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八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86
請掀開經本二百零七面,第五行。
【佛與具足色身同說,明因果非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明性相一如。】
這是從經文裡面看到,文字是很簡單,詞句不多,可是它含的意思非常的深廣。「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佛與具足色身,這裡面就顯示出果報是真實的。「佛」是覺的意思,圓滿的覺悟。圓覺是因,所感得的色身就是果報。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我們希望有好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好的容貌,有好的精神,這些真正的因緣都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所以感得具足色身;具足色身的意思,就是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圓滿的色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這個意思是顯示性相一如。如來是性。具足諸相,以我們一般的講法,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是事相,如來是本性,所以這是顯示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顯這個意思。下面說: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一不異,前面說過很多,這是《般若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學般若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縱然是修學般若,也得不到般若的受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也不能夠開智慧。你要真正開智慧,要懂得不一不異的道理。說「是名」,是從相上講;「即非」,是從性上說,從體上說。但是都不能夠執著。為什麼?前面說過,世出世間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相不可執著,性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不執一異,是為圓見。】
圓是圓滿,沒有缺陷。諸位仔細去思惟、去體會,為什麼一切不執著就叫圓見?圓見就是如來五眼圓明。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雖然說心清淨,還不是究竟的清淨。凡夫執著有,也就是執著相;二乘執著空,也就是偏重在性上;權教菩薩執著在中道,兩邊不立,他有個中道。所以都不是究竟,就是他心裡還有念頭。念頭無論是粗念,無論是細念,無論是微細念頭,都是障礙。所以你見性不圓,你的知見就不圓,必須要統統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面絲毫的執著都沒有,這個時候你的知見就圓滿了。
【見圓則知亦正,知正則見亦圓。】
「正」就是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你所看的完全是正確的,沒有絲毫錯誤,這叫正見。由此可知,正見跟圓見的意思很接近,圓是圓滿,正是正確。
【若知一切法莫非緣生,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則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見到一切法緣生,不一不異就見到了。不一不異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講真相。「不一」是從相上說的,這一點我們還要重複的提一提,才知道什麼叫不一。眼前我們所見的一切色相,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其實我們講相,一定要包括六根、六塵。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像眼前我們看到這一朵花,我們注目仔細去觀察,似乎這個境界存在,真的存在我們面前,其實事實不是如是的。今天科學家所說的,比我們佛經講的還要微細。我們佛經裡面說的,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所觀察的,乃是現象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知道,一切法它是個生滅相,生滅相哪裡會有一?我們看這朵花,這朵花已經是無數個現象在相續,我們看的是相續相。
這個意思如果一下體會不到,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電影的銀幕,銀幕裡面也有動作的、也有靜態的。銀幕裡面的人都會走動,銀幕裡面那個場地好像不動,那個房屋好像沒有動。其實那些房屋跟人物是同樣都在動,為什麼?放映機後面的底片,那個鏡頭是在開合,開一次放一張膠片,關起來再開,放第二張。因為它放的速度太快,實在講也不算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換句話說,一秒鐘二十四個連續的相,我們已經沒有法子感覺它是假的,好像是真的,一秒鐘二十四個相續相。所以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相續相,生滅相續相,不是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生滅的相續相。這個現相,一秒鐘不只二十四個相續。照佛經,佛經是隨順眾生說,世尊這個話是隨順俗諦而說的,就是隨順我們眾生知見來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照這個說法,一秒鐘應該是兩個十萬八千次,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相續相。所以我們以為一切的境界相都是真的。
《楞嚴經》上雖然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當處我們體會不到。到我們稍稍明白了,我們聽到佛這兩句話,點頭了,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實在講無法形容,我們今天講時空,極短的時空。這是讓我們了解不一,絕對不是一個相。我們坐在這裡看任何東西,不要說看一分鐘,看一秒鐘,不是一個相,是許許多多的生滅相續相,要明瞭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如果你明白了,你肯定了,你對於所有一切萬相,你自然就放下了,自然就不生執著。為什麼不生執著?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不執著,想都不去想它,想它叫打妄想。不可以執,也沒有必要去執;不可以想,也沒有必要去想,人的心才清淨,他才真的看破。雖然一切現象是一個生滅相續的現象,但是能現現象的體是真的,不變的自性,真性,那個東西不變,這就是一切相也「不異」。不但體性不異,實實在在說,變成現象最基本的東西也不異。
現代的科學發展,可以說兩個趨向:一個是向無限的太空去發展,可以說這是往大的地方去,無限大;另外一個方向,往小的發展,研究基本的物質是什麼。一切萬物基本的物質是什麼,找這個東西,從分子找到原子,原子找到電子,電子找到中子、質子。現在知道質子、中子還可以分,他們稱之為叫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不是還能分?科學家都認為,如果科學技術再進步,大概它還是可以分的,這是講最小的。但是現在分到基本粒子,已經觀察到了,所以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跟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了。
佛告訴我們,這一切萬法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麼來的。法相宗裡面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波動,非常微細的那個念頭在動念。那種微細的念頭在那裡動,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到。佛經裡面講,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覺察到阿賴耶識裡動的狀況?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很深的定功,在那麼深的定功裡面觀察到,阿賴耶識在動,那個就是無明,那個就是不覺。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都沒有發現,聽說而已,像我們現在聽佛在經上講的而已,自己沒有能夠覺察到。我們能覺察到的,這個心裡頭起心動念,很粗很粗,粗心大意我們能覺察,微細的念頭自己不能覺察。但是它的體是真性,不異。最初一念才動,微細的動,那個也不異。所有一切法都是無明變現的,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就變成物質,物質就現前了。用現代話來說,轉相也叫見分,是精神的一部分。我們今天把一切生物,分做精神部分跟物質部分。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物質的部分。見相同源,同一個本體,這個體叫自證分。自證分就是此地講的真如本性,這是同的,這是不異。
說不一不異,才把事實真相完全說清楚了,完全都說出來了,這是般若的精華,這是真實的智慧。你不能夠通達,不能夠深深的體會,你當然放不下。我們今天所謂看不破、放不下,原因在哪裡?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果然搞清楚,哪有放不下的?自然放下,不需要人勸。世尊當年在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有他的道理在。從二十二年談般若,我們也能深深體會,眾生放下不容易。所以佛要花這麼長的時間,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甘心情願肯放下。放下之後,心裡頭沒事了,這才能入法華的境界。法華是一乘因果,所謂成佛的法華,才入這個境界。
【不異不妨不一】
不一跟不異,也就是性相沒有妨礙,性不妨礙現相,相決定不妨礙真性。清涼在《華嚴》上跟我們講「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不異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而緣生諸法。不一不礙不異,故雖諸法也,而皆是一如。】
這也是解釋前面經文上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諸位同修如果從本經一開端你就來聽,你沒有中斷,我相信你能夠體會到,《金剛經》後面的確是很深。前面聽起來好像還能夠懂,後面是真難懂。字字句句裡面含的很深的意思在,但是很有趣味,一定要很冷靜去體會。體會少分都有用處,對我們修學有一定的幫助,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實在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現前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更快樂,這個一點都不假。
【佛說緣生之要義】
要是重要、是精要、精華。
【令知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惟因果不空。】
世出世法確確實實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一切法空,因果當然也是空的;因果確確實實不空。剛才說過,體性它會現相,所現的相剎那生滅,所以這個相是空的,當體即空。所現的這個相,它不是一個相,相會變,它會變成十法界的相。為什麼會變十法界的相?因緣在支配它,因緣在主宰它,十法界的相是果,現的相是果。由此可知,因果的確不空,果上現的相是空的,因果這個事理不空。
【所以因果可畏。種善因必得善果。】
這是佛在本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好了,就沒事了,為什麼還要生心?就是因果不空。佛教我們要生無上菩提心,佛教給我們要生覺心,也就是此地講的善因善果。何必要生惡心,何必要變三惡道的惡果?由此可知,不但是六道,連十法界的主人公,是自己。其他宗教裡面講造物主,造物主是誰?造物主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念頭。你一個善念現善境界,一個惡念現惡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很清楚,因此我們對於念佛法門深信不疑。有人說,我們修淨宗的同學,念一本經不會成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行!你聽了怎麼樣?如果你沒有智慧,聽他們一說,覺得滿有道理;如果你有智慧,聽了之後則哈哈大笑。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裡想佛就成佛了,那一部經怎麼不行?一句阿彌陀佛怎麼不行?不但行,決定行!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薩成菩薩。所以不會念的,念得很多,念得很亂,結果他什麼都成不了,因為太亂了,不能感一個純正之果。他念得太雜,念得太亂,這是我們常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一門深入。
菩薩修學六大綱領當中,精進,六波羅蜜,精進是什麼意思?精是精純、精一。一才精,二就不精,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精一,心才得定,後面是禪定,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禪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每天盤腿面壁的禪定沒用處。禪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禪定是在我們自己每天工作之中,禪定也在我們生活應酬當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禪定。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慧。定慧在哪裡學?在哪裡修?在哪裡完成?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不可以不知道,決定不能誤會。知道因果不空,他決定是斷惡修善,不但不做惡事,他一個惡念也不會生。這就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一切法即空即假。以即假故,所以因必有果,因勝果必勝。】
天台大師講,天台講三觀,一切法當中,即空、即假、即中,他講空假中三諦。空是講體性,體是空寂的;假是講相,假相,相是假的。為什麼說相是假的?佛法對於真假,它有一個簡單的定義,佛為我們說,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不會變的是真的。這個簡單的定義,我們用它來觀察一切法,就會開智慧。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那會變,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那就說明了,所有一切法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法都是有變化的,都不是不變的,所以這是假,相都是假相。空不變,空因為沒有相,它不變,所以空是真的,性空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假相是從真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像前面舉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樣的道理。所以明白人見相就是見性,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有假相,性它會現相,所以因必有果。這個相為什麼現十法界的相,為什麼現種種不同的相,這個就是因緣果報。
「因勝果必勝」,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因,無過於念佛,念佛之因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佛沒有超過念阿彌陀佛的。一般人雖然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靈?不靈的原因是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所以才不靈。也就是說精進,他不精,每天幾千聲、幾萬聲,像是有進步,但他不精;他那個佛號裡頭摻雜著許許多多的妄念,這是他念佛不靈了。如果他能專一的去念,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那個功夫不得了。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有的人念一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有的人念兩天、三天,阿彌陀佛念來了。為什麼那麼靈?沒有雜念,專心念,那個感應就快速,感應真實。雜心就壞了,你看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不但世法不能夾雜,世法是名聞利養、是非人我,這個東西不能夾雜,佛法也不能夾雜;我不夾雜世法,摻一點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法也不能夾雜。念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裡面還夾雜著觀音菩薩就壞了。觀音菩薩夾雜不得,夾雜怎麼樣?你二心,你不是一心。又想阿彌陀佛,又捨不得觀音菩薩,這個東西麻煩大了。有人顧忌還很多:「我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不念,觀音菩薩會怪我。我有難,觀音菩薩不來救我。」他打這個妄想,你說糟糕不糟糕!其實我們一定要曉得一個道理,一切諸佛菩薩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只要你功夫得力,沒有一尊菩薩不照顧你。你不找他,他也要照顧你。為什麼?感應道交,彼此都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他就感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所以因勝果就勝。
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說了有一些人不相信,我講上上根人一生是依靠一部經,上上根人。我不說別的,咱們修淨土的,一生依一部經,依《無量壽經》行,依《阿彌陀經》也行。淨土有五經一論,隨便依哪一部都行。為什麼?一部經是精進,如果你說一部經太少,恐怕還不夠,再多找幾部好了,那是淨宗的五經一論,六種,你依六種。六種,說老實話是中根,中等根性,不是上上根,你的成就決定不如上上根,你學六樣東西決定比不上學一樣的。諸位要仔細去想想,學一樣他專精,學六樣他心已經分掉,他的力量已經分散,怎麼能跟那個人比!如果說六樣還太少,要學個十樣、二十樣的,淨宗東西還有,《印光大師文鈔》分量不少,《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全集》分量都很可觀。那叫下等根器,往生有沒有把握不一定。中等人往生可以說有把握,如果搞成十幾樣、二十幾樣,可以說往生沒有把握;看你臨終的時候緣分,要看那個時候,看緣分了。為什麼?心太雜,心太亂。如果說是超越淨土宗之外的其他教下都想涉獵涉獵,往生沒希望了。他要作佛學家,要作大通家,那個果報是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就這樣子,這個虧吃大了。
今天不但是我們學教要專精,弘法利生同樣一個道理,也要專精。需不需要建大道場?不需要。道場建大了,開銷大,那麼大的開銷,你一天到晚就被這個道場累贅,被道場拖垮;你不得不拉信徒,不得不想方法找錢維護這個道場,你這個心已經散亂。你心裡面佛菩薩統統沒有了,今天想這個信徒,明天想那個人有錢,搞這個,哪裡還會想佛菩薩?都不想了。你想的是什麼?貪瞋痴。道場愈大,貪瞋痴愈嚴重,將來果報到哪裡?到阿鼻地獄去了。我講的都是實話,都是事實,雖然很不好聽。
今天科技發達,我們利用科學技術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把經教、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面去,這個多自在!所以今天道場,有很多人問我,我只要有一間小房間就夠了,錄像機往前面一架,聽眾兩個、三個就行了,錄影帶傳播到全世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國際電腦的網路,最近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們把我的一些資料也送到網路上去了。來告訴我,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單位可以收得到。我們在家裡講兩個鐘點,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單位可以收得到,我何必要這個講堂?以前是沒有辦法,聽眾多了,沒有講堂不行。現在不要了,幹這個事情累贅,勞民傷財,自己還要去煩心,有智慧的聰明人不幹。一間房間就可以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不向聽眾收一分錢,你說這個多痛快、這個多自在!這個說明因果不空,因勝果必勝。
【以即空故,所以因果雖勝,亦行無所事。】
因果雖然不空,但是因果所顯示出來的相,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菩薩事要照做,天天要做,講經說法天天要講,念佛修行天天要幹,因果不空。雖然天天幹,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這就對了,與《金剛經》上所說的離相離念完全相應。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深明因果;真正明瞭因果,不是撥無因果。
【佛說一切法緣生,意在明其本不生也。】
這個意思更深,確實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了。這個話很難懂,但是我們聽得耳熟,迴向偈裡頭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一切法本來不生。佛說一切法緣生,緣生跟本來不生有什麼關係?其實關係太密切了,我們是粗心大意,沒聽懂佛的意思。緣生就是無生,緣生是幻有,「幻有非有,真空不空」,這個話我們曾經聽過,幻有非有、妙有非有,妙有就是幻有,就是假有,真空不空,這兩句話是一樁事情。《心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就是幻有、就是妙有,緣生的;空是自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性本不生,相哪裡會真有?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緣生,你就能明瞭無生法忍的意思。什麼叫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說,真正了解一切法緣生的人,就證得無生法忍,肯定一切法無有生滅,這是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在《仁王經》裡面佛告訴我們,這是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無生忍的菩薩,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三個位次的菩薩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真正明瞭一切法緣生的理與事,理論與事實。
【若二六時中,世法亦隨緣做,出世法正隨緣起。卻一眼覷向一切法本不生處,看之。(看,即覺義、照義,了了明白也。)】
這一句它的意思: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不一不異就講不通;如果是二,諸法如義也講不通。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世法跟佛法是一。為什麼要說個世法,要說個出世法?實在講,這裡面那個消息很明顯,覺了就叫佛法、就是出世法,迷了就是世法。法是一個,就是覺迷。穿衣覺了,穿衣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穿衣是世間法,是六道輪迴法,就是一個覺迷。吃飯,覺了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就是輪迴法、六道法,就在覺迷,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說是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世間法隨緣做。注意隨緣,不要攀緣。隨緣是一切都能夠恆順眾生,一切能夠隨順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隨緣,沒有選擇的,沒有挑剔的。如果在裡面有選擇、有挑剔、有好惡,那就錯了,那是攀緣,不是隨緣。隨緣講得圓滿一點,就是我們在一切世法之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隨緣。《金剛經》後面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隨緣。由此可知,隨緣豈不就是出世間法?一切法裡頭無住生心,一切法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哪裡是世間法?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可見得世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法隨緣起。
這個地方,你慧眼開了,法眼開了,所謂是你看破了。怎麼看破?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本來如是。就像佛在《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壞)」,這是無生法忍的境界。所以這個地方的看,不是叫你眼看,不是用眼識去看,不是分別、不是思惟想像,這個「看」是覺,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叫「照」,就明瞭,接觸就明瞭。明瞭是什麼?明瞭不一不異,明瞭緣起性空,明瞭因果不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果然有這樣覺照的功夫,你再要肯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還相當高,絕對不在中下品,《無量壽經》上講的上輩往生有分。覺,覺的相,
【亦不自以為能看】
如果覺得我覺悟了、我明白了,可惜這個人又糊塗了。為什麼?他又起心動念了。你看,又有我見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個見起來,四個見都起來了;又著了「我相」。四相四見具足,還是六道凡夫。註解裡頭江味農居士講得很好,前面我們讀過,「大而化之」、「若無其事」,這個兩句很有味道。我們的心量要大而化之,對於任何人與事,不要去計較,沒事!何必計較。這個人怎樣,那個怎樣,沒事!不必去計較,心要大而化之。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雖然修行,雖然覺照,還是若無其事,這個人真的覺悟了。如果還要有計較,心裡還有事還放不下,這不行。我們無量劫來過錯就在此地,希望這一生不要再犯這個過失。古人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兩句話有很深很深的哲學道理在。確實沒有事,事從哪裡來的?都是你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哪有事?沒事!沒事才自在,沒事才真有福報,真有福氣,隨遇而安。天下動亂,他不亂;天下不安,他平安,你說這個多幸福!這幾句文裡頭意思很深。
【但於世出世法,正隨緣時,正如是看。正看時,正如是隨緣。可許他是個伶俐漢。】
伶俐漢是中國古代禪宗讚歎上根利智的人,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才稱他作伶俐漢。也就是說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他真的覺悟,得大自在。底下這幾句話好,把他自在的樣子說出來了,把他自在的理由說出來了,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內三際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這句話講得透徹,講得徹底,講得圓滿。內三心不可得,能執不可得,不但能執著的、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你拿什麼打妄想?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那妄想當然不可得。能分別的不可得,能執著的不可得,能憂慮的不可得,能牽掛的也不可得,你還搞什麼!你要曉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能得的不可得。外面一切境界相,因緣生法,我們這次講席說過很多遍,所謂因緣生法,就是一切現相都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而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內外都不可得,你得個什麼?沒事!
我在此地住一個小房子,是一位居士的。門壞了,今天找一個人來修門。他告訴我,門要修堅固一點,怕人來偷東西。我說這裡沒有東西,都是經書,都是結緣的,誰要誰拿去,沒東西偷,沒有東西!要知道一切不可得的事實真相。《心經》到末後說「無智亦無得」,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顛峰。般若像一個寶塔一樣,這是寶塔的塔尖。世間人的大病就是這兩個,一個是求智,一個是求得;俗人求得,世間雅人、高人求智。智也沒有,得也沒有,佛法裡講真實智慧。以學經這個例子來講,我講的能聽懂的人不多,聽懂他就相信了。聽了懷疑,聽了否定,那他沒聽懂。我也跟諸位,到處講席有的時候我都會提到,因為有不少同修發心研究經教,好事情!經教要如何能得入?我告訴他一個原則:佛的經裡面都沒有意思;都沒有意思,你就不能在裡頭求意思,你求意思就錯了。我教給人求經教,怎麼求?老實念,不要求解。這個怎麼講法,那一段什麼意思,沒意思、沒講法,你就老實念,念到你心清淨,自然就開悟。開悟悟什麼?悟個無智無得,幫助你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一入之後,這個經不用的時候沒意思,念的時候沒意思;如果有人來問的話,意思就出來了。意思是人家問出來的;不問,沒意思;一問,就有意思。一個人問一個意思,兩個人問兩個意思,無量人問無量個意思,這個妙不可言!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經沒有意思,無量義!
無量義你怎麼能求它的意思?同樣一部經,同樣一句經文,有無量種的講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個意思一種講法,那是死的。你們看看每天報紙雜誌那個文章,死的,它就是那一個意思,決定不會有第二個意思,死的。不像佛法,佛法活的,怎麼說都說得通。不一樣的人,他有不一樣的困難,同樣一句經文,全都解決了,所以經有無量義。無量義是起用,是起作用,我們常講後得智。我們要求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智,這個道理很難懂。
佛在經上也有舉例子,哪一部經我記不得,這是早年,很早時候,初學佛的時候,看一些經典有這麼一個印象。曾經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有人就向佛請教,舍利弗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解答,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你看到鼓沒有?他說:鼓,看到了,這個道場天天敲鼓,我看到了。鼓那個肚子裡頭是怎麼樣?空的,什麼也沒有。佛就跟那個人說:舍利弗那個心就像鼓一樣,什麼也沒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就是起作用。經典沒有意思,也像鼓一樣,它起作用的時候,人家怎麼問,你就會怎麼答,妙用無窮。
所以我教人,我是個過來人,我對於一切眾生非常愛護,希望你們都成就。你們都成就,我就省事,到處請講經,你們都可以去講,我就不要東奔西跑了,跑了這麼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們講,我在下面聽,聽了我很歡喜。如何學?老實念,三個字,老實念。《金剛經》上說的次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我們念的遍數太多了,你就老實念。老實念還要老實去做。佛教我們無住,我們就無住,佛教我們生心,我們就生心;要照做,這才能開悟,才能開智慧。所以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無住生心,經上講得很具體,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執著它,住是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也就是講的若無其事,我用它。生心,生什麼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布施、持戒、禪定,生這種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這就對了。這樣做,果然這麼做法,實在說真正肯這麼做的,就是像《彌陀經》上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這樣做。你看這個經典,每一部經末後,都有「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講的話,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訓去做到,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都具足了。這樣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這一生必定開悟。我們看古大德,《高僧傳》、《居士傳》裡面,看到那些人開悟。他為什麼開悟,我們為什麼不開悟?他具備了開悟的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沒有具備開悟的條件,我們聽了經,沒有依教奉行。人家聽了經,真的依教奉行,這就是開悟,證明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們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為什麼?懈怠懶惰不肯去幹,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佛菩薩雖然慈悲加持,加不上。所以這個經真正有大利益。
【本師教我們這些抄直路的法門】
《金剛經》、《淨土經》都是抄直路,都是抄近路,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成就的。像這樣的經典都不長,《金剛經》經文不長,《彌陀經》經文也不長,這些真是直截了當。《無量壽經》雖然長一點,比起其他經典還不算長。
【我們要直下承擔】
佛給我們了,傳授給我們了,我們要肯接受,接受過來要把它當寶貝,這個重要。什麼寶貝?救命的寶貝,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不能出去,今天得這個寶貝就可以出三界,就可以永脫輪迴。《無量壽經》再加上《金剛經》,那還得了!永明的話講得有道理,「有禪有淨土,有如戴角虎。」我們今天把這句話換一換,有《無量壽經》、有《金剛經》,那比戴角虎還厲害,這是真的。這兩個法門合起來,確確實實利益無邊,廣大無有窮際。
【努力向前。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這首偈,佛門寺院裡面每天的晚課都要念。每個人對這首偈都很熟,提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會念。雖念就像唱歌一樣,唱過去了,裡面什麼意思大概從來也沒想一下,就這麼唱過去。因此它不起作用,我們每天還是迷惑顛倒,一絲毫的警覺都沒有。普賢菩薩這四句話,對於我們是高度的警覺。一個人的壽命再長,活一百歲,活一百歲的人不多。一百歲有多少天?三萬六千日。要是給你一個日曆,一天撕一張,三萬六千張,很快就撕完了。我們每天家裡掛的日曆,每天撕一張,命亦隨減,有沒有這個警覺心?撕掉一張,我們壽命少了一天,幾個人有這個警覺?有這個警覺的人,這是覺悟的人。迷惑顛倒,顛倒在哪裡?他麻木不仁,他不覺悟,到死了他還不曉得,還不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曉得人命無常,然後真正抓住短暫的光陰,放下假的,要修真的。真的是什麼?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在《般若經》裡面開真實智慧,看破世間,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是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要想往生,世出世間法要統統放下,不要有一絲毫顧慮。一定要曉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一切法了不可得,你為什麼還要拼命在求得?這就錯了。那不求行嗎?不求,我明天能有飯吃嗎?明天還沒有到,你想這些幹什麼,這打妄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想明天幹什麼!你命裡面有的自然有;命裡頭沒有的,怎麼打妄想也求不到,你說你這不叫冤枉!但是幾個人相信這個道理?幾個人相信這個事實?這個太難了。佛在經上講的,他也點頭,佛說的不敢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心裡頭那個疑團就是拔不掉。他就是不能接受,就是不能照做,還是拼命去求,疑根在;也就是沒有真正覺悟,沒有徹底明瞭。
我教初學的同修,你們想學佛,從哪裡入門?從《了凡四訓》入門,這不是佛經。我勸人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遍數少了沒用處,印象不深刻,觀念轉不過來。所以要念三百遍,你的印象深刻,你會慢慢體會到裡面的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真的要是通達體會到了,你對於世間法不會求了。患得患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心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命裡有的,該有,我不要求;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枉然,那又何必去求?我自己學佛,實在講是得力於《了凡四訓》。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台灣的佛經非常缺乏,很不容易找到。在台北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這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找一些他的朋友,大家湊一點錢來印經布施,組織一個台灣印經處。我是有一個朋友介紹跟這個老居士認識,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二十幾歲,他看到我們非常愛護。他那裡印的佛經,他都會送給我,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教給我要好好的去讀,我讀了之後很受感動。我得力於《了凡四訓》的利益太多了,真正了解這個因果,剛才我們念過,因果可畏!
【若依舊拖泥帶水,雖日日看經聞法,曉得些理路,有何益處。】
這些話都說到我們學佛人自己身上的病痛,我們就是犯這個毛病。對於生死大事、六道輪迴毫無警覺,沒把它當作一回事,這怎麼得了!每天研究經教,研究有什麼用處?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什麼用處!
【要防他所知障生,比煩惱障更壞。】
這兩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能說得出這兩句話,高度的智慧,絕非普通人。所知障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之人比貪瞋痴還可怕。貪瞋痴墮三途,邪知邪見所造的罪業,不但誤自己,還誤一切眾生,那個果報在阿鼻地獄。我們不說別的,就以剛才這個例子來說,有一些人以為念一部《無量壽經》沒有用處,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事,勸你回頭,要念許多經,拜許多佛,拜許多菩薩,那是所知障,邪知邪見。你本來一門深入,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他把你拉回來,送到阿鼻地獄,你說他的罪多重!他是不是有意的?可能不是有意的,他還是好心的。為什麼好心會做出這麼壞的事情?知見錯了,這個人認假不認真,信邪不信正,那就沒法子。所以,所知障的麻煩超過煩惱障。
下面這一大段經文,「約法施明體空」,這裡面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明無法可說」。無法可說,這個意思我在前面都透出來了。前頭講《金剛經》難講,它的精彩都在後頭,後面拉到前面講就犯下,無法可說。所以我講的時候,我說這個經沒有意思,跟這個就很接近。經沒有意思,你研究意思幹什麼!法無法可說,你有什麼好說的!再分小段「明聞者性空」,再分小段「明無法可得」。這個經文的意思很深,所以沒講經文之前先有一番交代;如果不詳細交代明白,這個經文很不容易體會。前面一大段註解,這是交代的話。
【於福德勝報之後】
前面是講財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所得的福報無量無邊,得福甚多。財布施之後,佛再接著跟我們講法施。諸位要曉得,財施是陪襯的話,重點是在法施;先用財施來做一個引子,然後接著法施。
【法施一大段文,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此一大段是約因說,以顯示緣生無窮,因果無盡之義。】
這些話必須要在講經文之前詳細交代,你讀這個經文,聽這個經文,才懂得它的意思,才能夠體會到它的味道。經文是從因上講的,從因上講,它的目的顯示緣生的一切法無有窮盡。我們以很淺顯的比喻,這一部經,經是法,你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經是一樣的。一部《金剛經》,釋迦牟尼佛當年講了,代代相傳,傳了二千多年,傳到中國、傳到外國、傳到全世界,傳到盡虛空遍法界,就這麼一本經。但是你要曉得,虛空法界有多少種類的眾生,眾生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對哪一類眾生,是哪一類的講法,講的各個不一樣,這裡頭就是無量義。無量義就是「緣生無窮,因果無盡」。無量義如何學法?學它裡頭的不變,不一不異,你學這個,這個東西掌握住,那就讀通了。無窮的緣生,無量的變幻,都不出一心,都不出自性,所以大乘法裡頭最要緊的是叫你明心見性。心現在不明,所以性見不到。心為什麼不明?因為有二障障住,二障就是前面講的煩惱障跟所知障。教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破煩惱障,而生其心破所知障;二障破了,心性就恢復光明,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了。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令人明心見性。《般若經》是以明心見性為主,因此對於破二障非常重視;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是徹底除障的方法。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