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256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五六集)  2011/1/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一十一面第二行,「必成正覺第七」:

      念老的註解,「法藏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說四十八願已」,已就是說完了,「乃於佛前復以偈頌表此行願,並請證明。以大願真誠深廣故,應時感得雨花地動,空中讚云:必定成佛。」以上是本品的內容,簡單的幾句話介紹出來。我們看經文: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用偈頌的體裁讚歎。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們知道這個「超世志」就是四十八願,彌陀已經成佛,他的願全部都圓滿了。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大願成就之後,接著就是普度眾生,度眾生不是平常的,是要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道。所以這個後頭說「成就菩提果」,這一句很重要,這一句就是成佛。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阿彌陀佛成佛了,他的名號叫「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這是一切眾生接觸到彌陀,都會發願求生淨土。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這是如佛身相。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也跟彌陀一樣,以大慈悲心與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像佛一樣的普度眾生,這是「利益諸群品」。

      我們現在看黃念老的註解。「我建超世志」,建是建立,立也。「所謂超世志者,注經家中頗有異解」,對於這句話,祖師大德有些看法不同。什麼叫超世志?「如淨影云」,這就是康僧鎧的註解,在中國流通最廣,「前所發中,求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淨影以《魏譯》」,就是康僧鎧的本子,「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與諸佛稱揚願,為攝法身願。國土清淨願、國土嚴飾願為攝淨土願。淨影僅許此五願,超出世間也」。這是小慧遠,後人對他尊敬,不稱他的名,稱他的寺,他住的寺廟叫淨影寺。此地我們看到淨影,念老引用很多,就是慧遠大師。他跟淨宗初祖慧遠名號完全相同,兩個字都一樣,一個是東晉的,一個是隋朝的,所以稱為小慧遠,我們佛門裡稱他作小慧遠,就是淨影寺。他認為弘願裡這五種願非常重要,就是剛才我們念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揚,這是法身,國土清淨、國土嚴飾,這是攝淨土願,這五願超出世間。「憬興同之」。「義寂、望西」這些大德,他們說「總指所發之四十八願」。「後說甚是」,這句話是黃念老說的,黃念老贊成義寂、望西這些大德說,超世願實際上就是指四十八願,而不是只有前面五願。這就是不同的看法,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看同是一句經文,解釋就不一樣。

      「《甄解》」,這是日本的一位祖師,淨宗的祖師,他說,「吾祖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吾祖是指善導大師。那我們就知道,他在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回到日本之後他們成立淨土宗,還是以善導大師為祖師,所以他們的祖庭在中國。善導大師說「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柿相並耳,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而所織成,但匹錦耳。今亦如是。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甄解》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話,善導大師說這個超世志就是說的不可思議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就是也可以說是沒有障礙的誓願。世人,這是世間一般人,看這個四十八願好像願願各頭,這個意思就是願願都是獨立的,四十八願。用果實來做比喻,栗是板栗,柿子,這都是果木,柿子我們現在是稱它作水果,好像各是各一類的。善導大師說「今不然」,事實上不是如此,四十八願實在講它是一願,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有個比喻,像是一匹蜀錦,蜀是四川,所生產的這些蠶絲織出來的絲綢,錦就是絲綢。在古代,唐代的時候更盛,諸位曉得中國通往歐洲絲綢之路,絲綢的來源,四川是最著名的。這一匹絲綢上面織的這些花紋,有花果枝葉,根莖枝葉有別,你看這一匹絲綢裡面所織的這些花紋,裡面有花、有果、有枝、有葉,不一樣;看整個圖畫,只是一匹織錦而已,織成的。四十八願就像這個織錦一樣,今亦如是,雖然是有四十八,它確確實實只是一正覺善巧之所莊嚴。願願都是正覺,正覺的善巧表法,正覺的善巧自行化他。莊嚴法身是莊嚴自己、莊嚴眾生、莊嚴法界,是一不是二。

      下面就又說得更好,「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願願如是,一願得到的時候,四十八願全得到,這才是正覺善巧。所以它沒有隔礙,跟前面世間人所謂的栗與柿子、花果枝葉這種比喻不能同類。這個願文因為它是從一個正覺生,正覺是佛知佛見,自性清淨心裡頭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所以,願的條目再多,都是相即相入,沒有障礙,這稱之為無礙誓願。「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用這個來解釋超世志。這個超,用現在的話,超越時空維次,那就是什麼?那是一體,四十八願就是一願。所以阿彌陀佛他講的「我建超世志」,這個超世志就是指四十八願。

      「又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是謂一一之願悉為念佛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彌陀名號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表法不可思議,名號的利益不可思議,名號實在講說不盡!千經萬論都從一句名號所流出,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大聖是佛,大賢是菩薩、是世間的聖哲,他們所修、所悟、所證、所教無不皆是從彌陀名號所流出。為什麼?你把名號翻成中國意思就明白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無量覺,你看他這裡說一正覺,一正覺不就是無量覺嗎?無量覺中流出來的,就是一正覺善巧莊嚴,就是一正覺流入。我們對於這句名號不認識,也不知道這句名號與我自己有什麼關係,所以把它放在旁邊不理會它,不知道那是寶,世出世間第一法寶。世出世間所有佛法珍寶都從這一句名號流出來的,你能相信嗎?什麼時候你真的相信了?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就相信了,沒到這個時候你還不能相信,到這個時候徹底相信了。為什麼?你親證的境界,你證得了。所以,「遍標念佛最為親」,這句話說得好!我們能不能直下承當?在這一生當中,不要再迷了,往後生生世世,誰跟我最親?念佛最為親。念佛,我的父母、我的祖宗在裡面嗎?在裡面,一點都沒錯。無始劫來我們的始祖全部都在佛號裡頭,念佛就是念祖先,念佛就是念師長。彌陀一一願悉為念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也是悉為念佛也,再廣義,那就沒有一樣不包括在裡頭。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念公在這個註解裡,這一句引用得非常多,我們常常念到,念得都很熟了。三種莊嚴是什麼?是佛、菩薩、國土,我們現在換一個名詞來說,大家就更親切。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國土是學校,我這個說法,大家聽起來就更親切。這三種莊嚴,老師莊嚴,莊嚴用我們的話來說是完美,完美是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老師像個老師,師道沒有一毫欠缺;學生像學生,求學之道具足完美,沒有欠缺。學校包括的範圍很廣,不但是課程的內容、課程的標準、課程的目標,以及教學一切的設施,樣樣完美,找不到欠缺;乃至於包括學生,無論是物質、精神,這些設施也都完美沒有欠缺。所以諸佛讚歎,諸佛讚歎這兩句話完美到極處,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要想做一個好學生,希望早一天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圓滿、成就究竟圓滿,不進這個學校那你就難了,你能進這個學校,你就成就了。我們在經論上看到很多,甚至於說只要你進入這個學校,就是你往生淨土,什麼樣的級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諸佛菩薩都讚歎你,你已經圓滿成就了。這還得了嗎?這真叫難信之法!你是個博地凡夫,業障深重,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你就證得究竟圓滿?這個時間短到什麼程度?一般講來不過三年。上小學三年,還沒畢業,你就成佛,你就證得大圓滿了。諸佛如來跟我們說難信之法,我們聽了能體會得少分的意義,這真難信!

      為什麼這麼多想學佛的人沒成就,原因在哪裡?原因還是難信。天天念《無量壽經》,天天聽《無量壽經》,聽上幾十年你還沒想去,難信!你還沒聽明白。真聽明白了他就真幹,沒有真幹還不明白,不知道這個法門是這樣殊勝,這麼容易去的,去了就成就。不能去的這些人,一般說法你業障太重,也沒說錯,殊不知那一句佛號是消業障的。經上講得很清楚,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前頭有至心,就是真誠恭敬心,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用這個心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念一天還得了嗎?打個佛七念七天佛,什麼樣的罪業都消了。你說我打佛七也不止參加一百次了,為什麼業障沒消掉?你不會念,這個不會念就是古大德講,你錯用了心。這句話講得好,你錯用了心,你不是用真心,你用妄心。妄心念也有功德,不是沒有,功德很微弱,不強,所以你念了很多年,功夫都不得力。這樁事情,自己冷靜的去想想就明白了。日常生活當中,擺在我們眼前的,你認為哪樁事情對你是最重要的,你就明白了。現在一般世間人,把什麼認為最重要的?錢財第一重要,享受五欲六塵第一重要,還有人認為我身體第一重要,健康長壽第一重要。很少人把念佛擺在第一重要,如果把念佛擺在第一重要,你就成就了。你去問問看,有幾個人把念佛擺在第一重要,他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去念佛。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就全都明白了。當然,這裡頭還有困難,因為對念佛沒有認識,不知道它是寶,只認為念佛跟我什麼關係?來生來世的關係,不是現前的關係。真的沒想到念佛與我現前生活有關係嗎?能幫助我解決眼前事情嗎?你真念佛就真幫你解決。為什麼?至誠感通,至誠就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這就通了,阿彌陀佛真能加持你。加持你什麼?「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這樁事情你又要曉得,如果你所求的不如理、不如法,你就沒有感應,你所求的如理如法,我應該要得到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在年輕時候,我三十三歲出來講經,那時候跟我們同輩分,年齡也差不多的,德融法師,現在都不在了。我講經講到這麼一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下了講堂之後,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說的這句話我有懷疑。我說:什麼話?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說:為什麼你懷疑?「我求了三年,沒有感應。」我說:你求什麼?他說:我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一點感應都沒有。我問他,我說:請教你的道場住眾多少?他說就他一個人。這我都不曉得,一個人住個茅蓬。我說:一個人何必要電冰箱?我以為你的廟不小,人眾挺多。我才曉得他一個人住一個小茅蓬。我說這你沒有必要,佛不給你,我說我這麼多年來真有求必應。他說:你求什麼?我求經書,沒有我求不到的,我想找一部參考資料,心裡想著想著就會有人送給我。只有一部書,時間很長,半年,有人送給我了,《中觀論疏》,我求這部書是時間最長的,半年。通常求一般的我所要的這些參考資料,大概都不超過三個月,就有人送給我,而且版本都非常好,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說真有感應!最近我求的兩部書,不是為我,是為眾生。我求唐太宗的《群書治要》,不為我,這書對我沒用處,《國學治要》,這是去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我也不搞這個,這不是為我求的。這是為有志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仁人志士,我為他們求,求到了。求到了趕快印,我第一次印一萬套,贈送給有志的年輕人他們去學,我還是念阿彌陀佛,還是講我的《無量壽經》。不為自己,為別人,也能夠求到,不可思議,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為世人求,求什麼?求化解衝突,求社會安定,求世界和平,求我們居住的地球健康,不要出毛病。會不會應?會應。問題我們居住在地球上人,如果像美國布萊登先生所說的,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從今而後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就應了。諸佛菩薩、古今聖哲都這個說法,連美國的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回頭是岸,不要依靠別人,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這個小團體做起,就行了,用真誠恭敬心去做。要真正學習《還源觀》上講的四德,「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注意功德兩個字,功德是什麼?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不著相。隨緣妙用是隨緣不著相,像《金剛經》上講的不著四相、不著四見,隨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樣隨緣就對了。把古今聖哲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威儀有則」,則是原則,是個標準,我們把標準做到。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這個標準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還沒有讓別人感動,是我們做到得不夠,我們做到位了,一般人就會有感動。善根深厚的人先感動,善根比較輕一點他後感動。我們不能瞧不起鳥獸,不能瞧不起花草樹木,為什麼?有些時候它們比人感覺還敏銳,人沒有感動,它們感動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它們感動了,我們就知道天地鬼神有感動。所以這個地方的三種莊嚴,確確實實是真實智慧,是無為法身。

      「法藏菩薩大願攝三種莊嚴,究竟圓滿,圓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意思深廣無盡。前面我把三種莊嚴解釋為老師、學生、學校,法藏菩薩大願,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有三種莊嚴,自行、化他、覺滿。你看看他給我們做的表率,給我們做的榜樣、模範,四十八願他自己先做到,然後再勸別人。我們如果把四十八願每一條都做到,我們就證入阿彌陀佛的境界,就成佛,什麼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通號,不是專指一個人,契入四十八願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什麼意思?跟阿彌陀佛融合成一體,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處所,你想想你是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一點都不錯,阿彌陀佛遍法界。你感引你周邊的人也覺悟、也明白了,也發四十八願,依願成行,你看又一批彌陀化身出現了,重重無盡。這是自行、化他、覺滿,一正覺,一大覺。怎麼達到圓滿的?自行圓滿,化他圓滿。

      自行圓滿好像沒問題,化他圓滿裡頭有問題,還有這麼多眾生還沒有接受到佛菩薩的教化,怎麼能稱圓滿?化他的願心圓滿。像阿彌陀佛一樣,他在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發願是自行圓滿,五劫修行,把化他的理念、化他的智慧、化他的方法、化他的道理、化他的善巧方便統統都做出榜樣出來,那就是化他圓滿。所以,他證得覺滿,他成正覺,成佛了,這是覺滿。這個模式、這個樣子我們看到了,沒有看到不相信,看到了信心就生起來。信心生起來,接著下一步要發願。發願不曉得怎麼發,你看看彌陀慈悲,這四十八條引導你發願,你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說你能不到極樂世界嗎?你不到極樂世界到哪去?《易繫辭》裡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以群分什麼?志同道合的人永遠在一起。你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所以你跟阿彌陀佛,不是一個,眾多的阿彌陀佛,就是大家都圍繞著四十八願的這些人,你們一定常常在一起,這個一起就是極樂世界。「究竟圓滿」,這裡不是入一法句,加了個圓字,「圓入一法句」,圓圓滿滿的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意思極深極廣,無有窮盡。

      「且以聲字皆實相」,聲是音聲,阿彌陀佛這是音聲,字是文字,音聲是實相,文字也是實相。為什麼?一實一切皆實,全在用心。「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即是法身本體,即是圓圓果海」,你說這還得了嗎?經文學到這個地方,宗旨、義趣已經非常明顯,讓我們真正認識彌陀名號真實功德。你認識它,你才會尊重它,你才會喜歡它,你才能執持永遠不會放鬆。為什麼?這就是法身本體,圓圓果海。這句話叫人很難想像,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證法身了嗎?沒錯,你只要念,你只要真念,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你就證得,法身本體證得了,圓圓果海證得了,法身是本體,圓圓果海是德用,究竟圓滿的圓果,海是比喻深廣無際。《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就這個意思,那是圓圓果海,一個法身本體所流出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難得現在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裡也證實了,宇宙跟自己確實是一體,而宇宙之間,他認為信息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信息就是意念,你的思想、你的念頭,這是一切法的根源。意念是什麼?明顯的是意識、意根,意根是末那,這很明顯,還有個不明顯的是阿賴耶,科學家叫潛意識。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實在講,還沒到極樂世界,你在往生之前,首先接觸到的是佛光,你見佛,佛放光接引你。那是什麼光?四十八願。那個光照注你,就是四十八願加持你,你能不開悟嗎?佛光一照,你煩惱輕、智慧長。不是你自己有能力斷煩惱開智慧,是佛光加持你、幫助你,智慧開了,你煩惱伏在那裡,還沒斷掉。那個斷掉是你自己的功夫,佛能先幫助你開智慧,慢慢你再去斷煩惱。煩惱真的斷了,你就不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在哪裡?你在實報莊嚴土。那是你自己親證的阿惟越致菩薩,不是彌陀四十八願幫助你成就阿惟越致菩薩,那是真的你自己證得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無比的莊嚴,他方世界找不到。他方世界有,何必到極樂世界?問題就是這一著他方世界沒有,唯有極樂世界有,遍法界虛空界只有這一家。我們這些根性欠佳的人,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在一生當中取得法身本體跟圓圓果海。

      接著下面說,「乃四十八之所標,故體具本願一切功德妙用。又此名號,是性德之本體,修德所圓成,性修二德圓攝無餘。」都是說名號功德,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前面說即是法身本體,能生一切法,這裡說是性德之本體,能生一切性德。《還源觀》上給我們講四性德,隨緣妙用是性德,威儀有則是性德,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都是性德。就一般佛法裡面通途來說,十善五戒是性德,六度十願是性德,四十八願是性德,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的是性德,為眾生現身說法是性德。在我們世法裡頭,五倫是性德,五常是性德,四維八德都是性德。世出世間一切法圓滿含攝都在其中,這是性德的本體,自性裡頭本具的。可是我們今天迷失了性德,迷而不覺,這樣才把性德扭曲了。扭曲成什麼?扭曲成煩惱,所謂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是性德的扭曲,因為迷了,不覺了。造成的果報,原本是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薩所居的淨土,叫報土,也叫法性土,法性身證法性土,明心見性的人。迷了之後,法性土就變成十法界,愈迷愈深,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變成地獄,迷情所現的境界。修什麼?修沒有別的,就是修正。錯了,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壞了把它修理,是這個意思,讓它回歸性德就對了。也就是讓我們從習性回歸到本性,本性本善,習性不善。所以教我們棄惡揚善,要把善發揚光大,善是性德。不善叫業障,造作業障,業所現的是苦果,六道輪迴的苦果。法身本體裡面,性德、修德統統都含攝在其中。所以,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是性德成就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是修德成就的。修淨,修清淨心所感的是方便土;修染,修什麼?修貪瞋痴慢、修自私自利、修五欲六塵,那就現六道輪迴。無論是淨、無論是染、無論是善、無論是惡,這些依正莊嚴總不出法身,法身本體之所變現,所以它是一不是二。

      下面說,「今四十八願,遍標念佛」,這一句很重要,我們不能疏忽。為什麼?「願願皆攝佛之果德」,這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從果德,佛的果德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一一全顯無為法身」,換句話說,一一皆是無為法身,我這樣講大家就更容易懂,全顯就是都是,「故可悉謂為攝法身也」,一一願就是法身。「諸願互融相入,無所隔礙」,一願裡面任何一願都圓滿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沒有例外。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四十八願最後的一願,是阿彌陀佛特別為他方世界菩薩所發的。他方世界菩薩如果是有緣聽到這一句名號,他所獲得的殊勝功德利益,跟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這個真不可思議!

      後面更進一步說,「一一願含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之願,無有限量」。這句話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十方三世無量諸佛,已經證得法身的,無量的菩薩正在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在精進,這些人,無論是因地還是果地,所發無量的大願都不出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統攝諸佛菩薩一切弘願,當然是無有限量。「進言之,則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隨順眾生之假名,實則本願無量也。」這個意思是粗說四十八條,四十八條展開是無量的本願,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發的善願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與性德相應的,這句話很重要,與性德相應的是善法,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善法,與性德不相應的,那是不善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把與性德相違背的那些不善放下,回歸到本善就對了,佛門裡所說的「回頭是岸」就是這個意思。

      「又本願之數雖無量」,真的是無量,你看看,佛家常講的十善,不多,十條,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你看,總的就簡簡單單的十句,在小乘裡面把它展開,變成多少條?三千威儀,在小乘裡頭,十善變成三千善;在大乘菩薩裡面展開就更多,八萬四千細行,就十條,展開就八萬四千。今天在此地,四十八一展開,無量不可思議殊勝之願,再展開。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的大願歸納起來四十八,四十八再歸納起來就是一句名號,這樣才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末後在此地的總結,四十八願,「實則本願無量也。又本願之數雖無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這一法句就是阿彌陀佛,如果加上「南無」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為法身。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至於對超世之解,諸家亦復不同」,這就是講經的法師大德、註經的這些大德,他們有不同的見解。「義寂謂為超勝地前世間之位,故名超世」,超是超越,勝是勝過,地前菩薩這些位次,就是初地以前;換句話說,初地以上這叫超世,這個標準高。「憬興謂為地前十向滿位一重發心。蓋均謂為初地之前也。善導、曇鸞等師,則大異於是」,他們的認知不一樣。「如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這是《瓔珞經》裡面所說的六種種性的第四種,即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這曇鸞說的。「善導大師亦判為十地菩薩之發心。故均遠超地前之說」,地前已經很高了,地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善導大師、曇鸞大師都認為這是十地菩薩,十地再上去就是等覺。這是說,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願的時候,他應該是什麼樣級別的菩薩。義寂、憬興他們認為是初地菩薩,而善導、曇鸞他們認為是十地菩薩,級別差異很大。「復以法藏菩薩大願,不但超過三乘,且超踰諸佛願也」,這是真的。「經云:法藏發願之初,便言: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這是有經文可以證明的,我們在這部經上確實看到有這一句。可見他地位已經很高了,如果是初地菩薩,不能說這句話,在我們一般想像當中,至少是十地菩薩才有資格講這句話。

      《後出偈經》也有這樣一句,「發願踰諸佛,誓二十四章」。發願就是四十八願,超越諸佛,誓二十四章這是具體的。夏老會集這個本子就用的是二十四章四十八願,五種原譯本裡面統統都顧及到。因為五種原譯本裡面,說二十四的有兩種本子,說四十八的也有兩種本子,說三十六的有一種本子。古大德是從這個地方肯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不是一次;一次,這個願是非常非常重要,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二十四章就是二十四願,四十八願、三十六願,如果是只講一次,後人結集經藏不能這種結集法,至少是三次不同的宣講。這是很特別的,佛當年在世講一切經只講一遍,沒有講第二遍的,唯獨《無量壽經》很特殊,所以判斷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

      「經中成就文曰: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又說到,「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前面一句,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世界,這是超諸佛剎土。這講到超世,我建超世志,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世界,依報殊勝。後面這一句,「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正報殊勝,正報也超越了。我們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超越,依報怎麼能不超越?這一小段所引的經文,證明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超越一切諸佛剎土。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可見法藏菩薩超世之願,亦超踰諸佛之願也」。這句話我們聽到了一點都不疑惑,我們能夠認同。為什麼?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太多了,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超越別人,事實就超越,依正就超越,這是自自然然的道理。《華嚴經》上也說得很好,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平等的,心現是平等的,願不一樣,願是從識生的,識是分別執著,各個不相同。

      彌陀的願比十方諸佛的願殊勝多了,十方諸佛的願比較含糊籠統,譬如諸佛的通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一切諸佛通願,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四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跟這個四願相比完全相應,願願都相應。四願說得籠統,四十八願說得清楚,像法律條文一樣,四願是總綱領,這四十八是細目。這裡頭最難得的我們要記住,法藏菩薩發這個願的時候他沒有成佛,他是菩薩。我們從善導大師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見解,是十地以上的菩薩,跟佛很接近了,他發的願他全兌現了,沒有一願疏忽,這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說話要算話,說到要做到,這才令人佩服,這樣才能夠叫大眾尊重,向你學習;如果你說到沒有做到,失信於人,那就難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這一句太殊勝了,這裡頭最重要的,當人自性,心作心是。對我們來講,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那邊依正莊嚴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能夠參與是我們的自性。我前頭所說的,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是我們自心「心作心是」,這樣所感應的。我們有感佛有應,佛有感我們有應,感應道交,相融相入,成就無比殊勝莊嚴的淨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