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598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九八集)  2011/9/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八十六面倒數第一行,最後一行。

      「二、《要解》云: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念老用《要解》蕅益大師兩段開示,做為「福慧始聞四十七品」的總結,這個用意很深,也非常的難得。蕅益大師在前面一段的開示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名號裡面的含義,實際上它的含義是無量無邊無盡的深廣。而世尊在《彌陀經》上用光壽兩個字來表法,光照十方代表空間,壽是過去、現在、未來,代表時間,時間跟空間之內所有一切法,這兩個字就包含了。科學的名詞全宇宙,佛法裡面所說的法界虛空界,有光的意思,既然是光照十方,所以你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同時你就生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也就是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願願幫助眾生圓滿成就佛道,又以五劫的修行每一願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虛願、是沒有做到的。所以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乃至於彌陀的名號,都是本願五劫修行的功德之成就。

      他為什麼能加持你?加持是圓滿的,上面對等覺菩薩,十方世界等覺菩薩往生極樂世界的太多太多了,下面到無間地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只要你能信,你真正發心想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個法門才是大乘究竟圓滿的法門,沒有一個眾生不度,沒有一個眾生不是一生圓成佛道,不要等第二生。蕅益大師要我們真正明白、清楚了,要好好去想想,這個機會確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要不要把這個機會抓住,認真學習,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甚至於像《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我們看到、我們聽到,真有這樣成就的人。三年、五年成就的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只要真幹,只要真放下,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就都具足了。

      剛才念的這一段,再三再四提醒我們,名號功德真實不可思議。我們能持的心性也是真實不可思議,這個就是說明持名念佛要用真心。什麼是真心?沒有妄念是真心,有念就不是真心。沒有妄念而起心念這一句佛號,這就是能持的心性。佛號是心性圓滿的智慧德相,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實際上佛號就是人的自性,這個地方講的心性,心性就是阿彌陀佛,彌陀名號跟心性圓滿的相應。所以大乘經教裡頭才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記住,用清淨心去持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懂得用清淨心持名,換句話說,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要用清淨心去生活,要用清淨心去工作,要用清淨心去應酬。我們想生活、工作、應酬都那麼樣的煩雜,心怎麼能清淨?甚至於有人說,我們這一點清淨心全被它擾亂了。這話有沒有道理?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沒道理。怎麼說?六祖惠能大師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也沒有染污過,可以證明。清淨心、平等覺確實就在我們眼前,而是我們迷失自性不認識它,以為它被染污了。其實染污的不是它,染污的是什麼?是末那識跟阿賴耶,總要搞清楚、搞明白。

      阿賴耶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根,染污是從末那來的,末那功能很大,幾乎把心心所統統染污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必須要認清楚,染污的根源是末那,所以末那識一轉,染污就沒有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身大士就有能力轉八識成四智。我們把八識放下,怎麼放?我於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什麼都隨它去!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就是放下了末那。放下分別,分別是意識,不要再分別了,法法平等,無有一法不是真如,無有一法不是實相,無有一法不是阿彌陀;阿彌陀就是無量光壽,法法皆是自性。不分別,把意識放下了,不要再去想過去,不要再去想未來,不要起心動念,我們把阿賴耶放下了,放下阿賴耶大圓鏡智現前,就是覺。放下末那,清淨現前;放下分別就是意識,平等現前;放下起心動念、放下一切回憶,統統歸零就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覺,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現前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它為你服務,成就你的大願大行,就是成所作智,菩薩事業,都在一念之間,放下便是。經學到這個地方該放下了,放下就得利益,「聞經獲益」就是最後一品。

      這一年多,從去年清明到現在,我們大家共同在學習這部經教,我們獲了多少利益,要認真去反省。我們所獲的利益並不滿意,那是什麼原因?我們沒聽懂、沒有學會,這句佛號念得不好,怎麼叫不好?還有很多雜念夾雜在裡頭,常常斷斷續續連不起來,這是我們的業障。實在說個老實話,我們沒放下。經末尾,我估計頂多六個小時就講圓滿,六個小時是三集,剛剛好六百集,一千二百個小時。這一遍縱然沒有滿意的利益,我們相信基礎奠下去了。我們接著講第二遍,我們盡可能維持一天四個小時,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需要三百天。希望底下這個第二遍,我們能夠獲到真實的利益,能夠獲得圓滿的利益,真實圓滿就是我們真有把握往生,這個不是假的。

      蕅益大師這兩段的開示勸勉我們,我們對佛號要有百分之百的認知,決定沒有懷疑,放下萬緣。萬緣都不是真的,不要再執著了,什麼樣的環境學著適應,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自在的,我們就真正獲益了。所以既然念一聲佛號,一聲不可思議,念十聲百聲千聲萬聲,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這一句話重要,比什麼都重要。這一句話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他為什麼不念佛,去胡思亂想?胡思亂想還繼續搞輪迴,還要繼續再搞災難。如果果然聲聲皆是阿彌陀佛,我們知道災難沒有了,我們的業障沒有了。一聲佛號滅無量生死重罪,我們的六道輪迴生死沒有了,極樂世界現前,就跟韋提希夫人那個境界一樣,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就得信忍、慧忍、無生法忍。這一品經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我們看最後一品: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前面有幾句是黃念老給我們講這一品的提要。「本品名聞經獲益。廣顯聞者獲益難思」,無論你是聽到全經,或者聽到當中一品,乃至聽到當中二、三句經文,利益都不可思議。你有心聽、無心聽,聽懂或者是沒聽懂,統統得利益。「《無量壽經起信論》云」,這是彭際清居士說的。「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如是就像經中所說的,等一下我們就看到了。「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為什麼這麼不可思議?而是來自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法藏比丘,他老人家本願。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法,無量劫前,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十五大劫前,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經歷五劫才圓滿修成,大願修行的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十劫,這十五劫,彌陀發願在十五劫之前。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這十劫不知道度多少眾生,而且都是成佛了。不只是了生死出三界,無量無數無盡的眾生在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現在都圓成佛道,這是無量壽本願力。

      「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因為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第二十願講得很清楚,生同居土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證得三種不退,第一個是地位不退,第二個是行菩薩道不退,第三個是念念不退無上菩提,這是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所以人家要問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你把四十八願講給他聽就圓滿了。四十八願是淨宗的綱領,總綱領,四十八條,像一個國家的憲法一樣。「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無論是什麼人只要遇到這部經,他所獲的利益如同經上講的一樣。我們讀了心裡很清楚、很明白,特別顯示教育第一,阿彌陀佛的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學第一、教化第一。佛菩薩是教出來的,誰教的?諸佛如來教的,法身大士教的。聖賢是教出來的,古聖先賢教的,我們要有孔子學習的心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才能得到真實圓滿的利益。現在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得利益的,這小乘,小乘第一個得法眼淨,第二個得解脫的利益。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是略舉小乘得利益。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塵垢』,「通指煩惱」,是煩惱的代名詞,因為灰塵能造成染污,煩惱好像染污我們的自性。其實我們讀了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明白了,自性永遠不能沾染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染污自性。染污是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們受染污,自性清淨心是永遠不受染污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清楚。所以這種染污是可以放下的,只要你肯放下,你的自性清淨心就現前。「如《維摩經》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正同此經」,《維摩經》上說的跟《無量壽經》上說的相同。什麼叫『法眼淨』?「《維摩經嘉祥疏》云: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初果須陀洹我們不能夠輕視他,我們這個世間人聰明智慧比不上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諦也叫做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諦這個意思就是真實的,實實在在它不是假的,有四種,聖人才能見到。小乘就是聖人,初果以上轉凡為聖,我們在大乘教裡稱他小小聖。小小聖就很難得,為什麼?他有能力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

      世尊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五種,這樣教學就方便多了。五種裡面第一個是「身見」,你看六道所有的眾生都把身當作自己。大乘經裡佛告訴我們,身不是自己,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初果聖人他就明白了,他就證得。明白是解悟,沒用處,你得不到受用。他真的得受用,什麼是真的?他真放下了,不再把這個身看作自己,知道這是假的。那什麼是自己?真性是自己。真性他沒證得,但是他初步把明心見性的這個障礙破了、放下了,往後修行當然就順利,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他們聽明白了能放下,我們聽明白了放不下,所以他證須陀洹,我們還是搞生死輪迴。這個話,要是依章嘉大師的看法,那就是我們聞經沒聽懂,小乘須陀洹他真聽懂了。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我相信。惠能大師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幾句話之下他搞清楚了,他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成佛了。須陀洹還不行,須陀洹只是把身見放下,不再執著身是我。這兩個人境界天壤之別,六祖在天上,他在地下。小乘四果四向八個階級,他才爬上第一個階級,而六祖惠能大師那是登峰造極,要照《華嚴經》上說,惠能大師的境界最低也是第十一級,這是第一級,第一個階級。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至少是第十一個,第十一個是初住,前面十個叫十信。第二個十是十一到二十,是十住,再往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證得這個地位,他將來到哪一道去?到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他到那裡去了。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到華藏世界去了,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實報土。真有本事去,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真有本事,即身成佛,上上根人。須陀洹是一年級,上上根人是十一年級,怎麼能比!

      所以身見,不要老把身看得這麼重,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愈看得重,麻煩就愈大。為什麼?你在這上用的心多,執著多、分別多、起心動念多,這不叫找麻煩嗎?佛教導我們不要執著,也不是叫你故意去糟蹋它,那也錯了,一切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最圓滿的。怎麼叫順其自然?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順其自然。我這幾天看到一份報告,說的是夏威夷一個很特別的治療方法,它的題目「告別記憶融合懺悔和感恩,零極限」,夏威夷的一種療法。我看了很有道理,跟佛法上講的相同,這應該是菩薩來示現。零極限是什麼?回到原點,原點就是自性,一切法從自性生、從自性現,最後還回到自性。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了,證到妙覺果位回常寂光,常寂光就是零極限、就是原點,它叫荷歐波諾波諾的方法,翻成中國的意思,大我意識法,零極限。零極限,要用我們這個經的意思來講,就是自性清淨平等覺,零極限也就是阿彌陀佛,很值得讚歎的。除了把我放下,我放下很自在,我放下是什麼?在大乘法裡面一切眾生皆是我,為什麼?我是自性,一切眾生全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裡面的大慈悲、大智慧統統現前了,你愛一切眾生,你歡喜一切眾生,你對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煩惱沒有了,智慧全現前了,這是佛的境界。所以圓教初住正式進入如來的小學,接受如來教誨,真正依教奉行。

      第二個,把對立放下,「邊見」,邊是二邊,世間人講相對。相對就是二邊,有真就有妄、有善就有惡、有長就有短、有大就有小。佛告訴我們自性裡頭這些東西全沒有。須陀洹雖然沒有證得、沒有見性,他聽話,他是解悟,不是證悟,但是人家解悟,他也能做到。佛叫他放下,他就放下,不再跟人對立了。不但不跟人對立,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他都不對立了,難得!在這個世間他找不到對立的東西,你說他多自在、他多幸福。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為什麼?同一體。體是什麼?體就是真如自性,大乘教裡面講的實相,同一體。第三個,放下成見,「見取見跟戒取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把因果全放下了。最後一個是「邪見」,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他都沒有,他怎麼沒有的?完全依照佛菩薩教誨,佛菩薩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對佛菩薩具足圓滿的信心,不折不扣依教奉行,真正是個好學生,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十信是小學,小學一年級,真可愛,真佛子,他不是假的,真佛弟子。這五種,五大類錯誤的見解統統放下了,思想上的錯誤還沒有放下,思想上也有五種貪瞋痴慢疑,他有。所以這是講須陀洹,須陀洹有法眼了。

      見四諦法,四諦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趣就是六道輪迴,「三界六道之苦報」。特別是我們生在現前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遠離聖賢教誨,我們不要它,遠離了,所以苦了。聖賢的教誨是真實智慧,遠離聖賢,智慧沒有了。所學到的是什麼?現在人所說的知識,沒錯。聖賢教導我們是什麼?是智慧,不一樣。智慧從哪來的?從清淨心來的。聖賢他的心清淨,他的教誨我們必須用清淨心來接受,你才真正能得到;如果不是真的清淨心,你得不到。現代印刷術非常發達,印出來的東西品質好價格低廉,很容易得到。三藏經典在、《四庫全書》在,可是沒人教了,資料在,能教的人沒有了。諸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他們有這個能力,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為什麼不來?沒有人肯學,來了也沒用。為什麼說沒有人肯學?沒有一個清淨平等覺的人來學,心地要清淨平等才能接受聖賢教誨。現在人心不清淨,怎麼不清淨?他心有貪、有瞋、有痴、有慢、有疑,所以不清淨。而且這五種還都非常嚴重,他接觸到聖賢經典是用貪瞋痴慢疑的眼光去看它,把聖賢的意思全看錯了。

      《八十華嚴》當年翻譯完成,那個時候武則天做皇帝,改國號為周,這個經先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提了四句偈,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到了沒有誠敬,你決定得不到。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你才真正能夠理解如來所說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沒有誠敬心,心裡充滿貪瞋痴慢疑,那你就會錯解如來真實義、不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我們現在沒有誠意去學習,是一種輕慢之心。聽說很好,「好,講給我聽聽」,輕慢心,沒有尊重,這一點太難太難了!現在人缺少的,真誠、恭敬、孝悌、忠信;根,根之根,這個東西沒有了。儒釋道的典籍擺在你面前,還是得不到受用,你來解釋全都給它解錯了,那不是佛菩薩的意思,是你的意思。今天我們遇到的困難就是這個。三界六道苦,這是什麼?「迷之果」,痴迷至極,這個果就是社會動亂、人民疾苦、地球災變,就這些東西。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全沒有,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人覺。所以諸佛如來都在極樂世界教學,不到這個世間來。不是佛不來,我們不是真正想學。所以先什麼試驗試驗看看有沒有效果,都是懷疑的心,造成了這麼大的災難。

      第二個是「集諦」,集是什麼?「貪瞋等煩惱及善惡之諸業」,這叫集。一個是煩惱,是裡面的、內在的,第二個是造業。業是什麼?有善有惡,善業沒有離開煩惱,惡業也沒有離開煩惱,善業的果報在三善道,惡業的果報在三惡道,叫起惑造業,苦諦是受報。佛說法先說果再說因,果很明顯你已經看到了,你相信!果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慢疑煩惱來的。現前我們能看到的,貪瞋痴慢疑所感得的,水災,佛在《楞嚴經》上說的,海水上升,江河氾濫,與貪心有關係;瞋恚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是地質疏鬆,山崩地陷,地面大面積的突然下陷,懷疑。善惡業,殺盜淫妄,殺生,怒火傷肝,肝容易得病;盜,悲惱傷肺;淫,怨恨,或者是過度的歡喜,傷心,心臟;妄語,欺騙人,思慮過度,怨傷脾胃。你看看貪瞋痴慢疑、殺盜淫妄,對自己本身不好,而且還感得山河大地外在的災難。殺生不仁,偷盜不義,邪淫無禮,妄語無信,飲酒無智,中國人講做人的道理,基本的道理,仁義禮智信全沒有了,現在在社會上看不見了。而孝親尊師是所有一切德行的根本,無論是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業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現在沒有了。所以你要問,社會為什麼有這麼多災難?這災難能不能化解?我們得明白這個道理。「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一個是貪瞋痴慢疑五毒,另外一個就是造業,這兩樣能集起三界六道的苦報,三界六道所有一切苦報從它來的,所以它是迷之因。集諦是「迷之因」,這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四諦是世出世間因果。

      「滅諦」,「涅槃也」,梵語叫涅槃,佛教傳到中國來翻成滅,把涅槃翻成滅,滅什麼?這講得很清楚,滅「惑、業」兩樣,惑是前面所說的貪瞋痴慢疑,那是惑,業就是講的善業跟惡業。善業也不行,善業生天,生人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那要怎麼辦?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三輪體空,這就不造業。什麼叫三輪體空?譬如布施,布施是好事,我們拿財物去布施給缺乏的人。現在災難多,受災的難民多,他們衣食都有問題,我們用衣食布施給他,幫助他、救濟他,這好事情!布施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我們手上布施衣服給他、糧食給他,也不著這個相,離一切相修布施,這是菩薩,這個不造業。布施要著相,依舊是在六道裡面,出不了六道。著相,著相是福報,你修的福;不著相,那是功德。功德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是你在六道裡頭享受福報。我們今天看到許許多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是畜生,牠有福報,你看一家上下老少對牠多好,多愛護牠,照顧牠無微不至。過去生中修的福報,牠墮畜生道了,畜生道也享福,真不容易。

      所以滅,滅惑,迷惑,貪瞋痴慢疑是惑,你的言語造作是業,這個東西要滅掉。不是叫你不做,你不做錯了,還是一樣做。一樣做怎麼?沒有念頭,這三輪體空,不執著我能做,也不執著對方接受我的供養布施,也不要執著我供養他多少東西。做了,就像夏威夷這個療法一樣,全把它歸零,心地清淨,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做了跟沒做一樣,心上痕跡都不沾,這就對了;換句話說,永遠保持著你的清淨心,行善不要著行善的相,造惡也不能著造惡的相。有的時候造惡也度眾生,用這種特殊的方法。你看《華嚴經》五十三參,有這些大善知識用殺盜淫來度眾生,這非常手段,極端不善的方法他把人度了,得用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不行。他有智慧,他如如不動,作而無作,他行。我們不行,我們沒有他那麼大的本事。所以我們今天初學,惡要遠離,善要多去做,斷惡修善。最重要的是不著相,要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正做到無相。「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真空寂滅,故名滅」,寂是清淨,真空就是自性,真空就是零極限。真空不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執著,心地清淨寂滅。滅是滅造作,滅迷惑,貪瞋痴慢疑是迷惑,不迷惑、不造業,還普度眾生,所以這叫滅,這是「悟之果」。小乘小覺悟,不是大徹大悟,他小覺悟。

      第四個是「道諦」,道是方法,道是道路,用這個方法、用這個道路,「能通於涅槃」,我們講成佛之道,小乘修的。我們今天所修的比他高,還比他簡單,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一個特別的大道,成佛的捷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道裡頭究竟圓滿的大道。蕅益大師在前面講得太好了,這不能不知道,這是「悟之因」。世間法、出世間法,前面一、二,苦集是世間因果,後面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我們這一生能遇到無比的幸運,開經偈上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這一天也被我們遇到了。一定要懂得珍惜,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親近彌陀,我們就證得圓滿的成就了。

      「其中前二者」,是苦、集,「流轉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間因果」,是隨著,你看起惑、造業、受苦,這流轉,這叫輪迴。惑、業、苦輪迴,這輪迴的現象。受苦他又迷惑,迷惑又造業,所以在六道裡頭這個情形是每況愈下。現前確實是這個現象,我們從歷史上看,看這個現象,流轉的相。中國歷史記載著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三皇以道治天下,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五帝,這個時候道失掉,道失掉之後有德,所以五帝以德治天下。中國古籍裡記載的大同之治,《禮記》裡頭的大同篇,那是五帝,德治,隨順道這叫德。到三王的時代,三王,夏商周叫三王,德沒有了,德沒有之後,以仁來治天下。仁者愛人,夏禹、成湯、周文王,大聖人,以仁義治天下。周朝末年春秋戰國,仁沒有了,自私自利這個理念興旺,但是還講義氣,不合理的事情還不肯做。秦始皇統一中國,把春秋戰國結束,但是他十五年就亡國。漢繼承大統,大統,統一了。漢武帝用禮、用孔孟學說,以禮治天下。這是仁失掉之後有義,義失掉之後有禮,一直到滿清兩千多年,中國也出現太平盛世。漢朝有文景兩代,漢文帝、漢景帝,唐朝有貞觀、開元,清朝有康熙、乾隆,都是盛世,國泰民安,人民幸福,沒有災難。滿清亡國之後,禮就沒有了,到現在一百年,道德仁義禮統統喪失掉,古人有一句話說世界就亂了,果然沒錯,在他們預料之中。所以世間非常非常之苦,苦從哪裡來的要知道。

      這些年來我接觸的人很多,許多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都在想怎樣恢復社會安定、恢復世界和平,他們有真心,我很敬佩,但是想不出方法。他們認為社會是永遠在進步的,古時候這些東西應該是落伍了,跟不上時代,所以不要。古人東西全淘汰,不要了,新的東西又沒有。遭這麼嚴重的劫難,逼得大家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探索古人的東西,看看古人東西有沒有效果,對古人東西充滿了懷疑。我們有這個緣分把古人的東西介紹給大家,他們聽了很歡喜,但是真有疑問,「法師,那是理想,那不是事實」。真正研究東方哲學、歷史的人太少了,真搞得清楚、搞得明白只有英國湯恩比一個人。他確實是明瞭、推崇,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的典籍在,大乘的經典在,能不能救今天世界?難。不是不能救,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現在人對它不尊重,不肯認真深入探討經典裡面的意思,隨隨便便用自己的見解來看,用自己見解來解釋古人的東西,全解錯了。那治不了,治不了就怪古人東西是假的、騙人的,全盤廢棄掉,那這個世界災難就更嚴重,一定等世界毀滅。這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可怕的現象。我們總算很幸運,找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找到了一個歸屬,而且機緣就在今天。今天把這個機會錯過了,再想去找這個機會不容易了,可能你永遠找不到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此四者皆云諦,言其真理實為至極」,世間苦是真的,你在那裡造業是真的,因為造業才有苦報。你想離苦,離苦你一定把業放下,迷惑放下、造業放下,你要懂得三輪體空,你要認識宇宙事實真相。如何離苦得樂?得修道。道太多太多了,八正道是舉個例子,在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小乘有三千威儀。世間學派很多,各有各的道路,世間宗教也很多,各有各的修學方法,各有各的理想歸屬。在這樣繁雜多元文化當中,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選擇,關鍵還是在老師,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我們沒有能力選擇,這是真的。我這一生要是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沒有遇到這三個人,我們對這樁事情一無所知,碰都不會碰它;縱然這些典籍送給我,我頂多翻個一、二頁就丟掉了。沒有真正善知識引導,真難!沒有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佛經上講得好,你這一生遇到這個機會,你能信、能解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你才能夠相信、才能夠理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這些話我們相信是真的,絕不是這些善心人士用這些語言來激發我們,我們要這樣想錯了,全錯會意思了。他們是一片真誠、一片慈悲,純是利他,沒有絲毫利己的念頭,我們遇到不能相信就錯了。

      我們再繼續看下去。「而二者皆先果後因者」,先是果,後是因,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二者,因為「果易見」,你看到了,「因難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厭,然後使斷其因」。你對於果,你感覺太苦,你想離開它,這個念頭是正確的,怎麼離開?斷因就離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一不是從心想生的,所以先要把錯誤的念頭斷掉,貪瞋痴慢疑是錯誤的念頭。先把因,心裡面的因建立起來,然後言語造作,心正行就正,心邪行就邪。「又舉涅槃之妙果使樂之」,有好的果報,西方極樂世界好,那是一條通往大涅槃的大道。「是乃誘引最劣小機之善巧」,最劣小機是須陀洹,用這些方法苦集滅道來跟他講,他懂、他能接受,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佛起菩提樹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了,大徹大悟之後就開始要教化眾生,看看哪一個根機熟了,鹿野苑裡頭這五個人。這五個人本來都是他的隨從,後來因為釋迦牟尼佛放棄苦行,這五個人認為釋迦牟尼佛退轉,離開佛,他們自己各人去修各人的。佛開悟之後,知道這幾個人過去生中有善根,去找他們跟他們講苦集滅道;憍陳如尊者證阿羅漢果,其他的四個人證須陀洹果,這是佛轉法輪。轉法輪是比喻教學,弘法利生,這開始。「依之而修道證滅者,稱為聲聞人」,因為聽佛說法的音聲開悟、明白了,這小悟,所以稱聲聞人。

      「法華經譬喻品曰: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法華經》上就是講這樁事情。《四十二章經》也有,「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涅槃經十二也說:「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這個後面還有。「《涅槃經》十五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這是佛勸弟子們,「我」是佛自稱,這個昔是很早很早之前,不是這一生,多生多劫之前,我們統統有關係。沒有關係不可能在一起,多生多劫就在一起。這一生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又遇到了,過去生中這些人又遇到了。世尊示現在這個世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緣成熟了,成熟就可以接受了,能接受這才能教,不能接受他不能教。教的時候,他能信、能理解、能夠肯幹,他真的肯做,這個叫緣成熟。現在難,難在什麼?緣不成熟,不成熟有不成熟的教法,成熟有成熟的教法。不成熟的如何奠定他的信根,「信為道元功德母」,如何幫助他起信,這是當前比什麼都重要,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今天我們特別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不從根本上下手,決定不可能有成就,不但沒有成就還會產生副作用。副作用非常不好,認為什麼?古人東西全是糟粕,那古聖先賢會在這個地球上絕跡,這比什麼都可怕,這個事情決定不能讓它發生。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之後教五比丘用四諦,用世間法來教。世間法奠定根性之後,再有聰明的,對世法還不滿,希望能提升更高的境界,有沒有?有,慢慢提升,一步一步往上帶,這才是個辦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些教學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參考。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