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二三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23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數第二行,從小註二十五段看起。
【遍計執性,謂普遍計較執著。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性而別有也。】
這是相宗裡面講的三性與三無性,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論。他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這三種性質。遍計,遍是普遍,計就是計較,我們用計較大家好懂。相宗他們的論點裡面稱為計度分別,度是度量,就是計較、度量、分別。也就是性宗常講的,像我們在《金剛經》上常看到的,我們淨土經論當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謂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想等等,這裡面的範圍就非常廣大。而在《百法明門》裡面,我們看到的比較具體一些,就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百法一共分為五類:第一類「心法」,第二類「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屬於依他起性。依他起,這是許許多多條件形成的,這些條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的。
「遍計所執」,用現在的話來講,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譬如,百法裡面不相應行法,第一個是「得」,得失的得。說得,當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講一個就行了。「得」,有這麼一個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財富;「我」是心法,「財富」是色法。把這兩邊離開,單單講得,「得」是什麼?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確實有這麼一個概念。它雖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法、色法連帶發生的,也離不開它們,但是不可以歸納在它們那一類,這叫做不相應行法。凡是這一類的,都是遍計所執性,就是根本沒有這個事實,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總而言之,就把它稱之為妄想,這是屬於妄想。意思是說明,它雖然是無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變現的,真性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其實我們講的三性,統統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離開真如本性就無有一法可得。打個妄想,也是從真性裡面起來的,所以不是離開真性而別有一法。這句話特別說在遍計所執性上,因為它完全是虛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還有一個東西存在一樣;這個我們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個妄念。第二個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原不離性體。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這個地方的註解,實在講比相宗講得簡單,容易明瞭,相宗講得非常繁瑣。「依」就是依靠,「他」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它要依許許多多的條件才能夠生起現象,凡是這一類的我們都稱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裡面所講的緣起,《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緣起,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就叫做緣起。緣起的法,決定沒有自體,我們講性空那個性是實體;它沒有實體,它是許許多多條件合起來現相,這個條件散開來之後,這個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是屬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蘊。四大五蘊還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的,因為細說太繁瑣,把它歸納為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合起來,有這個身體。四大五蘊要是離開,這個身相就沒有了,可見得這個身確確實實沒有自性。身,實在講有沒有生滅?沒有。緣聚的時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確沒有生,我們看到好像是生了;緣散的時候不滅而滅,實在講它沒有滅,它只是緣聚緣散而已,哪裡會有生滅!生滅是我們看一種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們叫它生;散,叫它做滅,實際上只有緣聚緣散,決定沒有生滅,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通常也覺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麼叫不生不滅?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從緣上去觀看,沒有生滅的現象。講緣起、緣生、性起,都是一個意思,這是在性宗,特別是在《般若》跟禪宗裡面講得最多。
這正是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它隨什麼緣?緣非常複雜,無量複雜的因緣它也有一個頭緒,那個頭緒就是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動相,統統從這個地方起來的,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不覺心就動,覺心是不動的,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覺心是不動的。我們今天求什麼?求覺,希望覺悟。怎樣才能夠覺?如果你妄念不止,怎麼可能覺?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復到清淨,這個淨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定。佛法修學,定是樞紐,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學,外面沒有,一定要向裡面用功。本經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用戒定慧三學來看,信就是戒學,清淨就是定學,實相就是慧學,這兩句話裡面戒定慧三學都圓滿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無明是動相。隨緣,第一個緣就是指的無明妄動。依相宗的說法,無明起來之後,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有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見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這一部分,相分講物質這一部分,精神跟物質都是無明業相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個根源。相宗說得詳細,它就變現出這個現相。念頭,也就是妄想,它愈來愈複雜,於是變現的現相也非常複雜。如果我們要問,我們妄想究竟是多麼複雜?你就看它變現出來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複雜的程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它跟我們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這個複雜現相怎麼複雜,我們的妄念就這麼複雜,妄念是因,現相是果。原不離性體,它也是自性隨著染緣變現出來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性。第三個講:
【圓成實性,圓是圓滿,成是成就的意思,謂本具,本來具足的。】
圓成實性是講真如本性,它從體上說的。
【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為法。依他起跟遍計執性是有為法,在《百法》裡面總共分為九十四法;圓成實性是屬於無為法,而且是六個無為裡面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才是圓成實,其他的像虛空無為,它還不是圓成實。
【實,就是真實。】
決定不是虛妄的;像前面兩類都是虛妄的,絕對不是真實。這個圓成實性,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生滅的。
【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淨心等,其名無量。】
佛在經上說「圓成實」,那個名字說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讀佛經,不免起了懷疑,說釋迦牟尼佛一樁事情用一個名字就好了,說那麼多名字,把我們都講糊塗了。他為什麼不用一個名字?實在講,佛說法我們大家都能肯定,充滿了智慧。在方法上講,極盡其善巧方便,而是我們不能領會,所以在裡頭還產生誤會,這是我們的錯誤。佛為什麼用很多的名相?他有兩個道理,第一個,一個名相沒有辦法把這樁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個名相沒有辦法完全包含;第二個意思,怕我們學佛的同修執著,執著就錯了,前面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性、相宗裡面都告訴我們,我們求學的態度,第一個是要離名字相,可見得名相不能執著,所以佛一樁事情說許多名相,就是告訴你不必執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執著。有這兩個理由,佛往往每一樁事情都說了好多個名稱,特別是真如本性說得非常之多,這裡只是略舉幾個名詞而已,其名無量。
【性宗亦謂之真實性也。】
相宗稱它作圓成實性,性宗也叫它真實性。
三性的說法,是不是達到究竟圓滿?沒有。為什麼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它是落在言語思量這個範疇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須要有三無性,這個問題才真正達到圓滿。正如同佛說法,說到最後他一定把所說的完全否定,這才圓滿。為什麼否定才圓滿?因為真如本性裡頭本來沒有一個念頭,你說什麼?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是會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夠契入境界,這才是真正達到教學的目標。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說。但是,我們離開思惟、想像、言說,不能夠傳遞,佛要把法傳給我們就無法可傳,必須要利用這個做工具,透過這個工具,你要從裡面悟入,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講三無性。
【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無字甚活。】
這個字活活潑潑的,不能把它當作沒有,你要說沒有的話,就坐實了,那就不是這個意思。
【有非、空之義,即不可執著是也。】
實在講,這個「無」最好的一個講法,就是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用《金剛經》上的話來說,你一定墮在四相四見當中,那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不執著。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再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先說相無性:
【虛妄之相,非真實性,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相無性。】
這個文字很簡單,實在講將這個名詞解釋得也相當清楚。虛妄之相,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相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它是業因果報所產生的現相。業因,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波動,我們佛法裡面講「不覺心動」。我們講心動,跟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這個意思非常接近。念頭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動。動,它就會現相,可是這個相決定不存在。我們現在感覺現相之存在,實在講是波動的相續相,連續的現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們曉得現相是怎麼發生的,它的真實狀況如何,然後才懂得佛法裡面所講的染淨不二、生滅不二。染淨,在我們看,這個現相極其粗顯,怎麼能說不二?清淨到極處是佛,染污到極處是阿鼻地獄,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點都不錯!極清淨也是一念現的相,而且這一念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可得;極其染污的相,也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要求這個相也了不可得。我們是心太粗了,見不到這種事實真相,所以看到是連續的。連續相裡面對於染淨好像感觸特別的深刻,其實我們的感觸是錯誤的觀念,的確是錯誤的。所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們入了諸法一如,確確實實入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他們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簡單的講,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極其差別裡面那個差別相沒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淨相;這個清淨,染淨兩邊都沒有了,這叫真清淨。看到這個現相,看到不二的現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這個妄相是性現起的,但是它並不是真性。「性中本無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沒有,十法界的相沒有,給諸位說,一真法界的相也沒有;總而言之,只要是有現相,都是心動了。現的相不一樣,十法界的相不相同,這就是動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裡面,愈是往上面去,我們講他的心愈清淨,愈清淨,波動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動愈大,是這麼樣形成的。到菩薩、到佛,那種波動幾幾乎乎接近水平,見不到它的動,其實它還是有動相,它要是沒有動相的話,就不會現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會著相,不會在相裡面起分別、執著、攀緣,不會起這個念頭,因為曉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見到的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從哪裡來的?從因果來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識宗講的,相皆是虛妄,唯有識是真實的,這個意思完全相同。不著相,從相上就見性,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緣生之法,本非真性。性體無此緣生,應不著緣生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生無性。】
「生無性」是對依他起的。生是講生滅,生滅就是有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生滅法。為什麼它有生滅?因為它是生滅心變的,生滅心就是生滅的念頭,我們的妄想、念頭,一個念頭滅了,底下一個念頭接著就起來了。我們自己曉得,我們這個念頭的起滅,這個念頭是很粗很粗,最微細的念頭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那是阿賴耶識裡頭微細相。我們能夠覺察到的念頭是第六意識,我們叫意識,下意識,這個我們有的時候能夠覺察。所能夠覺察的,還是意識裡面那個粗顯的一部分,它微細的那一部分我們還是覺察不到;阿賴耶的微細相,那當然就更難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八地菩薩,你就想那個心多清淨!
清淨心就是定功,世間的定功四禪八定,這是沒有出六道,我們講一般修定功夫分八個等級。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離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定功,在圓教大經上他們的斷證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薩;換句話說,七信位菩薩的定功,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初住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有三十個位次,然後從初地、二地到八地,你們想想看,那個等級不可思議!八地菩薩那麼深的定功,觀察到阿賴耶識的心動,心裡頭微細的波動他見到了。見到,才能夠把它降伏,才能夠使它慢慢再平靜;你見不到的時候,你對它就沒有辦法用功夫,見到的時候,才能夠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個時候見到什麼?見到依他起性的那個根源,那個波動的源頭他見到了。
「緣生之法,本非真性。」到這個時候他親自見到,真心本性是不動的,阿賴耶裡面的動相還是無明在作祟,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源,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些現相從哪裡來的?從這兒來的;可是真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性體無此緣生。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對於所有緣生,不要說緣生所現的幻相不執著,緣生也不執著。緣生是能生,現相是所生,能所都不執著,曉得這個就是性,還是真性的起用,這叫做「生無性」。緣起性空,前面依他起性是講緣起,生無性是講性空,緣起性空。
「勝義無性」是對「圓成實」說的。圓成實,說實在話,是很不得已佛為我們起了這麼一個名字,顯示一切幻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我講這個幻法之外,這都有毛病、都有語病,為什麼?幻法實在講就是真實,但是講幻法就是真實,大家很難懂,怎麼虛幻就是真實?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個真實,這個大家比較好懂;雖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煩,很容易把意思錯會了。不執著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實的。只要在幻法裡起心動念,那就錯了,這就錯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見得名相是緣起的。圓成實是緣起的,勝義無性也是緣起的。真如本性裡哪裡有個勝義無性這個名字?沒有這個名號。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懂得。
【勝義無性,就是真如本性,為一切法之本體,名第一義,亦名勝義。】
勝是殊勝的意思。這個地方說「真如、性、本體、第一義、勝義」,可見得佛說這樁事情,也說了許許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實,眾生本具,本來圓滿,所謂圓成實也。】
這個地方,我們雖然不能夠徹底明瞭,我們對佛有信心,佛決定不欺騙我們。真如自性,我們個個都有,本來具足,現在雖然在迷,迷失也沒有欠缺一絲毫。諸佛如來覺悟了,證得了,說實在話,他的自性也沒有比我們多一點點,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他說這個話不多,在一切經裡頭很少經上有這種說法,這才說出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上尤其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也是圓滿的。佛的德相無量無邊,萬德萬能,真的是隨心所欲,應化在十法界,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相,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相,這叫圓滿的現相。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訴我們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麼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現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覺,你的智慧德能馬上就恢復。迷跟覺都是無始的,前面我們說過,不能再說,花的時間很長。我們的麻煩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煩在此地。偶爾也有覺悟的時候,可是第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那個覺悟就像閃電一樣,古人比喻說石火電光,一會兒又迷了。如何能夠保持念念覺,那就成功了,我們的本能就全都恢復了。
《金剛經》上就是跟我們講這些理論與方法,這個方法裡頭最重要的,我們用很淺顯的話來說,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這樣輾轉相輔相成。佛在個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諸佛之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用這個功夫,這真的叫直截了當。這是本具、本來圓滿,所以叫圓成實。
【然勝義亦是名字,故曰勝義無性。】
它也沒有自性。
【應並勝義之假名亦不著而無之,乃真實性也。】
可見得要見真實性,真實性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經前面講的信心清淨,清淨就生實相;實相就是此地講的真實性。底下這一段,這是合起來說的,做三性、三無性的總結。
【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緣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為真性。】
這是總結前面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對於這些法相名詞的含義,我們清楚明瞭,而不能夠執著。這個執著是含著微細的起心動念、分別,都不能有,這才是真性、真心的顯露。
【正顯相既離性而無體,性亦非離相而別存,於義尤圓。】
這個意思才講得圓滿,為什麼?性一定現相,性是體,有體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看《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說的體相用。佛法裡面講真、講妄,它的定義很簡單,凡是永恆常住不變就叫它做真;凡是會變、無常的就叫它做妄。體相用,在這個裡面,體是不變的,體是常住的,所以說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會變,相也會變,用也會變,會變的就是無常的,我們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煩的是眾生著相而不見性,麻煩在此地。所以,只要你不著相,性在哪裡?性相一如,性相是一體,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性相原無二致,這個意思才圓滿。
【佛說三性、三無性,所以顯性相之圓融。】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為我們講的無障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因為它是圓融的,它是一體的。
我們要如何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契入真實的境界?經上講得很好,禪宗裡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經裡面所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誰?我們自己是的,不是別人。我們什麼時候能成得了諸佛如來?說諸佛,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金剛經》裡講得很清楚,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諸佛。《華嚴經》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經裡面稱諸佛,這四十一位叫諸佛。究竟果位上叫圓滿佛,這四十一位叫分證佛,統統是如來,都有如來的稱號,都有如來這個意思。怎麼樣契入?《金剛經》上講得太好,「如來者,諸法如義」。我們什麼時候到諸法如義,我們就是如來,我們就成佛,雖不是圓滿佛,是分證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麼叫諸法如義?於一切境緣當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障礙就如,有障礙就不如。我們今天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不如。看這樁事情喜歡,看那樁事情不高興,也不如!如何能夠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維摩經》上說「入不二法門」,眾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淨一如,佛跟魔一如,無有一法不如,這是我們《金剛經》說的,「萬法皆如、法法皆是」,這個時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諸佛如來,你入了佛位。
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功夫在哪裡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順逆境緣之中練習觀!把這個觀念換過來,從前觀念錯誤,錯誤就是樣樣都不如、樣樣都不是、樣樣都對立,如何在這裡面體會到它是一,它決定不是二。但是這種觀,大乘經上都教給我們這種觀,實在講它已經把方法道理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觀不出來,無從下手。實在講,不是佛不慈悲,佛講得太清楚。像《金剛經》上隨便拈幾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不就一如了嗎?佛是個相,餓鬼、畜生也是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相是虛妄的,畜生、餓鬼相也是虛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嗎?你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來。
我們今天難處在哪裡?你說它虛妄,它怎麼個虛妄法?明明擺在面前,它怎麼個虛妄法?你一定要曉得,這個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所現的,你這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剎那生滅,不存在。你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用這個方法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門。這個觀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時候,你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無量的煩惱,迷失了真相。真相沒有別的,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相,確確實實剎那生滅。剎那生滅,生滅的時間太短促,時間太短了,可以說是生滅同時,一生就滅,生滅同時,所以叫它做不生不滅。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說個不生就沒有意思,說個不生不滅那有什麼意思?生滅跟不生滅是同時的,說它不生不滅,這個話就有意義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確確實實它不存在。你說佛,佛不存在,說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存在的。從這裡去看就入一如,才曉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再看這個小註裡面說的:
【智者明瞭三性三無性之理,以貫通乎性相。則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三性、三無性也是說明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所有一切法相、現相的性質,我們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當然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分別了。這樣不但我們可以脫離輪迴、脫離生死;世出世法裡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經典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確實可以脫離生死,可以超越輪迴;不但能夠超越輪迴,而且能夠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門,就超越十法界。
【本經令觀一切有為法如夢者】
這是末後一首偈,這是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因作如是觀,便能洞徹三性三無性之理。換言之,若明三性三無性,方能徹底了然一切有為法之如夢。】
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是佛家所講的,「法門無量,殊途同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入不二法門;相宗到最後歸到這裡,性宗也歸到這個地方。如果我們能常常作如是觀,如是觀裡面有淺深不相同、有廣狹不相同,看你所解義理的淺深,你的觀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樣。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會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會逐漸的深入,然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當知清淨心中,本來離相,是謂真實性,無有夢相。】
夢幻泡影都沒有,我們清淨心裡確確實實是如此,真心離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從來沒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從來沒有過。全是真心在作用!雖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曉得是真心起作用,這就迷了,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妄心當家作主,真心起作用還做不了主。我們跟諸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真心起作用,真心當家作主。我們是真心起作用,妄心當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裡用了很多佣人,結果佣人當家作主,主人沒權了,變成這個樣子。妄心是什麼?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妄心。真心是什麼?見聞覺知,真心。我們睜開眼睛能見,能見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門頭舉一根,你把這一根通達了,那六根就都通達了。《楞嚴經》上,佛也是舉眼根,說得很詳細,經文很長,十番顯見。說明能見是真心起作用,見性見,第一眼見是見性見;第二,妄念起來了,起分別執著。第一眼見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看得很清楚,見性見。諸位要知道,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性。諸佛菩薩的六根跟我們完全相同,人家見到的是真實的,不帶一絲毫虛妄,就是不帶絲毫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帶這個東西;只要摻雜這個東西進去,就把真心變成阿賴耶識。
如果你要問,我們真如本性是幾時變成阿賴耶識?為什麼會變成阿賴耶識?有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不但現在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有人向他問過,這是老問題!這個問題在佛法叫根本大問,大問題!這是根本問題。佛雖然在《楞嚴經》上講得很詳細、很明白,可是讀《楞嚴經》的人、聽《楞嚴經》的人,還是沒聽懂。為什麼沒聽懂?說老實話,講經的人本身不懂,怎麼會幫你講,你會聽懂了呢?我怎麼可以說講經的人沒懂?因為《楞嚴經》我過去講過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個註解怎麼講,我就怎麼講,實際上我沒有透徹它的意思。難,非常之難!
為什麼沒有懂?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有妄想。我們講經還要找很多參考資料,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來講,這是實實在在的。幾時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這個要沒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學講經,去研究《大藏經》,去找這些東西,《大藏經》從頭到尾背過也不行,也沒有用處。必須要在一切境緣當中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見聞覺知,跟如來、諸大菩薩完全一樣。展開經典,看看他們悟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拿來比對比對,那個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沒有別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之後,還要放下。到哪一天沒東西好放了,那你就成佛了。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放下,他還是要放下,要做這個功夫。「清淨心中,本來離相」,離相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對我們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東西造業。有業因一定就有果報,因為我們這個業不斷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業果相續。
【因真性以隨緣故,現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謂依他起性,這就好比現夢中的境界。凡夫不明緣生虛幻,生本無生,遂致計較執著,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是謂遍計執性,這就是迷相昧性。】
迷在幻相上,迷在夢境上,以為夢境是真實的,這種虛妄的分別執著,就是遍計所執性。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楞嚴經》上六句話,在二百七十五面,第十九段,《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六句我們詳細講過,真正難得!宇宙怎麼來的?人生怎麼來的?這六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麼來的,這裡講虛空怎麼來的,晦昧為空是講虛空,虛空怎麼來的?虛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裡面,虛空是屬於無為法。為什麼把它列在無為?因為我們看不出它的變動,像動物生老病死很顯著,我們看得出來,牠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就叫做有為法。植物有開花結果,也很明顯。礦物,像我們這個地球,大家都知道滄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斷在起變化,起變化那就是無常,那就屬於生滅法。何況星球,現在我們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經上講的成住壞空,這是有為法。虛空,一個生起,一個將來滅掉,但是從生起到滅掉當中,它沒有什麼變化,看不出它生滅的現象,沒有辦法列在有為法裡面,只好把它列在無為法裡面。但是這種無為,叫相似的無為,不是真實的無為。真正的無為,真如無為,我們的清淨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無為。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瞭。我們再回頭看底下這三十三段: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別執有一真心。】
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說妄的外面有個真的,真的外面有個妄的,都迷了、都錯了。過去歐陽竟無先生曾經說過: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學。不是宗教,這個意思我們很清楚。為什麼不是哲學?我們讀經讀到這個地方就明瞭,哲學裡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對立的、相對的,佛法裡面沒有一法是對立的,所以它跟哲學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從對立的心態去學佛,你決定不能入佛門。現在佛法變成宗教,你要不是學佛教的宗教,就是學佛教的哲學,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教義。所以一定要記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講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為迷悟不一樣。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還是它,而心裡面沒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說了一個名詞。有沒有迷悟?再給你說,迷悟不二,這就愈說愈深,說迷悟不二,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們看到迷悟非常顯著的不一樣,怎麼會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麼迷的、怎麼悟的?大乘了義經典裡面都講這個問題,《金剛經》上尤其說得透徹,尤其說得明白,世尊說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來顯示這個意思,即非是名顯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夠把這個法看作二。這是講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執著有一個真心。
【若其如此,仍復昧性。】
昧就是迷,還是迷了性,還是不見性。
【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實性故。】
換句話說,佛所講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執著。我們要體會他的意思,不能分別、不能想像,「我想想,佛這是什麼意思」,那就錯了。所以佛法裡面,不但是禪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裡頭不講研究,為什麼?研究是意識,佛法用的名詞叫參究。參究跟研究有什麼不一樣?參究不用心意識,也就是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但這個不用,也不落印象。這個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落印象,末那識是執著,意識是分別。離心意識,就是離分別、離執著、離印象,那個叫參。研究是用心意識,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參的時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萬法一如。
【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則依他起,便是圓成實。】
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圓成實是體,一而三,三而一,確實是一樁事情,這是入不二法門。所以壞在哪裡?壞在遍計執。遍計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壞在這裡。
【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計執,雖熾然現相,而心固無相也。雖示入生死,而性本無生也。】
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六道輪迴原來就是一真法界。我們要問:一真法界這些相,眾生相跟佛菩薩相一樣不一樣?給諸位說,不一樣。並不是一真法界,花都變成一個顏色,都變成一個形狀,不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現相?業因果報本來就那麼多。這是佛講的,「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複雜,現的相複雜。可是你要知道,現的相再複雜,這些現相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三無性裡面講「生無性」就是說這個事實真相。
《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沒有有為法,有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為法,但是這些現相是夢幻泡影。凡夫不曉得它的真相,執著夢幻泡影以為是真實,錯在這個地方,在這裡感受苦樂憂喜這些果報。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在天堂裡面你不會感覺得樂受,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不會被外境所動,不會被境界所轉;你在地獄裡面沒有苦受。換句話說,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那才叫真的樂,才叫離苦得樂。佛法裡面得樂,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就錯了;苦樂都沒有,那叫樂。佛經上講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歸納起來,稱之為苦樂兩大類;心呢?心的感受是憂喜,把它歸納成這兩大類,這是你身心的受。當你身心沒有苦樂,也沒有憂喜的時候,這時候叫捨受。捨受是最好、最舒適的,這是正常的。為什麼不叫它做正受?捨的時間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這個定,佛學名詞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樂憂喜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受才叫正受;你有苦樂憂喜,這個受是不正常的,這不是正受。
苦樂憂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聖六凡都不相干,從哪裡來的?從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著幻相,以為這個現相是真實的。裡面有妄想,就是剛才講了,分別執著,見到外面這個緣,外面是緣,裡面是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是什麼?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煩惱就起來了,感受就起來了。外面就是緣,因是裡頭的;佛教給我們,把那個因息掉,外面的緣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緣都是平等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清淨了,真正定下來了。心一清淨,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瞭。明瞭就是智慧,所以則生實相;生智慧,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一切法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怎麼變化的、怎麼結果的,都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於性相都不計較、都不執著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熾然現相,你自己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境界,剛才說過,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依《華嚴經》來說,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經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入這個境界。雖入這個境界,我們身還留在世間,可是確實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裡有個術語,叫「入般涅槃」,你已經證入般涅槃。涅槃有二種:一種叫「有餘依涅槃」,一種叫「無餘依涅槃」。什麼叫有餘?身體還在,身體還在是有餘的。涅槃不是死,有很多人認為,佛教死了就叫涅槃,哪有這個話!這個話把名詞完全錯會了。涅槃是不生不滅;你已經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就叫做入般涅槃。身體還在,身體還在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剛才講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時候的身體,就是此地講的「雖示入生死」,示是示現。跟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沒有兩樣,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起一個妄念,生即無生,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我們世間人把生跟死看作兩樁事情,入般涅槃的人曉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生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意思就說明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這個話的意思是這個說法。
「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迷,菩提是覺;我們一般人把這個看作兩樁事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覺跟覺是一不是二,這是入不二法門。這些話很難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會錯了。如果能夠正確的體會,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去做轉煩惱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時候是煩惱,悟的時候是智慧,所以煩惱都不怕,轉過來是無量智慧。我們在以前講席當中說到這一句,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講,大家比較容易體會。煩惱轉成菩提,怎麼轉法?我舉個比喻說,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聰明,他不聰明他偷不到東西。他有很多壞點子、壞主意、壞的手段。他一旦覺悟了,知道這個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轉過頭來,他就當警察,專門抓小偷。他那一套東西都會了,那不就是轉成智慧了嗎?所以在一念之間,煩惱轉過來就是無量智慧。所以不要怕煩惱多,煩惱多,換句話說,轉過來之後你的智慧就多,要會轉才行;也就是一個用在錯誤的地方,一個用在正當的地方,用在正當的地方就叫做菩提,用在錯誤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業,那個錯誤了。
【本經唯一主旨,在於無住。】
這個在經的上半部就講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在前面已經都說出來了,所以一部經的主旨就在無住。
【以破我也】
佛門裡面常講到迷悟、善惡的標準,有很多人沒搞清楚。佛法裡面講善惡的標準,凡是為我都是惡的,凡是念念為眾生那就是善的。為什麼為我就是惡的?佛法要破我執。你起心動念,「我」擺在這個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夠脫離輪迴?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這個念頭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你永遠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給我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想自己,這是大乘的修學綱領。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為一切眾生,我是眾生之一,一切眾生都好,那我也不會壞到哪裡去,念念為一切眾生。善惡標準是這麼訂的,迷悟標準也在此地,起心動念執著我就迷了。所以,第一個就是要破我。
【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而深、從初學至究竟。】
其實《金剛經》上,可以說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可以當作日常生活當中用功的觀行,這是這部經的好處。所以佛在經上屢次的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四句偈」,那個四句偈是指本經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後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統統可以做為觀行的標準。這首偈當然更好,因為所舉的這些例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都知道這是虛幻不實。「夢」是總說,「幻、泡、影」前面也一個字一個字分別說過。總而言之,說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把這個境界看作夢境,實實在在是一個夢境。我們把它看作夢境,說實在的話,還是隔了一層,確實是夢境,確實是虛妄的,決定不是真實的。這個樣子,你的心自然就會清淨;也就是說,心於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自自然然就不執著、不分別,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現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們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現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現前。所以應作如是觀,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電」,是講所有一切現相存在的時間短暫,極其短暫。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十年。你這樣想法錯誤了!幾十年當然比起無限的時空是很渺小、很短暫,但是你沒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實真相沒看出;事實真相剎那生滅。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修提示過,我們的光陰過去不再回來,那不是一場夢是什麼?去年過去了,上一個月過去了,上一個星期過去了,昨天過去了,今天早晨過去了,中午過去了,下午過去了,能再回來嗎?不能!那不是一場夢是什麼?不要以為我這個身體還能夠存在多少年,我們這個身體存在是剎那剎那計算的,不是一小時一小時計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計算的,剎那剎那計算的。你才曉得是如露亦如電,才知道不可能存在,這個經上講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嚴》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說這個意思。
這樣作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說這是貫徹到底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夠作如是觀,正確!非常正確!這個觀,由粗而細、由淺而深,粗細淺深隨著你的境界不一樣,因為你作觀,你曉得作觀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觀是觀念。我們以前都把它當作實在,當作真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以為我們的壽命很長久,以為我們會擁有很多很多的財富,這都是錯誤的觀念,全是假的,夢境!什麼東西你得到?什麼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樣得不到,身體都得不到。身體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大家都曉得這個常識。我們進這個佛堂來,一個半小時出去,細胞新陳代謝不曉得多少個了。可見得我們進門來的身體,跟出去不是一個身體,這是現在大家都能體會到的。身體都是假的,何況身外之物?把這些觀念統統改正過來,這叫作觀。
想法、看法修正過來了,改正過來了,當然我們的說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說法、做法那是行為,修行,修正我們的行為。粗細淺深,剛才講了,隨著你的境界在提升,會由粗而細、由淺而深。換句話說,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樣,不但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樣,年的時間比較長。年年有進步,你的功夫可以說得力了,已經進入了狀況。年年不一樣,你自己會感覺到,別的人也會感覺到,從什麼地方感覺到?相上,心變了相就變了。你的氣色不一樣,你的光采不一樣,你的身體健康不一樣,這是非常非常顯著的。也就是說,你要是真的能夠作如是觀,你的相貌一天會比一天好,你一年會比一年年輕,你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會恢復正常,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淨了,清淨心變出來的相就是正常的。你為什麼會有病痛,為什麼會那樣?妄想,清淨心破壞了,裡面的相也破壞了,這是很明顯能看得出來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話,月月不一樣。到月月不一樣,你自己充滿了信心,真正是佛法裡頭講的法喜充滿,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樂、非常幸福。這個快樂幸福,絕對不是物質,不是從外面境界,是從你內心裡頭生出來的。「從初學至究竟」,這個我們更容易了解,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不斷的向上提升。
【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
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都不能離開這四句的觀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