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73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5年5月啟講。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金剛經講義》很長,我把精采部分節錄下來,這一次詳細講節要。幫助看破,放下,自然老實念佛。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字體大小: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73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面,第四行,從註解第三段看起。

      【必解深而後信深,解圓而後修圓,其於證入也不難矣。解漸漸開,執情我見便漸漸消。所以學佛重在解慧,所謂觀慧也。】

      在這一小段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學佛不但要讀經,對於經義一定要能夠有深入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看現前這個社會,學佛的人不可以說不多,但是學佛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並不太多。原因在哪裡?不解經義,這正是古人所謂盲修瞎練,現代人所謂的迷信。迷信就是不解經義,這才是迷信。經義難解,這是真的。第一個,古來註解經書的文字太深,義理尤其是難以體會,何況使我們感到佛的教誨、祖師大德的解述,與我們現前的生活好像接連不上,使我們直接覺得所學非所用,於是對於佛法修學的興趣就淡了。這個原因很複雜。所以第二句講解圓,解不但要深,要緊的還要圓,圓解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要達到深解圓解,最低限度要具備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師。這個好老師一定要善說,他有善巧方便,把很難懂的地方,他說得讓我們可以懂、可以接受,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必須自己對於五欲六塵這些物質生活享受要能看得淡。假如欲情執著太濃,不但善知識來說法,你無法體會,即使是佛菩薩來也沒辦法。道理在哪裡?自己業障太重。縱然佛菩薩有善巧,我們業障很重,依舊聽不懂,這個事情是事實,不是假設。

      這部經是世尊在舍衛大城講的,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舍衛大城說法的時候,這個地方是一個很繁榮的大都會,人口繁多。而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住過很長一段時間,講過不少的經論,而能夠接受佛教誨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曾經聽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在某個地方講經,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沒聽過。由此可見,這個業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這個地區講經,講了那麼多年,還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釋迦牟尼佛。所以消業障就要緊,業障怎麼消法?我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把它看淡一點,這個業障就消了。要把它看淡,要把它放下。你看得愈淡,放下愈多,你的業障就消得愈多。就是看破,看破還要看破,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徹底放下,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他成不了佛。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證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我們為什麼看不破?為什麼放不下?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法,說什麼?無非就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徹底明白了,這就是解深。你把這個事情認識得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徹,你就相信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信就深了。

      解圓,而後你修就圓。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換句話說,面面都了解,理了解,事也了解,對自己明瞭,對於一切眾生也明瞭。修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不外乎身口意這三方面。身體一切造作,身的行為;一切言語,口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意的行為。行為再多,這三條就包括盡了。行為有了錯誤;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看錯了、想錯了,意業的行為;做錯了,身業的行為;說錯了,口業的行為。把這些錯誤一樁一樁都修正過來,這叫圓修。圓修一定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證入。世法、佛法不外乎因果,這個你要了解,你要解得深,要解得圓。一切法決定沒有偶然,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沒有偶然的,沒有偶發的。所有大乘經裡面,都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而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是「過去無始」,不是過去一生、二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善因遇到善緣一定結善果,惡因遇到惡緣一定有惡報,不定在哪一世,要看緣之成熟。什麼時候緣成熟,果報就現前。果報能免嗎?能免。要什麼條件才能免?《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破了就免了。所謂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那就轉了。如果還有我、還有人,你就免不掉。有我,我就要承受果報。所以一定到無我,他就免了。無我,諸位想想,縱有業報誰去承受?沒有人承受。所以這是個標準,《金剛經》上是個標準。只要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量劫來所造的業因,你就要承受善果惡報;除非四相破了。四相破了,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這樣的人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這是成佛。

      「其於證入也不難矣」,證就是證入一真法界,這個字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心地清淨到了極處,境界自自然然現前,這個時候我們叫它做「證」。而在證入的這個人來說,他實在是沒有起心動念。如果他要動個念頭「我證入了」,你們諸位想想看,他能證嗎?我證入了,有我相,我的對面就是人相,那麼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怎麼能證入?由此可知,圓教初住以上,大乘法中常說「無功用道」。往後這四十一個位次,用什麼方法修行?就是無功用道,很難懂!不能有一點意思,有一點意思就落在凡情,就是情見。不能有一點意思,自自然然的成就,那功夫漸漸深,智慧漸漸圓。他的功夫確實沒有間斷,但是絕對不會起一個我念,換句話說,絕對不會起一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講法還是難懂。我們今天修行都著相,今天我念了兩部無量壽經,我念了一萬聲佛號;明天我精進了,我念一萬二千聲佛號,我有了進步。這些菩薩們沒有這個念頭。古人有個比喻,古時候的比喻,大概現在在大陸上還有,用風船,我們叫帆船,用帆船做比喻。初學佛的人,用功精進就像帆船帆懸滿的時候,風吹得船走得很快,你看得見在那裡進步。可是船快要到岸,快要靠岸了,一定要把帆收掉,速度減緩。距岸還有一段距離,這個時候用竹竿,用竹竿撐船;用竹竿撐船,不用帆。可是這個船快要接近岸邊,那個竹竿也不要了,統統放下,這個船緩慢自自然然往岸上靠,那一段叫無功用道,諸位去體會這個意思。圓教初住以上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用功就像船接近岸,那個竿也放下了,自自然然往前去。所以此處用不得力,是這樣的境界,真實的清淨心。那種法身大士的用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情執,他沒有情執。

      「解漸漸開」,解漸漸開是講開悟。開悟的樣子,我們必須要知道。否則的話,自己懂得一點,就自以為開悟了,這個誤會的人很多;自己以為開悟,還有自己以為證果了。我過去就曾經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講他證阿羅漢果,說得很真實,絕對不是騙人,他自己自信心很強,告訴我證得阿羅漢果。我也沒有法子,那是他的境界。但是我看樣子不像。最後實在不得已,我就跟他講,證得阿羅漢六種神通都發現了,我說:你試試看,那個牆壁外面你能不能看得見?他說:我看不見。我說那保險你沒證,他心裡才服了。隔著牆你就看不見,你的天眼沒有恢復。我們在小乘經裡面都看得很清楚,佛都講得很清楚,證得初果須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證得二果就有他心通,我心裡想的事情你知道;證得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漏盡通。三果神足通就是能變化,可以分身,你有沒有?「沒有!」沒有,我就勸他以後少說,沒有證得!修行有一點功夫,很歡喜、很快樂了,身心得到輕安,就自以為證阿羅漢果,你說糟不糟糕!毛病在哪裡?他這個不是騙人,他不是打妄語,誤會了。經義不解,沒有深解、沒有圓解,誤會了,所以他不是騙人。「執情我見漸漸消」,這就是說你悟入程度的淺深。你悟得愈深,你感情執著就愈淡,就愈淡薄。我們現在人所謂是,你對人對事你很少用感情,完全用的理智,在佛法講智慧,你用智慧而不是用感情。感情很重的人,執著很重的人,縱然解,不夠深,當然也不圓,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此學佛重在解慧,特別是大乘。小乘人著重在修,大乘著重在解;小乘著重在事上修,大乘著重在心上開解。那個來得快,這一覺悟了,事也就圓滿。事上勤修,理上不明,還是隔了一層,這是小乘不及大乘之處。大乘著重在開慧,有智慧的觀察,他的生活是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我們反過來看看凡夫,凡夫迷惑顛倒,我們生活在情執之中,生活在煩惱之中,諸佛菩薩生活在智慧之中,那怎麼會一樣?當然不相同。

      【無上正等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淨心。因其為萬法之宗,故稱無上。為一切眾生所同具,故名正等。但為分別執著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則名正覺。】

      這是將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屬於佛學常識。我們對這個名詞要正確的認識,梵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東西?原來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就是見到真如本性;換句話說,明心見性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淨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一心不亂就是自性清淨心,說的名相不一樣,還是這一樁事情。教下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宗門稱之為明心見性,淨土宗稱為一心不亂,一樁事情;名字不一樣,是一樁事情。

      為什麼說它是萬法之宗?萬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時空,這裡面所包含的一切現象,佛教術語叫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都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它是能變,所有一切萬法是所變的,這是能變。能變的是主,是真的;所變的是虛妄的,是假的。這就好比我們沒有功夫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晚上睡覺會作夢。諸位要知道,晚上睡覺作夢是一回什麼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要能做得了主,晚上就不會作夢。有功夫、心地清淨的人,有定功的人,他不會作夢。我們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你們在一生當中曾經做過同樣的夢嗎?天天做的夢都不一樣。你要曉得,能作夢的是心,所做的夢中境界那是相,那個就是萬法;天天不一樣,不就是萬法嗎?所以夢是心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說整個宇宙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這個不太好懂。其實那個道理,跟作夢真的非常接近。人生確實是個夢,昨天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不要說昨天不再回來了,我們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一分一秒永遠不回頭,跟每天作那個夢有什麼兩樣?所以《金剛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會不會斷掉?給諸位說,不會斷掉。閉著眼睛你會作夢,睜著眼睛還在作夢,夢不會斷的。這就說明相不會斷的,因為體它不會斷,清淨心是體,體不會斷、不會滅,所以相不會滅,不會滅是真的,但是它會轉變,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因此,佛才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生心就有道理了。

      生什麼樣的心?要生清淨心,要生善心。生善心,剛才講,相不會斷滅,它會變;生善心這個境界就變好,起惡念那境界就變壞。從哪裡變起?給諸位說,從你的相貌變起,從你身體體質變起,因為身跟心是最接近的,然後才擴展到外面,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所以頭一個起變化的,最明顯變化的,就是你的身體跟你的相貌。所以說學佛有了功夫,功夫得力,不必掛在嘴皮上,你那一副尊容人家一看就知道了。看到你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體一年比一年健康,當然是你功夫得力。我們世俗算命看相都會說「相隨心轉」,這個一點都不錯!你看心地慈悲的人,相貌就慈悲;心地險惡的人,相貌就很恐怖,這個一定道理。你心裡歡喜的時候,你相貌很好看;你心裡不高興的時候,你擺那個面孔就很難看,這很明顯的,這變得好快。真正修行功夫能夠受用,真是立刻就現前,這一點都不假。所以心是主宰,不但是我們這個身的主宰,一身的主宰,是整個宇宙一切眾生的主宰,萬法之宗,這稱之為無上,是這個意思。

      它又是一切眾生所同具,所以叫正等。因為這個心,心不是一個人一個心;你是一個人一個心的時候,妄心,這是妄想,妄想是每個人都不相同的,一個人一個心是妄心。真心,不但一切人是共同的,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植物、礦物,連太虛空,都是相同的,真心是相同的。佛在楞嚴會上有個比喻,把真心比作大海,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海裡面起的水泡。水泡很多很多,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不相同,但是統統依大海而起的。水泡一破掉就相同了,不破的時候不同,不破的時候是妄心,一個人一個心。妄心要是破掉,真心現前,真心相同。正因為真心相同,所以見到真心的人,也就是妄心斷滅了,真心現前了,一切眾生心裡打的妄想他知道。你說他憑什麼知道?因為真心相同,所以你心裡想什麼事他知道,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不要認為我心裡動個念頭,沒有人知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心裡動個念頭,迷惑顛倒的眾生不知道,心地稍微清淨一點的人,他知道,這就是所謂他心通。

      我們念佛想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想一想自己起心動念,能不能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起心動念不但阿彌陀佛知道,觀音、勢至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你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形相、音聲,他們都聽得很清楚,他心遍知,起心動念人家全都曉得,沒有一樣事情能瞞得過人,你說多可怕!我們做的不敢告人的事情,做得那麼多,你還想到極樂世界去?沒分!極樂世界人怎麼去的?清淨心去的。心淨則土淨,只要真正修清淨心,你就決定得生淨土。因為清淨心是它的條件,心淨則土淨,這個要緊!所以世緣要放下,我剛才講的,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只要你有一樁事情不肯放下,這一生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不來接你,你這裡有繩子拴到,你走不了!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財色名食睡」,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條鐵鍊鎖著你,你怎麼能走得掉!叫你放下什麼?把這個東西放下。放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才順利跟佛走了。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佛對你也沒有辦法,那就等以後的機會。什麼機會?什麼時候放下,機會就成熟了。你現在放下,現在機會就成熟了。往生不難,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緣就成熟了。我現在身體還很健康,現在放下現在就走,那個走得才真叫自在瀟灑。你為什麼去不了?想想放不下,所以去不了。到臨命終時還放不下,那就沒法子了,那只好搞六道輪迴,這非常非常要緊。所以它是一切眾生同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說這樁事情。三世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是同一個體。所以諸佛菩薩破無明、見了法身,這個時候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用現代的話來講,無條件。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因為同體,他有什麼條件!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但為分別執著妄想所障。世尊在《華嚴經》上也這個說法,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沒有兩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華嚴》講妄想、執著,這個地方講得詳細一點,分別、執著、妄想。所障,障什麼?把我們自性清淨心障住了。佛法的修學,實在講,修什麼?除障而已。古德教導我們,「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不要求真,只要除妄就行了,妄除了,真就現前。妄除了,還要求個真,那個求真又變成妄想,所以不用求真,去了妄就是真;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能夠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就在一真法界,跟極樂世界的菩薩、華藏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華藏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可是你有了分別妄想執著,一真法界不見了,被障礙住了,所顯現出來的是十法界裡頭六道輪迴。所以世出世間法在哪裡?在那個一念之間的轉變。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所以生心要緊!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相信。道理懂得之後,我們就肯定、相信了。念佛就成佛,念菩薩就成菩薩,念聲聞就成阿羅漢,念什麼就現什麼,那個相是隨心所變的。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這一切現象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念頭。心能現相,這個相怎樣變化,那是念頭,念頭是識;所以你念佛,當然就變佛的法界,你念菩薩就變菩薩法界。

      現在的人念什麼?念妖魔鬼怪,念地獄、鬼、畜生。所以那個相貌都是妖魔鬼怪的相,都很恐怖!什麼叫妖魔鬼怪?我們搞要清楚,否則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個,自己還不曉得,你說冤枉不冤枉!中國古書上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違反常道就是妖魔鬼怪。什麼叫常?仁義禮智信叫五常。我們對人是不是仁慈?沒有仁慈心對人,反常。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反常。義是什麼?義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講求回報的。我們今天做多少工作要計算代價,這就是沒有義。禮是禮尚往來。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理智,而非感情用事。信是信用,守信。現在外國,外國人講信,有信用卡,有那個卡還有什麼信用?信不要卡的。違反這五條,那就是妖,妖是這個意思。妖不是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個妖很可愛,你看到的時候,所以你才會上當。鬼是什麼?貪心、吝嗇,慳貪吝嗇那是鬼。嫉妒、瞋恨那是地獄。邪正不分、是非顛倒,那是畜生,愚痴。現在是個人的樣子,如果他的性情是這個,你一看,那就是惡道眾生,他報盡就惡道投胎去了。我們想想,我們學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什麼心?假如用的是這些心,那就不好。所以修行,要把這個心修正過來,嚴持戒律。戒律裡面最低的是五戒,叫根本戒,五戒它的精神跟我們儒家講的五常相同,仁義禮智信。仁,不殺生是仁慈,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嚴格的遵守,那才叫個人,那就是人,是個正常的人,來生不失人身。如果我們人都沒有做好,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菩薩,哪有這回事情!那個講不通的。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先要把人做好,要像個人的樣子。像個人樣子,心裡頭有仁義禮智信,也就是有五戒十善,你才像個人樣子。

      由此可知,學佛的同修那麼多,為什麼不能成就?看到他對佛菩薩也很恭敬、也很虔誠,早晚課都不缺,禮佛、供佛那一副虔誠的樣子,他為什麼不能成就?他那個心是妖魔鬼怪的心。為什麼禮佛那麼虔誠?造作罪業太多了,希望佛菩薩保佑他、赦免他,還要多多降福給他,他求的是這個。他不是真學佛,不是真正的在改過自新,不是的!改過自新就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他沒有在這上面下功夫,只是在形式上討好佛菩薩,巴結佛菩薩,還要佛菩薩幫他的忙,幫他多造一點壞事。這樣的心態學佛,他當然墮落,這都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所以學佛沒有別的,遣妄除障而已,這就是正覺,你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了,換句話說,你絕對不會做壞事,絕對不會存壞心,這個人真正覺悟了。

      【覺至究竟,性德全彰,無以名之,不得已強名之曰,得無上正等覺耳。】

      這一句是總結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是對什麼人說的?對那個覺達到究竟,也就是達到圓滿,自性裡面智慧德能完全顯示出來了。彰就是顯明的意思,沒有一絲毫缺陷。這個時候我們對這樣的人,實在講沒有名稱可以稱讚他,不得已說了一個名詞;世尊所有一切的名言,都是不得已勉強而建立的。說這個人得無上正等覺,諸位想想,實實在在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他得個什麼?所以「得而無得,無得而得」,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底下一段就說了,

      【實則性是本具,安有所得。】

      能變的體是本具的,體所變的一切現象,說老實話也是本具的。體上不能說有所得,再給諸位說,相上也不能說有所得。但是我們明明在相上看到有所得,某人今天發了財得了多少錢,某人沒有得到,不是明明有得失嗎?你這個看法粗心大意,你只看到表面,你沒有深入去觀察,你沒有圓滿去觀察。如果深觀、圓觀才曉得,原來相上也沒有所得。怎麼沒有所得?相是心變的,相隨心轉。這個意思如果再不能體會,我們說得更淺一點,這個世間算命看相人所說的,一切都是命裡注定的。注定了,你還有什麼得?這幾天《了凡四訓》印得很多,外面有很多結緣的,我想你們同修都要拿一本回家去看看。袁了凡先生他明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吃了多少粒米,喝了多少滴水,都是命裡注定的,你得個什麼?命裡沒有的,我得到了,那叫真的得到了。命裡注定的,你得個什麼?所以你才曉得,理上無有可得,事上也不可得。你要是把這些理事都搞清楚,你的心平靜了,攀緣的心沒有了,妄想的心沒有了,希求的心沒有了,你看,你的真心馬上就現前了,馬上你就會成佛、成菩薩,快得很!實在就是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不明白,一天到晚打妄想,患得患失,全是妄想,與事實真相毫不相干。這樣的人就是不安分,不守本分,理與事都明瞭了,心就安了。心安是因為理得到了、明瞭了,理明瞭,心一定就安。所以說是理事俱不可得。

      【所以雖得而必歸無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應存有法想、不應存有得想。】

      《般若心經》那是般若的總綱領,《金剛經》是綱領,《心經》是《金剛經》的綱領,而《心經》到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世尊把事實真相,的確圓圓滿滿的告訴我們。無智,你何必求智?無得,你何必求得?智不要求,你要是把求智的念頭捨掉,真智慧現前了。為什麼?般若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你要求智,到外面去求,哪裡能求得到?外面所求得來的,全是障礙。什麼障?所知障。你去求,你所求得的叫所知障,你所求得的那些名聞利養是煩惱障。不求,障礙就沒有了,稱性的般若智慧、稱性的萬德萬能都現前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向自性當中求。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就是向心性求,不向外面求。心性是什麼?向能變的地方求,不要向所變的地方求。向所變的境上求,就錯了;要向能變的性上求,那就是有求必應了。我們今天求,對象搞錯了,不知道向自性當中求,這個道理要知道。縱然是求得,也是無所得;得無所得,《金剛經》裡頭講得很透徹,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很多。

      【欲性光圓照,須令淨無點塵。有一法在,有一得在,依然是分別執著的老習慣,本性依然在障。】

      這個話說得的確相當精細。這是顯示出後半部跟前半部的確不同,前半部是有淺有深,後半部唯深無淺。我們要希望,欲是希望,希望我們自性般若光明能夠透出來,能夠顯現出來,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受用,必須要叫心地淨無點塵。心要清淨,不能有一絲毫的污染,塵是污染,那麼你自性裡面的光明德能就顯示出來。智慧光明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德能顯示出來之後,是無所不能。諸佛菩薩、小乘聖者的神通妙用,那就是無所不能。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統統是自性裡面具足的。我們學佛唯一的期望,就是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這都是本有的。可是有一法在,你還要執著有一法,有一得在,念頭裡面還有一個得。「得」字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是屬於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第一個。所謂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純粹是抽象的名詞,不是實在的東西,完全是抽象的,完全是虛妄的。現在哲學裡面講形而上,抽象的東西。你有這麼一個念頭在,這就是障礙。依然是分別執著的老習慣、老毛病、老習氣,會有這麼一個東西在,我們的本性還是在障,自性的智慧德能依舊是透不出來。世尊為我們說經,古德為我們這樣解釋,我們讀到此地,的確深深體會到慈悲到了極處!我們今天修學的大障礙、大毛病就在此地,這個毛病要不能夠把它革除,要不能把它捨掉,我們的功夫想往上提升一級,想再進一等,太難太難了!無論你怎麼用功都沒用處,這個不能不知道。

      【故不但一切法不應住,即菩提法亦不應住。】

      一切法是講世間法,四聖、六凡,十法界的法,不能住。菩提法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也不能住。於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為什麼要為我們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捨得乾乾淨淨。「眾生可憐!佛法衰微,我們要發心來挽救」,聽起來不錯,很難得!其實佛菩薩看到,唉,還在打妄想!難道你的慈悲心超過諸佛菩薩嗎?諸佛菩薩為什麼不來救?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現在這麼多人受苦受難,佛菩薩為什麼不來?看起來好像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佛菩薩不來,是大慈大悲。來了之後,眾生苦難又不曉得要受多久。為什麼?他正在迷惑顛倒,佛菩薩來說正法,他毀謗佛法,那就造更重的罪業,他將來受苦就更長久。眾生沒有覺悟,眾生不能接受,佛菩薩不來是大慈大悲。眾生真正覺悟,能夠接受佛法,聽了生歡喜,那佛菩薩不來是不慈悲。佛菩薩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不來,有時節因緣。來,慈悲;不來,還是慈悲。我們學佛要學佛菩薩,哪裡我們可以去,慈悲;哪裡不去,也是慈悲。哪些人該給他說法,哪些人合掌令歡喜,不給他說,免得他毀謗造業。沒有智慧,你怎麼能應付得了!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今天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弘法利生最好的方法有兩種。如果有緣分,電視台講經說法,這個好!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去。如果沒有這個緣分,像我們現在做錄音帶、做錄相帶,我們把這個送給你的親戚朋友、認識的人,也把佛法送到他家裡,希望他看了之後、聽了以後,至少要轉錄一套送給別人。自行化他,這才叫報佛恩。我們聽了不肯給別人,那叫吝法,法要流通。如果你自己聽了之後,能多錄幾套,那你的功德更大了。我們從這一方面來鼓勵,把佛法這樣推廣,佛度有緣人。

      【須徹底覺悟,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這是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根身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根是講五根,眼耳鼻舌身。器界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小,我們貼身穿的一件汗衫,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大,整個太空宇宙,都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叫器世界。這裡頭所有一切的境界相,要知道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空中之花、水中之月。經文裡面講,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的時間很短,像閃電一樣,不是真的!諸位如果這個經一直聽下來,我相信應當有相當深刻的印象。我們的事實真相是什麼?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往下還會講到,往下會講到三心不可得,你能執著的心不可得,一切境界是緣生之法,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你能執著、所執著都是一場空,都是不可得。所以你是迷了,你不知道事實真相。迷了,你才執著、你才計較。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是增加煩惱而已。除了增加煩惱之外,你想想看,你有什麼好處?果然明白了,一切都不計較了,你的心安了,心定了,心清淨了,這是覺悟的人。知道能執的心、所執的法俱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什麼?我再也不打妄想,再也不計較,再也不執著,這就叫放下。這一放下,你這一生就幸福、就自在!你只有受用,你沒有煩惱。凡夫迷執,雖有受用,付出那個代價太大太大,付出的代價是妄想、煩惱、執著,他要付這個代價。

      【並須持戒修福,斷其染緣,除其貪瞋。】

      這就是生心。前面講的無住,看破了自然無住,無住而後生心。生心不但是自受用,真正是大慈悲,這個理跟事前面都說過。我們一個人修行,一個人認真修行,能夠影響別人,能夠影響這個世界。不要認為好像影響得不顯著,不顯著是因為你功夫力量還薄弱。如果你要是老實修,時間長了,這個力量大的時候,就有很顯著的影響。「須」是必須,必須要持戒修福。底下兩句是具體為我們說出來,怎麼持戒怎麼修福。「斷其染緣」,凡是染著心性的這些事,我們都要把它看破,都要把它放下。三皈依裡頭,淨而不染,染污裡面最嚴重的無過於貪瞋,這是舉出兩個例子。貪瞋這個染污最為嚴重,我們從哪裡下手?斷貪、斷瞋。斷貪,修布施;斷瞋恚,修慈悲,用慈悲心待人接物。要肯施捨,諸位要知道,這個修法就是持戒修福。為什麼?捨貪得大富,那個福報不是現前了嗎?捨瞋得圓滿,我們講幸福美滿、健康長壽,你用這個功夫,這個果報你就得到。所以持戒就是修福,真正的修福,修福就是持戒,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如是觀行久久】

      久久是有一段長的時間,「觀」是把你那個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以前我的觀念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想自己,這個觀念錯誤了,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因為錯誤的觀念,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行」是行為,言行也修正過來。能夠長久這樣去做,這麼去修。你的情執,情是感情,執是執著,情就是迷,這個不是個好東西,諸位一定要知道。世間人把這個東西看得很重,所以他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六道,六道的升沉,佛只講一個字「情」。情愈重的人往下墮落,情愈輕的人往上升。所謂是純情,情重到極處了,就墮阿鼻地獄,那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情轉變成智慧。佛家講慈悲,世間講愛情,慈悲跟愛情是一個意思,佛為什麼換一個名詞?情裡頭覺悟了,就叫慈悲;慈悲迷惑了,就叫愛情。情是迷,悟了就叫慈悲。再跟諸位說,迷的時候那個情靠不住的,假的!你們要不相信,你每天看看報紙,看看電視新聞,前幾時好得不得了,這兩天打得頭破血流,還得殺人放火。這是什麼?他變了,他不是真的。所以要知道,情重的人,虛情假意。我們學佛的人頭腦清楚,你說「我很愛你」,我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上當,不是真的。為什麼?過兩天他就變了,他就改變主意了。「我很恨你!」你也不要生氣,假的!過兩天就好了,氣就消掉了。所以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菩薩那個愛是真的慈悲,你尊敬他,他愛護你,你恨他,他也愛護你;你殺他,他還是愛護你,永遠不變,真心。

      世間人都是用的妄心,他所講的、所做的統統不可靠,你用這個態度來處事,那你就很自在,你就會顯得很瀟灑。統統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的情執自然就薄,妄想亦隨而減少;心清淨了,清淨心,妄念就少了。這個就是修行的功夫,這就是修學的受用,真正的享受。你得自在,你得安樂,你得智慧,你得圓滿。

      【無始來習氣之深,雖知相皆虛妄,而攀緣不息。】

      這什麼原因?習氣,老毛病又犯了。我們學佛,佛法你要想功夫得力,難,非常非常難!我自己有個經驗,功夫怎麼得力?天天講經,天天勸別人,勸別人當然也就勸自己,勸的遍數太多了,勸了三十七、八年,這個印象有那麼一點,所以才能夠把習氣伏住。沒有這麼長時間不斷的薰習,老毛病說不犯,那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不是普通人。你要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老毛病,伏不住!何況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你怎麼能受得了!真正想功夫得力,一個方法就是每天講經。沒人聽,沒人聽對桌椅板凳講,那也很有味道;再不然,擺一個大鏡子,對著鏡子講。知道多少講多少,天天不斷的去講。為什麼?薰習,勸自己。這個很有力量,時間久了,你就能夠見到效果。所以我們懂得佛法,聽過經,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誰不會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背得很熟,可是事實擺在面前還是一樣都放不下,這就是老毛病犯了,攀緣不息。

      【必須於動念處著力,向心源上返觀。】

      這是教給我們一個辦法。可是這個辦法,我們又未必會用。這個方法的確是很有效,單刀直入很有效,比我剛才講的方法有效多了,但是很難得力。如果功夫不得力,我這個方法有效,長時間的薰習。換句話說,天天不斷的喚醒,聽經、讀經一天不能鬆懈。一部經聽完之後,重複再聽。你聽的時間愈長,薰習的力量愈大。除了我們工作之外,有時間就聽經、就讀經。為什麼?假如你要是不聽經,不聽經一定就打妄想。打妄想是造輪迴業,聽經念佛是修淨業。這兩個力量互為消長,輪迴力量強,淨業的力量薄弱,不能往生。必須淨業的力量強,輪迴的力量弱下去,這樣往生才有把握,這要真幹!所以在起心動念處著力,起心動念處,就是我們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時間拿來念佛讀經。所以經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夠背過。因為念得背過之後,你讀經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隨時都可以讀經,也不影響任何一個人。你坐在那裡靜坐,心裡面在背著經典,不妨礙別人。喜歡聽經的,你讀出聲音出來,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覺得你討厭,吵他,我們自己就默念,不出聲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經本讀熟,讀到能夠背誦。時時刻刻你都可以讀經念佛,你的光陰不會空過。打妄想那叫空過了,那個不好!向心源上返觀,返觀是上乘功夫,我們一般人做不到。這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上用的方法,「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我們初學人能夠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願,彌復精進,以歷事而煉心。】

      持戒在此地是廣義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誡,我們明瞭、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間所有一切法律規約、道德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沒有離開世界,要跟社會大眾相處,和睦相處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別人。我們到別的國家,要守他那個國家的法律,遵守他們的風俗習慣,這樣跟他們相處就和睦。這個地方持戒是廣義的,而不是狹義的。修福要斷惡修善,六度、十願是持戒修福具體的綱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清淨心現前。能夠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這就是佛弟子,這叫學佛,佛是清淨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觀察時節因緣,要能夠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眾生,什麼時候來,有一定的時間,時機沒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眾生在這個時候,正是迷惑顛倒的時候,喚不醒的,執迷不悟,那就讓他去,讓他造業,讓他受報。果報快受盡了,苦盡甘來,他有一點覺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會回頭,不會覺悟。等到苦頭吃盡,有悔過之心,那時候機緣成熟,佛菩薩就來了,來幫助他。現在執迷不悟,佛菩薩不來。我們要能夠看到這個事實,知道我們在現前,應當做哪些事情,不應當做哪些事情,這就是智慧,這才叫做如法。

      「精進」就是進步;不但進步,一門深入,這叫精。精是精純,純而不雜叫精。而不是一般人亂進,那就錯了,雜進也收不到效果。所以東西不可以學雜,不可以學亂了,一門深入。特別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是從意識裡面流露出來的,心意識,意識裡面流出來的東西不一樣,這就剛才講的妄心,每個人一個心,每個人一個想法,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所以世間東西,你學這一樣不知道那一樣,正是所謂隔行如隔山。佛法是心性裡面流出來的,所以無量無邊的佛法都一樣的,它從心性流出來的,心性是一不是二,這就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它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一經通一切經通,那我一部經就好了!等我這部經通了,所有經都通了。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學一樣不能通那一樣,佛法學一樣能通一切法。說實在的,不但一切佛法通了,一切世間法也通了。為什麼會一切世間法也通?因為一切世間人心,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這就剛才講了,你這個一法裡頭通了,通了的時候,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現前了。智慧是般若智慧,德能是什麼?天眼、天耳、他心、神足,這都現前了。人家心裡起心動念,你知道。真能夠了解妄,妄不了解真。古時候的修行人,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所以人家成就快。現代人不知道。

      佛法要開智慧,智慧怎麼開?要去讀《大藏經》,什麼都學,以為智慧開了,其實什麼都學是開了,得了所知障。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頭講得好,「有解無行」,行是真正放下、捨,那是行,一味去求解,廣學多聞,不能真正修行,「增長邪見」,邪見就是所知障;「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有過失。所以解行要並進。我們這個地方講觀行,觀是解,觀行要並進。淨宗的確有它的特殊狀況,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夠深解、圓解,沒有法子起修;換句話說,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淨宗沒有深解、圓解也行,老實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為如此,十方諸佛都讚歎。什麼原因?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原來他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深厚的善根,所以他聽到這個法門他生歡喜心,他能夠放下萬緣、一心稱念,他往生了。他那個是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機會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那個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沒有偶然的事情,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

      六度裡面的「禪定」,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胸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搖,那就是定。本經後面所說的「如如不動」,那是定;「不取於相」,那是慧,那是般若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這個境界,我剛才講,環境誘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麼?我不沾染,我的心裡決定不沾,決不為它所動搖,這就是不取相。

      十願更高一級,十願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礎上。因為十願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願不好修。十願的基礎是清淨心、平等心、廣大心,那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們還可以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願。什麼原因?十願是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然後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願,都叫做普賢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賢是清淨。我們今天心有分別、有執著,那就不普,就不清淨。不普、不清淨,我們的行頂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權教菩薩所修的。普賢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今天讀普賢行願,心嚮往之,是這個意思。我們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嚮往之;雖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點,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賢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

      「禮敬」,我們的確要學,學把自己對佛的恭敬心用來對一切眾生,從這裡下手,先學這一條,把心量拓開。把一切眾生都當作佛菩薩看待,這是修普賢行的第一條,修禮敬。凡夫只有我一個人,普賢道上是一個人修的,沒有兩個人的。善財五十三參只有一個人,善財沒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麼?你跟我一樣,那他的禮敬就不圓滿。除我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如來、都是佛,這個禮敬才圓滿。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佛、是如來、是老師;所有一切動物、植物,「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都是佛、都是如來、都是善知識。這些無情的善知識教了我什麼?《華嚴經》上說:「香爐善知識,蠟檯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這什麼意思?當我們看到蠟檯,它教我什麼?教我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是蠟檯教給我的,它怎麼不是善知識!看到花,花教給我什麼?修因證果。先開花後結果,花代表六度萬行。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都表這個意思,決不是說佛堂上擺這個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錯了。所有一切處看到的花,無論是草本、木本,甚至於彩畫的花,現在有些衣服上穿的花,都表這個意思,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然後你才曉得,諸佛菩薩、善知識到處都是。你才幸運!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萬的佛伴著你,你怎麼不成就?佛法修學要從這裡修學。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普賢行是這樣修法的。

      「彌復精進,以歷事而煉心。」事是什麼?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瑣碎的事情,點點滴滴瑣碎的事情煉心,煉清淨心、煉平等心、煉慈悲心、煉真誠心,這就成功了,這叫真修。我們今天修行,把這一層完全疏忽掉,都講求表面,都講求在事相上敷衍,真用功的人是在心地上。

      【若打得念頭死,則一切分別執著自無。而相之有無,更無關係。】

      有相無相的確毫不相關!

      【是以離念為離相之究竟也】

      上半部講的是離相,後半部講的離念。離念才是究竟,但是離相是離念的方便,相粗,心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