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六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60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二面,最後一行,從註解第十段看起。這是解釋一切眾生、一切諸相有種種義,概括分為四種,第一種說過了,這個地方是第二種。
【第二、以眾生非眾生之義,證明諸相非諸相之義。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業力執持。清淨心中皆無此物。】
這是第二個意思。由此可知,《金剛經》上佛說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眾生非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做眾生。由此可知,眾生兩個字是略稱,它具足的稱說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就取一個「眾」,取一個「生」。這個意思涵蓋的範圍就非常非常之廣,可以講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屬於眾緣和合而生的,就是佛法也不例外。在佛門裡面還有一個術語叫「緣生」,緣生跟眾生的意思是相同的,因緣生法,就是眾生的意思。既然是因緣生法,可見得它沒有自體,因此佛給我們說,它的自體是空相,了不可得,這才說「非眾生」。就《金剛經》字面上的意思來說,眾生是從相上說的,非眾生是從性上說的,意思就是說明相有性空,性是空的,相是假相,性是真性。從這個意思證明「諸相非諸相」,諸相就是眾生,一切相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非眾生,當然諸相非諸相。要是講諸相之體,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裡面,把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其中。
底下是簡單的解釋:「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從相上講,一切有情眾生的色相,我們講肉身,有情眾生的肉身,這個肉身也是無量因緣生的,不簡單!我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色身的複雜,跟外面大宇宙是同樣的複雜,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肉身的構造比較簡單,外面這個宇宙比較複雜,沒有的,完全相同。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的因緣歸納,無量因緣不好講,太多了,把它分類歸納,歸納為五大類,叫五蘊,五大類。如果對於佛法稍稍有一點涉獵的人都知道,《心經》裡面講的五蘊,就是相宗裡面講的百法。法相宗入門的教科書是《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典是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上,彌勒菩薩將世尊所說一切法,把它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已經是一切法的綱要,但是初學的人還是嫌太多,不容易攝受。天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造《百法明門論》,希望大乘學者從百法裡面能夠開悟;明就是開悟,門就是門徑。從這一百法裡面,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麼一個方便的法門。般若會上再將百法又歸納,歸納到最少,五蘊、五法。五法還能不能歸納?還能,歸納到最後就是二法。二法是什麼?一個色法,一個心法,不外乎色心二法。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精神,所有一切法歸到最後,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物質,我們佛法裡面叫色法;精神,我們佛法裡面叫心法,這是歸納到最後。
五蘊這個名詞,我們學佛的人必須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這是五種,蘊是蘊集、就是聚集的意思,也是我們講類別,五大類,五蘊是五大類。第一個是「色」,色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在百法裡面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百法裡面色法有十一個。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這是色法、物質;六塵是色法,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所以色法有十一種,五根加上六塵,十一種。這樣講大家就比較清楚、就好懂,這都是屬於物質。物質裡面,諸位要曉得,絕對不是只有肉眼能看得見的,肉眼看不見的音聲,音聲也是物質,耳接觸的。耳朵聽不見的,眼睛看不見的,鼻子能夠聞得到的,那也是色法;香是代表所有一切氣味,你鼻能聞得到的。身體能夠感覺得到的,像寒暑冷暖,我們身體能感覺得到的,統統屬於色法。不僅如此,我們心裡面能夠思惟想像,那也是屬於色法,法塵;法塵比較複雜,一半是屬於色法,一半是屬於心法,它比較複雜一點。除色法之外,心法裡面有四種,它講得比較詳細,受、想、行、識。這四種就把百法裡面,除色法之外,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都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它的範圍很廣很廣。
現在我們再單論這個色身,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身體要依靠生存的環境,這環境也是色法,這都是四大聚合的,這是我們講物質。物質,佛法裡面叫做四大,用地水火風來代表。地代表它是一個物質,我們的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它是物質。就像現在科學家所說的原子、電子、粒子,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出來,它存在,它有這個東西。火大,就是說這個物質它有溫度,火是溫度、熱的,它有溫度。水大,水是濕度。它有溫度、它有濕度。風大,諸位想想,風是什麼?風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動的,所以叫它做風大,這就說明物質它的形態。現在科學家發現的跟佛法講的一樣,用的名詞不相同。科學家知道原子、電子、粒子它帶電,它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我們講的水大。沒錯!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確實它是動的。諸位要曉得,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個字,是形容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特性,這四大特性,是這個意思。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成的,現在科學進步了,已經把它觀察得非常的清楚。科學家所謂是它排列的樣式不一樣,現代的名詞叫方程式,他們所排列組成的方程式不相同,所以排成許多種類的原子,由原子再排列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分子,由分子組成一切萬有的現象,這個被科學家觀察出來了。他們利用現代科學的儀器觀察,長期的觀察,發現到這些現象。
可是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不算中國的,就算外國人講法,二千五百年以前,那個時候世界上這些科學儀器都沒有發明。佛看的這個樣子,跟二千五百年以後科學家所看的一樣,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眼睛就是顯微鏡。那個物質極其微細的,他能看得那麼清楚,他的眼睛比現在最進步的顯微鏡還靈光。不但他能看小,看得這麼微細,他也能看遠,他那個眼睛也是望遠鏡,也是了不起的。他能夠在這個世間看到盡虛空遍法界,連十萬億佛國土那邊阿彌陀佛講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也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眼睛才厲害!《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佛說了,這個眼睛是我們真正的眼睛,是我們本來的眼睛。我們現在的眼睛為什麼不靈光?這個眼睛裡面許許多多塵垢的污染,所以它這個用途失掉,現在變成很可憐,隔一張紙那一邊都看不見了。被什麼污染?佛講,妄想、執著,被妄想、執著污染。如果能把執著捨掉,把它放下,我們這個能力恢復了一部分。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執著放下了,破了我執,我們這個眼的能力能夠看到一個小千世界。如果我們的法執也破了,妄想也是放下了,妄想、執著,妄想放下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更大了,可以看到一個大千世界。假如你的運氣很好,你這個智慧聰明高人一等,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可了不得。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你這個眼的能力恢復,幾乎跟佛一樣,佛經上講的境界你全都見到了。
這種形態,我們知道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相續相為什麼能夠維持?就是第一個相跟第二個相很接近,好像沒有什麼改變,它相續綿延也要有一段時間;我們人來講就是壽命,它有這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是什麼力量支配它,讓它這個相續相能夠非常接近的延續這麼長一段時間?業力執持,這是業力。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自然就富貴長壽;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當中生活就比較艱難困苦,業力在執持。六道眾生是業力執持的,善業、惡業在那裡執持你。六道以外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是業力執持。他是什麼業?我們一般講淨業,他是淨業執持。我們六道是染業,染業裡頭有善有惡。像聲聞、緣覺他們修定,他們的心比較清淨,他們也是業力,淨業執持。
清淨心中皆無此物。清淨心是真心,如果清淨心現前,諸位想想,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是真心現前、清淨心現前,裡面不但是善惡業沒有,淨業也沒有,染淨也沒有。由此可知,十法界的眾生都是業力在執持。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後頭還要生心,就是這個道理。十法界苦樂不一樣,你生心,生善心,你在十法界裡面,你的生活、你的享受會步步高升,把你提升出來。如果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依舊任意去造惡業,那個生活很辛苦,那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所以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教給我們要生心。如果生心能夠無住,無住能夠生心,那就好了。用這個方法修持,染淨兩邊不住,一定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分證佛,宗門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成佛。因為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身,所謂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他要到餓鬼道去度眾生,他就現鬼身,他要到地獄道去度眾生,他就現地獄身。無處不現身,這叫真正得大自在。
【第三、相者,我人眾壽,四相不一,故曰諸相。】
這是解釋諸相非諸相,前面一段是解釋眾生非眾生,著重在眾生上。相,把一切萬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我相」,眾生第一個執著的,把這個身當作我,以為這個身就是我,堅固的執著,無量劫來從來沒有把這個放下,從來沒有把這個捨棄,堅固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無量劫的修行,都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沒有辦法超越三界,病根就在此地。「人相」,跟我對立的就叫人相。此地人相的範圍非常非常廣大,九法界的眾生都是人相。此地大家不要把意思看錯,以為我相,別的人大概就是人相,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人是指一切眾生,包括我們這個身,這個身是什麼?這是個人,這像個人。「眾生」,是說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
所以每一個字裡面都含有無量義,意思是無限的深、無限的廣。譬如我相,我這個身體大概是範圍比較小一點,範圍不小,也很大。為什麼?這個身是我,外面是我所,我所有的,還包到我裡面去了,一個也沒有漏掉,我所有的。這是我住的地球,那地球上所有眾生不都變成我所有的!我住的這個大千世界,我住的這個虛空法界,「我」延伸起來也是無量無邊。所以每一個字裡面含義都是無量無邊,必需四個字才能把事實真相顯示清楚。「我」一個執著,「人」這就包括我所有的,眾生是講眾緣和合而生,就是指緣生之法,「壽者」是指業力執持他時間的長短,這叫壽者。由此可知,這四個字是在講一樁事情,不是講四樁事情;講的四樁事情,這就不叫佛法。你們沒有聽說過嗎?佛法叫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四個還是說的一樁事情,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定要從四個角度來看,才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是這麼一個意思。四個角度上觀察,它有四種現象,四種現象合起來是一樁事情。所以從相上講,四相不一,故曰諸相。任何一樁事情從面面觀,它的相都不一樣。
【無論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為著我人眾壽。】
那四個字要不是一樁事情,你為什麼著一個統統都著了?著身相,以為這個身體是自己,你四相具足。法相,執著一切法確實有,這都是著有。非法相,著空,非法相是空。你執著一切什麼都沒有,問誰執著一切都沒有?還不是我執著嗎?有我,四相沒有具足嗎?諸位細細從這個地方去省察、去體悟。所以菩薩證果,沒有念頭。前面我們讀過,須陀洹如果自己以為「我證得須陀洹果」,你們想想看,他有沒有證得?他四相具足,凡夫!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他沒有覺得他證果,他若無其事。小乘尚且如此,何況大乘菩薩?你要是遇到觀音菩薩,你請教他:觀音菩薩,你是不是已經證得等覺菩薩?他要是給你說「我已經證得」,他四相就具足了。他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這種分別執著,清淨心。菩薩,我們講圓教,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方便給我們說的,方便說的。事實的真相是這五十一位菩薩清淨心的純度不一樣,愈高心就愈清淨。但是那個最低的一位,也沒有我執,也沒有四相,從最低的初信位菩薩就沒有四相。換句話說,沒有四相這裡面也有程度上的不相同,我們講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其實,在實際菩薩果位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些人都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稍稍有一點意思,心已經不平等,已經不清淨。這個地方說,不管你取著身相,或者是法相、非法相,你統統都著相了,「故曰一切也」。
【經初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這是本經前面有這麼一句經文,佛教菩薩,「菩薩於法」,這個法包括法相、非法相,乃至於包括世間法以及佛法。佛法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一執著就錯、就壞了,要這樣行於布施。布施的意思大家要搞清楚、搞明白,布施就是我們一生整個的生活,在《金剛經》上用布施兩個字做代表。我們這一生全部的生活,都是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就是布施。如果為自己就錯了,你就著相。不為自己,完全為一切眾生,我們為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是諸佛菩薩。
【第四、諸相,謂布施之人、所施之物。】
這都是相。
【一切者,人是五蘊和合,物則品類繁多。】
一切物質裡面,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植物、礦物有色相;換句話說,它有地水火風,它沒有受想行識。其實它也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的感性非常的微薄,不像動物那麼樣的明顯。植物,說老實話,你家裡要是種花,你對花草要是沒有愛心,這個花就長不好,花也開不好,葉子也長得不漂亮。如果對它非常愛護,好像它有感覺,花開得特別美,它也給你欣賞。你不喜歡它,它也不喜歡你,它也不理你,真有這個味道。家裡種的花,換一個人去養就不一樣。諸位細心去觀察,你就會發現。所以,花草也有感情。戒律裡面佛制定,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除非你是不得已要從那裡經過,如果有路可以走的話,不能踏草,不能踏草地。它還是有情,但它那個情跟動物來比,那是太微薄了,所以一般人把它看作植物。礦物也如此,你沒有聽說嗎?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石頭都點頭,它要是沒有情,它怎麼會點頭?你要問為什麼?情與無情同一體,都是法性變現的,所以它通的。這裡說品類繁多,不管怎麼多法,在理論上講總不外乎如此。
【無論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緣聚合,現此幻有,故皆曰非。】
這句裡頭,說實實在在話,要不細說出來看不懂。單單看這個文字,意思全搞錯了。這是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施者,能布施的人,我們發菩提心的人。受者,是一切眾生。施物,包括我們全部的活動,施物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我拿一點東西送給人這個物,那你這個意思就看得太淺,哪裡算得上是金剛般若?這種布施連三歲小朋友都知道,還能說是深位的菩薩來講這個經嗎?此地的施物,是說我們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實在講我說我們,這個話都有語病,這應該是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未必肯捨己為人,哪裡能談得上布施?我們有住而又不肯生心,不肯行於布施。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他們是如此,他們的確於一切法無住,整個的生活活動都是布施,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才是《金剛經》的意思。這一切的一切,諸位想想看,是不是因緣所生法?還是因緣,總離不開緣生這個原則,離不開這個原則,都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就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緣生無性,緣起性空,性宗裡頭有這麼一個名詞,緣起性空,就是說的緣生無性。無性也可以說,緣生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說「非」,非就是空相。
【是之謂三輪體空】
輪是比喻,比喻這三個,就是施者、施物、受者;這三個輪轉,永遠不間斷的利益一切眾生。
【展轉利益,不休息也。】
三輪體空是說的這個意思。一般粗心大意,聽這個般若教,都執著在我能布施,人家接受我布施,我當中送他東西,布施之後心裡乾乾淨淨,也不想我,也不想我送的東西,也不想對方那個人,這就叫三輪體空。好多人是這個誤會,所以他般若學了一輩子,一點般若都沒有,還是一腦袋的煩惱,還是習氣煩惱都斷不掉,搞錯了!這是《般若經》難講的地方,般若字字句句深廣無有邊際!
【此三皆是幻有,當體即空。】
明白上面所講的道理,這句話就好懂。都是緣生之法,都是有即非有,所以叫幻有,當體即空。因為它是幻有,當體即空,所以不可以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在幫助一切眾生當中,隨緣就好,隨緣不要攀緣。諸位要曉得,攀緣你所修的是有漏福報,怎麼知道?實在講這個東西用不著問別人,自己冷靜想一想就行了、就明白了。攀緣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要搞六道輪迴;隨緣的心清淨,若無其事。這個「緣」,我們現在人講機會,有這個機會歡歡喜喜做,沒這個機會就不做,做也很自在,不做也很自在。做了我也沒有得,不做也沒有失,沒有得失這樣才自在!有漏跟無漏就是心清不清淨,心裡有一絲毫的染污,你所修的就是有漏福報,果報在六道,出不了六道。這是佛一再的勸導我們要隨緣,不能夠攀緣,道理就在此地。
【又謂此三,相體幻有,性體空寂。】
這個地方講了兩個體,如果是用一個體,意思是一樣的,用兩個體這意思就不一樣。前面這個「相體」,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質體、質料。穿這個衣服,你這個衣服是什麼料子?料子就是體的意思。我們前面這個花,這個花成色是什麼料子?這一看就知道是假花,它的體是塑膠。相體是指現相的質體,像我們這個桌椅,桌椅的料子,我坐的是木材的,你們坐的是金屬的,這是講這種體。相之體幻有,因為它是色法,是幻有。
「性體空寂」,性體是講它真正的本體。色相從哪裡來的?這個意思就深了,真如本性。佛門裡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身體,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這些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很不好懂。都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既然是自性變的,為什麼變出這些人有的我喜歡,有的我討厭?為什麼不都變成我喜歡的?為什麼又變出討厭的?這個變是無量因緣,我們的心裡面有喜歡的種子,有煩惱的種子,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善的種子變善境界,惡的種子變惡境界,就這麼個道理,都是你自己變現的。你如果不相信,你如果還想不出這個道理出來,你再仔細去想想,你每天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那個境界從哪來的?這個很明顯,夢中境界大概是我心裡變現出來的。為什麼你夢裡頭也變壞境界?變老虎要吃你,嚇得你一身冷汗,你為什麼不變好境界來享受?俗話常說,夢由心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個人一天到晚想佛、想菩薩,他晚上常常就夢見佛菩薩給他說法,他想他!一天到晚想貪瞋痴,他就夢到一些魔鬼來折磨他。都是自己心變現的,除了自己心之外,無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跟這個差不多,很相像。
所以相體是幻有,性體是空寂;性體是真的,相是假的。我們學佛最高的目的是要見性,要明心見性,把那個真的找到。你要存心去找,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存心那個心是妄心,妄怎麼能找到真?妄是永遠找不到真的。找到真,要怎麼找法?要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妄念。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統統放下了,實在講真心就現前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
【若明當體即空,則能不著於相。】
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以受用,可不能執著;執著就生病,受用不生病,可不能執著。
【若明性體空寂,則當會歸於性。】
這一句好!我們已經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裡面得受用,這個境界已經入了菩薩的境界。哪一種菩薩?佛門常講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菩薩,權教菩薩,在別教裡面講是三賢位的菩薩,在圓教裡面講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他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裡面能夠隨緣受用,但是他沒見性。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他高明了,他能把所有一切受用會歸自性,所以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他知道會歸於性,他懂得,這個理就達了。
【總之,雖布施而不住,雖不住而恆施,是為布施波羅蜜。】
這個布施就圓滿了,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這樣的布施才修到圓滿。諸位總要記住,布施這兩個字,講的是我們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活動。說布施波羅蜜,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活動得到幸福美滿,是這個意思。四類的意思簡單的都說出來了。
【常作正念,以為警策。應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時想。】
這裡頭一句一句的我們來說。常作正念,正是正確,沒有錯誤、沒有偏差,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入佛知見、佛知佛見,諸佛如來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也跟他一樣,這是正確、沒有錯誤的。常常用這個提醒自己,警策是提醒自己,使自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就是我們真的皈依了,三皈依就是覺正淨。我們整個的生活,生活在覺正淨中,這就真正是菩薩。
要怎樣去想?怎麼去看?一定要常常記住,「凡所有相,空有同時」;相有體空,要常常想到。見到一切現象,相有體空。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常常有這種覺悟,你相可以受用,你心裡頭絕不執著,心地清淨、乾淨,外面這個事情做得更圓滿了。凡夫為什麼把事情做得不圓滿?他有私心,他要為著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常做利己損人,把事情搞壞了。菩薩心清淨,對於一切萬法知道相有體空,他心地乾乾淨淨,他沒有私心,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做得更圓滿。道理在此地,沒有私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他都很清楚、都很明瞭,他曉得空有同時,這是第一個一定要懂得這樣一個觀念;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觀念,我們講的人生觀、宇宙觀。
【眾生眷屬想】
所有一切眾生,實在講都是自己,是自己心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同個體。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叫同體大悲。菩薩為什麼對一切眾生這樣憐憫、悲心呢?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同一個性;不但對有情眾生看到是自己一樣,無情眾生看到也是自己一樣。無情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慈悲,用現代話講是愛心,慈悲是愛心。為什麼佛教不用愛?愛裡頭有情,有執著,所以換個名詞叫慈悲。慈悲是愛,愛裡頭沒有情執在裡頭。換句話說,把情執拿開,那個愛就叫做慈悲。情執拿掉那個愛是真愛,不會變的;裡面摻雜著情執在裡頭,是絕對靠不住的。為什麼?情會變,今天愛,明天不愛,麻煩就大了。凡是有情在裡面的,你要提高警覺,都是虛情假意,不可當真。「我愛你」,不要當真,假的;他說「我恨你」,也不要當真,假的,過兩天他就不恨了,他就好了;那個變化無常,那是假的,要搞清楚。慈悲是真的,永遠不會變。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那個關懷愛護,是永遠不變的。可是凡夫迷惑顛倒,認假不認真。世間人虛情假意對待你,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薩這樣慈悲,他沒感覺到,對佛菩薩很冷淡。雖然對佛菩薩很冷淡,佛菩薩也沒有怨恨你,他才是真正的愛護、真正的關懷,我們叫慈悲加持。
【萬法同體想】
這裡面包括植物、礦物,包括無情的眾生,同體,實實在在是同體。連虛空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也不是真的。我心性會變虛空嗎?沒錯!你晚上作夢,夢中不也有虛空嗎?你想想,晚上作夢有虛空,那個虛空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還是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叫萬法同體想。
【眾生本來是佛想】
這一條很重要,如果能常作如是觀,成佛就快了。你要問,你什麼時候能成佛?我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樣子。成佛是什麼樣子?看看大地所有眾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如果看看這些人,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像鬼一樣,保證你沒有成佛。外面境界,境隨心轉。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人看佛菩薩他是人。這一點要曉得,境隨心轉。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決定不吃虧。古時候蘇東坡有很多故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交情很好,有一次他拜訪佛印禪師,他就問佛印,他說:法師,你看看我像個什麼?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開心。佛印就問他:你看我像什麼?他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佔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去得意洋洋跟他小妹說;他的小妹很聰明,跟他小妹說。小妹講:你吃了大虧。他說:怎麼吃虧?「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是牛屎,吃虧了。」要常常觀察,眾生本來是佛想,眾生確實本來是佛,只因為一念無明,迷惑顛倒變成眾生,他本來是佛。
【若有觀慧而不行施,則等於空談。】
上面講的這個,空有同時、眾生眷屬、萬法同體、眾生是佛,這是觀慧,這是真實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那是真實慧,跟諸佛菩薩的看法確實無二無別。諸佛菩薩看世界、看眾生,就是這看法。如果有這個看法,自己不肯行布施,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說,有這種看法而不能夠捨己為人,不能夠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切眾生,他那個觀慧不是真的。你看看諸佛菩薩們,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不是在盡虛空遍法界應機示現、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過。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現身,有感就應,感應道交。感應,佛法裡面講,也有四句,就是有四種不同的狀況。眾生顯感,很明顯的求佛菩薩,這很明顯的求佛菩薩,菩薩感應了。感應裡面有兩種:一種是明顯的感應,是你自己覺察得到;另外一種是冥感,有感應但是你自己覺察不到,我們所講冥冥當中保佑你,你自己覺察不到。還有一種,眾生冥感,不是顯;「我並沒有求佛菩薩」,你雖然沒有求,實際上你有求,你求的那個願心連自己都不曉得。像我們常常讀佛經的人、常常念佛的人,就會有這個事情,我沒求!實際上是有求,真的是有求,但是求的那個念頭很微細、不粗顯,你自己沒有覺察到。佛菩薩也應,佛菩薩應的時候有顯應也有冥應,有這兩種感應。眾生有兩種感:顯、冥,菩薩有兩種應,也有冥顯兩種應,感應道交。
我們如何求得佛菩薩這兩種感應,都特別的加持?你有觀慧又肯實行,真幹!那個好處多,好處太多了。自己的身體沒有了,沒有身體才自在!有身就有苦,沒有身就沒有苦,身為苦本。我們三界當中,最聰明智慧的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人知道這個身體不好,身不要了,叫無色,不要身。有身有壞苦。色界天人、四禪天,四禪天人他有色身,他沒有苦苦,他有壞苦。無色天人更高了,身體不要了,壞苦也沒有了。這是我們三界之內的高級凡夫,他懂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完全奉獻給眾生,完全奉獻給佛法,「我」沒有了,你就沒有苦了,自己就沒有了。所以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不必要換一個身體,就這個身體就可以做到,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把業力換成願力,就乘願再來了。我們現在這一生所受的,業力支配,這個苦不堪言。如果我們發大願,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發大菩提心、發大願,這個願力超過業力,我們過去這個業力不起作用。為什麼?業力已經不能支配這個身體,不能支配我們這個受用,受用就是果報,業力已經不能支配;換成願力在支配,換成願力在主宰,那就跟乘願再來完全沒有兩樣。不必換一個身體,就這個身體換個念頭;實在講身體也換了,不知不覺的換了。聰明人應該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真正去幹。
【若但行施而無觀慧,則等於盲修。】
佛門裡面常講,盲修瞎練。什麼叫盲修?沒有智慧,也就是說,沒有佛菩薩那樣的觀念,他也很熱心的到處布施,到處去供養,到處幫人家的忙,這是盲修瞎練。剛才講了,他所做的是有漏福報,他只能得這個,菩提道上不相干。下面,正明真實,請看經文。真實裡面有幾種,先「說真實」,佛說法真實。
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此明上來所說無住發心,無住布施諸義,皆由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以勸信也。】
《金剛經》說到這個地方,前面我們看到了,世尊的確是苦口婆心,再而三、三而四,反覆的勸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江味農居士的《講義》講得好、講得很透徹。我們的《節要》不到他原文的十分之一,不到,我們取的是他的精義。如果要把《講義》像這樣子統統講一遍,每天講兩個小時,我估計要講四年,《金剛經》才講得清楚,不容易!我取它不到十分之一,我這個講演的時間是訂四個月。字字句句經義含無量義,他的註解也註得好,江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解行相應,他真做;他要不做,他就解得沒有這樣透徹。他做到了,所以他才解得這麼透徹。做不到,你看不懂,你看的是皮毛,你怎麼會看懂他的意思?佛前面所說的,教導我們的,是世尊親證的境界。也就是說,從日常生活當中,他做到了,不是他在那裡理想,想像是如此,不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些什麼?就是用前面這個方法、這個原則,「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他證到無上菩提,證得圓教的佛果。他用什麼方法證?他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是他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佛在這裡勸導我們。下面解釋這五句,真語者:
【真謂真如,實謂實相。】
真決定不是假的,實決定不是虛妄,真實。
【明佛所有言說,皆從真如實相中流出。故曰真語者,實語者。】
我們要相信,決定不是假的。
【如者,無差別。】
「如」是與事實真相完全一樣,佛為我們說出來的,佛沒有添一點,佛也沒有減少一點,事實是什麼樣子,他就怎麼樣子說,沒有增減,這叫如語。我們講的說實話,如語。
【明其無我也。契證無相無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
這幾句話是從理上說的,理如是,事上怎麼能假的了?佛在這一切經中,無論說事、無論說理,都是真語、實語、如語。我們應當要相信,相信的人有福了。基督教傳教,信上帝的人有福了,信佛所說的人有福了。信上帝的人有福,有一點點小福報,不究竟、不圓滿。信佛所說的人得大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這是一點都不假。
【相雖非體,然是體之用,用不離體也。體雖非相,體必起用,用不無相也。說則非、說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應生無所住心,如是等等,雙遮雙照、雙冥雙存之語,皆是實語者。】
這一段裡頭,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重要的開導,為我們一樁一樁點出來。佛講得太多,沒有辦法完全說,說幾個例子,我們以此類推就知道了。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真相就是體、相、用。宇宙一切萬事萬法,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樁事,體相用三樁。相不是體,但是是體所起的作用,體一定有用,不可能說有體無用,沒有這個道理的,有體一定有作用,作用絕對不會離體。古人用金器來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比喻這樁事情。體雖然不是相,體一定起用,起作用一定會現相。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分的;說一個,三個統統包括。這是大前提、大原則,必須要搞清楚的,然後你讀《金剛經》就不困難,你就曉得佛講的是什麼意思。
佛說「則非」,又說「是名」,說則非是從體上說的,說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從事上講的。從體,也從理上講的,理是空寂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從體,但是相有,幻相不是無,是存在。所以用則非,用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從體上說的,因為體是空寂的,不能住,住就錯了。相是剎那生滅的,因為剎那生滅,它受業力的支配。因此佛教給我們生心,你生善心,相就變成善境界,你生淨心,相就變成清淨境界。大家必須要記住,相隨心轉。
什麼相?第一個,面相、身相。你們要有什麼毛病,找什麼醫生!吃什麼藥!醫生不是神仙,靠不住。我們中國古代的醫生,醫生至少要三代相傳,那個醫生才可靠。現在的醫生太恐怖了!我們韓館長這個佛七她帶團來,在早年她眼睛不好,找到一個眼科醫生,很有名的在台灣,那個人大家還稱讚他,還恭維他,他就給她動手術,好像是每個星期去一次,她裡面有砂眼就拿掉一點點,再過一個禮拜,又拿掉一點點,差不多搞了一年,眼睛都沒治好。以後有一個機會到高雄,在高雄碰到一個眼科醫生,兩次手術全部弄好。就疑問著:台北那個醫生很有名!有名是有名,他要一次給你弄好了,就賺不到你的錢。要錢不要緊,要你受罪!現在這個醫生沒有醫德,要錢不要命,不要命是不要你的命,這太可怕了!
所以現在生病不要找醫生,非常非常可怕。藥都是毒藥,沒有病都吃出病來,有病吃它更糟糕!怎麼辦?你相不相信佛的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你相不相信?你如果相信的話,好辦!修清淨心轉業力,我們身體這個病痛是業報,業消掉了,病就沒有了。說老實話,老、死、病都是業報,業要轉過來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真語者、實語者,這哪裡會錯?你要是相信,就可以不必去治病,拿生病治病的錢多做一點好事,多去做一點功德,好,非常非常之好。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要相信佛的話。相貌隨心轉,人心清淨,相就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哪裡會有毛病?不會有毛病。我們這個身體是物質,是一部機器,諸位都知道,機器用久了,裡面的管道阻塞不通就生病。中國古時候用針灸,為什麼?把阻塞的地方打通,你病就沒有了。藥物治療也是這個道理,把障礙、阻塞的地方打通,就是這個道理。要是人心一清淨,所有一切的器官都恢復正常,哪裡有病!一定要曉得,有病是業障,要去懺悔業障。業消掉了,什麼病都沒有了,相貌也會變莊嚴,身體體質也就改變了。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改變體質,體質是真能改變,相貌真能改變。你修慈悲心,你的相貌就好看、就慈悲;清淨心,你的相貌清淨,身體也清淨。這真正懂得養生之道。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生病,生病走的時候還是有業障;不生病走的時候,業障沒有了。
無住,從體上講的,因為體是空寂,所以一切相我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無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執著、不要牽掛、不要憂慮。真正修道人,清淨心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要保持這樣的清淨心。說「應生無所住心」。這些都是雙遮雙照,什麼叫雙遮?遮是放下,兩面都放下,空有兩邊都放下。應無所住,這是放下有,心裡不能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空,空也放下了。我布施,布施不落空;心裡頭若無其事,不著有;空有兩邊都放下。如果單單心清淨,什麼事情都不做,那是錯誤的,那你就著了空;有放下了,空沒有放下。一定還是盡心盡力努力去做,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做一個好樣子,像佛菩薩做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尤其是在《華嚴經》上,《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你想想看那個味道,那個經題的味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所證的境界,入那個境界。那個境界怎麼入?就是《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上說的理論、原理原則、方法。而應用在生活上,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這五十三個人,這五十三個人就是我們現前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怎樣把《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用在自己整個生活當中,他們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參。《金剛經》讀會了,再讀五十三參看他怎麼用,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這個經上學理論、學原則,回過頭來到《四十華嚴》去學應用,怎樣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金剛經》講完的時候,《華嚴經》再講一下,那就妙不可言,就曉得怎麼用法。我做生意,怎麼用法;我做工,怎麼用法;我作公務員,怎麼用法;我作家庭主婦,怎麼用法,都教給你了。大的原則就是雙遮雙照,兩邊不立,兩邊也不離,也不離開,但是兩邊都不執著,所以叫雙冥雙存。這些話都是真實語,句句都是真實語,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
【不誑語,佛不誑眾生。】
誑是欺騙,佛絕對不欺騙眾生。
【不異語】
異是兩樣,佛不說兩樣的話。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跟大家說法決定是說一樣的,不會說兩樣的。他們所見到的是一樣,所證到是一樣,怎麼會說兩樣的話?縱然在言語說法上不一樣,但是意思絕對是一樣的。
【雖說種種乘,皆為一佛乘也。】
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可是要曉得,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所謂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我們成佛,並不是教我們來生做個人,做個富貴人。如果佛要這樣教我們,佛是對不起眾生。你自己甘心情願,那沒有法子,那是你自己迷惑顛倒。佛教導眾生,決定是究竟圓滿。教你成佛之道,這才滿佛的度生本懷。佛對於眾生的本願,是教你成佛,跟他一模一樣。你要是成個菩薩比他低一級,佛看到都搖頭,不是他的本願,一定幫助你成佛。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真正能教一切眾生一生保證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與《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相應不相應?相應,完全相應。與《華嚴經》五十三參相應不相應?完全相應。實實在在講,這三部經是一部經,一而三,三而一,你把它看成三部就錯了,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語,是如其所親證者而說之也。故五語中,如語為主。】
五語裡面是以如語為主,「如」是什麼?完全說出事實的真相,不能少說,也不能夠多說,真相是怎樣就怎麼說法,這叫如說。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就是如語,如是我聞。
【應知真語、實語,皆是親證如此。絕非影響之談,何誑之有。】
這個五語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世尊親證的境界,他只不過是把自己親證境界為我們說出而已。影響之談,是比喻猜測、推測、理想,那個未必是真的。真的一定自己親自見的,這是真的;聽說的那個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何誑之有,哪裡會有欺騙人?
【言有千差,理歸一致,何異之有。】
佛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說法,因此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千差萬別,這才有這麼多經、一切經。但是要曉得,一切經所講的理是一個,一切經指的方向是一個,這就是如語,這就是不異語者。
【殷殷勸信,苦口婆心,至矣盡矣。】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真的會掉眼淚。佛對眾生苦口婆心,言盡義至,達到極處。可是眾生怎麼樣?真的叫麻木不仁,聽了無動於衷,跟木頭人一樣。讀到這個地方才曉得,佛對眾生恩德之大,父母不能比。而佛對眾生,生生世世,父母縱然愛護照顧,一生。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照顧,生生世世,無論我們在哪一道,從來沒有捨離過。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論墮在哪一道裡面,都很容易聞到佛法,諸佛菩薩時時來示現,時時來提醒。這是說真實。底下一段,法真實,我們看經文,
經【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一句裡面,它的深廣真的是沒有窮盡,無有邊際。
【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
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
【所得之法,正指性言。】
他得的什麼?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他所得的法就是見到真性。我們念佛人,是不是也是這一法?沒錯,還是這一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繼續跟阿彌陀佛學,大概學的時間不長,很短,就能夠明心見性。我們淨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淺的叫事一心不亂,那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亂。理就是性,就見性了。教下裡面講,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他要不見性,他的解就不圓,開圓解是見性的人。由此可知,言有千差,言語千差萬別,理歸一致,意思不是一樣的嗎?這就是不異語。正指性言。
【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
他的名字,為什麼叫他做如來?實在講,本經如來有兩個解釋,佛講的。「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解釋得好,佛所說的一切法,就跟事實真相完全是一樣的。諸法如義,這是從言說上講的。如果從理事上講,一切諸法是從相上說的,跟那個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諸法如義。無論是從言說、是從事實真相,這都是真如本性完全顯現出來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法法都能會歸自性。為什麼能會歸自性?因為性相一如,因為諸法如義,所以一一法都能會歸到自性,一一法都是自性的顯現。人能生活在這裡面,那個快樂沒有法子形容!這在《無量壽經》上,「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無量壽經》是這個說法,一個境界、一樁事情,說法不一樣。諸佛如來的生活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能過這個日子就好了,就快樂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這是稱如來。「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說法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