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22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字體大小: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2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四十二面,第一行看起: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這一段經文,這是比較財布施與法布施的殊勝。請看註解:「校是比較」,古時候這個字是通用的,「勝是殊勝」。「本經就福德與智慧」,法布施是智慧,「校勝多次」,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是有很多次的比較,前後有六、七次之多,愈到後面是愈殊勝。每次必加勝,增加殊勝之處,愈校愈勝。

      【乃就修持功行愈勝,福德愈多。】

      從本經校量福德裡面,我們得到很大的一個啟示。絕對不是說,《金剛經》為什麼後面在比較福德的時候,會比前面來的多,為什麼不是一樣的?實在講,佛說這個經,當時法會的聽眾,人家比我們會聽。會聽,從哪裡看?古人常講,隨文入觀。佛說到什麼地方,他的境界就轉變到什麼地方。本經正宗分的經文四個大段落,信解行證,當然愈往後面就愈殊勝。你對這個經相信,能生實信,這個功德就很大了。這個地方比較的時候,能生實信;往後去,從信心當中你逐漸逐漸了解,像尊者所說深解義趣;當然那個時候,你修的福德比現在更要殊勝了。然後到實行,不但能解,你統統做到了。最後能夠契入境界,就是證果。所以你自己的功夫,修持的功行,你不斷在提升,那你的福報也就逐漸增長,是這麼個意思。這給我們很大而且是真實的啟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修福修慧要認真,這個地方要講真功夫。

      一般同修們常常問我:超度有沒有效果?超度最高能超到什麼地方?是不是能夠超度到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要是能超度到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可以不要修行了,可以不要念佛了,等著超度就好了。實在說,諸佛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無盡的慈悲;如果說超度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佛菩薩不把我們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算什麼慈悲!諸位想想,對不對?所以不行,超度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我們從《梁皇懺》裡面去看。梁皇懺,主持法會的人是寶誌公,在那個時代,寶誌公這是老和尚,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這還有什麼話說?觀音菩薩親自來主持超度,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只能超度到忉利天。所以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超度的力量最高就是到忉利天。一般的時候,超度是免除惡道,超度你得人身、超度你生天,四王天、忉利天。往上面去單靠超度不行了。為什麼?超度是福報,我有福,我有福報,可以分給你享受,你能夠得到。我有智慧,你得不到。我的智慧沒辦法給你,我的福報可以給你。所以超度是福報、福德,不是智慧,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事情。忉利天以上,這講夜摩天,夜摩、兜率,我們在前頭也跟諸位報告過,往生到那些地方需要定功。你沒有修定,佛菩薩有定。佛菩薩定功不能給你,你沒辦法得到;佛菩薩的智慧沒辦法給你,那是要靠定功。這個定沒成就,也就是我們講不及格的定功;如果定功及格,他就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了,不會在欲界。欲界這個定,他曾經修過定,他有定功,叫未到定;他這個定功達不到初禪,所以就在欲界的四層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修行要靠自己用功,靠別人超度太難太難了,千萬不要存這個念頭。我們看到許多懺儀上,都說要超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我們的願望,我們希望他能去,實際上他去不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定要自己認真努力。超度最重要的,是主持超度這個人,他要真正有修行,真正有功夫,那才有效果。如果他修行沒有功夫,這個超度只念念經文沒用處的,那個沒有效果的,要自己的功力。

      這個事情,我們在《影塵回憶錄》裡面看到,倓虛法師沒有出家之前,他就學佛,就作居士。他有一個好朋友姓劉的,劉居士,他們在一起讀《楞嚴經》。它當中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楞嚴經》能不能體會、能不能有悟處,那另當別論;八年讀一部經,縱然沒有悟處,定力是有了,心定了,就憑這一點功夫,就能幫助這些鬼神。他說有一天,他們那個時候開個中藥鋪,中午沒有什麼生意的時候,就在櫃台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時候,這個事情就很清楚,像作夢,似夢非夢,境界非常清楚。看到兩個人到他店裡來,來找他,他一看,這兩個是冤家。這個東西就很麻煩了,怕他來找麻煩,知道這兩個人已經死了,這兩個鬼魂來找他。什麼冤家?在過去打官司,大概是為了債務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輸了以後,他們兩個就上吊自殺了,但是他是非常後悔,好像因為這點糾紛,讓這兩個人自殺了,心裡也感覺到很難過。以後學了佛,對這因果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看到這兩個人來,不像有惡意,所以他的心比較平一點。看到他們走來,走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他就奇怪,他說:你們兩個來找我,為什麼?有什麼事情?他們說:求超度。這個心就放下了,不是來找麻煩的,來求超度的。他說:你要我怎麼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好!我答應你。就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這兩個人走了以後,後面又來兩個,一個是他以前的太太,一個是他以前的小孩,都過世了;走到他面前,也跪在面前求超度。他點點頭,答應超度她,也看到她們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超度要有功夫,沒功夫不行。不是說我念幾遍咒、念幾部經就行了,那個力量太薄弱了。我們自己修行沒功夫,要超度自己的祖先,要超度自己的冤親債主,用什麼方法?讀經、念佛,數量要多。我給你念一卷經,那個力量太小,不管什麼用處。要發願,我給你念一百部經,這一百經是為他念的;我給你念一千部經,這一千部經是為你念的。那個有功德,那個力量就很大了。念一部經、念幾聲佛號,不管用!那個要有功夫,像劉居士一樣,八載寒窗讀楞嚴,有那個定功,行!他念一卷經、念幾聲阿彌陀佛,行!他有這個力量。我們沒有這個力量,只有念一百部、二百部、一千部,這個可以,專門為他念的。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們自己念的人自己得六分,為他念他得一分。但是這種為超度而誦經念佛,一定要有期限的。我這一千部經,我一百天要念完,一天念十部,要這樣才行。不能說我給你念一千部,遙遙無期,想到就念,沒想到就不念了,那個沒有用處。一定要有期限的,在這個期限之內,我要把這個經咒念完,那才管用。這裡面的道理,都在《地藏經》裡頭。你要問到底是什麼理由,為什麼會有這種力量,你去讀《地藏經》就明白了。這是說明功夫愈來愈深,果報愈來愈殊勝。

      【須知福慧應雙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經所說福德,皆由大悲心而發,並非令人求人天福報也。】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不能把意思錯會了。以為我們修金剛般若,目的何在?求人天福報,那就錯了,完全錯了!福德是自自然然的,你不需要求,自然就現前。所以,修行要福慧雙修。成佛,我們皈依佛的時候,我們所念的偈子: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這兩種,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智慧圓滿、福德圓滿。人天當中最尊最貴這是佛,所以要福慧雙修。本經自始至終教給我們的,都是修福修慧。譬如經上講的原則,應無所住,這是修慧;行於布施,這是修福。應生無所住心,這是修慧;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修福。再說得明白一點,自行是修慧,化他是修福,一定要福慧雙修。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他教我們無住,他必定是一念不生,心地清淨寂滅,這是他老人家真實智慧。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修福!講經說法是修福,清淨心是修慧。所以一定是福慧雙修。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一定要把佛的教誨應用在生活上,就連穿衣吃飯,世尊都為我們顯示得這樣清楚、這樣明白。心裡面不著相,就是慧;事相上做得很如法、很圓滿,那就是福。所以說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福慧雙修。真的會了,實在講,不要說是我們一天沒有空過,我們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當我們沒有工作、沒有事情時候,我們在法塵上用功,在念頭上用功。心清淨真誠,是慧;念念都是念阿彌陀佛,那是福。心地清淨,不著有;念念是阿彌陀佛,不著空:兩邊都不執著,福慧雙修,這個要緊。所以這些教誨,都是要人悲智具足。福德是從大悲心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智就是慧,悲就是福。本經說福德,說得很多。幾乎每一段校量,世尊都給我們說福德,不住空。般若經最忌諱的,是怕人墮到空裡面去了。以為萬法皆空、一切皆空,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福德就說得多,這是由大悲心而發,是真實的福德。不可以求人天福報,這句話非常重要。學佛的人如果目的定在人天福報,你這一生沒有成就。為什麼?人天福報在六道輪迴,沒有出輪迴。沒有出輪迴,問題就非常嚴重。這個前面說得很多,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為沒出輪迴,想想現前的狀況就知道了,才曉得這個非常恐怖。

      【福德固要】

      特別是對一般人來說的,哪一個人不要福德?當然要福德。

      【而智慧尤要】

      福德跟智慧兩個比較一下,智慧就更重要。福德解決不了的問題,智慧能解決。

      【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

      這是舉比喻來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尊佛的教區,這個範圍非常廣大,一尊佛的教區。在從前,我們以為三千大千世界,像現代科學家所講的銀河系,我們這個銀河、這個大的星系,這個範圍就相當可觀。銀河系的這一端到那一端,那個距離科學家用光年作單位。光的速度,一秒鐘十八萬英里,三十萬公里,一秒鐘。這個光的速度走一年那麼長的距離,用這個作量天尺。天上量距離用這個來量,用這個數字來量,叫光年,光走一年的距離。銀河系從這一端到那一端二十個光年,你就想到這個範圍多大,太大太大了!真的是不可思議。原先我們以為,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他說不止。他說這一個銀河系,實際上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那個範圍就太大了。如果把銀河系當作一個單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我們現在科學工具,無線電的望遠鏡都沒有辦法達到十億個銀河系,達不到。今天的科技沒有辦法突破它的範圍,還是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兜圈子,還兜小圈子。你就想到這個比喻,真的是不可思議。用這麼多去布施,

      【即是救度眾生】

      我們拿這些財物,經上常講的金銀七寶,像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福報大不大?我們今天布施一點點,布施幾百個人、幾千人、幾萬人,都覺得很了不起,我修了好大的福報。你跟經上這一比,那是小巫見大巫,差太遠了,簡直不成比例。

      【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則即不是大悲心。】

      菩薩行裡面,我們在這個經上都看到,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修布施。布施裡頭最重要的是不著相,決定不能著相。不能不行布施,不行布施怎麼樣?沒福了,沒有福報。你說我修慧,我修慧不修福。這個佛門裡頭有個故事,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他證了阿羅漢果,是聖人,阿羅漢也是每天要出去托缽,他沒有福報,沒有人供養他,天天挨餓,托不到缽的,沒有福報,可見得福報很重要。假如你修福不修慧,不修慧就是著相,這一點諸位要曉得;什麼叫慧?不著相是慧,著相就沒有智慧了。著相修福,來生叫「大象掛瓔珞」。他沒有慧,來生墮落到畜生道,牠的福報很大,是國王的寵物,所以金銀七寶滿身掛著,漂亮!不管怎麼打扮還是一個畜生,牠有福報。這就說明福慧一定要雙修,不可以偏重在一邊。不能沒有福,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不修布施,就沒有大悲心,菩提心就不圓滿。菩提心裡面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缺少大悲心,哪裡叫菩提心?也不是菩提心了。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沒有不行布施的。

      請看下面經文,這是解釋,為什麼布施得福多?這是世尊前面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假如有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這個人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很聰明,很有智慧。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請看註解:

      【答意深長,何以故下面的文字,即自己釋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

      他答「甚多」,為什麼說甚多?把這個理說出來了。從相上講,他得福當然多,這是實實在在的。世間人哪一個不求福?尤其是財富。財富絕對不是說,你想求就得到的,沒這回事。佛在經論當中,把世出世間那些因因果果,都給我們說得很詳細。問題是我們讀經、我們聽經,讀了、聽了,明不明白?果然真的明白了,你肯不肯去做?你肯去做,你就如願以償,你就得到。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的果報。你這一生發財了,是你前生修財布施。你修得多,你這一生得的財富就多;你修得少,你得的就少。你所得的跟你所修的,一定是成正比例。不可能說我布施得多,我得的福少;我布施得少,我得的多,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成正比例。這樁事情,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訓》,你就知道了。這是我們講得財富。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發財的人,很多有財富的人,我們很清楚,他前世修的因修得好。但是我們也曾經看到,那個發財的人,有的人很享福;有的人發財,財是發了,日子過得好可憐,他那個生活沒有我們快樂,沒有我們過得自在。這裡面的因因果果很複雜,修的因不一樣。同樣是捨財,有人捨財很歡喜、很高興,我拿出錢財來布施、來幫助別人,很快樂!他將來得財富的果報就很自在,一點不要操心、不要煩心,財源滾滾而來;他送出去是這樣送出去的,他的因!有些人施財,施得很勉強,看到別人布施了,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一點,心裡好難過,回去後悔多少天,比割肉還苦。財是施了,他將來也得財,得財得的很不容易,賺得好辛苦賺來的,就這麼回事情。什麼因,什麼果,因緣果報絲毫都不爽。所以你要明理。明理,你覺得我這個施丟不掉的,命裡有財,丟不掉的,你這一生捨不完。你這個地方捨了,過幾天就又來了;你捨得愈多,來的就愈多,就這麼個道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持戒,就是無畏布施。你持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你修忍辱,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沒有害人之心,這個屬於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什麼得什麼,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不是說求佛菩薩給你,那就錯了。佛菩薩教給你道理、教給你方法,你自己去做,你就會得到;你自己不肯去做,佛菩薩幫不上忙,這個一定要知道。

      【本經是名、即非之句很多。】

      這個地方是第一次見到,以後在句子裡有這樣的字樣,我們會常常看到。

      【特舉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後凡說「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說「是名」,皆指事相言。】

      《金剛經》上,即非、是名,這樣的字樣很多,這個地方特別為我們指示出來,「即非」說的是什麼?「是名」說的是什麼?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自性上言】

      從真如本性上說。

      【一切不可說】

      不但一切不能說,連想都想不到,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真心自性,真心自性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六祖在《壇經》裡面,雖然只講了五句,那只是顯示性德的一滴而已;性德好像是大海,大海裡頭一滴水而已。我們看到他說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由此可知,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不清淨是我們自己搞壞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就是沒有一絲毫欠缺,自性裡頭含藏一切圓滿法,沒有一樣不圓滿。因此,諸佛菩薩證得自性之後,他自性裡面的福德自然流露,那個受用是真的殊勝了。

      諸位都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一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享受並不相同。為什麼?淨土就有四類,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一樣。同一個淨土裡又有三輩九品,哪裡會一樣?不同,為什麼不同?到那個地方見性的程度不同。若以《華嚴經》來做例子,《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都是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每一個人見的性不一樣。有人見的小,有人見的大,到佛才圓滿。見了性之後,淨土就現前了;不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也現前了。只要見性,淨土就現前,為什麼?性德它就往外流。你見一分,它就流出來一分,小;見十分,它就顯十分,就比較大。所以,一切諸佛的淨土不相同。這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上,釋迦牟尼佛都曾經為我們說過,我們知道它道理在此地。但是西方極樂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西方世界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這是從每一個往生的人,他自己的功夫上說的。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了,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所以他那個享受的淨土就變成平等的,就沒有差別了。可是諸位要曉得,自己功夫上是有差別,那個是阿彌陀佛送給你享受的,那個沒有差別,那是享阿彌陀佛的福,不是自己的,自己沒那麼大的福報,享阿彌陀佛的福報。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平等,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功夫;自己每一個人往生,功夫不一樣,那怎麼可能平等,這是一個特別的環境。世尊說這麼多經,說了許許多多諸佛世界,都沒有這個事情。一切諸佛剎土,菩薩都住在自己淨土裡頭。自己淨土就有很大的差別,菩薩與菩薩不一樣。唯獨西方世界沒有差別,西方世界人的享受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不可思議。所以說,你不往生則已,往生等於成佛;事實上你沒有成佛,但是你的受用跟佛一樣,也就是享阿彌陀佛的福,西方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家,到阿彌陀佛家裡去了,享他老人家的福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從性上講,那是沒法子說的。「說福德多,是就事相言。」從事相上說,有形相、有作用,可以說多、可以說少。

      【性是裡,相是表。】

      性、相,實在講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裡面,一個是外表。

      【性是本,相是末。】

      我們也常講本末。講根本,是講的真性;講枝末,是講的現象,講它的起用。

      【性是能生,相是所生。】

      這些說法,實在講都是不得已的方便說。心性本來不能說,世尊有善巧方便;不能說的,他也為我們說出來了。你想想看,不能說的,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懂得它不能說裡面的意思,這個很難,這不容易!因此,佛法決定不可以望文生義,那你就會錯解如來真實義,要細心去體會。它的真實義、真相,在言語文字之外。我們要依言語文字去體會,萬萬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執著就錯了。這個地方講一個能生、講一個所生,能生跟所生是兩樁事情,在我們觀念上;但是在佛法,它是一樁事情,這就難了。表裡是一,本末是一,能所也是一,這是最難懂的地方。這個地方如果真的你體會了、真的明白了,那就是禪宗講的,你開悟了!悟的境界在哪裡?都說出來了,就在眼前!

      【意謂有如來之性,方有福德可說。若無性,則有何福德可言。】

      細細去體會,須菩提尊者所答的這一句話。他這一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答的言詞很妙,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因為有真性,真如本性起作用就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心性所現的現象。性是真的,相是假的。這個真與假,是佛的方便說,為了使我們初學的人容易懂得,所以他這麼說法。真假有個標準,什麼是真?永遠不變就是真。那這個沒錯,真如本性永遠不變,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都是真如本性的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凡是會變的,那就是假的;相會變。動物,有生老病死,變化很大;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像地球有成住壞空,無常!它不是永遠不變的。不是永遠不變的,我們就叫它做假。真跟假的標準在此地。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凡所有相,它都是有變化的,都是有生滅的,所以這個是虛妄的。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虛妄的相,的確它是暫時的存在。相是性的作用,性不生不滅,相又何嘗有生滅?你們能不能體會得到?相也不生不滅。諸位能不能懂這個意思?我這個說法你要聽懂了,雖然沒大悟,也得小悟了;你沒聽懂,那你完全沒有覺悟。相不滅。我只是講相不滅,沒有講哪一個相。如果我講人相,不行!人相會有生滅。我講相,相不會滅,它會轉變!它會變。它會變,沒有滅,這一個變成那一個,那一個再變成那一個,它沒有滅,它只是在變。所以相不滅是講一切相,不是指定一個相;指定一個相,那決定是有生滅的。譬如人的相,人死了之後,將來投胎生天了,天的相跟這個相不一樣,他那個相轉變了。轉變,沒有滅。我們不要說今生來世,就講這一生。這一生,我們這一生當中,有童年的時候、有壯年的時候、有老年的時候,拿照片看看不一樣。相有沒有滅?在轉變,所以相也不滅。你要看到佛經上講的相不滅,忽然驚奇,奇怪了!那就是講的相,沒有指定某一個相。相它會變,真如本性它起作用。所以相是決定不會滅的,會轉、會轉變,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要明瞭。

      轉變之權,佛說了,在我們的手上,這個權不操縱在別人手上。不但上帝不能作主,鬼神也不能作主,佛菩薩也不能作主,自己作主。因此十法界的相、作用,那個差別就太懸殊了。我們眼前能夠觀察得到的,我們人的享受跟畜生的享受,就有很大的差別、就不同。何況人跟天、跟佛菩薩,那個差距太大了。但是人可以作佛、可以作菩薩、可以生天,換句話說,也可以墮三惡道。十法界我們怎麼變,我們想變成什麼樣子,都由自己作主。這是相會轉變,不變的是性,會變的是相。性是體,相是作用、起用。

      佛告訴我們,實在講跟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任何一個現象,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因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無量的條件,才會現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無量條件裡面,哪一個條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條件,我們想先知道。佛很慈悲,這個條件也為我們說出來了。十法界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那就講用心,因為十法界是心變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你存什麼心,就會變什麼相。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圓滿的真心。我們心不平等,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平等。幾時我們的心平等了,那就成佛了。六度心是菩薩心,以真誠、恭敬、慈悲修布施,這是菩薩。我們也修布施,不是菩薩,為什麼?我們不是菩薩心,菩薩心真誠、恭敬、慈悲。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的心是四諦,苦、集、滅、道。六道裡面的凡夫,天道是十善心,修上品的十善業道,這生天;人道是五戒,這個心裡頭真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心裡頭真有,常存此心,這得人身。

      今天有個同修,剛才來問我,他說他有個朋友,家裡房子有白螞蟻,怎麼辦?這個請人來殺生了。你要是不殺生,你就違背國家的法律。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如何,在美國是不可以的;如果有白螞蟻的話,一定要請專門處理的公司,請他們來處理。那我們學佛了,受了戒,怎麼辦?這問題來了,你們說怎麼辦?要找這些白螞蟻跟牠談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在找那個公司人來殺白螞蟻的前一個星期,你誦經念佛給牠迴向,告訴牠,哪一天什麼時候有人來殺你們,請你們趕快搬家,牠真的懂,這不是假話,是真的。你看印光法師,他老人家走到哪個地方,這些蚊蟲、螞蟻、跳蚤統統搬家,那是德行的感動。我們對牠們用誠心,誠心感動,誠則靈。我以真誠的心奉告你,請你搬家,免得到那個時候殺害。你要是不搬,那你被殺了,你不能怪我,我老早通知你了。你不通知牠就殺,那有罪過!那你有罪過,你為什麼不通知我?牠找你麻煩的!預先通知,沒事了。我預先通知,你不走,那你活該,那有什麼辦法。所以要懂得,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在戒經裡面都告訴我們,從前出家人住在山上,山上要搭個小茅蓬,那自己蓋,到哪裡去找工人?搭茅蓬要砍樹,戒經上告訴我們,凡是樹木有一個人高的都有樹神。如果你看中這個材料,你要砍它來蓋茅蓬,戒經說:三天前去祭祀,香花水果供養,在那裡誦經念咒告訴祂,請祂搬家,三天以後來砍這個樹。這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對付那些蚊蟲、螞蟻應該怎麼做法,就行了。這是個如理如法的做法,要懂得。平常家裡面環境要保持整潔衛生,那些蚊蟲螞蟻就不會進去了,保持乾淨。如果外面有些小動物,可以在院子裡面修布施,東西給牠吃。如果在公寓房子,那就沒有法子了。自己家裡面,如果是有院子的,可以;有院子的時候,我們常常吃剩的東西,像餅乾糖果這些東西,放在院子遠遠之處,螞蟻都走到那邊去,不會到你家裡來。你要常常照顧牠,牠也很愛護你,彼此相安無事。所以把冤家要變成朋友,那才是解決之道;不能冤仇愈結愈深,那不是解決的方法,一定要把它化解,一定要懂得方法。這些都是福慧雙修,所以福慧,《金剛經》上所講的,真的都用在我們自己生活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這個是,就是講是名。

      【表面說是福德,實則指示我們不可著相。】

      話裡頭含的重要意思在這個地方,開導我們、警惕我們不能著相。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一句話,從這個地方開始,到後面次次校量,世尊都說福德多。這個意思就是說,

      【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們會相歸性。】

      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最究竟、最圓滿的修法。也許諸位聽過一個名詞,叫「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這些話跟這個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從哪裡下手?其實不難,不著相就是。著相那就沒有法子了,就不是了;不著相就是。性是什麼?性是清淨心。不著相,心就清淨;稍有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著眼,《金剛經》的意思你就會懂得了。所有一切相裡面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你看這個心多清淨。所有一切相,相不礙性,相不礙清淨心;清淨心也不礙一切現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菩薩的生活、菩薩的境界。這是先舉了一個大前提,說這個比較,拿什麼比較?後面就說出來了。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講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麼大的福;那麼大的福,說實在話我們沒法子修,我們哪有那麼大的福報。別說是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我看金銀七寶擺滿這張桌子的人就不多,沒有那麼大的財富,哪能做到那麼大的福?可是你要學了佛就有辦法,學了佛修福超過他們。佛說的話,一句假話都沒有。後面佛為我們說了,「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虛語者、不誑語者。」佛講的話句句真實,你要信得過。所以前面須菩提尊者心裡頭憂心忡忡,你們聽了能不能真的相信,能生實信否?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佛也答得好。就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的人他真相信,他會把佛的話當真。若復有人,看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個人?這最重要了,別的人與我們不相干,我們自己是不是這個人?於此經中,此經就是專指《金剛經》,金剛般若。受持,這兩個字最重要。受持,那你的福報就大了。如果再能夠以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受持是自行,為他人說是化他。你依《金剛經》的道理、方法修行,又能把《金剛經》的道理講解給別人聽,你的福報就超過前面所說的那個人,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那個福報比不上你,所以我們修大福報,機會來了!我們看底下這個小註:

      【看此節經文,若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德即勝過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誤會。】

      因為經上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只有大梵天王才能做得到;除他之外,我們世間人沒那麼大的福報。天有二十八層天,普通一般的天王,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我們剛才講了,四王天、忉利天,那跟大梵天比,差太遠了!大梵天王好像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四王天好像鄉長、里長,忉利天是鄉長、里長之流的,那不能比。所以只有大梵天王能修這麼大的福報。我們要是以為念念《金剛經》,每天《金剛經》念幾遍,我就受持《金剛經》了,那你誤會了。你將來得不到那麼大的福報,你不能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你在經上說的,我得這麼大的福,為什麼沒得到?你錯解了佛的意思。佛是講受持,這個要知道。「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你要注意這兩個字。

      【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布施,福德方能勝過於彼。】

      你那個福德才能夠超過大梵天王。由此可知,如果真正能夠受持《金剛經》,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又能夠為人演說;如果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來生去作大梵天王,你有資格,不成問題,這個不是假的。但是諸位要曉得,大梵天王沒出六道輪迴,你福報享盡了,還是要墮落,所以他不究竟。這就是前面一再給你提示,不可以求人天福報,大梵天王是天上的福報,不可以求。

      受持這兩個字必須要清楚、要明瞭。受是接受,

      【受是領納】

      領納就是接受的意思。

      【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

      你解,你未必受。受,當然理解了,受就是你照做了。怎麼做?開經以來講得很多,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認真努力去做,而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你要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要認真,把這些事做到盡善盡美,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照《金剛經》去修了。心地清淨,是應生無所住心,這心清淨了;而行布施,我樣樣都做,本分的事情一定認真負責,做到盡善盡美。就在你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上,你的工作崗位上,你的身分本分的義務上,你把它做好就對了。要做,要不著相。不著相,應無所住;要做,就是而生其心,這才叫受持。所以它比解當然更高一層了。

      【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

      持是緊緊的抓住,一時一刻都不放鬆。我前面跟諸位說過,不僅說我這一天沒空過,一分一秒都不空過,那叫持。所以你來生才有資格當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那麼簡單當的。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勇猛精進,要這樣去做才行。

      【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為說之福,超過前說只做布施之人。】

      前面那個人,實在講就是指的大梵天王;他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是財施,是財布施。財布施,濟人一時之急,幫助人眼前的困難,不能幫助人圓滿的解決問題。這是財施不如法施。我們在六道裡面眾生,最困難的問題就是生死大事,我們沒有辦法了生死、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一樁大事情,這個財不能解決,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也不能解決,慧能解決,金剛般若能解決。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財,比不上《金剛經》上的四句偈,道理就在此地。此地講的四句偈,是說《金剛經》上任何四句,這個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專指後頭一切有為法,不一定,任何四句。在古印度四句就叫一首偈,所以無論哪四句都行,都可以用它來做觀照的功夫,都能夠得真實的受用。所以它為什麼會超過,我們把這個理事都搞清楚了。依照《金剛經》修行的人,就是受持之人。受持《金剛經》,沒有不行布施的;《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那當然肯布施,當然行,哪有不布施的。他修的這個布施,說實在的話,我們在相上看,好像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好像是比不上,形相上不如;而實際上,給諸位說,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為什麼?這個地方講過,前頭說過,他那個財施是福德相,受持《金剛經》的人布施是福德性,那怎麼會一樣!福德相怎麼會變成福德性?因為他不執著、他不著相,不著相就跟性相應。性德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是三千大千世界能比得了的。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你才曉得受持《金剛經》的人了不起,真正不可思議!諸佛菩薩見到,沒有不讚歎的。

      【此人既能受持修慧】

      這是講受持《金剛經》的這個人。

      【又能法施修福】

      他所施的財也變成法了,怎麼說財都變成法?稱性。他布施一塊錢,那一塊錢的福超過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什麼原因?大梵天王著相,著相的福就有限,多大它有限度的。不著相,沒有限度,無相,沒有限度;無相,稱性!這個事實,我們在本經一開端,世尊所示現表演的,就非常明顯。釋迦牟尼佛著衣,著衣是不是布施?持缽,持缽是不是布施?統統是。一些人真的是心太粗了,也迷惑,世尊表演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沒看見。說實在話,我們看不見,當然不能怪,煩惱太重了。連釋迦牟尼佛天天跟著的那些學生,也沒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了,總有聰明人看出來,心很細,被他看出來了。所以說諸佛菩薩穿衣吃飯,真的是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是布施,他哪裡空過?沒空過!確實一分一秒都沒空過。我們在這些地方、極微細的地方,能夠體會到了,才曉得怎樣用功;才曉得,實在講怎樣用功就是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這個生活才是真實、究竟、美滿,因為這個生活是福慧雙修、福慧雙得,都得到!大家要是稍稍能體會到這一點意思,我想《金剛經》不管講多久,你一天都不會缺席,真有味道!這個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真正能體會、真正能明瞭,真得受用,法喜充滿,前途展現出一片光明。所以知道這個法施,點點滴滴都是法施。

      不過一般眾生,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正如同世尊所揀別的,必須持戒修福,他接觸到,才能得到這個利益;若不是持戒修福,縱然聽到《金剛經》、遇到《金剛經》,也是空過了。原因在哪裡?經遇到了、聽到了,沒有聽懂、沒有看懂;換句話說,還是迷惑顛倒,這一生當中依舊是醉生夢死,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就真可惜了。你能夠聽懂、看清楚了,那就是佛所說的,你是持戒修福之人。我們對於那些業障習氣重的人,還是要幫助他;不幫助他,就放了、算了,捨棄掉了,我們的大悲心又缺了一塊,不圓滿了,也要幫助。怎麼幫助?現在比從前方便,從前科技不發達,幫助大眾真困難,現在方便多了。我們在這裡講經,你們大家看到了,有錄相、有錄音。新加坡這個地區的人有福報,諸位走遍全世界,哪個地方福報超過新加坡的,沒有!福報從哪裡來的?肯修,大家都熱心在修福。我到這邊來,聽說你們把這些錄音帶做成雷射激光片、CD片,這就是修大福報。使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人,善根福德薄不能到這個地方來聽,他將來從錄相帶、錄音帶裡聽的時候,那個福報比我們差一等。我們第一等,他第二等。雷射激光CD片好,能夠保存很久,音質、畫面都不會變,能夠保持很久。不像錄音帶,錄音帶的壽命不長,它在磁頭上有磨損,還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上一次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團到大陸去朝山,在五台山上看到錄音帶,保存的時間很短。因為五台山冬天很冷,夏天又熱,所以它這個帶子會變形,音會變質,保存的時間很短。用雷射激光CD片那就能保持很久,它對氣候變化沒有影響。所以能夠大量在這裡製作,你們就是修大福報;這《金剛經》說的,修的福報超過大梵天王,有這麼多人肯修福,這個地區就有大福報。福報是靠自己修來的,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用這個方法,用錄相、用錄音,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們。現在把經文寫成講義,寫成講義的效果就不大,現在很多人不看書,有什麼辦法?這個沒有法子。能看書的人少了,尤其寫講義寫一大堆,看到厚厚的一本書,他還願意看,那很難得,很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現在人喜歡聽的多,錄影、錄相對現在人幫助很大很大!我們用這個來修法布施。這樣自行化他,福慧雙修,我們自己所得到的,「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我們修的是福德性,他們修的是福德相。福德相再多都有限;福德性再少,都不可思議,沒有邊際。所以諸位,你是要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大福德,還是修那一點小小福德?在從前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方法,情有可原,不能怪你。今天你知道了,理論你搞清楚了,方法你也明白了;換句話說,現在問題在你自己,你可不能怪佛菩薩,還有這麼好的方法,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你不告訴我,你對不起我!佛菩薩都告訴你了、都講清楚了,那問題在自己了,肯不肯認真去做。認真要做,說實在話,這個講堂聽這一遍不夠。我想你們自己都知道,在這裡聽的時候聚精會神,點點頭,好像是懂得了;出了門,就沒有了、就不見了。這是什麼原因?薰習的時間太短了,所以這個習氣、老毛病,沒有辦法一下改過來。用什麼方法?多聽,現在多聽方便,有錄音帶;錄音帶帶回去多聽,聽個幾十遍,聽個二、三百遍,印象深刻,自自然然,沒有意思想改,他自自然然就改很多了,這才行!不聽不可以。聽這一遍了,我離開新加坡,明年再來;明年再見,忘得乾乾淨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點用處都沒有。那你們所修的福報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福德相,那個福報就小;福德性,那才真正不可思議。

      【故能勝彼】

      這個結論下得非常的肯定,決定是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決定超過大梵天王的福報。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沒有一個超過大梵天王的,世尊用他來做比喻。說實在話,這在經論上講得清楚,很清楚的。天上這些天王,都是在佛門裡修行的人,如果不是在佛門當中修福,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但是天上,人間也不例外,人間大富長者,大富大貴的人,前世都是在佛門修福的。唯有佛門當中,這個福報才真實不可思議,因為它是福德性。縱然不能證得圓滿的福德性,證得一分、二分都不可思議。甚至於說,一分、二分我們也沒有證得;但是靠近了,沾到一點邊。像大梵天王去到天上作天王,享天福了,他不是福德性。福德性超過三界,超越六道;他還在六道裡面,那就是相似位,沾到這麼一點氣分而已。這一點氣分我們多多少少也沾到一點,這個福報都很不可思議。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切諸佛,就像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成佛了。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他就成佛了,他就是諸佛;這就是諸佛之一。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到十住,再往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諸佛就是指這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位次,都稱之為諸,一切諸佛是指這個。每一個位次裡面,證得這個位次的,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了。這些諸佛怎麼成佛的?都是依照《金剛經》的原理原則修成的。那也許說,那個是參禪的、那個是念佛的、那個是學密持咒的,都成就了。對,不管修哪一個法門,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決定是依照《金剛經》的原理原則。《金剛經》的原理是什麼?無住生心,決定是這個道理;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決定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是,千經萬論,不管佛說的是怎麼多,絕對不會違背這個原理。所以《金剛經》所講的,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要知道。前面跟諸位說,我們念佛法門也不能違背它,還是遵守這個道理。

      底下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是修行證果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本經所說的原理原則。前面一切諸佛,是講他證的果位;果位跟他所修的方法,都在《金剛經》。《金剛經》好就在此地,文字少,不到六千字;裡面所講的,是佛法修證的總綱領、總原則。這麼少的文字,含無量的佛法、無量的精義,這是最難得之處。中國人確實是有智慧,能在一切經裡面,《大藏經》那麼多,把這個頂端選出來,這就顯示出高度的智慧。把這部經選擇出來,做為我們修行主要的課程、主要的依據。底下註解我們看看:

      【佛說一切法,般若盡攝。】

      攝就是包括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般若統統把它包括盡了。不僅僅是世尊所說,大乘經上常說:佛佛道同。我們明瞭佛佛道同,就可以知道,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說之法,跟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換句話說,都不能出《金剛經》的範圍,《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是一切諸佛所說的精華之所在。

      【本經尤是般若中之最要。】

      我們《大藏經》裡面,般若部最大的是《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剛經》是六百卷般若裡面的一卷,般若經總共十六會,《金剛經》在第九會,是《大般若經》裡頭最重要的,所以古人比作大般若的綱要。可見讀此經,無異讀《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綱要,讀了這一卷等於讀六百卷般若。般若是一切經的綱要,那就是「且無異讀《三藏十二部》。」你讀這一卷經,等於說整個《大藏經》你都讀盡了。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可是你要懂得意思,才是真的;不懂意思,那是假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無非教你「離一切相,行於布施」;千經萬論,歸根結柢就這麼一句話。果然一切都不執著,果然真的在行於布施,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你全都做到了,不讀也等於都讀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