看的,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讀了書,看到有這麼一樁事情,應當學習,不再搞了,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見什麼人都是好人,見什麼事都是好事。好事壞事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說我們能不成功嗎?決定成就。

      我們接著看下面。佛護念我們是真的,我們對不起佛菩薩。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像慈母照顧嬰兒一樣,嬰兒不懂,就像我們一樣,佛菩薩照顧我們,我們糊塗,不知道感恩。「今日值於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今天遇到釋迦牟尼佛了,乃至未曾報恩,為什麼未曾報恩?不知道恩德。知恩你才能報恩,你不知恩,你報恩的心生不起來。不但不知道報恩,對善知識怎麼樣?無心親近。善知識在那裡等你,等你回頭,我們迷在五欲六塵,就是回不了頭。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說是語已,話說完了之後,慚愧的心、懺悔的心生起來,舉身號泣。

      「且恭敬善知識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難,故云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這是真的。我們今天對老師不知道恭敬,對老師產生一種什麼?產生一種情執,沒有誠敬。印光大師教我們,對善知識要懂得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不知道誠敬你就得不到利益。誠敬兩個字太重要!真誠恭敬心。有真誠恭敬心,一定能如教奉行,善知識教我的,我一定認真努力把它做到,你才真正得受用。本經裡面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那是真如自性,那是實相理體,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沒有誠敬心你得不到。你要有誠敬心,你看到這個經上字字句句,不但經如是,註解也如是。經論是佛說的,祖師大德這一百零一種,加上外國的九種是一百一十種,那都是開悟的人,不是凡人,都是真正修行得定開慧的人。我們遇到這麼多的善知識,比《華嚴經》善財童子還要幸運,善財童子才遇到五十三個人。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聽懂,有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有沒有真幹,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這真的。

      「蓋善知識難遇難識」,不容易遇到,遇到你又不認識,「今幸求得」,今天很幸運,你求得了。你在哪裡求得的?這本經本就是你求得的。經,佛是你的善知識,釋迦牟尼佛;註解,有這麼多祖師大德在這裡跟你說話、跟你分享,你要認識。「倘於彼善知識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如是則遇同未遇」。這真的,遇到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做不到。良醫束手是比喻,你害了重病,現在真有個好醫生可以能夠救你,你不相信他,不肯吃他開的藥方,他就束手無策,這樣遇跟沒有遇到沒兩樣。「故於善知識教,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是為甚難也」,這是真難。我們遇到,這個地方用的「教」字用得好,故於善知識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留下來的經典,這是善知識教,歷代祖師大德的著述,為我們分析、解釋,讓我們真的聽明白、聽懂了,能夠契入,這也都是善知識。聽了能不能相信,這的確是今天最大的一樁難事。不信,現在的人喜歡懷疑,這個普遍的,走到全世界你去看看,哪個人沒有懷疑?頭一個懷疑是懷疑自己。你看連自己都不相信了,他能相信他的父母嗎?父母能相信兒女嗎?你能相信你老師嗎?能相信你朋友嗎?人活在世間多麼孤單,一個靠得住的人都沒有,你說多可憐。你能相信佛菩薩嗎?你能相信祖宗嗎?能相信古聖先賢嗎?能相信他們留下來這些典籍嗎?要是不相信就完了。信了之後怎麼樣?信了之後真肯學、真幹,那你就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了。

      今天最大的一個關口就是「信」字,信確實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最後的底限。也就是說,佛經上講,《華嚴經》上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什麼?是你修道、成道的根源,你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了,一切都完了。所有一切功德之母,它能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間的功德,這個信字多重要。淨土,你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親近阿彌陀佛,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佛,關鍵就是這信字,你相不相信。淨土宗就三個字,信、願、行,真相信,我真願意到極樂世界去,我真念阿彌陀佛,這三個條件具足你就成功了。這三個條件不容許有任何東西夾雜在裡頭,夾雜就壞了。所以,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有真實的智慧,夾雜的那些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才把那些雜念統統放下。我們心裡只要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對了。把這一生當中,因為我們的根性不利,遠遠不如古人,決定不要貪多,要學古人,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要學,開悟之後再學,這是古代祖祖相傳的方法。不開悟不允許看其他經論,真正大徹大悟之後老師才開放。這是真善知識,這不是普通老師。

      「上明」,以上說明,遇佛難,聞經也難,遇善知識也難,聞法能行也難,「均極難得,甚為希有」,他都能夠做到,這種人少有。「但此上三者之難,莫過於下之『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能中之難能,故云難中之難」,真的。上面講了四樁事情,遇佛、聞經、遇善知識、聞法能行,難。要跟這部經,聽到這部經,信、樂、受持這個經就更難了,比前面還要難。為什麼?這部經真的是相信、歡喜、受持,恭喜你,你這一生成佛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在這一生當中去作佛,在這個世界作佛沒有指望,為什麼?修學的環境不好,干擾太多。極樂世界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那個地方沒人干擾,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純淨的法界,極樂世界一片就是念佛的音聲。所以在那個環境裡頭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在那個環境裡頭沒有一個退轉的。為什麼我們放不下這個世間?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還是不夠透徹,還是有疑問。這樣一來,我們勢必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這部經要細講、要常講,要不間斷的去講。現在利用科學工具可以做得到,一遍一遍多聽。

      聽懂之後,這四個字做到,真有了,就是信樂受持真有了,這個經就可以不要念了,這個註解可以不必看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如果還有懷疑,還放不下,這個經是一定要讀、一定要聽。經是什麼?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經教目的在此地。我們的疑慮斷掉了,我們的信心、願心起來了,一句佛號就行,不再找麻煩。連這經都不要了,就這一句佛號就成功,這個法門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保證你往生,而且你走的時候會非常自在,預知時至,你喜歡站著走就站著走,喜歡坐著走就坐著走,沒有不滿願的。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們親眼看見的,這樁事情是人家裝不出來的,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有這麼多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為我們作證轉。

      我們再看下文,「其希有難得,更無過於此者」,故云『無過此難』,這就是聽到淨宗法門,聽到這個經典,信樂受持,這是非常非常的難事。「何以故?如《淨影疏》曰:餘義餘法,處處宣說。開顯淨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最難」。這講其他的,給你講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給你講方法,因為佛為我們開顯八萬四千法門,千經萬論處處都在講;但是講往生淨土只有這部經。現在我們知道,專講往生的只有三部經,《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觀無量壽佛經》是專門講方法、講原理,講原理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給你講道理,然後給你講方法。專講極樂世界的這三部經。

      「又《會疏》曰:若聞斯經者,知識聞薰也。信樂受持者,往生正因。謂信樂本願,受持名號,此法超異諸教故,得益超出諸善故,眾機通入報土故(種種根機悉生報土),一生成辦故」,這就真難了。這是日本法師《會疏》裡頭說的,聽經,這是知識聞薰。知,知道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這叫知識。我們聽經上所說的,或者是聽祖師大德宣講的,我們知道了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是聞薰。信樂受持是往生正因,如果我們不信,或者是半信半疑,或者是信了,捨不得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有了感情,不願意離開,這個樂就沒有了。受持,不願意念佛,還是雜念、妄念主宰你的意識。要知道,心裡面充滿雜念,這些是搞輪迴。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分別執著來的。執著是見思煩惱,大小乘經上都說,見思煩惱斷了,真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什麼?沒有覺悟,還搞分別執著。見思,見是你的見解,思是你的思想,惑是迷惑;換句話說,你看錯了,你想錯了。對什麼?對整個宇宙萬事萬法,你全看錯了、全想錯了。錯在哪裡?這個世間是一場夢,夢醒之後什麼都沒有,你在裡頭這個看法那個看法,全錯。錯的是錯,對的也錯,沒有一樣不錯,無論你怎麼想法也統統都是錯。所以,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之後,就醒過來了,然後才知道做夢全錯了,沒有一樣是對的。你要是對的,對的就超越輪迴,你能超越輪迴嗎?

      你要知道,只有那一句阿彌陀佛可以超越輪迴,一切法裡頭只有這一句法是對的,你知道嗎?抓住這一句法,我就這條路,對一切人歡歡喜喜。為什麼?結善緣,別結惡緣,結惡緣我們往生的時候冤親債主來找麻煩,有的時候受到干擾就往生不成了。跟一切人統統結善緣,善人跟他結善緣,惡人也跟他結善緣,毀謗我的人、羞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統統跟他結善緣。只要我知道的,我這個小佛堂裡面都給他供長生祿位,我們每天講經天天給他迴向,結善緣,不結惡緣。心裡頭沒有惡念,希望真正做到純淨純善,這個自受用多好。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純淨純善,這就是學了佛才真正會做人。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不變,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念是清淨心,我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老人家他是念咒,二六時中沒有停過的。我跟他三年,每個星期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聽他的開示,他話一講完,他口裡默念,金剛持,你看他嘴在動,沒有聲音。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能看到,可見他的心清淨,他沒有雜念。那是修成的,這個功夫不是偶然的,我們應當要學習。往生正因要記住,信樂受持。信樂本願,受持是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蓮池大師一生就念四個字。

      「此法超異諸教故」,這個諸教是佛法裡面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超過它。「得益超出諸善」,世出世間一切的善都沒有念佛善,你要想修世出世間第一善,你就念阿彌陀佛,善中之善,無與倫比。這一句佛號念好了,你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們的活動空間就大了,大到什麼程度?不可思議,遍法界虛空界,你想到哪裡自由自在,念頭一想就到了。到些什麼地方?到諸佛剎土。《彌陀經》上講十萬億佛國土,不止,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你能夠分這麼多身,去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供養是修福,供佛修福,聽經是修慧,所以到極樂世界幹什麼?求福求慧,修福修慧,福慧圓滿你就是二足尊,二足尊是佛,成佛了,到極樂世界就幹這個。然後再從西方極樂世界到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去幹什麼?去度眾生。幫助這些眾生回頭、幫助這些眾生覺悟,也教導這些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很快他的成就就跟我們一樣。極樂世界的人幹的是這個事情,這是他們的事業,求福求慧、修福修慧、幫助眾生,真的是全心全力幫助眾生、成就眾生。所以得益,得的利益超出諸善。

      「眾機通入報土」,種種根機,報土是實報莊嚴土。只要能依教奉行,你真的能夠這一句佛號不斷,念念想著阿彌陀佛、想著極樂世界,你往生決定是實報土。你的念不純,你的信不真、願不切,平常也念佛,念得不多,世間法還沒有丟掉,臨命終時,如果你的運氣好,有人替你助念提醒你,往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你看看,你為什麼不專心?你為什麼不把拉雜事情丟掉?你想這些幹什麼?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念了,我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一去花開見佛,就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菩薩,插班去的,不是從一年級念起。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做不到那沒辦法,這個事情我們做得到,只要你肯放下,什麼都不要管了。一天到晚念佛,痴痴呆呆,像個迷惑顛倒的樣子,甚至於別人都瞧不起你,罵你迷信,怎麼學佛學得這個樣子,他上上品往生;聰明伶俐的,也念佛,下下品往生,不一樣!一生成辦,我們這一生就把這個事情成就了、辦妥了。

      「必依多劫宿善,超過諸難之事,故云難中等」,這是難中之難,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人一生當中能成就,真能放下,就說明他過去一定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他才行,才能夠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全做到了,難中之難他都能夠通過。「準兩疏意」,依據前面兩位大德註解的意思,「若人於此第一希有、難聞難信之一生成辦之妙法」,這就說的這部經,說的持名念佛,「能聞、能信、能受、能持,當知是人,必是多劫薰修,宿種善根,難能希有,超過一切」。他要不是過去生中有非常深厚的善根,這個做不到,他能做到就肯定他的宿根深厚。為什麼現在這樣?他是一時迷惑,所以他又去搞輪迴了,就是最後一念想到別的事情去了,這是很有可能的。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之後真的明白、真的想通了,什麼是真的?真放下,就證明他宿世善根深厚,萬緣放下,不再搞了。

      「故曰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中之難他通過了,難中之難他突破了,他這一生成就了。「此」,這後頭幾句話念老說得非常重要,上面我們讀到的祖師大德的這些開示,「非謂法門難修」,法門容易修,「蓋指如是之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緣」,這個難得。為什麼?他真信,他真明白、真覺悟了。世間六道輪迴真放下了,不想再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習氣也收斂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求極樂世界,一心專求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做彌陀弟子。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接受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教誨,可以在同一個時候。在極樂世界,自己的身在彌陀佛的講堂聽經聞法沒離開,可以分無量無邊身、無數無盡的身,去參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供養、聞法,福慧雙修。這種景觀無比稀有,就在我們面前,垂手可得,要不要?如果你真要,你就得真放下。想想我這一生當中哪樁事情最難放下的先把它放下,最難放下的先放下,容易的就好辦了。千萬不要容易放的我放,難放的慢慢來,那就真難了,這一生能不能往生靠不住。把我最難放下的我先放下,其他的不難就很容易,所以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