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12月啟講。
我們看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綸貫內容,包含天臺家五重玄義,內容更豐富。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這是地藏本願之法,修學最好的綱領。菩提心不發,決定不能成就。心量小,修六度萬行是小行,心量大,修三皈五戒是大行。由此可知,大小不在行,不在果,也不在處,純粹在大心。
地藏經玄義 (第二十六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4-0026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二十頁,第四行。我們接著說明「心寂三昧」跟「一行三昧」。「三昧」是佛教的術語,意思叫正受,從梵文字面上翻作正受,也就是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凡夫的享受是不正常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六道凡夫的享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苦、樂是身的享受,憂、喜是心的享受,這是身心的受用;捨受,就是身不感覺得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時候的享受就叫捨受。這五種受裡面,當然是以捨受為最好。為什麼凡夫叫捨,不叫三昧?因為凡夫在這個境界的時間很短促;換句話說,捨受不能夠永遠保持。如果捨受永遠保持,那就是正受,就叫做三昧。由此可知,世間人修定,定是捨受,定中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所以佛經裡面講這個樂叫禪悅,禪定當中的喜悅,這是正常的。四禪八定都是屬於捨受,不稱它為正受,是因為它有時間限制。縱然第八定功夫很深,定的時間能夠相續到八萬大劫,時間可以說是相當長。佛在經上講,一個大劫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一次的「成住壞空」,世界成住壞空這叫一個大劫,八萬大劫就是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諸位想想,他這個定功多深,在定中境界這麼長。
八萬大劫如果要跟無量劫來相比,時間太短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八萬大劫算什麼?可是八萬大劫對我們來講,這個時間不可思議,是天文數字。但是從無盡時空裡面來說,它很短暫,所以它還是屬於捨受,不能算是正受,正受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什麼人才真正得到正受?在佛法裡面講小乘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他的正受不會失掉了,這是真正的聖人,他是小聖不是大聖。由此可知,「心寂三昧」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漏盡通」。六道裡面的這些聖者,像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他們只有五通,沒有漏盡通。什麼叫漏盡通?「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盡了,見思煩惱斷盡了,這個時候就入心寂三昧。換句話說,人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你的心就不寂,「寂」是清淨的意思,你的心就不清淨。心清淨了,你的受才叫正受。由此可知,學佛不能不斷煩惱,這個要知道。如何把我們的凡情、煩惱淘汰盡,這是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的課程。
四弘誓願,第一教我們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話用現代的話怎麼說?就是我們要發心為無量無邊的眾生服務,「度」就是服務的意思,犧牲貢獻,服務一切眾生。可是你想為眾生服務,要有服務的能力,你沒有能力拿什麼服務?所以你要有德行,你要有學問,你要有才藝,你才能為一切眾生造福。你什麼都沒有,心裡想為眾生服務,能力做不到。所以要成就自己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先斷煩惱,成就自己心寂三昧、一行三昧,你到這個境界,你才有能力為眾生服務,你才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佛法裡面教導我們,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幫助眾生是最究竟的、最圓滿的,是得最殊勝的利益?佛跟我們講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是義務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用這種身分、這種方法來幫助一切眾生。這種方式一定要有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做不到。
真實智慧從哪裡來?從心寂三昧而來的,從一行三昧而來的。一行三昧比心寂三昧還要深,所以先修心寂三昧。心寂三昧是三三昧,「無覺無觀」的成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三禪到四果羅漢的境界,我們要不從這個地方修學怎麼行?怎麼個修法?《無量壽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句話,「洗心易行」。我們要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清洗清洗,心裡面太髒、太污濁了。無量劫來我們心裡面天天在薰習,薰習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被無量無邊的惡業薰習,妄想分別執著,要把這個東西清除洗掉。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洗心」,心裡面這些骯髒東西洗掉了,你心就清淨、就寂了。你不肯做這個功夫,心寂三昧怎麼會達到?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清淨心能生智慧,清淨心是智慧的根源,《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他自己不破迷開悟,怎麼能夠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他自己沒有成就真實智慧,如何能夠幫助別人成就真實智慧?所以洗心易行多重要!
「行」是行為,過去我們的行為都是自私自利,都幹一些利己損人,這個行為是錯誤的,這個行為是罪惡。尤其是毀謗三寶,障礙正法,那個罪過就更大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一開端佛講了一個公案,我們要記住。佛說,在那個時代有兩個出家的比丘,講經說法利益眾生,聽眾很多,法緣很盛,就引起一些人嫉妒、障礙,造謠生事來破壞法師,使這一些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幹這樁事情的人墮阿鼻地獄。佛在經上講,佛說墮地獄的時間,若從我們人間來算,以人間年月來計算是一千八百萬年。而墮落在地獄裡面的人他的感受,在地獄裡面受的苦,感受的是無量劫。人間的時間好像短,地獄的時間就很長了,這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時差。地獄裡頭生活是度日如年,我們人間一天,他在裡面就好像過了一年一樣。地獄出來變畜生、變餓鬼,再轉世到人間,貧窮下賤,六根不全,受種種苦難。諸位想到造業的時候很容易,時間很短,可是將來受果報,這個苦楚不可思議。人為什麼要造這種業?為什麼要生嫉妒心?
佛在經上講得好,你要是一念善心交感,你就造了無量無邊功德。什麼是善心?沒有嫉妒,稱揚、讚歎,不但不障礙,而且勸導大家對這個法師有信心,接受法師的教誨。法師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道德、有修持,只要他講得不錯就行了,聽眾得利益就好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天台大師講:「有解無行」,這是說什麼?這個法師很難得,他真正懂得佛法的道理,沒有講錯,他自己沒有做到,他能講、能教別人,自己沒有做到,是「國之師也」。這個人是什麼人?國師,他有能力做別人的老師,我們對他要尊敬。如果說「有解有行」,解行相應,是「國之寶也」,那就更值得人尊敬。天台大師這種教誨,我們要是明白接受了,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就積功累德,成就就不可思議。
我們往往是隨順自己錯誤的見解,自己的分別執著,把許許多多佛法的機緣破壞了。我們自己破壞,自己受災受難,這沒有話說;而把許許多多眾生修學佛法的機會斷掉了,這個罪業就重了。佛家講,斷人的身命罪小,斷人的慧命罪就重。為什麼?身命得到不難,可是遇到佛法的機會太難。得人身,《地藏經》講:「人死了之後,如果他這一生修五戒十善,四十九天他又回來了,又得人身了。」說明得人身的機會多,但是聞到佛法的機會就太少太少。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佛法就沒有了,滅了,下一個機會再遇到佛法,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出現才有佛法。有佛法的時間是一萬兩千年,沒有佛法的時間是五十六億多萬年,你把人這一次聞法的機會給斷掉了,你的罪過多重!阿鼻地獄永劫不得翻身。
人為什麼要造這種罪業?造這種罪業的人,現在我們看得太多了。法師講經說法,障礙他,不叫他去聽經;發心聽經,也要藉其他的方法把他攔住,帶他到歡樂場中去消遣,聞法的機會斷掉了,尤其是正法。這個時代,世尊在《楞嚴經》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說法,你把他的緣斷掉,還沒有什麼大罪過,如果是希有正法,你把他的緣斷掉,你的罪過就重了,這是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要改過自新。我們的心極不清淨,完全是為了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爭名奪利,在道場上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障礙,我們有沒有覺悟到,知不知道要從這個地方回頭?所以這是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罪業更大的,五逆罪裡面這是破和合僧。
諸位要曉得,五逆罪這五種是重罪,是墮阿鼻地獄的罪。這五種愈是往後面,罪愈重,前面第一、第二是殺父親、殺母親,墮阿鼻地獄,第三是殺阿羅漢,第四是出佛身血,第五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破壞弘法利生的機緣,這個罪過在五逆罪裡最重,比殺阿羅漢、比出佛身血的罪還要重。什麼人造?都是學佛的人造的。出家人、在家人互相嫉妒、互相障礙,造這種極罪大惡,自己完全不知道,到地獄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洗心易行」,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我勸真正發心修學的同修,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有意思想控制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就是錯誤,從這裡下手。把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斷掉,把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行為徹底斷掉,從這裡下手。如果你還有念頭控制人事物,有念頭佔有人事物,你就完了,這個念頭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人生在世很短暫,幾十年一剎那就過去了,千萬不要誤會來日方長。來日方長是迷惑人說的,真正聰明覺悟的人,他知道來日苦短,這是真正覺悟了。
一九七七年,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請我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距離香港回歸還有二十多年,日子很長,想想看那一天不就像昨天一樣?聖懷法師老了,我也老了,聖懷法師跟我年齡差不多,謝道蓮居士已經走了,過世了。所以一定要覺悟,來日苦短,不是方長,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好事,多做一點利益眾生的事情?聰明人捨己為人,能夠捨棄自己的利益,捨棄自己的地位,捨棄自己的權力,成就別人的好事。好事當中,無過於弘法利生,無過於培養繼起的弘法人才。早年我們在台灣,建立一個小小的「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對於培養弘法人才非常熱心。那個時候我們相當困難,道場很小,有幾個年輕法師在我們那裡共修,韓館長非常歡喜,跟我商量,我們辦佛學院來培養人才。到以後從外面來了一個法師,說香港這邊辦佛學院,勸他們到香港來求學,這些法師們心動了,也沒有告訴韓館長,等到韓館長宣布我們決心辦佛學院,他告訴館長不必了,我們過兩天就走了。館長問他到哪裡去?到香港去。這一盆涼水澆了之後,館長對於培養弘法人才的念頭,從此之後就斷掉了。你們想想這個罪過多大?這個罪過出家人造的。
到她晚年的時候,李木源居士找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館長非常勉強的答應,而且跟我講只辦一次,她對於年輕人修學沒有信心。這一次辦完了之後,接著辦第二屆,館長也勉強同意,告訴我:「好,就辦兩屆,以後不要再辦了。」我說好。第二屆辦完之後,學生出了一個特刊,這個刊物送給館長看,館長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沒有想到有這麼好的效果,才告訴我這個班應當長期辦下去。館長是個有智慧的人,不是完全感情用事,看看這些年輕學生真肯學,學得有心得,她就受感動,可見得她不是一種情執,不是頑固,通情達理。她往生的時候,兩次見到阿彌陀佛,一次見到蓮池海會,走得那麼安詳。入殮的時候,一個星期全身柔軟,瑞相希有。她有智慧,心地慈悲善良,真正護持佛法,我們對她的恩德是永遠感念。不是一個沒有智慧,感情用事,只曉得爭權奪利,障礙佛法,破壞法緣,造作無量無邊罪業,那不能相比。一個是佛菩薩再來的,一個是惡魔、羅剎來障礙佛法的,怎麼會相同?所以我們要不斷貪瞋痴,不把是非人我除掉,不真正從控制一切人事物這個意念上下手,我們在佛法上修學就很難獲得成就。所以心寂三昧多麼重要!
實在講,我們能不能入心寂三昧?很難。你要入心寂三昧,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我們曉得,這一樁事自己做不到,做不到也必須要伏煩惱。心寂三昧是斷煩惱,斷不掉要伏,要控制住自己的妄想習氣,控制住自己的煩惱,不讓它發作,斷惡修善,不要說救眾生,先救自己,惡業造多了必墮地獄。這些事實真相,說實在話,現在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都難以相信。他敢作惡,不怕受果報,他不相信因果報應,所以他敢做;如果相信有因果報應,他就不敢做了。因果報應的理跟事講得太少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遠遠比不上古代。古代因果報應說得多,在家裡父母說、長輩說,在學校老師說,在社會大眾都說,所以大家都有這個概念,起心動念,造作行持,自己都會有約束,縱然造惡,惡也不離譜,還都能講得過去,不是大惡。我們在《感應篇》裡面讀到,有許許多多造作罪惡的人,年歲大了他會懺悔,他會回頭。年輕的時候,他無知不相信,年長的時候覺悟了,回頭了,努力修善。
修善要從心地,絕對不讓自己心裡面有一個惡的念頭,你從這裡做就好。心裡頭有惡念,你這個心是惡的,你受惡的薰修,這變成惡心。你要真正想回頭,真正想修,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決定不念人惡。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說得好,說得重要!世間所有一切人的過失,我們心裡頭一概沒有,就是絕不記他的過失。你的心就沒有惡了,沒有過了,心裡面所存的都是世間的善。一切人的善我記住,一切人的過失,我絕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洗心,洗心是這個洗法。記別人的過錯,我們的心是個惡心,是個不善的心;不善的心起作用,就是不善的行為,就造不善的業,聰明人不幹這個事情。所以世間一切人以惡意對我,我都把他忘得乾乾淨淨,絕不在意。毀謗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甚至殺害我的,都不要把他放在心上,使我們的心純善無過。一切眾生對我們有恩德,對我們有好處,決定不忘記,永遠活在知恩報恩,沉浸感恩的境界當中,你就是純善。
純善無惡,天地鬼神都尊敬你,你這一生決定遇不到凶災。中國人所謂「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什麼道理?心之所感,你是個純善之心,你心裡頭沒有惡。如果心裡存惡念,你所遇的境界恰恰相反,明明是好的、吉利的,你就碰到禍害,逢吉得凶,逢福得禍,《感應篇》裡面所講的,你這一生事事不如意。所以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不在心理上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學佛有沒有成果,就在看你心地轉變的幅度。你要是做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你得到的結果是圓滿的,你做九十度的轉變,你得到的結果是一半,可見得佛法的修學都在自己,不在外境。外面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與自己修持不相干,都在自己的存心,都在自己的用心,一定要用純善之心,用純粹利益眾生的心,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造無量無邊罪業,三途苦報你就永遠不能脫離。這是我們講到心寂三昧。
從心寂三昧再向上提升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經論上講得很多。什麼叫「一行三昧」?用個最淺顯的話來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一行三昧。心定於一個法門,定在一部經上、一個法門,修成三昧,就叫一行三昧。在佛法裡面,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都重視,只有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三昧。你的成就一定是先得心寂三昧,然後從心寂三昧提升入一行三昧。心寂三昧是小成就,一行三昧是大成就。在經典裡面解釋這個名詞,一行三昧是「唯專一行,修習正定」。它有事有理,理一行三昧就是「定心觀真如一理」,《華嚴經》就是,《法華經》也是,這是理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就是一行三昧。華嚴家他們修行的方法是法界觀,你們看看賢首宗的教義,華嚴法界觀就是明瞭法界是一相。我們最近也在講《華嚴經》,說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什麼一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樣入觀就是法界觀,這就是一行三昧,理上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成就了,盡知恆沙諸佛法界沒有差別。
昨天晚上,我們在此地道場做了一個簡單介紹,說明華嚴的境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以你才見佛。「入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無量無邊諸佛,你都見到了。無量無邊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是你自己迷了,你見不到。迷的什麼?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見不到佛,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見到佛了。佛是什麼?佛是真如本性,虛空法界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相分,能變的是佛,所變的怎麼不是佛?當然是佛。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換句話說是個糊塗佛。但是在明白人眼睛當中看起來,知道你是暫時糊塗,就好像一個人喝醉酒了,發酒瘋,不能就否定他不是人,他還是人,還是個好人,他酒瘋過了之後就正常,他不是瘋子。佛菩薩看我們眾生,是暫時迷惑顛倒,很快就恢復正常,所以他把我們當作真佛看待。我們遇到真佛,把他當作醉漢看待,也把他當作糊塗人看待。佛眼睛看眾生是佛,眾生眼睛看佛菩薩也是眾生、也是凡夫。這不就說明了境隨心轉,境緣沒有好醜,好醜在於心。你的心善,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善,沒有一個不善;你的心惡,看佛菩薩都是惡人,天下沒有一個好人,所以都在一念之間,看你怎麼轉法。
《大乘起信論》也說一行三昧,你要是依一行三昧,你就曉得「法界一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相,這一個相就是實相、真相。你就看出來,「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這叫一行三昧,所以一行三昧的根本是真如自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說:「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這叫做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禪宗裡頭非常重視。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什麼叫直心?直心是一念不生,宗門講:「不思善,不思惡」;直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這個身體走著也好,坐著也好,站著也好,躺在床上也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就是一行三昧;心裡頭動個念頭就錯了,一行三昧就失掉了。在這個時候,你的身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這是真正的淨土,法性土現前了。諸位要曉得,法性土跟法相土是在一起的,我們凡夫落在法相,不知道法性;入一行三昧的人,知道法相就是法性,性相不二,這是從理上說。
如果從事上說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換句話說,我們一心念佛就是事上的一行三昧、事上的一相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是直接修一行三昧。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是我們心不清淨,我們沒有真正做「洗心易行」的功夫,沒有遵照《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修行就是易行,改變我們錯誤的行為。從哪裡改變起?我剛才所講,一定要從我們自己的心裡面,放棄一切惡的記憶,把一切惡的記憶念頭捨棄得乾乾淨淨,用善念取而代之。記一切眾生的善,不要記一切眾生的過惡,永遠生活在誠敬、感恩的境界之中,你說這個人生活多麼充實,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罪惡。知道別人以惡意對我,不是他的本意,是他的誤會,這話是真的,不是故意做此想,都是事實真相。他對我們認識不清楚、不了解,聽信別人的謠言,或者是看錯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心行都是善的,可能我們的手段方式是不善的,他不了解。不善的手段可以達到善的目的,他沒有看到後面的目的,只看到眼前我們的造作,產生了誤會,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往往有之。
我們決定不能夠記仇、記恨、記人家的過失,這種心是非常不善的心,一定要記別人的好處。別人照顧我們一天,供養我們一餐飯,這個恩德都不能忘。大家知道韓信,他所以能夠建功立業,最大的長處是不忘恩。自己在窮困挨餓的時候,漂母給他一碗飯吃,他一生不忘記,自己成功之後,還找這個人報恩,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滴水之恩,終身不忘,再大的過失,再大的侮辱陷害,一笑了之,絕不在意,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的本錢。你要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本錢,你怎麼樣苦修,你也不會證果。所以希望大家要注意這些事,不在這些事上下功夫,我們念佛怎麼能成就念佛三昧?所以許多念佛同修告訴我,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不知道在哪裡。甚至於在念佛堂領眾修行的法師功夫也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下了堂之後還有是非人我,言談之間還記得過去哪個人對不起我,還有這些念頭在,他功夫怎麼能得力?不可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對於過去恩恩怨怨沒有忘記,他就不開智慧,他講經永遠不會有進步。講經沒有進步,就說明他修行的功夫沒有進步,這一定道理。你真有修養,你才能講得出真東西,講得出真味道來。
《文殊般若經》有一段話:「若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捨諸亂意這一句話要緊,亂意裡頭最嚴重的就是恩怨,要把這些不善念頭捨盡。還得「不取相貌」,不取相貌怎麼說?不著相。然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個事情我們同修當中有,有人告訴我,他在念佛的時候見到很多很多佛,但是他不是常常見。那是什麼回事情?一念相應,很短的時間,這一念他心裡頭確實萬緣放下,心地清淨。雖然這個時間很短,是一剎那之間,一剎那之間就有感應,他就見到無量無邊諸佛,或者聽到無量無邊諸佛念佛的聲音。這是證明,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沒有這個感應,換句話說,我們從來沒有一念清淨過,所以你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感應,也不必求感應,有求感應那個念頭是妄念,障礙感應,不要求,自然的,心地清淨自然這個境界會現前。現前也不要歡喜,一生歡喜心又錯了,你又起心動念,馬上就墮落了、就回頭了。這是我們要了解,修行當中的境界。我們再看下面文:
【入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心,住堅信位。】
底下這兩句話重要,『發深廣心,住堅信位。』我們有同修一念相應的時候見佛無數,但是底下這兩句沒有,所以他還是凡夫。如果見佛之後,下面這兩句他有,他立刻就入菩薩位,他就超凡入聖。「發深廣心」是什麼心?深廣心是菩提心,真正覺悟的心,堅定自己的信心,這個信心永遠不退、永遠不失。淨土宗裡面信、願、行,你的信心建立了;信心建立之後,願心就生起來,願生淨土,願度眾生;有願必有行,你念佛不會間斷,你會隨時隨處勸導一切眾生念佛。勸人念佛是化他,自己念佛不間斷是自度。你一定會像諦閑法師教導鍋漏匠那個方法,你會很喜歡,你會很羨慕,你會很認真努力去做,有空就念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決定不放鬆。這世間所有一切緣統統放下了,不再放在心上,隨緣度日,決定得生,前途一片光明。佛家說「一片金色光明」,無比殊勝的光明。
【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
『奢摩他』、『毗婆舍那』是梵語。「奢摩他」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毗婆舍那」是「觀」,這兩個名詞合起來是止觀。止觀這兩種修行的方法,『決定信解』,這個說法大家還是不太好懂,我們再換個名詞,還是這個意思。「奢摩他」是放下,「毗婆舍那」是看破,這大家就好懂。看破是觀,放下是止。觀是觀見,就是明白、了解,不迷了。止是徹底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自性裡面沒有的東西統統要放下就對了,自性裡面有的就完全現前了。自性裡面有的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是自性本具的,自然就現前。所以這兩個名詞,我們用看破、放下,大家概念就清楚多了。對於這個「決定信解」。你相信一切諸佛如來,他們過去從初發心修行證果,達到如來的果位,用什麼方法?就是這兩種方法。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更深一層的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
我學佛,實在講是很幸運,沒有走冤枉路。我二十六歲,方先生介紹佛法給我,一個月之後我認識了章嘉大師。第一天跟他老人家見面,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很快的入佛門?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是第一天得到的。他這個講法,我能夠懂得、能夠理解,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我有了一個入手之處。布施是真正放下,難捨能捨。你捨,智慧才現前。智慧為什麼被蒙蔽不能現前?是因為你樣樣放不下,障礙你自性般若智慧。你能夠放下,你智慧的障礙就沒有了。放下,智慧就現前,智慧不開的原因就是放不下。
看破、放下從哪裡下手?從放下下手,這是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我依教奉行,我真正做到了,實在講,不是很高的功夫,中國古人講:「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八個字我做到了。所以我的心比別人清淨,我的情緒比別人要自在,清淨、自在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我感恩章嘉大師,這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一生得這個受用。以後學佛,愈學愈知道這兩句話的真實,到現在才完全明瞭,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無量劫修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這兩個方法。章嘉大師有智慧,他不用奢摩他、毗婆舍那,要這樣講法我就不懂了,我就沒有入手之處。他把這兩句話講成「看得破、放得下」,奢摩他是放得下,毗婆舍那是看得破,我就好懂了。
布施,不但是財要布施,身外之物要布施,最重要的把貪瞋痴布施掉,把是非人我布施掉,把自私自利布施掉,把權力欲望布施掉,還得把所有一切嗜好也布施掉,這個重要。人如果不離愛欲、不離嗜好,就永遠不能離開三途六道,三途六道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所以愛欲要布施掉,嗜好要布施掉,生活一切隨緣。我們今天生活,還要記住釋迦牟尼佛托缽的精神,我們今天接受供養就是托缽,人家供養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沒有好壞之分,在這樣恆順眾生當中修隨喜功德。功德是什麼?把我們的嗜好捨掉了。我們今天只取需要,不取愛好。飲食是所需要的,要滋養身體;絕不去愛好,我想吃什麼東西,想要什麼東西,那是你的愛好。所以嗜好不取,只取需要,這就對了。而且只取應量,應量是我需要多少量,譬如吃飯,我只需要一碗,我就吃一碗,不會看到今天菜不錯,今天可以吃三碗、四碗,那貪心就起來了;菜好也吃這麼多,不好也吃這麼多,應量。這樣過一生,真的是快樂自在無比。
我自己一生沒有道場,道場都是別人的。我自己也沒有信徒,天天跟我的這些出家人,韓館長度的,不是我度的。哪個人要到圖書館出家,要得她同意,我同意不行,我沒有權。你們出家人名字都是館長起的,所以是跟韓館長出了家,不是跟我。你們叫我「師父」是掛名的,有名無實。韓館長往生之後,我再不會給人剃度了。我從出家那一天起就羨慕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不作住持,不建道場,不收出家徒弟。他收學生,不收出家徒弟,不作傳戒師。我也希望我這一生當中,能夠學得像印光法師,在末法當中,特別是在現代社會,自己能得自在!
最近北京那邊的同修,也有不少長者,歡迎我到北京去落戶,我是念念在懷,希望落葉歸根,我已經老了,難得北京許多長者歡迎我。如果我到北京去落戶,我只蓋小茅篷,我不要找建築師。我找誰?找鄉下老百姓,找三、五個人給我搭個茅篷,我這樣落戶自在。我建築一個道場,爭的人、搶的人就多,這是造罪業。我蓋小茅篷,送人人都不要,這才相安無事,清淨無為,我歡喜過這種日子。我樂意幫助別人,我可以幫助別人建道場,我自己不要道場,我自己一生作客不作主。主人歡喜我,我在多住幾天,多做幾次講演;主人不歡喜,我們歡歡喜喜趕快走路。絕不與人做冤家,絕不與人結冤仇,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
我們果然能夠認知、能夠明瞭,能夠依教奉行,這一生享清福,來生的福報真的是不可思議!人生很短,為什麼不修來生而貪著今生?貪著今生是錯誤的。能修來生,這個人眼光就遠大,才真正有前途,真正有幸福。我在北京,聽黃念祖老居士的學生告訴我,黃老居士跟他們聊天,談起淨空法師,他說:「淨空法師這一生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他來給我說,我笑笑,我說我還是要求往生,我不要來生福報。為什麼?我們看到自古以來,多少帝王享大福報,可是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業的,福報享完了還墮落,所以決定往生是正確的。捨棄人天大福報,決定求生淨土,這才是智慧的選擇。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