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12月啟講。
我們看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綸貫內容,包含天臺家五重玄義,內容更豐富。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這是地藏本願之法,修學最好的綱領。菩提心不發,決定不能成就。心量小,修六度萬行是小行,心量大,修三皈五戒是大行。由此可知,大小不在行,不在果,也不在處,純粹在大心。
地藏經玄義 (第十三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13
請掀開經本,綸貫第十三面,末後這一段,「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
這段文字表面上的意思,已經跟諸位說過,今天我們要討論,我們讀了之後怎樣學習,這才是重要。這一部經的作用要是論到極致,那是真正能幫助我們證得圓教究竟的佛果。既然有這麼大的用處,其他的可以說都是雞毛蒜皮,我們今天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的福祉,在本經來講,那是輕而易舉,沒有做不到的。因此古德常說,這部經在末法時期是度眾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這個話說得絕不過分。我們細心想想,世尊在地藏會上,將他滅度之後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佛不住世,特別是末法這一萬年,教化眾生的責任落在地藏菩薩的雙肩,地藏法門對於末法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就可想而知。
末法是末在哪裡?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要明白。實在講,正法、像法、末法怎麼形成的,難道真有這個界限嗎?這界限找不到。說實在話,以人心的厚薄、教學的勝劣來分三個期間:正法時期,人心淳厚,得到如來的教誨,教學殊勝;像法時期差一等,人心淳厚比不上正法,佛不來了,但是還有菩薩、羅漢來教化眾生。由此可知,聖人顯示在世間,豈不是眾生業感的嗎?眾生以純善的心,以純善之行,感動佛菩薩來教化。眾生心地不善,佛菩薩就不來了,沒有佛菩薩、沒有羅漢、沒有聖賢出世。可是我們又曾經在經上讀過,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的苦難,佛菩薩不來,那豈不是把我們捨棄嗎?這又怎麼個講法,我們怎樣去體會?佛菩薩確實是大慈大悲,佛菩薩還是應化在世間,但是不以聖賢的身分,以我們凡夫的身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永遠是恆順眾生,你像個聖賢,他就示現聖賢,幫助你成聖賢;你是個凡夫,他就示同凡夫,跟你和光同塵。示現凡夫跟凡夫混在一起,不講聖賢法,為什麼?聖賢法眾生聽不進去,不入耳,跟你講凡夫法,講凡夫裡面的善法,這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下根人你跟他講上法,他聽不懂,他沒興趣,他不肯學習;下根人講下法、講中法,稍微提高一點,他還能聽得入耳。
你跟現在人講經說法,講什麼?發財。他一聽眼睛都張大了,可以教我發財,大家都來聽了。所以諸佛菩薩到今天來示現,跟眾生講經說法也講發財、也講享受,他才歡喜接受。接受之後,薰陶久了,才慢慢再轉變他的觀念,這種享受不長久,凡是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時間久了都會產生厭惡的心理。再隨著年齡大了,到老了,七十、八十了,世間五欲六塵的娛樂,這個念頭冷淡了。你們看得很熱鬧,我看得一點味道都沒有,年輕的時候也常常去逛夜總會,現在看到念頭都生不起來。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的精力,逐漸逐漸提升他。到最後他快要死了,這個時候他害怕了,再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真肯念佛,真往生,佛菩薩度眾生,這目的不就達到了嗎?所以《金剛經》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身分可以示現,完全看眾生的需要,眾生的愛好,眾生的需求,滿一切眾生的願。
我們在宗教會議裡,接觸每一個宗教的領袖,我冷眼靜觀,都是佛菩薩應化的。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居然有共同的理念是「希望社會安定,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宗教能合作,希望我們自己講經說法不要批評毀謗其他宗教。」這不是佛菩薩說不出來,他有這種觀念,我們就肯定他是佛菩薩化身。在那個宗教裡面作領袖、作領導人,如果不是佛菩薩應化在各個宗教族群當中,你要想這些不同的文化能夠融合,不同的宗教能夠團結一致,那非常困難。我們這一接觸才見到,所以我合掌稱大家是「菩薩」,由衷的稱呼,不是恭維,是事實,他們是真正佛菩薩示現。
所以這個世界還有救,並不是真的到了末日,有救!這麼多佛菩薩住世,在這個地方努力來挽救眾生大的劫難。我們貢獻他們一些方法,讓他們做參考,希望結合大家的智慧,我們共同來創造安定和平,繁榮興旺,這是真正的慈悲濟世。雖然從事這些工作,認真努力在推行,始終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成功,不是我自己的功勞,絕不居功;事情做成功,眾生有福,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威神加持,我們有什麼功德?事情做不成,我們心地也很平和,也不生煩惱,知道是眾生業障太重,應當要受這個業報,我們雖然盡心盡力,還是沒有辦法挽回。諸佛菩薩慈悲,慈悲也不能改變眾生的定業,這個事情一定要眾生跟佛菩薩合作,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
在末法時期,為什麼會招致這麼大的災難?就是孝道沒有了。不但孝行沒有,孝的概念都沒有,這個可怕了。正法、像法、末法的區分,我們也可以用孝道這個條件來觀察:正法,人人能盡孝;像法,孝道就衰了,雖然講,但是「行」達不到,在行為當中是打很大的折扣;末法時期,不但孝行沒有了,孝的觀念也忘得乾乾淨淨。怎樣拯救世人?沒有別的,還是要提倡孝道,還是要教孝、勸孝。「孝」是整個佛法的基礎,也可以說,孝是一切眾生幸福美滿的根源。救眾生,要從根本救度,根本救度就是教孝。中國佛教,晚近這一、兩百年我們不談,我們看過去,從後漢傳到中國來,隋唐達到最高峰,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朝野沒有不信奉,沒有不遵行,帝王大臣給一切人民做榜樣。縱然到了末代,皇帝實在不盡孝,死了以後諡號裡還有孝字。這就說雖然做不到,他還知道孝是好事情,還想有這個字,得到身後的榮耀。所以中國古時候帝王,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我們佛法教化一切眾生,也是以「孝、慈」為根本。
中國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薩為綱領,這四大菩薩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諸位要曉得,這四個是一體,不能分開,分開那就錯誤了。始從地藏,地藏就是教孝。「地」是大地,「藏」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衣食住行,物質精神的受用,都要仰賴大地。五穀雜糧是大地生長的,我們要靠這個維繫生命,衣食住行哪一種資源不是仰賴大地?文明再提升,種種藝術的享受,一切珍寶也都是從地下開採提煉出來的七寶。佛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所以「地」是表法,我們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我們的心地有無盡的智慧,有無盡的德能,智慧、德能就是寶藏。大地生長萬物,顯示出多彩多姿、真善美慧,可是我們的心地顯示出來盡虛空遍法界,佛經裡面講依正莊嚴。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們心地智慧德能的多彩多姿,是我們心地寶藏的真善美慧。誰知道?佛知道。我們眾生是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孝心才圓滿。
什麼叫孝?前面曾經說過。我們中國所畫的符號,文字是符號,這個符號裡面含藏的意思,你要能夠體會。這個符號的意思就代表虛空法界是一體,你有這種認知,這叫孝心。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叫孝。西方人講,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孝沒有了;代溝這個名稱是從外國來的,我們中國沒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就是佛經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孝字的意思。三際、十方是我們生命的整體,這個概念就是孝的概念,你真正能夠體會到,真正有這個認知,這個認知就是佛知佛見,而我們凡夫不認識,佛菩薩認識。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他能造出這個字,畫出這個符號,他有這個認知,他沒有這個認知,他怎麼能畫得出這個符號?
生命整體,我們從比喻上說,好像比喻我們這個身體,十法界好比我們身體十個部位,頭目腦髓、手足胸腔,十個部位,十個部位是一體的。再縮小,好像一個國家、一個族類,那就是身體一個細胞。現在科學分析得更精細,細胞再分析,分析成原子、電子、粒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就好像身體一個細胞裡頭的原子、電子、粒子一樣,沒有離開這個整體。所以諸佛菩薩真的把虛空法界看作是自己的家,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些我們在經上讀過。什麼叫法身?一切眾生是法身,一切眾生是什麼?就是虛空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有情是眾生,無情是眾生,法界是眾生,虛空是眾生,沒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的意思很廣,不要看到眾生就以為一切是有情之類,你就看得很窄小,這怎麼能稱法身?
首先,我們要有孝的概念,要有孝的真實體認,這是諸佛如來的概念,諸佛如來果地上的認知,我們從這裡建立起佛知佛見。這個大宇宙中,覺悟的人不是少,很多!我們這個地區、地球覺悟的人少。如果看十方法界,諸佛菩薩無量無邊,聲聞、羅漢無量無邊,覺悟的人不在少數,很多!迷的人多,覺的人更多,生命才生生不息,如果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就完了。所以要知道,覺悟的人多,不覺的人少。我們今天是少數不覺之人,諸佛菩薩、羅漢覺悟了,幫助我們這個少數不覺的眾生,幫助我們覺悟。然後你才能夠認識《地藏經》,你才能了解《地藏經》,明白地藏法門,你才能修、能學、能教。地藏法門如此,其他哪個法門例外?沒有例外的。不但佛法裡面所有的法門如是,你展開來看,其他宗教經典哪個法門又何嘗不如是?佛家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是什麼人?《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圓教菩薩知見圓融。不但世間不同宗教的典籍擺在我們眼前圓融,所有一切諸法無有一法不圓融。幼稚園小朋友念的課本,「小貓跳、小狗叫」,也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融了。就這六個字,就能把「大方廣」、《地藏經》的經義,發揮到淋漓盡致,你想想何況其他宗教經典?
今天我們為什麼講不圓?自己沒有入圓知圓見,沒有入佛知見。沒有入佛知見,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不曉得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所以孝道是永遠不能夠建立。孝這個字,就是顯示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上自究竟佛果,下至阿鼻地獄,是整體。我們可以說,人天以上是我們身體好細胞,八難三途是我們身上長一些壞細胞;壞細胞不能去掉,現在開刀把它割掉,不行,我們這割不掉的。要怎樣把壞細胞培養,恢復成好細胞,這要教學。因為壞是不正常,它本來是正常的、本來是好的,壞是暫時的不正常,是可以讓它恢復的,這要靠教導,要靠修養。所以地藏菩薩所代表,深入極惡劣阿鼻地獄的環境,還是以孝道教化那些眾生。
大乘佛法是以地藏為根基,從孝道裡面再昇華為慈悲,慈悲是孝道的發揚光大,所以佛法的教學,「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佛法始從孝、慈,地藏菩薩表孝,觀音菩薩表慈。慈是孝的發揚光大;換句話說,慈是孝的落實,慈悲、方便是孝道的落實。成佛就是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孝道還不圓滿,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孝道不圓滿,到如來果地,孝道才真正圓滿。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孝道是從孝順父母開始,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三面做到圓滿,圓教佛果。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這是我們中國世間人的觀念,成龍成鳳是美好到極處。他不知道美好到極處是作佛,他要知道作佛,他就不會叫兒女成龍成鳳,一定叫兒女要成佛、成菩薩,所以我們可以用龍鳳代表如來的果地。但是他有個希求,總希求兒女出人頭地,達到最高峰,這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如果那個老師希望,學生將來的成就不如我,這個人不是老師,他不配作老師。
中國古時候的老師,叫師道。把師道跟孝道相提並論,把老師跟父母相提並論,有很大的道理。中國古代老師,唯一的期望是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才叫師道。你看看中國的古書,古時候教書的老師都非常清苦,因為他不從事生產的事業,跟我們出家人一樣。他的生活來源是學生的供養,學生家裡富有的供養多一點,貧窮的供養少一點。像孔老夫子教學,學生家裡面對老師的供養,送的禮物叫束脩;脩是什麼?乾肉,我們中國人講的臘肉,就一片、一條,這一年送這點東西給老師,最微薄的禮物。所以作老師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生活非常清苦,中國人講是窮秀才。但是他在社會上很有地位,社會上對他沒有不尊敬,尊敬他的德行,尊敬他的修養,尊敬他對於社會的貢獻,無私的教導。他教這個學生,學生將來考功名,假如說學生沒有考中,他自己的兒女也一樣教,考中了,這個社會會罵死他,私心!他寧願自己的兒女落第,學生考中了,社會大眾對他讚歎,說這個老師沒有私心,大公無私,得到社會的讚歎。學生對於老師的恩德永遠不忘,學生對於老師的生活,對於老師的家屬子女也終身照顧,跟照顧自己父母兄弟沒有兩樣,他有困難的時候,會全心全力幫忙,所以過去師徒如父子。
現在沒有了,孝道都沒有了,哪來的師道?世間怎麼會不亂,世道怎麼會不衰?我們了解這個動亂、衰微的因素在哪裡,我們要提倡孝道。世間人忘恩負義,我們極力提倡知恩報恩,一點小小的恩德我們不忘,我們全心全力豐厚的報答,做給世間人看,不是在講堂裡講,要落實,要在生活當中去真正把它做到。學著以真誠心、孝順心面對一切眾生,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眾生,這叫行菩薩道。那個眾生不信佛,那個眾生毀謗佛,我也要用真誠心、孝順心,無私的為他服務,去幫助他。他會回心轉意,他會回頭,他也有良心,他的良心現在被物欲蒙蔽住,他沒有見到好樣子,他不相信世間還有好人,如果他見到好樣子,他會覺悟,他會回頭。我們決定不能怪眾生造業,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感動這些惡性的眾生,怎麼能怪人?念念怪人,把責任推給別人,是我們最大的過失。我們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讀經聞法為什麼不能開悟?修行為什麼不能入佛境界?就是這一念錯誤的觀念,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他錯,我沒錯,殊不知自己是大錯,他沒錯,我們自己錯了。
佛菩薩所以能成為佛菩薩,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佛菩薩念念看自己的過失。你要不相信,你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怎麼作法?他不見世間過。不是沒有眼睛,不是沒有智慧,世間過失難道看不到?看到了。他說:「那不是世間人的過失,是我自己的過失。」所以他能夠成聖成賢。他那兩句話,你們不要錯會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道人見到世間過是自己過,世間沒有過失,是我做的樣子不好。如果真的不見世間過,豈不變成白痴?哪有白痴的佛菩薩?所以這個觀念不一樣。今天世間所有的災難誰造成的?我造成的,我沒有盡到責任,我沒有修好,我沒有教好,不能給眾生做個好樣子,這個過在自己不在眾生。你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你就真正跟菩提心、菩薩道相應。大乘戒經上告訴我們:「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戒。」我們哪裡懂得這個道理?甚至於還有一些無知愚昧,穿上這一身方袍大領衣服,貢高我慢,高高在上,認為一切人要禮敬我,一切人要供養我,一切人要孝順我;不知道穿上這身衣服要孝順一切眾生,不知道佛菩薩教給我們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能作威作福,怎麼能有傲慢的態度?我們自己有這種行為表現,怎麼能叫眾生心服口服,怎麼能叫眾生對你尊敬,向你學習?
地藏菩薩不容易,幽冥教主,幽冥都是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他在這裡面給他們做好榜樣。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面現的形相不是這個樣子,你們大家看過焰口法會,放焰口的時候,焰口台對面通常用紙紮一個焦面大士鬼王,青面獠牙,那是什麼人?觀音菩薩。所以諸佛菩薩在哪一道,就示現那一道的形相。地藏菩薩在地獄,示現的是地獄眾生的形相;在餓鬼道,示現的是餓鬼道的形相;在畜生道,示現畜生身。隨類化身才能夠應機說法,你度哪一道眾生,你一定要現哪一道的身形,絕不是用一個身相能度一切眾生,不可能的。以我們世間人來說,貧窮下賤之人,遇到大福德的人到那裡去教化眾生,他一看到早就嚇跑掉,他不敢親近你。要怎樣接觸他?我們也要以貧窮下賤的身分,跟他一合就合攏了,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你要觀機,什麼樣的根機我們一定要跟他相應,這樣才能幫助他;你接觸,他才能歡喜,你跟我是同類,你跟我是平等。你比我高得太多,有那麼大的差距,人家就離開了。
佛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不化身來,一定要應身來?應身就是投胎,用這種方式來,大家一看,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是父母生的,你也是父母生的,看看你能成就,大概我也差不多。如果他是化身來教化眾生,我們一看,你是神,我們是人,不行!我們是父母血肉之軀,你是天神下降,我怎麼能學到你?教學就打折扣了。決定要現同類身,決定在同類基礎上,逐漸逐漸把他提升,這個東西快不得的,欲速則不達,要慢慢來。所以孝慈就不能離開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非常適合的方法,對什麼樣的眾生,對什麼樣的環境,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同樣對一個人,他在順境的時候,跟他在逆境的時候,方法就不一樣;他在歡喜的時候,他在煩惱的時候,方法也不一樣。菩薩有智慧,菩薩能觀機,他的方法運用得非常靈活,一點都不呆板,所以能隨緣,能夠化導一切眾生。
本經總共有十三品,十三品裡面可以分成四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說明地藏菩薩,稱讚他的德行,這是教我們要學習的。他能夠分身,他願意入地獄,他願意教餓鬼,一般人看到三途總是迴避,他不會,這是教我們要發大心,愈是苦難的地方,我們愈要去。所以在這一點,我們現在佛門裡面的出家人比不上天主教徒。天主教的神父,我們看到在許多國家地區,那些土著生活非常清苦,他們在裡面建教堂,在裡面傳道。我們中國法師一看太苦了,那個地方不能去,比不上人家。人家是地藏菩薩化身,我們怕苦怕難,他們不怕苦難,能夠真正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我們怎麼能不讚歎?
第二大段有三品經,就是「觀眾生業緣品」、「閻浮提眾生業感品」、「地獄名號品」。這是講現實的社會,所以你要觀機,要了解,眾生為什麼變成眾生?特別是閻浮提苦難的眾生,你要了解他怎麼會變成眾生,他為什麼受苦受難,他為什麼會墮在三途?在這部經上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就是「不孝父母」,不敬三寶,三寶我們不說,「不敬師長」,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孝道、師道都沒有了,然後隨順自己的煩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隨順自己自私自利,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哪有不造業?這才造身口意的十惡業,感受六道三途的苦報。所以這段讓我們了解現實的環境,給我們這個啟示。
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整個世界,因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全世界。現在教學可以利用高科技,比過去方便太多了,所以現在無需要建道場,不必把那些錢埋在土地上,不起作用,太可惜了。自己修身養道,住小茅篷可以了。世尊當年是樹下一宿,我們今天業障深重辦不到,沒有這個體力,樹下露宿我們會生病,所以住小茅篷就好。我過去常常想到,在中國大陸那個蒙古包很好,我非常欣賞。當中蓋個大佛堂,四周圍幾個蒙古包,小的蒙古包,一個人住一個,你說那多自在!我都覺得很有意思,想從那裡買一些蒙古包到澳洲去,那個住起來也相當舒服。居住的環境愈簡單愈好,愈小愈好,我們有充分的時間,每一天禮佛、誦經、拜佛。一個小茅篷,四周圍就是自己繞佛的地方,經行繞佛。裡面一個房間,白天把鋪蓋捲起來,放在櫃子裡面,就是佛堂;累了的時候,鋪蓋打開就是寮房,一個房間。聽經、共修的時候,我們有個念佛堂共修,有一個講堂在一塊講經研教。
利用現在科技,我們講經研教放在網路上,做成錄像帶,傳播到全世界,縱然在深山裡面,我們弘法利生也能夠傳到全世界,這是從前做不到的。在這裡面真正修行,淘汰自己的煩惱習氣,培養自己的道心,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後有緣教化眾生。沒有緣,修心養性,培養學生,使佛法慧命不至於斷絕,佛法代代有人才出來,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弘揚佛法最後的目標,我們是天天在希求,希望我們自己有能力建立一個衛星廣播電台,用電視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送到全世界。這是現代的道場,我們向這個目標發展,向這個方向努力。所以一定要觀機,現代眾生需要什麼?東方人需要什麼,西方人需要什麼,不同的族群都要了解。各個族群他們需要什麼,我們講經說法,我們的教學,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就歡喜了,這叫契機,這樣他才能夠接受。
第三個段落裡面是讚歎,利益存亡,閻羅王眾的讚歎。這裡面給我們很多啟示,告訴我們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用什麼方法接觸這些大眾。經典裡面所說的,你要在這裡體會意思,譬如,他講的燒香、誦經、懸幡、造像、供僧,如果你是狹義直接了解字面的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燒香是什麼意思?要令全世界一切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對於正法如何能建立信心;「香」表信香,那你就真的是燒香了。幫助他建立信心,不但是言教,也要身教、意教,三輪教化,你要讓他對你有信心。像我們今天接觸外面宗教,我們一接觸,他對我就有信心,他不至於把我看作壞人,他不會把我看作對他有損害,他非常歡喜接觸。縱然言語我們還有隔閡,可是在表情上,我們顯露的是非常親切。所以建立信心,這就是燒香。
誦經是什麼?彼此觀念意見的溝通。從這個地方你要去了解、去領悟,你不會死在字裡行間。死在字裡行間,古人講變成書呆子,食而不化,李老師講,學成佛呆子了。死在經典字句之間,你不能夠體悟,怎麼樣能夠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度眾生?所以在一切大乘經裡面你所看到,佛接觸的對象,教學的對象,都是一切不同的族群,一切不同的文化,一切不同的思想與宗教信仰,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體會到,要能看清楚。我們今天面對的事實,經典給我們的啟示,教給我們一些方法,教給我們一些原則,我們在生活當中統統用上,經就活了,佛法也活了。所以這一大段是教給我們怎樣接觸。
造像,就是造怎樣令一切大眾都歡喜的形相。我們看到經上造像,就趕緊造菩薩像、造佛像,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是教我們,在一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裡面,造一個令一切大眾都能接受、都能歡喜的形相,你造這個相才有用,才能給社會解決問題,才能消除一切眾生的災難。災難不外乎兩類:人為的戰爭,戰爭是多方面的,刀槍相對是戰爭,經濟上也是戰爭,不同的文化也在戰爭,只要是敵對都是戰爭,想佔人家便宜這個念頭就是戰爭。所以戰爭是廣義的,戰爭是多方面的,要如何消除?能夠真正做到人與人之間互愛,那就是慈悲。互相敬愛,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不附帶任何條件,布施、供養不要求任何的回報,你這種布施、供養就稱性,那個福報無有窮盡。布施一點斤斤計較,那個福報是很有限的,布施得再多,得福很少,佛在經上常講,我們要能夠體會。這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一切族類、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他建立非常好的關係,可消除人為的災難。
人為災難消除,給諸位說,自然災害自然轉變了。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地方人心善,能夠善良,心好、行好,那個地理環境就轉好,我們講風水就轉好了,這就所謂是中國人講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眾生有福,這個環境就轉變,就變成福地;眾生沒有福,原來是好的環境、好的風水,他一住,沒有兩、三年風水就敗壞了。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凡夫,《楞嚴經》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可見佛菩薩是境隨自己心轉,凡夫才是心隨境轉,這是錯誤的,因為心是主,境是心變現的。所以人為的災難消除了,自然的災難就沒有了。
根本的基礎就是孝慈,就是孝親尊師,沒有別的。能收到這個效果,再更進一步就是本經末後這一段,從「第九名號品,校量布施功德,護法,見聞利益,到末後囑累人天」,這就是逐步逐步提升,幫助他開悟,幫助他得福,善根根性利的,幫助他成佛。成佛,破不破壞他的宗教信仰?沒有,沒有破壞。成佛是成什麼?成就圓滿的智慧。如果你說成佛,他不了解,「我信你的教了」,他也不願意接受。成就圓滿的智慧,他要不要?他要,哪一個宗教徒都喜歡自己有圓滿智慧,哪一個族群的人,他也希望他自己有圓滿的智慧福報。我們對他不要講成佛,講成就圓滿的智慧,成就圓滿的福報。他成佛、成菩薩,他自己還不知道,實際上他是真菩薩、真佛,但必須要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他能夠落實。所以佛法的教學,稱之為善巧方便就在此地。
特別是機緣成熟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沒有不求財富,沒有不求聰明智慧,沒有不求健康長壽,怎麼求他不曉得,我們教他求的方法,仔細跟他講。你想求的是果報,果必有因,你要想果美滿,你一定要修善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把因果的道理給他講透徹,這部經上講得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那些手段,決定得不到善果,這個我們可以細心觀察,可以舉出事例來作證明。現代社會跟古時候社會結構大大的不相同,現代人的思想跟從前人的思想也大大不相同,從前人的思想是保守,現在人的思想很開放。從前人因為一生他接觸的面小,他的生活範圍小,確實有一生跟對面的村莊都老死不相往來,他生活圈多小。因為交通不方便,語言有隔閡,在我們自己的城市,鄰居那的個城市一生都沒去過,這在從前很多。我小時候在福建住過六年,福建是丘陵地帶,交通極不方便,所以一生老死不相往來真的很多。這個鄉村跟那個鄉村說話就不一樣,所以福建的語言很多、很複雜。
但是現在由於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把整個世界合成一個社會。觀光旅遊變成現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有休假,他不在家裡休息,他去觀光,所以生活的空間大了,接觸的面廣了。如何跟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變成我們一個大社會,如何能和睦相處真正做到共存共榮、幸福美滿,要靠教學。《學記》裡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釋迦牟尼佛不作國王,為什麼?政治達不到這個目標;他也不作將軍,武力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他去搞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分地位,用現在人來講,他是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個多元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我們後世覺悟的人,你們出家也許沒有覺悟出家,糊裡糊塗就出了家,出家之後要做個覺悟的人,一定要自己做一個義務多元文化教學的老師,這稱法師,法師是多元文化教學的老師。
記住,我們發心義務,我只盡我自己責任,對於生活絕不要求,只求是四事供養,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地方遮蔽風雨,足了。我們比釋迦牟尼佛物質生活已經提高很多,提高太多了,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社會大眾看到,出家不錯,過這麼好的日子,住得像皇宮一樣,出家好!讓社會大眾產生一個錯誤觀念,這是要不得的。你過這種物質生活,你的成就如果是達不到,將來必定墮落。如果你道業真的成就,你還過得很清苦的生活,你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大家對你沒有不稱讚。我們不需要人家稱讚,人家稱讚是羨慕,就發心向你學習,目的在此地。所以我們學佛,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沒來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他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學他。
清苦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清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世間人不知道。為什麼?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你說你多自在!跟大自然合成一體,你說那個生活多健康、多美滿!我們今天捨棄了大自然,跟這些貪瞋痴慢的人合在一起,我們日子搞得多難過、多辛苦!不知道回歸自然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滿。諸佛、祖師大德,他們的生活都是回歸自然。我們從這些地方去觀察,從這些地方去體悟,然後才真正能夠學到方便,學到善巧,學到怎樣去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此地所講不思議的方便,我們就明瞭,我們也能夠落實,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他的方便上,沒有冠「善巧」兩個字,其實善巧的意思也圓圓滿滿含攝在其中。我們這樣學經,才能得到真實利益,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才能夠消除人為與自然的災害。我們的努力,我們會很有信心,我們前途就一片光明,何況還有諸佛菩薩、龍天護法善神們的加持,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