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600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六00集)  2011/9/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八十八面,從第一行看起:

      「《維摩經嘉祥疏》云: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別教)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別教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如憬興曰:法眼淨者,即預流果(初果)」。「又《淨影疏》云:見四真諦,名淨法眼」。『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如《維摩經》云: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肇公註曰」,肇公是僧肇大師,「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都是講小乘,前面這一段經文,小乘從初果到四果,說他們的境界。

      這是世尊講經到最後這一段,『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證初果的,證小乘初果的有這麼多人。當然不是這個地球,地球到今天才七十億人,這個地方有一萬二千那由他億,這個數字非常大。這是指什麼地方的?至少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他老人家度化眾生的地區,這個地區是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這是一個大的星系。在過去,確實許許多多人都誤會了,認為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黃念老居士是學科學的,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就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經上講得很明白,這一個星系中心是須彌山,太陽繞須彌山的腰,這當中,繞這個旋轉。照這個說法,單位世界應該是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現在科學家發現是個巨大的黑洞,就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這個黑洞的能力非常強大,連光線都被它吸進去,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明年正好銀河對齊,這是個天文現象,也很難得遇到的,大概要兩萬多年才遇到一次。銀河中心,太陽在當中,地球,排成一條直線。這是古時候馬雅人的長曆觀察到的,他那時候還沒有儀器。他們對天文非常熟悉,而且觀察得非常精密,這是一個週期性。

      一個單位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再以這一千個銀河系為單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它做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十億個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教區,他教化的地方,這麼大!如果從這麼大的銀河系來看,這數字不大,才「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得法眼淨就是證初果,聽佛講這部經,他們就證須陀洹果。『二十億眾生』,二十億就少了,少很多,『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三果,小乘三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這是證阿羅漢。可見得愈往上去人數就愈少,證初果的人太多太多了。這是聞經獲益第一段,先講小乘。

      下面舉個問答,也是古人的,「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淨影疏》云」,淨影是隋朝人,慧遠法師,跟我們東晉初祖,在廬山開淨土宗第一個法師,我們叫初祖,名字完全相同。他也叫慧遠,他是隋朝人。所以在佛門裡面稱他為小慧遠,你只要看到小慧遠,就是稱淨影法師。淨影是寺廟,他老人家一生住在淨影寺,後人對他尊稱,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稱他所居住的地方淨影,稱淨影法師,這是稱呼當中最恭敬的。遠公法師說,「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明六道,三界六道,六道是穢土,這裡面眾生非常之苦,三苦、八苦都是對這個地區說的。你要是真的明白了,「深心厭離」,不想在這個地方再逗留了,能不能離?能。離開了六道就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相當。你看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是六道,但是極樂世界只有兩道,其他四道沒有。沒有餓鬼、地獄、畜生,也沒有阿修羅,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只有人跟天,只有兩道。這是跟其他世界不一樣的地方,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成就。

      發願,發願要兌現,他發了願之後,用五劫的時間修行,每一願都兌現了。所以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麼來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有,一個人如果修純善,心地純淨純善,這個人將來生天。那個天上生活的境界也不需要設計,也沒有人施工,自然變現出來的。這是什麼原因?純淨純善功德之所成就,像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同樣一個道理,你要做五逆十惡,你的心地跟你的行為濁惡到極處,那個惡也能變現,這個惡業成就變現什麼?變現無間地獄。地獄也是化生的,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建造。它跟閻羅王沒關係,跟佛菩薩也沒關係,跟上帝也沒關係,是你自己不善業所變現出來的,這麼一回事情。在我們這個世間,天堂地獄如是,極樂世界的成就,我們就不會懷疑,它是真實大願、大行功德之所成就。所以,小乘知道六道的狀況,三苦、八苦,不願意在這裡頭再受苦、再輪迴。他聽到這個經,因為他的心量並不大,能夠離開六道他就很滿意,離開六道就很滿意,他脫離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是這麼回事情。「憬興亦云,眾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他們證得的是聲聞小果。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底下一段是「大乘得益」。大乘跟小乘實際上心量不一樣,志趣不一樣,大乘的心量大,志趣高遠,所以得利益不相同。我們看經文: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是得不退轉的菩薩,這個不退轉是阿惟越致菩薩,是《華嚴經》上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覺,都叫不退轉。下面這一段: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我們淨宗這十幾年來,皈依三寶,皈依證上的法名都用妙音,妙音就從這裡來的。佛給我們大家授記,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在那邊修行成佛了,到他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度眾生,都稱為『妙音如來』,妙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居士是念佛成佛的,所以現在我們的皈依證上都用妙音,因果相符,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是妙音如來,這個法名從這裡來的。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右面這段經文,「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這些是大乘根性,跟前面不一樣。『不退轉』,「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他只有進沒有退,「不更退失轉變」,他不會退心,他也不會改變,這句話非常重要。要知道,世尊為我們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一定要記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做一個象徵性的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古佛再來,法身大士,他們表演給我們看的。表演什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都是行菩薩道,都是在學「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學?完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善行是佛法,你只要入佛境界,沒有一樣不是佛法。不善的也是佛法,你看勝熱婆羅門的愚痴,這貪瞋痴,他行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蘇蜜多女的淫欲,她是個妓女。哪個行業都是菩薩道。

      我們才知道,大乘法裡講,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問題就是你在一切法當中,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行嗎?行,這個境界裡頭,心是清淨寂滅,生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清淨心生智慧,何況清淨平等覺!所以一切事情,無論什麼事情,大事小事,你私人的事,或者是社會大眾的事,你都能處置得圓圓滿滿,盡善盡美,這是佛法。如果要不是這樣的境界,我們學它幹什麼?到這個境界,才叫「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修圓證,佛法活了。現在人講活學活用,活活潑潑,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你們到敦煌,敦煌我沒去過,我看過一些照片,敦煌石窟裡面這些繪畫、雕塑。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大眾聽經,空中是什麼?空中是天樂,天女在那裡唱歌、舞蹈供養大眾。這是大乘,你說這個法會多莊嚴、多圓滿。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漢朝的馬融大概就是學到這一套。馬融上課的時候,他拉了一個布簾,布簾後面是他家裡面養的樂隊,裡面在彈琴、在演奏,他一面欣賞是一面教學。真正得馬融真傳的是鄭玄,鄭玄在馬融會下三年,一心聽講、學習,幕後面這些女孩子在那裡演奏,他從來沒有張望一眼,他如如不動。所以馬融心裡有數,他說我一生的學問這個小孩全學去了,而且他估計這個學生將來超過他。他心裡還有嫉妒心,不希望有人能超過他的,這老師,老師存心不善,想害他、整他。可是鄭玄很聰明,很有智慧,他也能看出來。他結業了,學成了離開,老師帶著同學一百多人,十里長亭為鄭玄餞行,每個人敬三杯酒,三百杯的故事從這兒來的。灌了鄭玄三百杯酒,酒醉了當然他就不醒人事,這就好整他。沒想到鄭玄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後,小小的禮節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師跟我們講這個故事,人人都像鄭玄的這種酒量,釋迦牟尼佛不飲酒那條就不要了,他不會喝醉。酒是屬於遮戒,它不是性罪,它是防範你犯罪的,像鄭康成那個海量的話,這條戒律就沒用了。所以他離開了,離開的時候他走的路線大家知道,半途當中他改道,走小路走了,聰明,真的超過老師。他的字叫康成,稱他鄭康成,他的名字叫玄,鄭玄,漢朝的大儒。現在十三經的註疏,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他註解的。所以,煩惱習氣不好斷,真現前的時候真會起作用,那個時候佛法還沒到中國來。我們想想古時候有這麼多的案例。

      我們看下面的文,他不會退失,他不會改變。退失、退心、改變,這個事例不勝枚舉,太多太多了,我們遇到這個要用平常心看待。為什麼?知道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時劫太長太長,阿賴耶裡面的習氣很深。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大心的人,就是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不會退轉,但是真發心的人少。發菩提心,那就是發心為一切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這是真正菩提心,沒有自己;還有自己的名聞利養,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是無我,《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破了,四見破了是真正菩提心,破四相還不行,要破四見。小乘須陀洹就破四相了,破四見是初住菩薩,《華嚴經》的初住菩薩,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本經裡面講阿惟越致,是一個名詞,翻譯的不一樣,音都很接近,阿惟越致,阿鞞跋致。

      「本經中云住不退轉,下復云得不退忍,均據《唐譯》」,這是說明這個文字的來處。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小心謹慎,因為是會集,不是翻譯,會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不能改動,改動那你就錯了,不可以改動的。所以,這一句從哪裡來的?是從唐譯裡面來的。「至於《魏譯》」,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則只云得不退轉」,他說得簡單。「淨影師疏曰」,就是小慧遠的《義疏》,《無量壽經義疏》,「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聽到釋迦牟尼佛在這次法會裡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聽了之後有所感動,「堅心願求」,下定決心,我要求生淨土,我想親近彌陀,「故得不退」,勇猛精進,他不退轉。「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下面又說,下面是念老的解釋,「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誓欲利他」,發大誓願普度眾生,四弘誓願裡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指這一願,「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名誓自莊這四個字,就是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因為阿惟越致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從初住到等覺都叫阿惟越致,慧遠疏裡面意思比較淺,是諸菩薩。唐譯的這個得不退忍,這個意思比較深,那就是十地菩薩。但是統統能講得通,意思都包含在裡頭。

      下面說不退忍,這是有『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忍者」,什麼叫忍?「《大乘義章》九」,九是第九卷,《大乘義章》第九卷裡面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智慧,不是煩惱、不是分別、不是執著,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又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這《大乘義章》,前面是第九卷,這是第十一卷,有這麼兩句。於法實相,法,一切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法就是萬法。能在一切法裡面看到實相,把心安住在實相上,這叫忍。忍有承認的意思、肯定的意思。實相是什麼?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一切法的真相是不可得,《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相。

      我們這幾年,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我是在《法苑珠林》第八卷最後的一段,這個對話,《法苑珠林》第八卷最後一段,諸位去看就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凡夫心裡動個念頭,「幾念幾相識耶」?這個話問這一個念,我們感覺到的有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頃」,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單位,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這一彈指就是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你沒辦法抓到它。為什麼?它存在的時間,要現在用秒來做單位的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把它抓住?抓不到它的。所以叫不可執持,是真有,不是沒有。這個事情佛清楚,佛說過了,八地以上就見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統統都看到。這看到什麼?宇宙的起源、萬法的起源,跟我們生命的起源,同時,都不能說一剎那,一剎那太長了。佛經上講的一念講得好,當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佛在《楞嚴》上說的,這是實相。你能夠把心安住在這上,不動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叫忍,叫定住。這才是一切法的真實相。

      「例如無生法忍」,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它速度太快,生滅好像是同時的。有沒有生滅?有生滅。如果沒有生滅,說無生無滅,這個話不叫廢話嗎?真有生滅,不是沒有生滅,真有生滅,但是這個生滅你沒有辦法掌握,你看不出來它有生滅。一個連一個,前念滅,後念立刻就生,你完全沒有辦法捉住它。八地以上的定功才能看清楚、看明白。所以,科學、哲學不要去學,你本身就具足圓滿的科學跟哲學,不在外頭,外面發現的都是小東西,雞毛蒜皮,不足以道也;真正究竟圓滿的科學、哲學是在你自性當中,不在外頭。「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這叫忍。「可見忍者,即安忍,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準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這三種不退,就是「位不退」,所修的位次不會退轉,小乘須陀洹就得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這是菩薩,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小乘會退心,看到什麼?眾生太難度,不聽話,度眾生太辛苦,他退心不幹了。我退到小乘,不當菩薩,菩薩太辛苦,會退到二乘。所以,行不退是菩薩。「念不退」,這個高了,念念,就是講彌勒菩薩講的那個微細的一念,念念不退,這是法身大士,念念不退。就是我們中國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成佛,是這個境界。這是法身菩薩,有念不退。這叫三不退。

      「《觀經妙宗鈔》」,《妙宗鈔》是智者大師註的,天台宗的,「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實際上,破見惑就不退轉,破見思是阿羅漢,這是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是這個意思,這底下括弧解釋得很清楚。「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他不會退到二乘。「若破無明名念不退」,破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則不失中道正念」,這樣的人,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所以生實報莊嚴土才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這法身大士。「今」,現在經上所講的,「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法身菩薩。「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這個解釋得很好。聽眾根性不相同,同樣都是聽佛說法,得益高下不相同。根機厚的得大利益,得念不退,根機薄的也能得位不退。這是得不退轉菩薩。

      『今始初發』,「發菩提心也」,過去沒發過菩提心,現在一聽這個經,發了菩提心。「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兩句,佛在經典上說過,祖師大德引用的特別多。「故一切經中於發菩提心之人數」,都大書特書。「如是菩薩既發大心,復行眾善」,眾善在此地我們可以這樣說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眾善,因為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願生極樂,故均得往生見佛;復於諸方先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這等於是給我們授記,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成佛,都叫妙音如來。我是讀經讀到這個地方,是在美國,有一次一下來了有一百多人皈依,起法名來不及了。我就想到經上,我們用一個同名吧,這「同名妙音如來」,咱們現在就同名妙音居士,妙音從這兒來的。所以,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起的。我們再看下面,下面這一段是「普記十方」,真的給我們授記了。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經文裡面有兩個小段,前面一段「授記法忍」,後面一段「宿願得生」,過去生中跟阿彌陀佛結的有緣,這是宿願往生的。「右明十方具緣眾生」,不能沒有緣,要與一切眾生結緣,結法緣,「普得授記益」。阿彌陀佛成佛了,凡是跟阿彌陀佛宿世有緣的眾生,有緣聽到這部經,佛都給你授記。在這個會上,釋迦牟尼佛代表阿彌陀佛為大家授記。我們今天在此地遇到這部經,我們宿世跟阿彌陀佛有緣,今天佛在這裡授記,有我們在內,我們不在外,所以這非常親切。右明十方具緣眾生普得授記益,大家普遍都得授記了。「佛對眾生授當來成佛之記」,『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成無上菩提就是成佛,這是授當來成佛之記,「名授記」。「此有四種:一、未發菩提心授記。二、已發菩提心授記。三、隱覆授記,他人得聞,當人不知。四、現前授記。」四種無論是哪一種,你得一種,皆名授記。「得授記法忍」,得授記,意思跟前面講的是一樣;「法忍者,即彌陀第四十八願中之三忍。《魏譯》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也就是本經所說的「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得佛授記,證入無生,成無上正覺。如是之人,故云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如《唐譯》云:八萬億那由他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這一句唐譯的經文裡頭我們要記住,我們今天這一會也在其中,我們今天所有的大眾,緣分就特別深,我們都在授記之中。

      這四種授記裡面有一種,就是第一種,「未發菩提心授記」,這句比較不好懂,這裡面好像沒有看到註解說。這是什麼?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所有一切眾生授記了,他老人家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不是都授記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都是佛在大經上說。這是未發菩提心授記,全都是,沒有一個不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中國聖人也非常了不起,雖然沒有說佛,但是我們的老祖宗說「人性本善」,那也是給我們所有的人都授記,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就是佛講的成佛、是佛,照中國人講,聖人、賢人,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是賢人。你看,「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一樣的。但是習性就不一樣,本性本善,習性不善,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族群,在這一點都比不上中國,中國在千萬年前,老祖宗就知道了。所以,中國人是最重視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千萬年來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效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文字發明只有四千五百年,黃帝時候發明的,不能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這講不通,沒有文字有文化!印度教前身就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歷史,他們告訴我,我跟他們有往來,有一萬三千年。我就一想,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絕對不止一萬三千年,至少也跟他們一樣,不會少過它。

      你想想看,沒有文字是口傳,世代相傳,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四樁,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四科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因為它太簡單了。五倫二十個字,能傳錯嗎?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相信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不需要記的。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你看能錯嗎?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不會傳錯!孔老夫子才把古人所傳的,用文字寫下來,變成書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四書、十三經沒有離開它,乃至於乾隆所編的《四庫全書》沒有離開它,總綱領、總原則。這個東西要完全落實,就是大同之治,在中國實現過的,不是理想,曾經做到了。

      愈往後代,慢慢形成了自私自利,從自私自利形成了物欲,道德就往下墜落。所以,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掉了而後有義,義失掉了而後有禮,禮要是失掉了天下大亂。這古人講的,一點都沒錯。民國成立,滿清亡國,我們禮不要了,所以造成今天社會、造成今天地球上的問題,禮沒有了。要恢復,現在大家都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怎麼恢復?你恢復道與德,太高了,決定不會有成就。要恢復禮,禮恢復了恢復義,義恢復了再恢復仁,仁恢復再恢復德、再恢復道,要這樣一步一步的,循序漸進。我們今天把禮找回來,禮就是佛家的戒律,就是規矩,做人要有人的規矩,像個人樣子。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屬於禮,儒家的《弟子規》那是禮的根,沒有《弟子規》哪來的禮?沒有了。道家的根《感應篇》,因果的根,要知道有因果;佛家的根《十善業道》。我們努力在做,真正到三個根能夠普及到世界,我們講普世的教育,這個教育展開了,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至少要三代以後,快的。如果慢一點應該是五代,換句話說,一百年之後到一百二十年之後,才能看到效果。我們節節衰退,也是慢慢提升,一下提升是不可能的。

      你看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梁武帝不認識。梁武帝雖然是佛門大護法,他對佛教並沒有真正認識,他修的是福德,他不知道功德。替佛教做了不少事情,建寺廟,都是有規模的寺廟,四百八十座,以國家的力量,度出家人十多萬人。所以他很自豪,以為他自己功德很大,達摩祖師來,向達摩祖師誇耀,我替佛門做這麼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很老實,回他一句話,「並無功德」。他一聽這句話就生氣了,就送客,不再談話,送走了。如果他說我的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講很大很大。他修的是福報,為什麼?著相,著相就變成福報,離相是功德。他著相了,他還邀功,所以他是福報不是功德。他死了以後不是到極樂世界,大概到忉利天,他修的福報可以到忉利天。功德跟福德有差別,事上沒差別,心上有差別,一個是離一切相,一個是著相。

      所以我們跟阿彌陀佛宿世有緣,這一生又碰到,今天在此地統統得授記了。「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在授記的這些同修,皆當生極樂世界,一個都不漏。諸位要看清楚,「皆當生」,你當然會往生,什麼時候?不一定,有早有遲。如果你依這個經教去奉行,依教奉行,你這一生就能得生;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不想去,那就來生後世。這是什麼?未發菩提心授記。

      我們再看下面文。「蓋一切法從因緣生,如是眾生過去生中,得與因地中之彌陀相值,深蒙教誨,成熟善根,是乃無上殊勝之善緣。」這不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建立極樂世界,這是因地,早又早之。從這部經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歷史,多長的歷史?更遠就不說,只從他發四十八願這一世說起。他是個國王,當時世間自在王住世,聽佛講經說法很有感動,捨棄王位出家了,法藏比丘。做國王叫世饒王,我們聽這個名字,他治理這個國家應該是大同之治,非常難得。出家之後,發四十八願,發願之後五劫修行,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到現在十劫,加上修行的五劫,十五劫之前,彌陀因地。今天我們看到說與因地中彌陀相值,那應該是十五劫以前,我們跟阿彌陀佛曾經遇到過,曾經結過緣,相值就是相遇。深蒙教誨,他那個時候是個修行人。成熟善根,我們的善根是從那個時候種下的種子,現在成熟了。是乃無上殊勝之勝緣,怎麼叫成熟?今天有緣聽到這部經,知道阿彌陀佛的故事,深深有感。法藏比丘當年發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眾生,沒有為自己。五劫修行功德圓滿,成就極樂世界,這是他的一個大願望。極樂世界成就了,接引十方宿世有緣的這些人,統統都到極樂世界來,聽他講經教學,他在極樂世界教學沒有中斷。

      我們現在知道,極樂世界人的生活狀況,每天都在學習。因為生到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統統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得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這樣講過,只有極樂世界。得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世界是法性土,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這是法相。諸位要是深入大乘就了解,法性跟法相不一樣,法性是真的,法相是假的。法相怎麼?剎那剎那變化,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多少次變化?三百二十兆次的變化;一秒鐘多少變化?一千六百兆的變化,這是法相。法性,法性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真的,那叫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人生到那個地方去,化生,不是從小慢慢長大的,從小慢慢長大他就有變化。所以,生到極樂世界那個身跟阿彌陀佛的身一樣,完全相同,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每個人相貌是一樣的。壽命無量,相貌不變,就是那個世界沒有生老病死,他是化生,沒有生老病死。花草樹木,植物沒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沒有成住壞空,統統沒有,所以稱作一真法界。

      到那個地方去,學習沒中斷,行住坐臥統統在學習,阿彌陀佛講經不中斷。人生第一樂事是學習,《論語》頭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快樂的事情是學習。說學習的環境,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阿彌陀第一。這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十方佛都讚歎;換句話說,十方佛都同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還能有錯嗎?於是我們跟彌陀宿世有緣,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我們下定這個決心,他知道,我們往生的時候他肯定來接引。我們一絲毫不要疑惑,疑惑,你就有雜念,你信心失掉了,你就退轉了,阿彌陀佛想來接你接不上。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堅定信心,不退、不變。

      「又因宿世受教因緣,曾從聞起思,從思生願,如是正思正願,印入八識心田,決定不消,是為無上殊勝之善因」,這個善因我們每個人都有。「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於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這個教化六道,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彌陀因地發心平等,不是度一個世界,他是要度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苦難眾生,發的是這個願,今天成就了。「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過去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泥犁是地獄,可能是我們墮在地獄,阿彌陀佛就來照顧我們,「教誨我於火宅之內,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這是無量的悲心,無盡的慈悲。我們應該知道,佛對我們是無量無邊無盡的恩德,知恩才會報恩,不知道報恩,他是不知恩。佛對我們恩德多大,生生世世沒離開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照顧我們。「但欲我回心於一念」,一念是什麼?一念是無念,一念就是本性,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成佛。

      「恩德無極」,這是諸佛如來的本心。一念不覺是凡夫,一念覺是成佛,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念,這一念只要不動就圓滿了。「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我們無知,不知道,不知道感恩。對我們的慈悲,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照顧,對我們的幫助,父母都比不上。「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這幾句話是黃念老說的,這一生有幸,生育增長,有這個緣分來註解這部經,註釋到這個地方,感動得流淚。黃念老真正知道佛恩,知道佛恩才知道報恩。請看最後這一段: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右面這段經文,這是天地的祥瑞,也就是說我們人心感動了,山河大地感動了,諸天天神也感動了。「右表法會圓滿,復現奇瑞」,瑞相現前。「本經現瑞,既現序分,復現正宗與流通。深顯此經實為初善、中善、後善,萬德圓滿。」釋迦牟尼佛講經有瑞相,但是序分、正宗、流通都現瑞相的很少,多半是在正宗分裡頭有現瑞。這種現瑞跟《華嚴》相同,《華嚴經》序、正、流通都現瑞相,本經亦復如是,太不容易了,太難得了。念老為我們點出來,初是序分,瑞相善,中是正宗分,後是流通分,這三善,顯示萬德圓滿。「如序分《大教緣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放大光明,數千百變,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有。如是之瑞應稱奇瑞,以昔所未有也。」阿難與大眾過去沒有見過這樣的瑞相,現奇瑞一定是講奇特之法,普利眾生。「正宗分中《禮佛現光品》,既見彌陀,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復聞十方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彌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國,悉皆明現。如是之瑞,正是奇瑞。」這是在正宗分裡面看到的,稀有難逢。「末於流通分中,則大地震動」,這六種震動,「復現種種希有神變,光明普照,天樂盈空,天花紛降,經云希有神變。故今所現亦是奇瑞」。

      在這部經上,我們看到三次奇特的瑞相,證明法門奇特,大經奇特,持名念佛功德奇特,往生淨土一生決定成佛,這是奇特。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生成佛,就是這一生。我們人往生到極樂世界,諸位要記住,不是死了才去。而是你氣沒有斷,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告訴大眾:佛來接引,我走了。身體丟掉不要了,這樣走的,活著走的,所謂當生成就的佛法。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那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壽命多長?《華嚴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在極樂世界修行,畢業了就真的無量,無量的無量。畢業是什麼果位?《華嚴經》上的妙覺果位,比等覺還高,妙覺如來。真的是無量了,從有量的無量達到無量的無量。這真無量壽,不是假的,從我們現在就開始。所以,真聽懂、聽明白了,誰不羨慕、誰不想!

      現在世界很亂,災難很多,什麼地方安全?極樂世界最安全。為什麼安全?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是有壞心眼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沒有惡念,一個惡念都沒有。一句阿彌陀佛善中之善,每個人都是念佛求往生的。至心、真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行不行?我們念不行。為什麼?我們的心不乾淨,念這句佛號裡頭有雜念進去。一個雜念都沒有,這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點都不假。這是我們修淨土宗的同學,與阿彌陀佛宿世有緣的同學,應該要知道,應該要珍惜。我什麼時候往生?這一生決定要生。以前曾經多次遇到過,都是因循苟且,疏忽了,這一世要當真了,決定往生。相信我們自己跟阿彌陀佛宿世的緣很深,從第一次跟阿彌陀佛結緣以來,生生世世無論我們在哪一道,彌陀都在我們身邊時時照顧,時時幫助,我們自己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一世能遇到這部經典,太不容易了,你要不仔細去想想你不知道。《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講,所以版本就很多,而且每一次講的裡頭內容並不一樣。流傳到中國來,一共十二次翻譯,就是十二個本子,不同的本子。可惜失傳了七種,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五種,收在《大藏經》裡面。但這五種裡面出入很大,說明不是一次講的,一次講的,翻譯不會有很大的出入,總是大同小異。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來沒有講過第二遍。這個地方出入最大的是願文,五種本子,兩種四十八願,兩種二十四願,宋朝翻譯的一種三十六願。翻譯決定不能這樣翻法,可見得一定是原本是這樣的;如果原本是相同的,願文的數字不可能變動的。這三種不一樣,就說明至少是三次宣講,還有七種本子失傳的,沒見到,所以古人說三次以上。世尊多次宣講說明這個法門重要,這個法門能普度眾生,令眾生確確實實得現前的真實利益,這個利益你馬上就得到。

      所以,就有會集的必要,五種本子一起讀,難,不好念。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就想到會集,他的會集本,日本《大正藏》有,乾隆的《龍藏》裡頭有,都收入《大藏經》了。這就是歷代祖師大德肯定會集是好事,不違背經教。但是他的會集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唐譯的,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有些經文非常精彩,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蓮花化生,唐譯的這個本子有,其他的沒有,這個太重要了。龍舒本子因為少了一本,少這一種,只有四種,所以到清朝咸豐年間,也就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時候,慈禧太后是咸豐的妃子,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會集。會集的本子比王龍舒的好,可是還是有瑕疵,取捨不當。所以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作第三次的會集,三年閉關完成底本,十次修改,成為這個定本,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一生的心血。你說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為了這樁大事情。而黃念祖老居士一生,他最大的事情就是集註,這個註解是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的註解一百一十種,集註,集《無量壽經》註解之大成。這個本子到哪去找!有緣遇到這個本子太稀有、太難得了。所以,這個本子在佛教經典應該是可以稱為第一經,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梅光羲老居士講的。慧明老法師、慈舟法師給他們印證的,這還會有錯嗎?

      我們再往下看,「《無量壽經鈔》曰:序分中有光顏奇瑞。今」,講現在,我們念到這一品,「亦現此瑞相,當知佛意,表鄭重也」。「《嘉祥疏》謂流通現瑞者,明感瑞證益」,感是感應,瑞相來證明,聞經得益。「又《淨影疏》云:如來化周」,化是教化眾生,周是周遍法界,「為增物敬」,因為聖教一定要以誠敬才能得利益,如果沒有誠敬心,得不到利益,增加一切眾生誠敬之心,「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花」。「總之皆為眾生證信」,給你做證明,讓你能相信,「勸令眾生於經所說難信之法,應生實信」,這句話是他目標,目的在此地,我們對於這部經要生真實的信心。

      『尊者阿難』以下,「《淨影疏》云:明說廣益,教愜群機,大眾同喜」,大家都歡喜。『歡喜』者,「《無量壽經鈔》曰,法位云,依《伽耶山頂經論》明歡喜有三義:一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佛說的,說的人清淨。「二所說法得清淨,以如實知清淨法體故」,清淨法體是什麼?是自性。「三依所說法得果清淨,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我們依照這個經去修學,經是標準,經是尺碼子,來量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依據經典的教誨,經中叫我們做的,我們去做;不叫我們去做的,決定不要違犯,依教奉行。

      我們再往下看。「今謂大眾,聞彌陀願,荷釋尊恩」,釋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大願,釋尊轉述給我們聽,「自得大益」。沒有釋迦牟尼佛的介紹,我們不知道有極樂世界,不知道有阿彌陀佛,聽到釋迦牟尼佛的介紹,我們明白了、知道了,「何不歡喜矣」!「準《鈔》意:說此經者,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人家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說「說者清淨」。「所說之種種功德,只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乃所說法得清淨也」,法清淨。三「得果清淨,如靈峰大師云: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依教修持,橫出三界,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成佛。是乃得果境界清淨也」。「具三種清淨,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信樂受持,故云信受奉行」。

      後面還有一小段,「《無量壽經起信論》曰」,這是清朝彭際清居士的。同學們很多人都知道,彭際清,用現在的話說是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長。這個人非常聰明,有智慧,家庭環境好,所以應該是不到弱冠,弱冠是二十歲,我估計應該是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沒做官,一生沒做官,專門搞佛教。儒釋道他都通,佛教裡面宗門教下、顯密圓融,真正是一位大德的居士,他的著作很多。說淨宗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個話就是他講的。我們這一生遇到《無量壽經》、遇到淨宗,他說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你怎麼會遇到!遇到要真幹,遇到不能輕易放過。我們把他這一節文念下去,「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這還得了嗎?這部經是無量壽全身(阿彌陀佛全身),也是一切諸佛全身;換句話說,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都在這裡頭。這個話可以相信,為什麼?隋唐大德有證明,諸位看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你就知道了,真正不可思議。「於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一切佛的圓滿智慧都在這部經上。所以念老的集註能夠集八十三種經論,那是佛知佛見,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註這個會集本。所以,經是會集的,註也是會集的,真正是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

      遇到了,我第一次就把他老人家的註解印一萬本流通。當時在美國,他只帶了一套,油印的本子。很多人現在不知道什麼叫油印,抗戰期間很普遍的,油印的本子,送給我。我當時看了一遍歡喜無量,我問他老人家,你有沒有版權?他說沒有版權。我說沒有版權我就給你翻印,有版權我就不敢印了。所以第一次印一萬部,現在這部經多少數量沒法子計算,太多了,各地方都印,國內、國外。流通量之大,大概也算是第一本,第一種。這個經我就想了,我要不好好的給它講一遍,沒人注意到,怕東西太多了,人家不願意看。今天我把它給講完,今天是九一八,又是我們剛剛好六百集,就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千二百個小時,九一八圓滿,將講經的功德迴向給九一八死難的軍民,我取這個意思。

      明天我們就開講第二遍,我再講一遍,再講一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大經科註,《淨土大經科註》。註還是黃念老的註解,他六年的時間太辛苦了,帶著病註這個經,我看到心裡都很難過。我們晚年才碰到,碰到真是無量歡喜。在那個時候,國內講這個經的他一個人,在海外講這部經的也是我一個人,所以兩個人見面無量歡喜。我們報老人知遇之恩,感謝老人這大恩大德,加持末法一切眾生。我們能夠做這一點點小事,也盡一分力量,感謝老人的恩德,感謝夏老的會集、黃老的集註。我也帶個頭,過去講經五十三年,五十三年講了十幾部經,因為自己居無定所,過的是游牧生活。我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為什麼?你本來是佛,你決定會成就。最怕的是學雜了、學亂了,學得太多了,你的精神、時間全部分散了,那個成就很難。所以我現在,從去年開始講這部經,晚年能活多少年就講多少部。一年講一部,標準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要三百天。一年一部,跟大家來表法,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今天這個經圓滿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