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56集

    共600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0年4月5日啟講,2011年9月18日圓滿。

    淨土大經是《無量壽經》,我們選擇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永遠傳下去,深入透澈,字字句句講清楚。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佛多年我才相信。如來,有一個解釋,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今佛所證就是古佛所證,今佛所述就是古佛所述。這是我第十一次講這部經,用《大經解演義》,完全依靠黃念祖老師註解。晚年活多少年,一年講一部,表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五六集)  2010/1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八十二面第二行,如來、應供到佛世尊,這個地方我們要把十號念完全,十號在經文裡面第一百八十一面第一行: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百八十二面第二行。這十號是「諸佛通號」,菩薩成佛都有這十號,這個十號是性德,我們看「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今隨眾生機,節略而稱十號」。這我們就曉得,《華嚴經》用十表法,數字從一到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所以十在《華嚴經》裡面不代表數字,它代表圓滿。像《彌陀經》裡面用七,七也不是數字,也是代表圓滿。七這個講法,是四方、上下、當中,這就圓滿,它表這個意思。所以佛經裡面許多數字,其實它都是代表圓滿的意思。明心見性,性德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稍稍契入經藏就能體會到,我們現前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哪一樣不是性德在示現?佛在教學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德能、德相歸納為十大類,就是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了,舉這十個例子,其實每一個稱號裡頭都是說不盡的。

      下面黃念老的解釋,「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例如《淨影疏》」,這是隋朝小慧遠法師他的《無量壽經》註解,《義疏》,這在國內、在海外流通很廣,是現存五種原譯本裡面翻得最好的。他「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開佛世尊為兩號」,這是《成實論》裡頭講的。「今」這是講現在,我們這個會集本,黃念老居士的註解,「依《涅槃經》、《瓔珞經》、《大論》」,《大論》就《大智度論》,依這些經論,「無上士與調御丈夫分為兩號,至於佛世尊」,把它合成一個,也變成十號,「《涅槃經》則合之為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向下念老給我們解釋這十號,十號都是稱性的德號,「以下分釋十號」。今天我們來學習這一段很重要,是佛學常識,一定要知道的,這十號怎麼個講法,講清楚了、明白了,就知道《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有味道了。如來的智慧無量,德相也無量,這十號裡頭顯示德相。

      第一個,「如來,如者真如也」。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自性,也叫做法性,也叫做真心,也叫做第一義。佛在經典裡面說這樁事情,用了幾十個不同的名詞,為什麼?一樁事情一個名詞就夠了,何必說這麼多?這是佛講經教學的善巧。為什麼?一切相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怕我們著相,所以說許多名詞都是一樁事情,懂得一個意思就行了,隨便怎麼說都可以,這是如來真實義。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怎麼樣去聽經、去研究經教。他告訴我們三個原則,第一個聽教,聽教就是聽講經,不要執著言說相。換句話說,我們看經就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不執著言說就不能執著文字,文字淺深、多寡不要緊,只要意思說出來就行了,你懂得意思就可以。所以四依法裡頭,佛教導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重要,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不可以著相的。所以,佛說這麼多的名相,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這是馬鳴菩薩第二條;第一條不要執著言說相,第二條不要執名字相。所有名詞術語都是假設的,都是幫助我們悟入真實義,你一著相就錯了,你永遠就不能了解真實義。了解真實義就是悟入自性,這是宗門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叫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跟他就沒有兩樣,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起信論》上講的這三個原則非常重要。

      第三個,不能著心緣相。什麼叫心緣?望文生義,我看到這個、我聽到這個,我想的怎麼個解釋法。不可以,為什麼?那個你聽了之後,你已經落在第六意識去。落在第六意識,你所學到的,今天的術語叫知識,你學到一些佛學的知識。佛不跟你講知識,佛是希望你悟入智慧,智慧能起作用,能幫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不但出三界,三界是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至少要到這個境界。超越十法界之後,你到哪裡去?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叫一真法界。我們現在有一點概念了,雖然沒有開悟,沒有悟入,大乘經教薰的時間長久,證悟沒有,有一點解悟;換句話說,修行的方向、目標清楚了,不再盲修瞎練,這就很難得了。

      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真的,十法界呢?十法界是幻相,是虛妄的。真妄的定義在哪裡?佛家講真,它的定義是永恆不變,這就是真的;妄的?妄的就是會變的,無常,那會變,會變就不是真的。所以,你看相宗的《百法明門論》,很多同學都學過,這是天親菩薩,很慈悲,他將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法相宗主要的一部大論,《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裡面把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這是教學方便,天親菩薩說六百六十法對於初學的人還是太多,所以他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變成一百法,叫《百法明門論》,再歸納,便利於初學。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叫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有生有滅。後面六條叫無為法,無為法你看不到它生滅,那是無為法。有為法,你看八個識,一開頭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十一個色法,總共就是九十四法。除了十一個色法之外,那是物質現象,其他的全是精神現象。物質跟精神都是千變萬化的,它不穩定,無常!這假的,前面九十四條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阿賴耶是妄心,真如是真心,真心永恆不變。惠能大師見性了,明心見性,證得真如,自性、真如什麼樣子?他跟五祖匯報說出來了,說得真好,言簡意賅。他第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說明真心是清淨的,妄心是染污的,妄心不清淨,清淨是真的,染污是假的。又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阿賴耶有生滅,就是八心王有生滅,五十一個心所法有生滅,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有生滅,十一個色法也有生滅,色法是物質現象,這都不是真的。還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那是五十一心所裡頭的,也有善心所,善心所十一個,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屬於五十一心所裡頭的。所以,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都不是真的。《般若經》上佛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自然現象跟精神的現象,統統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它會變。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不是十年十年起變化,也不是一年一年起變化,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現在一般用分秒來計算,每一秒每一秒都在變化。

      佛法裡面講得非常微細,微細到我們無法想像,要跟科學家談,科學家都吃驚,從來沒想到過。你看佛跟彌勒菩薩對話,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法相專家,法相唯識的祖師爺。釋迦牟尼佛問他,「心有所念」,這個心是凡夫,凡夫起了個念頭,這是我們每個人能覺察到的,我起了個念頭,動了個念頭。佛問彌勒菩薩,這一念裡頭有多少細念,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問幾念是問動,念頭是動的,就是動心了,我們一般人講起心動念,問這個,這一動裡面它就產生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再問幾相,就是幾個相分。幾識,他問幾識,識是什麼?受想行識。物質,物質就是色。你看,色受想行識,大小乘經論所講的五蘊,五蘊說在什麼地方?說在起心動念之處。彌勒菩薩回答,其實他們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這不能不知道,他們是在教學。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我們中國人講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佛問了三樁事情,多少念?三百二十兆個細念。多少相?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相就是物質,物質現象,每一個念頭裡頭都有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見聞覺知。用唯識來講,因為他迷了,從自性上講是見聞覺知,在阿賴耶裡面講是受想行識,精神現象。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我可以彈四次,但是我相信有比我彈得快的。他身體比我好,年歲比我輕,他彈得快,他要彈五次的話,一秒鐘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乘五,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就說明什麼?會變,所以它不是真的。

      整個宇宙,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眼耳鼻舌身能接觸到的,我們的念頭思惟去想像能想得到的,那是第六意識,這個功能最大。對外它能夠緣到宇宙,整個宇宙,對內它能緣到阿賴耶,但是就是緣不到自性。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知識的界限,知識界限多大?那就是佛說的這個,對外可以能夠緣到虛空宇宙,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不能見性。為什麼?第六意識是妄心,妄緣不到真,真知道妄,妄不知道真,就這麼個道理;真叫智慧,妄叫知識,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是教我們開智慧,智慧哪裡來的?自性裡本有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就是德能相好,自性裡頭樣樣具足,沒有一樣不是自性。你看佛教裡頭有科學、有哲學,現在科學、哲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佛法裡全講通了。他們的本事也真了不起,講現代的科學家,我們不能不佩服。研究宏觀宇宙的這些科學家,他們的報告告訴我們,他們發現整個宇宙,報告裡面講,能夠接觸得到的,就是看得到的,只有實際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不見了。怎麼能知道百分之九十不見了?肯定是數學,數學為科學之母,在數學裡面發現整個宇宙。但是實際上用精密的儀器去觀察,太空探險去觀察,只能看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到哪裡去?都不見了。這個話他說出來,我們聽到有味道,我們知道它到哪裡去了,佛在經上有解釋。但是我們沒有聽到科學家這種說法的時候,那個解釋我們很含糊、模糊,科學家這樣一解釋,我們恍然大悟,它到哪去了?回歸自性。

      自性在淨土宗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物質能接觸到的是眼耳鼻舌身,可以接觸到物質,精神第六意識可以能緣得到;它不是精神,第六意識緣不到,不是物質,眼耳鼻舌身緣不到。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這是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佛在大乘教上常講,整個宇宙,包括佛的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的,那就是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唯心所現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當然是唯心所現再加上唯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所以,從分別執著變現出十法界,這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但是它不變。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生到那個地方去是化生,不是胎生,縱然是幾千歲、幾萬歲他不老,諺語所謂,說佛家「菩薩菩薩,年年十八」。這是真的,所以極樂世界你就很奇怪,人不會老的,壽命很長。到底有多長?佛在經上說出來了,不是沒說。佛倒是沒有講這個,只是壽命講無量壽,真的是無量壽,但是佛給我們透了個信息。菩薩剛剛開悟,明心見性,這個地位是《華嚴經》圓教初住,從這天開始,他把三種煩惱都斷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塵沙無明習氣也沒有了,但是無始無明習氣有,習氣沒斷。無始無明斷掉了,無始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

      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就平等了嗎?還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實報土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級是住實報莊嚴土,這不是有階級嗎?我們終於聽懂了、聽明白了,這個階級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不能說有?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怎麼會有階級?平等的!雖然是平等,但是在那裡面住的人時間長短不一樣,剛去的,帶的習氣很濃厚,住了很久習氣慢慢就淡薄掉了。明白了,說四十一個階級是習氣厚薄不一樣。但是習氣沒有關係,它沒有障礙,你看不出來。可是,習氣斷掉了,斷掉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習氣感得的。習氣一斷掉,他就到妙覺位,妙覺到哪裡去?妙覺就回常寂光,就是科學家所說的那百分之九十不見了,那是什麼?成佛了,他又回到常寂光去了,你當然找不到他。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那個妙用無方,眾生有感他就現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佛教教學,終極的目標是讓我們回到常寂光。可是在回到常寂光之前,按一般的說法,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要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明實報莊嚴土裡面菩薩,無量壽實際上是三大阿僧祇劫,他的習氣才完全斷掉。斷無始無明習氣沒有辦法,古大德常講「此處用不得力」,因為什麼?你一用力的時候,你不又有分別執著?那馬上就墮下去了。就是完全不要去理它,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就這麼回事情。

      這我們把四土搞清楚了,迷從哪裡來的?從常寂光土來的。常寂光是自性,一念不覺就來了阿賴耶,就加了個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起的,這就愈陷愈深,每況愈下,就這麼回事情。好像這是一個大的循環,你看從自性迷,到最後悟入之後又回到自性,大循環,很有味道!可是第一個循環,這也沒有第一第二,第一第二都沒有,這種概念上都沒有,事實也沒有。回歸之後,再跟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迷不迷?不迷。為什麼?他得大自在了。這些《華嚴經》上有,但是非常難得,賢首國師依據《華嚴經》上所說的寫了篇論文,《妄盡還源觀》,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文字不多,把這裡頭精要的意思統統寫出來了,讓我們一下就看到,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我從哪裡來?全搞清楚了。我跟一切眾生什麼關係?我跟諸佛如來什麼關係?我跟這個地球什麼關係?全都明白了。這些都是科學、哲學上最後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在佛經上。大學問!

      我當年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給我講的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後面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因為這個才把過去那麼多的誤會化解。以前不知道,以為佛教是宗教,而且還以為它是低級宗教,多神教、泛神教,什麼都拜,迷信當中的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老師跟我們一說,明白了,才曉得這裡頭有高等哲學在裡頭。學了這麼多年,現在知道了,不但是高等哲學,是高等科學,今天科學、哲學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全在佛經裡頭,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你說一般人對於佛教誤會多深!於佛教本身沒有損失,誤會的人損失可大了,他不接觸,他不肯學。學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了。現前所得到的,那就是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換句話說,孔老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用佛經上說法,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看你多快樂、多自在、多幸福!這些快樂與富貴毫不相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他是王子,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一生過苦行僧的生活;我們叫苦行僧,實際上他是快樂無比,他哪裡苦!我們看到他好苦,一天吃一餐,三衣一缽,赤著腳,過流浪的生涯,一生也沒有個道場,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快樂無比。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真自在!從這個地方體現出人家身體是金剛不壞身。這是講你自身的享受。居住的環境,山河大地,什麼災難都沒有,有福的人。他老人家帶的這些學生,你看經上常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都是大福德的人,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所以他不在一個地方,他到處去旅遊,讓每個地方都變成福地,這大慈大悲!我們沒能稍稍深入,對這些境界是完全不了解。

      我們再看老居士的註解,他第一句說「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這叫如來。下面又說,「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亦如來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故名如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他跟諸佛一樣,像如來那樣的來到我們世間。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是從六道裡頭來的,六道輪迴,六道中輾轉受身而來的。「後有」,底下這裡講「更不去至後有」,後有就是死了以後你還有,這就是講輪迴不斷。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確實是麻煩,這是事實真相,它不是迷信,我們今天看到佛經裡頭,真的是了不起的哲學跟科學。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的?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看到高深的數學,沒看到。有沒有?有,知道的人太少了。也沒有科技的這些儀器,現在這些精密儀器那時候都沒有,他怎麼知道的?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本能,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能力、相好,本能有!為什麼現在沒有了?佛也是有一語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麻煩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障礙住是不是不起作用?不是,還是一樣起作用,作用扭曲了,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煩惱是智慧變的,怎麼變的?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智慧變成煩惱,把你的德能變成造業,把你的相好變成六道三途,變了,變質了,它不是沒有。一旦覺悟了,一旦覺悟煩惱就恢復成智慧,造業就變成德相,諸佛如來十方世界普度眾生,居住的環境變成極樂世界,自己的身體就變成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佛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都是,身體也是這樣的,你的心態端正,你的身體就健康,你的相貌就好,你居住的環境也不會有災難;如果你的心態不好,與性德相違背,什麼災難都出來了,那麻煩就大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才知道,生在這個世界,無論什麼樣的際遇都要知道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這一點重要。你要把它參透,你才能夠入佛門,你才能真正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成佛之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方向清楚、目標清楚了,一點都不含糊,你說這個人生多有意義,這人生多有價值。這裡頭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真實智慧,這部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是利益,世出世間法沒得比。你說這個東西就在面前,他不學多可惜。他為什麼不學?不認識、不了解,套一句佛法說的,他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行。

      「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就是說今佛跟古佛沒有兩樣,見性,真平等了,真的圓滿了、真的究竟了,無論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所以說「佛佛道同」,真平等,沒有高下。不但我們與一切有情眾生沒有高下,與動植物、與山河大地、與自然現象統統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全是自性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個心,真心、妄心都在裡頭,用一個字來代表,真心能現,妄心能變。而且顯現出來的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這是真的。問佛怎麼知道的?佛從禪定當中知道的,不要用數學,不要用科學儀器,入定。入定還有個了不起的,用科學儀器不能突破空間維次,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空間有沒有維次?沒有維次,遍法界虛空界原本是一體。空間維次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有空間維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空間維次就不見了。所以,在禪定當中沒有空間維次,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空間沒有了,就是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眼前,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眼前,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了,無量劫前也在現前,無量劫之後還在現前,你全都看到,這個科學做不到。所以佛法重視禪定,禪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戒律是方便,是幫助你修定的,修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本經經題後半部五個字,就是講修行的三個層次,都是屬於禪定。第一個清淨,清淨心現前;第二個平等心現前,平等比清淨深;最後一個覺,覺而不迷,大徹大悟現前,這三個層次。分配在三個人身上,得清淨心的是阿羅漢,得平等心是菩薩,大徹大悟是佛陀。那我們修行的目標就很清楚了,我們修行目標頭一個就是要得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妄念,清淨心裡頭沒有執著,粗重的分別也沒有,但是有微細的。微細的分別都沒有了,那就成菩薩,智慧現前了,轉煩惱成菩提。所以跟諸佛智慧德相都相同,如諸佛而來,這叫如來。

      「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這是《涅槃經.梵行品》裡面所說的,「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這從教學上來說。一切諸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我們在此地一定要知道,這些諸佛,他們是常寂光土,我們不要這個「土」字,他們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前面說過,什麼樣的現象那個裡頭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這是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雖然是研究這個東西,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定論。為什麼?許多人的說法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唯獨佛法。本體是什麼?本體名字叫常寂光,名字叫法性,名字叫自性,名字叫真如,佛說了五、六十種名詞。這個東西是真的,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你接觸不到,它就在面前,一切時、一切處,因為沒有它就不能現相,相是它現的。現相的變化,那是阿賴耶識起作用,如果阿賴耶識不起作用,這個相就不會變,那就是實報土,實報土裡頭沒有阿賴耶,都轉阿賴耶成四智菩提。所以極樂世界裡面,人不會變,永遠是年輕,樹木花草永遠長青,它不會凋謝,所以稱它作一真。不像十法界、不像六道,春夏秋冬四季不一樣。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講常寂光,怎麼出現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為什麼?眾生跟他是一體。諸佛如來那是一體,這一體,形相都沒有,沒有形相。我們一般人講靈魂、講靈性還有形相,自性確實沒有形相。自性,我們通常講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講得通,不是講不通。但是你沒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的時候,「我」字就沒有了;有我,你還有個分別、還有個執著在,自性就是自性。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說了這句話,本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什麼?跟佛經上講的性是一個意思,它一切具足,樣樣不缺,佛講得很具體,智慧、德相。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萬物當中沒有不具足的,小到一粒微塵,這佛經上說的。這個一微塵現在我們懂得,是什麼?現在量子學家講的量子,小光子,比基本粒子還小。就這麼一點點大的東西,我們肉眼看不清,得高倍顯微鏡裡面才發現它,才看到。這一念,時間那麼短,它所呈現的相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相都在其中,好像它濃縮在裡頭,跟外面的宇宙沒有兩樣。普賢菩薩給我們做證明,為什麼?他進去過,微塵裡面的世界,普賢菩薩進去了,告訴我們那個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讓我們想到老祖宗講的一句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量子力學就是其小無內,他還沒有看到無內,佛講的這個講的是無內。你看微塵裡頭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其大無外,大到常寂光就沒有了,真的是無外,你見不到,你的意識緣不到。但是你真的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全明白了。還是要用諸佛如來的老辦法,科技不行,科技是很有限的,幫助你很有限。

      如來,眾生有感,這個感不可思議。什麼叫感?用佛法來說,緣成熟了。什麼叫緣成熟?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就是熟。佛示現教導他,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能依教修行,這個條件只要一具足,不管他動不動念頭,他動念頭,我想學佛,當然這個感應非常快速,他不動念頭,自己沒想到,沒想到佛就知道了。為什麼?你不是不動念頭,念頭動了,念頭太微細了,你不知道。你看彌勒菩薩所講的,要是一秒鐘咱們五次彈指,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波動,你自己怎麼會知道?不知道。可是這個信息佛收到了,佛收到他就來了,他就現身給你說法。所以要曉得,這是佛無盡的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只要一想,我真想學,他就真來了,他就真幫助你。這個裡頭與業障習氣有關係,業障習氣重,是來,感來了,感來怎麼樣?佛示現不同的身分,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分,他沒有一定的形相。來跟你說,你聽了半信半疑、似懂非懂,這種人佔絕大多數,應該可以說十之七八都是這樣的。佛捨不捨棄?不捨棄,幫你加強,慢慢加強,跟你在一起混個十年二十年,慢慢的從半信半疑就變成全信不疑,慢慢變成真的學習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你成就了。

      這種狀況之下,佛來現的時候是現應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到這個世間來投胎,示現跟我們大眾一樣的。釋迦牟尼佛的緣殊勝,當年在印度,親近他的就有幾千人,這個緣太殊勝了,但是你記住,不捨一人。一個人,你真發心,佛都不捨棄你,你說佛的恩德多大,超過父母!而且佛對一切眾生,生生世世從來沒有把你忘掉,無論你在哪一道,你在人道、在天道、在修羅道、在餓鬼道、在地獄道,統統照顧你。我們覺得我們背離了佛菩薩,佛菩薩沒有背離我們,這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有的時候討厭佛菩薩、瞋恨佛菩薩,不相信他,說他是迷信,佛菩薩對我們慈悲照顧,從來沒有間斷過。等你哪一天明白了,生慚愧心,「我以前所做真對不起佛菩薩!」世間人心無常,都靠不住,只有佛菩薩靠得住,人家是真心對你,可是我們是用妄心對他。他不會怪我們,為什麼?他對我們太了解,六道裡輪迴太久,習氣太深、疑心太重,哪有那麼簡單?所以他不會捨棄,他來是講經教學的。

      所以說是如同過去諸佛一樣,「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這十二部並不是十二本,十二種,不是的。什麼叫十二部經?我們根據《佛學大辭典》把它節錄出來,這是術語。「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這個名稱,「據智度論三十三」,《智度論》有一百卷,《大智度論》第三十三卷裡面有這麼一段文。第一種叫「修多羅」,這是梵語,我們可以把梵語略去,就說這叫「契經」,中國翻譯稱為契經,這後頭都有解釋。「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我們今天叫散文,這個體裁是散文的體裁,古時候叫長行文,這個種類的我們稱它作契經。契是什麼意思?「契經者,猶言(好比說)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就是佛講這個契理,理是自性。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他們所說的一切經從哪裡來的?從真如自性裡流出來的,這叫契理。所以它是真的,它不是虛妄的。真如自性流出來的東西,我們在六道裡頭迷得太深,迷得時間太長,一下接觸到是完全不懂,不能接受。佛菩薩有善巧方便來引導我們,慢慢的入這個境界,他就有許多方便法,這方便法就是契於機,機是什麼?我們自己的根性。讓我們聽到之後能生歡喜心,喜歡學習,這叫善巧方便。這些善巧方便法的這一類經典叫契機。所以,經典一定是理機雙契,方便是引導你入真實、引導你回歸自性,這還得了嗎?這是佛在講經說法第一種方法,這非常方便。

      下面講的兩種這是偈頌,都是屬於偈頌,偈頌有兩類,第一類叫「應頌,又作重頌」。重頌這個意思就好講了,「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長行講得很多,怕你記不得,用偈頌這種體裁,偈頌像詩歌一樣,它押韻的,字數很整齊,四句是一首,像詩歌一樣,可以唱,便於記誦。所以大乘經典裡面非常之多,特別是《華嚴經》,你看一段長行講了,後頭他用偈頌重講一遍。這裡面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剛才講過,聽了之後便於記誦,你能夠記得,你不會忘記,能夠依教修行。第二重,佛講經他不跟學校一樣,上課學生都是同一個班級的,有一定時間上下課的,佛沒有,佛講經時候有先來後到的。有講到一半,快講完了他才來,但是佛也不能辜負後到的,後到怎麼辦?就用偈頌這個方法把前面所講的重複講一遍,讓他聽到偈頌也能夠得利益;換句話說,講兩遍,一種給你詳細講解,然後一種像詩歌一樣可以吟誦出來。第三種叫「諷頌」,也叫「孤起頌」,它前頭沒有長行,就是用詩歌體裁把它說出來。這一類也叫做孤起頌,說明它跟長行不相關的;重頌裡面的內容跟長行一定是相應的,所以它叫應頌。這都是屬於我們現在文學裡面講的體裁。

      第四種叫「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我們這部經現在才講到正宗,前面都是序分,序分有證信序、有發起序,都是著重在因緣上,為什麼佛說這部經。前面我們都學過,這叫因緣經,這一部分。第五種叫「本事」,「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這一類的經文,就叫本事,「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這是舉一個例子,經中常常有,佛說這個弟子,講他過去世的因緣。一切眾生,在六道裡輪迴久了,什麼時候你證得阿羅漢,換句話說,你能把見思煩惱斷了就是阿羅漢。在大乘裡面叫菩薩,不叫阿羅漢,小乘叫阿羅漢,你六種神通都起作用,六根作用就不一樣了,你有宿命通。你能知道你過去五百世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過去五百世你在六道在哪一道,你在那裡做些什麼。所以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有定功,他就有這個能力。阿羅漢知道五百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初果,兩種能力剛剛出現,天眼、天耳。天眼怎麼樣?沒障礙了,我們現在學習,講堂在十一樓,我們往下面看,底下還有十層,你一看清清楚楚,人家在幹些什麼,沒障礙了;往上看,上面還有幾層,他們在幹什麼,都看得清楚,沒障礙了。看一個人,就像X光透視一樣,人家裡頭五臟六腑清清楚楚,都看見了。須陀洹就有這個能力,五種見惑斷掉,能力就恢復。

      二果斯陀含又多了兩種能力,他有四種,他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宿命是知道自己過去的事情。當然,阿羅漢的宿命通只五百世,我們想剛剛恢復這個能力的人,至少應該三十世、五十世應該沒有問題,他不能知道五百世,三、五十世的事情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需要去問人。這個時候佛教給你東西你真信,你一點都不懷疑。到三果阿那含,神足通就出現,神足通他能變化、能分身。三果聖人出門不要交通工具,他有神力,他想到哪裡,身體就到哪裡,就到那個地方去了,不需要交通工具。我們在古籍裡記載看到,達摩祖師渡長江,河邊上的蘆葦抓一根,他踩著蘆葦就過了江。示現給我們看的,不用蘆葦他也能過江,他不需要船隻這些工具。四果阿羅漢的神通還得了嗎?圓滿的。愈往上面去,這個能力就愈殊勝。到圓教初住菩薩,這種能力那就是經上講的,我們用眼做比喻,向外看你能看到虛空法界,向內看你能看到阿賴耶,不需要用儀器,本能都恢復了。

      這是事實,佛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點都不稀奇,不是說佛有、菩薩有,凡夫沒有,錯了。我們想不想恢復能力?很想。為什麼?只要恢復到一、二種這種能力,因為我們中年以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就做到了。特別是大乘,大乘比小乘高明多了,大乘智慧開了,小乘沒開智慧,只有戒定沒有慧,大乘有慧。大乘的慧從哪裡來的?在沒有開悟的時候是從經教裡頭來的,佛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心就定了。所有一切災難,個人的災難是病痛,眾生的災難,像現在自然災害,實際上不是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氣候異常,許許多多的災變,還有加上瘟疫,能不能化解?能,你只要懂得這個東西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你明白了,我們的心態一改變,這個東西就沒有了。它是從不善心行裡面變現出來的。記住,佛告訴我們最高的一個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講到我們身體,相由心生,相包括身體,都是在念頭,念頭善,你健康長壽,你不容易衰老;念頭不善,那你就多災多難多病苦。決定在我們自己的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居住環境也不例外。

      昨天鄒女士到這來看我,這是本地(香港)的一位大德,她告訴我,香港人真正相信佛的太少太少了!香港人不少,他天天想什麼?想發財,想賺錢,你跟他講佛法的道理他聽不進去。她來到我們這裡參加六和敬學習,現在才找到不到十個人,不容易找!所以好多信息告訴我們,將來大災難的時候這個地方會被淹沒,為什麼會被淹沒?貪婪感得來的是水災,不就這個道理嗎?我們能不能免掉水災?可以,我們把貪心斷掉,這個地方就不會有水患。可是誰相信?不相信!你們在胡說八道,你們在迷信。現實重要,他們相信現實,現實就是賺錢第一,一切都向錢看,除了錢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現在像這種觀念在全世界太普遍,所以很多預言講海水會上升,大地會淹沒。海水為什麼上升?全世界人個個都貪婪而沒有止境,這還得了!這就感得海水上升。因為整個地球也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不善的念頭就帶來災難。所以,念頭只要一轉,災難就沒有了,問題你信不信?真要相信,靈得很!

      我們也做了十年的實驗,大概有十一、二年的樣子,我們種一點蔬菜,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最初做實驗的是馬來西亞的一位同修,在古晉種了一片菜園。第一年,所種的蔬菜百分之九十五被蟲吃掉了,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決定不殺生。蟲吃掉也好,第二年再種,蟲客氣了,大概留了一半,蟲吃了一半,留了一半。我到那邊去參觀的時候,好像是第五年,第五年還是第六年,參觀的時候告訴我,現在小蟲吃的菜是百分之五,百分之九十五保留給我們。難得!你不殺害牠,牠不害你。二000年我移民到澳洲,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很便宜,我住在鄉下,距離城市開車十五分鐘,鄉下。我把我鄰邊的兩塊地也買下來,所以院子就很大,一共是二十八英畝,一英畝是六個中國畝,差不多有一百七十多中國畝,我們就開闢做菜園。我們這次種菜,我們就跟小蟲商量,我們劃一個區,告訴小蟲,這個區專門供養你們的,我們種植也非常用心來培養。小蟲真聽話,牠就吃這個區域的,隔一個田埂那邊的菜牠碰都不碰,好處!我們的菜園放念佛機,所以蔬菜都是聽阿彌陀佛佛號生長的,菜長得特別好。菜農到我們這裡參觀都佩服,問我們,你們是怎麼種的?怎麼種得這麼好!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我們也種了果木樹,院子很大,種了三十多種果木樹,我們跟小鳥也訂了條約,指定幾棵樹,那些樹上水果你們可以吃,沒有指定的你們決定不要動。合作!

      小蟲小鳥很好處,最難處的是人,人不好處。小鳥小蟲到最後,連蚊蟲螞蟻、蒼蠅都聽話,我們跟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互相不傷害。你看十年的時間,這不是偶然的,這麼長的時間,以後我們到處都這樣做法。二00五年、二00六年、二00七年、二00八年,我們在湯池小鎮開闢了一個小農場,三十畝地,種的蔬菜、水果。更進一步了,給小蟲訂的條約都寫出來,用個小牌子插在那個地方。為什麼?很多人去參觀,讓大家看得見,都插些牌子,我們跟小蟲、小鳥簽的約。真聽話!何必要去傷害大地?農藥,病害蟲毒了,你要曉得土壤也毒了,那個有毒的土壤,將來無論種什麼東西它都帶的有毒素。所以你害那些小蟲,還害自己,錯了!科學要實驗,我們這十年做的實驗證明了,用科學方法證明了,你說我們飲食多麼健康。所以,害人就是害自己,你害那些病害蟲、害這些小鳥,你害了土壤,最後害了自己。你愛這些小蟲、愛這些小鳥,你就愛護自己,我們愛牠,牠也愛護我們,連植物都有感應,花開得特別香,果長得特別甜。何必要做這些傷天害理的事情?人與一切眾生,連植物都有感應。現在我們曉得,不但植物,山河大地、礦物都有感應道交,它都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從《華嚴經》上我們知道了,現在量子力學家也證實,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統統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感情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真實慈悲、真誠慈悲,這佛菩薩。與十法界依正莊嚴相處,總的理念,真誠慈悲,感應不可思議。

      第六叫「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告訴我們,他自己過去世的因緣,這一類的我們就稱它作本生。第七是梵語稱為「阿毘達摩」,我們翻成為「未曾有」,這些是講「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佛在教學當中示現神力,那就是有一類的眾生,他必須看到他才相信,他要沒有看到他就不能相信,佛在這種情形之下,要幫助他生起信心才用神通。佛也說得清楚,這是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盡量不以神通做佛事。為什麼?魔能現神通,天人能現神通,這些妖魔鬼怪也能現神通,如果用神通做佛事會把人迷惑了,魔、佛混淆了,不能辨別。但是講經教學,這些妖魔鬼怪他們都不行,他們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會變把戲,他們不能講經。所以,佛用講經教學,魔就不能得其便。這是佛為什麼不用神通,很少用神通,道理在此地。

      第八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很多。因為一般人,尤其聽到很多理論方面的、事實方面的不太容易領悟,佛用比喻來說。比喻愈近愈好,一般常識他都能明瞭的,這一類在經中很多,我看用得最多的大概就是用夢幻泡影,用作夢的比喻佛講得最多。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經驗。所以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比喻,夢醒之後曉得是一場空。我們今天在六道輪迴沒醒,什麼時候醒了,六道就沒有了。什麼時候醒了?阿羅漢夢醒了,六道輪迴沒有了。其實六道是夢中之夢,夢中夢醒過來之後,他還有一個夢沒醒,那個夢就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夢要一醒的時候,十法界就沒有了,那他就回到一真法界。那真叫從夢中醒過來,住實報莊嚴土,醒過來一看,實報莊嚴土,這才是真正他的老家。實報莊嚴土就是成佛了,習氣沒斷,他所起的作用跟常寂光土裡面的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

      佛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沒有緣,他不相信你,你對他沒有辦法,生不起信心,所以總得有緣。緣有善緣、有惡緣,都不要緊,無論是善緣、惡緣統統都跟你有緣,只要有緣,他就會接受,就會樂意跟你往來。所以學佛的人要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佛法講結法緣,廣結法緣。也許有人聽到這個話懷疑,廣結法緣,法緣太多了,將來成佛不太麻煩了?多少人來找你,累不累?那不是自找麻煩嗎?要曉得,到成佛那個境界的時候不一樣,普度一切眾生,你沒有感覺到有累的念頭,為什麼?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凡夫做事情多了覺得累是什麼?因為你起心動念,你覺得我今天做很多事累了,就累了,所以從心想生。你要把這個忘掉的話就一點都不累,一天做了很多工作好像沒做一樣,你沒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麻煩了。

      在我們現在這種環境當中,我常常勸同學,我們這種程度、這種根性,在這一生要想成就,只有一個方法,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沒有第二個方法。真正想往生淨土,要怎麼修?首先就是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你就對了。你心是佛心,阿彌陀佛的心,你的言就是阿彌陀佛的言,你的行就是阿彌陀佛的行。我們心同心、願同願、行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你決定得生。根性劣沒有關係,到極樂世界就聰明了。到極樂世界誰給你講經說法?阿彌陀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求學的。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一個方向,極樂世界。得要把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障礙。你就做這個工作,你的一生肯定往生,萬修萬人去。但是對這個地方一切眾生就要像阿彌陀佛一樣,以清淨心對他們、以平等心對他們、以真誠的慈悲對他們,現在眾生心行不善要原諒他,別怪他。

      《了凡四訓》楊自懲說的話,那是講當時的社會。居上位的人沒有好好的教化眾生,眾生對於倫理、道德、因果都不明瞭,造了許許多多罪孽的事情,應當要原諒他,要知道他本性本善。《華嚴經》上說的,他本來是佛,所以要尊重他、要幫助他,決定不要去責備他。讓我在這個地方想到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幾句話,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孝、敬,這是根!孝親尊師。尊師,我們都想對老師,我們換一個,用敬,對於一切人都知道恭敬。忠,忠是什麼?心擺在當中,不偏善也不偏惡,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待人。恕,不要把人的過失放在心上,這是恕,才能夠在現前這個世界教化眾生,讓大家都歡喜。他做錯了,錯了就錯了,既往不咎,不追究,一追究麻煩就來了,既往不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那麼認真?好好大家一起來學聖賢教誨。大乘佛法是什麼?真誠、慈悲。真的,這八個字可以幫助現在這個社會撥亂反正,你才能救得了。不可以對立、不可以懲罰,也就是說,決定不能用對立,用對立解決不了問題,要用愛心、要用包容,要用真誠的愛心幫助這些眾生,讓他接受聖賢教誨,這個很重要。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