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二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12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知幻覺照,必先嚴持禁戒,以絕染緣。多讀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靜,俗見漸能減輕。乃能知幻,乃能覺照。】
經文的講義在這一大段,對於我們用功的方法,實在說是非常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覺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覺照是佛門行門裡面最重要的綱領。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照?怎樣覺照法?這在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我們用最通俗、最簡單的話來說,覺照有提起警覺的意思,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為不覺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們不難明瞭,這是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的習氣太深,所以現在要想把這個習氣換過來,自然是一樁難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們,修行要緊的,就是生處把它換熟,熟處換成生。熟是什麼?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很熟,時時刻刻它就現前,要把這個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們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號就斷了,要把念佛變成很熟,把這兩個交換一下就行了。這個都是覺照的意思。這裡告訴我們,我們覺照提不起來,要怎樣才能很順利的提起來?這裡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是把染緣離開,我們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為什麼不得力?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貪瞋痴慢馬上就起現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斷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緊。
在《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要修身語意三業,教我們護持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三業裡面佛把口業擺在第一,原因就是口業非常容易犯,兩、三個人在一塊,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討論經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張家長、李家短,搞這一套,所以佛把這一條戒列在第一個,有道理!《六祖壇經》裡面也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到這個世間,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事也不對,到底誰不對?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人與事與自己念佛有什麼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他的心就清淨,功夫才能夠得力,高度的警覺心才能夠提得起來。第二句教給我們,「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無量壽經》上這三句,實在講已經把戒律,乃至於我們常講修學的綱領: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嚴持禁戒,把外面不好的緣把它杜絕。
多讀大乘,以明佛理。為什麼戒律學不好?實實在在講,理沒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為沒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難。讀經是明理,明理幫助你看破。多讀大乘,不是叫我們遍讀大乘經典,遍讀大乘經典當然也是好事情,可是這個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緊的是一門深入,選擇一部大乘經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才多讀,廣學多聞呢?一定戒持好了,換句話說,心清淨就可以涉獵一切大乘經典。心不清淨,涉獵大乘經典沒有用處,那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心不清淨。讀一部經的目的是修清淨心,所以讀一部經,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淨心。一定清淨心現前,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觸會開悟,幫助你開悟,這個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靜」,可見得初步修行的目標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靜下來,要定下來。「俗見漸能減輕」,俗見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指這些東西。妄想執著輕了,妄想執著少了,佛經上教給你用功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這個時候「乃能知幻」,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場所,我們六根對的境界都知道,這個境界、這個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叫覺照。如果眼前境界,你還以為是真有,還在裡面動貪瞋痴慢,你的覺照完全沒有;換句話說,覺照就是認清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的確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謂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但我們眼前這些相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是這個現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裡面它變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裡面變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麼道理?是念頭。凡夫這個念頭動得快,速度快,剎那生滅,因此變現的相就變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個念頭就是心裡面的波動速度慢,波動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裡面這些人,他們心裡波動非常微弱,幾乎看起來好像是平靜的狀態,所以現的法界好像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這個心波慢,速度慢,波動不大。六道裡面愈往下去,那個波動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現相是這麼來的,統統是幻相,你要知道這些相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去執著,執著就錯了。保持這樣的觀察狀況,這就叫做覺照,覺是不迷,照是明瞭;在境界裡面決定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這個。再看底下這一段:
【是名我見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見為真性變現之幻相。所謂銷除,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經上說「是名我見」,這一段經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後一句:「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解釋這一句。是名我見「等」,就是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一句要怎樣修,要怎樣用功?這地方就提出來,這個修學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這個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義。「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即非」是從性上說的,這個句子裡的重要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虛妄的,我見也是虛妄的。相是現相,我見是四種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真性變現的幻相。
法相唯識家分析得細密,他將心法、心所法,每一法裡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分就是此地講的「我見等」,見相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真性。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裡面的覺照。這是性相兩宗使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我們了解,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見相兩分都是從真如本性裡變現的幻相,稱它作幻相,它確實有相,但是這個相生滅太快了,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存在,它那個相現出來存在的時間,大概總是億萬分之一秒,它不是沒有,幾乎生滅是同時的,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怎麼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幾乎生滅是同時的。但是這個相不會斷,相不會滅,這個諸位要知道。這個相是相續相,它不會滅,決定有相。性是體,體一定現相,相不會滅,相會變,剎那剎那都在變,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會變,變得很快。
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斷、要離,這些言語文字,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是不是真的能把相離掉?真的能把相斷掉?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如果這個相要能離、要能斷,那本性就斷掉了,本性就離了。此地說:「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麼病?執著的病、妄想的病,除這個東西而已。教你離是離妄想執著,教你斷是斷妄想執著,不是教你斷自性,也不是教你斷假相。那個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斷它幹什麼?相根本就不礙事。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理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講的我相、我見等等,它不礙,沒妨礙。妨礙,是你在這裡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這就壞了,這是病,佛教我們除,是除這個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麼能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經上常講的,這個斷非常重要,斷德,斷的是什麼。再看底下這一段:
【我見是緣生法】
緣是因緣,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緣生法,那就是真的。什麼東西不是因緣生法?真性不是因緣生法。八識都是因緣生法,阿賴耶從哪裡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它是因緣生法。阿賴耶是一切虛妄的根源,從阿賴耶裡面才變現出前七識,前七識叫轉識,才生出見相兩分,所以它是因緣生法。
【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
佛教給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消業,攀緣就造業。什麼叫攀緣?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攀緣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叫隨緣。心裡有稍稍一點攀緣,可見得「我見」是緣生的,攀緣還是自己攀自己,沒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沒有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自心緣自性」,本來沒有幻法,虛幻是這麼樣造成的。這個地方,我見便隨緣而起,隨著你攀緣而起,執著就愈來愈嚴重。
【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
可見得我見從哪裡來的?我見就是起心動念來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動念,誰動念?我動念;誰起心?我起心;我見從這裡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攀緣,就是心的攀緣。這是說明我見是怎麼來的,說明它是緣生法,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心裡面要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一切凡夫著四相的病你除掉了,著四見的病也除了。所謂斷,所謂除,所謂滅,都是這個意思。四相四見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沒有,破它的執著而已。要曉得四相四見是一切萬事萬法的根本,它從哪裡來的?把這個根本找出來之後,枝枝葉葉就很容易解決了。
【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兩句話是《圓覺經》的經文。怎麼離?知道就離了。知道,怎麼離?知道,不再執著了,知道,不再打妄想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為什麼什麼妄想都沒有?因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打什麼妄想?所有一切妄想,從根給你拔掉了。你這個事實真相一明瞭,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沒有了,即離。由此可知,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看破跟放下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遠沒有放下,永遠也沒有看破。《圓覺經》上這兩句話好,妙極了!《金剛經》前面跟我們講「非一非異」,經義一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多明顯。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說成是二,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是你永遠也不會看破,你永遠也不會放下;如果你知道這是一,這個境界你就契入。知幻即離,知跟離是一。離幻即覺,離跟覺也是一。覺就不迷了,覺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說明,離幻你就是佛菩薩。
下面我們用更粗淺的話來說,大家更容易明瞭。遇緣,這個緣裡面包括非常廣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緣。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遇到佛,也是這個看法;遇到鬼,也是這個看法。為什麼?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兩個,你就迷了,你就墮到二法裡頭去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一,為什麼是一?這個經講到此地,大家應該都有一些體會。從理上講,都是自性變現的,萬法歸一,一個自性變現的,體是一個。理上講,一切萬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從事上講,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這從事上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無論從事上、從理上都歸到一。我們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說看破放下談何容易!怎麼肯捨得放下?所以必須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而後遇緣,你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所有一切境緣裡面,佛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妖魔鬼怪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真的覺悟了。凡夫之人,所以佛不能現前,為什麼不能現前?佛一現前,這還得了!馬上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見到佛,我的功夫不錯!」你看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大風大浪就起來。佛曉得你沒有功夫,沒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淨一點點,佛一現相,馬上大風大浪就把你那一點定力都破壞光了,所以佛也不來現前,這是佛的慈悲。什麼時候你見佛?在一切境界相裡,心平等,心清淨了,這個時候佛現前。就跟學校老師教學生,學生成績差不多了,再給他考試,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沒有用處,考都得零分,那有什麼意思?必須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來考一考他。我們現在功夫都沒有,佛一來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們這個狀況,乾脆不來了。這種對待境界,即是離幻即覺。這是第二個意思。
【此二義,極要極要。】
十七跟十八這兩條,非常重要!
【除我見之修功,莫妙於此。】
我們把前面所說的,歸納到最後這一句,就是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面對的時候都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離幻即覺,這就是除我見的妙法。諸位要曉得,我見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虛幻根源,《金剛經》末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見,我見要除了,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沒有,變成什麼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復到一真法界。禪宗裡面說,恢復到自己本來面目。諸位要曉得,本來面目就是一真法界。有我見,變成了十法界,執著我見就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六道是這麼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真的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把這個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
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確實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這個綱領,我見很難拔除。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沒有能力出十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如果依天台家的說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麼地方?我見沒有徹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薩、作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一段也是《圓覺經》的經文。這個經文實在講非常之妙,妙極了!
【此八句中,初二句為主。即不起二字為主。下六句,是展轉釋義,解釋它的意思,說明不起之所以然,什麼叫不起。必如此,方為真不起。】
「不起」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也很不好懂。底下這六句,給我們解釋出來,什麼叫不起,舉出這個例子來說。其實也不出前面這四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能把這四句十二個字做到,《圓覺經》上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時,一切時裡面當然包括一切處,當然包括一切境緣,就是一切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起妄念。妄念就是前面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個妄念統統包括盡了。下面解釋什麼叫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平常我們有念頭,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要不要去滅它?你要想滅那個念頭,又加一個妄念,你能滅得了它嗎?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滅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決定滅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沒有了。
初學佛的人遇到這種狀況很多,特別在念佛的時候,大家在一塊共修念佛止靜,完了之後回來,「法師,我不念佛沒有妄念,我這一念佛,妄念不曉得有多少?」嚇得不敢念佛了。其實他這個想法錯了,不念佛的時候就有這麼多妄念。不念佛的時候,你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妄念息滅掉,你沒想到,這一念佛,要用佛號把妄念息滅掉,才發現有這麼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來這麼多妄念,不是的,是你念佛的時候才發現。你想靜一靜,坐下來靜一靜,發現有這麼多妄念;發現之後怎麼樣?不要理它,沒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你要是「我有這麼多妄念,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來愈多?你在培養妄念。這裡教給你,於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用自己的功夫,參禪繼續不斷用參禪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沒關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根本不理會妄想,這樣妄想就愈來愈少,佛號就愈來愈得力了。要用這個方法,不要怕妄念,妄念原本就是那麼多,不是念出來的,是你發現而已,不必去照顧它。道場常常教人,你要照顧話頭。你念佛的時候要照顧佛號,不要去照顧妄想,這個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不必樣樣都打聽,樣樣都知道,這個事情是找麻煩。古德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知道的事情少,煩惱少。換句話說,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煩惱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煩惱?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交際應酬沒有好處,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認識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夠省心,修行人總要煩惱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靜得下來,才能夠定得下來,這都是在嚴持戒律之中。
古時候的道場,多半建立在深山當中,也就是說,你想到那個道場去,走路都很困難。它的目標?你要不是真正為修道,最好你不要來,不要來擾亂,是這個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場上,人也不出門的,它有它的界線,有它的範圍。像過去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線。他那個界線是道場旁邊有個小溪,小溪那裡有一個小橋,他不過橋的。三十年沒有離開道場,他心清淨。山下的事情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不曉得,所以他們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你看那個心多清淨!
現在修行困難,縱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無線電,還聽到廣播,還看到電視,世界上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你說這怎麼行?他那個心是動的,他靜不下來。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不要聽廣播,每天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他心是靜的。現在用這種方法修行的人沒了,這就講為什麼我們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實在講,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徹,外面這些報紙、雜誌、廣播,這都是誘惑,外緣不好,誘惑你,叫你起心動念。我們是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在那裡挑撥,就是叫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這是說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給諸位說,不辨真實就是真實。你要一辨真實,就變成虛妄。為什麼變成虛妄?真實裡夾雜著妄想,就變成虛妄。離開知見,法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金剛經》講到後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麼?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絲毫意思在裡面,法法皆非。《金剛經》前半部都說法法皆非,都不是,沒有一樣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後半部又反過來了,後半部是法法皆是。為什麼?你已經離相離見了。離相離見,法法皆是;著相著見,法法皆非。所以法相裡沒有是非。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裡面,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真妄,什麼都沒有。是非、善惡、真妄從哪裡來的?都是妄想裡頭生的。離開妄想,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了,這是一定要曉得真實的道理。
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曉得不起妄念應該怎樣修學。這是說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這才是真不起。連「不起」這個念頭也沒有,若有這個念頭,起了,用我們前面講的,「我對境界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已經起心動念了。「我不分別、不執著」,你已經分別執著了。這是說法的難處,諸位要會聽。所以叫你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你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言說、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要是不執著,都對,沒有一樣不對。
【念不起時,便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這兩句話禪宗裡常常用。多少禪堂匾額上就寫這四個字,「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是自性般若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忍和尚講的,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靈光獨耀。他是這個境界,他不生煩惱,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他透出來的是智慧光明。「根塵」,根就是我見,塵就是我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見四相。「脫」是離開了,「迥」是遠遠的離開。遠離四見四相,所以自性般若光明獨耀。
【總之,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佛教給我們要有覺、要有照,那是什麼?我們現在連覺照都沒有,所以教你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初學,覺照得力了,那個覺照的念頭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有覺有照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但是要是無覺無照,六道輪迴都出不去。你在六道裡面有覺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後的時候,那個覺照的念頭也沒有了,就出十法界。我們讀這個經,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我們現在要覺要照,這個非常重要。
【此經是名我見之義,亦復如是。】
說是名我見,裡頭就含著有這個意思,含著有覺有照是障礙。
【我見亦是緣生,自性本來無也。】
自性清淨心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不但這個東西沒有,它是緣生的,連那個緣也沒有,我們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不覺,自性裡頭也沒有。
【善用功者,必須一離到底,斷則頓斷,此是名我見之修功也。】
離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要徹底的放下,這個放下是講心裡上的放下;換句話說,心裡面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妄想,不能有一絲毫的牽掛。你有牽掛,你有憂慮,你沒有放下。世間法放下了,我現在還念著阿彌陀佛,還想求往生極樂世界,你還沒有放下。必須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放下,那你就是成了究竟圓滿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叫我們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單單去執著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法就叫做帶業往生。什麼是業?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叫業。帶著這個業往生,這個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麼道理?這個經前面我們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想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就變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理論的依據在此地。這種說法,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這是基本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金剛經》用的方法跟淨土念佛的方法不一樣,它的方法是頓斷,立刻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所以這個法門,惠能大師講這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上根以下沒有分,他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普通的大乘法,普通大乘人做不到。這是說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修學功夫。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圓覺經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一段經文是說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當然一切諸佛修行成佛,法門不盡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它怎麼會相同?方法也不一樣,可是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從總原則、總綱領上說,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照就是覺照,清淨覺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相。永斷無明,根本無明都破了,這樣才成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這樣成佛的;換句話說,圓照的方法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但是統統都是圓照。照的是什麼東西?照的是清淨覺相。《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清淨覺相。
【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淨覺相。】
這個地方講修功,就是前面講的除我見,經文上「是名我見等」,這種修行功夫,跟《圓覺經》上講的「圓照清淨覺相」是相同的。
【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
他把阿賴耶識的見分,我見、四見是阿賴耶的見分,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能變,相分是所變。見分是識,相分是相,是現相。唯識家著重在識,唯獨識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這個說法沒有達到究竟,為什麼?究竟法,識也是假的,也是因緣生法。如何能轉識成智?用《金剛經》的方法,要達到相宗的目標非常快速。相宗達到這個目標很困難,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金剛經》的方法真是快刀斬亂麻,非常快速,頓斷。他為什麼能夠頓斷?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換句話說,他能夠一下子真的就放下,不是修其他法門放下一些還留一些,慢慢的放,他是整個徹底放下了。這就是他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所以才能夠徹底放下。一斷永斷,《金剛般若》的方法就是圓照。「豈不妙乎,豈不要乎」,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尤其是重要,尤其是妙。
【依此起修,便得受用。】
這個受用是真實的受用。但是這種真實受用,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為什麼沒有法子體會?沒有親自嘗到這個味道。這是宗門裡面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飲到,你怎麼曉得?這一杯水我說熱,我說冷,這個冷熱你想像不到的,你沒有嘗到。你必須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真的入這個境界,那個味道你才能享受到。真實自在,徹底放下了。不能有一絲毫牽掛,這個對一般人來講當然難!牽腸掛肚事情太多了,你叫他放,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總還要留一部分。徹底放下,談何容易!做不到,底下講:
【如若不會,則請老實念無量壽清淨平等覺,二妙俱足矣。】
實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彌陀佛,這個也行,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金剛般若三昧也很快就證得,這是事實。用這個方法,《金剛經》上要妙這兩種你也能夠得到。
【此約我見明離亦離一大段,顯示不垢不淨之義。】
這是一大科、一大段,就我見來說明,離的念頭也不能有。佛教給我們要離相,離的念頭不能有;有離的念頭,還是離得不乾不淨,這個念頭都不可以有。這一大段顯示出前面所講不垢不淨的意思。
【我見,這是垢穢,這是不清淨。離我見,這是清淨。】
但是諸位要曉得,染淨對立的那個淨,就不是真的清淨。那是什麼?比較,兩個比較一下,這個清淨。那不是真的清淨,真的清淨,淨也沒有了,淨也要離,才是真正清淨。底下講:
【而清淨自性之淨,乃是垢淨俱無。】
染淨都不能有,所謂是不垢不淨,垢跟淨統統沒有。
【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我見終未盡淨也。】
說實在話,我見並沒有離,你還落在二邊,還落在能所裡面,能所就是二法。
【諸法空相下三段】
到這個地方總結這一大段的經文。
【初約身明義】
佛舉他的報身來說明空相。佛的報身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況菩薩以下所得的身相,哪有真的?佛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如果佛舉六道身來說,你這個身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我們會想:佛的身大概是真的,大概是可得。所以他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次約世界明義】
在世界裡面講了兩小段,一個講微塵,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這就是講物質的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最小的是微塵,大的是世界,說一個大,說一個小,也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後頭一段:
【約妄心明義】
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合此三段,正是顯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義。】
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不但在事相上告訴你,本來面目、真相是怎麼回事情,而且就在事相裡發揮心性,讓你在這些幻相當中見性。相極不平等,特別是十法界,可是你了解這一切現相的真相,你就曉得極不平等裡面看出來它是平等的。剛才講,從體性上看,它是平等的;從它演變過程上看,它是平等的;雖然現相不平等,現相為什麼不平等?業因不平等。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的重要;因為相不會滅,相會變。說實在的話,人不是死了就了(ㄌ一ㄠˇ),沒有這回事情。人死了,他又投胎去了,這一投胎,他這個身相就變了,所以相會變。人死了以後六道投胎,那是大的改變。實實在在講,我們現在在此地,剎那在改變,沒有一個是不變的,這個一定要懂得。你曉得它剎那在變,你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我上一次舉照相攝影,開智慧,你從這裡面就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就能夠做證明。佛給我們講所有現相是相續相,不是真的,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攝影機來照日常生活活動的相,我們用普通一般八厘米小的電影攝影機。一秒鐘拍這個片子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可是你要懂得,一秒鐘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張底片。這一張底片照下來之後,永遠再照不到了,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相就過去了,不會再來了。再照第二張,第二張它也過去了。這不過才二十四分之一秒,這麼一個速度。現在高級的攝影機,它的快門可以達到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我們才明瞭佛在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因為生滅同時。所以我們領悟到《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懂得佛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什麼回事情?億萬分之一秒,那個生滅的速度。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看出它生滅?看不出來。所以生滅可以講是同時;生滅同時,那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佛法界、眾生法界、地獄法界完全相同,平等平等。所以,一切法都不可得。
「一切空相,性自平等」,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經上這些文句,意思實在講是無限的深廣。你要是不能稍稍體會到,你怎麼會得到受用?你真正明白了,體會了,你的心平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麼?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都不可得。萬法皆空,佛告訴我們,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識,就是唯識家講「唯識」,唯識是真的,識是念頭,念頭就是因緣,底下就變相,把相改變了那是果,所以因果不空。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你生善的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是善心,顯示出來一真法界、四聖法界。你如果有分別妄想執著,你變的是六道凡夫的法界。這個現相就是你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相雖然是剎那生滅,決定不存在,但是它有個相續相,讓你感覺到好像有這麼回事情,就好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
佛教給我們,不單是我們現在這一生,十法界都是夢幻泡影。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為法,不限於六道,不限於我們這個人間。十法界都是有為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十法界裡,你心怎麼會不清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超越十法界。雖超越十法界,我這個身體還在十法界,這叫什麼?佛經上叫「有餘依涅槃」。超越十法界就是證大涅槃,身體還在,有餘,有餘依涅槃。這個時候這個身體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在這個法界裡遊戲神通,沒有十法界的依報。留這個身體在十法界看戲,看這些芸芸眾生在表演,看他們起心動念,看他們造業輪迴,生起大慈悲心來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那個轉變,說實實在在話,剎那之間。
如何能契入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在經上看懂了,我們聽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上去觀照。你要不在生活上兌現,沒有用。一切境緣之中,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六根接觸,我們就曉得這個現相是怎麼一回事情,馬上就知道。正如同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畫面擺在那裡,我們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畫面。所以我們用清淨心,不分別、不執著,面對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的真相你才完全能看出來。你要是起心動念攪和到裡面去了,那就壞了,那個真相你就完全看不出來,你就迷了。所以決定不能夠攪和在裡頭,要置身於事外才行。不但六道裡頭我不攪和,十法界我也不攪和在裡面,這才是真正修學《金剛般若》。末後這兩大段的經文,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非常的重要,顯示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我們真把它搞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眼前這個境界確實是幻化的,確實是空寂的;「空」是講相,相是空的,「寂」是講性,性自平等。
【凡夫執身為我,執世界為我所。我及我所,皆起於見。故身與世界,是所執。見,是能執。而三段經義,顯明能執所執之相俱空,。並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謂諸法空相。亦即發揮不生法相,法相本無之義也。】
這個意思就更深入一層,更透徹了。六道凡夫都執著身是我,身外的,我所有的,世界是我所有的,換句話說,這一切生活環境是我所有的,這個執著非常堅固,我、我所。執著的根源是我見,我見是屬於妄想。身跟世界是所執,這個意思就深了,那個見、念頭是能執。《金剛經》後面這一段經文,說三心不可得是破見,你能夠見的那個念頭不可得。你所執著的身體,佛的報身,佛舉這個來說明身體;講微塵、講世界,說明你所執的那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說明事實真相是能執、所執的相都是空的。不但能執、所執的相是空的,你能夠執著的那個念頭也是空的,那是個妄念,清淨心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念就是我見,我見發展成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能執,相是所執。不但相是空的,見也是空的,這稱之為諸法空相。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能夠體會到,就知道前面所說的,經文裡面講的「不生法相」。不生法相這一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法相本無之義」,從這兩大段經文裡面完全顯示出來。我們再看底下總結,「結成不生」,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正宗分末後的一段,這是總結全經。正明不生,看這一小段:
經【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在這裡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法相本無的意思,徹底顯露出來了,這真正講到了究竟圓滿。我們看註解。《金剛經》義理的確很深,如果沒有詳細的註解,詳細的解說,讀《金剛經》的人雖然很多,明瞭《金剛經》意思的人很少。意思不明,他提不起觀照的功夫,他怎麼能得受用?所以說老實話,不如念佛。但是對這個意思徹底明瞭的話,真的受用很大。對念佛的幫助也太大了,念佛往生,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是幫很大的忙。
【經初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法之相,乃至發心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必如是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乃為菩提心。】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發菩提心的標準實在是很高。通常我們把發菩提心掛在嘴唇上,那是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這個地方才是發菩提心的標準。菩提心如果真的一發出來,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是正覺,沒有迷惑。《金剛經》的境界,這是前面我說過的,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他們的境界。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那是什麼地位的菩薩?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這個心一發,就是發心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之為法身大士。所以那個心是廣大心。
心怎麼廣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才這麼大。心裡面一有分別,心就小了;有分別就畫格子、畫界限,就不能盡虛空遍法界。一分別,平等就沒有了;一執著,清淨就沒有了。離開執著,得清淨心;離開分別,得平等心。清淨、平等才是廣大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要想作菩薩,要想真正明心見性,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你要真正離開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大障礙,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
分別執著都是屬於妄想,為什麼不捨掉?沒有辦法捨掉,前面說過,是因為對於眼前這些境界的真相不了解,誤以為身是真的、外面境界是實在的,所以起分別執著。現在曉得這個身是空的,外面境界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境界是什麼?我們現在明白了,它的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相續現相,這是十法界的真相。要念念記住,不能一刻忘掉,一忘掉就迷惑了,就又墮落,這教你要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眼前境界順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順境沒有歡喜,假的,當體即空!逆境也不生煩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看,順逆平等了。順逆之相雖然不一樣,你的感受是平等的,你的受平等,你的覺觀平等,受用平等,這就是得真實的受用。你在這裡面得清淨心、平等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得的是這個。身心世界再不會把它掛在心上,換句話說,你已經脫離六道輪迴的生活,已經超越四聖法界的生活,你過的這個生活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那怎麼會一樣?這是廣大心、廣大行。
不取法與非法之相,法是法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取了。凡夫取法相,在六道裡面不能超越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是法相。如果不取法相,取了非法相,取了空,他只能到四空天去往生,出不了六道輪迴。四空天人是著在空,欲界、色界是執著有。執著有錯了,執著空也錯了,這是講三界之內。三界之外,是講修行人、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三界之外學佛,執著佛法有,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執著有來的,有佛法、有菩薩、有佛道可成。如果在佛法裡面執著空,那就變成阿羅漢,變成辟支佛,證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所以佛說二乘人墮無為坑,這是執著空相的。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著,這才能超越十法界。要曉得,四聖法界,我們講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為什麼不能超越十法界?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法相跟非法相都不能住,都不能執著。
乃至發心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發心不住發心的相,真發心了,並沒有以為「我發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著發菩提心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不但法身大士不著證果的相,這一次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連小乘須陀洹都不著得須陀洹的相。在過去我們總以為小乘還著相,現在在這裡看到,原來須陀洹也不著得須陀洹的相。為什麼他是小乘?他沒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經上有一句話說明這個事實,「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不著,兩邊不著。兩邊不著它有等級不同,像須陀洹兩邊是不著,淺,功夫淺,那個不著的功夫是剛剛得力,這是小乘須陀洹。往上去再進一步,他這個不著的功夫比較深,功夫更得力,大、小乘果位層次這麼多,都是無為法,統統都是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離四見,那個功夫程度不一樣,所以才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小乘四果四向的差別,這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執著我還可以能夠證果,沒這回事情。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小乘初果都不可以,都不會執著得果這個相。現在我們常常在各個地區都聽到,有人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他證阿羅漢,什麼佛再來的,我看都著了相。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觀察,是真的或假的,馬腳都露出來了;真的,決定不著相。不住亦不住,連那個不住的念頭都沒有。剛才說了,有一個不住的念頭,他已經住了。不住的念頭都沒有。
「必如是知見信解」,如是知,如是見。知,用現代話來講,想法,見是看法,必須這個想法、這種看法信解。實在我們這個說法很難,意思說不出。我們講個看法、想法,已經著了相,已經落在四見裡頭,落在四見四相裡頭。有這麼一個意思,決定沒有四相四見的念頭,要這樣的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無我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法。
法相宗上講的二無我,有許多同學雖然不是專門學相宗,相宗的常識必須要有。相宗最基本的一本論典就是《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實際上就是解釋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無我法就是一切法無我,《百法》就是解釋這一句話。而實實在在這一句話,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得更清楚。《瑜伽師地論》是用六百六十法來說明一切法。一切法他把它分類,分成六百六十類。天親菩薩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學的人受不了,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由此可知,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綱領,《百法明門論》是入《瑜伽師地論》的基礎,等於是《瑜伽師地論》的先修班,先把綱領提出來給你講。《百法》裡面分為五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前面四種都是有為法,前面四種歸納起來有九十四法,無為法是六個無為法。這九十四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說明什麼?說明無我。《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金剛經》講得簡單,言語文字有簡略廣衍的不同,裡頭的意思完全一樣,並沒有說《金剛經》講得就少一些,《瑜伽師地論》講得多一些,沒有,一樣圓滿。一個是講得簡單扼要,一個是詳細的來分析。這叫通達無我法。如果證得無我,這問題解決了,你超越十法界了。
「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在此地做總結,前面講的已經相當詳細,相當透徹了。確確實實不生法相,如果你要契入不生法相,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念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的什麼?悟的不生法相。也就是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現象,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明瞭了,你證得了,你這個果位就是無生忍的菩薩。
「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這是說明發菩提心的標準,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那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的菩薩。剛才講了,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金剛經》上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標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