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23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二三集)  2010/8/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四十三面,倒數第六行:

      「《華嚴經》又云」,從這裡看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又《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這還是從經論當中對華嚴三昧的解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這部大經,引用一百九十三部經論,所以我們看他的註解,也等於看了一百多部經論。這裡面與《無量壽經》有關係的這些文字,都是精髓,我們在此地都看到了。這是引用《華嚴經》上的話來說,這兩句是經文,「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前面我們學過,華嚴三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是它的理論、是它的歸趣。通達明瞭,依之行事,依照這個理論、這個方向、目標來行事,我們一般講修行,這就是三昧,這就叫華嚴三昧。所以得華嚴三昧就一切自在,為什麼?華嚴三昧的體是一真法界,是無盡緣起,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整個宇宙。無論是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所以他才得自在。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不自在從哪來的?是從迷失了自性。

      我們六道凡夫,乃至於四聖法界裡面那些小聖,他們沒開悟。華嚴三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沒開悟就叫凡夫,六道裡面的,大乘法裡面稱之為內凡,六道以內的;四聖法界稱為外凡,六道之外的。為什麼稱他凡夫?沒有見性,依舊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妄想分別執著。不過他們用得比我們殊勝,我們迷而不覺,又不相信佛菩薩的話,完全憑自己的煩惱習氣去行事,這個行事實際上就是造孽。四聖法界雖用的是妄心,他們信佛。我用的這個字,同學們要留意,就是我們不信佛,他們信佛。為什麼?他們聽了佛的教誨,他真幹;我們佛是天天教我們,我們也聽得耳熟,我們沒有真做,縱然做都打很大的折扣。譬如最基礎的東西,十善業道,這是佛的基礎的教誨,學佛從哪裡學?就從這裡學起,我們有沒有做到?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們做到沒有?我是沒有殺生。蚊子來叮你,你是不是會把牠打死?你要打死不就殺生了嗎?再問我們有沒有吃肉?吃肉也是殺生。我們有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那是殺生的念頭,就是殺的心你沒有斷掉,你還有損壞別人的念頭。偷盜,我們沒做偷盜,有沒有佔便宜的念頭?國民對國家納稅是義務,是應該的,我們有沒有希望少繳一點稅,找找法律條文看看有沒有可以漏稅的地方,咱們少繳一點。這個念頭就是盜心,沒有做盜,但是你有盜的心,就是有盜的念頭。所以,每一條都很微細,我們好像是沒做,細細想想全都犯了,這個是什麼?這是六道凡夫。

      四聖法界裡面那些人他們真做到了,不但做到,他們做得非常微細。小乘聖人,我們看到阿羅漢、辟支佛,四聖法界前面的兩類是小乘,後面是屬於大乘,菩薩跟佛。小乘能夠把十善業道展開為三千條,不是十條,十條展開是三千條,三千威儀;菩薩法界、佛法界那更殊勝,他們把它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這是十法界之內的,沒出十法界,外凡,他們做到了,四聖法界真正是佛弟子。由此可知,一真法界,此地講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菩薩都得華嚴三昧,十善業道展開不是八萬四千,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一切自在難思議」,我們無法想像。這是什麼?「華嚴三昧勢力故」,他們證得華嚴三昧,所以才有這樣殊勝。自在就是解脫,佛果裡面講的三德,般若、法身、解脫,這三種圓滿的證得。

      《合贊》裡面說,它說得比較詳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相,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性是精神現象,相是物質現象,佛經上通常用五蘊來形容它、來說明它。五蘊這五條,五種法,第一個是色,這個色是講物質。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或者是固體、液體、氣體,總而言之它是物質,這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現象是受想行識,它感受,它有感受,也就是說它有苦樂憂喜這種感受。物質跟精神永遠不能分離的,它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任何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你看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水是礦物,真的把它實驗出來了,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對它好,它能感受到,它很快樂、很歡喜;我們對它不好,它很苦惱,它能現出相給我們看。我們對它好,說我們很喜歡你、很愛你,它的反應非常之美;我們說討厭你,不喜歡你,它的反應很醜陋,這說明它有受想行識。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就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任何物質現象裡面統統有受想行識。法界唯心,這叫佛華嚴。

      「以因行華」,華是代表因,嚴是代表果,這是用植物來做比喻,你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在供養裡面,佛法裡面的供養,香花這是最常用的。一般人只知道去燒香,用鮮花去供佛,其實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實質比形式還要重要,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我們個人修行,就要重實質不重形式,跟大眾在一起,形式很重要,為什麼?它表法的。我們在佛堂大眾在一塊共修,佛菩薩形像前面要供香花;自己修行,自己修行就不必要,一支香就夠了,香、燈、水,一杯水,我們自己個人修學的時候就行了。香代表信,信香,代表戒定,你看香讚裡有「戒定真香」,它代表這個。由此可知,香是形相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實質是戒定,如果我們沒有戒沒有定,光上這一支香,那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這個香提醒自己要修戒定,也提醒別人,它這個意思在。供花,花代表修因,什麼是因?六度是因,布施、持戒。持戒裡頭,十善是因。所以我們著重在修因,花不供沒有關係,我們真正修行在修因,修十善、修六度,這就是供花的意思。不供花,我們意思到了,這就是有實質沒有形式,這個很重要,形式不重要。我們供果,果代表我們修行的方向、目標,果代表什麼?代表菩提,代表涅槃。我們修淨土的,我們這個果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念念不忘,它取這個意思。所以香花是因,因行這個花感果德,莊嚴就是果德。在自身,這個果德就是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果,提升自己的境界,莊嚴果德。「令顯著故」,我們中國古人講,存於內而形於外,你心裡面有清淨平等覺,外面就現出來。人心裡面歡喜,你看滿面笑容;人要有憂慮,你看他滿臉就很難看,這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如果你心地清淨,清淨相就現前,平等,那平等相也會現出來,這是果德的顯著。

      「入此三昧」,入是契入,你證得,你修成了,果是「現見十方佛及佛土」。現是現前,你現前就見到十方諸佛,見佛,你也見到十方諸佛國土;十方佛是我們的老師,十方佛土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道場,為什麼沒有建道場?處處在在都是十方諸佛剎土,又何必要自己去建道場?自己建道場,三昧很難現前,為什麼?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煩惱習氣放不下。釋迦牟尼佛教我們這一招非常高明,統統捨掉,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自行化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哪裡有緣哪裡去,與一切眾生結法緣。經文裡面的義理廣大沒有邊際,處處都能看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說到此地,後面還有很多補充的。

      「又《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這個華嚴,華是華麗,嚴是莊嚴。你看我們人參加宴會,穿上禮服,佩上瓔珞,那是莊嚴,那就是華嚴,用這個比喻。這是用什麼莊嚴?用三昧,用華嚴三昧裝飾法身,這叫華嚴。我們看下面這一句,這是念老講的。「因此三昧,莊嚴法身故。以上諸說皆明華嚴三昧之義」,統統都是說華嚴三昧的意思,這個三昧可以莊嚴法身。什麼叫法身?「其中《合贊》所謂法界唯心,名佛華嚴。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于此了達,即華嚴三昧」,這講得好。一真法界,給你講真的,什麼叫真的?大乘教裡面的定義,凡是講真的,它永恆存在,不生不滅,永恆不變,那就是真的。那我們想想,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什麼是不變的?我們人,這人身在世間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變;人老,不是十年比十年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再細看,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天比一天老,給你說真的,一秒鐘比一秒鐘老,前一秒鐘年輕,這一秒鐘老了,再看下面這一秒鐘,我們這一秒鐘又老了。剎那不住,它不停住,都在變化,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有這種現象你就曉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看外面花草樹木,花草樹木也是無常的,花開花謝,春生夏長,秋天樹葉變黃了,冬天葉就落掉了。所以它也是無常的,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再看礦物,山河大地也是無常的,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所以滄海桑田。你細心去觀察,整個宇宙都在變。晚上我們看,晴天看空中,無量無數的星球,我們肉眼能看見的大概六千多顆星,如果用個普通的望遠鏡,大概可以能夠看到十幾萬,天文望遠鏡那就望得更多了。這些星球有成住壞空,從天文台望遠鏡裡面去觀察,常常看到有星爆炸了,爆炸之後就看不見,就沒有了,就消失掉。也發現有新的星出現,這個地方原來沒有星,突然之間亮了,有新星出現,這就是星球有生有滅。一般在天文望遠鏡,不是精密的儀器的話,我們看到星球的生滅。所以佛講成住壞空,講世界成住壞空。哪一樣不變?好像我們都沒有發現。

      我們身上,身體上真的有一樣東西不滅,佛要不說明,我們都疏忽了。在楞嚴會上佛告訴波斯匿王,因為波斯匿王非常悲痛,年歲一年比一年老了,老了以後就死了,感到無常之苦。佛給他開示,就問他,你幾歲第一次看到恆河,恆河水?印度恆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很大的河流。他說他三歲,母親帶他經過恆河,知道那是恆河水。佛就問他,你十三歲的時候是不是比三歲老?是的。十三歲的時候,你那個見跟你三歲的見,有沒有變化?他說沒有變化,人是老了,我這個能見的,好像沒有這種老化的現象。然後十年十年問他,二十三歲比十三歲,三十三歲比二十三歲,最後問到他六十二歲,那一年他六十二歲。六十二歲老了,老了你那個見性有沒有老?沒老。我們現在講年歲大了,眼睛不行了,老花了什麼,那是你工具有問題,不是見性有問題,戴副眼鏡又看得清楚了。由此可知,那個見與見性不相干,是你這個工具,工具老化了,戴副眼鏡就跟年輕人一樣,很小的字都能看見。佛就說,你身體有老化,一年比一年老,你的見性沒有老化。那個不老的,那是真的,在眼叫見,見性,它沒有生滅,它沒有這種老化現象,在耳曰聞,聞性。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六根根性是真心,不是妄心,它有了別,它沒有分別,了是明瞭,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六根根性,證明這是真的。看了之後會分別、會執著,那是妄心,妄心跟著真心同時起作用,但是妄是妄,真是真,妄有生滅,真沒有生滅。那段經文講得很長,波斯匿王聽懂了,非常歡喜,知道我這個生滅身中還有不生滅的東西在,那不生滅是真正我自己,那就講的是法身。法身是六根的根性,法身是真心,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

      所以這裡說「一真法界唯是自心」,心現的!心現現的這些相,要曉得相是假的,能現的這個心是真的,所現的相是假的。真妄雖然是和合,但是真不是妄,妄不是真,這個一定要清楚。大乘經上又說真妄不二,是什麼意思?真妄不二是說兩種都不存在。真,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六根接觸不到。見性有沒有?有,肯定有,沒有,它怎麼會見?它在哪裡?見不到。這樁事情也不太好懂,但是也不是很難懂,我們用比喻,諸位就能夠體會到,我們用真心把它比喻現在用的電,這個大家好懂。電是一個東西,也是一種物質現象,它在不同的器皿,它起不同的作用。在電視機,它能顯出畫面,就好像我們在眼它就見,在耳它就聽,在電話裡面,它就能聽到聲音,那還是一個電。電沒有兩樣,在哪個機器不一樣,器具不一樣,它起的作用不一樣。在冷氣的時候,它就有涼風就享受,在烤箱裡面,它就能給我們做東西,熱東西給我們吃,工具不一樣,它起的作用就不相同。我們把電比喻作真心,眼耳鼻舌身是不同的工具,它在眼它就會產生見,能見,在耳它就能聽,在鼻它就能嗅,在舌它就能嘗,在意它就能知。不一樣的根,六根,它起不一樣的作用,其實它是一個,這個東西不生不滅,這個東西是真的。借假修真,他修的是要修真心,唯是自心,于此了達,這叫華嚴三昧。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是明瞭,真正通達,就定在這個地方了。三昧是住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學過,一心止住,這就是三昧。

      佛在《楞嚴經》上教人捨識用根就成佛了,凡夫為什麼成不了佛,成凡夫?他用識,他不知道用心。用心是什麼?用心就是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心。心跟識差別在哪裡?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生不滅;識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它是剎那生滅的。用根不用識,是誰?法身菩薩,就是我們大乘教裡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怎麼成佛的?他用根,他不用識,這就成佛了,就是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所以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是用的識,就是說他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六道凡夫全有,這三種煩惱全都有。阿羅漢跟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就是說他不執著了,不執著他就得清淨心,但是平等沒有得到,覺沒有得到。往上再提升,菩薩、佛他們塵沙煩惱斷了,比阿羅漢高,可是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再能把無明煩惱斷掉,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他用什麼?他用六根根性,他不用識,這就叫成佛,超越十法界。他住在哪裡?他住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我們在佛前面供果,果就代表一真法界,我們希望一生當中有這樣的成就。所以它表法,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做表法的。這是《合贊》裡面說的,華嚴三昧就是自性裡面的因果,而不是說別的。

      「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飾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蓋謂此三昧悉莊嚴法身」,底下說得好,「法身即本妙明心,即是自心」,這是自己的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叫阿賴耶。莊嚴法性,這個地方的自心,就是法性、就是自性,名稱佛說了幾十個,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那麼多名字?這是教學的善巧,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為什麼?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執著名字相你就錯了。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言說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在這些假名假相當中,你要能夠悟入它真正的義理,這就對了,這才叫學佛。在假名假相上執著那就錯了,永遠見不到自性,此地講的自心就是自性。「故知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這個法界就是自性,也叫法性,也叫自心,本妙明心,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最後怎麼樣?「復又會歸此法界也」,到最後還是要歸這個法界,歸這個法界成佛了。

      這一句在賢首國師《還源觀》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宇宙從哪裡來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哪來的?我們晚上看到的太空,無數的這些星系,這些星球從哪來的?賢首國師根據《華嚴經》所說的,告訴我們,從一體,這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名詞他說得這麼長,那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剛才念的自心,自心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說這麼多,那裡頭的意思就很豐富,我們講自心很不好懂。自性就是自心,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德能是什麼?見聞覺知,這是性德,自性裡本有的。覺悟的時候,明心見性覺悟的時候它就現前,見聞覺知現前,實在說就是前面講的,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捨識用根」,見聞覺知是六根根性,是真性。自性裡面有圓滿的相好,圓滿的相好就是十法界的依正莊嚴,統統具足。所以它什麼都沒有,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你不能說它無,佛法裡說它空,用空來形容它,它不顯,但是它具足。到有緣的時候,它就能生萬法,它就現,它就現出來了。所以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現出來不能說它有,為什麼?現出來是個幻相,不是真的。剛才講了,現出來的現象都是生滅相,生滅相就不是真的,不生不滅是真的。你看它現的相哪些相不生不滅?全都是生滅相。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於一切境界相裡頭不生執著,為什麼?相是假的,那不存在的,你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可以用它,妙用,叫隨緣妙用,妙用就是用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跟諸佛如來起的作用完全一樣,是這麼個道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你看,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一體就是此法界,從這個法界流出來。為什麼會起二用?大乘經教裡面常講「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自性裡面就起了個作用,就變成一個阿賴耶,就是妄心。妄心的體是真心,沒有真心,妄從哪來?好像我們一個人站在太陽底下有個影子,影子從哪來?影子從人來的,人是真心,影子是妄心。但是形影不離,它不會離開的,為什麼?它離開就不能存在,它不能離開,所以講真妄一如。但是它是兩樁事情,它不是一樁事情,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我們迷就是迷的不清楚,把真的忘掉,以為妄的是真的。

      我們人人六根都有根性,誰知道六根根性?佛告訴我們,我們眼見耳聞,第一念是真心,就是見聞覺知起作用。第一念是你還沒有起念頭,我看,睜開眼睛看了,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心像一個鏡子一樣,照到外面清清楚楚,沒有起分別。第二個念頭起來就分別了,起分別就錯了,就是妄心,妄心會分別、會執著;會分別就是第六意識,會執著的第七識,它起作用了。阿賴耶的落謝種子,我們現在講印象,你的見聞覺知落下印象,這個印象就好像記錄在資料室裡頭,阿賴耶是個資料室,妄心起作用。資料室落印象,那就叫業,業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所以這個第一念,一念不覺這一念,這一念沒有原因。這一念是真的嗎?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它就真有原因了,它沒有原因,它不是真的,叫妄念、叫妄想,要著重那個妄字,妄就是根本沒有,起了這麼一念。這一念要是止了,停止了,就回歸自性,立刻就回歸自性。它要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來,那就回不去,它就流出去,從此法界流,流到實報土;從實報土再流到方便土,諸位要曉得,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從方便土再流,流到凡聖土,凡聖土就是六道輪迴,那就迷得非常嚴重了。佛菩薩慈悲教導,幫助我們回頭,我們從六道回到四聖法界,從四聖法界再回到實報土,從實報土再回歸自性,又會歸到原來的地方。這有人問,回歸之後會不會又迷了,又流出來,那不又變成輪迴了嗎?佛告訴我們,永遠不會了,大徹大悟之後,永遠不會再迷了。這個問題《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楞嚴》在大乘教裡叫「開慧的楞嚴」,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這兩部經在大乘也非常著名。從法界流出,就是從自性流出,最後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圓滿成佛。

      下面我們看底下一段「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梵語叫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就是你抓住了總綱領、總原則,這就叫總持。「具足者,所具滿足,蓋云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阿難尊者得聞持陀羅尼,得這個總持法門,佛所說的一切經,他縱然沒有聽過,他一接觸他全都通達明瞭。我們也曾經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也得到了。我們知道,惠能大師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他二十四歲開悟,五祖忍和尚衣缽就傳給他。我們怎麼知道他得陀羅尼?我們從《壇經》記錄裡面看到了。他在逃難的時候,途中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那是剛剛得到衣缽的時候逃出去,路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也就是每天讀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人難得,所以今人不如古人,這個地方看到古人的善根,就是她真幹!《大涅槃經》的分量很大,現在在《大藏經》諸位能看到,它有兩個譯本,一個本是三十六卷,一個本是四十卷,所以都很長,她天天念。惠能大師那個時候是居士身分,沒出家,外面人也不認識他,她在那裡念經,他在旁邊聽。念了一段之後她停下來,惠能大師就把他剛才聽的那個大意講給無盡藏比丘尼聽,她聽了非常驚訝,他講得太好了!拿著經本向他請教,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你為什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識字跟不識字沒有關係。得陀羅尼,他抓住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綱領,所以無論什麼樣經教,他一聽他全懂,不但佛法懂,世間法也樣樣懂,沒有一樣他不懂的。因為這是你的自性,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起作用,是這麼個道理。

      大總持法門,一切眾生人人都有,我們只是迷了,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立刻就接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起來了,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不能現前。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凡夫成佛需要多久?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成凡夫,就這麼回事情。什麼叫覺?放下就覺了,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覺了,你就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們一般講業障、煩惱習氣太重,這個話講得是沒錯,能講得通。我們迷的時間太久,迷得太深,佛給我們點破,我們沒有能力回頭,想回頭,回不了頭來。實實在在講,這樁事情當年章嘉大師曾經提醒過我,我跟他老人家也討論過這個問題,這是哲學上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老師告訴我,佛法是知難行易。我們總覺得知不難,你講我就懂了,行太難,我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轉不過來?老師說,你沒有真知,你要真正知道,你就放下了。這句話把我們難倒了。我們知的什麼?一知半解,知道得不透徹,知道得不圓滿,真正知道透徹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他舉個比喻給我說,好懂。譬如我們坐在這個桌子上,他說這個桌子上,這一堆放的一堆黃金,這一邊放的一塊黃銅,現在這兩樣要送一樣給你,你自己選擇,你是要黃金還是要黃銅?那當然要黃金,為什麼?你知道它的價值很高,你會選擇。那個行就是你取,那很容易;你知道哪個東西貴重,這個不容易。跟我講,佛法是知難行易。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成佛很容易,像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迦葉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拈花的時候,對佛笑一笑,釋迦牟尼佛法就給他,他開悟了。所以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在方丈室裡面聽老和尚講《金剛經》大意,他不認識字,肯定沒有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就不要講了,不但《金剛經》不要講了,所有一切經他全明白了,這不是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你說那多容易!所以宗門一個口頭禪說「會麼」,那個會字裡頭妙極了。會了,你就開悟了;不會,不會還是迷惑。所以,放下就會了,我們的難是放不下,放不下什麼?佛給我們講那都是假的,可是我們還是把它當真的,沒把它看假,依舊當真的,那就放不下。

      那些能放下的人,他真的是當假的,他沒有把身體當真的,頭一關。頭一關就是身,身見,你看斷煩惱,佛把這個擺在第一,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先把這個東西放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在佛法講你入門了,你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五種錯誤的看法沒放下,是釋迦牟尼佛學校預備班的學生,不是正式的,放下才是正式的。《華嚴經》上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就放下了,這個地位雖然很淺,像小學一年級,可是我們不能小看他,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他雖然還在六道裡面,沒出六道,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人家有這個本事。在六道裡面,天上人間頂多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人家上了一年級,他不會退轉,他只有往上升。七次往返他就到七年級,七年級是阿羅漢,八年級是辟支佛,九年級是菩薩,十年級他成佛了,他是佛,他得到保證。不過進度每個人不一樣,有人根利,進度快,有人根鈍一點的,進度比較慢,可是他絕對不會退轉,他證得叫位不退。我們今天連這個小小聖我們還沒有得到,這個原因就是還沒有把身見看破,頭一關最難,這一關破掉之後,下面就容易。邊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再沒有對立的觀念了。我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這個觀念錯誤的。對立要往上提升,我們講就有矛盾,矛盾再提升就有衝突,衝突再往上提升那就鬥爭,鬥爭再提升那就是戰爭。所以許許多多煩惱、災難,根源是從對立裡面起來的,沒有對立就和諧了,真正和諧,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因為對立,知道這是好事情,還是做不到,就是這個錯誤觀念在作祟,在造成障礙。

      下面說,「陀羅尼有四種」,這是一般經教裡講的。第一,「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這是第一種。阿難尊者得聞持不忘,所以結集經藏,大家都推崇阿難,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五百同學,這都是阿羅漢,五百阿羅漢給他作證,聽他講,如果有講錯誤的地方,提出來,阿難這一句就要把它刪掉,有人反對;阿難複講,五百個人都通過、都同意,才記錄下來,這個做法是讓後人對經典產生信心。所以阿難一開頭,「如是我聞」,說明下面所說的全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取信於後代。這種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記憶力強,就是博學強記,記憶力好,他聽了之後他能記住。阿難真難得,他聽了他永遠不會忘記,這我們一般人做不到。博聞強記這個能力,我年輕的時候有,大概四十歲之前。四十歲以後,慢慢它就退化,這個能力逐漸逐漸就相差了。我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那時候很強,差不多我聽他老人家講一個小時的經,我把它複講,重複把他的話講一遍,我能夠講到至少講到九成,有這個能力。而且能夠記憶不忘,可以保持一個星期,就是一個星期我能夠都講到九成。所以那個時候學經教就很方便,進步非常快,真的叫法喜充滿。

      第二個是「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前面是講記得每一句話,是講的教,教法,這個地方是講的理論,義理。前面是記憶力強,這裡是理解力強。真聽懂了、真明白了,於義理明瞭總持不忘,這個時間長,這個可以說是一輩子不會失掉,言語記得的時間比較短。

      第三,「咒陀羅尼,於咒總持而不忘也」。咒比較難記,為什麼?咒很多不是我們人間的語言,像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它是外太空的語言,它是不同維次空間裡面,我們一般講的神靈他們的語言。佛在講經的時候,這些人也來聽,「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佛的說法沒障礙,任何人去聽,所聽的都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不可思議的,佛有這個能力。但是佛很慈悲,看到有這些我們看不到的這些眾生,佛講完話,用他們的語言也說幾句,說幾句話雖然不多,而是佛講這部經重要的綱領原則,就說出來了。所以它不是人間的語言,印度人也聽不懂。這個是對於密咒。我們曉得,修學密宗的這些大德也不是一生能成就的,這個事實讓我們了解,任何一個人,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世間法或是佛法,都是多生多世累積的智慧、技術,你才會熟練,你才會有很殊勝的成就,不是一生的,都是生生世世累積的。同樣一個道理,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富貴貧賤這些都屬於果報,果必有因,因都是前世累積的。一個人在某個方面他有特殊的成就,有特殊的貢獻,如果沒有五世以上的累積,他就不可能達到這個成就。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上看到悟達國師的故事,這個出家人算是有成就了,做到帝王的老師,封為國師。《慈悲水懺》,迦諾迦尊者說他的因緣,他修行十世,十世而且一世一世是連著的,十世都得人身,都出家,那不是容易事情。於是我們明白了,世間人的地位愈高,修行的時間是愈久,修得好他才能得到,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他的財富也是多生多劫修的,不是偶然的事情。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這些富貴人不會羨慕,為什麼?人家過去生中修得好,今天果報現前。我們要想跟他一樣,好好的幹,我們能夠累積,說不定來生比他還要殊勝,一定的道理。但是學佛要覺,不能迷,學佛求六道裡面的榮華富貴,那是迷而不覺。你地位高、你財富大,很容易造業,如果在這一生當中迷在五欲六塵裡面,你肯定來生往下墮落,錯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你看看他出生在帝王家,捨棄王位,王位是大家所必爭的,中國人講「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富貴到了頂峰,那是做皇上,他已經到手了,不要了。你看看人家多厲害,十九歲就捨棄了,捨棄王位到外面去學道。三十歲成道,大徹大悟成道了,成道之後一生教學,跟孔老夫子一樣。但是孔老夫子還收一點學費,他不收學費,他每天出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苦行僧的生活。是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去想想,他為什麼選擇這個?這一定比做國王還高明。做國王很少不退墮的,很少,那是什麼?中國人講的古聖先王,他做國王他不退墮,像我們中國歷史上講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那是聖賢的國王。這些人來世可能到天上去做天王了,他升了,往上升,他不會往下墮落,他做的好事太多了,真正是為國為民,沒有為自己,不知道有自己。文武周公以後,這樣的聖王就沒聽說過了。所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今天才真正明瞭,修學佛法這條路,無比殊勝光明的大道。特別是淨宗,它教我們能在這一生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尤其是這部經,保證我們一生能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說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在所有法門裡面找不到第二種。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對自己非常慶幸,這一生真難得,真不容易。

      我們再看下面還有解釋,解釋這個咒語。「咒者,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有不測之神驗,名為咒陀羅尼」,這是講神咒。神咒,前面說過是鬼神的語言,這是一類。這個裡面所講的,不是鬼神的語言,是諸佛菩薩從甚深禪定當中所發的秘密的言句,只有佛菩薩知道,好像是他們的密碼一樣。能夠跟諸佛菩薩溝通,很短的時間能夠傳遞無止境的信息,它的內容包含得非常豐富,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有不測的神驗,無法想像到的那種感應,這是咒陀羅尼。「義翻之名,有四」,這就講咒,咒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明」,第二個是「咒」,第三個是「密語」,第四個是「真言」,這都是咒的別名,陀羅尼的別名。「《秘藏記》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也沒有解釋的,「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實際上,咒還是有意思的,只是密教的上師不給你講,就教你念,這也是佛法裡面很殊勝的法門。為什麼?如果給你講了,你就分心;不給你講,不知道意思,你就一直念下去就好了,容易得三昧,就是容易得定,定能開智慧,這也是一個很巧妙的法門。

      可是碰到我這樣的根性就不行了,我要是不懂得意思我不肯學,就有這麼個執著,就是知識分子的毛病。所以當年章嘉大師,我跟他學佛法,他也傳一個咒語給我要我念,這是很普通的,很普遍的,密教都會念的,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他是用西藏文傳給我的,念「唵嘛呢叭咪吽」,我就問他老人家什麼意思?他就給我講了,一般他不講的,他把這個意思告訴我,告訴我非常歡喜。「唵」是身體,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你看,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的文法。我們中國人要來念,應該是「保持身(意是心)心像蓮花一樣」,我們是這樣的解釋。這個意思好,讓你時時刻刻想到,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取這個意思。污泥代表六道,蓮花,水代表四聖法界,就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面,說明於染淨統統不染,不但六道不染,清淨法界也不染,這叫真淨。所以咒語裡有許多還是要說的,說有助於他的修行,密宗的修行講求的是三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心裡觀想。如果你不懂意思,你就無法觀想,無法觀想的時候,他觀想什麼?就觀想這一句咒語,他就想這個,咒語意思他不知道。像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我們心裡想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老師傳這個咒語之後,我才曉得,咒語裡有很多真的像我們講格言一樣的,太好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第四個意思叫「忍陀羅尼。安住於法之實相,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忍在大乘教裡面,有肯定的意思、承認的意思,所以叫忍可,有同意的意思。對於經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能夠明瞭、能夠肯定,沒有懷疑,依教奉行,這叫忍。這個裡面講「安住於法之實相」,這一句講得很高。實相是什麼?實相是法性,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譬如我們前面用《楞嚴經》上世尊對波斯匿王說的話,讓波斯匿王不要執著這個肉身,根身,眼耳鼻舌身就是根身,不要執著這個,要安住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實相。我們一個人,這個肉身是假相,六根的根性,根性就是佛性,它不是靈魂。靈魂跟根性有什麼不同?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迷了叫靈魂,不迷叫根性,是一樁事情。覺了之後我們一般叫它做靈性,不叫靈魂,叫靈性。靈魂出不了六道,因為它迷,它總在六道裡面去找身體,就是投胎,這叫六道輪迴。它覺悟了,阿羅漢覺悟了,放下執著,也就是不執著這個身體,知道身體不是我,身體裡頭六根的根性是我,六識不是我。執著六識的,那是靈魂,以為六識是我。外國的哲學家有所謂「我思故我在」,這就是執著靈魂,他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我思,思是什麼?第六意識。他知道身不是我,我能夠思想的那個是我,能思能想的那個是我,身不是我,已經比一般人高一層,很難得,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安住於法之實相就對了。在一切萬物,安住在法性;在我們自己身體上,安住在我們的自性,或者是六根根性,這就對了。大乘經上佛常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性」,只要不著相,對自己不著自身相,對萬物也不執著它的形相,知道統統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所變現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此地所講的法之實相,我們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叫忍。持忍,持是永遠保持,這也是三昧,你心定在這個地方,這叫忍陀羅尼。陀羅尼一得永得,跟三昧不一樣,三昧會失掉,陀羅尼不會失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