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二四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24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數第二行,註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於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註解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對全經做一個總結,當然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能夠將這幾句體會得,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可以說是全經修行的要領你都掌握到了,《金剛經》的精髓無出於此。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觀,就是把觀念改過來,觀念修正過來。一切法不外乎空有兩大類,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盡了。不但有為法是夢幻泡影,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也是夢幻泡影,無為,相宗百法裡面講六個無為,六個無為當中有五個無為法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我們叫它做相似的無為;唯獨真如無為是圓成實性,前面講過,是真實性,這個真實只有真如無為。但是真如無為沒有相,也沒有念;換句話說,它雖然是真實永恆的存在,可是我們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耳也聽不到,連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個空字來代表。
說「如夢」,這個意思說明決定不能執著。夢境有沒有?夢境有!雖有而不實,你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礙事。所以下面這個解釋就說得好,「果能於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為法,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所見的、所接觸到的,全都是有為法。「有」是說它相有,它有這個現相;「無」是說它性無,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只有幻相,沒有自體。而且幻相,我們一定要曉得,它只是生滅的相續相而已,這說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換句話說,有跟非有是同時的,是一不是二,這個通常我們講「入不二法門」,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這是如來知見,諸佛如來看得一點都沒錯,我們也要這個看法,不能把有為法當作真實,當作真實是絕大的錯誤。
「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無為法是講的體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什麼都沒有,雖然沒有,它能夠隨緣現相,它有這個作用,所以性雖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潑潑的,隨緣現十法界的相,隨緣現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從性那一邊說的,從體性上說的;「有而非有」,是從現相上說的。性相沒有妨礙,空有沒有妨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體性是理,現相是事,理事無礙。通達理事無礙,你就不迷惑了,如果兩邊都不執著,你在受用的時候一定達到事事無礙,事與事也無礙。現在我們對於事事無礙的理論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們還沒有做到無礙的境界。為什麼沒有做到?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是有妄想執著,所以我們事事還是有障礙。假如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離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再執著這個牆壁是實在的,我們能不能從牆壁走過去?走得過去,一點沒有障礙。為什麼?身是空的,牆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礙?我們今天為什麼有一道牆就過不去?認為身是有、真有,牆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過去。這個理我們懂得,問題就是在放下,我們放下的不夠!放一點點不行,要徹底放下,障礙就沒有了,真正契入到無障礙的享受、受用。
諸佛菩薩他們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六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妄想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示現來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大作夢中佛事」,諸佛菩薩執不執著?不執著。雖不執著,他裝作執著,像唱戲一樣,他表演,他示現一個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樣子,才能幫助這些凡夫。菩薩要度餓鬼道,一定要現餓鬼的樣子;不現同類身,就沒有辦法幫助那一類的眾生。幫助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現那一類眾生的身相。雖現身相,眾生是業報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而菩薩示現沒有,確確實實沒有,菩薩就像經上講的,「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他確實沒有苦受。
沒有苦受,他也要裝著有苦受,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讀到,佛不打妄語,釋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網經》上說,他老人家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遠劫就成佛,這一次來唱戲、來表演,哪裡是這一世成佛的?《梵網經》上給我們透了這個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現的,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佛在世曾經也斷糧,沒得吃!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他有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饑荒,人民都沒有東西吃,當然佛托缽也托不到,也沒東西吃了。吃什麼?吃馬吃的,我們大陸過去叫馬乾,就是馬吃的麥子,那個麥很粗,平常沒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時候,佛托缽曾經吃馬麥,這裡面佛就告訴我們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國孔老夫子在陳絕糧。世出世間聖人,大聖大賢也有時候在物質生活上遇到困難。佛菩薩這是示現的,告訴我們因果不空,要我們曉得這個道理。
這些話,學佛的同修多數都能道出,都能說得出,多數也都大致明瞭。可是平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是迷惑,為什麼會迷惑?說實在的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清楚,沒搞清楚,沒有真正明瞭。對於因果報應之事、之理,也沒有透徹明瞭,於是警覺心不夠。無始劫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深重,這是麻煩事。所以境界現前,煩惱起現行,佛法所講的忘得乾乾淨淨。事情做錯之後,也有不少人後悔;後悔無濟於事,你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還是要受果報。佛表演給我們看,成了佛也要受果報。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很有道理,我們要想到,希望世間人怎麼對待我,我就應當如何對待大眾,一個道理。我希望別人對我好,我自己對人不好,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瞭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菩薩給我們示現、表演,無非都是說明這個事實。所以覺悟的人,「夢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夢中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叫佛事,穿衣吃飯都是佛事。
「學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講了一個前提,講了一個大前提。底下這幾句非常難得。我們是初學,初學的人常常想,我從哪裡學起?是不是要從初級的學起?像念書一樣,我從小學、中學、大學,慢慢去念,是不是這樣?在佛法裡沒有這些。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面講的九品往生,他裡頭有一段話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有九品差別?他老人家講「遇緣不同」,這句話講的我們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最殊勝,遇到的是圓頓大經。遇緣不同,你遇到這個緣,你就不要枝枝節節,直捷了當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個小乘師去學,那遇緣不一樣,你就得從人天小法慢慢學起,從哪裡?從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這緣不一樣。
我們要珍惜這殊勝難得的因緣,《金剛經》這是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更上的,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一下手就圓頓妙觀。圓是圓融、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樣的經典不多,我們展開《大藏經》,圓頓經典太少了。一般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確確實實是按部就班,由淺而深,由易而難,慢慢來;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教給我們是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這裡用功夫。
「不執實」,執是執著,實是有;就是一切有為法,不去執著它,明瞭它的真相,不去執著它。「不執虛」,虛是空。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就世間法而論,六道裡面欲界、色界是有,我們不執著、不執實,無色界是空,無色界也不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你就超越輪迴了。輪迴裡頭怎麼回事情?就是執著空有兩種人,他出不去。我們要曉得,輪迴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們自己本身而言,我們有過去世,有過去當然就有未來,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到今天,過去生中不是沒有修行,不是沒有聞法,也聞法也修行,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輪迴那個關口沒有辦法突破。
我們在六道裡面,諸位如果很冷靜的想一想,你也曾經在天上待過,你也曾經做過天王,也曾經當過上帝,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也曾經下過地獄,六道裡哪一道沒有去過?變畜生、變餓鬼,不知道幹了多少次,為什麼沒有辦法突破、沒有辦法超越?就是空有兩邊總是執著,總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兩邊不執著,不學佛也超越輪迴了。所以不一定學佛才能成就,不學佛沒成就,沒有這個話!不學佛的人成就的是什麼?我們佛門叫他做獨覺,他沒有接觸過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夠超越達到這個目標,稱他作獨覺,在佛門把他歸納到辟支佛這一類。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這下我們搞清楚了。如果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依舊不能突破。我們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兩邊放不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辦法把你拉去,還是去不了。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兩邊不著。
底下講「不執無」,「無」是不執著也不執著,這叫一空到底。還有一個「我兩邊都不執著」,你還是執著,執著個兩邊都不執著,還是出不了三界。《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學的要領,就這三句。空有兩邊不執著,並不執著也不執著,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就現前了。般若智慧在哪裡?不是在《金剛經》裡頭,是在自己清淨心裡面,只要恢復清淨心,智慧就現前,所以說一分清淨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透二分智慧。怎麼清淨?放下而已。這是把《金剛經》修學的方法,也就是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們修學的要領為我們說出來。
「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就是前面教我們圓頓妙觀,原來圓頓妙觀就是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不執實是無我相,不執虛是無法相,不執無是亦無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這是一空到底。圓頓妙觀就在這個經上,這個理論方法都在《金剛經》裡面。
這下面是教給我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是落實在生活上,要怎麼做法?「涉有不住有」,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這都是有,離不開我們現實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們原來是怎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無需要改變,原來做些什麼工作也不需要改變,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個觀念變了。觀念怎麼變?不住有。《金剛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在生活裡頭再也不執著,以前在生活裡念念都執著、念念都計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重重無盡,這個日子過得很苦。現在能夠一切都不執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覺得很輕鬆,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輕鬆。在應酬當中,你就顯示的真正幸福美滿。
「行空不住空」,世間人大概執著有的多,空他還沒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對誰說的?對一些修行人說的。無論大乘、小乘,修空觀的人,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空也不能住,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說實在的話,世間的四空天,四空天誰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間禪定裡面是高級的禪定,他為什麼不能出離三界?他執著空相。出離三界之人,也有不少還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羅漢、辟支佛,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說他們證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麼?就是空。一些大乘經上,佛對他們的批評,說這些阿羅漢、辟支佛叫焦芽敗種,這是責備他們的話,墮無為坑,墮是墮落,無為坑就是空,墮落在無為坑裡面,執著空。執著空的毛病在哪裡?沒有進步,他的功夫到那裡停止了,沒有進步。要停止多少時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間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們講的二萬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起作用,毫無進展,可惜時光浪費掉了。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住在偏真涅槃二萬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聰明一點,住在空相裡面一萬大劫。他們那個時候才後悔,才迴小向大,再繼續不斷的來修學。住到空的時候,所有一切都停頓,這是個錯誤。
「行空不住空」,這是菩薩,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所以二乘人聲聞、緣覺,他們把偏真涅槃就當作如如不動。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誤會以為那是般涅槃,以為那個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把這個境界當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誤會了。他墮落進去之後就很不容易出來,也就是不容易覺悟,那裡面沒有佛說法,沒有菩薩在裡面幫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動,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動,這是真正的離相。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發生誤會。
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止觀、定慧都是佛門修行的綱領。止是定,我們一般前面講的放下,「觀」就是慧,觀是觀照;止觀跟底下定慧是一個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觀是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們的心比作水。
我們供養佛像要懂得它的意義,不可以把佛菩薩像當作神像來看待,當作鬼神像來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毀謗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說得對不對?他說得不對,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發生誤會。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那是教學的方法,是提醒我們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個,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供養老師的像,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為什麼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齊。這兩個意義,我們不可以不曉得。
供養佛像有香花、幢旛、寶蓋的供養,種種莊嚴具,這些都不重要,供養具裡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麼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跟水一樣,要清淨、要平等。心在清淨的時候、平等的時候、不起波浪的時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裡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觀、就是照,明瞭。心不清淨,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地愈清淨,你對外面境界就愈清楚,這不是學來的,照見,哪裡是學來的!真實的智慧不需要學,世出世間一切法要不要學?也不需要學。為什麼不學就會,不學就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變的。既然是自性變的,你有能力明心見性,你哪有不會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們今天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往後兩千年,世界又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國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預言也有幾百年之久,為什麼它能講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準確?這裡頭有道理。預言家之所憑藉的兩個原理:一個是數學。這個涉及到高深的數理,從數學裡頭推斷的,相當準確;但是那個準確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種預言是百分之百準確,定中見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測的,他不是推測,他是見到。人在甚深禪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時空突破了;也就是說,他能夠看到過去,他能夠看到未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斷的。這種能力我們聽起來很羨慕、很了不起,這神通廣大。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哪個沒有?個個都有。有,為什麼你現在沒有?你現在這個心的水在動,所以你有波浪。什麼動?貪瞋痴在動,是非人我在動,是非人我是小浪,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教給我們把一切萬緣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們的心逐漸逐漸平靜下來。恢復到平靜,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復了嗎?
所以,我們供佛那一杯水是表這個意思。時時刻刻看到我們的心像不像水一樣乾淨,不能有污染,有沒有像水一樣的平?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淨心、平等心,這裡頭哪裡有迷信?水不是供養佛菩薩給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錯了,哪有這種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這是如如不動,這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靜、是定,像水一樣,在靜的時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雖然照,但是它的體並不動。寂跟照可以互為體用,顯示出不二法門。寂是體,照就是作用;照是體,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為體用。在初學,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屬於照。看破一分,一定會幫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講的寂與照、定與慧或止與觀,都是同樣的意思,要懂得交換的用功。用放下幫助看破,用看破幫助放下,這樣交互用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這一段裡面所講的,這是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
這兩句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說得很多,這個地方做總結。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動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來講,如如不動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動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經在總結的時候,佛把這兩句話傳授給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傳給他就是傳給我們。我們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就是學如如不動。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如如不動?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講「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本經裡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才是不取於相。
【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為法當作真實,所以沒有辦法放下。這四句偈是觀慧,屬於看破。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虛空如幻,國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們都曾經說過,不是真實的。存在的時間剎那生滅,如露如電,真正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觀,你就會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復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如本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講一心不亂,如如不動就是一心不亂。如如不動現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經裡面所說的「諸佛如來的地位」。《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什麼樣的人?如如不動現前,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廣無盡。
【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
《金剛經》總結就是兩句一偈,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首偈子。全經到最後就是這六句做總結,全經所說的不外這六句。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觀,把我們的思想、見解、觀念修正過來,隨順而入。這個修學是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忘記。特別是在我們面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的時候,順自己心意的,會生歡喜心,會生貪心,這個就錯了!你把這個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復平靜了。不順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煩惱,瞋恚、嫉妒、障礙,生這種心起來,你趕快把這個偈子念一遍,讓它把你心裡面這些污染清除。
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徹,那個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會用,隨順而入。時時刻刻用這個標準來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現象;不但看我們眼前這些人事現象,同樣用這四句看六道輪迴的現象,看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這樣我們對於天道也不留戀,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報大、壽命長、相貌莊嚴,天都不想去了,人間富貴還有什麼留戀的?都沒有了。不但天王請我去作,我也不幹!人間什麼總統還去競選,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三界之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這樣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來,禪宗裡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本來面目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如如佛,本來是佛。
【此觀,正是金剛智慧。】
般若是大智慧,金剛般若是智慧裡面最殊勝的。金剛般若在哪裡?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這首偈子觀照,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你就不會迷失了自性,不會迷失了方向;換句話說,不會迷失了你的幸福、快樂、美滿。說這個話,大家聽起來更容易懂。你為什麼有那麼多苦難?迷失了自性。覺悟了,這世間沒有苦,有真正的樂趣。
【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
《金剛經》上對於演說講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見得佛對於這樁事情非常重視。我們讀到這個經上,從頭到尾《金剛經》並不長,佛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講了七、八次之多,這是看出佛對於這個重視。「受持」是我們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叫受持,那個不是的,那個叫讀誦。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這個綱領去作觀。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眾生不覺悟,一切眾生還迷惑,我們也要受累贅。一群的糊塗人,你一個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過,你要應付這一群迷惑顛倒的人,必須要叫每一個人都覺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說。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講經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這個經講清楚、講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們這一次這個緣分很殊勝,相當不容易。這部經從去年講到今天,楊會長剛剛告訴我,我們總共講一百二十四次,一次兩個小時,是二百四十八小時,很不容易。我們的緣非常殊勝!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期望,就是末後這一句: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紹」是繼續的意思,是承傳的意思,代代承傳,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隆」是發揚光大。我們從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傳到底下一代,還要把它發揚光大。永遠在流通,這是自行化他,顯示無盡的悲願,大慈大悲。
講經說法,實在講不是難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會有進步;看成太難了,你不敢去學習。尤其是這樣圓頓的大法,我們初學的人可不可以學講這個經?可以的。前面說「遇緣不同」,這句話善導大師真是講絕了!幾千年來大眾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話解開了,遇緣不同。學講經跟學世間的這些東西,在原理原則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認識清楚,要一門深入。可是現代的社會,跟中國古代的社會不相同,現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如果用現在教學法來學講經,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國古代世出世間的教學,講求師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們讀中國古書,歷代這些讀書人未滿二十歲;二十歲是成年。未滿二十歲的,在從前的人中舉人的,秀才就不談了,中舉人的、進士的很多。諸位要知道,中舉人、進士,就可以擔任地方的首長;現在的縣市長。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們現在看到,十八、九歲是小孩,他懂什麼?他什麼都懂,他能夠治理一個地方。民國初年,我們在台灣還遇到一位十九歲作縣長的張齡居士,這都過世了。老總統走的時候,走了以後,他作「總統紀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歲當縣長,那是湖南才子。師承就非常重要,跟一個老師學。所以以前師生的關係比父子關係還要親密,跟現代師生完全不同,現在師生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以前是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有這樣親密的一個關係,所以老師對於學生全心全力的照顧,幫助他。
在佛門,佛門俗話常說「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都不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算不了什麼!講報身,《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佛。怎麼說踏著頂上行?踏在他頂上,你就超過他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如果學生不比老師高,那個老師就會被社會人罵了,輕視,「你吝法,不肯教學生」。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為什麼?時代在進步,整個社會在進步。如果學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師高明,他怎麼能應付底下一個更複雜的社會?從前人明白這個道理。如何取老師的精華,做為自己的基礎,這就是踏著老師的肩膀,踏著老師的頭頂上去了。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講經有什麼難處?
我最初學佛親近李老師,是想到他那裡聽經,沒有想學講經。結果一看到他的教學法,我們才明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個事情。所以我們同班的同學,當時在一起學講經的,有一位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歲了,我那個時候是三十一、二歲的樣子,她六十歲。什麼程度?小學畢業。六十歲小學畢業,出來學講經。學多久?給諸位說,一個月,一個月就會講。怎麼個講法?拿著老師這個基礎,踏著老師的肩膀。譬如,我們這一次講的《金剛經》,我講了二百個小時,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個小時吧!現在你學講《金剛經》,多久的時間?給你二十五個小時,十分之一。你把我講的這個東西裡面取十分之一去講,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講得好?我拉拉雜雜的太多了,你講的都是我的精華,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頭頂上,那是什麼?就是這麼個道理。
同修們拿著錄音帶去寫講記,這就是基礎,寫完之後,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學這部經決定不參考另外的參考書,完全採取我這個。你要是參考別的東西拿進來,就錯了,那你就摻著別的東西,這就不叫師承,師承是跟一個人學。古時候的標準要學多久?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跟一個人,五年之後你的基礎穩固了,你可以涉獵別的東西,可以找別的參考,取材的範圍可以廣。五年之內一定是老師的,除了老師之外,不會摻雜任何東西進來,你就成功了。
把這個講演濃縮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所講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則有四個字,這是初學的人必須要記住的。第一個「簡」,簡單,不能複雜,這個經文字字句句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個「容易」,不能夠難,人家很容易聽懂,聽起來一點都不難,易而不難,這是很重要的要領。第三個「淺」,不深,你取的東西,我講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學的人他聽不懂,那個東西不能要,要淺而不深。第四要「明」,講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不清楚,這個經文句子沒有解釋清楚,這個不可以。你只要守住這四個標準,把我講的東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講,就行了!開始講,怎麼講法?可以找人家家裡去講,三個人、五個人聽,講不能中斷,教學相長。你講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層,你能夠講十遍,可以說你的基礎已經穩固了。這樣不斷的去講,講五年,你的根紮下去了。五年之後,就有悟處,開花結果了,你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五年當中一定要守這個原則,守一家之言,決定不摻雜任何東西進去,這叫師承。你懂得師承,一乘圓頓大法,我一開頭就可以學,不是不能學。這就是剛才講了,遇緣不同。所以佛真是無數次的這樣勉勵我們,我們應當發心「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末後我們看正結流通:
經【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看小註。這一部經講完了,這一段話是阿難尊者記錄的。經講完之後,大眾聞法的這些狀況。
【受菩薩戒後,則稱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皆可講經說法,得稱法師,唯不可為人作傳授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這是說明,我們同修們都應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講經的功德利益最大,我們講消業障,消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講經。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老師的學生很多,他看到同學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們一般人都能夠看得出來,沒有福,短命,看到這種人,老師就特別勸他出來學講經,的的確確能夠轉變自己的命運,能轉變。我年輕的時候相貌很薄,我年輕照片,諸位要一看的時候都會嚇到;很瘦,一點福報都沒有,真的是短命相。過去許許多多這些看相算命,給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歲。我今年七十歲了,福報還算不錯,這個統統是學佛以後修來的,後天的,不是先天的,後天的,可以說效果非常的殊勝。你就走這個路子。在家同修一樣,抽出閒暇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一次就可以,但是決定不能中斷,至少要保持一個星期講一次,不能中斷。
現在說實在話,在家同修要學講經容易,出家學講經難。你們想想,哪一個道場會讓一些年輕出家人,讓你在這裡學講經?這不可能的事情!你會講了,那老和尚怎麼辦?在一般跟你這些師兄弟同輩分的人,哪個不嫉妒障礙?沒有機會!現在真的,講經說法,在家居士的機會比出家機會多,而且殊勝。因為你在家,你的親戚朋友很多,我每個星期一到你家給你講一部《金剛經》,三個人、五個人聽,聽眾就愈來愈多。因為你講得精彩,你講的一定比我講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華,我那些拉拉雜雜的東西你都丟掉了,都不要了。你曉得這個原理,你才知道這個事情不難,這個事情可以做。學講經,練習講經。到講得差不多,講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薩戒,那個菩薩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毀謗。因為你受了菩薩戒,菩薩有責任講經。所以在家菩薩有責任講經,出家人對你也不能批評。而且說實在話,講經升座是代佛說法,居士講經升座代佛說法,我們出家人去聽,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的時候,你是代佛說法,那個身分不一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
我們看佛經,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薩戒的居士。維摩居士講經,舍利弗、目犍連這是佛的大弟子,去聽經一定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個禮節跟對佛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佛法是師道,師道是老師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師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說法,這就是第一大。進入這個佛堂,你就應該要行禮,這就是最敬禮,我們必須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沒這個道理,那是個錯誤觀念。
升座講經,居士可以稱法師。法師、和尚都是通稱,在家也稱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稱的,這個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麼?是親教師,就是傳法的老師。譬如你今天跟我學講經,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過去學講經,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親教師,現在的話就是指導教授,他直接傳法給我的。所以和尚的關係是非常密切,他有師承的關係,法師沒有師承關係。再看下面註解:
【若向在家善知識請求講經說法,為其弟子,依以為師,則固無不可者。】
這是以在家居士為老師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為老師,出家人以在家居士為老師,都可以。這是世尊出現在當世的時候,就已經把這個例子給我們建立了;維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為老師跟他學習,佛身邊的弟子也是以他為老師,他講經說法,有的時候佛叫自己學生到那邊去聽,可見得沒有吝法。人家講的是正法,哪有錯誤?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為和尚,為老師。
【如其志願真誠,堪以教化,善知識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這是不可以拒絕的。他是真心誠意來求法,你要是拒絕他,這是斷人法身慧命,這是完全沒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誠的來求學,一定要教。
【此經是大般若法會中之第九會,且是為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可見在會者,皆是發無上菩提心之大菩薩,故不別列也。】
這是說前面所列的這些大眾,裡面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沒有列菩薩眾。為什麼不列菩薩眾?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來它的原因。這個經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會,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第九會的一分,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這說明《金剛般若經》是從哪裡來的,是《大般若經》第九會裡面的一卷。這是整個《般若》的綱要,是整個《般若》的精華,經上講得很清楚,「是為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不是為普通人說的。由此可知,當年參加法會的這些人,都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大菩薩。佛滅度之後,我們今天這一會,諸位來參與的,也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大菩薩,這一樣的。若不是發大乘、發最上乘,你雖然來聽,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沒有聽清楚,沒有聽明白。真正聽清楚、聽明白,很歡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發大乘者,就是發無上乘者。這是末後所列的這些大眾,不列菩薩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歡喜者。聞此大法,心開意解。】
「開」是開悟,「解」是許許多多的疑慮、無明、誤會統統消失了,統統解除了,所以歡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擔如來度生事業。】
這個的的確確把我們凡夫身變成了菩薩身,轉這個境界,轉得實在是太快太快了,轉凡成聖。知道依照這個經去做,佛教給我們為人演說,這就是擔負如來度化眾生的事業。
【當得菩提,成佛有望。】
這兩句話是真的,只要你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做,你的進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當得菩提就是開悟,從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歡喜。在會大眾,無不如是,故皆大歡喜也。】
我們今天也是這個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經的經文,這個意思就是非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不可,這樣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義趣之解。】
這是須菩提尊者自己說的,他聽佛說這個法,深解義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經中所說之義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復廣布此經,為人演說,令一切眾生無不皆大歡喜。】
這些話都是佛在這個經上常常講的,教導我們應當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如是信受奉行,務使慧水長流,法脈永通。】
這兩句話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斷增長,煩惱業障不斷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學、弘揚、傳播,永遠是很順利,無有障礙。
【傳之塵劫而無滯】
塵劫是時間。
【普濟萬類而無遺】
這句話是講的空間,時間永遠的傳下去,空間是普度現前一切眾生,無遺是沒有漏掉一個。
【則遍法界、盡未來,有此經處,便是佛說法處。】
經典所在之處就如同佛在。但是經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讀誦、演說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沒有人受持,沒有人讀誦,沒有人演說,現在台灣是很富裕,印刷術很發達,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經》,擺在那裡沒有用處。擺在那裡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不曉得,只是作裝飾品而已,那個沒什麼作用的。一定要讀誦,要依教奉行,為人演說。
【結集者之意】
這個結集者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的意思。
【在於一切大眾,依教奉行,佛種永永不絕耳。】
因為這一段經文不是佛說的,這一段經文是阿難說的,就是結集的這個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勸勉我們要依教奉行,勸勉我們要流通佛法。現在這個社會從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水準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們大家這樣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現象,其實這個現象你也沒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現在的社會這種發展並不樂觀,裡面的問題非常嚴重,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怎麼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長。這是三毒增長,智慧隱沒了,還有什麼前途?人怎麼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幾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陸的時候,大概總是七八年前的樣子,我第一次到大陸去觀光的時候,大陸同胞看到外國人非常羨慕。尤其我們從美國回去的,非常羨慕。我就告訴他,我說:美國人的生活不如你們。他嚇了一跳,他說:怎麼不如?美國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車,都有電冰箱,怎麼不如我們?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就問他一句話,你們,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們有沒有負債的?我這一問,他就想:沒有,都沒有負債的。這個了不起!美國人從生下來到死,債都還不完,他什麼東西都是賒帳賒來的。我們中國古話說:無債一身輕。你們過的是人的生活,他們過的是什麼?一生都是為債務拼命工作,還債還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國人怎麼能比得上你!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他們每天下午,沒有事情,幾個小桌子拼起來,花生米、老酒在那邊喝、聊天,閒情逸致,美國人哪裡有這種享受?各有各的樂趣,那個過的真的是人的生活。我們看到他挺苦,他們過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結合的。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是變成機器,哪裡是人?是機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沒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現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財產權,一本書出來,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聽說現在一個卡帶上唱個歌都不行,都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個程度。在佛法是講流通盡未來際,佛書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怎麼會相同?我講經這麼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講席上常常講,人家有些書送給我,我第一個看什麼?看它版權頁。只要版權頁上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丟在一邊,我絕不看。為什麼?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為什麼不看?心量那麼小,能寫得出什麼好東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盡未來際,叫你流通,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今天佛門裡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師,寫了一些佛的東西,後頭也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沒有念過《金剛經》,不但沒有念《金剛經》,一本佛經都沒有念過。因為每一部佛經的後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沒有叫你學了之後不要教給別人,沒有這種說法。都是勸你自行化他,幫助一切眾生,把佛法流傳到久遠。流通就是這個意思。哪裡到你這個地方就障礙不通,哪有這種道理!
【我輩今日說者、聞者】
說經的人,聽經的人,發起法會的人,護持道場的人。
【亦莫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同具此願。】
我們要跟諸佛如來,要跟一切菩薩、阿難尊者、祖師大德們,同心同願。
【具此願者,乃為真信受、真奉行、真歡喜。】
這就是說明,我們的心願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願解行在哪裡?就是這一部經,這部經是佛心、是佛願,是佛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諸佛菩薩究竟美滿的生活行為。我們從這個經裡面學到了,就能把自己變成跟佛菩薩一樣,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歡喜。
【此正我輩上報四恩,下濟三苦處也。】
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離開社會獨自生存,不能離開眾生,跟眾生是一體的,互相都有恩惠。我們每天吃的飯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是工人製造的,樣樣東西都得社會一切眾生的供養,我們要知恩。「四重恩」,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白,第一個是父母之恩。我們的身體,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們身,養我們的身,養育之恩。第二個是老師的恩。佛是老師,佛菩薩、老師的恩德,老師是教導之恩。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使我們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要知道這個恩德。第三是國家之恩。沒有國家,我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就沒有安全,國家保障我們的生活安定、安全,國家之恩。第四個是一切眾生之恩。我們與一切眾生互助。佛法教我們常常念著四重恩,要存報恩之心,我們如果不能夠認真的修學,就不能報恩;要想報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濟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怎麼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要曉得,還沒有變餓鬼、畜生、地獄的,將來看著他馬上就要去了,這些人我們可以幫助他,讓他覺悟,他將來不會墮三途,我們能幫助的是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獄罪業,造餓鬼罪業,造畜生的罪業,我們能把《金剛經》的道理說給他聽,他覺悟了,這一回頭就不墮三惡道,這是下濟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這是報恩;為人演說,就是下濟三苦。
【唯願諸善知識,從實信而入淨信。】
淨信的功夫,比實信要深得多了。淨信裡頭,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對於理論、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為而證無為」,這是講我們修行契入功夫的淺深,由淺而深。「以此行願,莊嚴佛土。」佛土在哪裡?就在現前。現在有人提倡人間淨土,那在喊口號有什麼用?要真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夠為人演說,把佛法發揚光大,人心清淨了,離開一切污染,這個世間就是淨土,這叫莊嚴佛土。「化度有情。歸心淨土,老實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後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徹底究竟圓滿的解決問題了。這幾句話都是江味農居士寫的,可見得這一部《金剛般若》,一部《大般若經》,到最後回歸到淨土,回歸淨土才叫究竟圓滿。我們這個經到此地功德圓滿,謝謝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