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12月啟講。
我們看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綸貫內容,包含天臺家五重玄義,內容更豐富。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這是地藏本願之法,修學最好的綱領。菩提心不發,決定不能成就。心量小,修六度萬行是小行,心量大,修三皈五戒是大行。由此可知,大小不在行,不在果,也不在處,純粹在大心。
地藏經玄義 (第六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06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二面第七行,末後一句看起︰
【釋名中。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題,別諸經故。經之一字,是通題,通餘經故。】
這一句念一下就可以,不必解釋。下面這是細說,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七例選題裡面,這部經是屬於人法立題,屬於這一類。人名裡面又有通別,地藏是別稱,菩薩是通稱。前面跟諸位同修提過,實在講地藏還是通名,因為凡是修學地藏法門的人,依地藏本願自行化他,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很多,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將地藏簡單做一個解釋,註解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講不一定是註解裡面的意思。「地」是大地,大地是能生能育,能夠生育萬物,我們知道一切動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都不能夠離開大地,大地裡面含藏著無盡的寶物,這個寶物能夠供養一切眾生,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我們的心地。前面序文裡面已經說過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由來,都是從一念心性裡面生出來的,佛將心性比作大地,心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將這個比喻作寶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心地裡面含藏無盡智慧、德能寶藏。而且這是一切眾生都有的,並不是諸佛如來才有,菩薩有,我們凡夫就沒有了,凡夫也有。不但我們凡夫有,連惡道眾生和阿鼻地獄眾生,也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從心地寶藏來看,確實是生佛平等。在佛的果位上並沒有增加一點,在我們凡夫的地位上也沒有減少一點,都是圓滿具足。但是生佛迷悟不同,覺悟的人這個寶藏自在受用,落實在受用當中,佛法稱為「三德祕藏」。這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在覺悟的人有這三種受用。而且這三德每一種裡面都含有「常、樂、我、淨」四德,這四德叫四淨德,清淨之德。我們凡夫很不幸迷失了自性,所以這三樣東西,我們雖有不能現前,雖有常樂我淨,得不到受用,我們跟諸佛菩薩差別在此地。所以從性具上來說我們沒有差別,從作用上來講我們有差別,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覺悟,教我們回頭,教我們恢復德用,也跟諸佛菩薩一樣。
三德裡面什麼叫法身?法是諸法,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自己,誰知道?幾時明瞭一切諸法是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實在講,三德,一個得到統統都得到。我們不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怎麼會是自己?是自己一念心性所變現的。一念心性是自己,也就是說能變虛空法界,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能變的是自己。諸位想想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還有例外嗎?這個話很難懂,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用比喻說明這個事相,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但是你要曉得,比喻沒有辦法比得恰到好處,比不出來,只能比一個彷彿,利根的人從比喻就能悟入。
譬如我們作夢,一切凡夫都有作夢的經驗,所以佛用夢做比喻,經論上常說到。能作夢的是我們的意識心,諺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所思是自己的心,晚上睡覺的時候心就化成夢境。當心變現出夢境的時候,就如佛在《華嚴經》說的「唯心所現」,《華嚴經》講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就好比夢中的境界,夢中也有虛空法界,也有依正莊嚴,夢中境界是我們意識心所現的,夢中也有很多的變化,那個變化確實也是唯識所變的。這個就把大的縮小了,而且夢的時間短,你一覺醒過來,剛才做了個夢,夢中境界還清清楚楚,夢到那些人還做些什麼事。你想想夢中這些人,自己跟別人,山河大地、虛空世界,你仔細想想是不是全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一無所得,所以佛法常講「全真即妄」,真是能變的,妄是所變的幻相。你說你那個能變的心在哪裡?變出來的境界就是心,心變成相分,整個相分就是自己的真性,所以說「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你從夢境當中細細去體會,每一次作夢都好好的體會一番,你慢慢的就會覺悟到,你才曉得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原來是自己。
這裡面實際狀況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是諸位要知道,說「無」不是空無,說空無,你又錯會了意思。有跟無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因為怕你著有,所以才說無,怕你著無,所以才說有,兩邊都不著,你就入佛的境界。所以給你說真實境界,佛反覆這種說法,你在裡面去體會,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你要是真正體會得,你才曉得諸佛菩薩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怎樣學得,學了也跟諸佛菩薩一樣。他們是過三德祕藏的生活,虛空法界是自己清淨法身,所以他一切障難沒有了。我們今天世間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們說愛人如己,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人是人,己還是己,愛人就好像愛自己,還是兩碼事情,這當中還有隔礙。愛國如家,在世間人講這個境界了不起,你愛國如家,那別的國家怎麼辦?國與國還要衝突、還要打仗。即使是你愛地球上一切眾生,像一家人一樣,現在我們知道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個星球,你愛這個星球,除這個星球之外還有別的星球,這問題怎麼解決?於是又發生星際大戰,沒完沒了!
佛告訴我們真正的事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裡面所有一切矛盾、衝突、誤會全部化解,都解決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佛。你懂得清淨法身佛的意思嗎?清淨法身佛的意思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這叫清淨法身佛。你契入這個境界,你自性裡本具般若智慧當然現前,為什麼?沒有般若智慧,你入不了這個法界,你不可能有這個體會,不可能有這個認知。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同時解脫現前了,解脫是得大自在,所有一切的煩惱都化解,見思、塵沙、無明全都化解,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再跟諸位說,一真法界也沒有了。一真法界是跟十法界相對建立的,那一邊沒有,這一邊怎麼會存在?像我們生病,你要服藥,藥跟病對立的,沒有病了藥也沒有了,眾生不生病哪來的藥?所以諸法是相對建立的,這邊沒有了,那邊也沒有了,這叫真正解脫。
今天這個世間嚴重的問題,就是種種族群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產生許許多多的矛盾衝突,造成許多無謂的人為災害。這個社會各個地區國家這些領導人,都為這個事情焦慮,希望能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真正能達到世界和平。幾千年來,中國、外國多少人在尋找都沒有找到,而這個方法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證得清淨法身,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由此可知,解決世間一切紛爭的方法是什麼?是教學。古代大聖人,釋迦牟尼佛知道,所以他不作國王,為什麼?作國王解決不了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政治能解決,也不是武力能解決。在這一個世紀當中,這個世紀將要結束時,戰爭特別頻繁,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只是把問題愈搞愈嚴重、愈搞愈糟,沒有化解,我們在這個地方要醒悟過來,所以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古老的聖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統治人民,要用什麼方法?教學。釋迦牟尼佛懂得,為了要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共存共榮、互助合作,所以他捨棄王位,他搞教育,一生從事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中國的孔老夫子也是這一號的人物,這是人類的先知先覺,被人們尊稱為大聖人。非常可惜的是在那個時代,沒有現在先進的科技工具,雖然一生認真努力在推行智慧教學的工作,進展緩慢,影響的面不大。他們過世之後,有學生繼續老師的事業與願望,推行智慧的教育,也是因為人數太少不能普及,所以教學的效果就不理想。這代代相傳,傳久了變質,就愈傳愈訛了。佛的法運講正法、像法、末法,正法大致上還差不多,像法變化就很大,相似,不像以前那麼樣的真實,末法時期差別就更大了。我們在這個時代非常不容易,能夠得人身,能夠遇到佛法,而且能夠遇到正法,實在是希有難逢。又遇到現代先進的科學工具,我們人數雖少也不怕,藉著這個工具能將正法傳遍到全世界。繼承佛陀、孔老夫子的遺志,希望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人都能夠覺悟,人人都能夠解脫。脫離煩惱、脫離惡業、脫離苦報、脫離生死輪迴,這是佛家教學的目的。
佛家教學是義務的,對社會一無所取。為什麼一無所取?做一個榜樣給世間人看,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在生活當中貪婪之心與日俱增。每一個人都無止境的貪取,必定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這個世界上彼此互相爭執,這問題依舊不能解決。佛給我們做榜樣,我們是佛的學生,要學佛的模樣,也要給社會人做榜樣。我們展現出知足常樂,這就是暗示世間人,你要想過幸福快樂的日子不難,人人都可以得到,知足就行了。你有大智慧、有大能力,你是英雄豪傑,你過很清苦的日子,住個小茅篷,好像對你太委屈了。說智慧、說福德、說才藝、說能力,誰能比得上釋迦牟尼佛?在中國誰能比得上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世尊沒有覺得委屈。這就是大智慧、大慈悲的表演,教導一切世間人,特別是世間這些英雄豪傑,教導他們要覺悟,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自己首先要收斂,要過一般貧苦人民同樣的生活,畢竟這個世間苦人多,這人心就安定了,這種表現是無盡的慈悲。
釋迦牟尼佛是帝王階級出身,他為什麼不享他的富貴?孔老夫子確實是有能力求得富貴,為什麼不求,而過貧民的生活。他不是沒有能力,要用現在的話,孔老夫子要搞一個革命,推翻一個政權去作皇帝是輕而易舉。底下學生三千多人,什麼樣才幹的人都有,在當時哪個國家都比不上他的實力,他不搞,不給後人做壞樣子。有智慧、有能力,安分守己,給天下後世做好榜樣,這是慈悲到了極處,這是真正有愛心的人。愛社會、愛民族、愛國家、愛一切眾生,他做出這個表現,他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智慧。這是世出世間大聖人的行誼,我們要能體會得到,我們要發心繼續他們的方規,認真努力來學習,希望在現前的社會做出一點貢獻。我們只有貢獻,絕不求報酬,這樣就對了。你永遠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覺,絕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沾染,不受逆順善惡的境緣所動搖,我們自己腳跟站穩了。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菩薩,自己往生不退作佛真有把握,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我們學的是這些。
三德祕藏裡面的意義,我們不能不知道,不但要知道,還希望要做到相應。相應之法一定是以智慧觀照,我教導同學們智慧觀照的方法是從夢境下手,你每一次作夢醒過來之後,細心去觀照一番。你能常這樣做,逐漸逐漸就覺悟了,然後看到這個社會芸芸眾生是個夢境,你把這個事實就看穿,真相就看出來了,確實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於是你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面、複雜應酬裡面,你的心境坦然,心若虛空,六祖惠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解脫得到了,你自在得到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哪個工作,沒有一樣不自在。我們利用現前的身分,利用現前的工作,貢獻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幫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或者是物質生活,或者是精神生活,這叫大慈大悲。自己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與三德祕藏相應,三德祕藏就藉這個身體,在我們的行為落實了。我們所以這麼說、這麼做,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眾生覺悟。因為只有一切眾生真正覺悟了,他的問題才是徹底解決,他還沒有覺悟,換句話所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病沒有治根本,過幾天老毛病還是復發了。
現代高科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利用,以這個方法去傳播,藉著這些設備,將我們一身也化千百身,同時這個世界各個地區都能夠收視得到。尤其是現在網際網路,將來在我看十年之後,網際網路一定取代現代的衛星電視,變成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現在小型電腦像一本書這麼大,將來每個人手上都有,全世界的資訊一按鈕都展現在你面前,未來是這樣的時代,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我們在任何地方,我們表演的行為,我們的言論,立刻傳遍全世界,這是好工具。從前方東美先生常講,這麼好的工具為什麼不好好去利用它?如果利用這些工具,傳播邪知邪見,傳播殺盜淫妄,那是造大罪業,比古往今來造作一切重大五逆十惡罪業,不知道要嚴重到多少億萬分。所以這個工具本身沒有善惡,你用得善,你做大好事,真正是積大功累大德,若你用得不善,你造極大之惡。所以我們下手之處應從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與心性相應。
諸位翻開第四面,註解裡有幾句話,我念給大家聽聽。第四面第一行,從末後看起︰
【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藏。】
這是講地藏。為什麼用「藏」這個字?諸位要曉得,此地講的法界就是一念心性,我們講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個意思。佛用種種的言詞來說明一樁事情,他的用意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也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唯有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體會大道,也就是你才能夠明瞭實際的狀況。如果一落在名言裡頭,你起了分別執著,你分別執著名字,分別執著言說。所以你心裡有念頭在思惟分別執著,你就錯了,事實真相就永遠跟你隔絕。這些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告訴我們的,他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他說了三個原則:「離言說相」,就是不要執著言語文字;「離名字相」,名詞術語是表達的工具,決定不能執著,這些東西像什麼?像我們要往哪裡去,指路牌、路標一樣,它的作用是指示你的方向,你不可執著,你要執著這個就是,你就錯了;「心緣相」是什麼?是你落在意識裡頭,你怎麼能開悟?你能夠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你才有機會悟入,你才能夠見到,你才能夠得到受用。這個受用就是自性包含一切法,用不可盡,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是你自性裡本具的。佛有能力說無量無邊的經法,你也有能力,你並不比佛差。今天你這個能力不能現前,說實在話你的能力並沒有失掉,你的能力存在,跟佛沒有兩樣,只是你有煩惱把你的能力障礙住,所以它不能現前,不起作用。我們再繼續看文︰
【以眾生性具三千之寶,為煩惱六賊所覆,意識惡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祕藏,用贖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
這個比喻說得很好。我們眾生原來是佛,為什麼?『性具三千之寶』。註解的法師是天台的學人,天台的子孫,所以註解裡面許多名相術語都是台教的。「三千之寶」是智者大師註釋《法華經文句》裡面所說的,他的註解叫「文句」,大師告訴我們,一心具足十法界,此地的「十」跟《華嚴經》上的「十」是一個意思,是表法,不是數字。無量無邊的法界把它歸納成十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性德,不可思議。十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大家都很熟悉,佛為了講經說法方便起見,用這個方法來說。十法界裡面,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以我們現在的人道,有人中之佛,釋迦牟尼佛是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薩,《華嚴經》講的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是人中的菩薩,這些當時都在世間住世的;有人中的阿羅漢、辟支佛;有人中之天人,福報大的,享受跟天福一樣;也有人中之畜生,愚痴顛倒,天天造作惡業,邪正、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餓鬼;有人中的地獄;這豈不是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十個法界裡面就變成一百個法界,這叫百界。
《法華經》跟我們講「十如是」。「十如是」是講︰性如是,性是體性,一念心性;相如是,性會現相,相是虛空法界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如是。「如是」怎麼說法?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德用比喻來說,用金跟器做比喻,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我們用黃金可以做許許多多不同形狀的器皿,就像十法界依正莊嚴一樣,哪一個器皿不是黃金?統統都是一個質料,這就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希望我們從這個比喻能體會,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問哪一樣東西不是自性?你們看宗門公案,祖師考學人,看他見性沒有?性在哪裡?比一比,祖師點點頭,任何一物都是,沒有一樣不是,乾屎橛也是。這真正明白了,明白什麼?他見到法身,見性就是見到法身,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自性變現的,就是自己。
我們一定要曉得,除了自性之外,確實無有一物、無有一法可得。前面跟大家說過,性體湛寂,作用虛靈,活活潑潑,決定不可得。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有得失的想法,你有得失的想法你錯了。這些悟入、覺悟的人,他知道得失的現象是什麼?緣生緣滅。緣生好像有得,緣滅了好像失掉了,實在講緣生也沒有得,緣滅也沒有失,所以才跟你講真話,真話是不生不滅。《中觀論》的「八不」說得好,八個字說盡了。八不是以「不生不滅」為主,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給你說一切法的真相。而會用心的人,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用這個觀,絕不能打妄想,你就用這個標準觀察一切境界相,觀久了會開悟。打妄想就不能開悟,打妄想你心裡生煩惱,決定要離開,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現在的話講直覺,用直覺決定不用思考,你才會開悟。你一落在思考裡面就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是迷不是悟,迷決定不能開悟,覺才能開悟。
這次這個地方成立佛學院,新加坡主管教育的這些官員會跟我們見面討論。我們特別要給他做個說明,佛學院的教育跟世間教育完全不相同,我們決定不能用世間這些教育的方法與模式來做,用這個框架去填框框,我們永遠達不到目的。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是啟發一切眾生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要離心意識,世間的學術沒有離心意識,這個教學是要離心意識;也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教育才是真正名副其實民主、自由、開放的教育,它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世出世間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到這個地方統統化解了。
「十如是」裡面後面還有八個字︰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這個我在此地不要細說,細說兩個鐘點都說不完,在此地只提一提。一百界,每一界十如是,這就變成一千。天台大師講五陰一千、眾生一千、國土一千,叫三千,此地講「眾生性具三千之寶」,就是說這樁事情。這一句話簡單的講,就是眾生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才藝、德能。佛這些寶他得受用,他完全沒有障礙,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得大自在,能夠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不疲不厭。我們今天苦在哪裡?『為煩惱六賊所覆』,「六賊」就是指六塵、六識;『意識惡王所害』,六識裡頭最重的是意識,現在人講用心,是什麼心?意識心,凡夫把意識當作自己的真心。
意識的能力確實是很強,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看到,唯獨意識具足五十一個心所,其他任何八識裡頭相應的心所沒有那麼多,只有意識是圓圓滿滿,五十一心所都具足,可見得它的作用很大。它向外攀緣能攀虛空法界,向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這個能力多大!但它唯獨不能緣自性,緣不到自性,因為它是在「迷位」,性是在「悟位」,它緣不到。它能緣十法界,緣不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覺悟的境界緣不到,但能力很大。我們今天不能見性,不能入一真法界,「為煩惱六賊所覆」,它在障礙我們,又為「意識惡王所害」,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我們總得要曉得。佛真的是一個高明的大夫,替我們治病,一下就把病根抓到了,你的病從哪裡起源的,他把我們的病根找到了。
佛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乃出此三德祕藏』。由此可知,三德祕藏就是大乘教義的內容。我們現在正在讀《華嚴經》,《華嚴經》自始至終是不是講法界?現在世間人叫多元文化,我們就用這個名詞來說,你說多元文化,我們也跟你說多元文化,這樣好懂。盡虛空遍法界種種族群、種種異類,《華嚴經》說得多了,「種種」說了十幾、二十句,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佛如何能解決多元的矛盾和衝突?就用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果,法身是理,般若是智,用這個方法來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教你證得法身,也就是教你仔細觀察清楚,你肯定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你的問題就解決了。大乘法裡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兌現了,它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個理想,是事實。你對於一切眾生還會有惡念嗎?不可能。這是斷一切惡,是徹底斷掉了,從今而後對一切眾生絕對不會再起一個惡念,惡斷盡了;善生了,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念念幫助眾生也入這個境界,也懂得事實真相,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法身。明白這個真相,是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慧。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恢復自性,這就好比『用贖常住之命』。「常住」是真心,不會變的,叫常住,而意識心是會變的,念頭不可靠,變化太大。地藏菩薩的名號就取這個意思。底下這幾句我們念一念:
【三德祕藏,蘊在一切眾生身心之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然此祕藏,初無改移。故地藏薩埵,從發僧那之初,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
『蘊』是蘊藏,藏在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我們身心確實具足三德祕藏,藏在這裡面。
『諸佛悟之而證得』,「證得」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上,它起作用了。『眾生迷之而流轉』,眾生迷了自性,流轉六道輪迴,過這些苦日子,苦不堪言。『然此祕藏,初無改移。』但是般若、法身、解脫三德,它沒有迷悟,所以在佛沒有增加一點點,在我們凡夫迷位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它是如如不動。『地藏薩陲,從發僧那之初』,就是地藏菩薩從最初發心一直到他修學圓滿。『及住等覺之後,自行化他,總不離此心祕藏也。』這是地藏菩薩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依據,他憑什麼修行成功、憑什麼教化眾生?就憑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地藏如是,每一尊諸佛菩薩亦如是,這是為我們說出佛法教學理論的依據。這不是隨便說的,不是一個人創造發明,是自性本具的。底下這兩句話也很要緊:
【此心祕藏,即是涅槃。】
『涅槃』這個名字,學佛的同修們都很熟悉,但是涅槃真正的意義能說得清楚的人不多。此地也有個解釋,給我們解釋涅槃的意義。在第七行的下半段:
【梵名摩訶般涅槃那】
『摩訶般涅槃那』,中國把它翻作涅槃,意思是大滅度。這是譯經法師把涅槃翻作大滅度。「大」就是法身;「滅」就是解脫,滅煩惱、滅生死,我們今天講所有一切意見,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了;「度」就是般若。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樂我淨,故名為德。】
為什麼叫三德祕藏?「三」是說法身、般若、解脫,「德」是說『常樂我淨』。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沒有苦,像世尊講極樂世界一樣;「我」是大自在;「淨」是清淨不染,與世出世間法毫不沾染,所以稱作德。底下又說:
【此之四德,不離我心。雖在迷時,隱而不失。正當悟處,證而不著。故知心藏,具足眾寶。】
「四德」是自心本來具足的。這當中解釋比喻大家自己看,我們接著看第五面第一行最後一句,我把這個連到這個地方來看︰『雖在迷時,隱而不失。』只是「隱」,就是不能現前,並沒有失掉,我們的三德祕藏沒失掉。『正當悟處,證而不著。』如果著了就沒有證得,決定不能著相,決定不能起分別執著,一起分別執著你就迷了。『故知心藏』,這是自性的三德祕藏。『具足眾寶』,「具足眾寶」是比喻無量智慧德能。
【即空假中】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從體上講,體是空寂的;即假是從相上講,現的相是夢幻泡影,相是幻相,不能說沒有,好像作夢,夢中真有相;即中是什麼?中是叫你要用中。中國聖人教人要用中庸之道,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教人用中,中道第一義。為什麼?體是空的,相是假有,兩邊都不沾,兩邊都不執著,我們這個用就用得自在了。空有兩邊不墮,要把這個變成我們的生活,你這一生就過得自在快樂。曉得一切諸法是「體空寂、相幻有」,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是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用中,攀緣就是偏執,錯了!用中是真正幸福自在,所有一切憂慮、恐怖、煩惱全都沒有了,你說你多自在!我們今天所謂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會用中,不會用中的人那是煩惱憂慮重重。所以這個地方講:
【即空假中,無不如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地藏之名,其義若此。】
這再給我們解釋地藏菩薩名詞的含義,你看看多圓滿!我們再看第六行第二句看起,我把這個文念一念:
【今我佛於忉利天宮,以法界眾生,殷勤付囑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者,正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德大寶盡安置祕密藏中。】
我們只看這一段。這一段說明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這個使命,這個任務,付託給地藏菩薩。在這個地方大家明瞭,地藏是表法,任何一個人依照這個法修學,依照這個法教化眾生,就是世尊所囑咐之人。所以這個人就是古人講的「直下承當」,他的事業是地藏事業,真正是續佛慧命,正法久住。佛不住世,要有這些發大心的人來從事這個工作,要有大願令一切眾生『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要教他永離諸苦,沒有得佛授記還不圓滿,一定要幫助他遇佛授記,你幫眾生忙才算是幫到底。這個事情大難大難!說起來容易,要怎麼才能做得到?這部經教給我們很多的方法,從哪裡入門?就從孝親尊師。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佛法是教學,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決定不是宗教,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這個目的永遠達不到。佛法是教學,是教育,是師道,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不是宗教。宗教是主僕的關係、主奴的關係、父子的關係,不是師生關係;我們是師生關係,要搞清楚。換句話說,這個大問題,宗教不能解決,教育能解決。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他搞教育,他不搞宗教,他要搞一個宗教,真的也可以當教主,但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第一樁要緊的大事是正名,孔老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先要正名。一般人講到佛教都認為是宗教,我們現在沒有法子,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現在不得已要麻煩一點,把佛教再加兩個字,就是「佛陀教育」,這是正名,名正則言順。
教育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教起,這一部經就是教給我們孝親尊師。為什麼?孝親尊師是性德,孝親尊師是覺不是迷。我們用這個方法,開發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先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老師,然後逐漸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我就要孝敬,就要孝順他;是未來諸佛,我就要尊敬,未來諸佛是老師。這個觀念要不能建立,這個事情要不能做到,三德祕藏永遠隱藏不會現前。你三德祕藏現前,給諸位說,你是法身大士,你就超凡入聖了。你明瞭,你就要做到,你不明瞭,你做不到,你就永遠不能超凡入聖,超不了,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雖然非常愛護我們,也幫不上忙,佛對我們的恩德,只是教導我們,在「開示悟入」,佛只能做到開示。開是言教,示是身教,做樣子給你看,指示給你,你自己要有能力悟。你聽到佛的開示,見到佛的行誼,你要覺悟,你要契入,也要入佛的境界。你不悟、不入,還是等於零。
悟入這個事情佛幫不上忙,在楞嚴會上諸位看到,阿難尊者存了僥倖的心,實際上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以為你們大家要修行,你不修行不能成就,我沒關係,佛是我的老大哥,我不修行將來他會拉我一把,我也會成佛,他會幫助我。他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曉得自己不修行,老大哥也幫不上忙,說明這一樁事情沒有人能夠幫你忙。我們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要你肯放下才行,任何人不能幫助你放下。你怎麼才肯放下?你真正覺悟了。所以佛能幫忙的,只是幫助你覺悟,為你講經說法,時時刻刻把這事實真相說給你聽。你一遍不覺悟,就說兩遍,兩遍不覺悟,就說三遍,佛很有耐心。這個比孔老夫子高,孔老夫子教你三遍不懂,就不教你了。佛很慈悲,三遍不懂還教你,一百遍、一千遍不懂還不捨棄你,這真叫大慈大悲!這是世間一般的老師做不到。遇到這麼一個剛強難化或不聽話的學生,佛還是不捨棄,還是那麼慈悲,這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這種好老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自己要覺悟、要放下、要契入,然後要學佛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
在幫助上,我們應當以義務教育工作者的身分來做,就沒有過失了。可是義務教育工作者,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身分,他在世間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利用這個身分,利用他的職位,利用他的權勢,全是從事於智慧教育,這就是佛菩薩。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國王菩薩、大臣菩薩、宰官菩薩,作商人的商主菩薩,作醫生的醫王菩薩,他們身分、行業不相同,精神卻完全相同,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真的是「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遇佛授記在我們現在這個大時代裡,只有勸人修淨土法門,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他就決定遇佛授記。《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哪有不授記的道理?我們用別的方法,令一切眾生遇佛授記難,真不容易!淨土法門容易,幾乎是肯修學的人都能得佛授記。地藏名號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第二段是「菩薩」,這兩個字是梵語,意思好懂。在第五面倒數第六行第一句︰
【具足應云菩提薩埵】
這是梵語音譯,是屬於尊重不翻。這個意思是可以翻譯,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中國人喜歡簡單,『菩提薩埵』把尾音省略,我們稱「菩薩」。它的意思古今兩種翻譯都翻得好,古今兩種翻譯是以玄奘大師為一個界限,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習慣稱為古譯,玄奘大師以後稱今譯,今古是以這個為標準。古時候的翻譯,就是玄奘大師以前都翻作「大道心眾生」,菩薩是眾生,實在講跟我們沒有兩樣,但是人家有道心。小乘人也有道心,所以揀別為大道心,大乘道心,這稱為菩薩。玄奘大師把它譯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這是揀別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解釋都好,真正覺悟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
覺悟的程度淺深不一樣,所以菩薩階級高下就不相同,在大乘圓教從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這是真正覺悟了。覺悟的標準是什麼?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以這個為標準。初信位的菩薩,天台、賢首兩家都是這個說法,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菩薩地位最低的,譬如上學,你是上一年級。地位雖然最低,為什麼稱為覺者?他不會退,他所證得的叫「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會再退轉作凡夫,這就非常非常難得了。我們曉得八十八品見惑裡面,第一條是「身見」,可見得這些人覺悟了什麼?不再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圓初信位的菩薩把什麼看作自己?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他真覺悟了。所以他跟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祕藏有一分相應,相應雖然不多、不夠深,但他觀念見解正確,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他有這個認知,這就是智慧,認知是智慧。他在這裡面得自在,把我、我所放下,用現在人的話說,得失放下了。凡夫患得患失,他得失的念頭放下了,在這一生當中不再有得失的念頭,得到他也沒有歡喜,失掉他也沒有憂慮,得失不關心,這是圓教的初信菩薩。
不論什麼身分,也不論什麼宗教,凡是契入這個境界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有許多婆羅門、外道,他契入這個境界,我們都稱他作菩薩。這些人也都是佛的學生,也都是佛的弟子,可見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沒有排斥宗教,佛弟子當中婆羅門、外道很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宗教領袖。他們覺悟了,有機緣聽佛說法,他的心行,他的思想、見解、行持與三德祕藏相應,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我們今天跟其他宗教接觸,特別是我在澳洲,澳洲比這邊殊勝,我稱他們都稱菩薩。我們在一堂聚會、在一堂討論,我稱他們菩薩。他們也很歡喜,問我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有智慧、覺悟的人,「你們都是有智慧覺悟的人」,他們就笑起來了。你們是宗教領袖,天主教稱神父菩薩,基督教稱牧師菩薩,我們不就打成一片了?多元文化馬上就融和了。這是異中有同、同不礙異,你還是你的神父身分、牧師身分,《華嚴經》講事事無礙,這個世界多采多姿才顯示出美,不是清一色的,清一色的錯了,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舉比喻諸位想想,譬如我們人的一身,這個一身是整體的莊嚴,帽子戴得很華麗,身上披的瓔珞,手上戴的首飾、鐲、戒指,這就是多元文化了。頭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腳,你一定要統一、要一樣,帽子戴在手指上,戒指套在頭上,不倫不類,成什麼話!你才曉得各個族類有各個族類的文化,有各個族類的美。頭有頭之美,身有身之美,手有手之美,腳有腳之美,這是多元文化,這個融合起來是整體之美,怎麼能夠強迫別人跟自己一樣?你就大錯特錯!強迫手要跟頭一樣,頭戴帽子,手指也要戴帽子,不成話。所以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宇宙本來就是多元的,這裡面講求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得大自在,才是真善美慧。
佛法的教學絕不勉強一個人,絕沒有控制人的念頭,這是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自由是不妨礙別人自由。所以從來沒有一個妄念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控制,我們才真正得到解脫,自他都解脫,這才達到真善美慧,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的美好社會。所以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異不妨礙。同的是什麼?自性相同、尊重相同、互愛相同、互助合作相同,但我們衣著可以不同,生活方式可以不同,這基本相同是自性、性德,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看看極樂世界,不盡是如此嗎?現在這個世間有些野心家要征服世界,要強迫別人過與自己一樣的生活,跟我同化,錯了!違背了自然生態,他不會成功,那只有造業。
佛菩薩有高度智慧,他對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的人、明白的人,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我們接觸一切人都稱他菩薩,作官的稱宰官菩薩,經商的稱商主菩薩,我們先把菩薩這個帽子給他戴上,然後再叫他真正學菩薩,他就很高興了。叫他先學菩薩,學會了帽子才給他,那要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戴上?先送給他,然後教他怎麼學菩薩,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我們實際在做這個工作,做得很有成效。希望我們同學多想想,怎樣來學習,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自己做個真正的菩薩,也度許許多多人作真菩薩,那就功德無量。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