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0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十二面,第七行,第五段看起:
【學性宗者,往往執性而昧種,如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皆不明經旨之過也。】
這一段就是說對於教義沒有能夠圓融,於是發生所謂的偏見,這是錯誤的。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學佛一定要有圓滿的知見,圓知圓見,對於修行的功夫就不會產生障礙。就如《華嚴經》上所說,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自己所修學的法門都不相同,但是他沒有偏見,他沒有成見,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謙虛,尊重別人,對於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修行人沒有不尊重的,決定沒有毀謗,決定沒有偏見。這些有執著、有偏見的,都是知見不圓,教理沒有真正通達。
像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有。學性宗,禪宗是性宗,三論宗也是屬於性宗、天台也是屬於性宗,賢首屬於相宗,執性而昧種,性就是真如本性,他們很執著,就是要求明心見性,把「佛種從緣生」,往往他輕視了,他認為這個很淺,不值得學習。不曉得淺乃深之淺,深乃淺之深,深淺一如,深淺不二,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於是有執著、有偏見,執性廢修,對於基礎的修學往往疏忽了。現在佛門裡面,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一些說法,說小小戒可捨,說可以不必重視,這也是錯誤的;實在做不到,我們要生慚愧心,不能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很不好。世間法裡面都講,品德修養上說,要防微杜漸,小小的過失如果不能夠防止,慢慢他積成大的過失,就很難改,就要造罪業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從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就很重視,小過能夠改,大的過失就不會產生。學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節,這是他的毛病。
學相宗的,往往他執著在小節上,眼光不大,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於是相宗毀謗性宗,性宗毀謗相宗,這個我們在歷史上都能看到。諸位要曉得,這不是佛法裡面有過失,是修學的人知見不圓產生的偏見,佛法裡頭決定沒有這個過失。如果我們看看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沒有偏差,譬如禪宗的祖師對於教下的很尊重、很讚歎;教下的祖師大德對於禪宗的禪師,也非常尊重、非常讚歎,那就沒有了,只是他的學生們會有這種情形,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事實。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這個說法初學人聽到之後很難理解,好像兩句話完全是互相矛盾的,又要度眾生,又實無眾生得度,這個話怎麼講?必須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實在在前面也曾經透過了不少,佛菩薩度眾生,是給一切眾生作增上緣而已。佛菩薩只是把理論告訴我們,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把理論告訴我們;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知道;把修行證果的方法告訴我們,佛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到此為止。真正修行要靠自己,自己不肯幹,那個等於零,沒有用處的。佛只為我們作增上緣,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大乘經上許多地方佛都說,佛不度眾生;眾生斷惑證真、修行證果,是他自己的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我們肯精進、肯努力,佛菩薩保佑加持;我們不肯用功、不肯努力,佛菩薩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就像學校的老師對學生,學生很聽話、很用功,老師在旁邊指導他、幫助他;學生很頑皮不聽話,天天逃學,老師對他也無可奈何。佛菩薩是老師,大家要曉得,不是神明,其實神明對我們也幫不上忙,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個要明理,神明說是保佑我們,其實是我們命裡頭有的。命裡沒有,我命裡頭沒有財富,我天天拜神,神就給我財富,沒這個道理。假如神明真的,我命裡頭沒有財富,祂可以給我財富,佛菩薩都去拜祂了,佛菩薩沒這個本事,祂有這個本事,那還得了,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做了好事,神明有獎賞,那是因為你做了好事,就像你對社會有很多貢獻,國家給你獎賞,就是這麼個道理。國家獎賞是有理由的、有條例的,不是隨便他喜歡你就可以給你,那個犯法,那個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功勳,要有貢獻,你才能得到。功勳貢獻,還不是自己修的嗎?還不是自己命裡有的嗎?神明也不可以亂來的,理要搞得清清楚楚。為什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
【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
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常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確實沒有生滅。所有一切現象,世尊在經上方便說,緣合就現相,因緣聚合就現相,緣散了,這個相就滅了;其實相根本就沒有生,也沒有滅,事實是緣聚緣散而已。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佛說的這個話你就懂了,你就了解,才曉得度眾生非常重要,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這是事實真相,決定沒有矛盾。
現代的科學家,的確很聰明,他們已經發現,實實在在沒有物質的存在。從前科學家說,物質分析到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還有個東西在,現在科學家認為那是錯誤的,根本就沒有。那麼一切現象是什麼?他們說是波動的現象,這種觀察跟佛所說的愈來愈接近。波動的說法,跟相宗的講法非常吻合,相宗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是波動,從波動裡面產生三細相、六粗相。所以現代科學進步,這種觀察很值得讚歎。佛法裡面所說的,關於物理生化這些方面的東西,愈來愈被科學家證實。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說,沒有科學儀器,就講得這麼樣的清楚,這麼樣的透徹,三千年後的這些科學家,藉許多精密的儀器才發現。
這個無,是真的無,不是假設,不是假想的。既然是無一切法,不生,諸位想想看,還有什麼得?我們今天想得到這個,明天想得到那個,當然無得。《心經》上說得好,《心經》也是《般若經》的綱領,比《金剛經》還簡單、還要扼要,《心經》文字少,二百六十個字,但是很難懂,比《金剛經》難懂多了,這大家念得很熟。《心經》最後頂要緊的兩句話:「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得是所證、是涅槃。無智、無得,這個意思是告訴你,菩提跟涅槃也沒有,你要認為有,那你就錯了。有,你又分別、又執著,這一有你就有四相,那不過是假名而已。佛說這個話的意思,是要你藉這個假名悟入真性,你可不能執著假名,要執著假名,你就不能見性,你就錯了。要是套《金剛經》這個話來說,菩提者即非菩提,涅槃者即非涅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金剛經》的語法,告訴你佛說法真正的義趣,這是《金剛經》的好處。
觀照,這是很深的觀照,是高段的功夫,不是淺顯的功夫,很深的觀照才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微細的生滅相,八地菩薩才見到。要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八地菩薩還做不到。所以這一句的境界,要不是如來果地上,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可見得到那樣的境地,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講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絕對不說假話,這個事實,你慢慢去修,修到九地、十地、等覺,你就見到,你才親自見到,你才曉得佛所講的完全是正確的。我們沒有證得等覺,我們在《彌陀經》上,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那個上善,給諸位說,就是等覺菩薩,上善是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的等覺菩薩人數很多很多,不是算數能夠說得出來的,真的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些人,佛講的這些境界他們都見到,都證得。佛如果說的不是事實,他們早就提出意見,可見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是事實真相。
【古德以五義作觀】
這是教給我們初學。觀照無生無得之理,實在講不是我們現在功夫能夠做得到的,但是我們也很想能夠沾一點邊,這個可以。沾一點邊緣,懂得一點修行方法,可以。這是古德教給我們,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修這五種的觀想。第一個:
【緣生】
這個比較容易,我們觀察一切事物。這個修觀,觀外面境界容易,觀自己很難,觀外面境界回過頭來就想到自己。
【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
這是教我們觀一切動物,因為植物、礦物只有四大沒有五蘊;因為它只有色,受想行識它沒有,動物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心理,植物跟礦物沒有心,沒有思想,所以它只是四大,它沒有五蘊。動物就有了,我們看一切動物,一接觸看到了,你就看牠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這個相,你能夠這樣觀察,給諸位說,一切動物都平等了,統統是四大五蘊,緣生的,你會看成平等。
當體即空,除四大五蘊之外,什麼也沒有,四大五蘊是緣,聚起來現這個相,散起來這個相就沒有了。如果說這個還不太容易懂,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這個我們叫它做一本書,這好懂,這本書是些什麼東西?是很多張紙訂在一起的,訂在一起我們就叫它一本書,拆開之後一張一張的,我們就叫它做紙,不叫它做書。書是許多張紙訂起來,這個緣現的相,笨的人說這是書、執著是書,聰明的人說這是一堆紙、不是書,一堆紙訂在這個地方。聰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張的紙,不聰明的人執著這是一本書,聰明的人根本就沒有看到書,看到的是很多張紙。很多張紙的時候沒有生也沒有滅,那個書的相有生有滅,裝訂起來這個相就存在,拆開來之後這個相就沒有了。你就曉得,這一本書實際上這個相是幻相,沒有生滅。給你講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從這上說的。你如果一樁事情明白了,這個書的確沒有生滅,你就曉得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同一個道理。因為它是緣生法,緣生法哪來的生滅?只有緣聚緣散而已。你才曉得當體即空,當體即空那就了不可得。
你要是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我們對於一切萬物取捨的念頭就沒有了,取捨的事可以有,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事可以有,心沒有了,取捨的念頭沒有了。你看,豈不就是符合《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頭無住,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生心就是你的日子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快樂。凡夫的麻煩在哪裡?生心他要住,這很麻煩,他有得失的念頭,患得患失,在這裡面起嚴重的貪瞋痴慢,這是自己自作自受,苦惱無量,就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般若經》的特色,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第一時華嚴我們不說它,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們所說的。出定之後,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開始說小乘十二年,阿含講了十二年,等於是辦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培養基本的知識。第二個時期進入到方等,方等八年,等於辦大學,有方等八年的基礎,才進入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講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講無住生心,或者就是講一個無智亦無得,講二十二年。真正明白了,那個受用無窮,由般若才進入法華,法華跟華嚴完全相同。這是頭一個曉得一切法是緣生的。第二,你去觀察:
【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
一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我們學佛的人,永遠的牢牢記住這句話,一就是真的。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稱念,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不是真心,一心才是真心。一法界是體,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一法界生的,一法界是本體。為什麼會生十法界、生無量法界?無量的法界是從分別、妄想裡變現出來的,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實在講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心想來的。所以,觀想非常重要。
一個人他這一生幸福與否,與他的念頭完全是成正比例,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他的身體一定很好,思想健康純正,這個人身體一定很好,一定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如果他思想有了問題,身體不可能好。思想有些什麼問題?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的問題就來了。思想純正,跟諸位說,想一個事情,這叫純正。譬如世間法,你讀書,你常常就想你讀的功課,這就純正,他沒有胡思亂想。你工作,你在這個行業,你天天就想你這個行業裡面的工作,如何來發展你的事業,如何來幫助這個社會,這是很純正的思想。確確實實世間法裡面講的,你得福報、你得健康長壽,都可以得到的。純正的思想就是:我的學業、我的事業,一定要幫助這個社會。如果念念都為自己個人利益,這個思想不健康;為一切眾生、為大眾,這是健康的。
佛菩薩他的想法,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我講了多少遍,這叫最健康的思想。所以佛的身,他得的身是金剛不壞身。我們這個世間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本來沒有病,一想病就來了。病從哪裡來的?觀想當中來的。今天想這個病,明天想那個病,想到渾身都是病,這就糟了,糟透了,這是最不健康、最不幸的想法,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有一些已經有病的人,甚至於病很重的人,他要肯相信的話,念頭一轉,他病好得就很快,醫生治療也非常有效,要他自己本身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不要去想病。想佛多好!想佛會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想病就得病,想死就活不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想什麼就變什麼。十法界、無量法界,都是從心想生的。
知道所有無量無邊法界,同一個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體,同一個體。佛菩薩明白了、見到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他所施捨的是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而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他知道是一體。我們今天做事情都要講代價,都要講條件,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是一體,不承認是一體,所以一切要講條件,條件談不攏就不肯幫助,不知道是一體。唯有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明白,他們證得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切眾生是同體的,相雖然不一樣,體是同的,而這個體是什麼?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如果大家心裡頭一念不生,這個心是相同的、一樣的。諸佛如來的心是一念不生,如果我們的心也一念不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心。你要曉得,同一個心,那功德可不得了,同一個心就同一個智慧、同一個德能,一切都同了。這道理事實你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念佛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它沒有拐彎抹角,沒有任何委曲婉轉,直捷了當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性,清淨心就成佛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德能,都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這個方法,實在講非常非常高、非常妙!而且也不難,人人都可以能夠修學。這是同體。第三,要知道:
【本寂,本無生滅,哪來的涅槃?】
世尊為我們講大菩提、大涅槃,是方便語,因為眾生有煩惱,佛就說一個菩提,從煩惱對面建一個菩提;因為眾生執著有生死,所以佛就說一個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如果我們覺悟了,煩惱沒有了,跟諸位說,菩提也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還要有一個菩提,菩提就又變成煩惱,你就又有一物。我們生死沒有了,你還以為有個涅槃,涅槃又變成生死。它是相對建立的,一邊倒了,那一邊就沒有了,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佛給我們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菩提、涅槃是佛法,法也要捨,法也不是真的,不可以執著;用它來治病,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那個人還吃藥,你想想看,這個人是健康的人嗎?健康的人不要吃藥,吃藥的人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不需要補,天天吃補品的人,這個人一定不健康。怎樣過得健康?首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健康真正的來源。要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的、寂滅的,清淨寂滅。第四:
【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
這個念叫觀念,因為有念就有思想。本經後半部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個見就是念頭,我們講意見,就是念頭;比前面講的四相要微細很多,相是顯相,這是念頭。相從哪裡生的?相從念頭生的。因此,我、人、眾生、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念頭沒有了,四相才真的沒有了。只要有念,就有相在;念沒有了,相就沒有了。相雖然在,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緊的是念頭要離開。念頭沒有了,得失當然沒有了。念沒有了,相沒有了,哪裡還會有得失!一個人真正到沒有得失心了,你才會真正懂得佛法裡面講的解脫、講的自在,真自在!有得有失決定不自在。你心裡頭有牽掛,有牽掛當然就有憂慮,有憂慮當然就有煩惱、就有痛苦,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到念頭沒有的時候,你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這才叫真正的樂,離苦得樂,那是真樂。那個樂,我們普通人沒有法子體會,沒有法子想像,為什麼?從來沒有經驗過,不但這一生你沒有經驗過,生生世世你都沒有經驗過,所以你很難體會。一定要做,做了之後才曉得、才知道。第五:
【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要用平等心,這叫真修行。有一些人在僧團裡面,看到這個僧團人太多,意見太多,就想辦法趕快離開,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去修,也未嘗不好。實在講,他不會用功。清淨心在哪裡修?就是在染污裡頭修清淨。平等在哪裡修?在極不平等裡面修平等,那是會修行的人。會修行的人,沒有挑剔,沒有選擇,什麼環境都好,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無論什麼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人不能和睦相處,那才叫功夫到了家。
像諸佛菩薩,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現身。大家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讀誦的人很多,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餓鬼裡面求他,他就現餓鬼身,他不嫌棄他;畜生道念他,他就現畜生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我們要想學佛,不在這上下功夫,不在這上學習,你怎麼會成就?一定要選擇一個你自己認為理想的環境,那哪裡能修得成!你想想看,選擇一個自己理想的環境,你依然是嚴重的分別、執著,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心要是清淨、平等,哪個地方都一樣。我們凡夫住十法界,你要曉得,觀音菩薩、諸佛如來現身在十法界裡面,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們跟觀音菩薩平排坐在一起、手拉著手,他在一真法界,我們在十法界,怎麼回事?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我們心裡胡思亂想,不一樣!我們要學的是學他的清淨心,學他的平等心,學他的慈悲心,學他能隨緣,這叫修行,真修行!
所以這個地方,古德教給我們常常觀想:緣生、同體、本寂、無念、平等,常常想著這個。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想,想這個理,想這個事,這就叫修觀。把我們的觀念轉變過來,我們從前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才是正確的,與事實真相相應。我們以前的想法、看法,與事實真相不相應,是錯誤的。
【總之,性真實。】
性是能變、能生。
【相虛妄】
相是緣生之法,波動現象,波動還是緣生。
【證真實性,於一切境界。】
真實性在哪裡?就在一切境界之中。離了相,哪去找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要證真實性,就在相上證。你要證平等性,在哪裡?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面去證;你要證清淨心,在一切污染的境界裡面去證清淨心,那才是成就,那才證得。可見得清淨處就在污染處,平等處就在極不平等處,一不是二,在這裡面證得一,就清淨、就平等了。離開這個境界,你到哪裡去修,到哪裡去證?沒地方修,沒地方證。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想成佛,找個什麼道場?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最好的道場,沒有改變你生活的方式,沒有改變你日常的工作,你在這裡面就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成正覺之心,你就成了菩薩、成了佛,每個行業都是佛菩薩。
【不著相而歸於自性,乃為真實。】
般若會上講的主題、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不能著相,不能著相就是決定不能夠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請看下面一頁:
【觀照純熟,當體即空。】
這是觀照功夫得力了。剛剛初學自然不得力,這個境界或有或無,有的時候提起,想起來了,再過一會兒忘掉了,這個情形初學的人總是不免,功夫或斷或續,總在這個境界裡,但是不要怕,起步都一樣,我們現在是一樣,別人也是一樣,現代人如此,古人也是一樣,即使是諸佛如來,他們在因地當初也跟我們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常常提起,怎麼會提起?因此早晚課就很重要了,早晚課養成一個習慣,縱然有的時候忘掉了,但是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想起來。早晚課,實在講就是養成一個提起觀想的習慣,重要是在這個地方。功夫得力,你煩惱、妄想,也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少了,逐漸逐漸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經上講的逐漸逐漸趨向一致,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真正能夠體會到萬法皆空,你心清淨了,這是從觀照達到一個程度的效果,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你為什麼會得定?你有高度的智慧,看到一切法「相有體無」,所以在相上你可以受用;因為它體無,你決定不執著它。它體是空的,你執著它幹什麼?這是有受用而沒有副作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
一切法是因為有念,它才有。不但我們這個身體,剛才我舉例子跟諸位說,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健康與你的念頭有密切的關係,完全成正比例。再要是擴大,我們依報的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居住環境大則地球,再大的我們今天講太空,太空許許多多的現象,我們今天講天文現象,這些現象與我們的念頭也有密切的關係。你不要以為這地球那麼大,太空更大,與我根本就不相干,你就錯了,我們起心動念那裡頭都會產生變化,我們的念頭不太強,它的變化比較弱,我們覺察不到,決定有影響。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實在講它影響的範圍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沒有影響那麼大的範圍,你們想想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我們這裡動個念頭,為什麼他曉得?就是因為我們這個念頭的波,像電波一樣,已經傳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知道。念頭的生滅就是波動,不生不滅那個波就不動。不動是本體,動是現相,相跟體是一不是二。就像水跟波一樣,不動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水,它動的時候,我們叫它做波浪,問一問波跟水是一還是二?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你要說二,它根本就是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你要說是一,水是平的,波是動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話,是不一、不二,這絕對不是模稜兩可的話,是講的真相。所以大家向這些事相上去觀察、去體會。
我們學佛的人,大多數同修家裡都供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可以不必燒香,燒香當然很好,不燒香也沒關係,可以不必供香花,這些都可以不必供,但是那一杯水一定要供。供水是什麼意思?要供清水,不要供茶,供茶就錯了,水表清淨心。每天供這一杯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提醒我們自己,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像水一樣的平等,就是代表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是佛心,是真心,提醒我們這個意思,要明瞭,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有很多人不知道,供一杯水以為這是敬佛的,給佛,怕佛口渴,自己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跟自己的心行毫不相關,這就錯了,這是完全搞錯了。所以這是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
【真心妄心,本來同體。】
就是我剛才講的比喻,真心就像水,妄心就像波浪,就這麼一回事情,妄心就是波動,它是一不是二。
【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
這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你真心波動變成幻相。
【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
心開是開悟了,覺悟了、明瞭了,不再迷惑;念息是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了,這個時候全妄即真。那個妄在不在?在,在是真的,樣樣都是真的,曉得波就是水,不要再去找水了,波就是水。雖然妄相在,《華嚴經》上說得好,「理事無礙」,理是真,事是妄,不相妨礙,真妄不相妨礙。真妄不相妨礙,那個妄相妨不妨礙?也不妨礙,事事無礙,事跟事也沒有妨礙了,這真正叫得大自在。我們今天事跟理有妨礙,事跟事更是妨礙,這是什麼道理?理沒有透徹,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所以才產生許許多多的誤會,造作一些冤枉的事情。本來統統沒有的,我們要說本來可以避免,這個話說得都太勉強了,根本就沒有的事,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的事?都是理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不知道全妄即真。
【所謂除妄,實無可除。】
佛法裡常講要斷妄、要求真,這些話都是佛的方便話,而是佛對於初機同學所說的方便語。這個講法他好懂,叫他斷惡修善,慢慢的把他這個境界提升。對於老修行,那就不是這樣說法,為什麼?這種說法、修法不能見性。因為他分別、執著沒離開,必須更進一步告訴他真實的,因為妄就是真,要是把妄除掉,真也沒有了。波就是水,波不要了,水也沒有了;你要是了解,波就是水。那要怎樣見到水?讓那個波平息下來,原來它就是的;不可以去了波,去得個水,得不到的。我們把妄斷掉了、滅掉了,去找個真,真也沒有了,哪有真!真就在妄中。
【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大而化之耳。】
這是大乘佛法,我們常講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真正是善巧達到了極處。因為心量愈小,波動就愈大,愈小的時候,波動就愈大,心要是拉寬,波就拉平了,再拉再拉,拉到大的時候,自然波動就沒有了,這個法子很妙!譬如,我們看波動最大的瀑布,很多地方的瀑布,我們去看,很壯觀,瀑布都是很窄小,水流得很急,它才有這個現象,假如把口拉寬,它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我們那個心也是如此。心量愈是窄小,它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愈嚴重,波動就愈嚴重,心量愈來愈寬大,它波動的幅度就愈來愈減少。大乘法用這個方法,大而化之。
所以我們的心量要大,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起心動念,佛教給我們要學佛,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大而化之,大到無限大,這才好。所以起心動念,我們都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佛要度一切眾生,是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生這樣的心,這個心是大心,這個心量就把煩惱、妄想轉移掉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要斷,自然就沒有了。你真的要想去斷它,好困難,斷不掉!你不斷煩惱,好像煩惱還不起作用,愈想斷它愈多,愈想斷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這都是事實。所以大乘法方法巧妙,讓我們心量擴大,把它自自然然轉變,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變了。《金剛經》上,實在講就是給我們發明這個理論與方法。
【發廣度心,大悲也。】
發廣大心,度一切眾生,這是大悲,這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怎麼個度法?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要做一個好樣子,這就是度眾生。我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一切眾生去看。佛做樣子給我們看,每天這個生活,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舉一個例子,樣樣都合規矩,這是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今天學佛,就是在這個社會上,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眾生不守法,我們守法,帶頭做樣子;眾生不守規矩,我們守規矩。眾生做什麼事情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我們帶頭做個好樣子,我們一切奉公守法,認真去做利益一切眾生之事,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好樣子。在家庭,做一個家庭的好樣子;在公司行號,做一個公司行號的好樣子;無論你從事於某一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做一個好樣子。整個社會大家都能這樣做,這個國家就是福國,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這才叫真正學佛,這才叫學佛得到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利益。
你以為利益在哪裡?學了佛,佛菩薩保佑你會賺大錢,這是你得利益,那你就完全錯了。大錢賺到了,還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頭沒有的,佛菩薩也不能夠幫助你。所以念念想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諸佛菩薩度眾生。度的意思,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曉得我應該怎麼學了。在學校念書,我做一個好學生;功課好、品性好、身體好,好學生,那就是菩薩。做一切同學的榜樣,那個學生叫菩薩學生。佛法要這樣學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
【觀實無理,大智也。】
觀是觀照,觀照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本來無有,這個觀法就見到真性。從相上見到性,這是智慧,大智慧,也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什麼?性就是理,萬事萬物的本體。從相上,要能見到性。為什麼一定要見性?因為你見到性,你才會不執著,自自然然你就會做到無住,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住無所住。世尊表現的是住無所住,我們也能像佛一樣住無所住,那怎麼會不自在!所以要有大智、有大悲,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自己才甘心情願,認為這是我應該的,我做個好樣子是應該的,沒有條件的,我應該要這麼做。不是做一個好樣子,人家會讚歎我,人家會供養我,裡面有很多名利可收,那就錯了,不是的,那個心也不清淨了,也不平等了。裝模作樣,騙自己、騙眾生,那就有罪業了。這是沒有任何條件,我應該要這樣做。
【悲智具足,福慧雙修。】
大智大悲,實在說大智大悲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雖具足,可是我們久遠劫來,把自己的自性迷失了,悲與智這個性德不能現前。所以今天一定要用修德,把我們的性德再恢復,這個做法就是恢復性德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果,這是真實福慧雙修,有智慧、有福德。但是福德,世尊在本經裡面教菩薩,菩薩廣修福德而不住福德,這個話很有道理。像世尊他所示現的,他就不住福德。佛的果報依正莊嚴,那還得了!他不住,他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一樣受苦受難,天天去托缽,不受。不受才叫真清淨,那個心真清淨、真平等、真慈悲!其實那個受,是我們凡夫的一個錯誤觀念,我們凡夫認為有福應該知道享福,有福都不曉得享,好像看那個人是傻瓜、白痴,有福都不曉得享。其實有福不享,他是在真正享福,我們凡夫不知道,真享福。說實在話,有福他在享福,那不是享福,受罪!不享才是真正享福,這個很少人能體會得到。我們看到佛菩薩那麼樣的自由自在,遊戲人間,遊戲六道,那叫真正在享福。所以不受福報,高明極了!這叫福慧雙修,福慧具足。
【立志堅強,勿生怯弱。】
堅強的志願是從學問裡面生出來的,沒有高深廣大的學問,堅強的志願很難立。哪一個不想立志堅強?為什麼我們這個願力就沒有辦法?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知道得太少,我們的智慧學問不足,常常產生自卑感,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很容易退轉,道理在此地。
【看破放下,求生淨土,即此便是降住。】
這幾句話,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立志堅強,我們要立什麼志?成佛之志,廣度眾生之志,要立這個志。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作佛、作菩薩,什麼時候作?現在就作!現在作的那個佛菩薩,跟諸位說,不是真的佛菩薩,什麼佛菩薩?相似,天台家講六即,相似即。我們照佛菩薩那個模樣來學習,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諸位同修強調的,遍數說多了,你的印象深不會忘記。作佛、作菩薩,就是做好人、做好榜樣,這是真話。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以此為滿足了,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來生不過得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
所以眼光要放大,那就是一定要在這一生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我們不僅是出了六道輪迴,超越了十法界。不但超越人天、諸天二十八層天,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權教的佛,我們都超過。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見到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的智慧能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真的可以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居住的所在示現好榜樣,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才真的得大自在!做好樣子的心決定不能退,求生淨土這個願決定不能退。這一條主要是教給我們這個。
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小而言之,對於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看破,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大而言之,對於身心世界要看破、要放下,我們才能夠得生淨土。對於這個世界有一絲毫留戀,就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要放下。你這樣做法,與《金剛經》上的宗旨,自自然然就相應。《金剛經》問的怎樣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把心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降伏了。
【真心不現】
我們說得具體一點,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清淨、平等就是真心。
【全由妄障】
妄就是妄想。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說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執著,妄想不斷的在發展、在增長,就變成所知障;執著也是不斷在發展、不斷在增長,變成煩惱障,這是佛法講的二障。二障從哪裡來的?就是妄想、執著而來的。妄想、執著是一切障的根源。
【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
可見得妄難除,真心難現前,不是容易事情。我們要認真、要努力,要把這樁事情,真正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除此之外,小事,這才是我們終身大事,決定不能夠疏忽了。妄不除盡,這個地方講的妄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見思、塵沙要斷盡,然後再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我們對於這種人,稱他為法身大士。他才安住如如之真,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此地講的妄要除盡,著重在見思、在塵沙。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想安住如如之真,這一念還是一個妄想。這些道理、這些話,在講席當中不斷的在重複,不斷的在提醒,其目的要我們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不能夠疏忽,我們用功才如法,才有一個入處,入門的處所,入處必須把障礙都排除。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念佛老實念下去就好,就如法。要是常常掛念著,我念了好久還沒有得一心,幾時得一心?這叫打妄想。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你念佛裡頭還夾雜一個什麼時候得一心,你這個功夫就破壞了。老實念,根本就不要問,自自然然就得一心。如果有一個得一心的念頭,橫在那個地方,你念一生的佛,都不會得一心,障礙障在這個地方,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底下,「經云」,這是《楞嚴經》上說的,佛跟我們講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前面這一句是般若智慧的觀照,沒錯!生是講一切萬物之生起,生起的那個所在,所在是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前面這一句,「元明照生所」,明就是般若智慧,這一句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生所就是性,明心見性。底下一句就不好了,所立,照性就沒有了。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這個立就是前面講的住。立是什麼?分別、執著,般若智慧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之所以不能現前,就是我們有立。我想不少同學應該聽說佛門有一句話:「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立一法那就「所立照性亡」,佛氏門中,一法不立。又說佛氏門中,一法不捨。一法不立就是本經所講的「應無所住」;一法不捨,就是說「而生其心」。所以很多句子,你合起來看,那個意思就很明顯,可以互相拿來做註解。佛的意思你就會明瞭,願解如來真實義,這真正是開智慧。《楞嚴經》上說的兩句話。又曰: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也有不少同修,常常有個疑問放在心上。佛法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十法界的發展、演變,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最初的原因是無明。無明從哪裡來?這是大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可見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一個人有,很多人有。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產生這個疑問,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最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就是這樣答覆他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壞就壞在立字,知見沒有問題,知見是佛知佛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裡頭你要立,那就是無明。跟前面那個所立,都在這個立。立,你要建立,這就壞了。你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就不是本來面目,這個東西就是禍根,就是無明的根本,叫根本無明。這個立發展到今天,那個現象是什麼?我想怎樣怎樣,我要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這是立發展得很粗。你要這樣,他要那樣,兩個人合不來就打架,打得頭破血流,最後還是一場空。你說冤枉不冤枉?人與人的衝突,國家與國家的衝突,現在的發展是星球的戰爭,星球與星球的衝突,從哪裡來的?就是每一個人立的不一樣。本來沒有立,為什麼要立?兩個國家打仗,為什麼打仗?他因為立了一個邊界,那個地方就麻煩了。本來這個地球上沒有邊界,哪有邊界,硬要在那裡立個邊界,麻煩就出在那個地方。無論大事、無論小事,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這個立字上。
諸位細細去想這個經文,去觀照這個經文,常常念「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念個幾百遍,念個幾千遍,去體會這個意思,你漸漸就明白了。然後才知道我們要怎樣與一切人沒有衝突,與一切眾生沒有衝突,與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衝突,就是我不立了,你立沒有關係,我不立,自然就沒有衝突。衝突是雙方面的,一方面要爭,一方面讓,哪有衝突?沒有衝突。一方面有、一方面無,都沒有衝突。佛知道這個道理,佛曉得事實真相,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果然學會了,一切人、一切處、一切事,沒有一樣不美好,都好!你再看,都生歡喜心,那個時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滿!縱然到阿鼻地獄也法喜充滿。你真得受用,你真正明白,真正開智慧。
【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我們只一味在息妄這上面下功夫,不要再去求真,為什麼?妄就是真;妄息了,它就是真。妄,剛才講,像水一樣,波,波在那裡動,波息了就是水,還要求水幹什麼?不要再去找水了,它息下來的時候就是!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不要去天天想著,我要成佛、成阿羅漢、成菩薩,你這個是妄想、妄念,哪有佛菩薩、哪有阿羅漢,沒有!諸佛、菩薩、羅漢跟我們人差別在哪裡?我們人有妄想,他沒有妄想。你的見思煩惱沒有了,這個妄想沒有了,就叫你做阿羅漢。塵沙無明破了幾分,就叫你做菩薩。無明統統斷盡,就叫你做佛。除這個之外,到哪裡還去找一個什麼佛、菩薩、羅漢,沒有!真的,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要是想:一定有個什麼祕密、有個奧秘,我要去得到它,你成天在打妄想。
正如同有許多同修看到我說:法師!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一定有什麼祕密。要我傳授祕密給他。如果我要動個壞念頭的話,傳祕密給你,可以!要多少多少錢,我才傳給你,你一定會把錢送給我,是吧!我傳給你還是欺騙你的,哪有祕密,沒有祕密。真的要是說有祕密,都是騙人的。佛法是大慈大悲,佛法裡頭還有祕密,那佛哪裡叫慈悲?佛還有什麼清淨?說老實話,祕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凡是人家說有什麼祕密,你就不要跟他學,那個一定會上當的,佛法裡頭沒有祕密。佛法裡面有個宗派叫密宗,那個密不是祕密,深密。它的道理很深,初學的人很難理解,所以它叫深密,而不是祕密。佛法裡頭絕對沒有祕密。佛的心清淨正大光明,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經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這也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這就叫凡夫。如果這個妄想沒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見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裡?我們修真就在妄處。我們修清淨心就在染污處,我們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境界之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沒有慈悲心之處,在這裡頭修。撇開這些境界,你到哪裡修?沒有,沒有真!真在妄處,覺在迷處,正在邪處,淨在染處。這是真的智慧,這是教我們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處,是在此地,不可以錯會了意思。大乘經典,世尊這樣的開示很多很多,雖然言語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樣,旨趣沒有兩樣。在《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多讀是什麼?經與經當中可以互相來註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釋,以經解經。看多了,你就明白、會通了,圓融貫通。
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這是在家學佛當中的一位大德,他對於佛教貢獻很多。他也編了不少註解,都叫做箋註。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經文註解經文,他以經註經,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這個經上怎麼說的,那個經上怎麼說的,這個祖師怎麼說的,那個大德怎麼說的,沒有用自己一點意思。以經註經,所以他那個箋註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這些書在台灣都有流通,不難得到,我想我們這邊圖書館一定有,這是一種註解的方法。但是初學的人,一定要曉得,首先要一門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你閱讀大乘,才能夠觸類旁通。如果你沒有基礎的話,你看多了,愈看愈亂。他不能夠會通,愈看愈亂,愈看信心愈沒有了。佛在這個經上是這個說法,那個經上是那個說法,到底哪個說法對?一會兒他講這個是空的,一會兒他講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懷疑釋迦牟尼佛說話沒有一定的,那就壞了,你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看一切經有受用,能觸類貫通,不會錯解佛的意思。這是現代一般學佛,確實在此地,都沒有在一部經上下死功夫,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連民國初年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們都比不上。江味農居士、丁福保居士,為什麼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礎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礎,所以他們能成就。這個基礎都是從背誦下手的,要是不肯背書,你要把根紮穩,很難很難。現在人都不喜歡背書,不喜歡讀書,這個很糟糕,他不曉得背書的好處。
我們佛門,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師,他教學生還用老辦法。我看了之後很佩服,我特地去禮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時候他九十多歲,我去看他的時候,他九十五歲,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因為他是專門學《楞嚴》,專門講《楞嚴》。因為我那個時候到香港,他們也請我去講《楞嚴經》。我是後學,去參訪老法師。老法師只有六個學生,這六個學生不但要背《楞嚴經》,還要背註解,經跟註解統統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學生。這個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六個學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學一定要這樣,才能扎根。現在佛學院,很多佛學院,現在也沒有佛學院請我教書。在過去還有佛學院來找我,我不敢去,因為我也受老師的影響。介紹我佛法的方東美先生,那是個好老師。方先生常常跟我講,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混日子,他說誤人子弟。那樣的學者,真是道德學問都是令人佩服的,還說誤人子弟;實在講,他並不誤人子弟,學生不肯聽,學生不肯接受教導;我們聽了之後很感動。如果教導學生,學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開悟,怎麼對得起學生!學生不聽話,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